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时间:2022-09-26 18:28:13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通用1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通用14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

  为招纳关云长,曹操煞费苦心设下了五道特殊关隘。第一,金钱关。曹操特别在许昌为他安置了豪宅一幢,送了他大堆金银珠宝,又赐锦袍送赤兔马。第二,地位关。关羽初到曹营,曹操就封他为偏将军,后又封为汉寿亭侯,恩宠有加。第三,美色关。曹操为关羽物色了十名美女送给他,以悦其心、荡其志。第四道感情关。曹操以客礼对待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想以物质上的享受乱其心志。第五道“人情关”。曹操本人如此用情外,还派遣张辽说情,想尽心机要以人情打动关羽,让他留下。关羽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当关羽知道刘备的消息后,封金挂印,决然而去。

  关羽面临的五道关口,城墙高耸,兵将众多,横亘在关羽追寻刘备的路上。他斩了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东岭关孔秀;汜水关卞喜;荥阳王植和滑州秦琪。他千里走单骑,忠于故主。我被他“财贿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移其志”的高尚品质所感动和震撼,关羽凭着一身武艺过关斩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传诵的美名。

  当我们面对着一些诱惑,会不会象关羽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呢?在糖衣炮弹面前,我们要拿出关羽的勇气,“斩将”而过。用正气、威风,用思想的“大刀”去勇敢地“斩杀”那些诱惑,才能勇往直前。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2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沉淀,是我们人类社会经历沧桑变化的记载。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作者是罗贯中,他生于1330年,死于1400年,他本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明国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也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故事讲了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各路诸侯联手将其镇压下去,可朝政却落入了奸臣董卓之手。曹操刺杀董卓不成,便号召群雄一同讨伐奸臣,桃园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也参与其中。后来,董卓虽被击败,但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也由此开始。赤壁一战过后,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日渐形成,三国霸业正式拉开帷幕……

  书中我最喜欢的篇段是刘备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为了招纳贤才,要去请一位绝顶谋士出山,因为诸葛亮想看看刘备的决心,便两次假装不在家。果然,刘备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盼,拜访了三次,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了,同意出山为他创建蜀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礼贤下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求贤若渴的人。

  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读了这本书后,我突然明白了诸葛亮为什么会写一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句名言。在书中说了:刘备在临终前嘱咐诸葛亮,如果刘禅扶不起来,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可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照做?是因为诸葛亮并不在意权利,而是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得以施展。

  读完书后,我决定做一个像诸葛亮那样大公无私,忠心耿耿的人。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3

  相信大家对《三国演义》真本书很熟悉吧,因为它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鼻祖的”明代作家罗贯中。暑假里我再次阅读了这本名著。

  这本书主要写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从家喻户晓的蜀烈帝刘备到统一三国的晋武帝司马炎;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到三国统一归西晋;从幽州之战到讨伐东吴;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曹操;雄才大略而又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神武的赵云......至于那些次要人物也毫不逊色,比如巾帼不让须眉的貂蝉;憨厚老实的鲁肃;自作聪明的蒋干;忠心耿耿的老将黄忠,犹如一条长长、充满生命力的英雄人物画廊。但是在诸多的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鬼才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在魏国他的主要功劳就是多次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还是晋国的奠基人,晋国能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定基下来,司马懿功不可没。在赫赫有名的空城计当中,蜀军在马稷指挥下节节败退,失了战略要地街亭和列柳城,虽然诸葛亮知己知彼,运用心理战术,大开城门,旁若无人独自抚琴,将一场危机化险为夷,保住了西城,表面上是赢了,但要不是司马懿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也许诸葛亮就被活捉了。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大智慧。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精彩纷呈,环环相扣,人物富有传奇色彩,性格各异,不仅在国内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还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愧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4

  在假期中,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羽,文中描述对他外貌直接描写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来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这些英勇事迹让我叹服。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人物所用的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非常生动形象。还巧妙的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战”描述的尤为生动,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5

  这几天,我在图书馆里读了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读完以后,我深有感触。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心不二的关羽、文武双全的赵云------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他死在了诸葛亮的三气周瑜之下,但他也是死在了自身的妒忌之中。他才智超群,仅二十多岁便做了个大都督。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有他很的一份功,可惜他却忌妒别人的才干:诸葛亮才智过人,为了干掉诸葛亮,他以大都督身份令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本想以此计陷害诸葛亮,却让其造就了草船借箭的传奇。这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本可以长命百岁,辅佐孙权直至称帝,但却被孔明看破其妒忌于人,不甘败于人,而成了有名的三气周瑜,最终以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来结束生命。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叱咤风云,却最终败给了自己的忌妒心。

  忌妒之心是万万不能有的,它可以使你变得冲动,丧失理智,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我曾在《今日视线》中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中学生由于妒忌别人的成绩一直比他好,竟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大打出手,弄到人家住院治疗,得了个被拘留的下场,由此可见,忌妒之心一但有,是很容易惹出大祸。

  忌妒之心终究不是好的.,唯有心胸宽阔才能很好地处世、处事、俗话说得好:“停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现实也是这样的,让我们一起摒弃忌妒之心,用博大的心胸去包容、对待这个世上的人、事、物。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6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读书,像四大名著这类图书,更是读不懂的,只知道他们是一本本极好的书,很著名的那种。直到现在,我才喜欢读书,没想到以前读都读不懂的名著,竟然成了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合称“四大名著”。

  “空城退魏兵”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同时,也是让我受益最深的一段。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些文官和两千五百名士兵,处境十分危险。诸葛亮命令藏起旗帜,打开所有城门,让士兵们装成百姓,在城门前洒水扫街。而他自己则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楼顶上悠闲弹起琴来。

  司马懿见状,知道诸葛亮平生谨慎,怕上了当,连忙退走。

  诸葛亮只用空城计,将15万大军吓退,他的从容镇定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如今,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谁能像诸葛亮一样临危不惧呢?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会让人一时慌乱,不知如何应对。而诸葛亮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到了空城计应付司马懿的15万大军,保住了文官与士兵的性命和小城,不得不让人钦佩,让人叫绝。

  这段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在任何困难前,绝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要勇敢地去应付,镇定地思考,才能渡过难关。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7

  在我读讨的书中,让我最喜爱、感语最深的就是《三国演义》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讲述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率军南下,统一天下,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对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前去支援东吴,在这期间,周瑜因妒忌诸葛的才能,曾不断地为难诸葛亮。但顾全大局的诸葛亮并没有和周瑜斤斤计较,而是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黄盖为了打败曹操,甘愿受罚,用苦肉计骗过曹操,此时,曹操已经中了连环计。后来,在众人的努力下,曹操终于被打败了,逃回北方。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当我们面对这些困难,不能退缩,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去克服这些难题,战胜恐惧。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厉过这种事情,接下来就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吧。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山叶口玩,忽然一座晃桥吸引了我,我看着在桥上快乐晃动着的游客们,我也走了上去,谁知刚上桥,桥就晃动起来,我急忙跳下来,站在岸边,我心里不甘心,最终,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终于能在桥上来去自如了!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一样,用自己的努力去战胜困难!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8

  最近,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古典名著,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内心深受震撼。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我仿佛进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的三国境界。

  诸葛亮又名卧龙先生,与庞统合并“凤雏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帮助刘备打过无数次胜仗,当看到诸葛亮帮助周瑜借来东南风成功火烧赤壁后,又预知周瑜因妒嫉会加害于他,便预先叫赵云前来接应,才得以顺利逃脱之时,我真打心眼里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才能。

  再说说让我佩服的关羽吧。人称他关公,你看他美髯飘飘,相貌堂堂,武艺高强,忠肝义胆;你看他身着绿锦战袍,手提青龙偃月刀,坐骑马中赤兔;你看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英勇无畏。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呀!他忠心辅佐刘备成就大事,即使被曹操俘虏,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刻不忘回到刘备的身边,以致后来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我觉得这些点点滴滴都能看出关羽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三国英雄数不胜数,虽然那个战争纷起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战马的嘶鸣、英雄的形象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为人作事要小心谨慎,智勇双全,要做一个正直忠诚的人。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它如同无声的老师,教给我浩瀚的历史知识,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9

  看完《三国演义》以后,我仿佛看见子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和刘备、千里走单骑的关羽、火烧粮仓、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的关羽、七擒孟获的计谋,探泪斩马谡的不舍、造木牛流马的聪慧,还有那爱惜贤士的曹操……三国啊!你真令我佩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从曹操、刘备、关云长、张飞、赵云、诸葛亮最为重要。这几个人里面我最佩服的就是关云长和诸葛亮。关云长他有勇有谋、视死如归,为了刘备和兄弟他愿意赴汤蹈火。而且他的毅力也非常的坚强,在中了周瑜的毒箭以后,他的手中了毒没法再战,直到有一天“神医”华佗来到关云长的营地,在得知了关云长中毒以后,立马给他医治,需要切开肉。把骨头上的毒给弄掉,可是关云长却一点都不怕,并且在这疗伤时还一边在下棋;治完以后,还像一个没事人一样,可见他的毅力是多么坚强。

  诸葛亮他神机妙算、才智过人、料事如神、胸有成竹。识人心,识天象,这一对词,很符合他。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故意刁难他,逼他十天之里内让他造出十万根箭,诸葛亮答应了,并且只让鲁肃帮他找二十条船,和一些草人,利用曹操谨慎、怕死的性格,成功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来支箭。

  周瑜也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国演义》不愧是我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令人回味无穷,让人读了一遍后,还会继续读两遍、三遍……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0

  前几天,我读了四大名著里面的《三国演义》,书中那些生动人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的埋藏着。

  《三国演义》是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书中主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代,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也有许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我象描还的惟妙性肖。其中我最喜欢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记、三英战吕布这五个小故事,它们故事中的情节深深打动着我。

  《三国演义》里也有很多历害的人物,比如: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以仁得人心的刘备,还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我最喜欢他的原因。

  我要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当务之急是要先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中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不仅要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还要学习刘备的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做人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我还要学习张飞宁死不屈的坚强品质,学习周瑜有勇有谋的精神,学习关羽不畏坚难和勇往向前的品质。其实从古至很多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一些为了自己的权势利益才去侵略,而受苦的是那一些老百姓。

  读完《三国演义》书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让我从中增长了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啊!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1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么多书中,让我情有独钟的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明代的罗贯中写的,这本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风云,但全书不能当历史书来读,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

  此书中的人物性格极其丰富,如三绝之首的智绝诸葛亮,未出山已通晓天下大势,人称“卧龙先生”,活时的东吴招亲,大唱空城计中,锦囊妙计都大有用处,死后甚至也有马岱杀魏延,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之事。

  曹操则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不择手段,生性多疑,但他确实是一名成功人的政治家,可谓是“古往今来奸雄中的第一奇人”。

  此书中的很多情节也很生动,三英战吕布的精彩,赤壁之战的巧妙……这一切都会让你爱上这本书,中间有一章写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后听到刘备在哪,立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中途过五关斩六将,危险重重,最后与张飞古城相遇,仅仅通过这个故事,就使人为关羽的忠诚和义气而感动。

  这本书里还有更多的精彩,等着你慢慢去挖掘,细细去品读,领略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2

  这几年,学校开展“读书养心”活动,我拜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觉感慨万千。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从东汉桓、灵二帝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虽逢乱世,但经天纬地之才辈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当阳谁敢与争锋”的赵子龙,“忠义千秋在”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的周瑜,敬贤爱士的曹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刘备。刘备的宽厚仁德、礼贤下士、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之典范,然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刘备。

  刘备,字玄德,原是山中靖王之后,从小以买草鞋为生,后来聚贤纳士,逐步壮大势力,经历千辛万苦,建立蜀汉大权。一路走来,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功不可没,他也十分看重三人的兄弟情谊。二弟关羽骄傲自大,败走麦城,惨遭杀害,刘备悲痛欲绝,怒火中烧。他亲率七十万大军伐吴,誓为二弟报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力劝,一意孤行,自以为是,也不作完全之策,草率出兵。结局可想而知,最终大败而归。丢了性命是小事,差点断送蜀国基业是大事。

  看到这样的刘备,我不禁唏嘘。联想到我上四年级的那次期末考试,考试前,妈妈特意告诫我:“儿子,考试的时候,一定审清题意哟!”,我充耳不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考试时,粗略看了看题目,就提笔作答。心想,有什么难的,都是我平时会的题,自以为不是满分,至少98分。成绩出来了,90分!一盆冷水浇注全身。我拿着试卷仔细检查,才发现被扣分的全是因审题不清造成的。哎呀!我的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意见,自食其果了吧,我犯了与刘备一样的错误。

  《三国演义》是厚重的,我们不但读出了故事,更要读出哲理。所谓读史明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3

  忠义之士关羽、智慧的化身孔明、阴险狡诈的曹操……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个个群雄之首、巨谋勇将。

  罗贯中的作品《三国演义》,从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为统治而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描写了从东汉到晋朝统一之间的许多的战争故事。而在《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更是让我难以忘怀。

  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鞠躬尽瘁;赵子龙忠得义薄云天……而我更加敬佩的是武力群超、忠于刘备的关羽。他面对曹操的的百般诱降毫不动心;为了送刘备的家人平安回到家,不惜自己的生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的忠厚诚实让我想到了那天下午,那件事……

  那天下午,弟弟来我家玩,碰巧妈妈出去了。我俩一块儿看起了电视《少林寺》。少林武僧的精彩武打镜头,使弟弟看呆了。他也打来打去,用“醉拳”在客厅里倒来倒去。过了一会儿,弟弟在厨房里磨蹭了老半天还不出来。好奇心占据了我全身,便跑过去想看一看究竟――原来,弟弟正津津有味地喝着冰箱里刚刚那出来的雪碧。

  我看到这一切,就幸灾乐祸地指了指弟弟。弟弟见状,吃了一惊。愣了一愣,就跑到我身边,撒起了娇:“好姐姐,求

  求你不要告诉我爸爸妈妈。对了,我给你吃‘德芙’!”我心动了,我天生就爱吃“德芙”巧克力,就接受了“贿赂”。

  于是,我们将空瓶子里装满水,忐忑不安地等待妈妈回来后的大火。可是,妈妈以为是商店买的假货,也没说什么。

  《三国演义》里有许许多多英雄。而在现在,只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的,我认为就是英雄。我们都要做新时代的小英雄!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4

  感悟:对于关羽,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深受人们的敬佩和赞扬。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他的故事甚为流传。罗贯中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鲜明的关羽,而关羽的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英勇骁战,善于谋略。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三国演义》从多侧而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在单刀赴会中关羽大无畏的精神威严的气势、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生擒于禁、刀斩庞德、更是将关羽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关羽名震华夏,孙曹胆寒。关羽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

  义薄云天,忠贞不移。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汉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好大喜功,自负。镇守荆州之后的关羽,功高至伟,渐渐变得狂傲起来。在对待同僚的态度上,他自视高大,眼高过顶。正是由于关羽的这些缺点,最终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12-20

《三国演义》读后感12-20

读后感《三国演义》09-22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5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5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4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6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6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6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