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1-01-06 10:47:50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1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献帝软弱无能,朝廷里乌烟瘴气,十常侍与董卓等人将汉高祖刘邦苦心打下的江山都毁于一旦。正所谓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为了反抗董卓的暴政,一群人站了出来,决意要挽救这大好河山。

  我前前后后总共看了三遍三国演义,初看大约是在三年级,这时的我最喜欢刘备:一来他身为汉室宗亲,拥有纯正的皇族血统,他要光复大汉是名正言顺的;二来他以仁义为本,不像刘表那样残暴,动不动就乱杀下属,更不像董卓那样搜刮民脂民膏,深得百姓爱戴;三来他手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文有卧龙凤雏,孔明庞统,武有五虎大将姜维魏延,怎么看他都应该一统天下呀!可惜造化弄人,二弟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捉去,杀害了。刘备誓要为二弟报仇,他不顾军事诸葛亮的阻拦,率领全部士兵攻打东吴,结果惨败,还葬送了诸葛亮与周瑜苦心经营的孙刘联盟;紧接着,三弟张飞也因醉酒后鞭打士兵而被士兵杀害;最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2岁。在他死后诸葛亮苦苦维持着蜀国霸业,但终究年事已高,中了司马懿的奸计,蜀国就此消亡了。看到这,我无比的惋惜。

  第二次是在四年级下册的时候,这时的我渐渐对刘备产生了反感:吕布对刘备有救命之恩:也就是说:当时如果没有吕布射戟解围,刘备很可能就死在袁绍手下了。而白门楼一事,吕布与曹操战败被擒,白门楼上,吕布需要玄德公解围,而刘备只一句话,就将吕布杀害了,这难道可算是仁义之事?吕布虽然不义,但毕竟他去冀州时并未害刘备的家属,他对刘备有恩,但刘备却将他杀害,这可算得是恩将仇报?刘备如同汉献帝一般软弱无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求助别人,就连说客他也无法应付——连耍耍嘴皮子也不会。当初鲁肃来要荆州时,还不是军师诸葛亮解的围?东吴的鲁肃周瑜,蜀国的诸葛亮,苦苦经营的孙刘两家反曹联盟不也是毁在了他的手上?可以说,蜀国的灭亡,刘禅的乐不思蜀的骂名呢,都是刘备引起的!

  第三次翻阅三国演义就在这个暑假,我已将注意力转到了另一个人身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曹孟德。他礼贤下士,不畏强权,在明事理的方面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当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大公无私,流着泪按军法处置了他。但许褚一怒杀了许攸后后悔不已,请求曹丞相以军法处置自己,曹操并没有这么做,他问许褚,既然已经损失了一位谋士,为何还得损失另一位猛将?这件事让许褚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于曹操。当关羽被擒时,曹操亲自为关羽松了绑,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当关羽为寻找主公,而离开他时,曹操并未翻脸不认人,赠其锦袍,给予盘缠;当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直杀到黄河渡口斩了秦棋后,夏侯惇出来阻挠,说这关云长实在欺人太甚,要与关云长拼命时,张辽带着曹丞相的亲笔书信跑来,请夏侯将军放了他。这曹操是否才是真正的仁义呢?当白门楼陈登被擒时,曹操不念旧时他舍去了自己的仇怨,亲自为陈登松绑。陈登宁死不屈,自己走向刑场,在他死后,曹操吩咐厚待他的家属,这难道亦非仁义?曹操想要称帝,荀彧出来阻难,曹操记恨,但听闻荀彧的病,还是送去了一盒点心去慰问。因为杨修等人引发的一点小意外,送去的点心盒是空的。荀彧见后,以为是曹操记恨自己,便拔剑自刎了。他死后,虽说少了曹操的一块心病,但曹操还是吩咐厚葬他。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也绝非偶然,典韦舍命救曹操也无一不体现出曹操礼贤下士,这为他今后的霸业打下了基础。

  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你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中那些义薄云天的英雄,那一段段传奇故事,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读后感2

  这个寒假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出自明代作家罗贯中,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大胆的艺术创作令一些晦涩难懂的历史以灵活的,惟妙惟肖,贴近生活的形式表达出来。书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受大众喜欢并广为流传于世间。其中,各有特点的历史人物和妙趣横生的细节仿佛使我穿越到了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感受当时的时代特色。

  书中言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贯穿了整本《三国演义》。书中讲述了七国纷争,由秦统一,秦朝覆灭后,又有楚汉相争,而后有汉。在这些烽火中,各路英雄尽显本色,才略过人,英勇善战,为争夺天下各自设局。其中便有一代枭雄的曹操,刘备,袁绍,孙权等人,他们把历史的漩涡搅得天翻地覆。

  《三国演义》一书中,我最为敬佩的便是曹操。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孙刘两军从而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军政基础。东汉纷乱,他成为了雄踞一方的霸主。虽人称奸雄,但却是人中龙凤。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说到曹操,那就有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刘备。如果说曹操是一代奸雄,那刘备就是站在曹操的对立面。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就天下人看来,曹操性情暴躁且簒汉,而刘备扶植汉室,因此,刘备深得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比曹操更胜一筹,陈寿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这里的反面例子便是袁绍了,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曹操显弱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宁愿信小人也不听信忠臣的话,最终败给了曹操。

  而三国中的结局也让我大为叹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最终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无一人统一天下。而后,更是风起云涌。

  蜀国失荆州、败东吴后已大伤国力,出现了孟获做乱、虎羌寇边等内部动荡。而后诸葛六出祁山、姜维九次北伐无疑是蜀国败亡的一笔,再加上刘禅的昏庸朝中小人当道,蜀国可以说是必亡的。东吴孙权晚年喜杀成怒,山越的作乱,人才的失殁,使孙吴败亡。魏国君主曹丕据说好色之风不在其父之下,随后的子孙不是年幼就是懦弱,只有个好大喜功的曹爽,却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这也是司马家风生水起天运。而最终也由司马炎统一了天下。

  《三国演义》一书中,各路英雄以天下为棋盘,自身为棋,下着一盘天大的赌局。他们所表现的精神令人震撼,也为之赞叹。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我读完这十回知道了:第一,当操军行至育水这个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惊天动地,这仅仅是为了一个将军,“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曹操竟在三军面前哭的惊天动地。又令屯住军马大没筵,吊奠典韦的亡魂,吊奠完之后,又吊奠侄儿曹安与儿曹?,并阵亡军士和一匹大宛马,发现没有?这曹操先奠吊一个将士后奠吊自己的亲人和军士与马,可见曹操看来一个将士比儿子要强的多,而且,让亲人与马同奠吊,也说明了这马对曹操的重要,所以,让儿子、侄儿与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与奠吊,不仅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为了给三军做样子,来说明堂堂丞相是仁义之人。第二,那个郭奉孝当马屁精,说曹操的十大好处,又以袁绍来反衬,又拍马屁又说操的能胜之因,还向读者说明曹操的长处、特点。

  我总结一下曹操的长处。第一,体任自然。我看来,是比较体任自然的,第二,顺率。曹操,挟天子以令军阀,后来把天子杀了,要说顺率,刘备比曹操更顺率;第三,猛纠曹操治军严明,是不错;第四,外简内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辄行,是的,有了计策,无论好坏,只要有利,曹操一定用。第六,以诚待人,对,曹操待许攸时就高兴的鞋都没穿。第七,虑无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况。第八,浸润不行,曹操也很少听信徭言。第九,法度严明,当他下令不让军队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一下,就要用军法除之,以身做责,很是法度严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众,曹操是挺会用兵的,总的来说,曹操的长处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方面,这曹操也真是厉害。读完这回,我深深为吕布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毕竟是无法改变的。我很佩服吕布,当他发现自己沉迷于酒色时就马上改正,逐下令饮酒者皆斩。

  当侯成追杀后槽人,把马夺回之后要庆贺,用什么庆贺?用酒,又想吕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问可不可以破例,吕布就生气了,要把侯成斩了,后众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来把马追回是一件好事,可招来五十大板,这事让谁遇上,谁倒霉。这也写出了吕布的两个特点,第一,纪律严明,第二,爱惜臣民。吕布也算英雄吧!!那个陈宫很执固,而且不愿被擒,被擒之后,宁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义。如果活下来,一定能与关云长平起平坐,可怜已入黄泉,无回头之路了。而且陈宫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开口,伸颈就刑可以表现出来。有一个地方,很是搞笑,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我开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儿,刘备长相很怪: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看来,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是有讲究的了。以后读书要读的细一点。人心呀,难以猜测。

  读完第二十回,我不仅为刘备当“皇叔”的“不易”而哑然失笑,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我想,刘备这个皇叔当的太勉强了,也就是与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为什么让刘备当皇叔呢?刘备的优点可以帮汉朝打败曹操,但当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较少,于是皇上让刘备以皇叔的身份帮助他,这样,可以减少对曹操的恐惧,发挥常水平,从而让刘备承担起拯救汉王朝的坚巨任务!当曹操约请汉献帝去打猎,曹操的马与汉献帝的马的马头之间之差一个马头之距,意思是说,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当汉献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时,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贺,以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挡在前面,受百官祝贺,这表现了他对皇上的不屑一顾。之后,不把弓箭还给汉献帝,反而占为已有,没有丝毫犹豫,汉献帝也没有阻止,这明显表现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与汉献帝平起平坐,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也就是曹操想要当皇帝,当九五之尊的人。

  唉,“国家昏乱有忠臣”国舅董承就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心无力,有名无实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压着,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众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为救国展开“战争”,但一定会失败,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4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翻开这本书——《三国演义》,里面栩栩如生的各个人物又活生生的出现在我面前——曹操的阴险狡诈却又有勇有谋,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的坚贞不离,诸葛亮的机智勇敢……他们都曾经手握大权,都为了国家而战,可我们也不难看出,里面的每个人物也都有精神上的区别。《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未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的斗争,通过了各类矛盾的书写,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作品刻画了近两百多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每个人都是栩栩如生。其中,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也是作者在小说中思想倾向的体现。曹操则是一位奸雄,他雄才大略、非常爱惜贤才,又残暴奸诈。他曾经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更加体现了曹操的奸诈。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一生着作多多,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当然,这部着作《三国演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虽然创造了如此多的着作,但是那时终究是封建社会,正史不为他写经作传,只有在一位明代无名氏编着的不可靠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中写下:“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书中人物

  正所谓“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刘备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官,可他靠的是爱民之心是仁义之心。就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刘备强。而曹操呢,只是一味的欺压百姓,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每一个人,让人见了他就觉得害怕,于是衷心便也一去不复返了。可曹操并不也全是缺点,从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最终还是曹操赢得了胜利,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就是——正是奸诈,帮助了他夺得权位。因为他曾在几年的奋战中攻下过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许多的人都信他,这就为今后的魏国打下了创建的基础,之后,他又用计谋操控了当时的皇帝,这更有助于他与其他两国对抗,。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获得了许多勇士,形成猛将如云的气势。

  再说说那大家都认为非常聪明的诸葛亮。大家都认为他有勇有谋,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我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明智的。例如,蜀吴联合火烧赤壁的时候,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知道关羽欠了曹操一个人情,但却把关羽放在最后一关。以我来看,诸葛亮可以让关羽在第一关,由关羽把曹操放走,再由赵云等歼灭曹操的残兵败将,这样连关羽欠的人情,和曹操都解决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也许诸葛亮当时真有什么客观因素吧。

  在这本《三国演义》中让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可能别人对曹操有一些误解,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有勇有谋。有官渡之战的大获全胜,也有赤壁之战的失败经验。在我的眼中,曹操不再是大众所唾弃的那个白脸,他是一个英雄。没了曹操,刘备便失去了光彩;没了曹操,谁来贯穿整部《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再说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火烧赤壁了。

  因为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显得更机智了,黄盖也体现出了他忠诚、勇敢的高尚品质,诸葛亮和周瑜都想到了用火攻曹营,随后周瑜在众大臣前打黄盖,然后黄盖假装向曹操投降,诸葛亮又请法师作了个法,要求后天刮东风,而到了后天,黄盖带来了二十条船放火烧了曹营,这时又刮起了东风,使火势越来越大。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计谋很完美呢?可是我并不觉得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因为当时曹操再谨慎一点,也许就不会造成这样大的损失了,这太使我感到惋惜了!

  我虽然最喜欢的故事是火烧赤壁,但是给我最大感触的是诸葛亮气死周瑜的故事。也许你们不知道,其实周瑜是中了毒箭,命虽然保住了,但是就是不能生气。

  诸葛亮一共气了周瑜三次,而我在第一次看见周瑜生气时我就觉得不值得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生气还偏偏和自己过不去,凡事都要看开点,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还不是自己的损失?如果周瑜把一切切都抓得那么紧,到头来还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负担?在周瑜在死前,大喝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周瑜含怨而死,死时只有3岁。我可真替周瑜感到可惜。

  这场“游戏”的结局是魏、蜀、吴三国统一了。可是,在我看来,这场游戏并没有最后的赢家,因为他们在尔虞我诈的过程中都有在身体或心灵都有所损失。他们争皇位太像皇宫中的妃子们勾心斗角了,只不过皇宫中的妃子们每天是想着怎么讨皇上的欢心,当上皇后﹔而他们则是想着怎么打败对手,当上皇上。

  三国演义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感触了,让我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真谛。如果你也要选择一本经典来读的话,你也来看三国演义吧!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实可谓中华文化之瑰宝,它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明代毛宗岗曾这样评价它:“古事所传,天然有此等波澜,天然有此等层折,以成绝世妙文,然则读《三国》一书,诚胜读稗官万万耳。吾谓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从小,姥爷就时常给我讲其中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我总是瞪大了充满好奇与敬佩的眼睛,饶有兴致地听着。这个寒冬,我捧起书本,细细品读那字里行间透出的豪情壮志,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拍手称赞,时而静静沉思,时而扼腕叹息……

  《三国演义》最擅长描写战争,把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读着读着,我的心绪被拉回了东汉末年,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跟随将士们奋勇杀敌,与英雄好汉们开怀畅饮……

  正所谓“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好汉可是不计其数:性格复杂的奸雄曹操;仁义的能礼贤下士的刘备;英武果断的孙权;有勇有谋的赵云;阴险多诈的曹丕;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的张飞和关羽……

  下面就来说说书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关羽。第一话中,他的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入眼的关羽自是一副威武忠诚之面目,先教人好感滋生三分。桃园三结义中,云长与玄德、翼德三人结为金兰,那一番誓言更是让人钦佩,“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那坚定而忠诚的喊声回荡在桃园,我不禁握紧了拳头,为三人之情谊叫好。再随后初出江湖,“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更是为世人称赞其真威实勇,让人敬佩不已……这样,一个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关羽形象便跃然纸上。

  其后他“温酒斩华雄”,在众诸侯连连失败后,只见他一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便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好一个武艺高强的关羽!

  当他与玄德分散,被迫置身于曹操营下时,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名利所诱惑,时刻想着寻找主公;他光明磊落,来去明白,获得赤兔马后答应为曹操立功后,找到刘备就离开。途中,他“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更是为世人所熟知,好一个忠心耿耿、勇往直前的关羽!

  自此,每当那个长髯红面、战无不胜的大将骑着战马驰骋在战场时,各路诸侯无不闻风丧胆、仓皇而逃。真可谓万人之敌、忠义双全啊。

  但是,这样的英雄好汉也有他可悲的一面。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他本领高强,自有他骄傲的资本。但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他竟然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旁人不知。更有甚者,当诸葛谨对他说明联姻的意思时,关羽竟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吾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堂堂蜀国大将,安能说出如此伤人的话?更让人费解的是东吴陆逊的一封卑辞赞美的信,竟骄其心,使之仰面大笑,撤去把守荆州的后防重兵。大意失荆州后,他无计可施,只能从麦城突围,王甫谏道:“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但他却昂然地说:“虽有埋伏,吾何惧哉!”都到了这种时候,关羽的傲气仍然一点不减。最后,他悲壮地兵败身亡,败走麦城。我不禁为这个忠贞不二但高傲自负的大将哀悼,他这种狂妄自大的性格,是他悲剧的根源啊。

  合上书本,我陷入了沉思。读史使人明智,东汉末年那烽火连天的战场在我眼前浮现……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我国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

  这本书主要讲了汉灵帝中元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桃园,并和董卓,曹操,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为争权夺利,他们又开始互相残杀。经历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其中,刘备还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此后,曹操战败而死,奠定三国局面。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授为吴王,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统一。

  在此期间,我提到了一个大人物,如果没有他,刘备就没有今天,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也称孔明。从诸葛亮浑泪斩马谡体现了他严于律己,公私分明,顾全大局。从草船借箭体现了他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诸葛亮如此历害,何不让人佩服?

  大家都知道,我们班有个“混世魔王”------郎增炜。大家都对他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只要他喜欢,无论是谁,他都可以欺负个遍,那些被老师安排与他同桌的同学,更是成了他公开欺负的对象。一会儿橡皮不见了,一会儿铅笔跑桌下了,一会儿背后被贴了纸条,上面画着一头小猪,一会儿哪位女同学的辫子被揪了,惹得她大哭。因此,他也成了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老师也为此头痛万分。但是在三年级的某个学期,老师竟然安排我和他成为了同桌。顿时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害怕,恐惧,烦躁,刹那间,心里的那些小魔鬼全都爬了起来,不断的在挑衅我。我的脑子里不停的涌现出同学们被欺负的一幕幕,无数个怎么办在我脑袋里打转。同学们用同情的眼神齐刷刷地看向我,显然,我的脸上刻着三个字,不愿意。但是老师却视而不见,放学后,伤心的我背着书包回家了,我所有的一切变化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这不一进门,妈妈瞥了我一眼,问道:“怎么了?今天心情不好?”原本内心就委屈的我,一股脑儿地向妈妈吐槽起来,说着说着,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掉了下来。妈妈不紧不慢地抽出一张餐巾纸为我擦干眼泪,微笑着说:“首先,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老师这样的安排也自有老师的道理。你要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局面翻转过来,反败为胜!”

  妈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第二天,我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学校,刚坐下,拿出学习用品,就看见郎增炜悠哉悠哉地走进了教室,看到他的那一刻,我的心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脑子里马上回想起妈妈昨晚对我说的那番话,给自己鼓了鼓劲儿。转过身子,两只眼睛直视对方,郑重其事地对他说:“郎增炜,这个学期我和你成为了同桌。但是,有几件事我们俩得达成共识。”郎增炜先是一愣,然后挤出两个字:随便。“首先,咱们两个必须和平相处,你不能随便动我的学习用品,其次,如果你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或者不懂的地方你可以来问我,我会帮助你。课堂笔记如果来不及做,我会借给你,你觉得怎么样?”郎增炜足足愣了三秒,他或许被我当时的勇气震慑到了,默然地点了点头。我暗自窃喜,就这么通过了?就这么简单吗?我竟然把这个混世魔王给拿下了?激动的心情无语言表,原本天大的事,瞬间变得如此简单,真想立刻回家和妈妈分享我当时的心情。

  渐渐的,我和郎增伟之间建立了某种默契,我会为他讲解题目,他呢,信守承诺,再也没有欺负过我,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被其他同学欺负时,他反而会挺身而出,为我解困!顿时,让我对他的看法瞬间改变,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是诸葛亮的时代,还是现在,都需要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困难,看了三国演义,我更加明白了妈妈的用心良苦!她就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军师。

《三国演义》读后感8

  最早接触《三国演义》,大概是在很小的时候吧,那时候的我,整天坐在电视旁边,等《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有《三国演义》这本书,仅仅是电视里面的任务和战斗感兴趣。随着我慢慢的长大,我知道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对它开始有了很大的兴趣,我决定要拜读一下。

  这本书出自元末明初的作家罗贯中笔下。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及我国第一本章回小说。这本书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发生的故事。一些比较广为流传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三顾毛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这些故事都很有趣。在书中,我认识了坚持不懈的刘备,重义气的关羽,没有主见的吕布,疑心重的曹操,神机妙算的孔明……这些都是一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在罗贯中的笔下,一个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杯甘醇的香茗,只有你细细去品尝,才能喝出最香醇的味道。

  《三国演义》这本书,就是这杯茶,只有你细细地去阅读,品尝后,你才能找到它最真实的味道,最启发人生的道理,蕴藏在最深的启迪。在书中,刘备的三顾毛庐给了我启迪。如果当日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访诸葛亮,后来也不会有这个才子一路扶持帮助刘备和刘禅。这里,给了我干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的启迪,我们做万事遇到困难不要知难而退,我们要迎难而上,这样,即使再大的难题,我们都能解决,就会得到成功。

  在书中,火烧赤壁之战给了我启迪。如果周瑜不相信诸葛亮的妙计,只想除掉诸葛亮,那他也破不了曹军。所以我明白:我们要善于听取一些好的意见,然后融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才去做事。在书中,诸葛亮向曹操草船借箭给了我启迪。整个故事的结局都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聪明才智,和曹如果不是因为疑心太重,也不会那样子。我们要学习孔明的神机妙算,不要时常疑心重,那样会造成像曹操一样。最后,孔明的一生忠心忠义,尽心尽心地辅助刘备和刘禅。它告诉我做人一定要有一颗忠义的心。

  对于诸葛亮,我十分地敬佩,崇拜,仰慕他。我要学习他生平的为人处事,学习他的聪明才智,学习他的运辞行帷幄,学习他的忠义待人,学习他的神机妙算,和学习更多知识。诸葛亮一辈子对国家,对事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格言,使我受益匪浅,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我会体会这其中的意义,也要铭记在心中,用它时刻告诫于自己。在生活上,时常让自己淡泊一切的名利,我们就能看清自己应该前进的方向,明确自己的志向;在学习上,经常让自己在学习,想问题时平静下来,这样就会更好。我们还要像诸葛亮一样,遇到问题时,安静想想,学会急中生智,总会有对策。有时我们也要学会读懂人心,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

  “丞相祠堂何处寻寻?锦宫城外柏森。映阶碧草自草色,隔叶黄鹂徒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笔下,这是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诸葛亮所作的诗。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认识了许多英雄,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了。这首《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的一生可谓五字才,智,勇,忠,义。他在战场上,上演了一台又一台的好戏:“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布八封阵”“赤壁之战”。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让人看清了诸葛亮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心的才智和他的妙计连环,神机妙算是果然名不虚传,怪不得连周瑜也自叹不如,连司马懿也惊叹连连。这个身披鹤氅,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的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一个忠义之士,竭心尽心地辅助两朝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对成年人来说,并不是那麽陌生,有古言文版本的三国演义,也有白话文版的三国演义,多少都读了几遍,还有广播里的长篇连播,特别是三国演义拍成电视剧和电影之后,更加深入人心,在读书的同时,也从中学习到了许多的知识。在和儿子读书的同时,也启发教育孩子要仔细读书,细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特别是关于人物的描写,更要通读全书细心品味。

  作者罗贯中准确的把握住了每个人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在品味读书的乐趣中,对其中的人物描写颇有感受:

  《三国演义》一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几十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如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而又从善入流;刘备仁厚爱民,虚伪做作;关羽神武神勇,讲究忠义却刚愎自用;周瑜才高果敢却心胸狭窄;鲁肃拘谨忠厚,黄盖勇敢沉着,司马懿老奸巨滑等等。连三个“舌辩之士”也各具特色,他们都恨曹操,但表现形式大不相同。弥衡是“骂”“至死骂不绝口。”至今戏曲舞台上还有一出戏叫“击鼓骂曹”;张松是“顶”,顶得曹操“拂袖而起,转入后堂”;杨修是“揭”,他多次揭曹操的老底,揭曹操灵魂深处的秘密,特别是梦中杀人的诡计。

  在塑造人物方法上,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通过战争中不同的故事情节加以反复渲染,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去写。不同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典型环境,写法也不一样。如曹操攻打濮阳陷入重围,大火之中正碰到吕郁挺戢跃马而来,曹操用手遮住脸,加鞭纵马从对面闯过去,吕布从后面拍马而柴,以方天画戢在曹操头盔上点了一下,问道“曹操何在?”用手指着相反方向“前面骑黄马的就是”,多么狡猾。吕布听了就纵马向前追赶,放过了眼前这个真曹操。曹操轻轻一句便骗过了吕布。在潼关则是另一种情况。马超认出了曹操后,紧追不放,害得曹操“割须弃袍”,没命逃奔。这时,背后马超赶来,厉声大叫:“曹操休走!”吓得曹操马鞭掉落在地。看看即将赶上,马超从后挺枪而剌,曹操绕着一棵大树躲藏,马超一枪刺在树上,用力过猛,刺得很深,等到把枪拔出来,曹操已经跑远了。在这里,从濮阳之战,使我们看出吕布有勇而无谋;从潼关之战,使我们看出马超精明强悍。再如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忠,同是“义释”但也有不同。张飞“义释”严颜,表现了张飞粗中有细;关羽“义释”黄忠,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负。同是写一代英雄之“勇”,吕布是勇中带贱,周瑜是以勇显骄,赵云有勇有谋,可见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一样的。曹操的“割须代首”“梦中杀人”;刘备和单福(徐庶)关于的芦马的对话,这些描写显示了曹操、刘备的奸诈和仁厚的不同性格。诸葛亮“带病巡营”的描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后主刘禅的“乐不思蜀”的描写,简直把他的昏庸写活了。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战争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赤壁之战”的人物很多,重点只有几个。在决策准备阶段重点写了诸葛亮和周瑜;在决战阶段则突出了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是起过一定作用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时代的艺术加工,他已成为统治阶级权臣的典型人物,成为古今奸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点是奸诈,当然小说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曹操奸诈的性格特征,在赤壁惨败这个特定情境中,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仓慌逃窜险些丧命,但他竟能够三次大笑,笑周瑜、孔明,无智谋,他以笑来稳定军心。但当他逃回到据点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危险,他又仰面大哭,哭谋士郭嘉已死了。哭郭嘉,是说其他军士无能,把战败的责任推卸掉了。“三笑一哭”这一情节把曹操的奸诈和权术刻画得淋漓尽致。

  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却能在惶惶逃命中连连大笑,这“笑”写出了他虽大败却不气馁,不认输,还要发表议论笑话对手,“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这是用环境描写来反衬曹操之“顽强”“狡谲”的一面,说明他仍然雄心勃勃。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建立,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许多人物都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张飞喝断当阳桥、赵子龙单骑救主、刘皇叔三顾茅庐、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等传奇故事至今依然口口相传,“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曹操,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由此可见,《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几位英雄人物。

  刘备,出身正统,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汉献帝称刘备为皇叔,是作者着力歌颂的一代明君,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楷模。他慧眼识才,知人善任。先得徐庶、后得卧龙诸葛亮、凤维庞统,武将更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虎上将”之说。“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就是广为流传的求贤故事。他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曹操白门楼勒杀吕布之后,实力强大,彼时刘备势单力薄,难以立足,不得不寄曹操之篱下,曹操便趁机试探刘备的志向,就有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精彩篇章。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落了匙著,又从容俯首拾起。曹操便嘲笑他胆小,不再提防他了。刘备巧妙骗过曹操而自保,以至于后来成为曹操最大的敌人。这次惊心动魄的斗争,其精彩程度不亚于鸿门宴。

  刘备的过人胆识、雄才大略可见一斑。他宽厚仁义,爱民如子。“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当阳兵败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着他渡江,虽然形势万分紧急,但是他始终与百姓在一起,深得民心。

  与刘备对立着存在的曹操被作者写成一个“暴君”,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无疑是极端自私的。小说中的曹操奸诈残暴,嗜杀成性,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借刀杀人,甚至梦中杀人,真真不愧为一代奸雄!思考之下,不难发现,罗贯中有意使用对比的笔法,让刘备的仁厚和曹操的奸诈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树立一个万民拥护的明君形象,进而表明作者以汉室为正统的“拥刘反曹”的政治立场。

  如果说刘备是作者理想的的“圣君”,那么,诸葛亮当然就是圣君的“标配”:贤相。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几乎被塑造成一个“完人”。生逢乱世,躬耕南阳,读书不求甚解,识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这些都广为人知,不再赘述。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他的忠诚,集中的体现就是那篇至今读来依然催人泪下的《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谓字字珠玑,字字血泪,充分表达作为托股之臣的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贞不二,赤胆忠心,以至于宋代爱国词人陆游激动地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爱国将领文天祥也遥相呼应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心怀天下,忠贞爱国,正是我们这个火热的时代所提倡的价值观,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我们当代青少年有责任继承并发扬下去。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英雄已随时间的洪流定格成历史的剪影,留给我们无限的感慨和深深的思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愿我们在品读小说、回味历史的时候,能有所感悟,有所借鉴,愉悦精神的同时能拓宽认知,升华境界。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比起四史之一《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虽然缺乏历史的严密性,但他把一位位英雄形象艺术化,将他们的个性更加延展开来,让读者印象更加深刻,回味无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更爱哪一本,我一定不假思索的回答是《三国演义》。爱他,不仅是爱他有名的战争写法,更爱其中数不尽的爱恨分明的真正的英雄;爱他塑造的辩舌施计的文臣儒士,也爱他描写的舞刀弄枪的壮士猛将;爱那割据一方的君主,也爱那竭力尽智的群臣。

  总之,翻开了这本厚厚的《三国演义》,就看到了滚滚长河向我涌来,山河破碎的画卷里,展现了无数英雄的豪情壮志。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或统领,或被统领,一起为天下一统作为着。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嘉言懿行,抑或是勾心斗角、追名逐利,都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欲罢不能。这引人入胜的笔法竟让我有时忽然忘了这是庄严的历史

  譬如赤壁之战,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东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从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到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感觉就像一场梦,在这梦中,刘备帮我推着农车上坡,赵云单骑救了我的性命,我还那襁褓中清清楚楚地听见了他在敌阵中镇静的心跳,你可能说我发了痴,但是我真的犹如身临其境,那张三爷的咆哮使我震耳欲聋,赤壁满江的大火顺着东风烧得夜如白昼??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之仁、关羽之义、张飞之勇、赵云之骁、许诸之猛、典韦之忠,鲁肃之善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阴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我不信什么“穿越”,但如果真有“穿越”,我愿化身为一条青龙,飞回遥远的三国,去挥一挥卧龙的羽扇,尝一尝子建的酒宴。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在暑假里,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这本书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这本书里有很多人物,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诸葛亮通天文知地理,别人的狡猾和阴招都瞒不了他,他七次庄擒孟获,但是孟获因为不服,诸葛亮一次次地放他走,直到第七次他才心服口服地归顺诸葛

  作者笔下的张飞是粗鲁的,我觉得他人不错他虽然粗鲁,是个屠夫,没有文化,但是他做的很多事都是为刘备做的,刘备长得和善,如果让他去和敌国谈判,安敌国不就得寸进尺了,本国的气场就没了。可张飞在就不一样了。敌国就知道刘备有后盾,虽然刘备没什么本事,但他有兄弟,张飞可以让别人敬畏三分,别人就不会欺人太甚。

  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用兵举世无双,司马懿就用兵如神,他们也有自己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阴险,各有各的弱点和优点。

  我最佩服的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人也好,和曹操打仗时,他带着二嫂,所以假装投降,他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二嫂的。在山下遇到二嫂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他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过五关斩六将,又在华容道义释放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已知道故主消息,就千里万里赶过去,他不但忠而且还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忠。青梅煮酒论英雄情节历来为人所称道,曹操用手一指刘备,再指自己说:天下英雄是你和我丫,这一话语展现了他的踌躇满志和骄横的霸气,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吓得变了脸色,东西掉在地上,急忙借惊雷之声掩饰过去,体现了曹操小心谨慎,机智从容。曹操在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查查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超过吕布从后面拍马赶过来,向曹操头盔上一击,曹操最终得以脱险,这件事反映了曹操处变不惊,镇定自如的性格。

  <<三国演义>>创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奸绝,义绝,智绝,其中奸绝是曹操,曹操被奸臣追捕和陈宫逃到吕家,吕伯奢是曹操世伯收留他们,半夜曹操听到磨刀声,以为要害他,就吧吕家人全都杀光,后来才知道错杀,半路遇到给他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把他也杀了。义绝是关羽,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当即将官印吊干屋中,并留下书信,带上嫂嫂,不辞而别,奔向刘备路径东岭关,洛阳城。因为未得到曹操手中的文书,各关隘的守将将皆不放行。智绝是指诸葛亮,诸葛亮三气周瑜,一气是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先夺,二七是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是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这本名著不把主要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动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赤壁之战。刘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憨厚仁明的君主形象,但也有些描写让人觉得虚伪最典型的莫过于长板坡之役,赵云大战之中,救出阿斗交到他手上,他却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里自然不无心疼赵云的意思,但毕竟不舍人情,连作者也说其天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几掷马前,是明显的作秀。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有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吧一个个英雄刻画的十分英勇,每个人都有其性格特点,我每个人都特别喜欢,不同的人物性格发生了很多故事。

  这个暑假最让我感到有收获的就是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让我品味了名著,还让我知道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读《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深思,从而可以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由于我平时非常喜欢听百家讲坛,在此借机开讲我的一家之言。

  (一)性格决定命运:张飞之糊涂死

  张飞是三国中的草莽英雄。他讲哥们义气,性格暴躁,鲁莽行事,不计后果。

  当张飞得知关羽的死讯,急于报仇,逼大哥刘备发兵东吴。同时还命令手下两位将领范疆、张达三日内制成白旗白甲,三军穿孝服讨伐东吴。二人说白帛一时难以筹集,求张飞宽限几日,张飞顿时勃然大怒,将二人打得皮开肉绽。并且还说准备不齐提头来见。于是两人权衡再三,铤而走险,密谋杀了张飞。张飞脾气暴躁,遇事不能做到冷静思考,一意孤行,且不通情达理,结果糊里糊涂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这使我不由想起暑假中听百家讲坛中讲的胡雪岩,深有感触。清代商人胡雪岩只读了三年私塾,他却能够成为一个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他的秘诀其实不外乎他的冷静处事和做事周到。

  张飞之死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们遇事一定要头脑冷静,切不可一意孤行。张飞因脾气暴躁、性格鲁莽最终喝下了自己酿下的苦酒,搭上了自家性命做了一个糊涂鬼。他的悲剧可谓因小失大。

  (二)奸雄实枭雄:另眼看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狠毒多疑的一个奸雄形象。他“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使人看得咬牙切齿,有必欲食之而后快的感觉。

  可是小说中的刘备却和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仁爱宽厚,深得人心。可是曹操的实力越来越雄厚,曹魏统一中国指日可待。真是滚滚长江东逝水啊!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阴险狡诈的曹操,却没有选择宽厚仁爱的刘备呢?通过对历史史实的进一步了解,我获得了答案:《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因而将曹操描写成了一个十足的乱世奸雄。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是具有不世之才的枭雄。我们学习过的他的《观沧海》足以展示他的胸襟和魄力!我不禁要佩服罗贯中了。小说就是小说,作者能够将曹操这一个“奸诈”的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也实属不易。

  曹操给我的启示: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才干,读书引领我们学会思考和辨析,但看问题绝对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了解,还要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质疑,不过分相信“权威”。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罢。

  (三)三气而亡无度量:我评周瑜

  提起周瑜,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吴国的大将周瑜也算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个中翘楚,可就是因为忍受不了诸葛亮的三气吐血而亡,这让我不禁对周瑜有了新的认识。周瑜的才智与诸葛亮不分高低,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杰出人才。可是周瑜不能忍受挫折,屡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既生瑜,何生亮?”这足以说明了他心胸狭隘,不能与战争中的同伴相容相长,嫉妒心太强,做不到像诸葛亮一样用海纳百川的心胸面对一切。早期的周瑜因为与诸葛亮的团结一致,互相包容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辉煌。后来的周瑜因为嫉妒心作祟抑郁成疾而英年早逝。我在为周瑜感到惋惜的同时,却没有忘记他给我人生的启迪:要想成就人生,我们就必须要做到心胸宽阔,不斤斤计较。还要直面现实,勇于战胜挫折。

  《三国演义》不仅为我们留下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宏大的战争场面。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人生启示,它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要义。《三国演义》,演绎人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值得分析的有不少。历来多为人探究的是君主形象、文臣谋士形象、武将形象、母亲形象,近年一些边缘角色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三国演义》中的商人形象。然而妻妾形象却没有作为一个完整的群体被探究,只有被纳入女性形象时才有所涉及。这里漫谈一下《三国演义》中各路英雄的妻妾形象,给她们进行简单地分类,并试图把握身处传统男权社会的作者对妻妾的认知观。

  我们粗略地把她们分为红颜祸水型、凄凉悲惨型、女中英杰型这三类。

  红颜祸水型以吕布两位妻妾为典型代表。吕布受困下邳城,陈宫献计,出城搭寨,与城内互为犄角。如此,“操若攻将军,宫引兵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后;不过旬日,操军食尽,可一鼓而破”。这是腹背受敌情况下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果吕布从其计,或许还不至于速败。正当吕布意欲动身时,严夫人却急忙阻止:“将军若出,陈宫、高顺安能坚守城池?倘有差失,悔无及矣!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幸赖庞舒私藏妾身,再得与将军相聚;孰知今又弃妾而去乎?将军前程万里,请勿以妾为念!”言罢痛哭。严夫人凄惨的哭诉令吕布动摇,于是吕布去问貂蝉,貂蝉亦道:“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两位妇女的苦劝怨说导致原本优柔寡断的吕布错失良机,弃智不用,最终被决堤淹城、城破身殒。历史上,吕布并无貂蝉和严夫人二人,可见作者在此处进行了别有用意的虚构。这样的虚构制造出英雄失败多归咎于枕边人的现象,继承了妲己、夏姬、杨贵妃等祸水红颜的传统刻画,我们得以窥探到在男权社会中作者对红颜祸水观念的认同。

  凄凉悲惨型以刘安妻、甄宓为代表。在征讨吕布时,关、张二军溃败,吕布攻入沛城,兵士四散,刘备不暇顾及妻子,仓皇出逃,流落到村中求食。猎户刘安求无野食,惨无人道地杀害其妻以为刘备食。刘安陈说不得投靠刘豫州,原因只在于老母需要供养,对妻儿毫不顾虑。刘备将前事告诉曹操,曹操即刻命孙乾带金百两往赐之。很显然,作者在这里极力赞扬豫州牧刘备的魅力,又不知不觉流露出对妻妾人权的蔑视。妻妾成为男权斗争的牺牲品。无独有偶,袁绍兵败官渡,其儿媳甄宓成为战利品被曹操曹丕父子二人你争我夺,这又是当时妻妾悲惨的映像。古语常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断,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三国是男人驰骋雄姿的战场,也是不幸的妇女受害的牢狱。

  女中英杰型以孙夫人为代表。孙刘联姻,“自幼好观武事”的孙夫人房中两边枪刀森列,侍婢皆佩剑,令刘备乍惊失色。请撤兵器时,孙夫人笑曰:“厮杀半生,尚惧兵器乎!”一改前两者的哀婉柔弱,孙夫人的侠武之气散发无遗。之后,孙夫人协助刘备共商回荆州,又在途中阻截东吴追兵,使刘备成功渡江。孙夫人扮演了相助夫婿事业的贤妻角色。夷陵战败,孙夫人听信讹传,以为刘备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孙夫人以守贞有节的烈女形象辞世而去。后世立“枭姬祠”。“枭”字概括了孙夫人不平凡的一生。值得肯定的是,孙夫人这个妻妾角色在男人角斗的舞台上实现了对前两者形象定位的突破,体现出巾帼英雄一般的飒爽女姿。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将之作为男人的附庸品,孙夫人成为孙刘联盟巩固的政治工具和建设男人事业、实现男人丰功伟绩的辅助者。

  综上,《三国演义》中的妻妾形象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形象刻画还是出自男性视角,作者的笔触仍然落入了男权至上的窠臼,这是《三国演义》这类英雄古典小说的糟粕之处,也是阻碍女性文学诞生和发展,阻碍中国古代文学宽度拓展的封建社会痼疾。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三国演义》09-22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5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5

2022三国演义读后感11-03

最新三国演义读后感10-27

小学三国演义读后感08-11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08-08

读后感4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6

三国演义读后感 (15篇)12-20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