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9-22 09:05:08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红楼梦》有感1

  疯狂生长着的城市打乱了人们心中的平静,浮躁的气息像水面的波纹一样缓缓荡漾开来,充盈在城市里的每个角落,心中常常充满了莫名的焦躁和恐惧。

  在这样炽热的夏日,随手翻开,读一读红楼。

  《红楼梦》是一部含着笑的悲剧,“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宝、黛爱情悲剧都葬在了这场较量的硝烟里,“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凄凉的诗,颦儿的`自卑,自尊,自怜充分的体现,她是“外”孙女,处处受人牵绊,而宝钗讨人喜欢,处事圆滑,更因姓氏在这府中身为“贵客”,黛玉是孤独的,她的心是苦的,可似乎府中无一人可懂她的伤与痛?她只能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在黑暗里抚平心中的寂寥。

  她是画一般的江南女子,秀眉如月,螺黛轻匀,她把自己的理想与青春写进诗歌,她将浓浓的哀愁都化成了眼泪,一滴又一滴,让人疼在了心尖上,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者,她哭,但并不是因为软弱,她用哭来默默地支持着宝玉的决定,她柔弱,似乎一不留神就倒下,但她以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宝玉的心贴的最近。

  似乎现实往往相反,听见宝玉即将迎娶宝钗的消息,她绝望的几乎下一刻崩溃就汹涌而出,她还是走了,紫鹃苦苦哀求来人医治黛玉时,却因将死之兆不吉利拒绝了紫鹃的请求,另一边高挂红布敲锣打鼓喜气冲天,好不热闹一番,可是往日幽然的潇湘馆中却有千千万万的翠竹为她悲鸣,那旧帕,那旧稿,落入火中,无法挽回,她的心,也永生逝在了那个夜晚。最终,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结束了她曲折的一生,是不幸,也是解脱。

  宝玉和黛玉的回忆,散了。宛如风轻拂过,往事无痕,无论是欢乐与泪水,快乐和伤悲,散了,黛玉的生命,如烟花般璀璨,却又短暂。黛玉的手,终究无法与挚爱之人相握,无法在那个理想之处与所爱之人自由无拘的相濡以沫,这些梦,会烟消云散。可佳人写下“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谁迟”的景,却永远被我们记下,为之惊叹。

  没有人不因她而落泪,真可谓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颦儿,你并不愿在繁华喧闹中迷失自己,他人并不知你更爱的是自由和安静的生活,但你,永远是我的红楼一梦。

读《红楼梦》有感2

  说到红楼梦,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并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这本书主要记叙了贾、史、林、薜四大家族的兴衰。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并称红楼梦中的“绝代双骄”,她们一个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两姨表妹,一个是贾宝玉的姑舅表妹,一个与贾宝玉有“金玉良缘”,一个与贾宝玉有“木石前盟”。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王熙凤,贾府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由她在管。她从小当男孩养,没读过书,也不识字,可见她的教育不在于诗书文章,在于管家理事。我记得这样一句话是描述王熙凤的:“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真可谓八面玲珑。

  服侍贾宝玉的女子花袭人也是一个我较为喜欢的人物。她处事细致,把宝玉照顾得特别周到,对宝玉是百分之百的'忠心,像个大姐姐一样处处护着他。

  大家应该还记得,书中还有个叫史湘云的人物,她正直、善良,善解人意又乐观,使得许多人都很喜欢她。在贾府,湘云的人际关系特别好,她和宝钗一样宽容、有涵养,和黛玉一样灵秀,而且她特别爱笑,这一点倒和我有些相像。

  我不喜欢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她是一个佛教徒,她想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她把家庭治理得并不怎么样,对贾母有欺骗之过,把宝玉喜欢的丫鬟晴雯赶出门后,撒谎说她变坏了。而且,王夫人总怕漂亮的女孩会夺走她的儿子。金钏儿是王夫人的心腹丫环,王夫人刚一发现宝玉和金钏儿说了几句话,就觉得是大事,把金钏儿赶了出去,致使金钏儿含辱投井而死,后来又用同样方法让晴雯抱屈夭亡,逼死了许多无辜丫鬟。王夫人这位母亲做得太差。

  总之,红楼梦的人物可谓千姿百态,往深一层含义说,反映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清晰的看出社会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处理这些问题,才不至于像贾府一样,到最后“荣华富贵一场梦”。

读《红楼梦》有感3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而就是这样的一本《红楼梦》则已被我读过了三遍,从童年致青年,它见证了我成长的改变······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小学六年级,我面对着许多的人物和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很为烦躁,对于书中的一些文言词句也不能理解,只是匆匆翻过。所以,第一次阅读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是感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惨结局,贾母、金锁、凤姐等人的恶毒。它只是向我描述了一个悲惨故事。

  第二次读《红楼梦》已是在初中之时,在了解了一定的写作背景和文言知识下,再次的阅读便使我明白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的本质、封建社会下各阶层人们群众的悲惨生活、近乎扭曲的为人处事之道······它向我展示了一个建立在虚构上的现实封建社会。

  第三次读《红楼梦》便是不久之前,再一次重读,我淡化了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学着去欣赏去思考。

  众所周知这本书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如具有强类的叛逆精神并厌恶仕途的贾宝玉;聪慧谨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心机深沉、手段毒辣的王熙凤;举止稳重、处事圆滑的薛宝钗······黛玉初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言慎行,葬花时“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多愁善感与才华横溢;宝钗生日宴时点贾母爱听戏曲的处事圆滑,坚持劝宝玉读书的恪守礼教,和大观园众人相处融洽的待人之道;王熙凤管理贾府事务的周全果断,对贾母的讨好奉承,对刘姥姥的不屑一顾,毒害尤二姐时的恶毒狡诈······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宝玉的丫鬟晴雯。虽然她是个孤儿,但与多愁善感、想说不敢说的黛玉和外冷内热、心机沉重的宝钗所不同的是她性格豪爽、刚烈倔强,她敢说敢笑、敢怒敢骂。她不甘于自己的奴隶地位,但却并没有因此而不择手段;她看不惯别人摆臭架子,鄙视袭人巴结主子,称她为“西洋哈巴狗”······有一次晴雯在给宝玉换衣裳时不小心把扇子摔在地上,宝玉骂其为蠢材,晴雯当时则冷笑说:“二爷近来动不动就发火。跌坏扇子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以前玻璃缸、玛瑙碗也不知弄坏了多少,二爷也没生大气。要是嫌我们不好,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唤。大家好离好散。”·····虽然身为丫鬟,但她却自尊自爱,不肯无缘无故的受气,敢于直接指责宝玉的错误。但她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她的结局亦是悲惨的,重病被撵出贾府,死后更是只有宝玉悼念。

  偶然间有了这些疑问,如果当时腐朽的封建社会能多一些如同晴雯一般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勇于向权势挑战,那么是否会有所不同?如果黛玉能多一点果敢,从她支持宝玉的态度可以看出她的思想并不固守成规,那么凭借着她的才学是否可以影响一些身边的人?如果贾雨村上任地方官时能秉公执法,不因薛蟠的权势而包容其罪行,那么当时社会的风气是否会有所改善?也许结局依旧悲惨,因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但黑暗之中能否因那些细小的改变而散发出一丝光亮呢?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年纪去读,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每一次的阅读不仅是在收获知识,更是体现着你思想的转变,经历会让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读后感”。阅读是成长的相机,记录着我们的蜕变······

读《红楼梦》有感4

  世界上,有多少悲剧?想一想莎士比亚写的悲剧集,那悲苦的剧情是普通的事物所不能比的。《红楼梦》中的苦情我是读一次就为他们的宝黛之爱落一次泪。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初识是在贾府,当时黛玉的.妈妈刚患病去世不久,黛玉就被送到贾府下了。但由于当时的古代,黛玉的身份在贾府是低人一等的。后来她的父亲也去世了,她便是真正的寄人篱下了。黛玉的多愁善感便由此而生。

  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古代的封建思想所导致的。一是因为黛玉病重,怕是为短命之人;二是因为黛玉的身份只是个外人,并不是贾母的外孙女所致;就因这两个原因,贾母就使凤姐的“调包计”使宝玉与黛玉被蒙在鼓中,以至于后来宝玉狠心为了黛玉而出走不碰世俗红尘,而黛玉在宝玉娶亲时病重身亡的悲凉故事。

  从中,是因凤姐从中作梗,给贾母出谋划策,才导致了后来的故事,那么凤姐又是怎样一个传奇人物呢?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凤姐是俗气贪财,爱见风使舵的一个虚荣的人,凤姐一手操控,宁荣二府的大事小事,是一个精明的人。但,她太过精明,由于贪欲,她干了不少的背地里的勾当,贪污了不少钱财,到后来,她的下场十分可怜,但可怜之人就是有她的可恨之处,要知道,凤姐最后贪污的事被查出来了,她就是害地宁荣两府落败的罪魁祸首,因为她,导致黛玉与宝玉美好的爱情破碎,害地宁,荣两府落败,财产丫环全部充公!凤姐最后也没有善终,她心怀愧念,病重身亡,临死前把巧姐托付给了刘姥姥。

  《红楼梦》,红尘楼中含情一梦,一把辛酸泪,千年情爱走一回,终会被粉碎!

  我讨厌封建社会中对父母命婚姻的难违,我觉得,做人不能像凤姐一样,要老实地生活着,不能做亏心事与坏事,那怕是一点,也会遭到恶报。

  我欣赏林黛玉的敢爱敢恨,厌恶封建社会的腐败与丑恶。

读《红楼梦》有感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红楼梦》的开篇。许多年来,读过不少的书籍。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我最早看的,而红楼是我看的最多遍的。

  第一次看红楼,那是在五年级的时候。那时觉得看红楼“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当时的我也就只有在百般无聊的情况下才会翻几页,当时的我没有手机,看书是我唯一的消遣。由于对知识的缺乏,我也就只是翻了一遍,就连大致的内容都没明白。彼时的我认为主角都是要被人喜欢的,所以,我看好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因此我不喜欢宝钗,认为她就是破坏别人感情的恶毒女人。所以,看到结局的时候,是有点失望的。

  第二次看红楼,距离第一次看也有一段时间了,那一年我初二。当时无意中看到了,秉承着对书的热爱,我很认真的读了一遍。刚开始没看懂的时候,我有一种想要放弃的冲动,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到了后来,越看越顺,渐渐的也就沉迷于其中有点无法自拔了。这时的我,不再看好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我觉得黛玉有点小心翼翼,嫉妒心强;宝玉与当时的男子无异,都有一颗色心。我喜欢宝钗的率直,好人缘;欣赏王熙凤的'精明能干。

  现在再看红楼,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这次看红楼我是带着我小小的私心的。自古有孔夫子韦编三绝。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不读五遍红楼都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带着将红楼读五遍和研究红楼的目的又将红楼看了一遍。

  似乎每一次看红楼都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和认识,让我有不同的理解。

  先说说宝玉吧。从红楼里,我读到了宝玉的叛逆。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

  《西江月》提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穷困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他行为偏僻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喜爱读书,却厌恶八股文不读正经书,他喜欢“移人心性”的“杂书”。他对仆人没有主仆限制,直接打破了封建秩序。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因而喜欢混迹在脂粉堆里,喜欢与女子玩闹。他对丫鬟们处处庇佑,“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说完宝玉,就不得不说一下林黛玉了。林黛玉敏感多疑,任性,小心眼。她父母双亡,寄养在祖母家,即使有贾母的疼爱,她也认为她“寄人篱下”形事带着一种小心翼翼。她多愁善感,我一些小事而独自垂泪。这一点从她葬花可以看出。花谢花飞,明明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她却联想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流泪,引宝玉为知己。她的内心让人捉摸不透,时而又表现出来。她深爱着宝玉,却又不能表白,她在宝钗出阁之日,焚稿断痴情,最终死去,却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意。

  对于宝钗,我向来是不喜欢的。但对她的评价褒贬各一半,不能说她好,也不能说她坏。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同时也是一个被封建势力迫害、毒害的受害者。她为人处事不像林黛玉一样,真情流露,常常深隐心机。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这会做人,处处讨好贾母。就如她生日时,贾母要她点戏,她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的食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她了。她秉承着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事原则,的确比黛玉酸刻薄的话语,更令人喜爱。

  王熙凤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反面形象。她集中体现了封建阶级的贪婪,凶残,恶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这个可以从曹雪芹描写他的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的侧面细节可以看出。但我又不得不说,王熙凤是《红楼梦》里面我很欣赏的一个人物。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令我印象深刻,放在了心里。我欣赏王熙凤的才能,精明能干,却对她的阴险狡诈和狠毒不敢恭维。王熙风因贾琏调戏了她,毒设相思局,不可谓不狠毒。她二十岁协理宁国府,只一想遍概括出了五件宁国府的“风俗”。第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事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以及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将下人们聚集起来训话,让他们说话做事都小心些,不要把老脸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可见王熙凤也是个厉害的,且有才能。从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可知她的贪婪舞弊。再说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她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树倒猢狲散”,而王熙凤想的却是“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可卿又说,“盛筵必散”,然后又赠了王熙凤两句话: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而王熙凤到后来依旧贪图享乐,未曾把秦可卿的话放在心里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败落。就如那判词里说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自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红楼梦》,塑造了非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他们都有各自的心思,但不管怎样不是封建社会下的产物,被封建社会所毒害。他们有的平安的度过了一生,有的,在半路就夭折了。《红楼梦》一书主要写了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细致的描写了悲剧发生的全过程,造成悲剧的全面、深刻的社会根源。

读《红楼梦》有感6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性格孤傲、叛逆的林黛玉,叛逆的贾宝玉,恪守封建妇德、城府颇深、善于拉拢人心的薛宝钗,精明能干、谄上欺下、狡诈贪婪的王熙凤,满口仁义道德、宽柔待下、其实公然徇情枉法的贾政,虚伪残酷的王夫人等一系列人物鲜明的'形象,融入到贾家的衰败描述中,揭示封建社会的必然衰亡的主题。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读《红楼梦》有感7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这本书讲了贾家兴亡的故事。贾家是一个大家庭,但是最后为什么灭亡了?因为王熙凤放高利债,最后闹得家破人亡。但是我很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是敏感而善良的,刚强、冷漠,但最后含恨离世。为什么呢?因为她喜欢贾宝玉,但最后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她本来身体就不好,一听便昏了,不久含恨离世。

读《红楼梦》有感8

  读了《红楼梦》不禁感叹文字的力量和作者—曹雪芹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可以说,阅读过程如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深入挖掘。大到一个人物、一场盛宴,小到一个人名、一盘菜肴,都无一不掩埋着作者的深厚寓意。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却也是艰辛的。

  全书如一部百科全书,作者通过书中不同人物之口向读者传递着各种信息。革命家说:《红楼梦》是阶级斗争;政治家说:《红楼梦》是“挂羊头卖狗肉”;史学家说:《红楼梦》是家族兴衰。;社会学家说:《红楼梦》是“三教九流”;经济学家说:《红楼梦》是管理全书;红学家说:《红楼梦》是衣食父母;道德家说:《红楼梦》是“夺命三郎”;小说家说:《红楼梦》是“黄山归来不看岳”;大画家说:《红楼梦》是浓墨重彩亦相宜等等,真乃见仁见智。

  对《红楼梦》评价很多,个人见解也不同,可以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用曹翁自己的话讲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读《红楼梦》有感9

  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诗了。诗,是对一个女子灵魂最高度的评价。一部红楼,诗文贯穿其中,成了全书的灵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诗文中的玄机。黛玉把自己的一生谱成了一首“感时花溅泪”的诗。曹公笔下的人物是充满着诗性美的,我一直觉得,是诗歌让林黛玉这个形象立体起来。诚然,黛玉如诗。

  颦儿的才情带有诗意美,具有一种独特的婉转风流。黛玉自己的诗,有两种表现。一种风流缠绵,哀婉动人。一种才思无限,引人入胜。在黛玉的每一首诗里,我都能深深感到林黛玉那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让人那样百感交集,悲欣交加。她的诗韵致是洋溢的,我看到了她最活泼、最可爱的一面。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潇湘妃子,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的颦儿。这样的一诗性女子在表现她的内心的那种莫名的感受时,她的一言一行又是给人怎样的'韵致呢?

  黛玉的诗每次出场都会让人惊艳,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葬花吟》了,从小我就听闻“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但那时我对黛玉的身世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已长成和她一般大,而她却没变,我想,女诗人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吧!就是那天,我目睹了黛玉气怔,立在宝玉门外,几番思量,滚下泪来。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的花阴之下,戚戚悲悲的呜咽起来。我才明白她的苦衷,我才明白“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阁”。

  随后,我随黛玉去了花冢,我亲眼看着她把花收入锦囊,葬入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剖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眼里目睹了花的命运,心中悟透了自己的归宿,她葬花就是在葬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泪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真情的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对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漂泊之无奈,黛玉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属于她的那份温暖,从小寄人篱下,饱尝无家漂泊的艰辛。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诗中才是不朽的源泉。每次读到《葬花吟》,我的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她为花写诗,我为她写诗。

  自结诗社以来,黛玉的诗风流别致,拔得头筹,大放异彩,不愧为令人敬佩的“咏絮才”。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借菊来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怀。她将陶潜引入诗句,既歌颂了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深婉、秀美。只有聪慧灵秀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篇。此外,与《葬花吟》相呼应的《桃花行》,不仅是桃花诗里的精品,更是超越了古人。“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既为桃花的命运而悲伤,更为未来的命运而担忧。恨却无力回天,爱却不能援手,唯有两行深情的眼泪。这首诗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这是一个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黛玉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一首诗,却也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种人生,既是凄美的吟咏,也是真诚感情的流淌和激荡。

  黛玉是一位真正的女诗人,她的多愁善感,在我眼中成了女诗人的独特禀赋。她的故事,葬花、夺魁、焚稿……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的回放,好似就在我的眼前,生活在我的身边,那么真实,比我的邻居还要真实,还要亲切。

  恰是这样美丽而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这无疑是让人敬佩而又心痛的!然而,无关乎其它,我确早已沉沦在她那些沁润心灵的诗句当中了!

读《红楼梦》有感10

  《红楼梦》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一系列件。总体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历史。

  读《红楼梦》,令人记忆最深刻的是“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与宝玉如此情投意合,但若不是黛玉这病,也许宝二奶奶便不会是宝钗。

  可惜两人痴痴念念,如此苦等了几年,却换来一场空,这便更让数多年轻人怀疑爱情,怕黛玉与宝玉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可当时封建社会是同意三房五妾的,若黛玉不嫌弃,其实可以给宝玉做二房。但,也地黛玉对宝玉的痴情在被焚烧的手稿中已全化为灰烬了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篇诗,其实已经表明了《红楼梦》难以读懂,特别是宝黛两人的最后结果,更是让人难以琢磨啊!

  也许当你成家之时,也还未必能读懂“那一片痴心,却换来一场空”这一现象。

  为何这般痴心,苦等,换来的还是一场空?可在这其中不也曾尝到过甜头吗?未必定为一场空。

读《红楼梦》有感11

  在今年最后一天,终于将《红楼梦》上下册全部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有的生前不如意,但死后却登入极乐世界;有的曾经呼风唤雨,却在孤苦失落中黯然离世;有的曾经遭遇不幸和波折,但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有的曾遍享人间富贵,但也不得不在无奈和不舍中撒手人寰。

  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不到”这样朴素的哲学思想。 以史老太君为例,心地善良、善待他人、遇事豁达、明辩是非,最终了无遗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与史老太君心性最相似的是薛宝钗,尽管有宝玉的不辞而别,想来也可拥有平安喜乐的一生。以王熙凤为例,待人刻薄,心肠恨毒,自私自利,机关算尽,最终财散人亡。

  全书给我的感觉,整体有些伤感,有这么多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中俊杰英年早逝。黛玉、凤姐、迎春、秦可卿、晴雯、鸳鸯、尤氏姐妹等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是这样的结局,这让人有些不忍和不安。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对美貌女子的偏见,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倒是袭人、平儿的'结局还让人稍感安慰,也许还是由于他们这样不辞劳苦、朴实无华的性格吧。

  全书的后四十回由他人撰写,还是能看到与前八十回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感觉,前八十回体现出的典雅和精美在后四十回里再难看到。后四十回的重点在于按照既有的故事主线,给书中的各种人物安配一个合理的结局,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对于各种场面的铺陈,各种细节的描写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皇上对贾珍、贾赦、薛蟠等人的赦免也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后四十回倒是读得很快,不必再去认真理解那些典雅华丽的语言。

  总体感觉,《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好书,书中对建筑、音乐、服饰、民俗等的描写,全景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全貌,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到位,确实值得一读。

读《红楼梦》有感12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要说说我的感受,并不像著名作家冰心说的“满纸慌唐言,一把辛酸泪”,它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当时朝代女子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人多如云,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无疑是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三个重要人物,还有王熙凤。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不过我发现他的优点就是善于沟通,性格温顺,不常会发脾气,深得姐妹们的喜爱,与他的姐妹们相处的甚好。我发现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柔柔弱弱,性子胆小,就是因为他的这个缺点,造成了许多的悲剧。就如那一出:在王夫人午睡时,因宝玉调戏金钏,金钏也与他开起玩笑,颇有些调情,不料被王夫人听见,可宝玉一见王夫人起来,就自个溜走了。王夫人愤怒地将金钏撵回家去,金钏于是含羞投井自杀。还有那么一出:话说王夫人检抄大观园时,硬是把晴雯撵了出去,而宝玉却只是眼巴巴的看着,直到晴雯病死。如果说,他不是那么的柔柔弱弱,有勇气的话,他还是可以阻止这些悲剧发生的,毕竟那是他自己的母亲,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事发生,而后独自自责。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是个极其敏感的人,造成她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因为她从小就得了病,而且长期寄人篱下。她给大观园里的众多姐妹和王夫人的印象也并不好,让我不解的是,她这样性格的.人如何就能获得贾宝玉的喜欢,而那个端庄稳重,豁达大度的“宝姐姐”不能获得宝玉的喜爱,薛宝钗性格好,人缘极好,处事也很好。她还颇有心机, 就如那一出:话说薛宝钗在滴翠亭扑蝶,无意中听见两丫头小红、坠儿在谈些私情话,但为了让她们以为她没有听到她们的谈话,嫁祸给了林黛玉。不过宝钗比黛玉还是好很多的,可惜她与宝玉无缘!

  说到处事好的还有王熙凤,她是最泼辣的一个人,心直口快,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史湘云了,她的心机不如宝钗,文学不如林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风流倜傥,作者笔下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的女性。

  读完《红楼梦》让我了解到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读《红楼梦》有感13

  小时候,在家的影响和我的下,我对中国古典名著已了解一二,却惟独没有看过《红楼梦》,至今,我对它的好奇心还仍旧存在。

  为此,我便开始了解《红楼梦》。在我的理解中,我认为林黛玉的性格孤僻内向,说话心直口快,有时虽然会逗得大家哈哈一笑,但也有让人现丑的时候。她的性格使别人对他的看法不好,以为她小气,爱打小报告之类的。但薛宝钗和袭人就不一样了,薛宝钗为人豪爽、大方,不斤斤计较,有小姐之风范。袭人虽然是宝玉的.侍人,但也不失礼仪,她为人善良,在丫环之中像姐姐一样。黛玉与她们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后来我在询问朋友后得知,黛玉性格内向,是因为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感到很失自尊,也非常寂寞无助。所以,她整天都郁郁寡欢。薛宝钗和袭人对人好,是因为她们联盟,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很了解别人的心思。再加上她们的纯朴善良,使别人更加宠爱她们了。

  贾宝玉就像是一个呆子,虽然长得俊俏,但是没有读过书,外清而内浊,整天只与女孩们玩耍,缺乏大夫风范。

  现在看来,我的看法是与贾府上下的人一样,没有站在林黛玉的立场上想一起,只是盲目地做出判断。从此,我便开始同情林黛玉了。但她那一肚子的文章却是别人无可否认的,如果她生为男子,便可以考取功名,为家人争光添彩了。

  《红楼梦》真不愧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啊!

读《红楼梦》有感14

  在我刚刚学认字儿的时候,对自己能独立阅读一本书怀着极大的向往。父亲是国文老师,家里仅有的能给我们看的书就是四大名著了,而我就很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红楼梦。

  七八岁的年纪,正是好玩儿的时候,哪里会真正有耐心看完一本那么厚的书呢。一通走马观花下来,就记住贾府垮了,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然后还记住了贾宝玉的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拿着这句话去问哥哥,他眼一瞪我忙着呢!你去把咱家那装鸡蛋的篮子摔地下看看就明白了!我愕然,那里面有鸡蛋呢,我不敢摔,怕妈揍我!然后他又给了我个白眼,就继续写他的作业去了。我若有所思又委屈地走了。

  再读红楼是上中学了。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总是对男女之事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好奇,看见好看又优秀的男孩儿,更加怀着忐忑却悄然绽放的'情愫,这时候读一些诸如此类的书,无疑是最好的排遣方法。

  看到那一群少男少女在大观园起诗社,争先恐后写诗作赋的,心里很是羡慕。读到林黛玉写的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仅为古人的才情惊为天人!又不免叹息,花一样的少女,本该是无忧无虑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却已经对生活洞察得那么透彻!林黛玉的境遇让当时小小的我常常掩卷沉思,唏嘘不已。

  再大些又看了一遍红楼,这时候的所思所悟就大不一样了。曾经那么地为了林黛玉的早逝而伤心难过,后来却是释然了。或者说是欣喜。不禁在心里想到,曹雪芹是极爱林黛玉的,他安排她离开,是为了不让她经历后来贾家倾倒的那一场浩劫,他终究是舍不得她遭受更大的磨难和悲伤的。而贾宝玉,他也让他出了家,许是想叫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清净的佛门中,洗涤他身上在贾府沾染的所有腌,还宝玉最初的纯洁吧。

  贾府各人有各人的结局,各人有各人的造化。正应了那一句修的什么因,便收什么果。红楼梦啊,真真叫人叹息又叹息。

读《红楼梦》有感15

  今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让我原本紧张的心情好了许多。我闲着没事做,便从书柜里拿出了一本《红楼梦》坐在沙发上细细品读。《红楼梦》是我看过很多遍的,可每看过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它讲述了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其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有薛宝钗三个人的感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主要故事是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初试,在成长中相知,以“木石前盟”为信念相爱。但最终贾宝玉却在半清醒状态下被骗而娶了长辈眼中的`“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而林黛玉终只有在落得焚稿断痴魂,旧离恨天。当贾宝玉清醒后,发现所娶之人并不是林黛玉,便丢下怀孕的薛宝钗独守空闺,离家出走当和尚。其它主配角皆红颜薄命。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终没落。

  读了之后,心头觉得酸酸的,为四大家族的衰落而悲伤,为当时社会的黑暗而痛心,这本书还体现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的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我小心翼翼的把《红楼梦》放进书柜,看着蓝天白云,心情竟然舒畅了许多。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有感06-14

读红楼梦有感06-27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8-11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08-11

[精选]读《红楼梦》有感07-30

(经典)读红楼梦有感09-07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8-25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