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1-01-08 08:38:09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12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红楼梦有感1

  每每独坐窗前,总是频生感伤。那似乎,源于不知名的忧愁和怅惘。直至翻开了那卷忘在角落的书卷,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将它荐于我,嘴里还满是赞叹。他们是想让我明白,什么真的值得感伤,什么真的可以为此叹息流涕而后泣不成声。

  《红楼梦》,我在百度百科里寻到这样一段简述:”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可是我倒并不这么认为。我无法做出那样宏观的概述,也无法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手法、底蕴、价值。我看到的,只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样的无奈和辛酸,还有那可以与我突生泪水的人走茶凉的哀莫结局。

  忆及黛玉初来贾府时,虽说是孤苦伶仃,可那一大家子说笑喧哗、门庭若市的场景,是多么红火、热闹、令人心生向往,那场诗文之赛多么令人钦羡、赞叹,而那贾府上下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感情,又多么难得可贵。可随最终还是家道败落、家破人亡,只留一个人活下来。这,便是现实而残酷的结局。

  对于这个令研究红学的人苦苦哀叹的结局,我则是带着一分不敢言说的窃喜和九分浓浓的悲痛。窃喜这个故事不是俗套,是孤傲作者的点睛绝笔,而悲痛,则与常人无异。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贾家之人走的走、散的散时,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兴衰,可我同时也明白,这只是一个作者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不是真实的。可对于其中林黛玉这个角色,我却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她的离去,是我唯一悲痛的事情

  依记我儿时,体弱多病。老师和同学总把我称作“林黛玉”。彼时我还不知林黛玉是谁,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后来我终于知道了,林黛玉是终日沉绵伏塌却满腹才情,多愁善感却孤独叛逆。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刹那明白后,我才始了悟,原来我不是她,我没有她的才情,更没有她的伤感。虽然我依旧体会得到她死前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痛,可我比她坚强。

  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每个人都有悲惨的命运,而我唯唯记住了黛玉泣血的一生。这便是我所悲痛的结局,一个女子香消玉损让我看到的结局,犹如曹雪芹给我们的结果。林黛玉犹如儿时的我,我感叹她红颜薄命,也为她的柔弱而而掩面跺脚。

  沉思良久,我终于懂得人要为何伤感难过,不是凭空掉泪,是要经历大风大浪后,是在经历了像贾府家破人亡的风雨后,而再次站起奋斗而后收获留下的喜悦的泪珠。没错,现实是残酷的,可我们却可以在领教了它的残酷后,重新获得力量。

读红楼梦有感2

  今天,我读了被”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属章回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也就是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为《石头记》、《情憎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作之一。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已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宁二府由胜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其中有一篇令我难忘的故事,就是第十五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宝玉误娶薛宝钗。在这一回中讲述了,贾母请来了一个算命先生给宝玉算命,说宝玉要即刻娶一个金命的女子冲冲喜,这个女子就是薛宝钗,贾母当然答应,她早就看上了薛宝钗。可宝玉死活不答应,贾母的话他压根没听进去。大家都知道宝玉喜欢黛玉,凤娘王熙凤劝贾母说先允了宝玉答应他娶黛玉,到时候再把新娘一换不就行了。贾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可是她哪里知道,王熙凤是断送了一对有情人,活活的把两人给拆散了。

  我感受到了王熙凤很可恶,她明知道宝玉和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有情人,还活活拆散了他俩。毕竟结婚是两个家族的大事,可是她竟自作主张给宝玉变了婚事,还不让宝玉去看黛玉,实在是可恶!由此,我也体会到了清朝社会的腐败,和贵族压迫贫穷人民的不公平。

读红楼梦有感3

  回忆飞至六年级时,我初读《红楼梦》,除了满尽的悲痛,最大的就是对林黛玉的不满,一个比较高贵的女子,出身高贵,竟总是在流淌着眼泪、怄气,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态,不论遇到的事情是好是坏,总能勾起心中的悲伤,再一次落泪。

  最让我打动的是这个情节:史湘云劝贾宝玉读书作官,被宝玉当场“怼”了回去,这时袭人就忙在旁边解释,这个时候宝玉说了这样一句话:“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成?若她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而这句话就恰好被经过的林黛玉听到了。当我读到这里时,打心眼儿里对黛玉妹妹高兴:这回黛玉一定会十分高兴。然而林黛玉听到这句话后,竟产生了四种感情,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她喜的是贾宝玉果然是个知己;惊的是贾宝玉在别人面前竟毫不避讳地夸赞自己;叹的是自己与他互为知己,又何必有全玉之说,又何必有薛宝钗;悲的是:父母早逝,无人作主,自己身体又不好,你纵为我知己,奈何我命薄。她竟又流泪了!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仅以为黛玉是一个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心里不仅充斥着不满,更有对她的无奈与伤感。

  去年,由于学校的要求,我重读了《红楼梦》,重读那个另我心碎的女子林黛玉。

  或许是我长大了,或许是心境不一样了,或许我把她的眼泪看得更真了。我深刻地感受到林黛玉不再是那个爱耍小性子,总是与宝玉吵架而伤心流泪的女子了,不再是那个看到花自飘零,自己就掩面而泣的黛玉。

  再次品读中,我豁然醒悟,她的泪流的不再是没有意义,而是一个凝聚的过程,是一个灵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个悲剧绝美的体现!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一步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要还泪的缘故,伴随着每一次的哭泣,林黛玉的身体也在一天天地衰弱。纵使林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化身,而她自己却每次都为其它的悲剧而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不自主地感到红颜薄命,便不自主地为她伤心,为她落泪。

  林黛玉,一个神奇的女子。你让多少人为你才情赞叹,又让多少人为你的悲剧流泪,你又让多少人为 《红楼梦》这本名著而痴迷不已。

  林黛玉虽养尊处忧,清高孤傲,但其仍不失天真率性的性格。记得黛玉曾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时就有这样一段描写: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得捂住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目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从此处可以看出,黛玉亦不全是悲凄哀愁的情绪,她有时亦是幽默风趣的,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正能量精神感染。

  黛玉猜忌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与她的身世有很大联系。林家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林黛玉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贵族小姐,但其父母早亡,无兄无弟,黛玉小小年纪竟成了个孤儿,家庭的巨大变故严重影响到黛玉的性格。再加上黛玉本身多病,就更易于形成猜忌多疑、敏感脆弱的性格。

  林黛玉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由于林黛玉高贵的出身造就了她自尊自强的性格,而又迫于无奈要寄身于外祖母家,油然而生的自卑感是人之常情,而这种深深的自卑感往往需要靠强烈的自尊去掩饰,去遮盖。由此观之,我对黛玉的不满渐渐转变为同情、怜悯。

  人间有大爱,也有小爱,有大泣,也有小泣。那么我宁愿称黛玉的爱为大泣!

读红楼梦有感4

  梦时分,苍影茫

  红烛春影锁高墙

  离人泪,焚相思

  谁人断却旧人肠?

  “此生,我不再欠你!”潇湘馆苍凉与破碎的呻吟在凄清的中回荡,腐朽与死亡的气息似乎要将整个世界吞没。离纱帐中,形销骨立的人儿近乎癫狂地呢喃着,空洞的大眼里尽是一片茫然无际的死水,两行清泪簌簌地落下,随即隐入鬓中……

  未几,玉殒。

  她,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仙草,只因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她才使得久延岁月,后又得其天地精华,遂脱却草胎木质换得人形。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她便许诺用自己一生的眼泪偿还与他,却未曾想,自己会触动红鸾,深陷于红尘俗世之中。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望着贾府内喜气洋洋的景象,黛玉孤寂地伫在窗前,轻轻的咳嗽着,几滴血珠便顺着嘴角滑落,滴在衣襟上,开出了几朵妖冶诡异的荼靡。她抚着眼角斑驳的泪痕,凝视着远方那桃谢李飞的萧条景象,轻叹道﹕“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叹声中,竟带着几许啼血的悲凉与茫然。”

  她恨呐,她恨这这死板愚昧的家族制度,恨这刻薄冷漠的人心,恨这封建腐朽的王朝啊!可她,又能怎么办呢?父母双亡的她,病靥缠身的她,在这偌大的贾府里,不过是一颗权利与地位的棋子罢了。她惜花,是因为她懂花那颗身不由己的心,一如她自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这是对“零落成泥碾作尘”花的怜惜,更是她对自身悲苦命运的嗟叹与痛诉啊!

  秋风大作,漫卷起一地似血的残阳。她轻接过雪雁手中的白绫绢子,突然像是发狂似地,拼命地撕扯着它,眼中满是绝望的恨意与不甘。“宝玉,你为何要如此对我?”撕着撕着,眼泪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流了出来。兴许是动了肝火,登时又吐出一口鲜血来。随即,便叫人抬来火盆。“虚情假意,全都是骗我,全都是骗我!”这一声嘶鸣惨烈得直教人肝肠寸断,在场的丫鬟婆子们皆是一怔。她抱起怀中的诗稿,痴痴地望了几眼,手一扬,零散的诗稿便纷纷扬扬地落入火盆里,烧得越来越旺……

  滴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在贴满喜字的怡红院里,宝玉幡然醒悟,原来,这一切都是众人精心编制的骗局!他早已失去了任何理智,推开极力阻拦的众人就往潇湘馆跑去……

  “妹妹,我也为你弄了一身的病,你走了,我也是要跟你去了”看着床上早无半点气息的黛玉,泪水一滴一滴地从宝玉脸上滑落,落入黛玉的鬓角,眼角,甚至心尖。眼泪在细碎的阳光下熠熠闪光,映出一世界斑斓的悲伤。

  离人泪,无情恨

  空叫姻缘作孽缘。

  泪,就这样不可遏制地淌入黑暗中,烙出一块一块的光斑。原来,谁也没有负过谁,一切的冤,一切的怨,只不过是天意弄人罢了。

  在仙雾缭绕的赤瑕宫旁,一袭红衣的男子温柔的捧着一株蔫蔫发黄的绛珠草,良久,笑道:“小东西,从今以后,就由我来照顾你吧。”

  一滴一滴的水珠从他的手中洒下来,就像一场雨,一场清凉的`雨,纷纷扬扬的渗进了她的叶中,茎中,还有那柔软的心中,一丝莫名的情绪就这样悄悄蔓延……

  滴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读红楼梦有感5

  淡淡的月光下,一股凄厉的风飘过,幽灵在贾府徘徊,似乎永无宁日。

  初读《红楼梦》,总觉得它如一泻千里的月光,淡淡地洒在大自然中,轻轻地、幽幽地,细细品味之后,就渐渐能欣赏出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静、明澈。她娇弱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又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的悲惨命运了酿成。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前途,于是就促成宝玉和宝钗成亲。这一切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无奈在忧伤中死去。月光还是淡淡的,小湖还是平静又柔软,只是笼罩着无比幽怨的气息。

  贾宝玉,像月光静泻下的丛林。总想用自己的躯体来接住直泻而下的月光,但却留下了昏暗的黑影。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正因为如此,他倾心怜爱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在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宝玉与宝钗成了亲。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当时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的残酷!月光还是淡淡的,丛林还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执着……

  王熙凤,自然似月光尽情地洒在山川里,那样的直率,潇洒。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并精通权术,也因此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她是一个爽朗大度的人,以其谈笑风生赢得老少尊卑的喜悦;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但就是这么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时,她不仅曾遭到罩衣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辛劳力拙而死去。可悲,似淡月朗照山川!

  我站在月光下,漫步于贾府之中,思绪也随月光一同静泻:为什么是拆离而不是成全呢?为什么是屈服而不是抗争呢?为什么是残忍而不是博爱呢?……太多的为什么了,才会酿成如此悲剧,让你心无宁日啊!正是这不完美的情节和结构的安排,才凸现出它鲜明的个性、飞扬的灵彩,使它成为不朽的杰作。

  月光还是轻轻地,静静地,淡淡的……

读红楼梦有感6

  看了红楼梦,他们一家真是厉害,到了最终他们家破人亡了,这是应为开始是黛玉进了京以后,宝玉就很喜欢黛玉便娶她,最终到了那一天,宝玉开心的不得了。可是黛玉体弱多病然后宝玉的奶奶就让宝钗嫁给了宝玉,宝玉得知后,很悲痛,很难过。

  婚礼完了以后发现黛玉已经病死了。等到了赶考的那一天宝玉考完了试,就当了出家人。他们又见面的时候宝玉已经要走到火海里了。总结:很悲哀凄惨,惹人悲痛。

读红楼梦有感7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书籍攒成了一条珍珠项链。而其中最光彩夺目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最能令人陶醉、欣赏的就是《红楼梦》。我利用最近的闲暇时间阅读了这本书。

  《红楼梦》这本书围绕着两条线索来写。一条线索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另一条是贾宝山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和最后的一个悲惨结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写出了在贾府中小姐、公子每天的生活场景。

  我很喜欢第十七回中描写大观园中的景色。书中描写出美景:佳木茏葱,奇花异草争先恐后地开放。一条清清的小河,从花木的深处曲曲折折地流过。从上面看,好像白云飘过。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色呀,真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又好似“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这大观园中有河、有树、有涧、有山、有湖、有谷,还有林间小径,真宛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啊!

  到第九十六、九十七回,看到王熙凤用“掉包计”让薛宝钗与贾宝玉完婚,我不禁为林黛玉担心起来,到第九十八回,我的心情越来越紧张。林黛玉死后,宝玉特别伤心,从此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还出家当了和尚。

  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和书中的人物遭遇一样,时而快乐,时而悲伤。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读红楼梦有感8

  我爱看书,无论漫画,还是书报,我都爱不释手。

  今年国庆节,妈妈帮我买了一套少儿版本的四大名著,可把我高兴坏了。一拿到书,我就先看红楼梦。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欢乐和悲惨交加的故事。这本书里的人物很多。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例如:元春、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妙玉、探春、惜春等等。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薛宝钗。我觉得她很善良,而且阳光,为人很好。我不喜欢林黛玉,她老是哭哭啼啼,而且心眼很小,不大度。我最讨厌的是夏金桂,她经常欺负香菱。我很佩服王熙凤。我觉得她很聪明,很会讨人喜欢,经常逗贾母笑,贾母可喜欢她了。虽然她没有读多少书,可是贾府的大小事物都是她管理,而且管理得妥妥当当。故事的结局我不喜欢,太悲惨了。

读红楼梦有感9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只是一首红楼,读罢口齿沁芳;竟是一曲红楼,看毕其乐无穷。歌尽了帘外海棠,锦屏鸳鸯,也画绝了穷困潦倒,岁月沧桑。铺开人世的画卷,可我却回味无穷,乐在其中。

  初读红楼,只是七岁的小不点儿,才读几回,便觉有趣:“青埂峰在哪儿呢?我若去了,会不会捡到补天石?三生石畔真的有绛珠仙草……”之纠结于宝黛钗三人的微妙关系,甚至还着急于黛玉的“柔弱”、“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但大体还是看不懂的,满纸的“贾这贾那,”眼花缭乱的名字,听不懂的弦外之音……却让我隐隐觉得好玩,比什么“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有趣多了。

  一本红楼,几缕芬芳,乐在其中,乐在“稀奇古怪”的词句中。

  又饮红楼,便是十岁的少先队员,是从妈妈在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评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起了兴致,诸如“甄士隐”实为“真事隐”,“霍启”实为“祸起”等等。还有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便是黛玉与宝玉……一瞬间,我觉得这书其乐无穷又其妙无穷。我反复再度,可她就像解不开的九连环,非得黛玉的柔荑来“点石成金”,可我没有黛玉的机敏,自是不懂,可总是快乐的,毕竟只有解那解不开的九连环才其乐无穷。

  一曲红楼,几多玄妙,乐在其中,乐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

  再品红楼,已是十三岁的清雅少年,那日,我正热情洋溢地大声朗诵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妈妈却笑我:“这写尽红尘的诗,你竟读得慷慨激昂,服了你了。”我大惑,何为“写尽红尘?”带着问题,我再次被这红楼灌得酩酊大醉。可是“酒入欢肠千杯不醉”我继续“畅饮”,闭关修。终于,在脂砚斋老先生的帮助下稍有起色:“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空。”世间不过是一场空,起起落落,谁盛谁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初心未改,是否问心无愧。于是我带着浑身“酒气”,出关云游,手上一坛坛酒罐子,装满了快乐。

  一梦红楼,几许兴亡,乐在其中,乐在“起落无常的红尘”中。

  红楼一梦梦难终,字含冷香乐满舟。我载舟飘去,载满欢乐,乐在其中,在红楼难以言喻的玄妙中。

  我载舟,继续远游,在一卷红楼中,乐而忘归。

读红楼梦有感10

  《红楼梦》据考究,最初出现时间大约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还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即使价格昂贵读者仍争相购阅,那时书名还不叫《红楼梦》,而叫《石头记》,只有八十回。抄本流传了三四十年后,1971年出现了名为《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版本,即传阅至今的《红楼梦》。

  虽然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流传已久,并被一代代读者广泛阅读,接受。然而,仔细研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情节上有许多不衔接,思想上有许多不统一,艺术上也颇有高低之别……

  拿语言艺术来说,前八十回明显高出后四十回许多。一方面,《红楼梦》中大部分诗词歌句以及醒目的名言警句都出现在前八十回。如第一回的“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以及“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孝顺儿孙谁见了?”;第二回的“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第三回对王熙凤,黛玉,宝玉的体态描写;第四十五回黛玉仿《春江花月夜》所作的《秋窗风雨夕》;第七十八回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然而,在后四十回却很少看到语言上的突出与闪光之处。虽然可以用情节发展使然来解释,但仍不能掩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语言创作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前八十回的语言更加流畅且“口语化”,后四十回虽然也表现出极力使语言往“口语”上靠,但却使得语言显得十分僵硬。

  就人物来说,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差异,这反过来使得情节上的不连贯更加凸显出来。

  拿“贾政”来说,其对宝玉的态度前后差距甚大。在前八十回中,贾政对宝玉可谓是冷漠甚或是厌恶,纯属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如第十七回中,宝玉大观园中题对额,虽然宝玉题的词都很好,贾政对他却十分轻蔑并时而恐吓,虽然含有“谦逊”之意,更多的却是对宝玉的厌恶。后四十回,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明显好转,就同平常的父子一样相处。显然,从人物形象上可以看出《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情节上是不衔接的。

  在思想上,《红楼梦》前后一百二十回也是曲折的,僵硬的。按前八十回的创作思想来安排,后四十回的情节应该是:贾府在遭受一系列的打击后最终没落,而不是柳暗花明,不是“沐皇恩,延世泽”。另一方面,前八十回对封建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比后四十回多得多。所以可以看出《红楼梦》创作思想在前后一百二十回上是不一致的。

  ……

  如此种种,可见仔细比较起来,《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有差异与差距的。

  其实早就有学者发现了诸此种种差异。胡适先生早于1921就年宣布了他的研究结论: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

  但读者们早已适应了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而不是八十回的《石头记》,因为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没有人能在把它切割开来了!

读红楼梦有感11

  一本《红楼梦》在手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停留在“香菱学诗”一节,大多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对这一节留有印象。细细读罢,闭目沉思,禁不住对林黛玉的教学艺术拍手叫好。

  黛玉教香菱学诗时,不是煞有介事地高谈阔论一番,让学生“闻”而生畏,而是颇为随便地对香菱说,“作诗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看,黛玉短短数语,便总结出了作诗的基本常识,既强调了要领,又消除了香菱学诗前对诗的神秘恐惧,一下子就把香菱引进了艺术的门槛。

  听了黛玉的话,似乎茅塞顿开的香菱轻松地言道:“原来这般规矩,竟是没事的,只是有奇句为止……”针对香菱的话,黛玉又因势利导,指出作诗立意要紧,倘是意趣真的,词句修饰不妥,也使得的。在这里黛玉强调了“立意”“意趣”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将香菱对诗的感悟引向深一层的艺术境界。

  教,是为了不教。坚持启发式教学是黛玉教香菱学诗的基本原则。无论是诗歌理论的讲解,还是指导香菱阅读欣赏,她都始终贯彻了这一原则。

  一次,香菱对黛玉说:“王维的五言律诗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有情。”黛玉听后,首先对香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予以肯定,接着又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使香菱完成了从抽象理解到具体感知的学习过程。

  如果说,在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不故设屏障,善于拨开迷雾,探幽发微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林黛玉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香菱步步步入诗歌艺术殿堂,则不愧为一名顶尖的优秀教师。

读红楼梦有感12

  在曹雪芹栩栩如生的笔下,有了潇洒不羁的贾宝玉,娇嫩柔弱的林黛玉,他们二人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从而表达了他的愤怒和不满。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身体纤弱的林黛玉来到荣国府,竟慢慢与顽劣多情的贾宝玉相恋,但由于王熙凤从中作梗,使用了调包计,让误以为娶得是黛玉的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而体弱多病的林黛玉也因伤心过度,吐血而亡,贾宝玉也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了空门。

  这是一个凄凉而又忧伤的故事,其中原因就是他们将生活想象的太过一帆风顺、太过美好浪漫,从而让他们经不起考验,因为生活不是只有浪漫,它也充满了很多的磨砺,浪漫美好最终也会被消磨得不留一丝痕迹。但就是由于林黛玉将生活想象的太过简单,从而受不了打击,含怨离去。

  但唯一可以值得庆幸的,就是他们还有着一段美丽的回忆,尽管很短暂细小,但却可以深入人心。他们既能相遇,就代表他们是有缘的,但他们依然没能成为这幸福的应运者,反而变成了这轮回之中的局外人……

  《红楼梦》到底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委婉的爱情,任谁都不好改变。即使宝钗再伤痛;袭人再怨恨;金钏再痛楚,可她们终究还是这部戏的匆匆过路人……

【读红楼梦有感12篇】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450字_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04-07

我读《红楼梦》有感11-12

有关读红楼梦有感02-28

读红楼梦有感【推荐】02-23

【荐】读红楼梦有感02-07

读红楼梦有感【精】02-06

读红楼梦有感【热】02-03

读《红楼梦》有感【热】01-13

读《红楼梦》有感【推荐】01-13

【热门】读红楼梦有感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