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3-02-28 09:27:14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有关成语故事【精】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成语故事【精】

有关成语故事1

  【释义】

  厉:同“砺”,磨。兵:兵器。

  秣: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战斗。

  【用法】

  原用于形容紧张的战备,后泛指事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也作“秣马厉兵”。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故事】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去,秦国欲乘机向东发展,此举引起了霸主晋国的不满。当时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送密报给秦穆公,让他趁机来偷袭郑国。秦穆公以为这是个机会,就不顾大夫蹇叔劝阻,派孟明等三位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被征兵入伍。临别时蹇叔抱住儿子痛哭道:“此次远征徒经晋国,到时,你们一定会在这个地方遭到晋军袭击,我军必将全军覆没。”秦穆公听说了这不吉利的话,大骂蹇叔该死。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做买卖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不动声色,假称自己是受郑穆公的派遣来送牲口犒劳秦军的`。暂时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告诉郑穆公。郑穆公接到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的驻地察看,见他们果然已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于是郑穆公派人去告诉杞子:“很抱歉怠慢了你们,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杞子等人见事情败露,慌忙择路而逃。孟明得到消息,知道伐郑没有希望了,便下令班师回国。途中经过,果然中了晋军埋伏,秦军全军覆没。

有关成语故事2

  “指鹿为马”这一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话说赵高这一秦二世的心腹一直想篡夺秦朝政权,心里盘算着。但他也担心啊,你问他担心啥?“君王可不是一个人啊。他有那么多的大臣。我要是想把他赶下去,还是要提防有倒想他那边的手下。不行,我得想个办法。”看着自己门口外的鹿叫了一声,眉头紧锁的脸上闪过一丝快意,“有了,是条好计。”

  第二天,天气甚好,赵高的.心情也特别好。终于可以向自己的篡权计划迈进一大步啦,忍不住竟然哼起了小曲儿!今天是君王要跟自己外出,坐在豪华马车的秦二世看到赵高居然骑着一头鹿,很诧异,“赵高啊,今天我们出行,你怎么不是骑你平时的宝马,怎么牵了一头鹿出来?我竟然不知道,原来鹿还可以这么骑的啊!这很难驯服的吧?”赵高开始装了,大吃一惊的样子立刻就摆出来,“啊?君王,你说什么?”“鹿啊,你骑鹿出来干什么?”赵高抬高了分贝,为了让大臣们都听到,“哈哈哈哈哈,君王,你说笑话了不是,谁会骑鹿出来啊!鹿是拿来观赏的,我怎么会骑鹿啊!这是一匹马,就是我平时骑的那匹!你再好好瞧瞧。”秦二世还真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不是啊,赵高,你这就是一头鹿嘛!你看那鹿角!”赵高这时问身边的大臣,“你看,你看,你快跟君王说,这是鹿啊还是马?”“这明明就是马嘛!鹿怎么能骑呢!君王,臣认真地看了,确实是马啊!”“是啊,是啊!是马!”附和的人一堆堆,他们都想巴结赵高。但也有人反对,“怎么可能,这么明显你们看不到吗?这是鹿,怎么会是马啊?”“是啊,我也看到就是鹿!”赵高暗暗记下是谁反对自己,咱秋后算账。

  这就是赵高的妙招,“指鹿为马”来测试看看有多少的大臣是偏向自己的,好为日后把君王弄下位做有力的准备。

有关成语故事3

  范雎是战国时魏国人。他才智过人,颇有谋略,起初作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

  一次须贾被派出使齐国,范雎随行。齐襄王听说范雎很有才能,就派人送他十斤黄金和牛酒,范雎辞谢未受。须贾知道此事后,很疑虑。出使归国后,须贾向魏国相魏齐谗陷范雎私通齐王。魏齐就令人对范雎严刑拷打,直打得他齿落肋断还不罢休,又叫人把重伤的范雎用席卷了扔进厕所。随后,魏齐的食客们乘醉还往他身上撒尿。范雎哀求看守放了他,日后若逃得命,必当重谢。看守便以扔掉范雎为名,将他放了。

  从此范雎改名张禄,逃亡秦国做了秦国国相。这些魏国君臣全都不知,他们只知范雎早已死了。

  魏国听说秦国将要东讨韩国、魏国,魏王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听此消息后,便穿上破旧衣服,从小路走到了宾馆,求见须贾。须贾见到范雎后很惊奇,问他:“你还康健么?”范雎答:“还好!”须贾问:“你到秦国作了游说吗?”范雎答道:“没有。我以前得罪了魏齐。逃亡到这里,哪里还敢游说!”须贾问:“那你现在在干什么呢?”范雎回答说:“给人当佣人。”须贾十分怜悯他,让他坐下,留他吃了饭。长叹道:“原来你竟贫困到如此地步了吗?”因见他衣单身寒,就取出一件粗绸袍子送给他。须贾顺便问道:“秦国相张禄,你知道吗?我听说张君很得秦王宠爱,国家大事都由他作决定和处理。现在,我使命的成败也取决于张君。你有没有认识的人和相君熟悉呢?”范雎说:“我的主人和相君有交情,我也能会见相君,请让我帮你引见张相君吧!”须贾说:“我的马累了,车辆也坏了,没有一辆四匹马驾的大车不好见张相君。”范雎表示愿向主人借来大车。

  第二天,范雎驾着大车,亲自为须贾赶车,直到相府。府中的人见后纷纷回避。范雎对须贾说:“你等一下,我去替你通报一声。”须贾等了好久,不见范雎,问看门人:“范雎怎么还不出来?”门人说:“我们这里没有叫范雎的人啦!”须贾很奇怪道:“刚才和我共车进来的不是范雎吗?”门人说:“那是我们的'国相张君呀!”须贾惊得魂飞魄散,知道受骗了。连忙裸露上体,跪在地上用膝盖行走,让门卫引他进去向范雎请罪。只见范雎大张帐慢,坐在华贵的厅堂上,很多侍卫簇拥着他。须贾连连叩头称死罪道:“须贾万万没料到您能取得如此高官显爵,须贾今后再不敢读天下的书,参与天下的事了。我有该烹煮之罪行,请让我自己退避到边远的地方去,生与死全由您处置!”范雎说:“你有几条罪?”贾答:“拔下我的所有头发,用来连系我的罪,还不够数!”范雎说:“你有三条罪:从前申包青因乞援退吴兵有功,楚昭王封他荆地五千户为食邑,包青不接受楚王所赐封地,认为他的祖坟在楚地,为祖国竭力尽忠是本分,不该居功。现在范雎的祖坟也在魏,也有像申包青爱楚一样的爱魏之心。可是你却诬我通齐,使魏齐加害于我,这是你的第一条罪;当魏齐扔我于厕,羞辱我,你不制止,这是你第二条罪;醉了的宾客交替往我身上撒尿,你也不理,你怎么这么忍心呢?这是你的第三条罪。我今天之所以不处死你,是因为你送了件袍子我,还恋恋有故人的情意,所以我放了你!”须贾辞谢了范雎,赶紧回魏国去了。

  故事出自《史记·范雎察译列传》,原文记叙了范雎因须贾赠袍,恋有故人情意,免他死罪的故事。后以“娣袍之义”一成语,指不忘旧情。

有关成语故事4

  公元前740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侵入郑国。郑庄公为了使卫国无功而返,就派使者去陈军营中要求两国和好,并希望两国能结为同盟,一国有难,另一国就来援救。

  没想到,陈桓公对郑庄公很瞧不起,对郑国的结盟要求置之不理。陈桓公的弟弟五父劝说他道:“要立国,就应该对邻国亲近、友善、仁爱。您最好答应郑国的要求。”

  可是,桓公不听五父的.忠言,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我们陈国千万不能得罪他们。而郑国国力衰弱,纵然对我们心生怨恨,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郑庄公听到陈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不由得勃然大怒,从此就对陈国怀恨在心。公元前717年,他亲自率军攻打陈国,桓公仓促应战,结果吃了败仗。

  后来,史学家对此事进行评论,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够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终就会自食其果,遭到失败。”

有关成语故事5

  三顾茅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汉朝末年,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势力最小而无地盘,又无兵力的刘备听说隐居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很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

  刘备前后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在茅庐中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使刘备大为叹服,再三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卧龙岗为刘备出谋划策,打了许多胜仗,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与此相关而发生在南阳的成语还有“如鱼得水”、“走马荐诸葛”、“识时务者为俊杰”、“挟天子而令诸侯”等。

有关成语故事6

  -跖狗吠尧-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田单不计较骂他的貂勃,备酒宴向貂勃请教错在哪里?貂勃回答说:“跖犬吠尧并不是尧不圣明而是各为其主。”田单把他推荐给齐王,齐王派他出使楚国,引起齐王9个宠臣的不满而攻击田单,貂勃慷慨陈词救了相国田单。

  故事延伸

  【注音】zhígǒufèiyáo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解释】比喻各为其主。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各为其主

  【近义词】跖犬噬尧、各为其主

  【年代】古代

  【点评】做人要懂得感恩,故事里的貂勃是由田单推荐给齐王的,而田单也因为这件事差点被攻击。貂勃慷慨相助,我们得学习貂勃的.这种品质哦!要记得帮助过自己的人,今后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

有关成语故事7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很怀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平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话说古时候,海边一个村子里有个无赖阿三,此人好吃懒做,总想不劳而获,到处打听在哪里能够不必干活就发大财。

  说来也巧,在阿三生活的那一带有一只贪婪的大鸟,这鸟胃口很大,而且极其凶恶,每天都要去抢周围居民的羊吃,时间久了,牧民们慢慢的都搬走了,大鸟的食物来源就渐渐的成了问题。

  这一天,阿三正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做发财的白日梦,大鸟突然从天而降,阿三吓的急忙躲进屋里。大鸟对阿三说:"你不是想发财吗?我可以帮你。"阿三一听"发财",

  马上忘记了害怕,从屋里探出了脑袋:"怎么发?"大鸟说:"在东海深处中有一小岛,岛上遍是金子,我带你到岛上捡金子,回来后,作为报答,你每天要给我一只羊吃。"阿三想想,这买卖合算,连连点头。大鸟补充到:"但是天快亮时,我们得赶紧离开小岛,否则会要被太阳升起时的万丈光芒烧死。"阿三不耐烦的说:"知道了,知道了..."

  大鸟背着阿三飞过高山,掠过大海,终于落在那个小岛上.阿三睁眼一看,乖乖,只见遍地是黄澄澄的金子,他再也

  顾不了许多,疯狂地捡了起来。他只顾捡自己的金子,哪里还记得天亮之前必须离开的警告。转眼天快亮了,大鸟催促他快走,阿三总是说"再等等"。大鸟看情形不对,丢下阿三飞上了天空,就在这顷刻间,太阳一下子升了起来,阿三为了捡更多的金子,被火烤熟了。

  大鸟这个气,白白背着阿三飞了这么远,什么也没得到,转念一想,不对啊,羊是得不到了,阿三的肉也可以吃啊。于是,大鸟又飞回了岛上,把阿三的尸体当成了大餐,可是它只顾吃,却忘记了时间,太阳又一次升起,这次这只贪婪的大鸟和阿三落得了同样的下场。

  飞鸟惊蛇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有关成语故事8

  解释: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有关成语故事9

  虎狼之国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时任楚国左徒的屈原主张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

  秦国怕齐、楚联合,派张仪出使楚国。昏庸贪心的.楚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友好关系之后,又受到张仪的欺骗。楚怀王一怒之下,便匆匆发兵攻秦,反而被秦国打得大败。楚国只得向秦国割地求和。有一次,秦昭王请楚怀王到秦国商谈结盟诸事,屈原知道后,竭力反对,并在南阳内乡(今属西峡)一道山岭处拦处了楚怀王,他扣马而谏:“秦国乃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勿行。”可是,楚怀王不顾苦谏执意前往。屈原仰天长叹、忧郁而归。其结果是楚怀王听信谗言,身入虎狼之国,被扣受辱,客死于秦。

  从此,屈原扣马而谏的山岗被当地人称作“屈原岗”,遗存至今。

有关成语故事10

  无中生有

  唐朝时期,安禄山、史思明爆发安史之乱的时侯很多官员都投靠他们,在雍丘(现河南杞县)守城的唐朝将军张巡对唐室忠心耿耿,一直都不愿意投敌,他带着几千人在雍丘守着这座孤城。安禄山派大将令狐潮令兵四万开始进攻雍丘,张巡带着部队突袭虽然取得了几次小胜,但无奈终究是敌众我寡,况且城里资源逐步减少,面对敌人的进攻越来越难防御,只好按兵不动。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此时激发了张巡的思维,于是他让将士们收集了大量的秸草,扎了上千个草人,到了晚上把披着黑衣的草人用绳子往城下吊,令狐潮夜里见到城上有人下来以为张巡的`突袭部队又要出动了,他一声令下弓箭手如骤雨般万箭齐发,这一晚张巡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数十万支箭,第二天令狐潮反映过来的时侯气急败坏。隔天夜晚张巡又让士兵把草人吊下来,令狐潮的士兵见到了都冷嘲热讽地笑着。张巡看到对方的戒备已经被彻底麻痹,急忙命令城上吊下五百精兵勇士,在夜幕的掩护之下,这五百名从天而降的神兵迅速杀入敌营,将令狐潮的部队打得措手不及,张巡此时带着部队从城中杀将出来。令狐潮损兵折将,营地里哀鸿遍野一片惨状,他只好退兵回到陈留(现开封东南部)。就这样雍丘城被张巡利用无中生有的计策守住了。

有关成语故事11

  【词语】

  六出祁山

  【全拼】:

  【liù chū qí shān 】

  【释义】

  三国蜀汉诸葛亮攻魏的.战事。相传公元228-234年,诸葛亮六次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攻击曹魏,第一次因马谡战败而退兵,后五次因供给不继等原因不果。实际上,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仅两次。

  【成语故事】

  祁山,东起盐官,西至大堡子山,横卧在礼县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祁山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人题写的匾额条幅气势恢宏,警句炙口,书艺精道。

  三国时,魏、蜀争相掠夺陇南人口。曹操先后掠夺、迁移陇南人口30多万入居关中,侨置武都郡于扶风郡美阳,又移至兴平县小槐里。诸葛亮亦迁移西县人口1000余家还居汉中。后又有武都王苻健率众入蜀,蜀将张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白水,而陇南为蜀所有,武都、阴平2郡仍存,属益州。所以,三国时,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关中小槐里,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于今礼县东北置祁山县,亦属武都郡。

  三国时期,蜀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次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西汉水北岸地区)。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归属蜀。魏明帝震恐,亲赴长安(今西安)督战。当蜀军在街亭与魏军交战时,前锋马谡擅自改变部署,弃城守山,被张郃乘势困败,失去要地。诸葛亮因初战受挫,失去前进的依托,乃退兵汉中,斩马谡,整治蜀军。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统军数万再度攻魏,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境),攻城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还师。诸葛亮为孤立祁山魏军,并开辟军资来源,于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夺回武都、阴平二郡。后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抚羌人。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率军四出祁山。魏大将军司马懿督军迎击。诸葛亮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击败魏军,抢收小麦,充实军粮后撤回祁山。魏将急躁,率军尾随追击。待魏军逼近时,诸葛亮五出祁山,歼敌3000人,司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当诸葛亮率部乘胜追击魏军时,中都护李严假传撤军圣旨,只得退军,于木门(今甘肃天水南)设伏张郃后,还师汉中。经过3年休养生息,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军10万,与魏军20万对峙与渭水南。诸葛亮数次挑战,但司马懿却率部渡过渭水,背水筑垒拒守。诸葛亮识破司马懿以逸待劳的阴谋,进驻五丈原。这样,魏、蜀两军相持4个多月。八月,诸葛亮病故在军中,最后蜀军还师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长达7年之久,虽苦心筹谋,但最终因国力不济等原因,以致师劳而功微。

有关成语故事12

  囊萤读书

  车胤,晋代南平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 点灯。日子久了, 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 解决才行。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 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 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此后,他就每晚靠 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有关成语故事13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到了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定是有作为的,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经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的意思。

有关成语故事14

  成语: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成语:囊萤映雪

  《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释译: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清张英《渊鉴类涵》卷二0二:“孙康家贫,无油,尝映雪读书”。《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后用以比喻刻苦勤学。《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也载此事。

  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成语: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成语: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成语: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有关成语故事15

  从前有个国王喜爱千里马,到处张贴布告:“本王愿以千金高价买千里马。”可是三年过去了,却连一匹好马都没买到,国王心中很苦闷。

  国王身边的一个侍臣,就向国王请求:“给我一千两黄金,我去替国王买千里马。”国王很高兴地答应了。

  侍臣带上重金,到处打听千里马。三个月过去了,他果然打听到一匹可以日行千里的好马。可是等他赶到那里时,那匹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觉得很惋惜。不过,他决定用五百两黄金买下千里马的尸骨。

  他把千里马的尸骨带回来送给国王。国王见他花重金买回来的'却是一堆马骨头,很生气,就怒气冲冲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不是你买的马骨头。”

  侍臣劝国王息怒,心平气和地说: “国王,世上不是没有千里马,为什么三年了,您却得不到呢?是人们不相信您是真心喜爱马,并愿出高价来买。现在我用五百金高价买了一堆马骨头,消息一传开,天下人就会知道您爱马是真心的,这样还怕没有活千里马给您送来?”

  果然不出所料,事后不久,果真有人来献千里马。不到一年,国王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11-14

经典的成语故事10-20

成语故事精选12-12

经典成语故事08-18

成语故事经典11-21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2-05

经典成语故事11-07

成语故事07-22

车水马龙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车水马龙的故事11-17

若隐若现的成语故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