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17 12:35:36 政治 我要投稿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

  摘要: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以隐蔽形式传递给学生的有关价值、态度、情感、信仰等方面的非学术性教育经验,它主要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出发,对隐性课程的特征、存在领域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因素去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办法。其中对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家普遍的认可和重视。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杜威等早期的现代教育学家。但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是菲利普·W·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中明确提出的。隐性课程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实质上是现代教育理论对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早期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实证化,追寻教育活动的可控制性和中立性的价值倾向的一种反映。事实上,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具有价值性的实践活动,试图保持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很困难的。因此,有关隐性课程的理论实际上为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开辟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探索领域和时间研究的空间。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还刚刚起步,对隐性课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还各执一词,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特征

  (一)内容的阶级性。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无不体现着社会或国家的整体价值观念,因此具有一定的阶级性。菲利普·W·杰克逊认为,构成学校班级生活的有三个重要的隐性课程因素。第一是“群体”,其中充满了各种规则、规定、常规,学生必须在满足的延迟、欲望的打消、工作的中断中才能理解和适应它;第二是“表扬”,即班级中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等使得学生尽力与教师和班级所要求的价值保持一致;第三是权力,班级中的权力结构和差距是班级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首先从适应班级的社会结构开始。根据杰克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校是一个社会规范同化最强的环境,价值学习、社会化等方面是隐性看出的主要内容,表现出一定的阶级性。

  (二)方式的隐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隐含在各类显性课程背后,在各种学习活动与环境氛围中都有渗透,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含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一般既受学生原有生活学习经验、情感体验的影响,又受到所在周围环境的熏陶感染,是学生个体在环境的直接作用下,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不是简单地按照个人的理论或观点而形成的,在隐性教育设置的环境下,受教育者本身能够根据情感需要,选择那些自认为符合需要的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这样就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个体也就相对容易内化成社会所倡导的思想品德素质。

  (三)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感知来对其进行影响的,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注重以情感来动人,以情感来育人,起到入耳、入眼、入脑、入心的作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里面。同时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通过不断地消化、吸收和改造,逐渐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原有的思想中。在隐性教育环境中,个体的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就会持久地作用于内心,并且很难改变。

  这种经过融合的思想将会对个体的人生产生持续影响,并促使个体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发展。

  三、隐性课程存在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直接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这三大领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也就相应地主要存在于上述三大领域。

  (一)学校课程领域。在学校课程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非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第二种是其他课程及教学存在的偶然出现的和不可预知的德育影响;第三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课程中隐含的与显存目标不一致的德育影响。在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学科课程、各科教学和活动课程都会设定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隐性课程可能与这一目标大致相同,也有可能产生相异甚至相反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领域。校园文化领域的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的物质与精神环境方面暗含的思想道德影响。学校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基本的物质条件。设施比较齐全、环境优美的学校容易提升学生的士气,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否则往往让学生有挫败感,妄自菲薄,丧失斗志。另一方面是学校空间位置关系。假如学校行政办公楼处于比较显眼的位置,而教学空间相对被冷落,这样学校实际上在进行权力至上的价值观暗示。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距离、讲台与课桌的高度关系也都体现了学校在进行平等或不平等,民主或专制的教育。学校精神环境主要是指隐含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精神风貌,主要包含校风、班风、人际感情、心理气质等等。这种精神文化环境可能是有形的也有可能是无形的。受教育者处在一个精神风貌较好的环境中,容易形成一些健康的价值观念,并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相对地来说,不良相似群体的示范作用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精神或道德水平的降低。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环境方面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四、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隐性课程能起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的作用,从而更好的适应当今时代信息化的要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五花八门且参差不齐。

  积极正面的信息能够成为青年学生的精神食粮,促进他们的进步,消极负面的可能会导致青年学生道德水平的下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宽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正确引导变得非常必要。隐性课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学校的一草一木、学校氛围、建筑风格、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活动甚至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进行。

  (二)使教育效果更加稳固持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思想不是它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而是在他们生存于朝气的情感波澜之中,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稳定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情感感悟和亲力亲为的生活实践,这同时也符合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发展规律。隐性课程教育功能的发挥过程一般是从受教育者的感性心理体验开始的,如他们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等,这个过程渗透着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意志。由于隐性课程渗透于受教育者的一切活动中,因而有利于他们形成比较坚定的思想观念,教育效果也更加稳固和持久。

  (三)平衡和改善学生个性。在现代社会,由于大学生隐私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内心往往隐蔽着很多问题和心理困惑。这些问题教育者往往不容易发觉,且仅仅靠显性教育或理论灌输难以有效解决。而通过隐性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有朝气的、积极的文化氛围,并渗透进去许多有效的教育元素,相应的可以改善有关问题,甚至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大学生长期被这种氛围熏陶,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感应,有利于平衡和改善大学生的个性。

  (四)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脱离了这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既无法产生也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较低、效果不明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并与社会生活脱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势在必行。把思想政治教育植于隐性课程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的时代气息,既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进行,也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课余生活中进行。只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问题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才能增强,也能提高学生实际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佘双好,著.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27.

  [2]冀学锋.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20xx(09).

  [3]丁文胜.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安徽教育,20xx(22).

  [4]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概念的界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04).

  [5]李延青.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其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09).

  [6]李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开发探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3).

  [7]魏贤超,著.现代德育原理[J].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111.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2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中除了基本矛盾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中诸要素之间除了基本的本质联系之外还存在其他的本质联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中也就存在着反映其他矛盾和其他本质联系的某一方面、某一层次、某一环节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虽然不能直接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趋势,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规律的具体表现。揭示这些具体规律,对于我们细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多方位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经济决定律

  经济决定律,是指生产力的因素、经济的因素最终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进程。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P82)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P695)这一基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的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要素中,生产力要素、经济要素不仅决定着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客观要素的形成,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意识、个体意识等主观要素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定阶级经济利益的实现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中,最终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影响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间接地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生。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产生,正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给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各种偶然要素也都是在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经济要素的补充和反映。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他指出:“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划出曲线中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1(]P733)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中,虽然其何时发生、何地发生、以什么形式发生等都是偶然的,但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这些偶然要素最终都要受到经济的制约。作为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最终根源于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需求,最终为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深层根源。

  2.政治催化律

  政治催化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政治因素起到了催化作用。政治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萌芽于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期,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历史大事件,却是政治生活和阶级的出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独立的力量影响思想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伴随着阶级的政治实践一同产生和发展的。一定的政治集团特别是阶级为了实现其自身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总是对各种政治关系进行着思想调控,以达成政治共识,统一政治行为,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一定政治集团和阶级的意识形态,生产和再生产其所期望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和经济统治,更加重视对被统治阶级及社会成员的思想统治,自觉、主动地进行意识形态的调控,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传播、灌输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抑制、消除有害于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总之,阶级的政治活动特别是统治阶级对社会成员所施加的意识形态影响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催化剂。政治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催化作用表现在:政治活动直接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政治活动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本质的规定性——阶级性和政治性;政治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原始社会自发的萌芽形态转变由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实施的,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正式形态;政治活动铸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政治意识形态;等等。总之,政治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发挥着全面的、根本的、本质的推动作用。

  3.文化传承律

  文化传承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层依据。所有文化都是习得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著名的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把这称之为人的“社会遗传”或“濡化”(enculture)。[5(]P42)文化传承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需要通过世代相传,才能实现文明的历史继承和历史创造,使人类文明的火种照亮人类自身前进的道路。在文化的传承中,反映一定社会群体、集团特别是一定阶级和国家根本利益和深层文化追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核心内容,这些核心的文化价值观渗透在一定的思想文化、道德文化、政治文化中,成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核。如果在文化的代际相传中,缺失了这一核心的内容,就抽掉了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正如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一样,如果没有抓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互助友爱等这些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不能使这些核心价值观得以发扬光大,就不能使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薪火相传。正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文明和德育传统,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得以世代相传,内化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而在人类发明的各种保存和延续文化传统的手段中,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知识技能的教育可以使人类的物质文明得以延传,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使人类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反映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意识形态得以延传。在国家和统治阶级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实践活动中,不仅实现了一定文化的社会化和代际传递,而且也使主导意识形态得到了传播和确立,充分地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下一代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一定文化的核心、灵魂和精髓传之于后世,从而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文化使命。

  4.要素充足律

  要素充足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中,各种要素必须齐全、充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虽然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却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其中包括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形式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孕育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化,创造了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社会群体,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雏形。进入阶级社会,阶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政治集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主观条件。这些主观条件包括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个体意识的自觉程度等。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是一种社会自我意识,也即社会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自我体察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自主认识。而这种社会自我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阶段,最终才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同时也受到个体自我意识的制约。没有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没有个体对自我主观世界进行改造的自觉,自然也不会产生接受这种自我改造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会在个体身上现实地产生。当然,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具体时机、情势等,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中。只有历史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创造了充分、足够的主客观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生。

  5.主体主导律

  主体主导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主体始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的一种社会实践,是人类主体性的表征和外化,确证着主体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发起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必须有主体的依托和推动。没有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没有人类主体能力的形成,就不可能有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能力,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生成。[6]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要素中,主体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主导的地位,扮演着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展开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主导性要素和关键步骤。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真正具备了相应的主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成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反映,也才能发起、实施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主导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6.客体主动律

  客体主动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客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主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和塑造的对象,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中,其作用却不可小视。如果没有客体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产生。客体对自我思想政治品德现状的认知、判断和进行自我改造的动机、情感等心理要素,对于客体是否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在个体身上具体地发生都具有根本意义。如果客体完全缺乏对自我思想政治品德现状的自觉体认和提升动机,如果客体的接受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承载和消化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程度,那么就很可能使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失去现实的对象,成为毫无意义的单边操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外在的、自为的存在。只有客体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具备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客体,也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

  7.介体联结律

  介体联结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介体发挥着联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媒介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离不开一定的中介,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借以产生的渠道和途径。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没有一定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渠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就成为相互割裂、互不相干的实体,就失去了彼此作为主体和客体的意义,更加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只有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发生。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形成的要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形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联结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同时也是维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命脉。

  8.交互作用律

  交互作用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相互交织的复杂作用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这“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1(]P705)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之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1](P696)恩格斯这一论述科学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对于我们辩证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固然归根到底受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这些经济因素的决定性的、必然性的影响,但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直接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直接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需求。而在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政治的因素和思想的因素相结合,导致了思想政治关系的形成,又进一步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同时,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各种中观要素中,也存在着这种交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及客体之间也存在着互相联结、互相沟通、互相作用的复杂关系。从微观上看,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中都构成一个“意志”,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但“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意志和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1](P69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是不以某一个具体的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它又把每个人的意志都包含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合力里面。正是因为这些林林总总的因素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可判定性、不可预测性以及相当的复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毫无规律可言,完全受到自然任意的支配。事物的必然性往往通过这些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客观必然性也正是通过这些偶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因此,我们在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客观必然性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些偶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以避免走向独断论和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3

  一、新时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

  1.1思想多元化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环境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趋向于多元化。这种思想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多元化。

  1.2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21世纪,某些西方国家想借着全球化的趋势对东方国家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尤其是将进社会的高校大学生,借机影响青年一代进而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走向。为了国家的独立发展,不受强权的控制,需要对未来的接班人——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不受西方强势国家的蛊惑,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3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的多样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挑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话、手机、传真等各种声讯工具联络并获得信息,尤其是网络的使用,使信息的传输更方便快捷,信息环境也趋于全球化、开放化。因此,人们散布、传输信息随心所欲,愈来愈不可控,问题是各种信息让人们真假不分、良莠不齐,人们看这些信息多了思想观念也变得复杂,分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对于这种严重的现象,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教导他们正确地辨认是非、衡量善美与丑恶。

  1.4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新慢,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突出

  社会生活、经济、科技以及人们的思想都在不断地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却停滞不前,这是学生难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体系庞大,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厌烦抵触;理论知识更新太慢以至于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论研究也跟不上时刻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因此对许多现实新问题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还有教育的方法手段单一,都没有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根据学生的喜好并利用科技手段等使课堂变得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必要。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2.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授课是依照教材内容展开的,因此丰富的教材内容能很大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但是,如今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本的版本存在一些问题,内容更新不够及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因而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其一,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注重于政治方面的宣传,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政治教育而已,这个误解使得学生对这门产生了抵触心理,没有认真学习这门课。其二,最近的一些事件使思想道德问题成为了社会热点,例如前些年的“小悦悦”事件,还有现今的“老太摔倒儿童”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但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严重阻碍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能够及时回答社会存在的问题。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实际事件分析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2探索新时期的教学方式

  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必须把握好思想政治,这方面的培养使命自然落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上,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重要使命。从古至今,我国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灌输知识,而学生乖乖地坐着听讲,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理论知识途径多种多样,所以,他们已经不接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现今发达的科技改变教学方式,可以在理论基础灌输的基础上,增添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完美。例如,把教学教案做成PPT,结合PPT授课,使繁琐的理论知识简单明了化;又或者以故事、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并加以讨论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多注意一些社会热点,查阅资料或调查问卷,了解社会热点的始末并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利用现代社会的有用资源,变着花样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甚至主导学习,教学的效果便大大提高了。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般从教师队伍是否强大、教师的师资力量如何以及教学资源是否齐全来看待一个学校的教学实力。一本好教材需要一位好老师才能讲授得好,所以课堂效果往往由教师的素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宣传,这两方面都是带有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对教师的自身要求比较严格,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要满足政治方面的要求,才能有资格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如今有些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但不符合要求,还担任其他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其兼职,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只有从其他教师队伍中抽取补充。所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得保证有足够的人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学校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招聘比例,而且高校需要加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保证专业教师资源源源不断。在保证人数要求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培训,保证这些专业教师的自身素质符合要求,不落伍,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要加强培训,使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保证教学质量。

  三、结语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种社会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所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很有必要,能提高解决新时期出现的问题的效率,让我国继续稳定发展,尽快迎来下一季的辉煌。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条件的普遍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改观,重视教育的价值观念的普及,家长对教育的物质投入、情感投入都空前增加,家庭教育在人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在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示出来。本文主要从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当代社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与家庭教育目的明确,方法理性化,内容多样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

  1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首先表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普遍提高,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表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素质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党和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扫除文盲的举措使众多的国民从中得到了好处。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自然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其次表现在良性家庭教育行为逐渐形成。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家庭教育呈现出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关系民主化、家庭教育启动早期化,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使家庭教育目标比较明确,内容逐步深化和拓展。这使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都呈现出民主、科学的特点,家长不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而是在良好家风的形成、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个性发展、父母与孩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一步密切与学校的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逐渐克服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和方式,这比以前都有所改进,整体效果也显著提高,这一切都是值得积极肯定的。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

  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趋于融洽。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富足,许多家长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的人际感情关系。加强要求,逐渐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这不仅使全家人都能有秩序地生活,而且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会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家长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促进了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在许多家庭中也逐渐形成。家长们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风气,这对子女的家庭德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家庭投入总量增加。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更多的中国人获得了实惠,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使得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而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创造了条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将来成功与否,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文化素质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子女受教育的环境优势明显优于其他群体,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次的原因就是家庭受预期效益的驱动,投资教育不仅能产生满足现实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个人心理需求的作用,还能在未来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物质上的效益。当然,投资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目标,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教育这条相对公平的道路作为实现自我目标的途径。

  3家庭教育目的明确,方法理性化

  首先表现在家庭教育目的明确,人才标准正确。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家长们都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把家庭教育的目标放在孩子的生存与发展上,普遍希望孩子成才,并且在成才的标准上,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大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科学的、现代化的,并适合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对中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会学习的教育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人才标准,而且也倡导了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这是值得肯定和大力推广的。其次表现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趋向理性化。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理性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成为家长们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家长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了在不同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懂得了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从而为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创造了条件。第二、对父母的职责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明白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而且更要重视对孩子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三、进一步加强了与学校的密切配合。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实现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为更好地教育孩子奠定了基础。第四、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尽可能多地学习家庭理论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时刻注意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且更多的家长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更加注重身教的作用,并努力使言教和身教并重,从而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雪,凤关锋.当代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xx,(1).

  [2]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xx,(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叶松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实证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5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国际大背景与国内情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现状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要求,因此改革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且紧迫。当然,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社会转型期涉及到的各方面错综复杂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然是一项艰巨又浩大的工程,需要进行更深一步地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的概念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团体,为实现一定的统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社会转型期是指社会的构成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或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的质变或量变的过程。如今,我国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建立在经济转型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困境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社会两级分化以及社会公平与效率失衡造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完全适应教育现状和满足当前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无法满足科学发展观和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夸大政治功能,偏重政治导向性,忽略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悖。同时,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长期脱节,也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片面夸大政治功能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政治”二字,内容往往更侧重于政治意识形态,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总体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宽泛和空洞,片面夸大其政治引导功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执政党及其相应的治理原则为出发点,强调以理论灌输的方式提高受教者的思想政治觉悟。近些年来,中国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社会整顿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人口流动使社会交往更加复杂,观念更新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因而,单一的行政管理已经不能覆盖全社会,以往单靠政治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仅靠政治的力量也不够了,需要发挥经济、法制、道德等多层面的调节作用。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分强调的“政治”范畴,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涵盖面不足,教育理论的说服力和实际实施效果也明显减弱。

  (二)忽视受教育者身心的和谐发展

  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延续了几千年,这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受教育者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过于强调“灌输”的作用和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批评矫正,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丰富的内在个性的发展要求;不重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受教育者主体意识淡化,难以培养出自信、主动、创新的个性品格。实质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和谐身心发展的规律,抹杀了个体的自然欲求,极易造成个体的异化和身心的分裂,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严重偏离既定的长远发展目标。

  (三)对教育对象公民意识培养的缺失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不足是缺乏对受教育者公民意识的培养。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和价值作用的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需要长期、有目的地教育,仅仅想通过一两次的课程教育是难以培养出来的。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公民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而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中“君君臣臣”意识长期占统治地位,“公民”这一现代化概念也一直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公民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入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公民意识的淡薄,有违现代社会关于公民素养的培养要求。[1]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地域即使有公民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以意识形态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教学内容陈旧空洞,不能得到及时地更新和补充,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和失范现象严重自农业社会以来,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显得尤为深刻。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些转变相互交织、纠缠在一起,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过度消费、崇洋媚外、审美低俗、道德堕落、社会人际关系冷漠、食品安全问题等。传统道德的约束功能日渐衰弱,出现了价值观混乱、缺乏正义感等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说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道德所依赖的社会土壤,这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对灵魂的拷问,逐渐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和猜忌,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找到归宿?这就需要政府和教育者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新形式,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2.社会转型期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公民在社会管理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而社会转型期的顺利渡过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吸收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内容,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公民意识的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3.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虽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但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主要问题有:对教育对象定位不准确、教育内容单薄、方式方法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效率低下等。这些都难以满足转型期社会提出的各项要求。

  (二)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可能性

  1.社会转型时期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空间社会转型期属于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现代社会较传统社会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它完成了社会结构上的转型。传统的整体性、同质性社会结构不断地被现代分裂性、异质性社会结构所代替。”[2]然而,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尚停留在根深蒂固的“熟人社会”,而进入到现代的“陌生人社会”,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普遍带有或多或少的排他性倾向。在公共场合,对与自己无关的人漠不关心,即使别人深陷困境也很少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缺乏应有的公德心。公共道德伦理的缺失必然会导致诸多不道德的行为,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与人际关系的淡漠。因此,人们迫切需要重申道德的重要作用,重构道德伦理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就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空间与动力。

  2.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机遇如今,人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面对各种社会现象也能依据自己的价值尺度进行评判,更能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转型后的现代社会更注重追求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现代公民意识。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所有价值都是相对的,所有价值同样都是随意定的。”[3]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而当人们迷失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找不到社会主流的价值方向时,一切都变得漂浮不定,人便失去了存在的根本。因此,“多元”与“一元”之博弈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机遇,建构核心道德价值观成为现代多元社会的必然诉求。

  四、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原则

  (一)坚持疏与导相结合

  疏,就是疏通,就是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导,就是引导,是在疏通的基础上对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加以肯定和支持,促使其进一步发展。[4]对于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要通过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将其引导到积极、正确的方向上来。教育者能在关键的时刻加以点拨,以相近的事物或相似的道理启发受教育者举一反三,往往能使受教育者豁然开朗,收到积极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引导,更能迅速拓展受教育者的视野和思路。

  (二)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同时也应成为我国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实现寻求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调呆板的工作方法,始终尊重受教育者的自身诉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重视内省的效果,引导行为主体在自己内心深处用道德标准检查和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自觉进行自我监督,遵循社会主流的行为规范,并内化为内在的自觉的要求。

  (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的重要观点,要求理论创新必须针对社会思想实际,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然,要更加强调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在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人们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性,避免主观盲目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其内容和原则都应符合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将科学性与方向性两者有效结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不断用科学成果补充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内容。

  五、结语

  总之,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应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编写具有科学性和特色性的教材,认真抓好课堂教学工作,同时更加注重第二课堂——实践的教育作用,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引进课堂与实践,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注重师生平等和谐关系的建设。此外,社会各系统应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6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思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辅导员自身因素

  一、是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政治领路人”及精神导师,不仅仅是学生的“万金油”式的“生活保姆”。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应培养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努力增强专业技能,用足够的理论知识来促进自身素质与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如今,辅导员在反思范围上的瓶颈与方法上的不当,根源于辅导员相关理论学识的不足。于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的辅导员都是在工作开展以后才进行反思,而反思于各个工作程序的辅导员更是少之又少,纵使反思亦是建立在本位主义的思考之上,没有相关的知识指导,导致反思的水平难以提高,而部分辅导员的反思则是以表面现象为思考对象,反思依据缺乏科学。

  二、是缺乏合作性。辅导员要摆正认识,树立“与学生共同成立”的辅导员观进行反思。反思是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统一体。辅导员要在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的同时得到一个良好的、有效的沟通桥梁,从而帮助个人思想的培养、形成,而具体的、真实的个人思想则是与人沟通的前提。要促进辅导员反思水平的提高,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即是合作性反思。

  三、是缺乏专门的反思时间。由于辅导员要兼顾的工作对象较多,加上高校实行的扩招政策,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只要与学生相关的,都是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小则生活上的琐事,大则与学习、就业有关的事情,甚至有时会因一些部门的职责疏忽而使辅导员去做不是自身范围之内的事。在过于忙碌日常工作的情况下,他们日渐缺乏用来反思的时间,消减了用来探讨工作反思思想的精力,致使他们不能重复的、精确的去思考工作上的事情、没能在第一时间改进工作的方式与技巧,以致于未能使自身的工作能力与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性的提高。

  (二)外部因素。

  一、是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建立辅导员反思体系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位置,它决定了反思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同时也是形成辅导员反思思维与营造反思环境的主要动力。

  二、是奖励机制不健全。客观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帮助辅导员增强工作效益、提高自我反思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在保障辅导员拥有足够物质保障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思想,从而进行主动的反思行为。有关调查表明,部分高校仍然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与良好的反思环境,以及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以上问题的出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辅导员工作反思的积极性。

  三、是考评机制不全面。定期评估辅导员的绩效成绩,即为考评。辅导员可以在考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以此来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复的、精细的分析,从而达到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职业道德观与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进而实现自身的工作目标与学校的办校宗旨。由此得知,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能够在工作反思的过程中起到有力的保障与监督作用。辅导员在分析考评成绩的基础上来对自身的工作进行重新审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而,当前仍缺乏一个健全的考评制度。

  二、健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思机制的对策

  (一)提升辅导员工作反思自觉是健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思机制的重要前提

  一、是塑造良好的反思文化氛围。高校要营造浓郁的反思文化氛围,以特别的、独一的反思环境来激发辅导员的内在意识,提高辅导员对反思工作的重视,以及对自身工作表现、工作绩效的重新审视,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找到改善的方法,进而提高知识技能与工作素养,构建一支高技能、高水平的辅导员团队。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反思指导,以演讲、课题讨论、同行交流的途径来加深辅导员对反思文化的理解,强调反思在塑造专业团队以及自身素养中的重要性,使辅导员能够从心底里接受反思文化,将文化的内涵运用到与他人的交往与工作之上,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引导辅导员把反思纳入到行程中去,将反思文化的影响扩散到各个辅导员的思维中,当作将来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反思方法。人对事物的了解过程是逐层深入的,辅导员应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牢固对专业学识的掌握,用所学的理论积极来指导实际工作,以理性认识来分析工作中的难题,提升自身的工作素养与专业知识水平,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要突破传统的学习模式,使辅导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构筑自觉,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源性动力。部分辅导员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反思知识而缺乏思考,他们缺乏一定的理论掌握导致其反思无法深入,或是反思方向不正确。由此可见,辅导员能否理解反思工作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个人工作水平,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能否提高,也决定了辅导员是否能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来指导相关工作。辅导员要增加对有关理论知识的了解,并学以致用,将理论、实践与思考有效结合起来。辅导员可以借助传统媒体、新型媒体。以及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来获取时事知识,并创新理论思想。首先,高校应组建一个高素质的、专业性强的辅导员协会,以此为平台促进辅导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性的沟通、了解。其次,高校要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以讲座、分组讨论、个人指导的培训方式来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对此,在新旧知识碰撞的情况下,督促辅导员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而审视自身的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方法与处事途径,从而达到提高反思技能与工作水平的目的。

  三、是开展经验交流,实现反思的全员性。反思是由个人与集体共同完成的工作。反思要拥有足够的信息依据,反思的信息则来源于第三方的论述,而传播所学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与他人分享的过程,集体中的共同学习、共同促进能够激发队员的最大潜能,从而凝聚成最大的力量。从中可以看出,增强辅导员与他人的协作交流是提高辅导员反思技能的有效方法,进而消除辅导员反思工作中出现的涣散、消极的情况。辅导员和他人之间的协作、沟通。部分辅导员中普遍存在团队意识不强、经验不足等问题。对此,高校要协助辅导员突破自我封闭问题,加强与他人之间的协作、沟通。定期组织与专家交流,由辅导员之间先行讨论,再把讨论出来的议题作为会议的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的激发辅导员的主动性,引导辅导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再由专家来点评辅导员的反思行为,并让辅导员代表谈谈感悟。在进行沟通的前提下找到问题的处理方案,最终结论归全体成员所有。这种沟通方式是辅导员沟通、讨论的过程也是思想得到提升的过程,通过回顾自身的工作历程,分析之前遇到的难题,汲取专家的意见来作为未来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某个问题的看法上,不同领域的辅导员都持有不一样的观点,不同专业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既能增加知识储备、优势互补,又能进行不同思想的触碰,提高对方的理论知识水平。

  四、是依托网络,拓宽辅导员反思资源和渠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网络反思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反思方法更具方便与快捷,适应了当下公众的实际需要,并得到广泛的响应与使用。对此,高校要跟上时代的要求,拓展辅导员反思的平台,把网络反思方法运用到辅导员的反思工作中,打破以往辅导员反思的独立性,增强与他人的交流、讨论。通过网络学习,筛选、总结与运用,挖掘辅导员潜在的反思思想,提高其反思的工作素养与专业知识能力。微博是辅导员进行自我反思的工具,要加强微博的利用,从中看出辅导员的内心想法与工作的具体情况。电子邮箱、腾讯聊天工具、百度贴吧等都是人们用来沟通的平台。实现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又帮助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同时也能够毫无顾忌的与同事在网上交换工作心得、探讨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而提高辅导员的反思水平。

  (二)增强辅导员的反思动力是健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思机制的重要因素

  一、是精神奖励为主,但不忘物质激励。提高薪资与升职是激励体系的本质所在,以此来激发辅导员的内在动力,强化反思水平与工作素养,减轻生活的经济负担,特别嘉奖那些具有特殊贡献的辅导员,调动全体辅导员的积极性,实现自身的理想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然而,现行的分配制度却导致了辅导员的工作负荷与待遇不成比例,且薪酬低于其他教师的情况,这极大的打击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对此,为了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要重视对薪资分配制度的调整,消除他们生活上的经济压力,提高分配的公平化。一是要对辅导员的薪资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增加辅导员的薪酬比例、生活补助等福利,以维持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打破不合理的分配现象。其次,要特别嘉奖那些工作水平高、反思意识强、领悟速度快的辅导员,从而调动全体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加强目标激励,为辅导员工作反思提供精神动力。人类的拼搏、奋斗是基于客观可行的理想上进行的,它是激发人的潜能与积极向上的主要动力。激励的前提是能够将辅导员的现实工作与未来目标相结合,实现大部分辅导员目标追求。当今时代的辅导员要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裕,更多的是要求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近年来,任职辅导员人数相对的有所增加,应对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以及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就要持续更新教学模式与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现实中,部分辅导员在进行反思工作时关注的仅仅是防止出错的方法,而忽略了创新在反思工作中的重要性。对此,学校要在了解自身发展情况与依据有关法律文件的基础上,拟写出与学校相符的反思工作创新方案,将创新纳入到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当中,鼓励他们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激发他们投身到工作中的热情,积极努力的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不断奋斗,并从中得到工作的满足感。

  三、是加强情感激励,增强辅导员反思的心理归属。人类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必然也会有精神、社会交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作为负责高校学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必然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与高校学子建立相当深厚的情感联系,使高校学子得以成人、成才。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其实并不紧俏,因为其工作任务繁重,且工作事项涉及学子学习生活的每一方面。但辅导员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在学生中,其地位与其他教职工相比都较为低下,工作的重担与低微的地位一起,成为了辅导员在工作中失去动力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思想教育工作在进行反思时,其实质是不断否定自己的行为与心理状态,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辅导员的精神压力过大甚至崩溃。针对上述情况,辅导员隶属部门领导要给予关心,解决其在工作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在尽量安抚的同时协助其解决问题,使辅导员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其中,反思工作的开展要避免过多、过度的自我否定,而是要开拓视野,展望未来,为辅导员找到提升的空间与动力。

  (三)推进反思考核机制科学化是健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思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是实现考核主体的确定性。考评制度是以辅导员作为评估对象,对辅导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分析、总结、评估的过程,它能激发辅导员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然而,现存考评制度的不完善使考评成绩存在不客观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辅导员自然也起不了任何的积极作用。目前学校通常存在考评对象模糊的情况。一方面学校把上级与下级混合起来进行考评,学校的主观认识则成为考评的最终成绩。另一方面学校缺乏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考评工作,实施考评的仅是临时组建起来的人员,他们没有在对辅导员的平时工作情况进行了解的前提下就填写了评语,这样的考评成绩是不科学的。学校应构建健全的考评制度体系,提升考评的公信力,进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对此,应由学生与专家参与进来组成考评组成员,对于辅导员各方面情况,他们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从客观的角度予以评价,进而提高辅导员考评制度的科学性。

  二、是明确考核方式和方法的科学性。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与考核方向是考核结果能否起效果的关键。除执行教育部制定的有关辅导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外,还要与单位实际结合,因地制宜建立起更加科学的辅导员考核标准。由于辅导员工作涉及的工作非常庞杂,一些工作是不能以量化的数据进行考核的。所以,根据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的实际需求,各高校应构建起独立的辅导员考核制度与考核标准,与其他教职员工的考核区分开来。同时,考核的标准应针对辅导员的个人业务能力、思想政治水平与工作表现制定,在重视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外,还要重视辅导员自己的研究工作。此外,在考核方法方面,不能仅仅看到辅导员的最终工作结果,还要重视辅导员的努力程度、工作对象等等,使考核结果更为科学、精确。

  三、是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客观合理的考评制度能够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科学、公平的考评成绩则能正确反射出辅导员在工作中的缺点与优点,给辅导员提高专业性的指导意见,从根本上改善工作上的不足。而现实情况是辅导员无法在第一时间知道考评的成绩,对实际工作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要及时将考评成绩传达给辅导员。另一方面对于考评成绩,校方要构建健全的机制来予以保障,辅导员职称的评定、奖励等都要从考评成绩中获取相关信息再进行决议。以开会讨论或是私下聊天的方式来处理在考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有效性的指导建议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再者,通过考评成绩来制定奖罚机制,调动辅导员投身于工作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着力培养一支专业性强、工作水平高的辅导员团队。

  四、是重视反思成效评估与反馈。为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反思工作得以有效、持续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贡献,为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提供多角度的理论指导,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现状,定时对反思工作开展准确有效的考核。首先,要详细了解辅导员反思工作的现状,并对各高校的反思工作进行整体性评估,对比理想中的工作效果,寻找不理想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注意将反思工作的理论与各校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提高各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其次,通过反思工作的开展,对辅导员反思工作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各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并将评语交给考核对象———辅导员,在提高辅导员工作主动性的同时,也使辅导员能够针对自身工作的不足,对症下药,积极解决。

  五、是建立全面互动的反思机制。高校要联合辅导员来合力实现反思制度的构建。一是要将反思工作思想贯穿于辅导员生活与工作的始终,提高辅导员的反思观念,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反思的工作当中,将反思作为工作的内容之一,形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进而建立全方位的反思结构。二是实现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把反思工作当作是部门内部的工作责任,并渗透到工作的过程中。制定合理可行的反思机制来增强反思工作的规范性,引导辅导员进行正确性的反思。三是增强校方与辅导员的合作沟通,定期检查反思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工作的不足进行审视与分析,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建立健康、完善的反思工作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7

  1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仍较低,且社会经验和心智能力仍不足,当其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时,极容易形成思想价值的混乱,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较大偏差,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出现严重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了解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属性,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获得健康的身心状况,获得人格的健全和心智的成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得心理的抚慰和治疗,拥有健康的心理条件[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则能够使得学生获得心理精神困境的解脱,实现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改善和提升。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需要得到院校的充分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首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人生阅历较少,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困惑,且在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下,使得思想价值出现偏差,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学生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家长和自身的巨大压力,在学习和将来就业问题存在较大的困惑,导致其出现严重的消极悲观心理,且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面的情绪,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由于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重视程度不够,只能够保证正常的文化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2]。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和有效的引导,使得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不易得到有效改善。

  3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为有效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就应当提高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当中普遍忽视的问题,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具体的办法和措施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院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常规的教育工作当中,并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院校应当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教师在教育当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问题的疏通解决[3]。

  3.2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要想实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应当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活动,通过教师、寝室、宿管和班委的有效配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方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采取针对性且有效性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可通过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形式,并结合教师、班委、宿管等的沟通和调查,建立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档案。院校可根据这一档案,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和教育活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3.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应当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常规的教育体系当中。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当前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4]。应当为学生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接受教育和引导。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心理疾病问题的出现。其次,应当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咨询渠道,让学生能够选择最佳的咨询方式,获得有效的心理沟通和引导,将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倾诉,以得到心理教师的疏导和安慰,获得心理健康治疗。

  4结语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价值和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贯彻。将心理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够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实现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首先,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举,才能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并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保证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8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获取公共权力,广泛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强化公共部门的社会问题治理能力,提升公共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民的福利与公共效益。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群体遵循受教育群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规范等,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培养出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管理虽然属于不同学科,但是学科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与交融,通过分析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运用公共管理的理念方法,尝试性地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

  一、公共管理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思想滞后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教育主体通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沿用的教材也是国本教材,较少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一般采取合班上课,照本宣科地灌输大量理论知识给学生。因此,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大量信息,无法及时消化,一旦下课学生就像冲出牢笼的小鸟,迫不及待地把所学知识抛之脑后,知识未经揣摩理解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单一的教授法使课堂封闭化,灌输命令式,既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学习,将所学内化于行,又没有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作用,效果事倍功半,继而折射出教育思想的滞后。同时,高等院校普遍根据学生比例、专业配备相应的年级辅导员,采取全天“保姆式看候”,从早到晚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监督管理。尽管,辅导员是最接近学生身心的大朋友,但是他们更多地是在执行学校和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要求全体学生接受监督,服从管理,对于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仍然有所忽略。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生活,还会增加教育管理的成本投入,加大辅导员的工作量,而结果并没有“重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转变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以学生为本”,端正教育理念,不是单纯的执行“管理”,而是“花心思”如何服务好学生,在后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 二) 教育系统老化

  高校是一种非营利性的公共组织,具有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包括党委行政部门、纪检监察系统、教师教务科研处所、学生群团组织、后勤服务集团等,这些机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合理运作,从而达到组织目标。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愈显其重要性,逐步形成独立系统,与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教育管理学生。然而,在高校“条块管理”模式中,许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仍然受到这种组织模式的局限。例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党委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各院( 系) 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组长( 或由副书记兼任) 协助,辅导员具体负责。这种“纵向式”分工模式具有集权化特点,政令统一,等级过严,下级服从上级的命令式行为带有被动性,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有限。

  同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封闭性,主要体现在与学生家庭、社会联系较少。毕竟,大学生属于已满 18 周岁的成年人,家长认为可以逐渐放松对子女的监督与管理,而高校作为主要的监管方之一,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监督与管理,这导致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不对等、不及时的状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滞后。尽管高校为高年级学生安排假期社会实践和实习,但大多是应付教学任务。行政企事业单位对实习生的要求也相对较低,配合高校完成相应的教学实践任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及时反馈给高校关于学生的实际工作表现,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出现为人处事不诚信,工作不踏实、怕吃苦等思想态度问题。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新系统,发挥下级的最大能动性,努力构建新的“社会—高校—家庭”联动机制,尽快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高效工作机制,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三) 教师队伍落后

  高校能否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队伍是根本保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在校学生人数急速增加,“90 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建设得更加专业化、职能化。如今,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都不是科班出身,或者是兼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之“代沟”问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了解,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也相对欠缺。

  同时,思想政治教师队伍需要有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做保障,按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果负责学生教育工作的某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下一个工作环节的正常运行,最后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滞不前。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机制存在问题,运行和落实还不够。

  因此,要努力把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成“学习型组织”,专职为主、兼职结合的功能互补型队伍,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绩效评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公共管理理念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

  ( 一) 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服务学生”出发,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层次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时代,除了课堂多媒体教学外,还需要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改变学生坐在教室听课的单一固定模式,拓宽教学场所和方式,从室内走向户外,“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创新,随时、随地传授学生知识。在国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逐步“放松放宽”对学生的“全天式监控”,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领袖”作用,营造积极主动的参与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变“被动参加”的角色,形成“自编、自导、自演、自我内化”的良好局面。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其中扮演引导的角色,在幕后对学生进行监督与管理,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自我管理者。在看似“松”实而“紧”的管理中,有的放矢,不仅可以减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负担,还可以使教育管理效果事半功倍,工作精益求精。

  ( 二) 创新教育系统

  无论是一般管理还是公共管理,激励都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含义是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在高度集权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模式中,应通过激励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灵感,鼓舞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激励重在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而创新重在给予他们民主谏言机会,认可其付出,充分给予他们改进工作方法的空间。

  同时,要建立新的“三联”机制( 社会—高校—家庭) ,与学生家长建立定期走访或邀请来校交流的联系手册,协商制订相应的监护看管条例,互相监督,共同实施,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切实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力。再者,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在行政企事业单位开展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督促用人单位严格管理学生实践实习,并对学生的工作表现予以切实、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教育学生如何在现实工作中诚信待人、勤奋踏实。如此,学生可以利用专业知识,真正协助用人单位“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从基层开始“服务群众”,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升华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 三) 优化教师队伍

  20xx 年 8 月 11 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文件指出: 要“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增强社会组织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习对组织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此,高校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努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型组织”,积极引进科班出身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人才和专家,培养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人员; 加强培训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促进专兼职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优势互补; 制订一系列校外进修、学习的规章制度与福利待遇,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校际间交流与学习,真正形成一支专职为主、兼职结合的功能互补型队伍。

  同时,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体系。首先,制订切实可行、可量化操作的评估、考核、奖惩机制,要标准细则依据工作前期目标、中期调整、后期效果等进行粗细得当的评分、评价。其次,加强监督和反馈,促进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承担教书育人、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的责任及义务,及时改进和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最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体系的真正落实,切实达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9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价值观引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虽然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人际、情感、竞争等方面的压力,但深层次的真正原因却在于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抱负、坚强意志,价值观及信仰的扭曲或缺失等导致大学生面对外界困难挫折的应激作用,往往产生表面化的心理问题。然而外界的应激事件是否会转化为心理危机,不但与应激源的大小、对当事人的刺激程度有关,更与当事人对应激事件的看法与态度有关。在应激源向心理危机转化的过程中,价值观是起催化剂还是灭火剂的作用,关键就在于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潜移默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是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必然选择。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因此,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必将能事半功倍。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切入点。思想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指标。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延的扩展,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而心理危机干预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恢复并力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二者作用对象、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充分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阔平台,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与技巧的普及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同时得到提高,并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这些无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能够缓解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不足的现状。目前在我国高校内可以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一些受过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医务人员等专门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但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数量和工作对象的范围却相当有限,尤其是相对于日益普遍的高校扩招现状,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庞大的队伍。“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个兼职班主任。”除了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院校政工干部、以及党员、学生干部等。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它不只是针对已经被发现具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而是把全体大学生作为工作对象,具有普遍性,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自由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防范于未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侧重于危机前的日常预防工作,同时妥善处理危机中的应急处置以及危机后的善后处置工作。

  1.危机前的预防。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危机前的预防逐渐成为干预的主要趋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主渠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对缺失的情况下,也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成人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可以引入心理危机识别以及危机干预的技巧和方法的教育,邀请有关的心理专家为学生做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困难应对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理性的看待遇到的困难挫折,学会与压力、困难挫折共处;认识到心理危机是可以识别和预防的,掌握必要的心理危机预防、应对技巧,增强自我过滤、自我清除和自我治愈能力。其次,在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心理危机的预防。在学校层面,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视,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培训与督导。在院系层面,定期开展大学生思想、心理状况普查,建立大学生“思想———心理”档案,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及时介入并保障与学校、班级沟通的顺畅。在班级层面,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设置心理健康委员,及时关注班级内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还应该借助其他班委成员、党员干部利用他们在同学之间发现问题的优势,发挥他们在大学生危机干预中的积极作用。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不但对孩子有着全面的了解,而且也是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家长作为了解学生的一个中转站,在“思想———心理”档案的基础上,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发挥家校合力,增强心理危机预防的实效性。

  2.危机中的应急处置。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险性等特点,因此,一旦爆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及其领导下的心理委员、班委成员,应及时收集危机学生的情绪、行为和身体等方面的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评估,判断学生的心理危机水平。若经判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或发展性心理问题,如因学习、人际关系、职业选择等而形成的一般的或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运用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积极进行危机干预。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党员、班干部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危机学生的情感、心理和行为动向,并对其提供心理帮助。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危机受害学生应积极关注,用心倾听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其真诚沟通形成共鸣,并调动其周围同学,尤其是舍友对其关心为其摆脱危机困扰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温馨的宿舍环境。班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心理委员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利用其易于与危机同学接触,并且与危机同学同龄、经历相似的特点,多陪伴危机受害同学,利用自己了解的心理危机知识及干预技巧或自身经历向其传递战胜心理危机的经验和技能,为其树立战胜危机的信心。同时应注重发挥大学生自身对抗危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注重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使学生掌握应对危机的技巧与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自主地找到转化危机、消除危机的契机,实现自身心理的跨越式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很难对相关知识技术的了解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若经评估,危机受害学生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如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情形,要及时与专门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和机构进行转介,以免贻误危机干预或治疗的最佳时机。

  3.危机后的善后处置。危机后的善后处置与危机前的预防、危机中的应急处置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三个阶段共同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危机干预过程。在危机后的持续干预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那些未顺利渡过危机的学生进行学习或职业规划,使其明确目标,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生活上持续多加关心,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援助,逐渐消除危机带来的心理阴影,以防没有完全根除的心理危机根源,在应激源的刺激下再度爆发。同时,在这个阶段的工作中还应该对发生严重心理危机学生周围的相关人员,如直接目睹当事人自杀的舍友、朋友、老师等人进行心理危机后的善后处置工作。这是因为心理危机不但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等特点,还具有传播性和扩散性的特点。因此,在严重的心理危机案例的干预后,对其周围人员的心理援助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高校应当要进行思想政治改革工作。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当前高校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这一点要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积极心理学是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XZYB172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xx-3089(20xx)13-0103-01

  引言

  高校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摇篮,高校想要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完善就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高校的学生们成为契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适应现今高校学生们的心理了。因此,进行教学课程改革工作是相当的有必要的,现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要意识到这一点,积极的寻求改革的契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现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认识这一点,投入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习相比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于人的美德、潜能和优势品格,这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式方向和研究内容有下面三个。

  1.积极情绪

  积极的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是研究人当下的幸福、曾经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1]。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这三种幸福是展现出不同的情绪的,对于曾经的幸福,现今的人们往往是怀念和满足的,对于未来的幸福现今人们是表现出乐观的`态度的,对于现在的幸福人们是保险处珍惜和愉快的心情的。从生活的角度上来看,积极的情绪对于当下的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是有着影响的。从学习的角度上来看,积极的情绪也会让人们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的。

  2.积极的人格

  积极的人格是现今积极心理学中另外一个研究方向,现今人们所展现出的积极的人格包括正直、热情、谦虚、宽容等等,这些人格特质可以被分为对内特质和对外特质,所谓对内特质的积极人格指的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其作用是调节自身,让自身的品质变得更加的完善。对外特质的积极人格指的是与他们交往过程中所展现的人格,这些人格是可以让人们成为社会所依赖的人才的。

  二、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分析

  1.研究对象和教育原则一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现今高校学生们是拥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因此他们的人格特质和人生经历都是不同的,这些学生们是当前时代最为代表性的“人”。因此,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积极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相一致的[2]。研究积极心理学习的原则是通过研究让现今人们的美的得到培育,让他们拥有更为美好的未来。这是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原则相一致的,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相当的有必要的。

  2.教育目标相同

  积极心理学研究工作是为例让研究的对象“人”不断的完善自身,让人能够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让自身成为时代需求人才,从而拥有美好的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现今高校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使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成为契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和高校思想正政治工作是拥有着相同的目标的,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是相当的有必要的[3]。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式分析

  1.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转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想要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充分的落实,现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应当要先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将积极心理学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当要树立积极性的学生观,要关注学生们内心世界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要引入积极心理学教学观念,要将学生们树立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主体。除此之外,也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变化要给学生们灌输正能量的内容,使他们拥有积极的学习心理。

  2.融合积极心理学内容,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完善的基础。因此,在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应当要注重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工作,要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4]。在实际的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高校的管理部门可以进行问卷调查工作去了解现今高校学生们的爱好,针对他们的爱好去设立契合他们的心理学习教学内容,让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使教学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工作落实完善,进而培养出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校大学生人才。

  3.纳入积极心理学方法,使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

  现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工作的时候,要将积极心理学方法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方式升级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管理部门可以纳入积极心理学方法建立新的思维教学模式和新的积极的组织系统,让高校的学生们在积极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促进高校学生们形成乐观的心理,从而使他们成为契合时代发展的高校大学生人才[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应当要进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大学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要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高校应当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要融合积极心理学内容,要纳入积极心理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承林.非正式学习与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6)

  [2]仇英,庞京城.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研究[J].海南广播電视大学学报.

  [3]刘杰,廖卫华.基于rough集的微信移动学习要素重要度调查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4]李宁,戴艳军.从异化到回归——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价值[J].学术论坛.20xx(09)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1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这个概念,我们是认同的。此外,陈秉公先生在其着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亦作出了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那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其发生作用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可是,从微观方面看,单个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亦是存在的。我们试着从文化传播与迁徙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条件。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文化迁徙的含义与途径

  文化迁徙,或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一个地方和环境传播或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和环境。在这当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实践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不断迁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谓是经典之传。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可相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成功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程,在实践中丰富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文化迁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迁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文化迁徙的途径问题。文化迁徙的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本传播、潜移默化式地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口头传播。这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长者把本族群积累的知识,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当然,这种知识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传说。

  其次,书本传播方式。把文化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甲骨文是人类较早的记录文化的方式,虽不能同现在的文字相比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人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就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能见到和读到的许多书籍,特别那些关于古代史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正是书写方式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再次,潜移默化式地传播模式。在一个固定的环境当中,人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文化的熏陶。家庭是人所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第一个环境,从出生到成长的每个过程,父母总是把自己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或用语言,或用行为,总的说来是用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地方式把经验和知识传递给青少年。村落或社区环境,是对人进行潜移默化传播知识的第二个环境。人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社区或村落环境。在社区环境中,人在与社区其他人的交往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最后,网络传播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所谓网络载体,即‘以网络为载体’之意,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过程。与传统的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相比,网络载体传播信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信息内容的海涵性。二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三是传播手段的兼容性。四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2

  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人性化的错位。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于注重发挥人的潜能、注重引导和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注重发现自我价值和全人类的价值。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呼唤。实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环境,优化人性化的教育机制,丰富人性化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性化; 以人为本

  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国内进入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刻。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出现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剧烈,生活质量差距过大,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开始出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个与传统环境大为迥异的新环境。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保持和发扬其优势作用,就必须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诉求

  人性化表示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就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人性发展的需要,以人性的和谐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需求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与一般动物相同的求生本能和生理欲望,同时人又具有超越物欲的精神追求。现实中的人的需求是前者和后者不同比例的组合,也就是说人既有物性,又有人性。人的物性包括了人的生理、身体属性,而人的人性则在于其精神层面的存在。正是由于人性的复杂从而导致了育人的复杂,而作为育人之核心的育德自然远比制器、造物要复杂得多。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规范,对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应当“以人为本”,是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注重从人的本性出发,以促进人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为特定目标,体现对人的尊重和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其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类知识的激增,通讯与传播技术的发达使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路径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受教育者来说,在吸收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强选择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量的增大使得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存在局限性,教育者传授给被教育者的知识也必然具有有限性,并且面临被淘汰、更新的局面。如果教育者仍然以所谓的条条框框为指导,一味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将使得受教育者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又会对现行的教育产生抵触。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其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行为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和关心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开展学习,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当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始终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受教育者大多缺乏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勇气,缺乏探索精神,有的甚至只是接受灌输甚至唯唯诺诺。而作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恰恰需要探索精神,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对旧的框框提出疑问,才有可能激发新的知识的创造,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因此,要使受教育者具备此种基本素质,就应该摒弃以往那种总是以固定的标准来简单地判断受教育者行为正确与否的陈旧教育方式,必须从他们的内在需求出发,实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

  其二,人自身发展的呼唤。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启发引导,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把握住自身发展的主动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其它任何活动和条件,能为个人驾驭。人对自身发展规律的自觉认识、自觉遵循,人对自身发展的主动权的获得,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人的自身发展呼唤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他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难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绝对地对立起来,强调将群体利益高于个体、自我利益,忽视了个体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与定位

  (一)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

  人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接受和适应已有的一切,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3]长期以来,在片面的价值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重教育的主体、轻教育的客体,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受教育对象的绝对服从。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征,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人被异化成为消极被动接受社会规范的工具。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位,给学生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 对受教育对象物质需要的忽视违背了人的自然性。物质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资料,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和欲望受到激发,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社会物质财富大量被生产出来,人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重精神,轻物质”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抵触。

  2. 对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忽视违背了人的社会性。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轻视社会影响的后果,仅仅片面的强调

  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学校与家庭、与社会隔离开来,用一元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试图去封闭受教育对象的思想。不可否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学校内外教育理念、内容的趋同,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受教育者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思潮的冲击。西方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消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社会负面影响冲击下,会逐步地被消解甚至被背弃。

  3. 对受教育对象主观能动作用的忽视违背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世界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使人具有了理性需要,从而具有了为自身发展而努力的可能性。人不是一种由外部条件盲目支配和随机支配的存在物,他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指向性,现实存在的一切永远不能满足人,人永远要去改变它。

  (二)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定位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以维护人的权利为准则,以人性的要求为尺度,以服务于人为价值,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性结构的优化、人性培育的全面为目的,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注重发挥人的潜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人性出发,关注人性,尊重人的需要,激发人的潜能。人首先是一种实然的存在,具有一定结构的高于动物的潜能。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都是人类自身具有的胚胎形式的潜能。但是这些潜能仅仅是人类体内一种类似本能的微弱冲动,如若要将之转换为现实,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引导、发展、完善和巩固。要发挥这些潜能,一要营造相适宜的发展环境,包括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环境,还包括我们的网络环境;二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受教育者因材施教,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三要有科学的教育内容,必须是在人类整体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出来,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文化精神与经验。

  2. 注重引导、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文化与情感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作为个体的人社会化,使个体拥有社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引导个体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是把主体价值的培养放在根本位置。强调主体价值并不是要排斥知识,而是把知识结合于价值意义关照之中。由此,对受教育者情感、意志等品德的培养也必然得到关注,这样才能培养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性丰满的人。

  3. 注重发现自我价值和全人类的价值。每个人生在世界上存在都有一定的价值。人本主义者从人的本体出发,认为人的终极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高度发达,世界实现大同,人是自己与世界的主宰。前者重视人的内在价值,后者则在肯定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强调人的外在价值,认为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实然表现。但是,上述人的价值不是短期内能全部得到发现和认识的。要全部发现和发挥人的价值,必须借助于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不仅让人实现知识的获取,同时教会人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次,引导人们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主动性,从而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人就能逐步发现自己所应有的内在和外在价值。

  三、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单一封闭的社会结构的解体以及大众传媒的悄然兴起,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能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的合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主体性日益增强,个性日趋丰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性的本质。要达到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有需要、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被物化并按一定标准来打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承认教育对象的人性,相信受教育者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完整生命体,如布伯所说的,受教育者“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4]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真正把人性本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受教育者,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核心就在于对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人的自我价值不断升值或增值的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赋予受教育者的精神素养、心理素养和创造能力,即通过提高人自身的素质而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更多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去促进人的发展。 (二) 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的人性化是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外界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促成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儒家正是依据这一认识,提倡教育者应该主动创造优越、良好的外部的环境,使受教育者从中受益。如荀子认为“捧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5]认为好的环境,对人产生好的影响,久而久之,可以塑造良好品格。

  我们现在强调的育人环境,主要是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尤其是在学校,特别要注重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长期育人实践所积淀的共同心理定势、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对学生起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只有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学生才能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真理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在育人环境中要注意营造人性化的氛围,以人性化管理的实施为龙头,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带动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的营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 优化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 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指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和组织的要求,通过各种有益的方法,满足受教育者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激发、鼓励人们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理想的激励模式应该是受激励者经过努力后所达到的绩效正好符合激励者预先设置的目标要求,同时又正好满足受教育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促进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摒弃“空洞的说教”,重视对人的实际需求,关心受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我们只有通过保证受教育者的正当利益,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标。当然,在考虑受教育对象的正当利益时,应当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满足个人的持续性需要。

  2. 改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教育影响,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应是运用理由充分的道理、话语,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去影响他人使之信服的教育实践过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说服人们的过程,要以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为原则。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以势凌人,不以理压人,不以教育者自居俯视受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给受教育者说话的机会,逐步引导受教育者提高认识。

  (四) 丰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人性化,就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促进教育对象身心健康发展。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需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层次合理,重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实际,多做释疑解惑工作;多用事实来说明处于深刻变动中的当代社会现实,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于不同地区、人群、阶层、职业、收入等背景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应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使内容体现层次性与循序渐进性,体现时代性与实践性。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与深入,国际间思想文化交流必将日益增多,必然带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各种文明的和谐共存,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加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起全体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尤其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对人的民主法治观念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这一历史趋势,把对社会主义公民的民主法治教育列入重要内容,把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激励我国公民勇敢走向世界的平等意识和开放意识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3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其主体、对象、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的缺失,致使其生命线作用难以彻底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体价值的回归,本文结合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以人为本”的内涵、原则和实施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实施建议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原则。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传道方式,从内心深处尊重人,平等地对待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具体教育过程要避免单纯的说教和批评,通过讨论、探讨、平等沟通等方式达到感情上的信任和思想上的提升;再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我说你听”的灌输模式,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成为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说到底,尊重个体差异性是对尊重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个体特征、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必然在思想认识和思维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从认识上对对此予以承认和尊重,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打破传统按照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学生的简单模式,尽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量体裁衣式的针对性教育。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调动受教育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外部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能否有效地“内化”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是问题的关键。而受教育者的自觉“内化”行为有赖于其自身主体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灌输模式,给学生主体性创造发挥的空间,用生活中学生关切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进行主动地体验和思考,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升华。

  (三)层次性和针对性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影响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身心发展的差异,所以在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方面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更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既表现为丰富多彩同时又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把先进的要求同广泛的要求结合起来,尊重个性差异,区别不同层次,因层因人施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和鼓励不同的教育对象共同发展和进步。惟有如此,才能切实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实施建议

  (一)营造整体德育氛围,建设校园文化平台。

  1.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来看,它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是不能脱离大学生的生活的。可以说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载体,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蕴藏着潜移默化、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

  2.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中,以学科竞赛、征文活动、大学生辩论赛、创业设计大赛等为具体载体,引导学生在组织、参与各类素质拓展活动中领悟团队协作、锻炼思辨能力、陶冶升华情操进而实现全面进步和发展。

  3.通过开展学习典型等活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开展向优秀校友学习、向行业先锋看齐等活动,让学生对照优秀校友、行业先锋身上折射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找出自己在思想素质、刻苦钻研程度和良好行为品质方面存在的差距,开展大学生形象大讨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有效疏导。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虽然身在校园,可还是需要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

  而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疾患的医治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证。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时能及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拓展学生自我展示空间。

  1.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学术实践是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或是由大学生自发在社会中运用专业知识了解、认识并服务于社会的一切操作性的活动与行动,旨在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以社会活动为导向,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社会活动是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融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参与过程涂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在自我教育中锤炼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开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以高校学生群团组织为支撑,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班级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实现”的重要舞台,它们通过组织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学生自身的特点,给予学生更多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当前高校应加强对班级、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引导支持,使它们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想素质服务。促进学生完成对先进文化的自觉理解和接受,实现大学生独立、自主、自治精神的发展和大学生完善发展自己能力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必须围绕人来展开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在通过提升人的价值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就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要,尊重大学生的独立和谐人格,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4

  一、毕业、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依据不同划分形式我们可以将现有的毕业、创业教育分为不同类型,这里我们仅从课程设计及实践活动两方面来划分。按照课程设计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单一性的课程设计;课程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设计。按照实践活动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侧重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形式;侧重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模式;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即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运用。

  二、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毕业、创业教育

  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毕业、创业教育研究,着眼于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向创新型人才迈进;着眼于采用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立有效的机制,将这一模式体系化。

  (一)课程体系设计

  1.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讲授的两门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实验班按照构建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授课,课程内容设计上着重对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普及性教育,采取案例教学法、软件测试法等手段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同时将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及所需技能介绍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2.针对具有创业倾向的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课程》选修课(24课时)。以参与式教学法为主,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方法不仅使学生深入参与教学过程,而且体现了非常强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3.针对创业倾向强烈学生的精英培训。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创业精英培训。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为已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课程,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具体创业指导,政策介绍、并协助学生为优秀的创业项目寻找资金扶持。

  (二)实践平台搭建

  1.创业论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专注于课堂教学而忽略了社会这个大讲堂,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及掌握创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创业论坛中缺少的是系统化的设计培训,凝聚行业才俊的力量,定期结合在校生需求设计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内容。开设三大论坛:励志教育讲坛、企业家论坛、海博讲坛。以不同视角阐述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模式,从而引领广大学生致力于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涉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开展创业导师团请益讲堂、创业讲堂等创业讲座。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中心共同主办,讲座邀请大连理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楠、甘井子区慧创工厂负责人杨波、大连市YBC青年创业者金永健以及码尚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铁柱作为导师团特约嘉宾为学生做精彩报告。开展中华全国高校职场之星系列活动之“全国高校职场指导系列讲座活动”,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原盛大网络公司总裁、现港澳资讯董事长兼CEO唐骏先生,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区主席、贸促会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秘书长毛欧阳坤先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主持人、临床心理咨询师青音女士作为特约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2.创业计划竞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型载体必然要与专业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以赛促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举措。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可以体会劳有所得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1)继续推进“大创计划”的开展。20xx年我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省级36项,校级项目150项,获批省级资金资助12.5万元。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王大鸷、徐同宽两位教师指导,学生姜龙富、韩鹏飞、王朝文、宋明光、赵体亮参与完成的“常温锆化技术在铝型材喷涂行业中的推广”项目获邀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并荣获“创业项目奖”。

  (2)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20xx年,学校层面组织开展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项目34项,其中参加省级竞赛项目18项、国家级比赛12项。共7300余名学生参赛;所涉及的指导教师为260余人,指导450余组次。20xx年度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1项、省级奖项424项。

  作者:朱岩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5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改革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切实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建立健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体制是确保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尝试采用直线职能式的工作体制,即可以设置一名党委副书记兼任副校长进行管理,并下设学生处、团委、院系党总支等相关部门,让部门与部门之间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教学与管理相统一。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人才保障

  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高校应予以充分重视,切实采取相关举措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人才保障。1.合理选聘和配备专职和兼职辅导员。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备专职辅导员的数量,保证配备比不高于1:200,在保证每个学院或学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专职辅导员的前提下,每个班级能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作为班主任。2.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养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养培训有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作团队。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多形式、分层次的培养培训体系,培训的内容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定,保证辅导员的素养能够满足政治和理论要求。其次,将使用和培养有效结合。推荐和选拔优秀辅导员在职进修和攻读硕博学位,逐渐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以打造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较高,既可以成为业务骨干又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的辅导员。3.建立健全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政策保障。可以采取辅导员和班主任奖励表彰制度、岗位津贴纳入学校内部体系、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和攻读学位的机会等等,切实保证工资待遇能够实现学校教师平均待遇水平,可以将以上这些纳入学校教师培养政策。

  (三)建立与高校教育体制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学分制”和“自主择业”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弊端。因此,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工作机制,建立与教育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内容的设置应该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困难生帮扶等等工作,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我国高校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注重书本理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切实相关的问题关注相对较少,没有及时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教育方法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落实,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教育方法应该坚持以下三个原则: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以学生需要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在坚持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建立师生一对一、面对面咨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教育途径应不断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直接互动和交流,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因为网络交流速度快、覆盖面比较广,已经被学生广泛喜欢和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信息资源库等等,切实提升教育的影响力。

  二、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布置不健全、师资队伍不完善、教育工作模式滞后以及社会、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笔者认为只有准确找到有效性弱化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策略才能够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笔者相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定会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论文09-15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11-14

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论文06-22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4-11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范文11-30

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6-22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6-22

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7-04

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