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品格与当代人的生存智慧论文

时间:2022-04-08 09:19:28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审美品格与当代人的生存智慧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审美品格与当代人的生存智慧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审美品格与当代人的生存智慧论文

  我们知道,大而化之地看,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作为自然的孩子,要顺应自然,让自己的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作为万物中最具有灵性的生命体,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精神素质。那么人有些什么样的精神素质?西方心理学与哲学中讲“知、情、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情感与道德。人不但有认识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对世界的美、丑是有体验的,对生活是有感受的。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让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精神目标,必须是有道德、有信仰的。知与情牵涉到精神的丰富,而意(即道德)牵涉到精神的高贵。

  人的心灵的财富,亦即精神的丰富从何而来呢?途径有多种多样,如,在大自然中的探索,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在历史回顾中借鉴,在哲思中积累,等等。我们这里着重讲到的,是审美品格—特别是针对当代人的实际而言。

  对于当代人的身心态势和生存智慧的调节,固然还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与手段,如科学的、伦理的、宗教的活动方式等。但是,它们或单维度地作用于人的身态,或单维度的作用于人的心态,都难以对人的身心、情智实现全面而富有意味的调节与涵养。特别是对于急功近利、崇尚科技和商品的当代人,对于喧嚣和浮躁的人文景观,对于过热的消费社会和金钱理性,审美品格的提升则显得尤其重要。

  提升审美品格作为调节当代人的生存智慧、推进现代文明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社会实践,是审美自身的功能与魅力使然。审美的特殊功能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其一,造就健全、“完整”的审美结构,形成对美的感受、评价、鉴赏、理解和创造的良好心态及全面能力,并建树科学而恢宏的审美理想。其二,开发人的智能和智力,培养一种有机、整体的反应方式,形成丰满而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格,以作为爆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机制。其三,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人格、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谐和及协调发展。

  其实,就是在欧洲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进而步人工业时代的大背景下,具有人类良知和远见卓识的人们,即已意识到并提醒世人注意单纯的工业革命与经济升值可能为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呼吁人们勿忘精神世界的建设与拓展,以保证人与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无奈,实用的商品价值,总是以其极大的能量遮蔽着并不尚“用”的精神价值(包括审美的价值);人们直接功利性的物欲追求,总是挤压着超越直接功利目的的精神期待,所以,最终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不可低估的遗憾。

  如果我们不怀疑片面的“发展”,特别是不怀疑将社会上的一切(人的劳动环境、文化等)都商品化,都可以用市场价格衡量,必然导致拜金主义盛行,人的生命表现萎缩,精神世界匾乏,甚至会因机心太多而致群体性智慧下降,同时,又真正相信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一样,是社会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那么,在对待精神生产、精神建设时,就必须将目光放远去看,视点最终落到关于人的理想的生命形式上,落到人类、乃至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的大目标上。

  拓展阅读:网络文学审美研究论文

  引言

  网络文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已经成长为我国文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形式。网络文学的出现以及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其独特的审美表征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文学是顺应了时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这种文学形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学载体,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

  并不是所有出现在网络上的文字都可以被称为文学,网络上的文字也有文学与非文学之分。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经过几次修正,有学者认为,符合以下三个特征的文字可以算作是网络文学:第一,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方式将已经存在的纸质文学作品载入到互联网中;第二,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相关的文字;第三,由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这是从技术领域出发对网络文学进行的定义。广义上,网络文学指的是运用网络这个媒介进行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的文学形式;狭义上讲,指的是一种超文本文学,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平面感,使得文学变得立体化。虽然我国的网络文学出现的时间比较长,也催生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网络文学作家,但是我国的网络文学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二、网络文学的审美取向

  (一)互动性的审美方式

  网络文学的欣赏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网络为读者和作者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利用网络联系到作者,向作者提问。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BBS小说《风中玫瑰》就是一部读写互动小说,体现了网络文学的互动审美特性。互动性的审美方式相对传统的文学而言,是一种完全的变革与颠覆。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给读者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将自己带入一个虚拟的时空幻境中,在这个环境里去经历各种事情。当然,这种体验也蕴含了一种复杂的心灵感受,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在互动性的审美空间中,作者与读者的身份被模糊了。对于读者而言,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发表见解,甚至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对作品进行修改和补充,创造出一些符合自己审美取向的新文本,这种功能是传统文学阅读过程中不可能实现的。对于作者而言,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的小说,也就说明他构建了与读者进行沟通的渠道,通过网络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可以得到读者最迅速的反馈,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更趋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讲,互动性的审美特性,使作品变成了读者与作者之间共同创造的结果,实现了写作和阅读的民主、平等发展。

  (二)快感式的审美体验

  相对于传统文学形式而言,网络文学的要求较低,并没有太多硬性的规定,比如题材随意、字数随意、形式随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网络文学拥有了传统文学所没有的活力,展现出一种另类的生活气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走进文学殿堂的广阔空间。在平民化的'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创作者体验的是一种存在感,一种可以畅所欲言的快感。网络作者常常以谐趣幽默、充满个性的语言,用明快的节奏以及清晰的结构将文本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也不必去深究文字中的含义,只是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宣泄情绪以及放松身心的目的。网络文学用率真、感性、碎片式的文字消解了传统文学审美领域中既有的话语权威,让进入到这个虚拟世界中的人们可以产生最简单的快感体验。有人认为,这种体验的层次较低,不能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也谈不上什么美感。但是快感和美感之间是没有优劣之分的,美感是建立在快感之上的。对于阅读而言,只有首先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和乐趣,才能对人的心灵产生一种震撼的力量,从而产生一种阅读的美感。比如网络上的很多诗歌作品,究其本质,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并不符合诗歌创作的要求,但是优美的语言以及网络便捷的阅读方式可以让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产生片刻的精神享受,也为阅读美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生命本真的审美内涵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迄今为止,网络给人带来的广阔空间,是其他载体所无法取代的。在这个自由的空间中,人们运用各种形式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展示,是多元化创作的一种集合,这也为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平台。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人们所认为的虚拟世界中,反而有最真实的存在,有最自由的言论。当然,网络文学的自由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平民化的题材上,很多怪诞题材的出现,也反映了网络文学的多元化。传统文学中的作品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大多不会偏离主流的创作意识。但是在网络中,由于人们有机会宣泄各种复杂的情绪,使得生命的本真得到了抒发,所以出现了许多怪诞的作品,也出现了许多对人的灵魂进行挖掘的作品,这其实是在揭示人的内心,是在还原生命。只有真正能够打动读者的作品才能让人坚持读下去,这是阅读的一种过滤,也是对作品的一种过滤,这种过滤很好地体现了自由的本质——不强迫,让创作者和读者都拥有一种敞开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对生命和文学进行深入的体验。

  (四)艺术欣赏的多维审美角度

  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也有很多种形式与体裁,比如诗歌、小说、散文、多媒体、超文本等,后两种属于比较特殊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的载体是互联网,互联网本身就具有一种动态属性,网页之间的链接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超文本。对网络超文本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发现其中的魅力。比如网络上《平安夜的地铁》就是一部十分成功的超文本作品。一开始打开文本的时候,读者可以对整个故事的背景有所了解,即一个人在平安夜坐上了回家的地铁,坐上地铁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接下来就有几种选择摆在你的面前,选择不同的地铁通道会有不同的故事,读完任意一条通道中的故事,又可以获得新的权利来阅读下面的故事,在这样无限循环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全面的阅读,甚至会感觉是阅读了好几个故事一样,有的比较恐怖,有的比较温馨,有的比较神秘。在超文本的艺术世界中,读者可以有多种阅读体验。

  三、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成因以及缺陷

  (一)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成因

  1.网络开放性的传播机制网络是一种低门槛平台,其中充斥着各种复杂的信息,人们时常会使用虚拟的信息进行交流。在网络文学领域中,任何知识水平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文字,这是网络的特性。读者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文学作品,与作者实现快速地交流。这种传播机制有利于文学的深入发展,促使更多符合人们欣赏水平的文学作品出现。但过度的开放也会导致文学作品的质量下降,一些低俗作品在网络上出现并且传播,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

  2.创作主体赋予网络文学的当下性传统平面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完成的,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相比起来,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一般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有另外的工作,只是在工作生活之余利用网络对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进行讲述,因此使得网络文学一开始就具有介入当下生活现场的意义,例如很多网络文学作品都具有都市生活的烙印,或是打上各种鲜明的日常生活矛盾。

  3.创作动机的功利性降低对于网络文学创作而言,很多创作者只是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讲述,并没有考虑到文字会获得什么大奖或者得到什么利益,当然也不排除现在很多网络写手以网络文学创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将网络文学创作与利益挂钩,因此动机比较单纯。所以网络文学作品中会有更多直接反映当下现实的特点,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网络文学审美特性的缺陷

  1.审美心态媚俗、取宠当前网络上的很多文学作品,大多有媚俗取宠的通病,尤其是一些网络小说,涉及更多的是爱情、穿越、武侠等题材,人们喜欢看什么就创作什么,很少有突破。而且为了获得更高的人气,有的作者还背离了真实的原则,胡编乱造,使得很多作品只是随波逐流地存在于网络上,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主旨与内涵,让人们在阅读时受到一定的困扰。

  2.审美取向过于消极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尤其以描述都市生活的作品为主,其情节的跌宕起伏确实吸引了大批读者,但其主题却宣扬了太多的灰色基调,这对阅读人群而言,是一种消极的影响。很多时候,作者刻意地伤春悲秋,反而会得不偿失。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网络文学是与传统文学相对的一种文学形式,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性。产生这些审美特性和取向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网络文化的需求以及网络自身的开放性特征。然而由于网络的限制较少,导致很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层次不高。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文学呈现低俗化发展趋势,使得网络文学的审美缺陷越来越严重。对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规范,提高其质量和水平。

  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一、普通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育

  普通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育,是以“以人为本”教育方针进行育人工作的。曹理曾说:“音乐审美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艺术实践活动,它是对人如何感受美、欣赏美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音乐欣赏能力转化为美的欣赏和创造的能力学习。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通过学生的听觉器官将听到的旋律变化在头脑中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一)音乐审美教育模式改革紧迫性。在现今的普通高校音乐鉴赏中,还存在着很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我们现在所讲的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基于这种模式的改革,把学生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用审美的手段来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

  (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情感。当学生在认真欣赏音乐作品时,“音乐作品”这一物质就消失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音乐的旋律作用于学生的头脑,让他们通过想象和联系让这些事物与自己相融合,形成了一种能够满足于学生审美需要的新事物,这种新的事物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丰富人的感情。音乐艺术是依靠旋律在时间中的流逝表达情感的艺术,它不像绘画那样具象,音乐的“非语义性”让人们对它总是有着若即若离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种“非语义性”让音乐艺术成为人产情感宣泄的最好艺术表达方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过的:“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从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的注意,并从中得到满足……可以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而灵魂借声音表达自身的喜悦和悲哀,并在抒发中得到慰藉,超越了自然感情,音乐能把内心深处的感情所特有的激动转化为自由自在的情感,进行自我倾听,以使心灵免受压抑和痛苦。”

  (四)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在欣赏的过程中要运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的链接不是外力所能把握和改变的,这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想象的艺术处理,这种艺术处理可以是艺术的二度创作、三度创作或是多重创作,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完成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目标的最终完成。在普通高校的艺术鉴赏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是不可代替的重要部分,它对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作用

  (一)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是否具有艺术作品体验和感受的标准,审美能力的高低是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所得出的结果。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真正的了解作品的结构,才能真正的将作品与自己的精神结合起来,把握住音乐作品美的存在的意义。音乐审美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也是最直接获得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的美与世界发展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运用想象和知觉等感官系统,来对音乐进行理解和评价。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提到:“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受到艺术熏陶,从童年开始,就与优美、理智融合在一起。”音乐的审美能力是在经验积累中潜移默化的进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能为日后的生活和事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人际关系包括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一部好的音乐不仅仅能够影响当时的社会和人群,使人们在音乐的感召下激发起共同的情感,并且也会影响着后来发展的社会和人群。正如荣格所说:“只有在艺术中,人们才能理解到一种能允许所有的人都去交流他们情感的韵律,从而使人结合成一个整体。”人们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共同建立起共鸣,这种共鸣就会增长人际交往之间的凝聚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空间,这种交往的变化也同时影响着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开拓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对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三)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音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仅是人类的精神产物,同时音乐还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音乐的快慢可以对人的呼吸、血压等生理产生不同的变化,同时音乐的声波共振还能引起人体细胞之间的协调性,这就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的速度,提高人体机能,活跃大脑皮层的神经性细胞。适当的音乐可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改善人的心理情绪,减弱身体疲劳,让人们在音乐中达到生理和心理的稳定和平衡。在我们遇到挫败时,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会让你激起生活的信心;在我们孤单落寞时许巍的《蓝莲花》又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无处不在的拥抱,太多的音乐在不经意间给了我们太多的情感,甚至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音乐已经把我们悄悄地改变了,音乐的美丰富了我们的内心、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四)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音乐教育可以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点在以上都进行了论述,而这种特性也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就对于割裂脑实验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表明:“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大脑思维能力。”举例说明,同样学习八个小时,如果一直学习八个小时与学习八个小时期间抽出一个小时时间进行音乐活动进行对比,后者的学习效率远远超过了前者的学习效率,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科学家们就是从这种抽象的想象中完成了科学发明,而且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普通高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与专业的音乐院校的教育目的不同,它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载体,运用音乐艺术来传播审美的意义,培养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的能力,将音乐的美育功能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教育和生活之中,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塑造为有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浅谈审美品格与当代人的生存智慧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生活与教育的论文10-19

幼教动画的审美特性与教学功能论文08-12

声乐审美群体审美要求理念的声乐教学论文08-14

美术教学审美论文11-29

试论影视资源与大学生审美教育论文10-08

大众文化消费与审美心理关系探究论文09-05

浅谈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文化阐释和审美意境论文09-10

关于浅谈美学与哲学的混淆的论文06-15

审美趣味艺术教育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