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徽县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

时间:2022-04-02 10:52:0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对徽县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徽县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徽县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办出职业教育自己的特色。随着我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对职专类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日益增加,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更加突出。因我县自然条件限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东南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所有的职教人都知道的,招生、教育、就业三方面都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好多政策,我认为应根据政策从办学思路上和办学模式上加以改进,一定能够促使我县职业教育取得更大的发展。

  一、办学思路

  1.校校联合办学。继续推行职业学校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职校采取“1+2”或“2+1”分段培养模式开展联合办学;鼓励本市县优质中职学校联合办学或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形式,带动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

  2.校企合作办学。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找准合作点,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形成供需衔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实效。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的路子,主动开展联合办学工作。校企合作要由单纯的订单培养、接纳学生实习就业等浅表合作,向共同培养型等深层合作推进,大力提倡把学校的实训工场办在企业,把企业的车间建到学校。

  3.师资培训。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大学或高职院校联合,合作进行教师的培训.

  二、主要形式 (方法)

  1.校校联合的办学形式。联合办学的职业学校要在共享资源的前提下,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的教育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引进来,送出去。”所谓“引进来”主要包括以下同个方面:一是参与合作学校的实际教学工作。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互派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或实习指导,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联办校间专业教师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结对子、一帮一”等形式,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到联办学校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对联办校教育教学、学习实践、德育等工作的相互沟通和合作;四是共享校内实践基地。联办学校要互相创造条件,为学生实践提供必要的学习设备、实践原材料、指导教师等方面的保障,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五是采取分段学习的办学形式。根据学校教学资源情况,采取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分段教学,分别在双方各有优势的方面学校进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同时又能增加学校的专业设置。

  2.“校企合作”办学形式。职业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采取以下合作形式。 (1)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形式。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实习计划,研究专业设置,为企业提供所需技能人才。职业学校还要积极发挥教学资源优势,采用校内办班(由企业提供设备、专业指导教师)、在企业办班等多种形式,为企业进行职工培养培训,将学校建成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校企合作的益处。(在当地学校经济实力较弱情况下,可以“借鸡生蛋”:企业将部分设备租赁或无偿提供给学校使用,教师和学生用企业的设备为企业生产产品;也可以用学校为企业培训多少合格的工人做为合同条件。另外,当学校做广告时,也等于给企业做了广告,真正实现双赢。)

  (2)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将实训、培训和生产有机合结合起来,做到培训功效“五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真正把学校的实训中心建成企业的生产基地,学校的教学工厂,面向社会的培训中心,提升实训中心的科技水平、企业文化氛围和经济效益。

  (3)股份合作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订立章程,企业通过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学校以场地、师资、学生工学结合、企业职工培训等入股形式,形成一个新的股份合作实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校企之间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中要明确学校在合作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让学生充分实训、提高技能是合作办学的宗旨,督促企业认真履行合作义务,达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效果。

  3.师资培训。

  (1)转型:学校组织中青年文化课教师自已选择本校相关专业,委托大学、高职院校进行培训或学习,并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2)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学校与相关企业联系,委托其为学校培训相关教师。在本校内选择相近专业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实训,跟随工人下企业、进车间、学技术。培训时间结束后能胜任专业指导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

  (3)专业课教师: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安排原来的专业课教师进入企业车间,对原来的专业技术加以更新、进一步增加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原来的知识体系紧随时代的发展需要。

  总之,要大力发展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坚持拓展办学思路和改革办学方式两个基本点,真正做到内强基础,才能外树形象。开展学习型学校建设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提高有效的管理体制,开展多元化办学模式,根据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时应变,调整思路,更好地发展我县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重要意义

  一、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

  劳动者素质是指一个国家中能够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的整体素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失业人员,也包括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就学人员、从事家务人员和军队服役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劳动来实现的,他们的素质状况,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是依靠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有广大干部和教师负责任地去完成的教育,这种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以人的素质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从而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

  “十五”期间,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初中毛入学率已达95%,高中毛入学率已达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经超过2300万人,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1%的入学率意味着还有一大批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大学。虽然招生数每年都略有增加,但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如四川省某大学2005年招生10000人,2006年将招生10200人,仅增加了2%。反观录取率——据《成都日报》2006年4月3日报道,四川省2005年的高考生有453269人,比2004年增长32.3%,而录取率仅60.23%,比2004年下降了10.07%。2006年该省高考生将超过56万人,而录取率较之2005年还将下降6.73%,为53.5%。另有报道,近两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约为72%,也就是说,有28%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在并还将逐年下降。而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技师、技术工人等高素质技能性劳动者却又非常短缺,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因素。

  教育界、用人单位及青年人都曾经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然而学历并不代表能力,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观念的进步,学历在就业市场的优势越来越低,用人单位更注重于学生实在的能力,比较务实地去选拔适合需要的人才。社会正在由片面追求学历向能力社会转变。有一家企业吸收了两位新人,一位是工作了几年的学士,另一位是刚毕业的硕士,经考核,前者具备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在试用期间,前者的工资4倍于后者。这种现象在国外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如美国某大学的加速器实验室供许多教授使用,但工资最高者却是管理加速器的一位工程师。这位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很强,他对加速器的维护、改进基本能满足各位教授研究工作的需要。这样的事例说明,日益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在层次上和类型上都能结构合理,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结构与类型多样化,而职业教育正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多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曾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改善了中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许多行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时,都对职业教育为行业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予以肯定。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率提升

  失业问题各国均有,这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如果就业率的提高大大滞后于经济的增长,就易滋生社会的不稳定,从而经济就难以持续发展,可见就业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各国政府都很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美国有一个政策,对兴办企业者给予减免个人所得税的奖励,奖励其为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在德国,中小企业为缓解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96年德国的中小企业职工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70%。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财力雄厚,某一个州上世纪80年代每月发给失业人员救助费4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政府每月发给赴美访问学者的经费。应该说,这笔救助费足以满足其生活需要,但有些失业者还是要去抢劫犯案。正如中国有句古话,“小人闲居为不善”。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强调:“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政府对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采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办法。尽管各级政府、社区、企业和工会、妇联等社会中介组织,都在帮助失业者就业,政府还制定了一些政策,派出了就业督导组,有的地区更提出了消除“零就业”家庭。所有这些,可以概括成三句话,政府主导,社会动员,促进(充分)就业。然而,就业并不只是一个有工作、有饭吃的简单概念,这里面同样牵扯着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就业率及从业质量,把中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这不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求每一个就业者在解决个人温饱的同时,都应当更多地在加强自身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个人技能及综合素质,帮助从业企业更大发展方面做出努力,这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进步,也提升了个人的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上有所述,大批量的高中毕业生以及四分之一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成为社会问题,而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却又大量缺少,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现象,但请注意,这个“失业”的群体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潜质人才库。未能升入高等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实用的技能知识,成为各行业的技术骨干;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充分拓展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使之成为学即致用的专业人才,并利用在高等教育时培养的思维能力尽快进步,成为专家级人才。通过这样的教育形式,不仅为国家、为行业、为企业培养了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解决了这部分人员的就业这一社会性问题。因此可见,要就业,就好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利于通过教育、再教育提高就业者素质, 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 拓宽其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新型工业化的重心是发展高技术产业,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是人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然而,在中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已出现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必须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为共识。有人计算,在进入中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人们都己认识到,没有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就没有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从而就将影响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不难发现,许多地区、许多高技术企业都在不惜重金引进高层次科技人员,有些高技术企业还建立了相关的行业研究机构。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提出要“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力度”,所有这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们对人才战略的理解,却忽略了高技术产业一方面需要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专家,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工厂、一个企业还需要相当数量的技术操作人员,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实验室技术成果,要进入工厂成为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中间还要遇到一些生产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高层次的专家往往不太熟悉,他们也常常不屑一顾,而事实上又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一般技术人员去解决。美国、日本的企业派到中国安装、调试、维修实验设备和机器的人员基本上都是高中毕业后再经过两年技术培训,相当于中国的高职生。在生产过程中,一般技术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市场信息、用户反映,不断吸取相关技术和先进技术,日益改进和完善其操作技能,探索和建议产品的更佳设计等。孤立地看,它们往往是一些小改进,但积累起来,也会是很大的改革,会使产品多档次、多样化、个性化,从而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反之,如果技术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应对新技术日益发展的挑战,那么企业的产品必然会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企业也就缺乏生命力。德国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非常重视这类人才,要求他们成为企业中能适应新技术发展和高效工作的职工。德国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就是依赖职业教育。德国一贯重视职业教育,适龄青年也养成了接受职业教育的习惯,中小企业是学生接受职业培训的主要基地,因而中小企业也自然地成为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场所。由于德国的中小企业非常发达,其总数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其纳税额占全国总税额的45.8%,因而中小企业大大缓解了德国的失业压力。德国的高职教育适用性强,学生的就业前景好,“向高等专科学校进军”已成为德国高中生的常用语。

  中国已高度重视这个问题,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决定》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温家宝总理讲,“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0%。”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离不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建设者和专门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是根本保证,其中职业教育为大多数群体提供了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业保障,为国力增强、国家强大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这样的重要性,全社会都应该给予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

  四、职业教育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力量,由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会导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再加上农村推力和城镇拉力的共同作用,就必然会引起人口由农村向第二、第三产业比较集中的城镇流动和聚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农村人口的迁移创造了前提,迁移使这部分农村劳动力转换了生产部门,从而引发他们职业的改变,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要求这部分转移劳动力在进入新的生产部门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才能更好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并最终实现他们稳定而有效的转移。由于职业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职业教育相比普通中、高等教育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有着更加直接而密切的联系。

  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提高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满足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同时提升我国的城镇化质量,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会为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吸引更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对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变化和发展。因此,它们二者之间是一种积极的良性互动关系。

  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当做今后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同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未来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让更多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知识技能,改变当前农村学生工作困境。而涉及人数众多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任务就是让更多农村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就业技能,实现转移就业。葛道凯表示,未来除了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外,还要扩大面向农村学生、面向涉农专业学生生活费的资助和免学费的力度,吸引更多初、高中毕业生来职校学习。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扎实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农村学生只有经过技能培训,才能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实现转移就业。职业教育为农村学生的就业服务,通过对学生技能与知识的培养,为农村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量,给农村学生更多的学费和助学优惠。

【对徽县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相关文章:

对哲学的看法论文09-03

谈对会计道德的几点看法的论文10-20

计算机教学对职业教育的应用论文07-19

知识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究论文08-16

浅析对高师色彩教学的一些思考论文08-16

职业教育的论文04-18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0-02

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教育论文09-14

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论文08-11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衔接问题及对策论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