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德育的磁场理论观

时间:2020-11-06 16:17:1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隐性德育的磁场理论观


  [论文摘要]隐性德育与磁场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似“无形”,实则“有形”,它们时时处处都在产生作用,它们同样有“磁场源”、“磁场域”及“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等效应。笔者把隐性德育的“磁场源”、“磁场域”及“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称作“隐性德育源”、“隐性德育城”及“摩性辐射”、“隐性感应”、“隐性共振”,试图用磁场理论来探究隐性德育作用机理,以增强隐性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高校德育效果。

  [论文关键词]隐性德育 隐性德育源 隐性德育域 隐性辐射 隐性感应 隐性共振
     
  一、隐性德育与磁场理论
  
  (一)隐性德育
  所谓隐性德育,就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教育目的是明确的、显性的,但采用的教育手段是隐蔽的,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深藏在各类活动及载体中、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而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思想,从而达到了教育者的预期目的。隐性德育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不带有强制性,而是靠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来接受教育,它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产生累积效应,进而通过大学生自己的主体选择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磁场理论及其特点
  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最早提出“场”概念的是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他认为,在物理世界里存在一个所谓的电场、磁场和重力场,在场中的所有元素会因为某种形式彼此共鸣的力量而凝聚在一起,场中的元素与元素之间会彼此影响,它们不是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就是彼此之间互相排斥,这种彼此相互牵引的力量受制于元素之尺寸、质量、位置等因素。统一场论认为,“场”就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就是某种“作用”或“量”的时空分布,其本质特点是辐射和吸收的辩证统一。
  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产生于磁极和电流周围。磁场对放人磁场中的磁极和电流有力的作用。因此,磁场是指传递物体间磁力作用的场。
  磁场具有以下特点:
  1.方向性。磁场中任意一点的小磁针静止时都指向磁场的N极,磁场中磁向都是从N极指向s极,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吸引倾向性。
  2.作用性。磁场对放入磁场中的磁极和电流有力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等效应。
  3.连续性。即磁场对场内物质发生作用的不间断性,它既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又包括空间上的连续性。
  
  (三)隐性德育与磁场理论
  磁场具有“磁场源”、“磁场域”及“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等效应。隐性德育与磁场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似“无形”,实则“有形”,它们时时处处都在产生作用。我们不妨从磁场理论出发,假设隐性德育也存在“磁场源”、“磁场域”及“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等效应,并把它们称作“隐性德育源”、“隐性德育域”及“隐性辐射”、“隐性感应”、“隐性共振”。
  磁场源即产生磁场力的物体,磁场域即磁场产生作用的空间、范围,磁辐射即磁场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而场内物体不停地吸收能量,磁感应即磁场对放入磁场中的磁极和电流有力的作用,磁共振即当磁场频率与场内物体频率相同时产生最大的能量吸收,产生最大的振动现象。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磁辐射是磁场释放能量而场内物体吸收能量的过程,在隐性德育中,隐性德育源也在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而个体的人在不停地吸收能量,从而内心得到道德达到德育的过程。而当磁场频率与场内物体频率相同时辐射能量达到最大值,产生最大作用,这就是我们德育中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即共鸣。磁感应是磁场对放人磁场中的磁极和电流的力的作用,“隐性感应”则是个体在隐性课程、文化传统、环境情境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隐性德育与磁场理论有许多相关之处,笔者试图用磁场理论来探究隐性德育作用机理,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二、隐性德育的“隐性德育源”
  
  (一)隐性教育与隐性德育
  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目的,通过将教育性因素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的环境、文化、网络、娱乐、舆论、制度、管理、服务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引导教育对象主要经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外延而论,隐性教育涵盖以班级隐性课程、正式课程内含的隐性因素、大型活动的道德感染等为主要形式的隐性课程,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传统,以及以物化建筑、文化设施、网络环境等为主要载体的环境情境这样三个重要而基本方面,概括说其外延主要包括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三个方面。隐性德育也主要以隐性德育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验、分享中获得身心和个性发展以及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活动过程及其方式。
  
  (二)磁场源与“隐性德育源”
  磁场源即产生磁场的物质。“隐性德育源”即产生隐性德育功能的物质。上面我们分析的隐性德育主要以隐性德育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为载体,因此,隐性德育的“隐性德育源”也主要存在于这三大领域:隐性德育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下面我们逐个来分析这三大“隐性德育源”。
  1.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包含在班级隐性德育课程、正式课程内含的隐性德育因素、大型活动的道德感染等。隐性德育课程潜伏在显性课程之后,通过间接、内隐和潜在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不仅广泛地潜伏在受教育者的各项有目的的德育活动之后,而且广泛地隐含在一切教育环境及体制与气氛之中,甚至广泛地隐藏在受教育者的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在作用途径上具有广泛性。


  2.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制度等人文因素,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将发挥积极的德育功能。一是校训。校训是我们建设一所大学的理念、思想,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校风、教风、学风。校风、教风、学风是由实施一定的办学思想、办学方针所凝集成的风气。要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营建具有特色的校园风气。课堂教育是校园文化育人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直接使校园精神在师生中产生共鸣,对此要扎实地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师德规范,建设优良教风。要制定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风。三是制度。学校制度主要包括学校教育中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模式等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学校制度文化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在教育实践中,这些因素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影响是普遍存在但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一方面,要增强教育管理制度的民主性。学生是一切活动的主体。隐性德育的实施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机制。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虽然比较完善,但管理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在规章制度的制订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制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忽略了制度的可行性,忽略了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管理执行上的公正性。在学校内部,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因素,包括教育者的品德和公正意识,是决定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提高制度执行的公正性,不仅是教育法制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道德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这就是高校制度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