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中的朗读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时间:2020-10-09 12:12:2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谈课堂中的朗读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对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情况甚至成为评价一堂阅读课的重要尺度之一。于是乎,在我们的课堂中悄然掀起了“读布课堂”的热潮,教者在朗读形式上不断翻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配上音乐读,小组合作读,比赛读等。但是,这样的一读到底有时却只是让我们感到了听觉疲劳,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只是“到此一游”。可以说,“低效而费时”是当前朗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朗读呢?我想结合自己上课、听课的一些实践和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目的——缘何而读?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课,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去读,也有很多学生参与了读,但读得没有层次,把读从语言文字训练中分离了出来,教师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只是为了读而读.这种盲目的、形式化的朗读自然就会是低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体现了对朗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要求。那么,我们在设计每个环节的朗读时也应考虑读的要求,为何而读啊?例如:初读课文时我们可以只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二读课文,可以要求把握主要内容,寻找关键词句;细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蕴涵在重点字、词、句、段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感悟情感。特别是当学生读得并不理想时,作为教师千万别自乱了阵脚,应从容地或范读指导,或点拨牵引,以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的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读变得形式化,“走过场”,真正发挥读的作用,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朗读训练——要不要技巧指导?
在课堂中,我们常会看到有的老师会为了一句话的朗读而耗费很长时间,老师会请好多同学轮流朗读这句话。“你读得不够味,谁再来试试?”老师期待着某个学生能有所突破,但往往还是不尽人意。于是老师又会通过朗读示范,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中习得“轻重、缓急、顿连”等技巧,以此来支撑整个朗读过程。我想说,要让学生读得高效,读出韵味,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必须明白:朗读绝不是技巧上的机械模仿,而应是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所谓的“情动于心中而形于外”,倘若学生还没有被文本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又怎能读动文本,读出情感呢?
记得听过《詹天佑》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詹天佑心理活动的那句话就处理得很好: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詹天佑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
生: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狂风怒吼、黄沙满天、山高坡陡、隧道渗水……
师: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困难,你仿佛看到什么?你能理解詹天佑当时的心情吗?
生:(闭眼想象,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情朗读。)
师:(不满足,继续引导):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吼、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面对困难,詹天佑退缩了吗?害怕了吗?(没有)遇到困难:……
生:(顺势激情阅读)
师:你知道詹天佑还遇到哪些困难吗?(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课外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师动情讲述)听了上述的资料,你对他当时的困难一定有更深入的了解,你想说什么?(生略)
师:将你的感受带进来,读:遇到困难……
(生读得激动而崇敬)
在这个片段里,不需要告诉学生:哪个字要重读,哪个地方读得深情一点,注意要体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学生在理解、想象、品味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并用读表现了出来,也打动了我们。这才是朗读所追求的境界。所以,朗读指导绝不能孤立地进行,一味地讲究技巧的训练,更主要是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所谓 “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关于这方面,明代朱熹也曾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他如何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呢?他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

三、评价促读——如何落实?
1、评价要有效。现在听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于朗读的评价都是泛泛而谈,听到最多的评价语是:“真棒”“读得好”“没感情”......这种评价会促使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以后读书一个腔调,不会根据不同的情感而变化,读得不太好的学生始终不会有进步。因为他们从评价中不能得到自己有哪些优点或不足的信息,也就是说这种评价不具体。所以老师要做的是改革你的评价语言,具体的评价孩子哪一句读得好,为什么?或者哪一句还要再快点,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并帮他们分析原因,多用诸如此类的指导性评价语。孩子们最善于模仿,老师具体的语言,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此外,老师还须在学生评价不具体时加以引导。如学生在评价同学读得好时,老师可以追问“好在哪里?”“你认为哪个词或哪个句子读得最好?”“怎么这样认为呢?”同学读得还不太令人满意时,老师可以引导其他同学进行激励性,委婉的评价“你能给他提提建议吗?”“你能帮助她吗?”“他肯定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发现了吗?”“相信他以后一定会注意的!”......这样既让朗读的同学明白了自己的优势或不足,以后加以发扬或注意,又让全班同学体会了朗读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对评价的同学一种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她养成把话说完整,有逻辑性,有说服力的习惯,一举三得,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2、评价语言注意讲究“艺术”。试举一例与师探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读完之后,我们会不经意说出这么一句话:“谁来向他挑战?谁能读得比他好?”教师的本意是鼓励学生相互竞争,勇于挑战对手,同时也能营造一种热闹的课堂气氛。然而这看似激励学生积极性的语言却往往重伤了学生的自信。因为后来的挑战者大都读得比前一位好。(原本朗读水平不好的学生是不敢上来挑战的,而且此时的学生一般都会用比较的眼光来听,这时上来读得不好是很没面子的)再看吧,那些得到掌声的同学得意洋洋地坐下,而那些失意者则在掌声中垂下了头,如果你能再细心点,你还会发现这类同学在后来的学习活动中很少再踊跃地举起他们可爱的小手了。而如果我们能注意换种说法——“他读得好在哪儿?我们一起来找找”、“谁来把他读得好的地方再读一次”,这样的评价首先肯定了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有了被肯定和尊重的感觉,同时也可以给后读的学生发挥的空间,两全其美,岂不妙哉?
总之,成功的朗读是对课文艺术的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在由“无声”变为“有声”的外显过程中,无疑融入了读者的理解、评价和鉴赏,赋予课本的是新的艺术生命。正确指导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悉心研究和实践的。

谈课堂中的朗读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谈课堂中的朗读教学的实践和体会】相关文章:

1.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2.谈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论文

3.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对分课堂的运用和体会论文

4.谈图形创意课程中的思维训练教学实践论文

5.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思考论文

6.让快乐超越课堂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生成论文

7.论民法课堂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8.谈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

9.谈高中的政治课堂的激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