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时间:2020-10-01 14:19:17 教育学 我要投稿

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案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教材内容干练、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一味地讲理论,那么就算教师的理论水平很高,其讲解也会因为过于骨干而削弱理论的说服力。

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以及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法律基础课所需要的案例必须满足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的条件,案例的解释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标准并且解释的语言尽量做到日常语言化。

  关键词: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案例选择;案例解释

  一、高校法律基础的教育现状

  《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其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1.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目前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所用的教材内容大都繁多庞杂,其中包括了法律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宪法常识,并且还有许多部门知识,具有很广泛的覆盖面。但是法律专业需要学习四年的知识,却浓缩在这几十个课时之内,加之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相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法律基础课程起点低、要求高: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有很高的教学要求,但其教学地位却往往停留在“法律讲解”这一阶段,教学效果达不到相应要求,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也没有得到法律基础素质的提高。

  3.法律基础课程轻实践、重理论:在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都重视理论教育,并没有对学生有关的法律社会实践活动有相应要求。因此学生缺乏法律实践能力,无法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

  二、强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关于什么是案例教学法,《教育大辞典》认为,它是“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1]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并且加强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1.诠释教材理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教材内容干练、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一味地讲理论,那么就算教师的理论水平很高,其讲解也会因为过于骨干而削弱理论的说服力。事实上,理论来源于生活,《法律基础》课的理论对应的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理论教学必须融入案例。

  2.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相关研究表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2]课堂教学有趣且不输教育性,那么学生自然会主动选择进课堂。增强课堂吸引力固然有很多方法可选,但是教学案例的引用无疑是最为便捷和有效的举措之一。

  三、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1.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案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法律基础课所需要的案例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其一,真实性。现代社会案例素材的收集渠道比较广泛,案例素材可以来自书刊、杂志、报纸、网络等途径,但是案例必须具有客观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因而,案例必须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其二,典型性。社会现象复杂多样,客观事实纷繁复杂,一般的事例虽也具有真实性,但却未必能为教学服务。要成为法律基础课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即案例反映的客观事实应该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能够由个别推及一般。

  2.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解释

  (1)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解释的道德标准。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而言,法律案例分析是一个体验、实践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过程。分析案例应多维视角、多元化阐述、跨学科知识性解释,取得预期道德价值观传播的实效。在法律案例的.分析方法上,应坚持案例解释的道德标准,或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案例加以讲授。[3]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解释应始终坚持价值判断的道德标准,以法律规则为解释原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在对案例的解释中,使学生对思政课的法律理解由文字叙述型转到现实立体型,由静态封闭的书本探讨转到动态开放的现实交流和真实生活的对话,鼓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比如,见义勇为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公德,不分年龄、性别、民族、籍贯等因素,都应发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法律应鼓励公民见义勇为的行为。[4]

  (2)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解释的日常化语言。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解释语言,在教学目的方面与法学专业职业化的语言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其语言选择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普及性法律权利意识所要求的语言背景和语言风格,即案例解释的语言尽量做到日常语言化,甚至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案例的正确理解,必要时可使用方言。因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解释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助实践材料,贯彻着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实践化和普及化,所以,在解释案例时,对于晦涩和抽象的法律文本语言,应贴近于社会公众的日常语言做涵义解释。但是,法律语言的日常化不代表法律语言的庸俗化甚至是通俗化。法律作为一门科学,语言具有特殊性。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高丽.“90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反心理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王小兵.视频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8).

  [4]朱德宏,侯芳.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解释[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32(4).

【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1.浅析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3.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4.案例教学在财政学中的应用论文

5.关于案例教学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6.在VF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的论文

7.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中的应用

8.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9.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