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29 17:10:52 教育学 我要投稿

中医教育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医教育论文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医教育论文

中医教育论文 1

  对于学习西医护理为主的高护专业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以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为主,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对他们不能要求过高,以“必须、够用”为度。另外,应合理安排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在有限的课时里适当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帮助患者解除痛苦[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比较容易采用的教学方法。譬如在“诊法”教学中,可通过PPT展示“望神”中的“得神、失神、假神”的图片;“望舌”中展示舌象、舌苔的图片。在“经络”“腧穴”教学中,可以通过挂图、模型展示经络的循行、腧穴的分布。在“中药”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生药实验室,让学生真切地认知中药标本。通过直观教学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丰富的感性认识。

  情境教学法: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譬如,在学习针灸法时,创设模拟病房的情境,让学生两两组对,扮演护士和患者,选取常用穴位(合谷、曲池、足三里),练习针刺手法。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给予反馈,指出错误的手法,给予正确的示范。

  启发式教学法:“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因此,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譬如在“刮痧”一节中,可采用PBL教学法。

  ①创设问题(如什么是刮痧法?刮痧的作用以及现代医学原理是什么?刮痧前应如何评估病人?刮痧前应准备哪些用物?刮痧是如何操作的?刮痧有哪些注意事项?)

  ②自主探索: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查阅书籍、文献,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分析,探索问题的最佳答案。

  ③分组讨论: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间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将答案进行整合与完善。

  ④评价总结: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发言。

  ⑤分组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进行相互的刮痧练习。每组推选两名同学进行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护士的操作方法,并指出其操作不当之处

  。⑥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们的操作进行点评,表扬做得好的方面,对不正确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通过这种互动,可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融入教学内容中,高效率地获取知识[3]。

中医教育论文 2

  [摘要]从海外中医教育现状的视角分析了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的问题所在,并基于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必然需要准确表达中医文化的翻译;精选海内外中医药教材;坚决执行严进严出准则,提高国际中医教育质量,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等方面探讨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策略。

  [关键词]海外中医教育;中医文化;翻译;传播;策略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只有传播才能使国家优秀文化具有持续影响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号召,发展经济,文化先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地位显而易见。其发展和传播对国家软实力提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早日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快扫清中医文化传播道路上的障碍。

  1海外中医发展现状

  海外中医师包括海外中医院校研究人员,教师和管理者是在有关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历史和中医治疗方法等研究和传播领域最活跃的专家,他们是国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发挥海外中医师在教育教学和社会文化活动的作用是中医国际传播的重要途经。其在海外教学行医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势必会阻碍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因此,在不断清晰了解海外各国中医发展困境的基础上,联合中国内陆各方的努力和帮助推动中医海外发展是全球中医文化热爱者的共同愿望。近日,纽约中医论坛特邀美、加、澳3国的中医教育领军人物与众多中医群友共商中医教育的传承、融合与深化大计。美国中医校友联合会TCMAAA会长田海河在节目一开始对美国中医教育40多年来的发展和现状,风格和特色等做了肯定性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讨论的预期目标:在保持中医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海外中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并就海外网友呼声较高的海外中医公众科普教育的方法与技巧问题进行探讨。访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问题主要围绕海外各国中医学校的整体现状,包括教育目标,学校评估标准,各国的中医课程设计重心,中医针灸教育分类,考评体系,实习就业,临床疗效等。由此引出的焦点问题是如何避免重术轻道,去医存药,去医存针呢?海外本土化的中医是继续完全承载着中国文化?还是披上异国文化的外衣?怎样避免中医国内开花国外香,医学的中医在海外,文化的中医在国内现象;第2部分问题讨论着重在海外中医教育的学力上,包括学生的入学门槛,对中医针灸和东方医学课程的理论基础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就业率和处理疾病能力等,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学生走进正规医院实习难,学生入学门槛低,毕业又很容易通过执照考试的宽进宽出现象造成海外中医从业人员的素质无法和其他多数健康行业从业人员相比。个人不当行为影响中医行业的海外发展;第3部分讨论了中国内陆和海外中医教育的差异并由此引出的焦点是如何正式开启海外中医的科研工作和吸引海外患者看中医。

  2中医文化翻译探讨

  2.1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必然需要准确表达中医文化的翻译

  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是这样的:通常物质层面的东西(脸)首先被另一种文化接受;其次是机构方面的、社会规约性质的(手);最后被接受的部分就是信仰或者核心价值观(心)。拿中医的“术”来说,针、药、罐看得见、摸得着,疗效明显,就立刻被海外患者接受。而从中医“道”上讲,阴阳中和、天人合一、仁和精诚才属于核心价值。传承和深化的应该是核心价值,其中,“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需要通过“手”和“脸”表现出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的最高育人原则。在今天急功近利的市场上,人们买鱼抢术,如何摆平道的位置,渔的处所?笔者认为除了中医文化本身深奥难懂的原因外,被排斥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医文化翻译不到位。解决翻译的问题首先要从中医英语翻译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中医专业+外语+国际传播+网络技术)的培养入手,因为特色文化翻译必须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传播技能才可以实现文化接纳的桥梁作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仅是技术的普及,更要关注技术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传播。首先,翻译并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是海外中医教育和大众科普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不同海外受众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最终能够达到传播和普及中医文化的目的;最后,中医文化的海外传播是面向世界的,因此其他语种的翻译也有待策马加鞭。蒋基昌(20xx)对《黄帝内经》的4种英译版本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留学生群体的接纳度做过调查,统计出得结果是MaoshingNi版的《黄帝内经》全文编译英译本,即融入作者对原文阐述的译释结合最受欢迎。与其比较的版本有吴氏父子版,罗希文版,李照国版。笔者分析MaoShingNi版受西方读者接受度高的重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译者学习、家庭和工作背景让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英语表达以及西方文化上都非常专业;二是其采用加入自己阐述的编译策略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所以达到了让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医的交际目的。结合目前海外中医教育开设的课程更倾向中医技术培训的现状,笔者认为校方在中医典籍课程中采用和推荐的翻译版本应适合学习者的身份特点和预期目标。要想学习和领悟到中医的核心价值,“译古如今,文不加释”即最大限度的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的李照国译本是海外中医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当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编译本读起,随着理论和实践学习的提升,保留中医文化内涵最大化的译本必须荐读和体悟。以普通大众为接受对象,就多选用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漫画对话形式,或用英文创作一些中医相关的普及性读物,以适合当地更多的普通受众。比如中医概念“火”,一般都被直译为fire,但这种翻译本身是不对等的翻译。Fire不能涵盖中医“火”的全部内涵。火的认识大有学问,热气命之为君火,暑气命之为相火,这是人体阳气正常状态下的火(少火)分化出来的两个概念,即使如李照国教授内经翻译中分别译为monarchfire和ministerfire,不了解中医文化的人还是一头雾水。笔者认为直译加很长的理论注释对于不懂中医知识的人而言作用不大。不懂中医或生活常识不足的中国人都未必分得清哪种是实火,哪种是虚火或是阴火?何况外国民众乎?通过配有以公共英语和西医术语为主的漫画绘本或短片描述具体症状、原因和解决方案。比如婴儿在受热后出现排泄物状态、颜色、气味等变化判断是哪种上火;迈克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牙疼是哪种上火,比如秋燥引起的嘴角起泡又是哪种上火等等。在解决方案的推荐上尽量以情志疗法和食疗为主,比如压力大建议中医音乐疗法,秋燥就用鸭梨炖冰糖等等。

  3中医文化传播策略探讨

  3.1精选海内外中医药教材,并且互相参考使用

  海外中医教育教材的选用上采用国内和国外互为参考,二者必读的宗旨。国内权威教材的必读是确保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为海外学生学习和领悟中医精髓打下一定基础,并且促使中医文化的学习得到应有的重视。海外中医教材的必读是因为其在语言的运用,内容的选择,设计风格等方面更符合海外读者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并且能够推动中医海外教育本土化。在此,笔者认为中医海外教育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中医核心价值的,就海外不同区域学生而言,其所属地区的气候环境、体制特征和人文属性等都会有很大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更加细致地择选出与其相适应的中医教育内容和治疗原则是有益于中医海外传播和发展的。目前,在海外中医院校中使用最普遍的教科书有GiovanniMaciocia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疾病治疗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心神病学》;DanBensky的《中药学》和《方剂学》;还有JosephHelms的《AcupunctureEnergetics》被医学针灸广泛使用。那么这些书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东医宝鉴》《医心方》呢?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可以高度关注,但中医药文化的根在中国,这个事实不会改变,所以无论何时,世界人民不得不承认日本汉方医学和韩国医学等等都与中医这个源头密不可分。

  3.2坚决执行严进严出准则,提高国际中医教育质量,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

  在访谈的第1和第3部分,纽约中医学院院长陈业孟提到几点中美两国中医教育的一些差异和担忧,比如美国中医教育资源与中国不能相比,其中包括他们没有统编教材;美国中医院校的学生所选的中医是其第2或第3专业,大多数学生在完成4年课程学习后即可参加临床执业考试,成绩合格就能开业为病人治疗,因此中医学院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其临床技能;美国中医药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走向而决定的,只要有疗效,就有市场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海外中医教育客观现状势必会影响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发展的平衡性。尤其在美国,医(包含针)过于药(中药);而中国,药(中药加西药)过于医(包含针);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只表现出临床医学(中医针灸为主)应用的一面。而这种失衡的中医学习必然会降低海外中医教育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就业和实际看病能力。很多海外中医教育专家曾做过相关的调查:由于美国针灸专业的课时设计注重临床实用性,缺乏中医理论对各科指导的深度,学生对整个中医体系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西医的系统学习还有欠缺,尤其是学生的临床实习缺乏导致其实践经验不足。毕业生不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中医针灸知识正确地处理病人,不利于中医针灸的发展。又何谈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希望能够对海外中医药发展有所帮助。首先:把美国现存小规模的中医院校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合,实现优秀中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中医院校口碑;其次,提高学生入学和毕业门槛,对于入学门槛应该严格把关,学生必须有汉语基础,同时向西医的学位教育入学标准看齐。避免由于生源缺乏而对满足最低要求的合格申请者通吃;第三,建议校方从新生入校开始帮助和引导其建立科学的中医学习方法,在熟读和领悟经典理论基础上不断磨练其临床技能操作和中医诊断复杂病情等。经典理论和操作技能是相辅相成,共同学习才能前进的。另外,在其各项考核中应将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等作为每学期的必考项目,并与毕业证及行医资格证等挂钩。为了解中医药领域发展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更深的领悟中医古籍文化,海外中医学生必须学会阅读中医文献,毕业前需做出相关论文。只有通过踏实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大量的阅读中医典籍,才能为日后的看病诊断做出正确的指导,具备有助于专业领域发展的独到认识和见解,这也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的方式之一;第四,定期由各中医名校包括国内中医药专家举办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讲座及学习班,不但可以提高在职医师的整体水准,还可以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新的中医科研方向。最后,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质量提高和中医师看病经验不断丰富的事实下,公众看中医的趋势就会加强。最好的中医文化科普就是作为病人前来体验中医。比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食疗、太极拳等体验让海外公众在实实在在感受到效果的情况下逐渐打消对中医药的疑虑,从而为接受中医文化打下基础。

  4小结

  文章针对海外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现状提出以上相关建议,并坚信在充分研究与传承中医药文化、技术、核心理念的内功操练下,在国家各级领导人海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带动下,在中医治疗和保健的良好口碑宣传下,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和成效将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伯英.海外(英国)中医教学的特点和瓶颈分析[J].天津中医药,20xx,29(6):295-298.

  [2]王宏才.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卷)[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254-256.

  [3]苏敏.美国针灸立法法案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xx.

  [4]吴滨江.本世纪中医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及思考[J].环球中医药,20xx,4(9):377-380.

  [5]杨渝.针灸在美国发展的历程及对海外中医发展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xx,12(1):36-40.

  [6]樊蓥.海外中医针灸界联合反击20xx澳大利亚辛曼不实针刺研究报告事件始末[J].中医药导报,20xx,22(9):1-6.

  [7]于福年.中东欧16国中医药概况与发展战略思考[J].中医药导报,20xx,22(12):1-5.

  [8]王惠君,陆小左.学经典架桥梁提高海外中医教学水平[J].医学信息,20xx,25(4):1567-1568.

  [9]陆颖,赵丹,李小青,等.海外中医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初探[J].中医药文化,20xx,11(3):18-23.

  [10]矫雅楠.传播学视角下的孔子学院教师培养[D].济南:山东大学,20xx.

  [11]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xx.

中医教育论文 3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也被逐渐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这使得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我国教育部与20xx年颁布实施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要求各类各级学校强化教育工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xx,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xx,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xx,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xx,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xx,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0(01):71-72.

  [10]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2(03):291-292.

中医教育论文 4

  【摘要】中医气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发展速度较慢,其学科建设落后于其他学科。因此,中医医学院校应重视气功学教育及气功人才的培养,使气功学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中医气功,气功教育

  中医气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其学科建设落后于其他学科,此外,一些中医医学院校仍没有开设气功课程,中医专业的医学生对于气功的理论基础、训练目的及训练方法知之甚少,致使气功这门科学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因此,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中医医学院校,有责任及义务重视气功学教育及气功人才培养,使气功学得以传承和发展。

  1.中医气功学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真气充足,则精神充沛,生机旺盛;如真气不足,体质衰弱,百病丛生。其中真气由先天之气及后天之气组成,先天之气又分为精气和元气,前者来自父母,是胎儿孕育的基础。后者是维持组织器官基本物质与活动的能力,胚胎时已形成,藏于肾中,与命门密切联系。后天之气可分为天气及地气,前者为呼吸之空气,后者为饮食水谷之精气。先天之气是生命的动力,后天之气是生命赖以维持的物质,人的生命及其一切活动靠先天之气的推动,靠后天之气的不断充营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真气。真气形成之后,仍需不断补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并提高自身防病治病的能力,而气功训练无疑是补充真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2.树立正确的气功认识观

  中医气功是中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它不是魔术,也不是带着某些意识形态搞迷信宣传的工具,而是通过调动人体自身潜能,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因此,正确认识气功的理论基础、训练目的及训练方法,选择思想健康、内容科学的功法,去伪存真,对气功的推广及普及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制定气功的教学计划

  目前中医气功学本科教学的水平很低,因此,要搞好气功的发展及普及工作,必须提高对气功学的认识,制定规范的气功教学大纲,培养专职气功教学的教师,并对气功教学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工作进行协调,使气功本科教学得以顺利开展。中医院校应制定气功的教学计划,每学期应安排1~2次气功专题讲座,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并支持和协助医学生中的气功爱好者,组成气功协会或学习小组,在气功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气功知识及训练方法,修炼自我身心,不断提高气功水平。同时,气功教师应经常参加他们的学习与讨论,以求互学共勉,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切实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气功训练的重要意义。

  4.气功教学应理论结合实际

  气功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人才的培养与提高,单纯依靠学校的理论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将学校教学与师承教学相结合,选择一批具有爱好气功、悟性较高的青年教师及学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拜师学艺,提高自身修养,才能不断提高气功水平。其中,实践课教学是重中之重,如能按照"理论学习-整体教功-单个辅导-整体复习"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5.据情选择气功训练的对象

  气功训练对象分为专业训练及群体训练两种。专业训练主要针对有一定中医医学基础,且对气功训练有目标者。群体训练主要针对无医学基础,主要把气功训练作为兴趣及强身者。这两类人群的共同特点是,要求有适合于他们的锻炼方法。所不同的是,前者需求的是既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气功理论知识,又能锻炼身体且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的方法;后者想要的是操作简单,又富有趣味性的锻炼方法。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推出两类功法,对前者可选用强调"调心"、"调息"、"调身"作用的功法,如真气运行法、周天功法等,中医医学院校的学生较为适合该类功法。对后者可在适当降低"调身"要求的同时,在"三调"操作的趣味性、生活化方面下功夫,使之符合群体的要求。如选用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功法。

  6.完善气功的操作规范

  由于气功学科缺乏训练及操作规范,人们对气功的理论、功法及训练方法等内容认识不一。因此,有必要对功法选择、适宜病证、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作出统一规范,并组织学习。我们知道"松静自然"是贯穿气功锻炼始终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动功要求缓慢、柔和、连贯、协调,其中主要强调的是动作、姿势及形体的锻炼。静功要求意气合一,使经络之气循经而动,强调内气的锻炼;动静结合的功法则兼顾以上二者特点。中医气功学认为动静生阴阳,所以动静结合的功法在调整人体阴阳气血方面的作用相对较为显著。20xx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了有关专家学者,在收集、整理传统气功功法的基础上,编写了四套健身气功功法(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作为群众体育项目在全国推广。如能将这些规范后的功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纳入到中医气功教学计划中,对开展中医气功学的教学实践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选择符合医理、功法规范的功法,如真气运行法等,也可纳入气功的实践教学内容当中。

  7.加强气功的科学研究

  气功科学虽然是人们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但仍是一片需要探索的领域,如气功的发展历史、基础理论、功理功法、古典文献、临床应用、现代理论、作用原理等,特别是气功防病治病的机理及经络系统的研究,更是需要依靠现代的医学知识及手段去研究。目前,气功的科学研究仍然缓慢,成果不多,如何选择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科学的观察指标,值得医学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应加强与各中医院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合作,协同攻关,争取在气功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以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中医教育论文 5

  随着现代美容医学的兴起,在美容领域中,与普通生活美容中化学合成化妆品副作用及“治标不治本”的弊端,现代西医美容整形的局限性和后遗症等相比,中医药美容行业凭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源于自然、亦食亦药的中草药,安全有效的针灸推拿,越来越得到中国乃至世界爱美者的认可和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的美容职业教育开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美容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类美容行业学校应运而生。但这些办学单位多缺乏资质,其学习形式以业余、短期培训为主,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讲授生活美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极少涉及专业的中医药美容知识。正是因为中国美容行业“短平快”的教育培训方式,使得中国美容职业教育的起点很低,从正规中医药院校毕业,拥有职业高中、大中专(本科)学历文凭系统学习的高级专业人员还比较缺少,造成大众对中医药美容的职业认可度不高,美容师一直处于低端职业的状态。形成了与中医药美容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相对立的教育缺失现象。这都需要我们对美容职业教育领域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思考。

  (一)美容行业长期以来沿袭的传统师傅带学徒的行规已不

  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师带徒教育模式主要是由老师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能够达到学习实践操作经验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传承范围过窄,接受师承的人员有限,只有纵向的技术传授,缺乏横向的技术拓展,难以适应中医药美容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影响徒弟能力水准的提高。再者,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缺乏理论基础,对行业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结果只造就了一批只会埋头苦干,不懂创新的技工而已。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世界观等综合知识的积累,少数的从业人员没有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利于美容业健康发展的事故。

  (二)部分中医药美容培训学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两者之间做到兼备。由于采取的是效益优先的原则,尽量压缩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以使得学生尽快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半成品。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中医药基本理论、微生物学、美容咨询技巧、美容心理学、美容营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授课明显不足,教学质量差。同时,师资配置薄弱,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授课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这些教育的缺失无法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从业者。

  (三)许多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限制

  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大部分人在刚从事美容师工作时,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拥有合格的操作技能,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行了。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就越来越感觉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尤其是现在社会分工的趋于细化,从美容行业中不断衍生出如美容督导、形象顾问、心理美疗师、美容营养师等分支职业,对整个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跨越。因此美容师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来充实自己。

  二、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适应发展,改变教育模式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形成学历培养、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并重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也应该由初期师带徒模式向职业教育的方式发展。首先通过学历培养,为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依靠岗位培训,让从业人员拥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累积重要的工作经验;最后保持继续教育,不断引入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行业的激烈竞争。要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美容人才。

  (二)迎合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定位在培养高等技能美容人才。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除应具备美容医师的职业素质、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和诊疗知识外,还应当具备高级美容师的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临床各科,中、西医学美容,医学美学,美容心理学,还应在不同层次适当增设化妆品学,美容护肤,美容化妆,美容医院经营管理,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等相关课程。即以中医教育为主体,多学科为支撑,促进中医美容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校企联合,整合教育资源

  要加强与一些本身就拥有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的大企业紧密联合,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以订单式培养,顶岗培训等形式为企业量身打造实际所需的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校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就业平台,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带动教学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培训市场。

  (四)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各美容机构要通过与中医药院校共同开展创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组织活动,增强广大中医药美容工作者的学习紧迫感。把学习变成生活习惯、工作状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方式,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以用促学,促进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营造中医药美容行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结语

  行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则在教育。中医药美容行业的激烈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医药美容职业培训机构出现,高学历、高素质的从业人才会越来越抢手。因此,我们要努力以整体提高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水平来推动中医药美容行业的健康发展,让从业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医教育论文 6

  【关键词】

  中医院校 研究生教育 素质培养

  人类跨入21世纪之后,世界将是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要求我们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必须具有高素质,并富有竞争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今后将是各级医疗机构、教学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使命,因此,对中医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1 自学及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训练

  研究生在掌握应有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如研究生除完成学位课程和课题论文外,还应通过广泛阅读中医期刊、古今医籍、科技消息,以及聆听专业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获取有益的信息,了解最新医学发展动向,尽快提高自己的医学实践能力。

  一般而言,自学能力包括3个方面: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即独立阅读医学专著,上网检索、查阅文献资料,以技能训练为中介,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效果的最优化[1]。②筛选知识的能力。当今医学信息浩如烟海,全世界每年约有200多万篇医学论文发表在2.2万多种生物医学杂志上[2]。所以,这就要具有浓缩、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③吸取知识的能力。即消化、吸收、储存信息的能力,把未知变为已知,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培养自学的习惯,接受他人及名老中医的经验,增长才干和发展创造力,有了自学能力,才能在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海洋中自由地捕捉信息和涉猎知识,探索医学的奥秘。

  1.2 综合能力训练

  观察、判断能力是指细致地感知事物,辨别相似现象和发现新异现象,并将此观察结果或资料信息经过综合处理,作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分析是人们在思维中把某件事物分割成几个组份或区分一个物件的个别特性;而综合则是把各种事物或现象的个别部分或个别特征在思维中联合或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中医院校的研究生应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学位课程的内容、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实践中观察到的各种医学现象以及课题研究中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鉴别、推理、提炼,从中得出新的认识、规律和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归纳出中医诊疗技术的新方案。总之,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的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3 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在高度完美的科学想象活动中,对原来的或目前的印象、认识、概念、学说或结论等发生怀疑,经重新联想和一系列探索研究,产生新异的认识,建立新的观念或学说的能力。没有大胆的求异思维,没有对以往理论、方法的批判精神,就不可能有新的创造性突破。中医院校的研究生在学习中,要提倡凡事多思、敢于求异,尤其对于古医籍的研究和学习,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敢于提出质疑和创新,既尊重科学,又不被传统观念和现成知识所束缚,对权威不迷信,对未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探索愿望,对一切习以为常的现象和问题,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钻研和探索。总之,发展创造性思维,对当代中医院校研究生学习中外医学知识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创新的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教学思路

  2.1 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

  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除了在学校内完成半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外,其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都是在医院内完成的。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指导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工作基础,是制定培养计划的关键。一般而言,可先让研究生在临床工作3个月左右,熟悉临床工作后发掘兴趣点、查阅文献,看能否找到新的课题研究点。在这一阶段,导师不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发表评论和看法;同时,可以通过临床工作了解每个研究生的特点,为下一步课题的选择奠定基础。对于有一定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积极鼓励其大胆创新、探索新领域、申报新课题,不必局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对科室的科研方向制定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对于临床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研究生,考虑其实验室工作基础较弱,建议选择应用基础类的研究项目或者纯粹临床研究,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工作乐趣,也为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参考依据[3]。

  2.2 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及产业结构升级,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其创新精神和潜能。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并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之一。具备高创造力是现代人尤其是研究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有效地促进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3 积极探索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中医药已经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认可,充分发挥中医药对外教育的优势,以适应中医药更广泛走向世界的需要,就要求加快培养一批既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能够从事中医药对外合作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基于此,我们要在专业外语班的师资培训、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注重积累丰富的经验,以创新精神,大力培养外向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丹琳,毛定安,王秀英.七年制医学生文献检索现状的调查和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1):67-68.

  [2] 王 健.谈在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中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必要性[J].中医教育,20xx,25(3):36-38.

  [3] 刘宝华,童卫东.临床医学研究生指导工作中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xx,14(2):123.

中医教育论文 7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对各种障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脑卒中及脑外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构音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脊髓损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3]。因此中医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界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尽管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xx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现代康复医学本科教育是指20xx年度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育,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4],使现代康复人才的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医院校对中医康复专业的设置有限,使得中医康复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

  因此中医康复本科教育及课程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中医康复本科教育应该在临床康复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必修课程基础上,重点突出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学的课程。目前可供参考的教材为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系列教材,如《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学》《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概论》《临床运动疗法学》等,应尽量争取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中医传统理论方法与西医康复理论方法并重,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通过加强这两个层面的教育,必将使中医康复效果及地位在实践中大大提高。

  由于残疾数量的增加,康复人才的缺乏,使中医康复效果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故中医康复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要适合中国康复医疗发展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康复医学的优点,如现代康复医学在康复评估、康复技术方面的专项化、规范化和量化。中西康复疗法有机结合起来,可大大提高康复疗效,推进中医康复医疗的进步与发展。

中医教育论文 8

  摘要:中医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医疗改革,中医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匮乏,本文针对中医人才培养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培养教育模式———学徒制教育模式,从其概况、特点及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来探讨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徒制教育模式;中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文字记载以来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并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应用。但是,目前由于医学模式、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高等院校的扩招,中医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匮乏,人才培养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1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1.1中医特色不显著从目前高等学府的中医课程设置来看,发现涉及到中医经典著作的课程较少,其课程学时也有相应的缩减;从教师的教学内容来看,对经典著作的教学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致使学生理解不够,临床实践能力差,中医特色不显著。

  1.2临床实践教学缺乏临床实践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技

  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实施,发现理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巩固理论知识。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之一,从其形成开始,学习的途径就已经是跟从医家进行实践操作,积累临床经验。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各医学院校虽然也提倡加大实践教学学时,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实训室相应的设备不完善,尤其是实践模拟设备不足,缺少对应的病种,学生往往在实训课上走马观花,课后对设备的利用率低,达不到实训的真正目的。二是教学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对临床教学环节不够重视,临床教师的精力主要在医疗工作上,加之中医专业学生大量扩招,使得医疗教学资源满足不了所有的学生;再者,实习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处于盲目的状态,无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实习时间,更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中来,大部分时间用于病例的书写及对化验单的粘贴。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大大下降,学生毕业后不会看病,培养的中医人才质量呈现下坡的趋势。

  1.3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低下

  从医学生的特点来看,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分析其原因:首先,学生对获取医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薄弱[1];其次,由于中医诊断疾病往往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临床思维,过于重视既往临床病案,知识更新不及时,难以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往往看重知识的继承,而缺乏其创新;再者,由于目前主要的临床实践形式采用“大组实习”、“一对多”的方式,学生失去了对实践的正确认识及投入的主动性,加之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迫使学生踏上考研之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研的复习中,忽略了对中医的创新。

  2中医人才培养应用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优势

  中医作为一种医学职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中,也不例外,单凭靠学校的基础教育那是远远体现不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其中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需要后人去传承、总结及发展,因此,对中医人才的培养亦有其特殊性,从古至今,纵观历代中医医家的成才之路发现,培育中医人才、促进中医的发展,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仍是学徒教育。学徒制是由经历丰富的教师担任师傅的角色,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进行一定时间的共同工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学到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并具备独立思考、操作的能力[2]。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其疗效是判断中医学科学的关键所在,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3]。通过学徒制的形式,学生跟从老师(师傅)学习,不仅领悟到其临床诊疗思维,而且学生在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学习中医临床技能。该教育模式通过手把手指导学生难易不等的中医临床技能,如各种推拿手法、针刺各种补泻手法等,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能扎实的掌握中医技能,也加强了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和做融为一体。此外,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而且也能使学生领悟到如何进行医患交流,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更近距离的接触患者,也能在实践中体会到病人的痛苦,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3新生代中医人才培养中学徒制的实施方式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医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其关键是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的能力[4]。学徒制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使其能在各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但是在中医人才培养中不能机械地强调学徒制的传统形式。中医学专业需要利用本身的优势,把学徒制教育形式充分有效地融入到人才的培养中,高效地培养出应用型医学人才。

  3.1校内学徒制与校外学徒制相结合

  医学实践教学往往由学校实践和医院实践两部分组成,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校内学徒制与校外学徒制交叉结合”的教学方式。校内学徒制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担任师傅,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相关的中医技能培养;而校外学徒制则由医院的临床医生任师傅,在医院实践基地进行临床实践。两种方式交叉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临床带教老师的不足,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都有教师的指导、考核,确保学生准确全方面的掌握中医实践技能,也满足了中医领域对人才培养的规范要求。

  3.2现实学徒制与虚拟学徒制相结合

  现实学徒制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有实际的操作环境和具体的患者;而虚拟学徒制是指除了有教师的指导之外,利用计算机及相应的设备模拟实训的条件进行实践操作。当今由于计算机网络、传感、光电等技术的蓬勃发展,研发了不少仪器设备能够模拟多种病种,各种中医技能手法,如推拿手法,由特定的传感装置接收,并传入计算机系统,形成人机环境,实现技能的规范操作。虚拟技术所营造的实践环境能给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培养学生实践需要的技能,提升今后进入临床的心理素质,虽说不是真实的医疗场所,却胜似医疗环境。虚拟学徒制不仅可以缓解有限的实践场所,而且能够替代师傅部分的职责,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3“师-生”学徒制与“生-生”学徒制相结合

  传统的学徒制是教师带学生手把手教,一对一学,即“师-生”学徒制,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临床教师,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医院无疑是个大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用伯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习技能快,技能水平高的优秀学生,并给他们足够的训练量,使其迅速成长为“小教师”,参与到培养学生的队伍中来,形成学生带学生的学徒方式,即“生-生”学徒制。这种学徒制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一些技术要领,也可以让教师拿出更多的精力来解决其它的难点问题,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学生教学生,被教者在情感上容易接受,从而能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实践技能。同时学生之间还能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实现合作式学习。

  4实施学徒制需注意的问题

  学徒制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下列问题:一是实施学徒制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并不是所有的带教老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有所保留,而且它还受许多因素制约,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执意地摒弃学徒制,当然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愿意担任这份工作,愿意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在实施学徒制时尽可能挑选有多年临床经验且资深的教师担任师傅,被选中的每位教师不仅要全过程地传授中医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等方面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之成为一名全面的合格的医生。二是学徒制的性质决定了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师担任师傅,而目前临床上的教师远远少于医学生的数量,若仍然采取传统的一对一学徒模式,恐怕从数量上远远不够。因此,可将传统的一对一学徒模式改革为多对多的学徒模式,该模式可以克服一对一学徒模式传授知识面小、周期相对较长的缺点,同时还可以加强医院内部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样一来,形成一个学生可以拥有多个老师,一个老师也可以教多个学生的局面,扩大了知识的范围。

  总之,学徒制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正因为该制度在医疗实践中实行“传、帮、带”,在中医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徒制度之所以具有此般生命力,不仅因为社会经济的需求,也因为它本身是一种适应于人的发展要求和学习需求的教育模式[5]。学徒制重视实践经验的传授,能够化解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当代医学生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困境,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中医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志强,林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xx,20(3):63-64.

  [2]肖玮玮,陈建成.重拾师徒制,促进人才培养[J].商业文化,20xx,12:177-178.

  [3]李艳红,毕立雄,张顺贞.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xx,33(3):60-61.

  [4]谢雪姣,卓海燕,熊辉,等.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xx,P(34):143-144,147).

  [5]欧阳斐.师徒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6(12):38-40

中医教育论文 9

  1医学堂心思灵变、志坚才敏的中医人才观

  历代医家在中医学教育实践中对人才的选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黄帝内经》就指出不同水平的中医人定位“圣人”、“上工”、“粗工”等;至南朝阳泉《物理论》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历代医家对于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观点,大多集中在医德和医术两方面,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是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清代云南医学堂对中医人才的选拔上就认为“则医也者,明天道,达人事,关人祸福,司人性命,本其灵明之天授,极其心志之艰苦,而后能为之。岂愚鲁之质,薄弱之材,贪诈之夫之可尝试期间乎?……反以稚鲁而有妄想,以鄙诈而有希冀,以浮泛而治学力,以矜夸而见孟浪,以刻薄而少体恤,以计巧而取财物,有是六者,决不可以入斯门。……苟无聪明之资,勤苦之力,影响者多,心悟者少,不茫然自欺,必悍然不观矣。……果有聪明之姿,诚实之诣,仁慈之德,勤苦之志,活泼之机,充满之学,备此六者而后可也。”这些均显示出医学堂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极高要求。第一,自医圣仲景就提出中医乃“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专业,“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遍览我国传统中医教育不难看出,中医学不是寻常人所能从事的职业,没有足够的悟性,达不到精深的水平,便不能委以救死扶伤的重任。第二,对名利物欲不可贪求,殚精竭虑研究医术,对身患疾病的大众均应一视同仁,达到淡泊的境界。第三,身怀一颗仁爱之心。《黄帝内经》云“圣念慈悯,欲济群生。”南朝阳泉也曾说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这也是中医执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第四,勤勉不倦的毅力,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身为中医人,理应有着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对中医学的热情及严谨的工作态度。第五,对于中医习医者要求心思灵变,不仅要遵循法度,更要富有创造力,不拘泥于古。“医之为术,全赖心思转变,刻舟求剑,终无一验也。”注重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临症时做到胆大心细,心圆志方。第六,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全面的临床知识。《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完整的学习中医知识理论,切忌追求片面,做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2医学堂立志有恒、以德统医的中医德育观

  医学堂专用教材中没有单列出关于医德品行教育的专卷,而是将医德品行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之中,书写于诸多卷教材序言之中。据笔者统计,在20个序言中(其中卷九序已佚)就有14个序论述了从医者所应具备的医学品德。例如:卷八序中“为之医者,其将淡以寡欲,静以和神,智以养机,仁以处物,庶几不干天地之和,而能立万物之命也乎!”卷十七序又云“故凡学者必以正心术,济民命为重。”卷十八序“近世术士,铁骨石心,无恻隐羞恶动于中,玉屑金箔,胜布锦菽粟之致其用,无补饥寒,生人奇病。其贻害于人也,虽不觉其获罪于天也,其可幸免乎。”卷十九序中“古之学者内欲不出,外欲不入,勤力苦心,周知百物,是以精神蕴蓄,智慧清明,体含巨细用该本末。”

  卷二十序中的“勤苦则五行备……清俭则五事适……合顺则五性调……学者自信而信天,信天而活人,此方为仁术也。”以上诸多序中显示出医学堂立志有恒、以德统医的中医德育教育思想不仅与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融合一体,同时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主张淡泊名利,不做“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之士,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关注民众疾苦,探究实用的医学知识。社会在高速发展,只是一味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却没有与自身国情相融合,曾为国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中医就出现发展凝滞、遭受质疑等尴尬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更应充分的挖掘古代相关医学史料,做到以史为鉴、以史启智,找寻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走出中医自己的特色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教育论文 10

  一、中医护理教育现状

  1.1中医护生来源缺乏二中医护理人才的充足是发展中医护理的关键而中医院校又是人才的主要来源。

  我院是中医医院海年来院实习的护生中几乎没有中医护理专业的汉新疆院校近十年中就没有培育中医护理人才,而我们院护理人员都是从西医院校毕业的基本上没经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欠缺,中医护理三基知识及临证能力薄弱。

  1.2中医院校办学无中医护理专业定向二目前中医院校的护理专业办学大多数是定位在中西医结合方向,也就是说学习中医的同时也学习西医的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

  由于总的学时数不多,为了满足就业市场需求适应医疗护理工作,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时数一般受到压缩这让学生对中医知识掌握比较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

  1.3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缺乏系统性二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与专科护理岗位教育均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实用性。

  如今崖国各地还缺乏统一的中医护理专业认证体系洛个医院进行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的起点、深度、广度及课程课目各不相同。有的医院把培训、考核的重点放在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上忽略了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造成了护理人员在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时候缺少理论和技术的支撑这就形成了护理人员培训之后只是会做是不会运用的局面。

  二、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展望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沐们的养生保健需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问题成为当前医学界面临的焦点与难点。中医护理因其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古老而又先进的护理知识理论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技术历史久远的养生保健方法在现在与将来的社会发展中肩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很多如糖尿病合并症、老年病、骨伤病、肛肠病、眼病等专科中,中医护理的运用能够有宽广的实践前景与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深入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开展使中医护理逐渐从医院发展至社区、家庭充分发挥其在老年病、‘漫性病、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三、作为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员建议:

  ①高等中医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应成立教学联盟洪同改革和发展中医护理教育,探析培养的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置、岗前教育内容与评价体系等。

  ②各级中医护理管理机构与中医护理学会应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与学术带动作用,依据中医护理专业的特征与对护士知识、技术、能力的要求广泛开展护理专题研讨。

  ③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医药的立法工作净取把中医护理的立法工作融入其中制定法规、规章与规范使中医护理事业能够向着健康、规范、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对于中医护理教育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其发展过程。质的飞跃需妥量的积累量的积累必然实现质的飞跃,中医护理教育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各个问题逐渐解决的同时必将迎来中医护理发展的春天。

中医教育论文 11

  关键词:中医教育;师承教育;创新模式;儿科临床教学

  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自扁鹊以来历代中医名家,无不以师授徒承的方式形成了各种中医学术流派。但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渗透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学院教育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教育模式。尽管如此,师承教育至今仍然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东直门医院儿科在重视学术传承的同时,探索创新与改革师承教育模式,以期对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1师承教育的缺陷

  师承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优点共存的缺陷有下述3个方面。(1)限于门户之见,限制了中医药学术发展。师承教育强调学术特征个性化,容易自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而这些学术流派通过师承教育传承,逐渐形成自家门户。受此影响,师承教育易表现为重一师之技、一家之言而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难免有失保守性和狭隘性,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方面的局限[1]。“师带徒”教育模式注重强化经验的继承,受到老师个人学识和经验的束缚,各承家技,知识面较窄[2]。因此其弟子临床诊治多病种、应对疑难重症的能力不足,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2)学生表现为科研能力较差。由于师承教育注重继承,在培养方式方面以记忆和模仿老师经验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创新思维模式难以树立,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科研能力下降。有调查发现,临床科研是这类中医师各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与其他指标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3]。(3)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师承教育注重学习老中医经验,而老中医的知识结构老化,导致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减少,知识更新滞后,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相关调查发现,师带徒中医师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项指标上的得分不高[3]。这种现象也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2师承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

  师承教育方式的种种弊端和缺陷,表现出其在中医教育应用中的局限性,也为我们提出了改革中医教育“师带徒”模式的必要性。

  2.1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师承教育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利影响,决定了师承教育模式必须改革。作为中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师承教育是不能取消和被替代的。要维持师承教育的存在和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中医教育事业发挥作用,就必须减少其对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不利因素,通过改革减少缺陷,发挥优势。

  2.2对师承教育自身完善的需要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一种教育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只要认识到问题所在,就有必要进行解决。如果对于师承教育模式的缺陷视而不见,不积极采取措施,无疑是加速师承教育模式的萎缩和消亡。师承教育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对于自身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3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几千年来,师承教育,即“师带徒”模式,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3.1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1)中医药学的知识特点,决定了其师承教育的必要性。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非常重视临床实践,即便是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也因其学术流派众多,学术特征个性化表现非常明显。对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需要个性化和体验式教学辅导,才能够很好地掌握。基于中医药学的这些特点,“师带徒”教学模式得以传承。近年来,有学者把中医药学归类为默会知识或者缄默知识[4]。与显性知识相比,默会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其中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潜移默化,其得以实施的最佳模式就是“师傅带徒弟”模式[5]。(2)师承教育是老中医经验继承的必经之路。中医药学的学术流派多样化,而临床经验具有个性化特征,很多著名老中医以其特异性的学术造诣获得非常好的临床疗效。这些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并不适合于学院教育的科班普及化传播,而更宜通过师授徒承的模式,通过师傅与徒弟长期共同的学术交流与沟通进行传承。

  3.2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相辅相成

  虽然师承教育的地位在中医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但仅有师承教育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来说是不全面的,必须借助学院教育才可以系统全面地推广中医药学知识,使其得以健康发展。

  (1)学院教育有规模化和规范化特点,是中医教育的基础手段。院校教育根据“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造就了一大批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较强的中医专门人才[6]。据统计,截至20xx年,全国各级各类中医药高等院校共有46所,中医药类在校生人数达55.3万人[7]。实践证明院校教育在中医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方式。

  (2)师承教育有重临床和疗效的特点,是中医教育的必要补充措施。院校教育是现代科班教育方式之一,与中医药学传统理论的个性化特征和缄默知识特征相匹配存在一定的难度,存在教学与临床相脱节,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相对较差,在课程设置上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不够等问题[8-9]。目前中医院校教育设计上为避免这些又出现反方面的问题,如为实现“早临床、多临床”而压缩院校教育学时,把本来是院校教育优势的地方也变成了劣势,导致中医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师承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临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合二为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院校教育中教学与临床相脱节的缺陷,强化临床实践经验的传承,注重临床疗效的获取。因此,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与院校教育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4以儿科临床教学为模型,探索师承教育的创新模式

  师承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贯穿于整个中医药领域。由于学科的差异性,其改革方案和措施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儿科临床教学为例,针对师承教育的缺陷,探索其改革模式,寻找合适的措施。

  4.1以发展学术思想为指引

  “师带徒”临床教学在继承方面优势发挥充足,但很少有导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容易形成门户之见,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发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东直门医院儿科在多年的“师带徒”临床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种制度性的措施,来保障师承教育的良性发展,制订了“师带徒”临床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以发展中医药学术思想为宗旨,指导儿科“师带徒”临床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以发展学术思想为宗旨的“师带徒”临床教学过程,首先是从“导师”做起的,只有导师放开学术观点的束缚,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形成以发展学术思想为特点的学术风气。东直门医院儿科几代专家的传承过程,验证了这种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正确性。刘弼臣教授所创立的“少阳学说”和“从肺论治”学术思想,是在老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而独创的儿科学术理论。其师孙瑾臣虽为当地名医,却不固步自封,尤其反对把弟子禁锢在自己的门派之内。刘弼臣教授师承中医儿科“臣字门学派”,以“医者意也”理论为基础,深刻突出“意”治,又继承了中医儿科鼻祖钱乙“五脏虚实补泻”的学术思想。尽管数百年来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存在着“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的争论,刘弼臣教授却不固守旧规,从明代万密斋的观点和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的“盖少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的观点受到启发,根据小儿生理病理治疗方面的诸多特点,倡导用“少阳学说”取代“纯阳”和“稚阴稚阳”的观点。并根据北方气候特点,提出了“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成为中医儿科“调肺派”的创始人[9]。以徐荣谦教授为代表的诸多弟子在汲取刘弼臣教授学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并应用于小儿多种疑难杂病,取得明显疗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肺学派”。徐荣谦教授并没有在前辈的理论上停滞不前,而是秉承“学术创新”的宗旨,在东直门医院儿科近40年的儿科医、教、研工作中,根据疾病谱发展变化状况,提出“从胆论治”的理论体系,将其应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夜惊症等疑难杂病,取得很好的疗效。

  4.2创造研究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师承教育注重学派与门户,讲究经验传承,科研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东直门医院儿科多年的“师带徒”临床教学在这些方面探索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徐荣谦教授在临床经验传授方面,改变通常以逻辑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使学生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内化、吸收和运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同时,还改革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注重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通过对学生创新实践技能的综合评定,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究精神;采用协同参与教学模式,如举办教学沙龙活动,注重发挥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学术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0]。

  4.3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随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

  “师带徒”中医教学的知识结构通常沿袭老师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容易老化,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与掌握比较滞后甚至缺乏,这也是师承教育需要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时代,知识的快速传播促进了中医药学知识与现代知识的融合。因此,师承教育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将现代科学知识和新技术引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培养出来的中医师能够胜任当今的医疗实践。首先,师承教育应注重与现代知识融合与贯通。网络与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对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医生与病人沟通过程当中,需涉及很多的西医学知识,要求医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新技术,特别是在医院病房管理过程当中,掌握基本的西医学知识已成为必要。由于西医学知识需要系统地了解和学习,因此,改变“师带徒”教育知识结构和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必须以院校教育为补充,以改善师承教育知识结构老化与欠缺的问题。其次,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东直门医院在徐荣谦教授的带领下,借助信息技术创建立体、开放的教材体系,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学内容的更新率。组织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将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声像、动画编辑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形象、生动而直观地展现疾病的发展过程,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老中医经验继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而中医教育只靠师承教育已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针对师承教育的特点和缺陷,有必要探索其改革模式,并基于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传承理念,从现代临床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求合适的措施与手段。

  参考文献:

  [1]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xx,26(10):60

  [2]徐荣谦.培养高层次中医儿科人才[J].中医教育,20xx,22(5):38

  [3]李勇.师带徒中医师临床能力和岗位适应性调查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33(3):93

  [4]夏登杰.从缄默知识角度谈中医教育改革[J].中医教育,20xx,27(5):13

  [5]冯慧卿.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中医学术传承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xx,15(5):322

  [6]高彦彬,赵慧玲.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J].世界中医药,20xx,8(2):139

  [7]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中国中医药年鉴.20xx行政卷(精)[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xx:653-666

  [8]匡海学.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辅相成[N].健康报,20xx-11-09(5)

  [9]石孟琼,卢训丛.构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新模式培育合格中医人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xx,7(11):

  173[10]武锋.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J].中医教育,20xx,33(3):17

中医教育论文 12

  摘:实践教学自古以来便是中医传承教学的一大特点,结合当前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提出“贯通式”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通过五年制“实践能力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达到全程实践的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探索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医学;本科;实践能力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1实践能力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只看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接受,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仅靠考试成绩,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临床所需的人才相差甚远。同时,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象思维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践中体悟和学习。实行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出更为有效培养中医药人才能力的方案,对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社会竞争能力,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具有深远意义[2]。

  2目前我校中医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目前中医药教学快速发展,但实践教学环节尚显薄弱,至今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型中医人才的需要。主要原因有:(1)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中仍然以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为主,教学计划中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2)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实践内容与现代技术进展和临床需求相脱节,有的实践内容已经落伍,有待进一步整合、更新、优化;(3)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不完善。实践教学场所不足、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慢,达不到教学目的;(4)学生对于实践性课程兴趣较低,重视程度不够,参与主动性较差;(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尚不明确,无法客观评价教学水平及学生掌握程度,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学生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不足[3-4]。目前的不良局面如得不到有效扭转,必将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桎梏。

  3中医学专业本科实践改革的措施

  为改变目前的不良现状,我们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逐步形成五年制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能力贯通式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学年所开设课程及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达到全程实践的教学目的。具体如下:

  3.1第一学年本学年的学生刚接触中医学,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尚粗浅,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医的感性认识及学习兴趣。在学院建设中医四诊实训中心,形成中医诊疗技能实训体系,为学生提供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的场所;通过对学生四诊技能的培训,使学生熟悉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和技巧,增加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通过模拟门诊,让学生亲身体会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加深对疾病的感性认识;通过远程门诊示教系统,使学生看到临床诊察、辨证的全部过程,对书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开设推拿手法练功课、耳穴压豆等课程,使学生大一入学即掌握较为简单的治疗技能,在给家人、朋友解决痛苦的过程中收获专业信心。

  3.2第二学年本学年开设的中医学核心课程有中药学、方剂学等,着重对学生进行中药辨药、识药、用药的实训。通过“中药标本馆认中药”“实验室做药理实验”“本草园见习中药药用植物”“临床见习方药运用”四者联合,搭建起中药学、方剂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3.2.1中药标本馆的实践教学学院设有中药标本馆(含饮片标本室、浸制标本室、腊叶标本室、伪品标本室和中药走廊展台),现有中药标本600多种,涵盖《中药学》教材收录的所有中药。在中药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定期引领学生到中药标本馆观摩学习,加深学生对中药的认识理解。3.2.2中药药理实验室的实践教学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为学生开设12个固定的疗效显著、实验结果明显的中药及方剂实验项目,另外灵活开设3个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力求使学生通过实验切实观察中药及方剂的疗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习热情。3.2.3本草园的实践教学学院设有本草园(含草本区、木本区和藤本区),涵盖中药学教材中绝大多数中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适当地讲解药用植物学的相关知识,力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鉴别中药的能力。针对药用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灵活开展药用植物见习,学生全年可以在本草园见习,春夏季节认识以全草、茎、花、叶入药的中药,秋冬季节认识以果实、种子、根入药的中药。3.2.4临床见习方药运用的实践教学通过远程门诊示教系统、模拟门诊及随师门诊,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中药、方剂的运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药、方剂的功效、主治及配伍原理。

  3.3第三学年本学年开设的中医专业课有内经选读、温病学、金匮要略、推拿学、针灸学等。在学院增设针推手法训练室,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手法,能够独立进行针灸、推拿的临床工作。适当安排学生跟随授课老师到附属医院、社区医院临诊,通过教师适时进行有目的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中医经典课程内容的理解。

  3.4第四学年本学年开设的中医专业课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实践教学主要以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跟随教师见习为主,加深学生对中医专业内容的理解,为第五学年的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5第五学年建设以滨州、烟台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为龙头,烟台市中医医院、威海市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为核心,各实习医院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辅助的临床教学基地体系,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见台。

  4中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

  单纯的理论考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中医诊疗技能的掌握程度,我院逐步完善“理论考试加临床实践考核”的形成性评价模式,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例如学院组织教师研发了《中医舌诊直观教学评价图谱》,以模拟临床实际诊疗情景的方式进行中医舌诊内容的考核,收到较好效果。同时,我们还将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毕业生的工作环境中搜集他们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教育质量反馈信息,并依此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同时邀请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同时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5]。

  5结语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课程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增强中医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我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改革,逐步形成五年制“贯通式”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探索能力、实践应用能力,通过五年制全程实践训练,有效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贾丽娜,康学智,张栩,等.探索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中“师带徒”的新模式———Mini-CEX教学引入中医临床实践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xx,12(5):89-91.

  [2]王齐国,徐测梁.中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疆中医药,20xx,28(1):46-48.

  [3]李冬华,邹志东,车念聪,等.中医专业本科中医主干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xx,29(1):39-40.

  [4]连树林.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34(5):982-983.

  作者:王斌胜 于京平 于东林 隋得志 于晓飞 丁宝刚 单位: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阅读次数:人次

中医教育论文 1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了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针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却仍尚未广泛开展。

  本文主要依托近两年来国家对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从学院辅导员的角度探究多种资助形式如奖学金、助学金、社会实践创新基金等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发挥的指导作用。拟以本学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研究生为分析样本,结合其受资助情况、参与“三助”以及各项社会实践的情况,参考20xx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学生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力求找到研究生资助体系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增强研究生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近两年来国家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及现状

  从20xx年起,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逐步建立了由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博士生普通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津贴、经济困难研究生困难补助、研究生医疗帮困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20xx年,国家加大了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设立体现了一定的导向性,主要根据高层次人才群体自身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科研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因素考量,激励研究生全面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逐步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开始大规模扩招。研究生扩招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我们也看到,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容乐观。

  目前各高校均已将《大学生成才与职业发展》列为本科生必修课程,通过三个学年的授课,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认识外部世界开始,逐渐帮助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职业定位,并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毕业季来临之前逐步通过训练掌握熟练的求职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前开展得却远远不够。

  在日常与研究生的交流及帮助研究生解答求职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时,笔者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考研前,很多研究生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经过慎重的思考,目标明确,而是看到大家都考研,自己便也加入了考研的队伍。其次,研究生刚刚入校时,最早经历的是适应期,这个阶段中,很多学生对于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再次,对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点,很多学生也没有很清晰的意识,仅仅是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的延续,认为随着学历程度的提升,将来找到好工作的几率自然便会增加。最后,由于研究生求职信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网络,更直接的渠道则是来源于导师和师兄、师姐,因此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最为关注的除了学习和科研以外,便是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学校和企业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三助”岗位的聘任等资助信息。因此,结合学生的关注点,针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625名在读研究生发放问卷“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资助体系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研究生受资助情况及职业规划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笔者团队对学生职业规划及受奖励资助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本文仅选取与职业规划相关的两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1.职业规划知识来源及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有27.16%的学生表示自己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来源于学校组织的就业讲座,29.24%的学生表示来自于专业老师或辅导员的指导,26.73%的学生表示来自于师兄师姐的指点,还有16.87%的学生表示来源于网络查询。30.61%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是职业规划最关键的依据,12.24%的学生认为是特长,39.8%的学生认为是所学专业,7.89%的学生选择受社会热门职业影响,8.31%学生选择实习时间经验,另有1.17%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明确。65.2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指导,5.9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19.0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9.71%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

  2.学生对职业规划具体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要求

  对于相关职业规划指导,学生中有36.41%的学生表示喜欢面对面咨询,有15.24%的学生喜欢电话咨询,26.31%的学生喜欢网络咨询,还有22.04%的学生更喜欢同学互助。

  在职业指导中,33.2%的学生最期望得到职业礼仪、形象指导方面的帮助,31.45%的学生期望得到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等方面的指导,23.34%的学生期望得到职场中人际交往的技巧之道,还有22%的学生期望得到专业知识方面的择业指导。

  关于研究生阶段应增设哪些职业规划教育,32.66%的学生选择提供实习基地,35.01%的学生选择拓展与工作相关的社会实践,32.33%的学生表示应与实践结合开设职业规划课。还有学生提出,“学校奖学金政策不够明确,职业规划指导应从入学开始,逐步渗透,而非在毕业季重点突出”,并希望学校“提供实习机会”。

  四、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研究生资助体系对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促进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与日常访问发现,目前研究生对于就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困惑:实习机会较少、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足、职业规划教育不够完善、职业规划开始较晚、职业礼仪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系统性培训不足等。而在当前的奖助学金体系中,仍是以科研学术为主要导向,对就业指导方面侧重非常有限。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未来应当依托研究生资助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

  第一,根据不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类别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如“健康职业全景图”“医药企业及医院实习参观”等。从学生的问卷反馈来看,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如针对博士生大多数会选择在科研院所就职并以从事本专业为主的就业意向及特点,对博士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应当以科研导向为主,在一年级入学时,通过学科带头人和一些药企、医院中的优秀导师在职业规划方面对学生及早进行指导,使学生一入学便明确就业方向和研究目标,最终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而针对硕士生中转行学生较多的情况,应当对硕士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培训,如简历指导、职场人际关系、求职形象与语言艺术等,同时及早介绍他们与不同领域的导师和师兄师姐认识,组织大家进行经验交流,利用朋辈辅导的方式,让大家及早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有的放矢。

  第二,入学伊始应当通过讲座、师兄师姐交流座谈、问卷访谈、企业和医院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及早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择业偏好,以及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有些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更为擅长,也很想做管理类的工作,可以建议其多关注药事管理这类工作的工作内容和性质。

  第三,依托奖助学金,在奖助学金的设置中引入职业导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比如,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加喜欢文秘管理类工作,那么也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信息和锻炼机会,如研究生助管,在替老师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这类工作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并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在奖学金的评比中,也可侧重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设置“社会实践奖”“优秀社会工作奖”等。我们还可以举办以职业能力考察为主的“职业能力大赛”,设置一定金额和级别的“优胜奖”,引导学生重视发展职业能力,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和师兄师姐学习更多的求职经验。

中医教育论文 14

  大学不应只是纯粹的知识训练或职业训练机构,还应是培养具有积极价值观、有精神追求的“人”的育人场所,道德人格教育不可或缺,高等医学院校更是概莫能外。道德人格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方面稳定的特质,需要在现实世界的活动中逐渐建构,通过“习惯而生成”,单纯的灌输或教导常常难以奏效。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的转换趋势,道德人格教育也从以教师为主体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授、教导训练逐渐向注重在生活场景中通过师生的平等交往逐渐建构转变,其中重塑师生关系、建立新型教育交往模式受到关注。中医教育具有悠久的师徒授受的文化传统,中医师承文化的优势之一即关切学生的道德人格成长,注重师生日常交往与交流。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剖析中医师承文化中道德人格教育的合理要素,挖掘其中的积极内涵,或会为今天中医院校有效地开展道德人格教育提供某些参考。

  1 关于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又称为主体间关系体、交互主体性等,是 20世纪西方哲学界提出的重要概念范畴。主体间性是在“主体性”认识论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主体性”认识论把主体、客体看成二元关系,突出“人”“我”单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种“主体客体”认识论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易于造成人类中心论的极端化倾向以及人文精神的丧失。主体间性作为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是对“主体性”局限性的突破和内涵的发展,它关注的是人与人、“我”与“他”作为不同主体其间的关系,关注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或沟通,强调平等的“主体-主体”关系,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在对话、交往中生成的关于不同心灵的“互识”与对认识对象的“共识”。《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将“主体间性”释为: “如果某物的存在既非独立于人类心灵( 纯客观的) ,也非取决于单个心灵或主体( 纯主观的) ,而是有赖于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那么它就是主体间的。主体间的东西意味着某种源自不同心灵之共同特征而非对象自身本质的客观性。心灵的共同性与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他们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提出是思想方法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人们重新认识与理解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与人、自我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把握人性的互相关爱、互相扶持、共同融合的意义提供新的视角,因而被广泛运用于诸如哲学、美学、教育学、文学、德育学等领域。

  学校教育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体在“对话”基础上建立起的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教育活动离不开师与生、人与人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离不开通过对话进行知识、情感、观念、信息的交流而生成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道德人格教育更需要师生思想与心灵世界的沟通对话与相互进入,杜威曾指出:“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因此,就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来说,道德人格教育与主体间性之间具有同构关系,道德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活动。主体间性范式下的道德人格教育,应当遵循的几项原则包括:①尊重学生作为教育参与与全面发展的“人”的主体;②在“对话”式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建立的是平等关系;③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互动而建构起关于世界的认识。

  2 中医师承文化中道德人格教育的主体间性内涵

  中医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出现了各种不同医学流派,医学流派对学术传承往往采用门派授受的方式,这种师徒授受式传承方式作为古代中医药传承的主要形式一直延续到了20 世纪,至今仍然在中医药教育中有所运用,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的师承文化。从主体间性范式下道德人格教育的上述原则来分析,中医师承的道德人格教育具备了其中的许多特征,值得挖掘与发扬。

  2. 1 在言传身教中树人立德,重视学生德才全面发展 我国对于医生职业理想自古秉承“大医精诚”的古训,认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道德人格。表现在师承文化中,一方面在择徒方面要求较为严苛,尤其将优良品行视为择徒的重要标准。《素问·气交变大论》说: “得其人不传,是谓失道; 传非其人,漫泄天宝。”《物理论·论医》中指出: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另一方面,在传承中不仅努力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专业技能,还非常重视将中医药文化中所包含的以仁存心、济世活人、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等道德理念进行传承。尤其珍贵的是,对于道德人格的传承,不仅仅依靠老师的说教进行,而是通过老师人格的感召、精神的感化和行为的示范而实现,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精神、思维习惯等常常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言传身教而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产生直接而长远的影响,因此老师不仅仅被看做“经师”,更被称为“人师”。

  门下收有多名学生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不仅医术高明,且乐善好施、不计名利。他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且有温病流行,刘完素明确提出医学“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不仅常常使患者起死回生,而且还经常送医送药给贫困的患者,由此医名远播,还被金朝廷赐号“高尚先生”。他的人品、医术教育和影响了众多师从他学习的人,他的学生马宗素、张从正等也都成为了影响后世的一代名医。师从章次公先生的当代名医朱良春,数十年如一日,待患者如亲人,不论富穷、老幼总是一视同仁、和蔼可亲。年迈后仍是风雨无阻,准时亲诊,如约而至,深得患者好评。他常说自己时刻会牢记章次公先生的教导: “医虽小道,必以身尽之,否则罪也。”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认为培养选拔医学人才的原则是德才兼备,德才之间,德是首位。无论培养学生,还是评价良医和良师,首先要衡量他的德性,只有先做好一个人,才能做好应做的事情。为此,裘老常以《道德经》“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重积德则无不克”等先贤名句来教导学生。这些均不失为中医师承文化中重视树人立德、重视学生德才全面发展的典型示例。

  2. 2 在传承中培养师生感情,在情景中贴心“对话”沟通我国传统的师徒制传承讲究私密性、唯一性。因此,除拥有亲缘关系的师徒外,非亲缘关系的传承也往往具有“亲师合一”式的类血亲关系特征,老师对于学生既是“师”,又如“父”,有如我国古训所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又说“师徒如父子”。中医受此“亲师合一”传统文化和中医自身传承模式的影响,在师徒关系也比较注重“严格性”与“亲密性”的统一,老师对学生做人、做事的要求虽然比较严格,但在生活中对学生的帮助往往如家人般体贴关心、无微不至。由于存在这种较为密切而融洽的师徒相伴关系,许多情况下师徒的交流是即情即景发生的,老师对于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培养也就得以渗透在日常生活、医疗实践不同情景下的交流之中,因此具备了在情景中心灵“对话”沟通的条件与特征。

  当代国医大师李辅仁先生于 1939 年拜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为师,从此吃住在老师家,成为了幸运的入室弟子,他与老师的长子施稚墨“同宿舍”数年。李辅仁先生在总结自己学医之路时,曾指出自己学医之始,就是在看中学,学中看,老师对他从学习到生活的指导和帮助使他终身难忘、一生受益。陈存仁先生在他的《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记载了拜丁仲英为师后代诊贫苦患者,迎送、施诊给药的情况,自觉“一方面也增加我许多临床经验”,且“学识与经验大为进步”。

  2. 3 在师徒交往中双向互动,引导学生自觉发展主观世界在中医师徒授受式的传承模式中,每位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一般很少,有些学生特别是入室弟子还会长时间跟随老师一起生活和工作。因此,家中、诊室或外出出诊的路上为师徒交流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机会,且这种生活化、情景化的师情、亲情环境更有利于师徒平等的交流,易于唤起学生的亲近感,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许多带徒的老师在交流中非常重视一边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一边以生活与临床中的问题包括品德问题、思想方法问题启发弟子,引发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交流与对话,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有意识地读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成为主观世界建构的自主参与者,从而帮助学生自觉发展道德、思想和创造力。

  李济仁国医大师培养了众多学有所成的研究生、高级学徒,他的学生们在回顾自己受业于李老师的成才经历时,对老师的共同评价是他诲人不倦、令人如沐春风。学生们在回首从师的往事时,念念不忘的是在李老的书房里随意坐在小凳上或沙发上,面对师傅、师母老两口笑咪咪的脸,吃着师母不断递过来的零食,医学、国学、书法,国事、家事、趣事地随意闲聊,尽情享受那份亲情、那份轻松,并于闲聊中时有所悟,有所超越。

  3 从主体间性出发,继承与发展中医教育中的道德人格教育

  分析中医传承文化中的道德人格教育,不难看出其中具备了主体间性一些很可贵的主要特征,且由于中医药文化传承悠久的历史,其中也积淀了众多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案例,这些为我们今天中医药高等教育把握师承文化中道德人格教育的要素、借鉴其中的教育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值得进一步挖掘、传承与研究。然而,也应该看到,受封建社会君亲文化的影响,中医师承关系中不可避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体现“主体性”思维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教育文化,因而造成在道德人格教育中,体现“主体间性”思维的师生间“平等”“共识”的内涵并未充分实现,师与生作为平等主体的相互交流与相互理解还难以普遍做到。

  今天在传承中医人才培养的道德人格教育模式之时,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医传承文化中体现主体间性的合理内涵,如崇尚德才并重的教育观、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真实场景中的交互行为等,同时,应力求坚持主体间性的认识论,进一步树立师生互为主体的意识、民主的意识、宽容的意识等,探索与发展更为符合主体间性特征的中医人才道德人格教育方式。

中医教育论文 15

  论文关健词:中医药教育 市场 临床教学

  论文摘要:目前,中医药高等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却存在其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不强,就业竟争力差等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认为中医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教学质蚤。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

  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 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

  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 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

  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 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

  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5结语

  中医事业的兴衰全系于人才,而人才的优劣则决定于教育。在现行中医学教育发展的学生一学校一医院各个链条中,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很多学生临床能力差,毕业后不能进人医院工作,利益得不到保障,学校为保证自身利益,大量招生,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中医药的发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中医临床阵地萎缩。考虑学生的需求,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学校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中医教育和中医临床之间协调发展,中医教育为临床输送合格的人才,中医临床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为中医教育提供更大的就业缺口,带动中医教育的发展,打破“中医人才的低能一就业困难”这一恶性循环,中医教育事业才能步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中医传承模式下的当代中医教育论文10-08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论文04-16

中医康复医学教育方式探讨论文06-17

中医论文范文03-08

中医教育应用案例教学成效研讨论文10-08

中医师承教育知识观分析论文10-03

中医论文答辩技巧09-05

中医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04-03

关于中医医学论文10-29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撰写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