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13 08:22:12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创新教育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新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论文1

  【摘要】药学教育涉及的内容错综复杂,且不容疏忽,现代接受药学教育的人才通常将学习的目标局限于药学的领会上,只能照搬照抄,将现有的药理内容全盘套用到合适的机会上,达到药学的对应性利用,药学中大量的中西组分,对于药学教育人才来说,已经倍感头疼,药学教育目标的狭隘使得药学人才的创新素质停滞不前,现阶段的药学教育应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优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要求,激发药学人才的创新思维意识,为我国的药学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药学教育;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xx-6681.20xx.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生产动力,是我国文明进步与社会科技进步必须的要素,同理在药学的教育中,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将会决定我国的药学行业持续性蒸蒸日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五谷杂粮的饮食习性得到了拓展,因此一些多见的生活疾病频发,使得药学教育难以固步自封的沿用传统理论施展用武之地,药学只有经过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对症下药的为患者解决病痛,缩减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提高药物的有效性,使得人们在生活生产的路上扫清障碍,以健康的身心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促进我国的社会的和谐发展。

  1规划教育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在教育中,首当其冲的以身作则,树立教育者本身对于创新的向往,从而潜移默化的传递到药学专业的学生身上,让学生真切的意识到,他们是国家的药学创新新成长起来的人才,需要他们改变药学在国家的地位,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讲,这是报效祖國最直接的方式,从个人的利益来说,药学的创新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也使得学生终身受益,成为药学行业的标杆,对于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学生面临就业,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向往,但药学本身的发展空间有限,创新即是药学教育本身的创新,也是学生职业规划的创新途径,尤其对于一些药学兴趣较浓、专业素质较强、基本功十分扎实的学生来说,教育中可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讲座,将学生自身对于药学的水平状况利用SWOT分析法或者新型的软件测评等形式,帮助一些对自身认知模棱两可的学生确定药学的创新方向,比如一些学生在药学教育中凸显出记忆牢固的优势,那么在创新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塑造脑海全面的药学结构模型,从中提取出相似与相逆的元素,为创新提供灵感,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创新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就可以扬长避短在主观意识上加深对创新的理解,树立创新信心,规避创新能力发展中的误区,影响创新积极性。

  2提高创新队伍建设力度

  创新型人才的培育需要创新人才教育队伍的建设,现阶段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很多,师资力量的素质提升,是激励学生创新参与的源动力,教育从业者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认知,以个人魅力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过于守旧的观念,无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点拨,反而会让药学专业的学生怀疑自身的创新思维是否偏颇,摇摆不定的态度对于需要专心致志创新的人才来说,将会造成严重的思维掣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间教师队伍药学创新论坛,集思广益拓展教师在创新教育方面的认识,启迪教师开辟新型的创新教育空间,在实际教育中师生共同参与创新的小型模拟实验,调动教育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活跃度。

  3转换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需要鼓励,需要不断的帮助创新人才明确创新意图,破除创新疑问,教学评价体系的新型构建,应针对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认识与表现,提出对应性的评价意见,切实指导学生取长补短,认识到自己的创新问题,教师可研究或引进关于学生药学创新结果评测的软件设备,以数字化的反馈了解学生创新方面需要改进的部分,评价中既要凸显出对学生的认可,又要定位到误区为学生指明创新道路。

  4搭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并非一纸空谈,教师应基于现有的药学教育环境,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启蒙与发展平台,让学生将创新的思路落实于实践,真正领会创新内涵,感受创新带来的荣誉感,可同组之间针对药学的典型命题,举办创新实验比赛,学校专业联合共同推进比赛进程,为比赛中创新能力突出的小组提供实践的更多机会,为其奖励创新实践仪器等,鼓励其持续创新发展,同时校企联合,与我国较大的药学行业达成共识,获得有关药学部门的支持,带领学生深入到药学制品的第一线感受药学教材中的真实画面,为学生提供创新载体,了解市场上关于药学创新的成功案例,教育中添加观摩与培训环节,让学生充分的明确药学创新中潜在的风险以及预防方式,帮助学生减轻创新压力,强化创新动力。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药学教育应着眼于社会的未来发展,积极为培育创新型人才做好前期准备,激发学生的创新潜意识,以自身的创新探究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为药学的前进与发展培育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xx,20(7):91-93.

  [2]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北京,20xx:1.

创新教育论文2

  一、以赛促训,提升实践能力

  “以赛促训”是与“以展促学”同时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竟赛活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训练,让学生由“被动实践”向“主动实践”转变,注重提升实践能力。如,以“海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导向,课程设置着重以技能训练为主。其中,教育教学技能中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评价技能的训练同样要目标明确,训练得法。这类训练采用以“技能测试”为中心、设计和制作并重的考核模式。考核形式是对学生课内实训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两个项目成绩各占50%。采用此种考核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在相关课程范围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同时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和拓展提高的能力。

   二、以训促技,提升专业能力

  “以训促技”就是通过“以展促学、以赛促训”的模式,打破单一的室内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直观易懂、实践实验性强、富有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搬到户外、展览馆、研讨会场、交流中心、实验实训基地等地方,高效完成相关课程的技能训练。把学生的技能训练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极大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完成了由“以赛促训”向“以训促技”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技促教,提升教育能力

  “以技促教”就是通过强化美术技能学习,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就可以一改以往只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而轻视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弊端,重视对学生的绘画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向职业技能转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运用专业实践、对外交流、项目导向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训练。而教师在辅导学生参加美术展赛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将得到有效的提升,还能掌握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感受到教育教学的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通过强化“儿童手工制作和儿童美术”“简笔画”“汉字书写”和“教师口语”等教师技能训练,能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课和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此外,基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写生实训,丰富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四、以技促业,提升服务能力

  “以技促业”就是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促进就业服务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能竟赛,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技能竟赛和艺术创作大赛中有出色的表现。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行业服务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层次的比赛活动和社会文艺交流活动,在竟赛比拼中进步,在行业服务中成长。这也能促进美术教育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美术教育专业的独特优势。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通过对美术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让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师职业素养方面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创新教育论文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席卷了各行各业,计算机教育专业也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作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场所之一的中职院校,其计算机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计算机教育的效果。本文就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提出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

  1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备配置不完善。基础设施配置薄弱是“硬伤”,大部分中职计算机教育专业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网络覆盖欠缺,以致出现“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的问题。即便有电脑,往往也是配置及其陈旧,还不如中等城市家庭用手机的上网速度,更不用说跟上信息时代高速的发展的步伐了。计算机实验室往往层次也比较低,即便发达地区拥有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也是屈指可数的,致使中职计算机教师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2)计算机专业教师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现在有很多中职教师学历较低,相当多的中职教师为大专学历,甚至更低,师资力量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因此,为有效提中职计算机教育专业水平,必需培养和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整体水平,才能为名师出高徒奠定扎实的基础。

  (3)学生对计算机学习过程不够重视。由于中职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就读门槛低,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往普遍偏低,课程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甚至有些学生在实践课程中上网聊天、玩游戏,玩手机等。因此,要提高中职学生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度。

  (4)教学模式落后,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普遍采用演示、操作和讲解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上学生上课不集中,一堂课下来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无法了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知识内容。在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堂环境下,无法做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老师也不知道自己的授课效果如何,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2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相关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该过程造成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首先,做好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越来越多,往往对网上的新闻兴趣极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譬如新课讲授“如何进行图像处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做好课前备课,选用网络上热门的新闻点及其照片,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中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他们感兴趣的网络热点话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就网络上虚假图片尝试问学生“这些图片是怎么弄出来的“”如果是你,你如何去判断图片的真假”等,通过这些热点问题成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课教学中来。其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当借助多媒体,将丰富的图片信息和多样化的视频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2)以社会为导向,提高教学实用性。现有社会计算机知识应用主要涉及平面设计、办公文秘、网页制作、三维动画和软件开发等。中职计算机教育要紧密以社会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实用性,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广大中职计算机教学应当重新编排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为根本,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相关课程。譬如平面设计和广告专业,后期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熟练使用Photoshop软件和AutoCAD等相关软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性地对这些专业所涉及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点讲解,提高计算机教学的社会实用性。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还应做好社会调查,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变化和社会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计算机教学方向,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3)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中职院校应该实施公开招聘制度,注入新鲜“血液”,引进部分既具有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让这些“新血液”影响、推进原有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术水平,最终把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推向一个新台阶。同时适量组建兼职教师队伍,由于兼职教师接触不同学校,往往会给学校新颖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中职院校还要切实加强教师考核制度,依据本校教学需求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职称及论文发表数量进行考核,让教师产生一定的压力;对于教学创新、成绩显著的教师,应当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便充分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继续教育,提高院校师资队伍水平。

  (4)加大教学设备资金投入。加大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教学环境,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设施的更新换代,让计算机教学配备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

  (5)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让学生知道当今社会拼的就是信息,谁获得了一手的信息,谁就掌握着时代车轮的“方向盘”。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创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方法和新规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通过老师问题式教学引导,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6)加强学生实践经验。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还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长久的人才输送机制,定期将学生送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提升学生行业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了解企业真实工作流程,让所学专业知识得以充分发挥、运用,以实践检验理论,从而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3结语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教学设备不完善,师资水平弱,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不重视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升。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计算机教学相关问题进行创新,从设置教学课程、提高教学实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应用水平,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

创新教育论文4

  摘要:不断提高创新人文精神的水平,加大力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渲染之下,不断的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水平,完善了思政课教学的体系。

  关键词: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

  为了大幅度的去提高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都对思政课的实践体系进行了改革,就目前的改革阶段来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不小的成就。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强、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对于以上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地区抓住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

  1创新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教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广泛的推行,许多学校对思政课进行了新的改革。就目前的改革成果来看,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仔细的去分析课程的整体教学,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些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过程当中,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学术性比较强,在讲课的过程当中说教气息非常浓厚,所讲解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在整体的教学方式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常会感觉到疲劳,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有抵触情绪,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国际上的各种思想进行文化碰撞,多元化的文化在进行融合,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思想文化发展的更加多元和多变。当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并且年轻人的思维非常的活跃,自我的个性意识非常强,对于现下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具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当中,言论自由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当代的大学生非常喜欢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想法,这些都和传统枯燥的思政理论课相悖。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当中,教师一直是机械式的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如果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那么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教师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不断的去提高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此外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创新和改革的大潮流。培养学生创新人文精神,在对思政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融入时代的特色,多采取学生的意见,增强教学整体的时效性。

  2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及定位

  高校思政课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之下,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们精神,不断的去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践目的。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较为健全的创新思维人格,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这点相应的措施去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意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创新意识当中培养的心理取向,在高校的思政课程当中包含许多领域的知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非常丰富。在思政课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不断的去激发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每一个学生所存在的学习差异都需要被尊重,在处理问题之前需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思政课程当中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教师引领学生正确的去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分析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学习真正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

  2.2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感知力、创新记忆力、创新思维力、创新注意力、创新实践力、创新想象力,这些都属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涉及范围非常广的综合能力。当学生具备了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时,这就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具备了创新能力,独特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创新思维的养成,通过实践可以将创新的成果进行完整的表达。思想政治课程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检验自己对于掌握的理论知识程度。在不断的实践中去肯定自己以及否定自己,这样才可以不断的去推翻旧的理论产生新的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可以辩证的看待理论。

  2.3培养创新人格

  高校思政课对创新人格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创新人文精神,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对于自身的创新人文精神也会在不断的健全和发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完善自身,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未来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地去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坚韧顽强的性格。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循序渐进的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去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面对问题时首先要养成独立解决的性格,用理论去验证问题根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真正的去践行马克思主义。

  3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单项性知识传授为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教育方式就是研究式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为了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相关学者充分的感受到了研究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1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定位于课堂的主体,而是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的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于内容和知识进行质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欢迎各种观点和见解,在理论的讲解过程当中去分享积累的研究体验,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2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课程内容

  总结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经验,提高学生对于理论这是方便的掌握,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教师应该对理论知识进行夯实的掌握,这样在讲解的过程当中,才会给学生树立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室应该积极的去和学生分享和沟通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断的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室应该系统性的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迅速地将学生带入到思想政治课堂当中。学生们集思广益会说出对于问题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质疑,对于问题一定要建立新思维,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当中。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实际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个实践和理论融合的过程当中,才可以更好地去学习马克思主义。

  3.3建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小组

  在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要进行分组,小组之间进行学习和竞赛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去开展育人德育实践,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的去提供一些解决困难的指导性建议。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室应该引入立意深刻、涉及范围广泛的思想政治研究课题,学生们会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对问题所需要的资料进行广泛的收集。通过制定相应的小组探究计划,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较为规范性的研究,收集资料同学们可以利用一些课余的时间,在课下也可以互相进行思考和交流。除此之外,小组课下还可以进行一些调研,为问题的讨论做好基础工作,最后还可以准备充分的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报告。

  3.4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模式过于枯燥,教学的形式也非常单一,为了调动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在研究式教学模式的背景之下,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可以主动的提出问题,对于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可以进行解决。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资料已经不局限于学校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询问老师、社会调查以及社会实践来获得。学习小组还会开展丰富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主题教育活动当中,深刻的去感受到思想政治对于生活的影响。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的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研究模式的思想政治课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还有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知识竞赛、专题报告、志愿服务、参观革命圣地、校园文化活动、工厂农村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是思想政治课创新实践活动。

  4结语

  为了大幅度的去提高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育质量,许多高校都对思政课的实践体系进行了改革,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学术性比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当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思政教师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紧跟时代创新和改革的大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们精神,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践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晋宽.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新思潮论析[J].比较教育研究,20xx(01).

  [2]侯秀芳,张福庄.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xx(123).

  [3]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2).

  [4]黄文艳.“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文教资料,20xx(12).

  [5]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xx(01).

  [6]王喜云,刘云辉,李淑华.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xx.

创新教育论文5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

  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指导学生怎样创办企业,以及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时必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其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未来寻求发展,这也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学校应多举办与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如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到岗位上得到锻炼。围绕专业知识,举办创业大赛,进行学术交流与辩论。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育,改变原来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的模式。

  四、总结

  马云的成功为杭州师范大学带来了诸多荣誉和价值,学校的发展影响着学生,学生的发展又能反哺学校,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更是如此。高校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着想。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两者进行相加,而是将两者进行衔接,在恰当的位置让两者互相渗透,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创新教育论文6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学前舞蹈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学前舞蹈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研究的力度,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学前舞蹈教育教学开展的途径,为我国学前舞蹈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是就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研究

  1引言

  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舞蹈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效率提升的方法,是目前教育部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2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舞蹈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主,然后辅以影像、情景、实践等不同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准确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授舞蹈专业的技能。教师在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提问、观摩等多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提问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舞蹈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存在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才能在促进舞蹈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舞蹈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为学生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时刻保持优美的体态,才能促进学生音乐感、节奏感的不断提升,为舞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专业实用性突出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3.1教学理念创新

  舞蹈教师在舞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科内外课程的紧密融合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在进一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为后期舞蹈专业技能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在舞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活动、舞蹈游戏等相关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舞蹈专业技能的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情境氛围,对于舞蹈专业技能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3.2教学环节创新

  注重舞蹈教学法的应用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这种以课堂教学环节为切入点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时将幼儿舞蹈专业技能课堂教学与舞蹈有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迅速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舞蹈艺术表现力与肢体协调能力的不断提升。

  3.3教学方法创新

  将模仿探索是教学、游戏互动式教学、亲子情感式教学等全新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理念与舞蹈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充分激发出了幼儿的舞蹈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达到了促进幼儿表现力和自信心的不断提升,为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幼儿舞蹈教学目标以及各年龄段幼儿教学目的的明确

  小班:针对小班幼儿的舞蹈教学,主要以解决幼儿上下肢单一律动练习为主,通过肢体动作的练习,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增加。这种有规律有节奏的单一肢体动作练习,是幼儿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班:针对中班幼儿的舞蹈教学,主要是解决幼儿身体各个部位复杂律动的练习,以确保幼儿在音乐节奏、内容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与音乐节奏相适应的自然情感,然后通过幼儿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将其表现出来。另外,在中班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儿歌的表演练习主要是为了使幼儿通过歌曲内容和音乐形象,促进其舞蹈动作记忆力、想象力、表现力的有效提升,为其进一步的舞蹈技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班:针对大班幼儿的舞蹈教学,主要是通过幼儿舞蹈表演的练习,促进幼儿学习、欣赏、参与舞蹈活动兴趣的有效提升。幼儿在欣赏和参与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自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情感教育,同时也为幼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教学与实践必须突出专业特色

  4.1专业技巧教学

  学生艺术鉴赏力以及参与力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不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舞蹈意识的魅力,加深了对舞蹈艺术空间、力度的等各方面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身体动态感应力和敏感性的有效提升,为幼儿舞蹈专业技能学习效率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舞蹈文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舞蹈艺术已不再是以往的简单的四肢动作表演。同时随着我国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舞蹈文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舞蹈教学必须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该加大舞蹈文化教育的力度,才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特点,从而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4.3学习方法教学

  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多学生自身艺术潜能开发的力度,以达到确保学生迅速掌握专业训练方法的目的。另外,教师在专业技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的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专业潜能的激发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结束语

  总之,舞蹈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必须根据幼儿教学的特点,加大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力度,才能确保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顺利进行。专业技能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幼儿舞蹈艺术技能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满足了学前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xx,(4).

  [2]岳娜.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与改革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xx,(29):49-51.

创新教育论文7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通过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当前很多高校虽然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但是这些学校或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是缺乏系统的指导体系和规划,没有进行有效的耦合研究。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彼此联系,将它们从机制上进行有效耦合,对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基础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异同点

  创新的含义是建立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创业则代表一种新事业的产生,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的程度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创业教育只有建立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才有发展的条件,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达成教育目标。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前期教学可能倾向于理论教学,后期则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实践中。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下本科院校调整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创事业。从创业教育角度来分析,学生创业能力的强弱集中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创业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个人创业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物质与精神财富,这些又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从内容来看,两种教育都涉及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从目的来看,创新教育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业教育的根基在于实践性,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虽然有很多的共同点,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挖掘个人的潜力,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业教育的内容更加真实化和物质化,是创新教育在现实的延伸。对于教学应用型高校而言,无论是创新精神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脱离创业元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有必要转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从功能上看,创业教育不能代替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创新或者是教育理念行为,而且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从实现途径来看,创新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的条件分析

  耦合的实质是系统及其运动方式之间的共生互动。耦合不只是系统特性、功能和过程的简单叠加,耦合后,系统的整体功能将超过每个组成部分的单独效应。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两都具有实现耦合效应的基本条件。

  1.耦合的内驱分析

  具有创新精神是创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创业的本质原因。创新教育实现的过程,是将自身的创新价值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而这个实现的过程就是创业。创业者本身也许不是创新者,但是创业者必须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创新者本身并不一定要成为创业者,而是把自身的创新精神或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真实的价值,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力量。创新和创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耦合提供了内驱力。

  尽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各自明确的边界,但是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创新教育,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可以看作创新教育在实践上的一种延伸。

  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才能实现价值,创业教育通过创业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1]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两者的耦合提供了有力的驱动。

  2.耦合的外因分析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的有效促进方式。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2]这表明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存在一些问题。从教育氛围方面来看,学生、高校以及社会对创新的认识普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认识二者耦合的必要性。我国要实现建立创新型社会的目的,需要靠教育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的大学尤其是应用型大学要重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耦合,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扶植力度。

  二、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的实践路径

  当前高校要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必须摒弃原先的教学理念,分析和修正现有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等,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从而满足创新、创业的需求。

  (一)教育主体层面的耦合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涉及学校层面、学生层面和社会层面。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要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具体目标、类型、专业等,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等相结合,明确办学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及时、准确地将社会需求反馈给学生,提高教育水平,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是耦合机制的主体。高校应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创业素质与创新能力。从社会层面来看,高校应及时地了解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引导学生调整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与适应能力。

  (二)教育体系层面的耦合

  从教育体系层面来看,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安排、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从教育目标来看,高校要把创新理念与创业理念相融合,并使之融入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中,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建立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以及校园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从课程教学来看,高校要注重渗透,实行层次化教学,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专题讲座,条件比较成熟的高校可以开设相应的必修课。教学内容设计要能够保证学生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技能。除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教学应用型高校还要不断发展第二课堂教育,结合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实践教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社会实践来看,高校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等载体,注重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例如在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辅导与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高校可以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从校园文化来看,高校要注重文化引领,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并使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点关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相关教育活动,为耦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高校要重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时俱进,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推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创新教育论文8

  摘要:信息素质,国内外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与教育。信息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信息。

  关键词:信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在信息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质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什么是信息素质,国内外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与教育,即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信息含量、评价信息价值、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性。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是信息素质的不断完善过程。

  创新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没有信息,创新教育就无法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

  1、创新意识发源于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包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一个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发现意识;同时,他还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重新整合,使之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发明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因为缺乏信息意识的人,就缺乏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多种知识的积累,更不可能出现新知识的火花和新观念的创新。

  2、创新思维的训练要依靠信息源的指导。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期刊、音像材料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等)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要学会并自觉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自主的学习方式必须依靠正确的信息源的指导,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通过自主寻找学习材料,了解更多知识,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3、信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个体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种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存储和加工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指的是对于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掌握。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能力指信息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重新生成新的信息,并将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的能力。

  上述因素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系统软件的处理。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信息技术都不会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人,能在科学研究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因此,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学习或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人,其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显然会更胜一筹。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培养信息素质的目标。创新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是分不开的。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应该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只是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工程素质等方面,同时还必须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文化素质等。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应当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2、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授基本的信息理论、认识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及搜集方法、让学生学会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采集、获取、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

  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学科间的交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和学科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造力。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用户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人,而独立自主地学习正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信息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掌握新的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划分成为历史,学习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多年以后,都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87、5%则来自工作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所以要求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模式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即从“学会”转向“会学”。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能使信息素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十年,真正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从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很多高校,对作为信息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课学生人数偏少、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课程的投入与实验设施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部分高校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受冲击最大、压缩学时最多的公共选修课就是文献检索课。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分数、与其他专业和基础课程冲突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最终仍只能放弃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内容,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信息素质教育放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把握。

  信息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信息,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修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通过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全力造就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成为信息时代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赵建明、信息时代的学习执照——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xx,4 (26) : 30—34、

  [2] 刘 育、信息素质与创新人才能力培养刍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xx,3 (31) :34—36、

  [3] 徐恩芹,刘美凤等、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J]、人才开发,20xx,9 (10) :54—56、

创新教育论文9

  【摘要】

  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众创生态理论、空间、运行模式来打造多途径创业路径,希望可以更好地推动国内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

  【关键词】

  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实践

  1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及其特征

  1.1政府主导型的众创空间

  政府主导型。一般为地方政府主体投资的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和创意园,投资主体和运营管理主体是政府,内部空间功能比较明确,有专职的运营管理团队。

  1.2企业主导型的众创空间

  企业主导型。企业为主要的投资主体,运营管理由企业自主运营管理或委托第三方团队运营管理,其管理结构清晰明了,服务分工明确且齐全,对入驻孵化企业创客及团队提供链条式的专业全程化服务。

  1.3高校主导型的众创空间

  高校主导型。高校作为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在运营管理上相对其他两种众创空间管理人员多为兼职,后续支持服务要相对差点,其主要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开展的创客培训、教育、信息交流的知识传播型众创空间。

  2高校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

  2.1众创空间运行模式单一,缺乏整体布局

  国内高校众创空间的数量目前虽呈现“井喷式”增长,但运营模式较为单一。绝大部分高校成立众创空间只是行政行为,其自身并未意识到众创空间对提升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还有小部分院校尚未成立众创空间,即使成立众创空间的高校也主要以自建为主,依托校外主体和校内院系发展的众创空间较少。从运营模式上来说,高校众创空间以联合办公空间模式为主,以基于餐饮的创业咖啡模式为辅,真正能够提供全方位孵化服务的新型孵化器、致力于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创客空间类型较少。

  2.2众创空间运营管理员少,缺乏管理制度

  高校众创空间的管理和运营涉及政策咨询、财务管理、风险管控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建立完善的平台管理制度,才能保障众创空间平稳、有序地运转。众创空间运营人员专业化能力的不足和数量的缺乏,是造成众创空间运营模式具有局限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大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众创空间管理机构和人员,众创空间的日常管理工作是由教师兼任,甚至个别学校是由学生组织管理,在众创空间运营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难以为学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与支持;另一方面,入驻众创空间的项目存在科技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缺乏项目特色等情况,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存在资金缺少及市场开拓缓慢等问题。对于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前期配备了创业指导老师,但导师基本来源于高校,缺乏实践创业经验,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占比较少。

  2.3众创空间团队活力不足,缺乏联动机制

  高校众创空间依托学校自身资源可以解决硬实力方面的问题,但软实力的各种配套服务并没有跟上。大部分高校众创空间动辄一栋楼或几层楼,这种空间设计显然增加了空间内创业者的交流成本。此外,很多高校创新创业起步较晚氛围不够浓厚,高校众创空间内部缺乏联动机制,众创空间团队活力也存在不足。目前,大多数高校众创空间是属于联合办公,学生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不多,关系仅限于在一起办公而已。虽然受很多学生需要上课学习专业课程在众创空间工作的时间少等方面客观因素影响,但也不能忽视众创空间对社群活力的影响。

  2.4众创空间项目特色不突出,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

  国家对“众创空间”的发展提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但是目前只有少部分高校“众创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与当地产业经济结合起来。高校众创空间要在入孵项目的遴选和培育方面都着力寻求与当地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重点培育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产业,但由于众创空间平台成立的时间较短,资源匮乏,导致当前入驻众创空间的企业主要将运营模式及利润作为重要考察依据,所选择的项目基本集中于较为传统的领域,与当前国内众创聚焦的互联网+、科技金融、大数据、文化创意等领域衔接不多,对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3国外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实践及启示

  3.1美国: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创客空间在统一、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旨在建设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场所。以实践为导向的创业保障机制是该校设计学院创客空间最大的特色。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创造性地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通过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方式,建立文化教学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创业实践方面,该校以设计学院创客空间为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计划,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有关人类社会在科技、教育、医疗、公益等方面的创新活动中。

  3.2美国: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

  美国社区大学创客空间高校+社区模式非常注重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结合,除了服务于本校师生创客之外,还服务于具有无限创意的社区创客。社会创新创业群体是社区创客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千上万社区创客加入到高校创客空间,有效地增加了高校创客空间的人气,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创客空间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加了高校创客空间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如休斯顿社区大学打造了大规模的创客空间,将学校的教育、科研和人才等资源与社区的资金、企业和商业等市场化资源整合,利用聚合效应与资源整合来提高大学生和社区创客的创业能力,从而形成多主体参与协作发展的创客空间体系。

  3.3以色列:构建市场化的成果转化方式

  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是以色列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也是创新创业领域的佼佼者。该校在创新创业方面最大的成就就是在把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了创新成果与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的方式。

  一是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科研成果基地,使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科研动态,拥有最先进的科技研发实验室,享受最完善的科研成果。特拉维夫大学还与当地世界顶尖的科技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梦想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是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构。高校深入探索“高校+企业+产业+创新”的成果转化模式,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从项目培育到市场孵化到商业盈利的成功转变。

  3.4德国: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依托多方资源围绕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实践课程。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会通过校园内的校友之家、校友会等平台增加在校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自由寻找最佳创意合作伙伴和团队。此外,以高校众创空间为主体,联合社会组织机构和银行等机构共同定期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胜的创业项目拥有社会组织、校友会等提供的项目培育机会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资助,经过数年的创业实践发展,从大赛中产生了数百家创业企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数万个工作岗位。

  参考资料

  [1]贾天明,雷良海.众创空间的内涵、类型及盈利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xx(06).

创新教育论文10

  摘要: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较为重视的方面,近年来,教育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化学教育长久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不能灵活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要分析高中化学教育当中的创新型思维培养的问题,旨在为促进高中化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效率

  由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逐渐上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更多地展现自身的创新型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也为了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的时候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一、高中化学教育概述

  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其中主要表现在其渐序性以及开放性等。首先,化学课本本身在编排上就呈现着十分明显的渐序性特点。相对以前的高中化学教材,现在的教材在知识的衔接上更加明确,且形成一定的体系。除此之外,改革之后的化学教材更加注重其和初中的连接性,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更加简单和顺利。其次,高中化学课堂教育还呈现了明显的开放性。化学课程需要涉及到一些化学实验,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化学学科相对其他的学科来说更加具有开放性。

  二、高中化学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不当

  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主要在课堂上体现,因此,化学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是关系到整个学科教学的重要一点。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不相符,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十分不利。首先,很多高中化学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植入式教学的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化学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化学学科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特点,实验的过程是化学学科学习的重要一点。但是,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实验的过程中,不能适当进行调节和安排,节节实验课。再次,很大部分的化学教师不能摆脱原先的固有教学思路,注重逻辑思维推理,教学方式十分刻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整合能力不足

  在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增加一部分的复习课堂,主要目的是进行化学知识的整合。但是,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帮助学生知识整合的时候,出现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不能将课堂上的化学知识有效转化成为实际性的化学教学内容,这和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理念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这还与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有关,教师没有实际掌握本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的教学步骤不能与学生的学习相协调。

  三、高中化学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

  要想成功实现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创造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机会和情境。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和想法。例如,在学习有关硝酸强氧化性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可以是:硝酸能够和很多种金属发生相应的反应,产生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实际制备氢气的时候,使用的是稀硫酸或者是盐酸进行制备?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能够形成思考的趋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努力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网络媒介以及多媒体的设备等都是现代化的工具,能够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供辅助作用。高中化学课本中,有一些知识偏向抽象化,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借助信息化的工具来实现知识的具体化发展,帮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将知识具体化,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影像。例如,教师在进行有关氨气的制作和提取的实验教授的时候,可以在网上搜索和下载一些视频和音频,这个视频可以有效对实验意义进行解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学习注意力能够有效集中起来,并且针对一些疑问进行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逐渐产生创新性的思维和能力,日积月累之后,形成的思维习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出现能够为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在掌握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还应当学会使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为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指导。因此,高中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指导,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轻松。

  (三)灵活运用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课程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重点利用化学实验课程,在实验中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能力。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压力较大,即将面临高考的挑战,这对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高中化学作为一门能够考验学生动手和思维等能力的学科,在趣味性以及科学性上都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化学实验课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直观感受,更加能够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水和钠反应过程的时候,教师与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实际发现酚酞溶液出现变红以及钠在水面上游动的情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变化,并且帮助他们确定思考的方向,逐渐进行引导,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思维。

  四、结语

  高中阶段教和学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学习和教学的压力都会给教学过程带来压力。在新课改之后,教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性的思维习惯的问题都非常重视,并且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案。本文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性思维和习惯展开论述,以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钊.浅谈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xx,(12).

  [2]申宁萍.浅谈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xx,(12).

  [3]王秀娟.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xx,(24).

  [4]孙霞.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xx,(04).

创新教育论文11

  国务院办公厅新近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充分激发各个高校的内生动力,同时尊重和充分挖掘基层首创,以一些试点经验、模式,引领和推进高等学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作为一个大基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把握“四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加快理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体制机制的突破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务、团委、学工、商学院等多个部门,牵涉多个校领导分工。如何在体制机制上有效整合校内资源、聚合校外资源,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早在20xx年经学校常委会决策成立了创业学院这一创新平台。创业学院在学校有机构代码,“有户口”;院班子配备齐整,学校党委副书记担任院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工、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经管学院、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任副院长,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考核目标;创业学院招收的学员不涉及学籍和院系调整,和其他学院是深度合作的“双赢”关系。创业学院“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特色,充分发挥了组织优势和平台作用,实现了校内外资源的高效整合。

  第二个关键,是构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着重避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两张皮”的做法,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第三个关键,是搭建分层和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要着力建设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学生科技类社团、创新兴趣小组、学生自发组织的科技创新沙龙与学术论坛,使有兴趣的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伊始,就能够找到与个人兴趣相结合的“科创小组”。各科创工作室、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都应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可以进行跨学科的选择。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以赛带训,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场感。此外,以环大学圈为重点,联合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打造新业态的孵化器,以上海交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为例,除了提供免费场地、工商服务、资金外,还能形成有效人才集聚,完全符合创业者起步阶段对“人才、场地和资金”的需求。

  第四个关键,是组建多元化、“三师制”为特色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优秀师资和海外资深学者,杰出校友以及产业界领袖和创新创业实践者,共同组建一支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课程教授和创业导师、创投导师团队,建设“创业教师”、“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三支队伍,促进校内外、海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在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推进协同创新培养创业人才。

创新教育论文12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与空缺。由于教育思维范式的僵化与滞后,一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想象力,难以突破思维定式,维持着现有的浅显化、盲目式、非实践性的教育状态而无法前进。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梳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讨;其次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从核心内涵、目标、体系、策略和模式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最后针对创业教育现状提出相关发展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要对当前国内的创业教育进行反思,面对全球化下新的科技以及经济模式的冲击,必须及时对现有教育思维进行反思,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大学生创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新锐力量,做好大学生创新教育,为其就业提供有效建议和方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能力,激发其社会潜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进而实现自身价值。

  一、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来开展相关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Noll认为创业课程应该包括商业计划书,以及企业家职能教育、客观评价、创新想法、创业实践、政策环境;库里斯基则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从利用资源、机会发现、组织运营方面设置;英国德比大学David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团队合作为出发点,创业机会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模式方面:日本高校率先采用“工业试验室”和“官产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通过各种开创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评价方面:麦克马伦直接采用课程结果对比来验证效果;McMullanLong提出基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来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尽管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得天独厚的成功,但是仍有学者看到问题:辛格和麻吉担心越来越多创新人才得到社会认可,这必然导致对创新教育教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多优质教师队伍来胜任该职位。除此之外,创业教育相关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面临版权、质量等诸多问题。

  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势头一片大好,伴随着新兴产业,创业浪潮的兴起,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焦点。我国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研究。在教育方法方面:刘洋提出构建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并同步改革教学评估等观点。同时,在普通教学中可以灌输创业思想,内容上对创新教育进行拓展。在培养模式方面:李秀娟提出基于课内教学结合课外实践,组织更多创新活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王亚伟从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出发,构建基于工科学生的创业培养方案。在教育体系方面:李世佼提出了多平台多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国内外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多个方向开展了研究,但是大都是从理论研究角度着手,没有切实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同时没有考虑到新全球化下经济文化变革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挑战,并且已有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维反思不够深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不能进行全面指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

  1.创业教育内涵研究

  创业教育的内涵就是从全方位打造培养创业者,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实干精神、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乐观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及创业本领,使大学生能适应创业的艰苦环境。创业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创业是成就一番事业,狭义创业是创建公司。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的创业精神、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毕业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创业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参与其中更多掌握创业基本技能,能够激发创业潜能,其核心本质是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业教育目标研究

  目标作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校可以基于目标制定系列创业教育内容和相关评价指标。学者从诸多方面对创业教育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应付复杂环境从容的乐观态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创业的复杂的社会环境,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学习和积累社会经验的能力,独特的意识,敢于为天下先的敢闯敢干的精神;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立业思维、创业品质,使学生掌握创业途径和方法,在未来职位上更能够积极主动。可见,目前创业教育的目的不尽相同,未来创业教育的目标仍需要深度探讨和优化。

  3.创业教育的体系研究

  创新教育体系是整个创业规划过程中各种教学元素的有机组合。有学者提出:以课程体系为中心,协同创业实践、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共同构建整个创业教育体系,还应包括实践体系、组织体系、资金等体系。有学者提出以政府提供保障,以创业教育为主体,共同构建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有学者提出构建省级扶持的校企的创业教育平台,在平台中增加课程、体验、实践等教育板块,在教学内容上扩展创业业务领域知识,从全方位打造创业教育模式升级;有学者提出构建多资源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政府牵头,社会导向,学校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由此可见,研究者们教育体系各有己见,不尽相同,仍需要同化统一的教育体系。

  4.创业教育内容研究

  创业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最早接触的创业知识,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及创业生涯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内容设置方面,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信念、劳动、创新、挫折等方面合理设置内容;有学者以创业意识为培养重点,主要包括合作意识、自主创业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和创新的创业意识;有学者认为从创业知识结构、心理品质与能力、意识方面进行教学内容设置,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最有效的创业知识传递载体,创业意识是通过各类学科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领导、组织、管理、协作等能力共同组成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体验、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意识方面设计创业教育内容。

  5.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大体上可以分为:课堂——实践——管理的“三位一体”模式,即课堂保证理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管理服务为保障,强化创业技能,全面服务大学生创业之路;孵化模式,该模式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和能力,设置配套的培养方案,通过阶段性调整,最终走向创业;多层次——多平台模式,普及和提升等多层创业教育相结合,同时借助多课堂联动教学平台和多元实践平台培养大学创业能力。

  6.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

  大学创业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所趋,创业教育也是促成大学生创业落地的重要途径,如何落实创业教育是关键所在。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要符合国家政策,同时要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不能偏离现实好高骛远;有学者认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实践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共建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学者认为加强校企的有机结合,深化教育内容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开展创业指导,加强师资力量,加速创新成果落地;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应与社会发展高度同步,了解当前国际大环境及国家政策,完善相应创业课程,提供更多有利于创业的便利条件和政策,提供更多的实训和孵化器。

  三、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反思

  本文阐述的对“新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维的反思性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创业孵化的地位及其影响作用的新探索。通过实际开展调查调研,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的地位,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对社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仍需要对大学教育进行新探索。2.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与专业化关系处理重新探究与定位。专业教育是学生毕业的基本考核要求,学生能够探索创业和专业教育之间的承辅关系,利用创业思维,最大化专业价值。因此,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教师队伍与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重要性。3.创新创业教育者水平与结构问题反思与解决路径分析。剖析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队伍结构,反思教育者水平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途径。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现状及未来出路。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现状,阐述目前存在严重的问题,并就调查分析结果,结合现有的创业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和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李长熙,张伟伟,李健楠.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

  [2]王丽娟,吕际云.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中国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xx

  [3]李洪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xx

  [4]王雪双.构建政府引导的全社会层面的国家创新体系——英国《创新国家白皮书》解析[J].中国高校科技,20xx

  [5]周小丁.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J].德国研究,20xx

  [6]丰子义.全球性与现代性[J].哲学研究,20xx

  [7]任平.新全球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挑战和应答[J].江苏社会科学,20xx

  [8]李德顺.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们的战略[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xx

创新教育论文13

  1当前农机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农机教育培训的设置缺失

  一是教育培训体系缺失。存在着教育培训体系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二是教育培训师资缺失。主要体现在培训从业教师少、师资力量薄弱,许多老师是“兼职老师”,许多老师靠经验吃饭。参与教育培训的老师们往往存在着专业知识较单一,动手能力较差、实践经验不足、专业知识老化等问题,很不适应新机具、新技术培训工作的要求;三是教育培训教材缺失。目前教育培训的教材,往往内容陈旧,甚至缺乏教材,仅靠“说明书教学”或是“经验教学”,很不适应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需要。

  1.2对农机教育培训的动力不足

  一是不少驾驶员认为农机驾驶操作很简单,没有必要参加培训,所以在思想上就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不少农机管理人员认为农机驾驶培训老套,所以对农机教育培训的重视不够,流于形式;三是当下农机监理手段疲软,有死角,造成监理缺失,客观上引发一部分驾驶员心存侥幸,认为不参加培训、无驾驶操作证也照样能够参加农机作业,因此对参加农机培训的动力不够。

  1.3对农机教育培训的方法守旧

  目前,我国农机教育培训绝大多数停留在机手培训上,而且培训形式呆板,手段单一,内容单薄,造成培训内涵肤浅,从而培训效果欠佳。

  2当前农机教育培训的思路与对策

  2.1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狠抓营造氛围到位

  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机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日常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加强农机教育培训的各项措施和激励机制,推动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建设一支技术过硬、作风正派、服务优质的基层农机人员队伍。

  2.2从提高培训人员入手,狠抓师资力量到位

  提高教育培训人员素质,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根本保障。教育培训人员要严格准入标准,必须适应教育培训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前对新知识的需求。因此,教育培训人员要不断创新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要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学习班进修,强化业务知识,熟悉农机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熟练掌握新型农业机械的相关知识和操作要领,及时掌握农机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科学知识。在农机教育培训人员的使用机制上,要创新使用方法,引入竞争机制,按需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酬,动态管理,做到培训人员能上能下,人员待遇能高能低,人员使用能进能出,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要采取“社会招聘”“、契约管理”、“职业运作”等方式,探索建立“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等多种形式的用人机制,从而解决教育培训人才不足、知识老化、人才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

  2.3从提高支持力度入手,狠抓政策倾斜到位

  政策倾斜对农机教育培训至关重要,倾斜要体现在资金支持上。目前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各级有关部门支持资金甚少,很不适应农机教育培训工作需要,直接影响到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各级有关部门在农机工作的统筹安排部署上,要加强对农机队伍建设的领导,要出台政策性的文件和措施,要明确农机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要向政府的财政部门下发操作性强的具体文件,使农机队伍建设经费真正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从而建立起农机教育培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经费保障基础。

  2.4从提高教学手段入手,狠抓培训质量到位

  2.4.1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要结合季节农时特点,采取长训与短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田间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2.4.2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更加合理要把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模具教学与上机操作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教育培训对象的学习兴趣,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2.4.3在师资力量搭配上更加优化要聘请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的老师授课,同时要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讲学,形成各层次兼有的培训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受训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水平。

  2.5从加强基础设施入手,狠抓基地保障到位

  良好的教育培训环境是教育培训的基础保障。目前,各级教育培训基地少,而且简陋,是教育培训工作难于开展的症结所在,很不适应正在加快发展的农机化事业新形势的需要。要采取多种形式优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为农机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2.5.1要做好改造升级工作对现有的教育培训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使之适应新时期农机教育培训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工作需要。

  2.5.2多种渠道融资兴办教育培训基地采取农机合作社融资、社会融资等方法,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筹集资金。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法,调动社会投入教育培训资金的积极性,挖掘教育培训投入的潜力,为创办更多合格的教育培训基地,提供充足的资金需求保障,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新形势的需要。

创新教育论文14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及终身学习体系目标的提出,教育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促进学生个人素质提升,满足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内容。分析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并论述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系,旨在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赵丹,冯志强.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xx(3).

  [2]王康.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契合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xx,6(17).

  [3]廖若宇.探究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0(4).

创新教育论文15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把人的基本素质充分发展起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会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挖掘,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如在讲解“种子萌发”时,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时是否需要光和氧气?萌发时是先发芽,还是先生根?学生平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对此问题并不清楚。教师在设疑的同时,布置学生设置几个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以促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实验方法产生的结果,评定出设置最佳者。通过设疑,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在教师的带动下让学生自己质疑,这既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又是创造性活动过程。如讲“家兔”一节时,可请有饲养家兔经验的学生讲述家兔的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方法。随后提出问题:家兔可当成宠物饲养吗?家兔资源如何利用?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破解疑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根据语言描述或示意,在大脑中再造相应的新形象。如讲述“光合作用”时,可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鱼缸中为什么常放一些新鲜的水草?”“如果没有这些水草,结果会如何?”这些有趣、新颖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中,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全方位展开。第二课堂强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如在教学《花的结构》一课后,让学生准备几种花,粘在纸上做“贴花”。将所有的贴花放在一起,归类总结哪些是完全花、不完全花、单性花、两性花以及花序,并说出理由。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科学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让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力。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例子,教学中教师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会得出一些与课本不同的结果,而多数学生一般都会对此置之不理,而把课本上的正确结论写进实验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一想产生不同结果及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有改进的方法。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分析解答,不要指责学生操作方法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如在做“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时,有的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细胞,要让他们再重新做一次,尝试把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撕厚或撕薄,撕大、撕小或适中,内表皮展平与不展平等。学生经过重新对比操作,终于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并从中总结出影响观察的因素:

  (1)撕取的内表皮一定要薄,不能带叶肉,大小要适中;

  (2)内表皮不能重叠,一定要展开;

  (3)盖盖玻片时,先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的边缘,再缓缓放下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教学中,只有不断“设疑—动手—观察—讨论—解疑”,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转变思想,也需要改变观念。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创造。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启发,积极推动引导,就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创新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创新教育论文10-09

哲学教育创新的思考论文12-11

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8-28

高校舞蹈教育的改革创新的论文10-22

高校体育创新教育论文09-2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文12-07

基础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论文11-02

在线教育对创新MBA教育的启示论文12-06

创新教育的路径与举措探析论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