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教育的实践诉求论文

时间:2023-02-27 08:17:49 教育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和谐教育的实践诉求论文

  摘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诉求。当代和谐教育理论和实践进入我们视野,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和谐教育的内涵、哲学基础及实践诉求的探讨和审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和谐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论和谐教育的实践诉求论文

  关键词:和谐教育;实践诉求;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教育这一现象的基本观点。因此,“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使受教育者逐步实现社会要求的过程”[1]。“和谐教育”,正是在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中,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寄予厚望。当我们在探讨“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的关系时,立足点不在于“和谐教育”的理想口号有多响亮和重要,而是要明确“和谐教育”的哲学诉求不是虚悬的理论演绎,而是面对当下实际的教育现象中不和谐的作为,化“不和谐”的教育为“和谐”的教育这样一个实践的过程。

  一、和谐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有学者指出,和谐是全球化时代的理性选择。[2]可以说,创建和谐文化是新世纪赋予人们的历史使命。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我们国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赋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深厚的人文内涵,体现了政治、经济、社会及价值体系的有机合一。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教育的实践诉求因此而凸显。然而,目前的教育状况却不那么让人乐观,诸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严重失衡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教育现状的不和谐,构建“和谐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价值诉求。

  关于和谐教育的含义,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次提出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概念。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3]。国内对和谐教育内涵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是1998年6月8日至1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和沈阳市沈河区教育委员会联合承办的和谐教育研讨会上,一些与会专家、学者虽然对和谐教育的内涵各有视角,但实质内涵的理解上没什么分歧,抽绎出其实质的内容,和谐教育应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二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情感、意志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全面发展包含人的平等发展、人的完整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及人的自由发展诸方面的统一。[4]由此可知,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二、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哲学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述是实践哲学的最高价值体现,其中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揭示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现实需要与存在,“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是在其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存在物”。[5]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即作为目的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力量以及人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全面生成和丰富。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应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素质的提升、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和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等丰富的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其实践路径由“人的平等发展、人的完整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四个方面实现。

  人的平等发展。人的发展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平等和公平。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中的“人”,是社会大多数而不是少数更不是极少数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这个“公平”,不只是资源分配的合理和利益的共享,更应该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分享全面自由发展的公正,是去推进和创造使绝大多数人在物质和精神发展上同样享有平等的条件、机会和结果。平等的实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一种统一、有序的发展。

  人的完整发展。人的完整发展应该是“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不成为单相度的人,而且他的各方面的素质、身体、智力、情感、文化等素质都比较协调”[7]。即包括身体与精神的协调发展,也包括能力与品质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应该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身体与精神的协调并进,才能消除体脑界限,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统一于一身,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全面的。马克思主张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明确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可争辩地拥有全面发展自己才能的权力,即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打造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受到完整训练的人,这样才能胜任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规范。

  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个体最终走向一种自觉和独立,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8]这里,人的自由发展包含了三重含义:首先,“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亦即人与社会的一体化,个体能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最终成为社会的主人。其次,“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阐明人对于自然的认识是一种自觉理性的驾驭,而不是盲目和被动的关系。

  再次,“自己本身的主人”,即个体的发展最终走向一种自觉和独立,自由自觉地进行创造活动,人处于充分发挥独特个性和内在潜能的自由状态。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不同的向度理解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其实质和核心,却是互相促进、互相包容且互为条件的,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完美状态的不懈追求。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当代教育的目标与追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综合实践活动,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和谐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使命中进入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其义务就是在满足每个个体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上,为社会造就培养各级各类的和谐发展的人。

  三、和谐教育的实践诉求:追求公平公正的教育愿景

  教育从来都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性活动。和谐教育的实践诉求,也应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而作出自己的努力,通过和谐教育,打造和谐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有序,其基础就是教育的和谐。而现阶段要实现和谐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是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教育人本化的科学构建。

  1、保证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来自教育的和谐;教育的和谐,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教育公平性。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包括教育权利公平,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规则公正等基本方面。教育权利的公平,保证的是每个个体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尊重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权利与自由的发展,这是教育公平最基本的保证。其次,受教育机会均等,是保证教育公平的核心。不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其实就是对一部分人发展权的剥夺。再次,教育规则公正和科学构建,是个人平等受教育的必要保证。现阶段,每个社会成员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依然存在着较多的不平等待遇,特别是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的教育规则不平等,让这种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所以,如何保证每一个成员在入学、受教育的过程等方面均能得到他们发展的权利,也是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2、追求教育民主,促进教育的和谐教育民主是和谐教育重要的价值尺度。它既是教育价值的实践诉求,也是教育和谐有序的生活方式。我们国家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民主进程更需要加快步伐。

  我们的教育沿袭了几十年一贯制的“传道、授业”做法,极大的限制和制约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幕后角色,调整到主体参与共同提高的前台表演上来,彻底打破了过去的“学生的课堂,教师的讲堂”这种模式。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家长和社会都应该重视教育的民主。只有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教育的作用才可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激发,育人者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3、实现教育人本,促进教育的和谐“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所谓“人本化”教育,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确立科学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人性化教育手段,保证所开展的教育实践,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活动。学校教育的人本化,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相互尊重,自我潜能发挥等需要。

  综上所述,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有机统一出发,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论和谐教育的实践诉求论文】相关文章:

论和谐教育实践08-2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和谐教育环境下的行走的教育论文06-10

和谐实践教育模式研究08-03

教育实践创业教育论文06-26

论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的论文05-25

论英国绅士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论文06-04

论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论文(精选7篇)09-25

论孔子的仁与礼论文04-21

论思想_议论文作文02-15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论广告学专业实践的新模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