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和谐社会论文1

  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就要求经济法在调控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法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使它能够在经济行为中产生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调控市场,抑制政府管控失灵,从而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20世纪初,西方国家出现了市场经济运行以来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危机的背后,他们开始寻找危机发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在解决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经济法发挥了它无可替代的作用,为西方国家度过经济危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应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

  一、经济法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和谐的根本标志之一就是公平正义。不管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公平与正义都是这个领域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标志之一。而经济法创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社会经济行为的公平与正义,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谋而合。经济生活中的公平正义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没有经济生活中的公平正义,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无从谈起。经济法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一)经济法有效调控贫富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城市高楼耸立,农村人们衣食无忧。GDP连续多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我国经济的腾飞、民族的复兴。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贫富差距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无从谈起。长此以往,社会有可能发生动荡,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经济法作用恰恰能够通过政府行为和法律手段有效地调控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有效遏制贫富差距过大,从而加速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弱势群体问题同样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略的根本问题之一。经济法对于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从经济方面。经济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要求经济行为必须基于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公买公卖,不得强制进行交易,也不得发生违背基本市场规律的交易。这有效地防止了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发生。

  二、经济法保证了和谐社会的稳定

  稳定的经济环境是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前提。而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因此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汲取西方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我国会少走一些弯路。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同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经济法必须在这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情况总体发展良好,这增加了我国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然而,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垄断等市场经济独有的问题日渐凸显。不完全竞争使一些领域的市场发生扭曲,通货膨胀也不断严重。经济法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调控,有效地控制了垄断行为的发生,杜绝不正当竞争,减缓了通货膨胀的速度。经济法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总结

  经济法创建和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以社会发展为本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当前,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仍然无法达到和谐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总体要求,但只要能够理清经济法与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好经济法的作用,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一定会事半功倍。

和谐社会论文2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少不了和谐文化来做支撑,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是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群众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固有的“和”的内在特征,这就造就了其在和谐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加快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和谐社会;群众文化;和谐功能

  文化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非常明显,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文化是它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对社会中的个体来说,文化是行为准则,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文化是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

  一、把握和谐社会视角下群众文化构建的价值

  群众文化具有和谐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宣传教化的功能、普及知识的功能和精神调剂的功能。基于上述功能,它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上的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群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群众文化的传播功能大力宣扬公平公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和谐文化精神,使每个公民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传承,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体系。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在和谐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化的需求,除了学校的文化教育外,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群众教育的优势,通过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来宣传文化知识。利用群众文化这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将和谐文化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给社会群众,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氛围。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矛盾的复杂化。企业的改制、失业的增加以及住房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引起社会上部分人的不安情绪和心理危机。这些都是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除了用政治和法律手段以外,群众文化也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宣传和谐文化的精神,加强群众之间的心理沟通,可以有效地消除矛盾,增进群众之间的感情,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分析和谐社会视角下群众文化构建的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但是文化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我国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力度还有所欠缺,经费投入量偏小,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经费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明显偏小,并且文化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要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就使得许多地方的文化支出缺乏经济来源而落后。此外在资源配置方面,中西部等贫困地区的群众文化经费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资源也体现出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其次,公共文化机构的建设乏力。到目前为止,从覆盖面上来讲,全国仍然有数百个县没有文化馆的建设,从机构质量上来讲,大多数文化馆的面积较小,设施也不健全,有的还被挤占和挪用,办得好的文化馆简直是凤毛麟角。最后,在供给和需求上体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从总体上看,群众文化的提高跟不上构建和谐社会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也跟不上人民群众对文化和美的追求;从不同地域的发展来看,也体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占我国人口比例较大的农民,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村的文化活动数量偏小并且形式单一,农民的文化生活非常枯燥乏味。

  三、加强和谐社会视角下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为了能够让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强其建设,明确群众文化的主导方向和发展的重点、难点,然后再采取具体、有利的改善措施。首先,国家要重视群众文化,增加文化经费的支出,还要明确各级政府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设,更要加强建设农村文化俱乐部,让农民和市民一样享受基本的文化服务。再次,文化馆作为国办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体现了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是引导群众尊重文化、学习文化的风向标,所以在完善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文化馆的建设,增加文化馆的投入,通过文化馆的体制改革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叙述能够加强社会对群众文化的重视,进一步改革群众文化的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1]安晶.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方向及其问题探析[J].学理论,20xx,(02):126-127.

  [2]刘红霞.浅析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发展与创新[J].大众文艺,20xx,(01):10.

和谐社会论文3

  摘要: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是衡量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理想目标。将这理想变为现实就必须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就必须加强法律文化的培植,使全体公民学法,守法、用法。因此,法律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关键词:法律观念;法律信仰;培植

  法律文化的培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根基,它奠定了和谐社会制度基础和理论知识。和谐社会只有在法治社会里才能实现。实现法治社会的前提是营造法律文化氛围,加大法律文化的培植,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文化素养。

  一、法律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宪法、法律、法规为内容的缩影,蕴含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漫长岁月发展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习惯和传统。在法学发展史上,虽然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和法学家们对于这类问题的争论已延续至几千年,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解释。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法律文化的探究,任何一种法律或法律现象都来源于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属于文化。法律文化只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对法文化内涵的解释是不同的。因为法律文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里所指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当时社会的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这就意味着,法律文化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但法律文化不应当违背客观历史条件。由此说明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法律意识、法律规范、法律技术、法律实施、法制观念、法制教育和法学研究等一系列法律实践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反作用于社会物质生活,是人类追求生活秩序、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真实表达。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它的功能就在于能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产生直接影响。先进的法律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防止纠纷的形成,并解决社会纠纷。它不但具有维护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功效,还能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于法律文化的社会作用:首先,通过调整、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其次,规范社会公共事务,用于满足国家管理、社会管理的需要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即组织有序的社会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维护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再次,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冲突时而发生,此时的法律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用,控制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缓解并降低了矛盾的激化,甚至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于法律文化针对个体的作用,是指调整人们行为的作用,它反映了法律文化的手段和目的。主要有:一是指引作用,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的行为。二是教育作用,是将法律文化的某种思想、意识、观念灌输给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们有了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从而使每个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总之,法律文化是公民守法、执法者执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正常、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而,我们有必要着重完善和发展这种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培植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文化已是我国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和谐社会与法律文化关系的剖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能否营造出良好的法律文化的氛围。社会稳定和谐,务必要有安定稳定的政治局面和井然有序的经济、社会秩序。尤其是改革开放深入开展的今天,社会的安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需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这种稳定追求的是过程中的平稳,并通过连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保持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和平稳的基本方式就是道德和法律,而法律在社会领域里正常运行是以法律文化为基础。法律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法律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其在和谐社会建造中起着规范设计、启蒙教育、实践落实和促进保障的作用,和谐社会又为法律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的平台。

  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文化的支撑。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维系社会发展平衡以及社会生活、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基本手段就是道德和法律。法律在社会领域里正常运转需要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作保障,而和谐社会又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文化素养来维系。这里所指的法律文化素养是指公民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即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程度,是通过法律文化展现出来。由此法律文化的涵养塑造现代公民的法律素质,促进公民对法律正义的信念,当信念转为法律信仰时,人与社会才能在一个共同规则中和谐运行,才能使全社会的运行遵从于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从而使依法治国理念得到贯彻执行,达到社会和谐。由此得出,法律文化是法律运行的基石,是构成依法治国的外部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然而法律文化的完备与昌盛,又是法律运转、法治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其决定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的程度。由此可见,法律文化作用在于调整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因而,大力加强法律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和谐社会才会有支撑点,才能推动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二是和谐社会需要法律文化的规范、导向和筹划的功能。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法治社会的基础取决于厚实的法律文化。其一,法律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的蓝图。社会初期是通过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的设计,实现人们关于社会创建的目标。法律规范必定是人们建立社会的事先理论和制度的模式。其二,法律文化为公民提供观念上的向导作用,引导人们的行为。法律规范根据不同的标准主要分为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即强行性规范是要求公民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任意性规范是法律允许公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确定法律关系的情形。人们都应按照法律规范的指引,社会矛盾、人类的冲突必将大幅度的缓解和削减,这样,社会就安定有序和谐了。其三,法律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预测作用。法律规范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可以帮助人们对外部主体某种行为进行预先分析和预测,使当事人应对出现或可能出现危险及时采取行动化解纠纷,达到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三是建设和谐社会为法律文化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法律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又为法律文化的建设、完善、发展提供了绿色环境。法律文化的形成、完善、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时代背景为条件的,社会稳定为基础。改革开放到现在,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和国民教育的普及,已为我国法律文化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绿色环境。和谐社会的实践又为法律文化建设、完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实践的时代平台,使法律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里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正是通过这一社会实践来检验、完善和发展法律文化,才使我国法律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的法律文化

  建造和谐社会的法律文化,理应依据我国现实的国情,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法律文化和合理借鉴国外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上,创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稳定的现代法律文化。

  一是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理念以及法律文化对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古代“天人合一”,意旨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道法自然,一切都可以看作自然,人也不例外。所以,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是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的,是充盈且生生不息的。这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警示人们时时爱惜、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其次,古代“民为邦本,勤政爱民”的法律文化。是指社会要以民为本,国家执政者要以百姓作为安邦治国的基础。否则执政者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求统治者知道勤政爱民,以民为本。再次,古代“德主刑辅,以德为政”的法律文化,是指执政者以德为主,以刑法为辅治理国家,要求权力者在道德上为百姓做表率,其才有威望、有力度推广以德治理国家,刑法只是作为必要的补充以及辅助作用。因此,我们今天探索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儒家法律文化”,是为了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探索出中国法律文明的内在精髓,使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是合理掌握、借鉴、吸收西方市场经济领域和高科技领域等法律文化。世界发展到今天,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现实的价值观,即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在求同过程中,各国都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推进现代法律文化向前发展。我等在学习、借鉴、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法律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中国法律文化的建设之中。不能僵硬地照抄、照搬,而应采取分析、鉴别、学习的方法,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高科技领域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领域的法律制度、社会保障领域(住房、医疗、教育、保险)的法律法规,再进行仔细严谨的、科学的思考分析、鉴别、吸收,选用那些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益的法律文化,来充实和发展我国和谐社会的法律文化。同时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国法律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三是结合中国的国情,扶植和重塑中国法律文化的资源。中国法制文化的基础是传统“儒家法律文化”或者“中华法系”与西方先进法律制度结合的法律文化。我们理应积极研究、挖掘其中有利于当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法律文化。这是创制法制文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和谐法律文化的基础。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长期繁衍和发展的历史,为之产生而形成了与自己本民族和国家相适应的、所特有的法治文化成果。法治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社会实践、来自于百姓的参与,否则法治的动力就不足,法治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才有顽强的生命力。近些年,我国大量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法律和法规,到中国来得不到好的应用效果,就光辉不再,然而其在西方国家极富有法治效率。其原因就在于它脱离了中国的国情,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土文化资源,即儒家思想、儒家法律文化。因此,中国法制文化的基础应当是建立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上,且以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再与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法治精神相结合的法律文化体系。因此,我们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儒家法律文化”,再结合中国现实的国情创制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意义的法律制度,从而达到重塑中国法律文化的资源。

  四是培植和谐社会的法律文化理念。法律文化理念是民主法治的迫切需要,是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信念的根本体现,是人们对法律的作用、实施、功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其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价值观念所决定的,一旦形成,便相对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久性。因而,法律文化观念是法律正常活动的基础,决定着法制和法治正常运行的效果。于是我们要着力培植和谐社会的法律文化理念,首先,在治理国家上要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要让执法者带头遵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并维护其权威;实行民主政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律化;树立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理念,以最大限度实现权利公正、结果公正;通过司法程序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其次,提高公民的法律文化水平,着重对公民的普法教育。采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教育模式,又能触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权利为本的普法教育,除去民众厌讼、畏法的心理,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法、亲近法,达到他们树立法律信仰,使人民群众懂法、守法和护法,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理念。

  五是增强法律文化传播的空间和途径。法律文化传播的程度决定着法治文化的完善、适用和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法律文化传播机制必须丰富传播的范围。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以“法律六进”为代表的法律文化传播活动,积极开展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为重点的宣传活动。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责任相一致意识;开展法律宣传教育走进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单位,扩大它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达到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素质。其次,在传播手段上实行与时俱进和创新,要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法革新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方式,推动广播影视制作、图书报刊出版技术升级,不断完善、丰富法律文化作品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增强法律文化产业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表现力。主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大力开拓中国特色的传播方法,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传播媒介作用,加快构建传播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新阵地、法律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法制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使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的理念传播力在创新中得到宽领域、深层次的发展。

  四、结语

  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提出的时代命题,和谐社会与法律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法律文化的培植,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齐艳苓.法治文化及其培育探析[J].理论月刊,20xx(6):106.

  [2]汤达金.浙江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xx(2):90—91.

  [3]孙育玮.“和谐社会法治文化”命题的理论与实践[J].法学,20xx(6):21—22.

  [4]张光全,张梓洋.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2).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通用10篇)

标签:文化毕业论文 时间:2022-07-27
【yjbys.com - 文化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执政者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作用的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小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1

  摘要:建设群众和谐文化,提升国民素质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精神,维护和宣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也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导向以及舆论的支持等。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作用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特征

  (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追求相应提升,群众文化需求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生活温饱问题完全解决的时候,人民的文化需求将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向精神文化需求。当前,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由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化需求。既有强调个体文化享受,又有要求彰显个体个性文化素养的;既有追求“下里巴人”的传统大众文化,又有崇尚“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的等。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更加渴望的同时也有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与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意识显著增强,审美观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都促使精神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成为必然。

发挥科普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论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1-11-21
【yjbys.com - 论文范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发挥科普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科普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帮助人们养成符合和谐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促进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加强科普工作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探究,阐明了加强科普工作与和谐社会的联系,旨在提升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加强科普工作;和谐社会;作用与意义;

  引言:

  加强科普工作对于我国实现创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长远的意义与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科技创新与普及是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我国历届领导人一直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健康素质提高。加强科普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最终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1、科普的概念以及作用

  科普顾名思义,就是进行科学技术普及的意思。科学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接触世界和认识世界过程中,对符合自然规律的经验和知识的总结,这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摸索,得出来的经验则渐渐形成了技术。科学相对于技术来说,是更加抽象的精神形态的知识,而技术则是科学指导人类改造世界的方法,是科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的,所用的,很多都涉及到科学技术,因此科学技术的普及能够使得人们更懂生活,更热爱生活。科普工作的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1]。科普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和谐社会中城乡结合部学校外来员工子女的养成教育论文

标签:教育学 时间:2021-02-23
【yjbys.com - 教育学】

  我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公办学校,毗邻的厦门海沧生活区,外来员工非常多,因此,我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外来员工流动频繁,他们的子女跟着父母到处漂泊,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因此,学生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有的学生不讲究卫生,有的常常抄袭作业或不做作业;有的常常惹事生非,不服管教;有的则胆小怕事,存在沉默少语、独来独往等心理问题。如何加强城乡结合部学校外来员工子女的习惯养成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呢?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学校制度管理,是外来员工子女养成教育的必备基础

  1.建章立制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项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严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是学校养成教育是否成功的基础。

  根据外来员工子女的实际,我校除了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外,还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习惯养成教育方面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学生在校一日生活常规、文明班级评比制度、校园卫生管理制度、升降国旗制度、学习习惯评比细则、行为习惯评比细则等。为使有关规定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学校还制定出学生需要养成的“八大学习习惯”、“八大行为习惯”,编写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三字歌”等。各班主任还根据班级实际引领学生制定班训及班级公约。

和谐社会构建与设计艺术伦理教育研究论文

标签:文化艺术 时间:2020-10-08
【yjbys.com - 文化艺术】

  1、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现实的道德冲突、严重的价值观念对立等一些与伦理有关的问题都毋庸置疑的存在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等健康和谐发展的进程。众所周知,和谐社会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设计作为一种可以改变并引导人们消费理念甚至于生活观念和道德观的人类活动,在面对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伦理问题时,也应当发挥其影响及作用来显露并倡导伦理价值。如此看来,作为伦理价值倡导与普及的重要部分的设计艺术伦理教育,就不仅负有设计知识教授的义务,更肩负有重大的伦理责任。它不仅对我国设计行业未来发展有关键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进行设计伦理的教育过程中,关键是要了解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进行设计伦理教育的意义在哪,其教育的重点内容又有哪些。

  2、和谐社会构建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1]。从大的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和谐主要有两方面,社会生活的不和谐和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要考虑的就是人际和谐和人与环境和谐这两方面。

  2.1 人际和谐

  和諧是人类存在的法则,和谐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注重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长期受到世人的崇尚,极大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2]。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行为与现象,比如:不文明行为、“炫富”行为、报复心理与行为等,这些不和谐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整体良性发展。为了减少和避免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实现整个社会的人际和谐,应考虑通过一个和谐社会所具备的行为、观念与思想等方面,去深刻影响人们的理想、心理、世界观等,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文化修养,进而培养他们的和谐社会观念,并最终建立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互敬互助、人人和谐相处的社会。

关于和谐社会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0-10-07
【yjbys.com - 教育毕业论文】

  1、使大学生在身体与心理上得到同步的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确立这一观念,并使之落实到具体的教育环境中去,应该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的体育教育从业者,笔者认为,我们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授课上,而应当让学生掌握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学生在学校里可能还不能对此有直观的感触,但学生终归是要步入社会,如果我们在学校阶段,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起科学的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即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最基础的贡献。有的学生会认为,身体健壮就是健康的表现。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我们更应给予学生心理方面更多的干预。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培养。心理的健康发展,与身体的健康,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从业人员,我们应当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思想,把体育锻炼从单纯的身体训练上解放出来,对心理的健康也加以足够的重视,真正做到身心同步发展,共同健康。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或知名人士,来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讲座,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日常的心理健康习惯传授给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2、从场地与器材教育上,使大学生乐于接受体育教育

  现在的学生,接触各类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旧式的教育模式,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且,在我国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都经历过高强度的应试教育训练,疏于体育锻炼,对身体锻炼的意识也比较淡薄。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现在我们高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橡胶跑道和各类器材都有了极高的专业水平。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体育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体育教育,使学生在场地锻炼与器材操作过程中,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真正的兴趣,从运动中找到自信和满足感,才有可能把体育锻炼作为习惯坚持终身。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放在当下,仍然是适用的。我们目前在硬件设施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也急需提高。教师是与受教者直接接触的,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应当有怎样的理论准备?笔者个人认为,还是应当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把我们的学生放在首位。我们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着比较随意的现象,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无法尽大可能的照顾到全面。举个例子,我们的体育课堂上,经常会有球类的授课活动。我们的男学生大多会对篮球感兴趣,而女生则会对羽毛球感兴趣。这些学生大多会自发的主动进行锻炼,教师只需加以必要的指导,以防出现安全方面的伤害。并且,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应当与之一起练习,对其进行较为专业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此外,还有一批学生,可能由于自身体质或性格的原因,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对于这批学生,教师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积极的引导他们,首先要使其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使其感受到体育运动锻炼的乐趣。对此类学生,应当建立起专门的体质监测档案,及时的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

初探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成人教育服务培训论文

标签:教育学 时间:2020-10-03
【yjbys.com - 教育学】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始终坚持的重要发展目标,而成人教育服务培训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升,并使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就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成人教育服务培训进行了研究分析。

  成人教育服务培训肩负着将社会成人群体培养成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与社会当前劳动就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有密切关联,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人教育服务培训应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也应将其融入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从而充分发挥成人教育服务培训的作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成人教育服务培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一)成人教育服务培训有助于劳动市场的和谐发展

  我国成人教育服务培训的目的之一是为一些需要更换工作岗位或是重新就业的成人提供教育培训。当前社会中,各领域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在一定因素下未能顺利就业的人员或是想从事新职业的人员,并没有与其预期岗位相匹配的知识水平,而成人教育服务培训,则能够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帮助其补充专业知识,更新知识技能结构,从而获得与岗位相匹配的技能水平。在成人教育服务培训的作用下,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大大增加,社会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得以缓解,劳动者也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有效实现社会就业的优化和劳动市场的和谐发展,从而为社会安全和谐提供了保障。

  (二)成人教育服务培训有助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标签:政治毕业论文 时间:2020-09-30
【yjbys.com - 政治毕业论文】

  一、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严重脱节的现象。作为企业的领导,他们通常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生产经营,因此,大多数企业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生产经营这一块,而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当成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工作,与饭后谈资没有什么区别,而只有绝少部分的企业会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重要工作来抓。由于这种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得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二、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及意义

  (一)我国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企业能够长远稳定地发展,经常需要根据管理、经营、生产等各种需求,改变原来的企业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推行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选拔优秀人才以化解企业竞争的危机。因此,为了不断加强企业职工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问路,因此,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系列的困难,迫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转变原来的'思路,以此促进企业职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和谐社会为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就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根据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和谐社会的理论及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那么,一定可以探寻到一条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壮大,由于企业的职工数量在不断增多,使得企业职工队伍的构成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为每位职工的背景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所不同,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打破了这一难题,它为复杂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就是要不断加强企业职工队伍的集体意识,企业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必须妥善处理,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企业。

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论文

标签:政治毕业论文 时间:2020-09-30
【yjbys.com - 政治毕业论文】

  一、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企业能够长远稳定地发展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企业经常需要根据管理、经营、生产等各种需求,不得不改变原来的企业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推行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化解企业的竞争危机不得不不断选拔优秀人才。因此,为了不断加强企业职工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长期积存在社会中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使企业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新问题,从而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一系列困难,迫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得不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对企业职工原有的传统思想进行转变,通过因势利导的方式,促进企业职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跟随时代的步伐,努力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面貌、新形式。

  (三)促进企业与和谐社会达成共识一个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最有效的武器便是企业的凝聚力,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职工能够将内在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可以有效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职工的工作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使职工的职业素养得到良好的提高,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有效的调节,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法治达成共识。

最新和谐社会统计评价论文

标签:会计统计 时间:2020-09-29
【yjbys.com - 会计统计】

  自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国内众多学者致力于这一课题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截止到2015年3月1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和谐社会”为篇名进行搜索,找到71471条结果,成果数量远超过“社会发展”(57236条结果),“企业管理”(38884条结果);按时间分类,2005-2008年成果最多,占总成果数的78.24%;按来源数据库分类,期刊约占60%,报纸约占30%,其余10%为硕博士论文与重要会议论文,其中博士论文共有78篇;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约占70%,经济与管理科学约占20%,哲学与人文科学约占8%。其中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探讨的最为激烈,都表达了自己所理解的和谐社会形态,形成了大量文献资料,笔者在综合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当今时代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内涵丰富,概念清晰,应满足以下4个维度。

  一、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

  王秋庄(2010)从系统动力学的观点看,和谐社会是描述具有特定运动模式的社会系统保持动态稳定和有序演化的'总体概念。赵铮(2013)认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和谐社会的内涵也是在不断发展中,新时期的和谐社会构想应该是建立在经济繁荣、政治昌盛、社会公正、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之上。周小美(2012)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政策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王瑞敏(2009)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的社会,既注重社会内部各阶层,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争取外部环境和谐发展;既促进各个社会组织和谐发展,又促进宏观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论文范本

标签:政治 时间:2020-09-28
【yjbys.com - 政治】

一、引言

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和谐”的思想。学者张耀灿认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的应该是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众所周知,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和谐主体,便可以大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当代大学生这一主体的“不和谐”现状展观

世界观教育方面:有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没有兴趣,在情感的接受上较为被动,在信仰的确立上不够坚定,在行为表现上较不成熟。政治观教育方面:在政治意识上,国家意识不高,政治上的表现也不成熟、不稳定。在民主法治观念上,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却不理解真正的民主。人生观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如有的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个人主义思想影响较大。法制观教育方面:“当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且大多混归于道德教育。”在校园里,屡见各种犯罪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道德观教育上:在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下,有些学生在义利观方面、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婚恋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认识和行为令人堪忧。

三、大学生“不和谐”现象产生的原因

1.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侵入。弗朗西斯福山在《新时代:难以命名》一文中指出的:“虽然金融全球化可能仅仅影响到为数有限的国家里的少数精英,但是思想和信息的全球化却触及了世界上最偏远的村庄和靠狩猎采集为生的部落。”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到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思想问题有些无所适从,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选择相对以往也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2.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对高校育人理念的冲击。市场经济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即市场经济对人们的道德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仅就其负面影响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的缺陷容易诱发个人主义。二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引发多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人们的道德观念变得模糊。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上问题频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教育主体方面,有的教师形式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育内容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与时代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二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不高。此外,在教育机制方面,保障措施、评估体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完善,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