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为学之法与治学之道两者的关系

时间:2020-10-30 15:49:28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儒家的为学之法与治学之道两者的关系

  植根我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儒学思想,你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儒家思想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摘要】儒家的为学之法与传统治学之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髓部分,为学的态度、方法一直被广为传习并沿用至今。中国当代着名教育家郭齐家教授认为":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珍贵的财富。"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体系中,其为学思想最为可贵,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传统五步治学法虽没有儒家为学那样细致具体,但五步也是紧紧相扣,相辅相成,为现代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借鉴。儒家的为学之法与传统治学之道各有所长,但两者一脉相承,相互补充,是现代人们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一、为学目标:明德至善 君子圣贤

  为学的最高目标是在明德至善的基础上成为君子圣贤,然而想要明德,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为学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道德,而现在学者多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孔子强调学习动机要单纯,要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学。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有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者甚少,孔子也称自己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多是学而知之者,因此,想要明德,成圣成贤,必定要潜心学习。孔老夫子十五岁就志于学,他深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并改正自己,才能明心见性,明德至善。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也,无赫赫之功。

  为学,学还是不够的,学只是明德,想要成为君子圣贤,更重要是做,"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为学的最高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实现为学的最高目标。

  儒家的为学目标与传统治学之道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明德上笃行,最终成为君子圣贤,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势下,学习的目标依旧如此。

  二、为学内容:圣贤之道 深思力行

  孔子被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他曾提出许多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今后世仍需效仿,我们如今要学习圣人的圣贤之道,而后再付诸实践。所谓圣贤之道就是《大学》

  里讲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第一个明为动词,使显明之意,孔子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而把文化知识的传教放在次要位置。学习圣贤之道的首要任务也就是学习明德、亲民、至善的过程,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因此,我们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圣贤之道落实到行动中,《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更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可见,笃行是这个过程和体系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一环,其余的四步都是为了最后一步笃行做准备的,在学习中,笃行成为一切为学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出圣贤之道的教化作用,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成为君子、圣贤。

  三、为学原则:信而好古 学而时习

  孔子一生都在学,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孔子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诠释着这个道理,然而,孔子也称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他的学问是学来的,对于古人的学问,孔老夫子一直抱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对于圣贤之人,孔子坚信不移,处处向他们学习,如今我们的学习多是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属于间接学习,对于前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知识,我们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努力向圣贤之人学习更好的圣贤之道。只是接受圣贤的思想教化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做到"学而时习","习"是温习、践习之意,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进行复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只有不断的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才会从中体会并领悟出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学与习是分不开的,而学与行更是相互结合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明德至善,君子圣贤"这都是需要在言词与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行,只有努力学习圣贤之道,对于圣贤做到信而好古,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温故知新,才能在行中表现出仁的境界。

  四、为学态度:好学近知 乐学近道

  为学最重要的态度是好学、乐学,何为好学?何为乐学?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君子的志向,不在衣食保暖,而在于求圣求贤,这就是好学。在孔老眼中,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哀公问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认为只有自己和颜回是具备好学的品质,他把好学精神传给后世,好学才能有智慧、有理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学分为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把乐学作为为学的最高境界。孔子表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也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他是真正的好学、乐学之人,《论语》第一章就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足以见得孔子以学为乐的态度。孔子强调学习的乐趣,赞美颜回的好学,好学、乐学是作学问最重要的态度。

  五、为学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论语》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无止境,必须广泛地求学,是谓博学,"见多而识广,孤陋而寡闻",想要成圣成贤,必须要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有博学才能让自己更加有智慧。审问,是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求疑,善于发问,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善于发问,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为学,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