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时间:2020-09-27 19:27:57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摘要:文章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 具体分析影响文学传播,尤其是诗歌传播诸因素,以传播效果为重点, 探讨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 突出传播者(即译者本人) 的作用和传播环境的影响,由此导出他的译诗在国外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古典诗歌翻译提出建议。

  关键词:古典诗歌翻译;传播效果;受众

  Wingdings^B@ 雷克斯罗斯英译杜诗文本价值观”(《当代外语研究》2010,11);王潇潇“痴迷于杜甫的美国现代诗人”(《青年文学家》2009, 2)等等,但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即译诗的传播效果角度研究较少。而读者接受是文学翻译的目的与意义所在。如谢天振(127)所言,只有在读者的接受中文学翻译才能实现其文学交流的目的,并产生它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研究雷克斯罗斯诗歌翻译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播学①的角度出发,在探讨雷克斯罗斯译诗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他的译诗在国外成功的原因,为国内的古典诗歌翻译带来某种启发。

  一、 雷克斯罗斯的诗歌译本在西方的传播

  雷克斯罗斯以诗人知名,但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一样受到读者欢迎,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美国著名诗人威廉斯称赞其诗作说:“王红公翻译的杜甫诗,感触之细微,无人能及。”(转引朱徽(134 ) )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出版的当代诗歌选集Naked Poetry: Recent American Poetry in Open Forms, 1969 (《赤裸之诗:近年来美国开放题材诗歌》)中,在雷氏入选的16首诗中就有14首是他翻译的中国诗, 此举说明他的译诗已经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了。 《汉诗一百首》甫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极受当时年轻一代的欢迎,甚至被当作情人节互相赠送的经典礼物之一(江岚(269)),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亚马逊网读者评论他的译作:”His translations are delicate and beautiful poems in and of themselves.””It remains one of my all-time poetry favorites, both for its depth of feeling and for its selection.” 研究他的译作对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诗歌译本传播中的传播者(译者)、传播内容(所选诗歌)及所采取的形式、受众(读者)这几方面的因素对雷氏诗歌译本传播效果进行分析。

  (一) 雷克斯罗斯译诗在西方的题材接受

  1、同情观和诗歌题材的选择

  译什么是翻译活动的起点。翻译作为一种传播行为,传播谁的作品和什么样的作品将最终关系到受众(读者)的接受。雷克斯罗斯的选择是译那些容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作品,这源于他的同情观。在雷克斯罗斯看来,翻译是一种同情行为,即翻译是一种传递情感的行为(郑燕虹(137-142))。译作是否成功,原作者的情感是否传达给读者并引起共鸣是读者认同并接受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观点,他在选择诗歌题材时,首先选择具有人类共同情感的题材,比如自然、人生等等,这样的题材容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在译杜甫的作品时,与国内诸多选本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我们认为重要的作品,比如“三吏”、“三别”这样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而是选择了吟咏自然及人生的作品;李商隐诗没有选意象复杂、表现主题不定的无题诗,而是选了爱情、人生这样主题的诗作,选择了意象鲜明但文化内涵较少的作品。这些作品及其主题的共同点在于容易引起广泛共鸣,容易引起“共情”。现实题材比较不容易引起共情,因为它需要很多的文化背景知识。目的语读者在理解上会有困难。另外,价值观念的不同也可能引出完全不同于原作题旨的解读或情绪。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国内学者所写的关于中西诗歌比较的专著中的主题中或许可以感受到我们在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对于作品主题的一些共同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学者们的一厢情愿,而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丰华瞻的《中西诗歌比较》以及飞白的《诗海游踪》是他们在国外讲学的讲稿,之后译成汉语在国内出版。茅于美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请看他们书中的主题:

  飞白的主题(录自此书的目录):比月亮;花之语;诗人何以孤独;渔夫和鱼的故事;山与海的对话;存在的苦难与存在中的爱;迷狂与禅境。

  丰华瞻的主题:爱情;别离与思乡;隐居;生与死;感伤主义;劳动人民;战争。

  茅于美的主题: 田园牧歌;游历;伤逝悼亡;童心;晚景;战争;婚恋;忧患意识。

  他们所选择的主题的共同点正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这是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础。诗歌,尤其是抒情诗,最为关注的是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人生情感的激发,目的是让读者在经验的感知与分享中情感得以激发,在情感的激发与体味中经验得到进一步扩展、深化以致升华。(张保红(4) )如果说,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抒情的话,那么诗歌传播的本质特征则在于情感的传递和交流(杨志学(23))。雷克斯罗斯译诗的成功正在于此。作为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纽带,他选择了恰当的题材,将原作的情感和精神成功地移植到了译作中并为译文读者广泛接受。而受众的接受是作品实现其价值的关键因素。但根据传播学的观点,受众并非被动接受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过程的参与者。他们的阅读兴趣、目的、教育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等等都和传播效果有关(王鹏亮(1-11))。其次受众所处传播环境也即文化环境的不同,比如宏观方面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微观方面一个时期的社会的文学潮流、审美风尚等等也会影响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他们的解读注定和源语环境中的读者有较大差异。选择容易引起“共情”的主题将有助于减少这方面的影响。题材选择之外,雷克斯罗斯对作品的编排也独具一格。例如在译李清照的诗时,他没有按照通行的做法以创作年代去编排,而是参照词作的内容以“青春”“寂”“流离”“悼”“讽”“玄”“暮年”为主题进行概括。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读者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类型开始阅读,然后再及它。从一开始就为读者考虑,引导读者慢慢进入其中。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始终是他在选择作品题材和内容编排时的重要考虑。

  2、淡化文化因素,突出情感――雷克斯罗斯的翻译实践

  雷氏(20)在他的《爱与流年:一百首中国诗》的前言中曾这样说到:“I have avoided poems with references to Chinese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figures or to Chinese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figures or to Chinese customs and beliefs unknown in the w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