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论文

时间:2022-04-22 13:39:47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论文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论文 篇1

  摘要

  中西方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存在着差异,使中国音乐美学与西方音乐美学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介绍中西方美学的本质以及从多个方面阐述中西方的差异对中西方美学的观点进行比较。

  关键词:

  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差异;比较;

  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儒家学派继承了孔子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追求音乐与自然和谐统一,以“真”和“自然”为重。中国音乐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中国音乐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音乐含蓄,追求意境,以抒情为主,以为意境深远特征,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美好的意境能够给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回味无穷,或能让欣赏着感受到心灵的升华。在西方存在着“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主流思想,两大思想追求不同,但都成体系。

  一、音乐美学的本质

  (一)音乐美学的本质

  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在缪天瑞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给音乐美学作了如下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在中国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人与物两者缺一不可,关于美学方面的著论有“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而在西方,人要理解世界、把握世界要先认识世界,在音乐美学上的著论为音乐“自律论”和“他律论”。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异

  西方人在知识的追求上具有执着的特点,当没有创作灵感但又不得不完成作品时,音乐自然会缺乏真情,创作即趋于形式化。因此,在西方音乐中,技巧占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音乐则重在随心自由,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特点。中国古代音乐注重感性,乐感来了即可随手操琴抚上一曲,将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若乐感没来,也不必强迫自己。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经过数代乐人传承至今的音乐。正是在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柔和委婉、细腻清淡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美学思想。

  二、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

  (一)美感特征的比较

  在中国,古典美学艺术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以虚实相生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由于中国文化特征的致虚和求同,在绘画等艺术中体现着极好地效果。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出来的“大音希声”原本是比喻“道”,后来演变成了音乐审美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来读音乐,为音乐的审美提供了空间。另外一种为音乐的审美提供空间的思想,也是受“大音希声”的影响,即“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中“声”是听音乐的人的一种主观的感受,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即“哀者听其哀,乐者听其乐”。

  而在西方,音乐艺术注重表现现实,他们认为音乐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意义的实体,所以西方音乐着重表现鲜明的特征以及体现个性。西方的音乐思想重“实”不重“虚”,音乐主题明确,中国的音乐体现的则是一种意境。

  (二)审美心理的比较

  审美是评判事物美丑的一个方法,是人对事物的形象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是一种心里活动过程。好的音乐必定会引起审美者的共鸣,体现出音乐所包含的价值。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美学关于音乐形式和内容的观点表达的非常精彩。首先,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旗帜鲜明的提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把德放在第一位。

  西方的音乐美学认为音乐的美应该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的文化精神则强调天人相分,因此他们的美学思想重视理性,强调现实。音乐美学也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从哲学的角度认识音乐美学艺术,他们强调感性认识应该依赖于理性认识,在音乐的创造中一味重视理性,强调理性。

  (三)审美追求的比较

  《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及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作为音乐审美的标准提出来的。所以标准提出的那天起,这个标准就一直伴随着我们音乐表演的实践和音乐审美的实践的活动。“和”可以理解为和平、和谐,首先在音乐里做到了和谐。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即“和合之美”,整体性是“合和”审美思想的最大特点。

  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强调理性、思辨,求真;中国人讲意境、讲韵味,讲虚实相生,所以,在审美追求上中西方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四)音乐的教化功能比较

  在人类社会的音乐实践中,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音乐的教化作用。“教化”可以理解为教育的感化作用,音乐的教化作用即通过音乐使人的思想行为发生改变,往好的方面发展。音乐可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化思想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音乐的教化作用进行实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现着音乐的教化作用。音乐的教化功能得以彰显,正是因为实施“礼”。“礼”的思想对教育后代、传承伦理道德思想、传播文化知识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在人的道德修养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人格的完善发展。在西方,音乐美学则欠缺其教化功能。

  三、结语

  总体而言,中西方在音乐美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音乐以音乐表达情感;在审美上注重和谐,音乐的表现注重意境美。而在西方,音乐美学在认知上强调理性,注重认识世界的真相,在审美上注重写实,追求作品的真实性。但中国和西方都在其原来的美学基础上开始了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双方的优点,彼此交流,毫无疑问这是音乐美学发展的趋势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名扬.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差异[J].音乐探索,2008,01.

  [2]彭小哲.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J].学理论,2011,06.

  [3]王珊.浅较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取向[J].北方音乐,2011,01.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论文 篇2

  论文导读:

  从音乐的织体的差异看,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意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

  关键词:

  音乐作品,中西文化,音乐体系

  1. 中西方对音乐本质之定义的比较分析

  1.1 音乐本质与社会政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是人类文化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讲究人格,把自然理解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审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体验,强调悟性,这都是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和音乐美学思想生长在中国独有的政治、经济、伦理土壤之上。作为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形态和功能都与中国传统政治、经济、伦理息息相关。在中国的音乐审美标准中,政治需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儒家把音乐看做一种完善道德规范的途径,一种获得灵魂内省的把握,一种对社会大众教化的工具,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所以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音乐服务于政治、礼法等。①如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免费论文参考网。这种对音乐本质的认定,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的作用。荀子也认为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合人们温良礼让等。免费论文参考网。而我国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乐记》代表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音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但同时《乐记》也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今天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一方面,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批评标准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1.2 音乐与自然科学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8—约公元前500年,把“数”当做音乐的本原;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是“数”的关系;提出音乐的美与和谐只能到“数”的关系去寻找。毕达哥拉斯有着敏锐的音乐耳朵,对于铁匠打铁的声音,人们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但他却听出了差别。毕达哥拉斯最先是在路过一家铁匠铺,听到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辨认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种和谐音,猜想是由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导致了声音的不同,并通过称量不同铁锤的重量确认了其间的关系,随后,又用不同长度的弦的振动实验发现了弦长与和谐音的关系。他还发现谐声是由长度成整数比的同样绷紧的弦发出的—事实上被拨弦的每一和谐组合可表示成整数比,按整数比增加弦的长度,能产生整个音阶。例如,从产生音符C的弦开始,C的16/15长度给出B, C的6/5长度给出A, C的4/3长度给出G, C的3/2长度给出F, C的8/5长度给出E, C的16/9长度给出D, C的2/1长度给出低音C。他天才地用数学观点研究音乐,并阐明了单弦的乐音与弦长的关系,从而为现代音乐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关于旋律、节奏、调的演说和对音响学的论证对音乐科学地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位研究者所指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仅仅关心数字和音乐与宇宙的和谐一致,他们将它们认同。音乐是数字而宇宙是音乐。而且,毕达哥拉斯在他的哲学中区别开三种音乐:用后代的术语来说,器乐——通过拨过琴弦,吹响簧管等创造的平常的音乐;musicahumana(人的音乐)-一由每个人的器官,特别是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和谐(或者不和谐)的回响所创造的连续但听不见的音乐:和musica mundane(世界音乐)-一宇宙自身所创造的音乐,被人们称做天体的音乐。免费论文参考网。

  2. 中西方音乐创作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音乐,单声部居多,即使有些多声部的,也仅属于支声性(heterophony)或原始性的多声部,这与西方近几百年来高度发展了的多声部音乐大相径庭。西方音乐的最大特征是多声而非单声,但从顺序上,两方的专业音乐却可以说是以单声音乐作为出发点,单声是多声的基础,单声音乐的形式构建原则完全影响到多声音乐,多声音乐的出发点可以推演到严格的平行奥尔加农。严格平行奥尔加农在纵向结合上的“均等”特征,使其表现出单调、缺乏变化,但它的这一特征却是后来复音音乐发展的结构基础。正像圣咏中的装饰风格是通过引入非结构因素而获得变化和丰富一样,多声部音乐也是由非结构因素的插入而突破了严格平行奥尔加农的枯燥和乏味。14世纪以来,西方艺术便沿着中心结构原则发展,无论是建筑中的大厅楼梯还是绘画中的焦点,或是音乐中的终止式,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西方以主音上方三和弦的大小区划调式色彩,是大三和弦的一类调式称大调性色彩,是小三和弦的一类调式称小调性色彩,形成了经纬分明的调式色彩体系。从音乐的织体的差异看,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意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音乐的织体思维主要是以纵向和声为主的网状立体织体思维。复调音乐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几个旋律结合为乐曲,旋律伴有定量节奏,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代的西方音乐呈现这种特点。在西方音乐中,.主调音乐体系也有一定的比例,一般说来,它只有一个曲调具有主旋律的意义。

  3. 结论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更注重旋律美,旋律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并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各种旋律都讲究线条,这些旋律线的神韵可以与书法、绘画、舞蹈、戏曲、园林、建筑等其它艺术形式比美。有的延绵起伏,有的跳动剧烈,有的明显地呈现抛物线型,有的音符密集,有的音符稀疏。旋律中大量的运用“带腔的音”(又称音腔)旋律技巧,有效却不着痕迹的手法把一个不断重复的乐段连接起来而不使人觉得沉闷乏味,或把几个不同来源的乐段连接起来而使全曲具整体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创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组织思维方式,是构成中国音乐及其美学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大鹏. “中西合璧”在于补短扬长[J]国际音乐交流,2001,(04) .

  [2] 周薇. 俯而弹,仰而思-学习《西方钢琴艺术史》[J]钢琴艺术, 1997,(01) .

  [3] 张凌飞. 中西合璧 古今融会-析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J]钢琴艺术,2005,(04) .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论文】相关文章:

中西方舞蹈美学思想比较探究的论文07-25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08-04

关于古代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及成因分析的论文09-08

从饭桌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08-10

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比较的论文11-0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导致文化不可译的因素10-10

浅谈学习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影响论文02-12

从文化视角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论文08-10

钢琴音乐的研究阐述论文08-14

浅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