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陕北民歌的英译

时间:2020-08-17 15:13:50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结合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陕北民歌的英译

  对于译者来说,翻译陕北民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影响陕北民歌英译因素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是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的,其后他和其他学者把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研究带入文坛。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随着认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对经验的研究,以解释学、美学等为理论基础,把读者放在了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的中心位置,重视读者与阅读接受理论的研究。因此,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影响陕北民歌英译的因素

  从事陕北民歌英译,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同样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译者主体性、读者接受性、社会环境等。

  1.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它在陕北民歌的英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的主体性是通过对原文语言和文本的处理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译者,他们的审美取向、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同,必然会影响其对陕北民歌的理解。如在《三十里铺》这首陕北民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洗了个手来和白面,三哥哥吃了上前线。”侯斌把“和白面”翻译为“makeyourmeal”,他采取了归化的方法,“makeyourmeal”是西方人常说的句子,这样的翻译更容易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接受。而王宏印对于这句话采取了异化的方法,把它译为“kneaddough”,这样的译法更符合陕北文化,能更进一步把原汁原味的陕北文化传播给西方读者。

  2.读者接受性

  这里的读者主要是指译入语国家的读者,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对原文的理解和鉴赏直接影响着译作是否成功。因此,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是做陕北民歌英译必须考虑的因素。译者在做翻译前,对于译入语国家的读者一定要做详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读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样就更便于读者更好地掌握译文,体会原文蕴含的深层含义。例如,王宏印为了传播陕北文化,翻译陕北民歌时就要充分考虑那些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可接受性。但文世龙为了把中文歌词和译出的英文能很好地配对,让英译过来的民歌能更流畅地唱出来,他的译文主要是针对那些把陕北民歌唱出来的人和听众。

  3.社会环境因素

  陕北的文化是中国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常年喜欢吃面食,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这里的人们都非常喜欢通过唱歌来表达他们的文化和生活。如“旱烟(这)毛皮和甜干草”,对于那些从没有去过陕北,甚至是从没有来过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肯定理解不了,所以在翻译时,就需要考虑他们的因素。为了让他们能清楚地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将其译为“Aha,Tobacco,sheepskinandlicoriceroot.”春节、元宵节等是全国性的民间节日,但是各地在过节时又有很多不同的风俗,陕北地区也是一样。如“新春闹秧歌”“打腰鼓”等。这些词在翻译时,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而不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西方读者是很无法理解其意思的。

  三、接受美学与陕北民歌的英译

  1.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

  在陕北民歌中的体现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的真实写照,向世人展现了不一样的陕北文化。对于译者来说,翻译陕北民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做到既能准确传达其意思,又能体现陕北文化的美。

  哥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一般是指同父同母生年纪比你大的男孩。但是这一词,在陕北民歌中有着特殊的含义,通常是指女孩心爱的人或是心上人。陕北的女孩经常用唱歌来表达她对爱人的感情,在歌里把她们爱的人都称为“哥哥”.例如:

  情郎哥哥撑船(哟),每日水上游。

  Mylove,aboatman,Withtheboatheflows.

  杏花那个桃花我都不爱,单爱三哥哥好人(哎哟嗬)才。

  ButIloveapricotblossomless,ForIloveMr.Sammore.

  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数上哥哥儿(噢)好。

  Thehorsesarenotofthesameheight,though,Andnobody,youknow,isasgoodasyou.

  上述几个汉语例子里都含有“哥哥”一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理解原文后,用不同的词进行阐释,把“哥哥”分别译为mylove,Mr.Sam,you.第一个译成mylove,是因为原文里的妹妹称其为情郎,表现出她对“哥哥”的深爱。第二个转换成Mr.Sam,采取了音译,译成具体的某一个人,与前面的Ilove相对应.第三个译成you,就是为了前后呼应。“哥哥”在这三个句子里的翻译都不一样,是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需要使用不同的词,这样才能体现出歌里女孩的情感,体现出那种爱情的美感,同时也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2.接受美学视角下读者接受性

  在陕北民歌中的体现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在中心的位置,因此,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是从事陕北民歌英译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为文化的差异,译入语读者肯定不能完全透彻理解陕北的文化,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要顾及到他们的接受性。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了陕北民歌的美,又传达了民歌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陕北民歌中,人们常喜欢用“鸳鸯、沙鸽”来形容“一对恋人”.但西方人不知道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因此翻译时,译者必须特意加上“pairsof”“couplesof”等词语来加以说明,或省掉“鸳鸯”意象,直接译为“lovebirds”.这些译法都是为了便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出陕北民歌的美。例如:

  《一对对鸳鸯水上漂》Lovebirdsflowmerrilyinpairs.(王宏印)天上的沙鸽对对飞《(女儿歌》)Pairsofwildpigeonsflyinthesky.(王沛)

  3.接受美学视角下社会环境因素

  在陕北民歌中的体现陕北民歌的翻译也会受到一系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日常的一些生活习俗、传统的一些节日的庆祝以及该地区的风俗习惯等。这些因素,在做陕北民歌英译过程中必然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为了准确传达陕北民歌的意思,我们也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译达到美的效果。例如:

  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儿,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那个)蓝花花儿好。

  Ofallcropsinthefield,sorghumgrowsthetallest;Ofallgirlsfromthethirteenprovinces,BlueFloweristheprettiest.

  蓝花花是流传于陕北民间的一个人物,身上有很多优点,漂亮、善良、能干,而且对爱忠贞、敢爱敢恨,因此后来人们只要一提到蓝花花,就会联想到“好女孩”.译者在这里将其直接异化为BlueFlower,读者第一眼看到可能无法理解其意,但如果结合上下文便可以明白这里是夸奖、称赞这个“妹子”,因为前面有Ofallgirlsfromthethirteenprovinces…所以读者就不难理解蓝花花的基本含义,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美。

【结合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陕北民歌的英译】相关文章:

1.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讨论文

2.旅游文本英译的美学探究论文

3.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的论文

4.接受美学与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5.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

6.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7.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论文

8.美学视域下声乐艺术的探讨论文

9.基于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