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文学类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论文

时间:2020-12-06 11:30:47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师文学类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论文

  摘要:

高师文学类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论文

  为了适应当下大学生碎片化、个性化、移动化学习的需要,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成为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要设计与开发出文质兼优的微课,从微课设计与开发的原则、策略和反思等方面来探讨高师文学类课程微课的建设。也即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要处理好微课的时长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要处理好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内容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从内容到技术呈现之间的转换关系等策略;并要对微课资源建设进行适时的反思和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校;文学类课程;微课;微课设计;微课开发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近几年,以教学短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也是一种适应“互联网+”教育环境的教学活动。作为可视化教学资源,微课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情境,适应了大学生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移动化的学习需求。因而,微课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强大的时代适应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微课的应用前提是设计与开发出文质兼优的微课,我们拟从微课设计与开发的原则、策略和反思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高师文学类课程微课的建设。

  一、微课设计与开发的原则。

  1、时长适当。

  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等特点而著称。教学设计要控制好时间,一般来说,微课最好不超过10分钟。否则微课就不“微”了。为此,微课设计时,选题要精,要有辐射性和启发性,这样才会在尽可能有限的时间内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才可能做到教(讲)有尽而学无尽,唤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以学生为主。

  微课设计与开发要注重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其功能指向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的接受主体是学生,所以微课的建设,一定要有利于吸引师范生和促进其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启发师范生的教学设计意识。

  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体现高师文学类课程的专业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也要体现趣味性;媒体的设计上要适应网络传媒时代的特点;讲解方式要多样性和具有创意性;微课语言要通俗易懂、幽默生动。总之,微课设计与开发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3、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微课的设计和开发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微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对学习接受主体的分析来进行精挑细选,教学过程设计要精心;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微课制作要精致、精美。微課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技术表现应有机结合,为当代大学生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更优化的可视性教学资源。

  二、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策略。

  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技术手段等要素。那么,在微课的建设策略上,就要处理好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内容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从内容到技术呈现之间的转换关系等。

  1、处理好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完整教学活动。如何选题,这是微课建设的首要问题。微课设计不仅要注重课程的专业化、体系化,要有统筹全局的意识,还要善于提取那些能吸引学生的知识点。也就是所选的知识点要有价值,而且适合做成微课。每个微课的知识点是微课设计者从课程或学科体系中分割出来的,所以既相对独立,又是零散的。正如有论者认为,“微课的本质是‘课,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课的本质”。单个微课呈现的只是一个知识点,而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微课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在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开发时,从学习接受主体的需求出发,对微课的知识点进行选择,也要兼顾到微课之间的联系性与体系性,从而构建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微课群。

  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文学类课程的微课体系设计,既要有文学史的“线”贯穿各个微课,又要有作家作品分析的“点”的串联;既要有文学知识的融入,又要有文学作品解读方法的示范与指导。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例,该课程中的9个微课:

  (1)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2)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3)郭沫若的狂飙突进。

  (4)茅盾小说的史诗性。

  (5)老舍的文化之思。

  (6)巴金的激情写作。

  (7)沈从文的人性之颂。

  (8)张爱玲的中西合璧。

  (9)张恨水的雅俗共赏。

  这些构成了该门课程的微课群,微课与微课相互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整体上来看,第一个微课是贯穿其他八个微课的“线”,第九个微课也具有雅俗合流发展的“线”的意味,这就构成了微课群的收尾呼应效果。第二个至第九个微课是作家作品分析的“点”,而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关系:微课(2)、(3)代表了“五四”启蒙时代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风貌,又分别体现了这个时期不同的文学成就和不同的文学风格;微课2、5分别构成了民族文化批判与反思的传承与差异;微课(4)、(5)、(6)、(7)共同构成了1930年代的时代面貌,又呈现了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文学价值取向;微课(8)、(9)分别阐释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关系问题,借作家分析,以“点”带“面”地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关系、借鉴与融创的关系、雅俗合流的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涵盖。学生能通过微课群的完整学习,获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体系化的知识建构。

  因此,在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时,不仅要提炼课程中的重难点,萃取出其中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这些知识点进行短视频的“片段化”呈现,同时还应整合这些“片段化”之间的关系。

  2、处理好内容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远不止于选题的“点”与“线”、“点”与“面”的整体设计,还要处理好选题(内容)与学习过程设计等的关系。因此在选题之后,微课还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也即教学过程、教学环境、讲解方式(教学方法)、素材准备与选用、讲稿撰写、脚本的撰写等一系列的设计。教学设计得好,可以使教学主题更为清晰、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师范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知识吸收率。反之,则不然。endprint

  微课的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学流程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因此,微课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习理论、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碎片化、片段化的学习主题或学习内容进行重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复制”。学习过程的设计首先要符合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和认知逻辑,才不会让学生一看视频就产生畏难情绪。也要注意学法指导和学习方法的贯穿,才会使学生知道怎样“看”教学微视频,明确看的角度和重点,进而才能更好地从视频中获得知识。其次,学习过程的設计要有亮点,也就是要有最吸引学生眼球和产生学习兴奋点的地方,才能使学生持续看完微课。再次,要进行教学场景的选择、讲解方式的选用,考虑怎样充分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素材。主题不同,讲解方式也要有差异,教学场景就应有变化,语言风格也就随之不同。正因为要考虑这些因素的不同,所以讲稿的撰写和脚本的设计要在保持内在风格一致的情况下有变化、有创意。

  具体而言,微教案、微课讲稿的撰写都要精心打磨。微课的时限仅在10分钟左右,因此,微教案的教学环节要完整,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精准;微课讲稿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清晰、准确而又通俗、生动、有趣地表达。教学场景的设计,要符合高校文科师范生的特征和学习需求,也要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合理进行场景的选择。一般来说,微课的教学场景应尽量营造出亲切自然、轻松风趣、民主和谐的氛围,将学习内容融入到真实、仿真或虚拟的场景,以便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历和情感等认知因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微课的内容。文学类课程微课的讲解方式(教学方式)有很多种,如讲授类、访谈类、对话类、启发类、讨论类、表演类、影视展示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微课内容确定后,要选择相应的讲解方式。讲解方式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同。所以,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与各种讲解方式的优缺点,遵守最佳效果选择原则。当然,每一个微课的讲解方式不宜过多,最多两种,否则就会出现学习内容“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的状况。确定了讲解方式,也就会对各种素材的选用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因为素材的选用既要符合微课内容的需要,也要与讲解方式和语言风格搭配。以上诸要素设计完之后,就进行微课的脚本撰写。

  如果说微课的选题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具有宏观把控的全局意味;那么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将选题(内容)进行具体落实的规划。因此,相对于选题而言,教学设计就是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内容“落”到学生有效或优效学习效果的实处,又不会产生“形式抢镜”的状况。如果说选题,也即知识点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是“怎么教”和“怎么学”了。这好像又回到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老问题上了。实际不然。在选题上,不仅注重了教什么,更注重了学什么,强化了以学为主的观念。在教学设计上,增加了教学场景的选择、讲解方式的设计、语言风格的设计、各种媒体素材的设计和脚本的撰写,远比传统课教学设计复杂。而这些增加的设计要素,都是为了方便学生的移动学习,同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3、处理好从内容到技术呈现之间的转换关系。

  微课可以借助立体直观的表现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丰富的图文音影的流媒体呈现形式,给予学生不同于单一讲授的感官刺激,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选题和教学设计好之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就进入到了从内容向技术呈现的转换阶段,这需要微课设计者具备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能力。因此,如果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微课内容的技术表现就很可能不到位,微课的质量也就难以保障,那么微课的独特应用价值就会受到影响。

  目前,常见的微课开发方式有四种: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DV 或者手机等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三是由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PPT、Flash、会声会影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两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

  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对课件(PPT)进行微课的录制和开发,比较经济适用;而且这种开发方式是目前微课开发应用最多、最广的一种。在微课开发中,PowerPoint (PPT)制作门槛低,费时不太多,而且它本身就包含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和交互性。制作好了PPT,就同时打开PPT和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软件,调制到合适的屏幕位置,主讲人调整好录音装置(耳麦、麦克风),单击录屏软件中“录制”按钮就开始微课的录制。录制完后,对录制的视频进行编辑和后期处理,比如,导入素材、剪辑合并、添加字幕和标注、背景色的调整、背景音乐的添加、变焦和灯光调整等。

  微课的设计是技术,更是艺术。依据教学设计进行微课的制作,较多地依赖信息技术。技术呈现得好,就可以将抽象的专业概念具体化。比如,高师文学课程中的文学鉴赏中使用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术语,或者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文学跨界研究的概念和方法,将作品分析与图文、案例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熟悉和掌握各种行之有效的文学解读方法,从而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反之,技术呈现不佳,教学设计的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

  三、微课设计与开发的反思。

  微课设计与开发的实践环节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微课内容的选择较难拿捏好课程的专业性与学生的兴趣取向之间的尺度。常常可能出现,由于过于注重课程的专业化、体系化,而对学生的兴趣关注度不够;也可能出现迁就学生的兴趣而缺失了专业性水准。二是教学设计难以突破课堂教学的惯性思维模式,不容易产生匠心独运的创意之作。三是技术呈现欠佳的现象。这是因为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不够,缺乏教育技术人员的加盟,微课制作就出现了技术瓶颈问题。同时也要避免技术形式大于内容的趋向,避免使微课沦为信息技术的附庸,而失去微课之为“课”的本质。

  此外,微课的建设还涉及到时间、经费和技术支持,以及团队组建与合作等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总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要兼顾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手段与本质的关系。无论是从内容到技术呈现的转换,还是从技术形式到内容的回归,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将会在建设和应用实践中不断深化;从而使微课成为专业教师专业提升的助力,成为高校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谢炜聪。微课体系设计与开发策略——基于微课热的冷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23—27。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5—13。

  [3]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4]李婉嘉,徐晶。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85—87。

  [5]王洪梅,孟性菊,王运武。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创意设计研究——以“人类学习历史的演变过程”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2):51—55。

  [6]李晓艳,田丽娜。高校微课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效果策略研究[J]。高等数学研究,2017(1):111—114。

  [7]刘立云,张丽萍,王永花。交互式微课的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8):44—46。

【高师文学类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论文】相关文章:

1.高职《物流法规》课程设计与微课开发研究的论文

2.《建筑材料与检测》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论文

3.中级财务会计的课程微课设计论文

4.小学数学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论文

5.浅谈基于慕课的计算机游戏课程开发设计思考与研究论文

6.从学科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微课的应用论文

7.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微探

8.会计电算化微课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论文

9.高中数学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