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效

时间:2023-03-15 17:55:54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效

 

摘 要:模糊语言有着特殊的表达功能,显得更丰富,更具有表现力,为读者欣赏作品时的想象、审美、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增添了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文学欣赏;模糊语言;语用功能;审美效果  

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特性。文学语言中具有更多的模糊性。形象性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它是靠形象思维来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活动则是模糊思维,作家的构思过程基本上是一种模糊思维的过程,而读者的理解、欣赏过程又是一种对作家模糊思维的接受和延续,因此,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生命和灵魂。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的多种语用功效。  

一、

模糊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是不可缺少的。康德说:“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用精确的语言代替模糊的语言,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1](P115)事物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往往很难划出一个明显的界限,因此,要准确地将事物状态表现出来,就需要运用模糊语言。又由于模糊语言来源并植根于日常生活中的通俗语言,它们中有大量包含概括性的词汇和短语,正因如此,“概括性的表达一旦置于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其中的模糊语言均会无一例外地被赋予精确含义”[2],所以,在文学欣赏中能体会到有时恰当贴切地运用模糊语言要比精确语言表达得更生动更准确。如《林黛玉进贾府》对林黛玉的描写,别有一种风流和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里对林黛玉的描写很显然是采用了模糊语言,将西施“捧心而蹙”、“婀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聪明绝顶的比干式的灵秀之气赋予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象具有绝世的姿容,气质更散发着令人着迷的神韵。其美赛沉鱼落雁,其纯如冰清玉洁,其慧集天地灵秀,其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模糊语言的魅力所在。由此可见,文学语言的准确不是提供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逻辑概念的外延,而是在传达思想感情和意境上推崇准确,从而把握准确和模糊之间的辨证关系,运用模糊语言达到精确语言所不可企及的准确生动之艺术效果。  

二、

模糊语言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妙不可言的事物,但是我们却必须用各种巧妙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出妙不可言的事物,做到妙而可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可以借助含义宽泛的模糊语言,使自己的谈话具有某种弹性,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进退自如,无懈可击。模糊词语虽然看似模棱两可,表意不清,事实上正是它这种特点,使得语言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文学作品欣赏也如此,因为模糊语言中心区域清晰而边缘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与相邻概念的义域部分重叠,伸缩幅度大,所以借助模糊语言能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用模糊语言灵活地表情达意,并不是故意把话说得晦涩难懂,正好相反,它要求语言运用者依照一定的语言环境,采用灵活的对策,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如前苏联的文学作品《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有这样一段描写:卓娅为保卫祖国参加了游击队,不幸被捕,临刑前德国军官审问她:“斯大林在什么地方?”她的回答是:“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是采用模糊语言所作的十分灵活的应对。为了保护领袖,卓娅采用了亦此亦彼的回答:敌人本意问的是斯大林所处的具体的地点,卓娅则利用了“所处地点”与“所在岗位”在义域上的部分重叠,避开对方提问的实质,似答非答,变被动为主动,表达了对领袖的强烈热爱,对胜利的信心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卓娅的回答是模糊宽泛的,使敌人无法捉摸。  

三、

模糊语言凸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的思想也很复杂。由于运动着的事物、发展变化中的思维总是以环环相扣,或跳跃反复的方式衔接,一般来说没有明确的时空边沿,所以文学创作只能借助模糊语言塑造形象,以求真实地反映生活,由此模糊性也就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作家往往能巧妙地运用模糊语言,以相对清晰的可被人理解的方式,来凸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①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②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己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例句①,“十多年”在时间上本是模糊的,再加上“似乎”一词的修饰限制,就显得更加不明确,作者用近乎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孔乙己懒得出奇,死要面子硬撑读书人架子的丑态。例句②,“不多”是数量上的模糊,加上这个词的多次重复,让我们看到以读书人身份自居的孔乙己在对小孩子说话时都是满口之乎者也,把一个真实善良,又迂腐可笑的孔乙己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句③,“偷”、“窃”、“者乎”等是孔乙己制造的内涵上的模糊。在众位麻木冷漠的酒客面前,孔乙己极力掩饰自己的尴尬难堪,不想丢掉自己作为读书人的所谓清白。迂腐不堪的狡辩,不知羞耻的自我解嘲,含糊的咬文嚼字,难懂的之乎者也,欲盖而弥彰,只能够引得众人的哄笑,使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  

四、

模糊语言创设意境,强化美学张力文学语言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达的。模糊语言可创设一种意境,以取得意在言外,情在辞外之效。它既强化作品的美学张力,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从美学角度看,潜在的信息蕴涵的越丰富美学信息就越大,内涵如此丰富的美只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概念外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伸缩性,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最能创造朦胧美、含蓄美和意象美,能创造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境。”[3]如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诗的语言模糊,表层和深层信息也很模糊,扑朔迷离,甚至朦胧得让人难以理解,但透过这层朦胧的薄雾,细细体味,我们还是能领略其意境的,确乎“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格调,使全诗意境悠远,渲染了缥缈空灵的意境,使人感到一种朦胧美的审美愉悦并难以释怀,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前苏联)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苏联波.模糊语言不模糊[J].西华大学学报,2005(6).

[3]康响英,刘宝岩.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2006(7).

            

【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效】相关文章:

文学作品欣赏论文05-24

语言艺术在英语文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09-23

从语用学角度看郭靖语言运用和理解特征06-15

莱辛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文学论文04-29

浅谈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平行推进的语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05-07

浅谈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日常会话中的模糊限制语08-05

浅谈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08-04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1-03

汉语言文学论文02-17

西方文学观念中作家的主体地位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