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论文

时间:2022-03-30 17:01:11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跨文化交际日益密切。由于中西文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说话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这种差异体现在交际用语上差异也非常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交流日益密切,也出现很多文化交融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非常有必要。

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论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融合

  一、引言

  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必不可少,因此交际用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交际用语的差异与融合就慢慢体现出来,至今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点。为了更好加强中西方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将对此方面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中西交际用语的冲突

  (一)寒暄用语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也体现在中国人的寒暄用语中。例如:中国人喜欢用“你吃了吗?”这样的方式来打招呼。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对方想知道你是否真的用过餐,而是相当于“你好”的寒暄语。如果按字面直译成英语就完全就和本身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会使西方人非常不解而觉得尴尬。而由于气候的原因,西方人更喜欢用天气来打招呼。同样,它所表达的也并非字面意义。同样是打招呼但表达的方式不同。

  (二)话题选择的差异

  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谈论家庭状况,例如年龄、婚配、收入等情况。但你若与西方人谈论此类问题,会使西方人感到反感与不便。因为西方人受宗教的影响,比较注重隐私,对别人的家庭状况只表达关心但不会刨根问底。他们更喜欢用Whatisyourfavoritemovieorprogram?Whatisyourhobby?Whatisyourfavoritesports?等此类话题。

  (三)赞扬和恭维的差异

  欧美文化较为开放,表达方式较为直接,而中国文化较为传统,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国人就养成了谦虚的说话方式和习惯。所以,在和中国人交谈时,外国人时常感觉到,在他们对中国人表达赞扬和恭维的时候,中国人自谦的表现令他们难以理解,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不坦然不自信。例如,当中国人被夸奖长得漂亮时,中国人总是说“没有,没有”或“你更漂亮”这种谦虚的话来作为回答。而当西方人被夸奖长得漂亮时,他们会欣然接受并表达谢意。当中国人被夸奖学习好有学问时,总会说“过奖了”或“不敢当”。西方人认为这种谦虚是是不诚实。而当西方人收到同类夸奖时会乐于接受并为此感到自豪。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过于自满。

  (四)餐桌上的用语差异

  中华民族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宴请宾客时喜欢准备一大桌菜并会想方设法地劝客人多吃点。主人在餐桌上习惯说:“没准备什么,凑合吃点”或“多多包涵”等客套话。这让西方人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准备了这么大一桌还说没准备什么。而在西方,在请朋友来家中做客时,时常简单准备几道小菜,主人也不会劝客人吃饭。“Helpyourself”是西方餐桌上的常用交际用语,即“不要客气,像在家里一样”的意思。另外,用餐过程中,当主人说再吃点的时候,中国人即使没有吃饱也会说:“不用了,我已经饱了”。而西方人若没吃饱则会说:“我还想再吃点牛排、披萨什么的”。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到别人家做客吃的太多是不礼貌的表现,即便很想再吃点也会碍于面子而不吃。而西方人则认为吃的多则是对主人的尊重。

  三、交际用语的融合

  打招呼用语

  例如在中国传统语言中,打招呼和告别用“你好”和“再见”。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交融,英语中的“Hi”和“Byebye”也成为了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打招呼和告别用语。如今,走在街上,遇到熟人时,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嗨”。与人告别时不自觉的会说“拜拜”。这种反应甚至不需要大脑的思考而成为一种习惯,像说中国话一样的自然。而在西方,人们最会说的一句汉语就是“谢谢”,像常识一般。当他们遇到中国人时,总会说这句“谢谢”来表示他们的友好。

  四、结论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交际用语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会产生许多误解与不必要的麻烦。同样,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存在这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了解与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用语的差异就十分必要且有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大量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以免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向外国人更好更准确的表达以及做到言行得体、尊重他人。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摘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的。一个偏重群体关系和整体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论;一个偏重个体能力和英雄主义,提倡自由万岁。在两个文化理念截然相反的作用下,我们必须融合两者意识上的差异,在文化层次本身找到共性,以利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差异;价值观;文化

  0 引言

  历史发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两条时而胶着、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相互交融。但,无论任何时候,两者从未有过平行的时候,因此,研究世界文化不可能单一的研究中西方某个文化,而应全面、系统的对中西方文化加以研究。

  1 关于中西方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 、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1.2 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1.3 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2 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迄今,无数学者为更好的研究两种文明,划分了各种各样的时期或时代,以将历史分割成各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在此,笔者参考各权威观点,结合自己的观点,在权威学说的基础上以阶段性为前提,简单描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以便更好的对论题加以研究。

  2.1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2.2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3 中西方文化差异

  3.1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3.2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3.3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4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谢遐龄.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较.博览群书,2001.2

  [4]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探讨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中西方的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在中西方的交际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具有差异性,加之文化具有历史性,是人类长期发展所积累下的物质,不同民族与区域都有着各自特色化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社会礼仪与习俗方面。关注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影响,通过有效认知文化促进交际活动有效性的提高,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活动;影响

  前言 之所以文化对交际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因为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交际而创造的一种文化,其形态与表达的方式都受到一个民族社会意识与风土人情的影响。关注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关注文化差异,促进中西方的有效交际,能够促进语言文化内涵的突出,更能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进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日常交际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上的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在语言中,中西文化的不同,会让中西方的语言交际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对于交际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影响如下:

  (一)称呼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在称呼上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英美国家,小朋友可以直呼爷爷与奶奶的名字,而不是中国的爷爷奶奶。同时,长辈对晚辈称呼时在其姓名前加个“小”字,表达对晚辈的疼爱,这在英美国家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同样,“老”字在中国的称呼中也是经常使用,一些关系亲密的朋友不分年龄会称对方为“老张”、“老王”等,年龄较大的人也会这样称呼,在中国,这样的称呼会让人觉得十分亲切,但在英美国家却不是这样的。在中国,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邻居,都可以用哥哥,姐姐进行称呼,但是英美国家,无论性别、年龄,都可以直呼其名。

  (二)寒暄上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传统寒暄的交际中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打招呼方面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中国人见了面,会有意无意地寻问对方“你吃过了吗?”或者“你这是去哪儿啊?”,以此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心里并没有真正期待对方给自己一个高质量的答复。在寒暄中,也经常会问到对方的年龄、婚姻以及个人薪酬问题。但是,这在英美国家都是被人极其反感的聊天内容,如果和他们谈及这些,他们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不太相关的事物打招呼。他们见了面,都会聊一聊天气或者政治问题,总之与个人问题无关的事情都可以拿来寒暄。这就使得中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误解。

  (三)赞扬上的差异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比较委婉,经常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直接说出来。在得到他人的赞美时,中国人比较谦虚,虽然内心接受了这份赞扬,却不会当面大方地承认。在接受赞美时,中西方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且在用词方面存在差异。当中国人受到他们赞美时,会在第一时间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而西方人听到他人的表扬,都会大方地说“谢谢”。在中国人眼中,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人眼中,被人赞美是一种乐事。

  (四)道别上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尽相同的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与他人道别时,都会送一段距离,将客人送到自己爱门口,甚至送到更远的地方。被送人的会说“请留步”,主人会说“慢走或者经常来”。在西方人眼里,这些礼貌用语都会被理解为邀请,如果对西方人说“再来”,他们会认为自己得到了邀请。英美国家的人在道别时,一般都是用微笑或者手势说再见,没有太多的礼节与语言。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作用于交际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交际的影响原因是多样化的,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体系。每一种文化都对应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对应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首先,价值观上的差异。在中国,群体性的价值观特征较为明显,中国人一直强调集体的为先,个人的愿望与情绪应当服从于集体利益。要实现个人利益,需要先考虑他人与集体的利益。在西方国家,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利益,关注个人的行为自由以及能动性。 其次,语言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以及词汇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会导致中西方人产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同样的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会有不同的指向。龙与英语当中的“dragon”是完全对应的词汇,在中国人眼中,“龙”是吉祥与权威的象征,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dragon”一词具有贬义,它是一种体形很大的怪物,象征着恶魔。 最后,世界观上的差异。世界观是人们形成个人思维以及人生观的重要基本,世界观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方的世界观具有多个方面的不同,像在对待自然问题的观念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认为顺从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好的选择。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汉语中有诸多像“天意”与“天赋”这样的词汇。而在西方文化中,

【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论文】相关文章:

中西方美术的融合与当代工艺美术论文08-15

高职语文与校园文化融合研究论文07-27

谈建筑的地域文化精神与性格论文08-15

谈建筑装饰风格与建筑文化论文08-07

民族文化与汉字字体设计的融合论文09-30

篮球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论文10-01

谈民族性文化的塑造与延展的论文10-02

谈图书营销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与发展07-29

谈图书营销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与发展11-12

谈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隔离与架构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