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

时间:2024-06-06 10:08:09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推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推荐)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1。 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基本作用首先是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对单位经济监督的第一个窗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单位的经营行为,使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自我约束。具体来说,要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要对单位的重点部门进行监督;要对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揭示,促使各部门规范管理,堵塞漏洞,为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

  2。内部审计的评价鉴证作用。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之一,实质是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评议。鉴证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鉴别和证明,针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通过开展绩效审计、经营目标审计、内控制度审计,对单位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及评价,协助管理者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二、单位内部审计现状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完善,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作用难以发挥。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根本指导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只有在组织上、行为上都是独立的,职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一些单位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将内审机构合并到纪检、监察或财会部门,或者由会计人员兼任,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无法得到保证。

  2。内部审计程序不规范,技术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许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收费价格等方面的审计,没有或很少开展对经济责任制和内控制度的评价。少数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不能严格履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导致相关审计准则的运用流于形式或没有得到正确运用,使得很多部门内审工作不能为单位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不利于两个效益的提高。

  3。单位内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内部审计工作要向事前、事中转移,要求内审人员具有综合性管理知识,但实际工作中,搞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少,有的人员是从其他部门调来的,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甚至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技巧,而且对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缺乏了解,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三、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的'方法

  1。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严把审计取证关,审计人员所取得的证据必须客观、真实、充分、有力、合规;严把审计复核关,通过实行审计复核,强化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审计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内审的作用应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随着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它将对单位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风险降到最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进行恰当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3。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了保证单位内部审计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必须定期对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评价单位管理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看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审计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开展对专项业务活动的审计,评价各部门对单位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审计的目的。

  4。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提升审计工作水平。要将那些懂业务、知识面广、能力强的人选拔进来,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评价上,严格考核制度。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审计理论水平。单位应对内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强内审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同时,还要加强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内审人员也应注意更新知识,通过自学、培训、继续教育等方法不断拓宽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不断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促进单位又好又快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2

  1 引言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起源于美国,我国于20xx年开始实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该项审计业务已经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要业务内容,同时该项审计业务也成为我国企业内审项目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设计的整合问题,目标是推动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效整合。

  2 两项审计整合的重要意义

  2.1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使企业转变了管理的理念,有效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在内部管理的控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加快了企业管理的提升。具体表现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降低了企业内部的风险,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涉及企业内部审批流程和业务流程,企业的高管层通过两项审计的有效整合更加了解企业内部的发展状况,讲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了企业内部发生舞弊的风险;第二方面,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促使企业的日常业务有效展开,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业务活动更加具有规范性。

  2.2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促进会计师行业的有效发展内部控制审计提出之后,有效的拓展了会计师执业的范围,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后,虽然在财务会计制度层面没有对内控审计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多的国有企业着手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效整合。从此可见,未来企业的审计逐渐从单一的财务报表审计逐步过渡到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效融合。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接受两种审计整合的好处,为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进的动力,为我国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审计有效整合的同时,会计师在审计、专业人员等越来越多的方面也面临重要的挑战。

  2.3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有效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性质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是这两种审计形式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相同的地方,这促使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可以为彼此提供审计所需的基础数据,有效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成本支出,提高审计效率。举例来说,内控审计在审计时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外部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审计的方向,而财务报表审计的前提也是首先确定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评估,了解企业的财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根据了解的情况确定企业的审计方向,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需要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本次审计的方向,这样既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审计资源,也可以降低企业的审计成本,两种审计进行有效沟通后,会提高企业的审计效率。

  2.4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审计风险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对企业内部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有效评估,并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时比内部控制审计的准确性降低,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可以提供准确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有效降低了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假设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出现了审计错误,该错误可以在内部控制的审计可以得以发现并纠正,这样企业在审计时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并有效提升审计的质量。

  3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3.1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一致性目标

  内控审计目标包括:通过内控审计有效的保证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可靠,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包括:通过财务报表审计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可靠。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的目标具有一直性,两者均是确保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虽然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在审计的流程存在不同之处,但是目标一致,因此可以将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可以有效的整合。

  3.2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相同的审计模式

  财务报表审计的模式主要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该审计模式主要自上而下的形式,主要以企业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企业风险的因素逐一进行有效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确定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和风险,以此来实施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内控审计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风险的测试,通过测试风险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此得出内控审计的审计思路,并进行相关审计工作。因此,从审计的模式角度来说,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均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且均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形式,因此,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是可行的'。

  3.3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两种审计程序具有相关性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企业进行内控审计时可以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审计的方向,通过企业内部的审计程序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缺陷,进而发生企业可能存在的错误,有效的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审计的方向。而会计师通过对企业内部关键控制点的审查,发现财务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是可行的。

  4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的策略

  4.1 同时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的目标

  同时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目标时,首先需要对内控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的结果了解内控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充分的意见。同时,通过内控审计可以有效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更加合理的内部风险控制。两种审计意见类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在具体审计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为了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和内控审计目标的一致,需要将财务报表审计进行策略调整,使其适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的目标。

  4.2 内控审计结果和财务报表审计结果可以结合使用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分析测试,测试结论充分考虑财务部报表审计对于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而在财务报表审计的过程中,风险评估时充分考虑内控审计对控制和运行的测试结果。如果在具体的审计流程中发现控制错误和风险,应及时对该项错误或者风险造成的财务报表审计在范围、性质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5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意义,研究了二者整合的可行性,两种审计具有一致的目标,相同的审计模式和审计程序具有关联性,并研究了具体策略,旨在提升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合理性和规范化。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3

  一、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工作概述

  (一)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工作的内容

  内部控制,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如股东利益最大化、尽可能保护所有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等。通过内部控制,达到兴利与防弊,特别是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内部审计不仅仅只是一种保证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咨询活动,并且内部审计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加组织价值。

  (二)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研究工作现状

  在借鉴西方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同时,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研究与实践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从20xx年起,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力求在借鉴SOX法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xx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了《内控基本规范》,这标志着中国版的SOX法案的诞生。由于这一基本规范是原则性的,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指南性文件以使规范更具操作性,20xx年,《内控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征求意见稿)应运而生。20xx年4月26日,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至此,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完善,为企业评价内部控制工作、注册会计师执行内控审计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二、我国审计规范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制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部分审计师以多种不同的执业准则为依据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受诸多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部分执业准则在目标定位方面已严重脱离现行实际状况,无法满足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20xx年,我国政府部门出台《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一政策虽然对审计师能够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起到借鉴意义,但仍然未明确审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所要依据的准则和规范,只是在后附中简单的提到“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

  一方面,《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仅在部分方面对内部控制审计具有指导作用,而未对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计划的审核及审计过程中的评价等方面做到明确指导,可想而知,其指导作用也就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正因如此,使得国内多数事务所只能够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内部控制审计指导意见》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第1211号》等准则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将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业务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脱离出来,这一举动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业务或面向特定企业的业务,实现了与财务报表审计并列的经常性业务。尤为注意的是在《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背景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存在着问题

  1。内部审计报告中缺乏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共同构成。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制定内部审计报告时,过于重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忽略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2。内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大都为标准审计意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中主要具有四种参考格式:标准格式、否定意见格式、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格式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格式。在样本数据中,我国上市公司均采取无保留审计意见格式,究其根本在于上市公司大都不愿意自主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我国当前存在准则并非内部控制审计的恰当执业标准

  在查阅的内部控制审计师报告中,事务所主要提及了以下执业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于20xx年2月15日单独发布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中注协20xx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xx年财政部等部门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20xx―20xx年间为《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

  《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本意见所称内部控制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第二十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与评价审核证据,形成审核意见,出具审核报告。”《指导意见》对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雏形。但《指导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审核”业务在程序、对证据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保证水平方面都不及“审计”业务的要求高。目前,内部控制审计已经从财务报表审计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项单独的审计鉴证业务,显然《指导意见》已不适合作为恰当的执业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而制定的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属于鉴证业务的一种特定类别,审计师以此为执业准则,具有原则指导性,但针对性明显不足。

  《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制定的准则。该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控制测试,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显然,该准则定位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是作为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辅助部分展开的,而非为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进行的全面指引。显然,该准则也不完全适合于独立的鉴证业务――内部控制审计。

  三、我国审计规范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审计

  准则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以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高效性职能无法充分发挥。针对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相关部门需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作法,结合我国的市场特点和需求,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鉴证业务准则》中新增更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之后将其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相融合,最终将其确定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可结合实际状况,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更名为《中国注册师财务报表审计准则》。为满足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需求,相关部门也可依据美国的PCAOB AS No。5,结合国内市场现状,制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审计准则》。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可构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从而为完善和调整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提供有力平台。

  美国PCAOB AS No。5中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出了规定,我国相关部门可依据这一规定,结合国内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格式,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在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将《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后附中的“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改为“审计师已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现阶段,对于跨国的上市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国际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对于在中美同时上市的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PCAOB AS No。5下的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以此才能够确保公司平稳而快速的发展。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

  1。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针对其现象,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实现注册会计师思想和能力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会计师充分的独立性。

  2。转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树立其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在充分认识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条件下,确保上市公司能够立足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内部审计报告制定工作,从而,全面调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不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足,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职能。该环境下,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不容忽视,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完善需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加大内部审计报告披露力度,推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名称和格式的统一性。

  (三)防范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措施

  1。研究制定获取第三方信息的程序和规范。制定完善的《审计机关获取第三方信息操作规范》须立足于下述方面:首先,应该统一第三方信息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其次是制定健全的第三方信息操作步骤和标准;再次是明确第三方信息的使用范围;最后是规范第三方信息风险控制措施。

  2。运用多种方法对第三方信息予以加工、提炼和验证。第三方信息数据受客观环境、信息来源渠道的影响非常大,在不同环境下或不同信息来源渠道下,审计机关获取的第三方信息数据有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就需要审计人员采取趋势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等诸多方法加大对第三方信息数据的分析、提炼和验证,从而筛选出最真实、可靠的第三方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采集和应用。

  3。构建第三方信息的专家鉴定和数据认证制度。在众多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关于第三方信息的相关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历史数据,因此,需要审计部门依据研究数据和历史经验构建第三方的专家鉴定和数据认证制度。现行研究人员可凭借该制度实现对第三方信息和风险水平的评价、分析,从而制订出相对应的措施,以此增强第三方信息的可靠性、客观性、完整性。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4

  [摘要]基层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一个有待系统建设的管理空间。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中,尝试性的将管理学中“闭环式管理”理论融入内部审计项目开展的各个阶段,探索建立各阶段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闭环式管理;模式

  审计质量对基层内部审计工作至关重要,而管理则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基础,管理创新是内部审计工作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标准,不断优化管理,完善制度、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

  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至今仍存在凭经验办事、无章法、无程序的现象。审计走过场,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程序马虎、不规范,出现漏审、偏离目标、证据不足、重复返工;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追踪,审计建议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职能得不到发挥,审计工作得不到单位领导重视。

  二、内部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

  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设计,是引入管理学中“闭环式管理”理论,以审计目标为管理核心来控制审计工作质量,将审计项目的计划立项阶段、现场实施阶段、报告编制阶段、结果追踪阶段连接构成一个以审计目标为中心的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既可以发挥短期管理效果,保证单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又利于基层内部审计在工作中不断规范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

  三、内部审计项目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审计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立项是“文章的题目”,确定了审计项目要干什么。内部审计人员在拟定新的工作项目时要考虑三个“实”,即“实际、落实、实力”。1.“实际”。是指内部审计工作要服务于本单位建设发展实际。在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充分体现出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审计人员首先要关注本单位重点工作,把上级文件要求加强监管的事项以及本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事项作为内部审计计划和立项审查的侧重点。对这些侧重点的逐一实施到位,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一。2.“落实”。是指审计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整改到位,促进单位的长足发展。立新项发现病灶,续旧篇建立复诊,观进展直至康复,是审计价值的充分体现。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再立项,是每年审计工作的必修课,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二。3.“实力”。是指在拟定审计项目时要充分权衡人员、时间、事项因素,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也就是说,要做到科学规划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好可利用的审计资源,处理好审计成果的运用与转化工作。基于基层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较少等特点,可采取多个审计项目现场收集资料并行,开展交叉取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审计方法、审查形式上要多发挥审计对象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内部审计工作不是查问题摆问题,而是查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审计立项预期的效果,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三。

  (二)审计方案编制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方案的制订对审计项目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的提纲,包含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程序。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案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起到全面指导和质量控制的作用。编制审计方案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对审计对象情况的掌握。尽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占有“地利”之优势,亦不能保证对本单位各部门、各环节运转情况都能全面了解。这说明全面摸底做好前期的深入调查是审计方案编制的重要步骤之一。二是对审计项目目标和方向的确定。审计项目目标和方向在既定审计立项时就确定了,是审计方案编制的中心,现场实施阶段重点审查的内容和范围要围绕审计目标而定。三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可用审计资源的配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要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这将影响审计项目的效果和效率。总之,在编制审计方案时要做到“知己知彼,准备全面,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三)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认真执行审计方案,考证事实,以重要性为原则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成就审计报告的精彩。审计实施阶段犹如写文章找素材,既要做到详略得当,围绕中心,还要做到抛砖引玉,紧密扣题。一则要突出“重”。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以重要性为原则,按照审计方案拟定的重点审查内容,给予重点关注,在时间、人员安排上加强力量。对重大事项、大额资金、复杂环节要详审细审;对支撑重要问题的.审计证据要取证全面。二则要围绕“中”。顾名思义,“中”即中心,对审计而言则是审计的目标。审计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求证的过程,当发现拟定的审计重点范围偏离了审计目标,进行考证的内容对实现审计目标存在重要性、时效性的偏差时,就要及时调整到围绕中心的轨道上,始终做到以目标为导向。三则要紧记“本”。审计人员在核实问题时,要抛开表象看本质,由表面问题分析出的与审计事项关联的内部控制以及流程上的不足,以期达到通过个案审计发现共性问题,深入剖析,提升层次。另一方面,采用多个审计项目并行开展工作时,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对每个项目都要做到:明确审计目标、审查重点范围;发现错误疑点,及时取得证据;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保证质量。

  (四)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工作阶段性的总结,是审计人员劳动成果的文字载体。它的使用者是审计对象、单位领导或上级部门,因此在编写中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在编写审计报告时首先要使读者一目了然,通篇文字要清楚地反映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是审计报告所反映内容能够得到重视的关键。二是注意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四要素。即注意事实清楚、数据真实;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果合理;证据充分,定性合理。审计报告编写要严格遵照审计准则规范,做到目标明确,客观真实,符合法规,文字简明,全面反映审计工作成效。三是注意报告的及时性。内部审计项目往往是单位领导关注的事件或上级要求落实的问题,所以审计工作的节奏要紧凑,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收集证据、分析原因要“稳、准、狠”,要保证审计报告呈报的及时性。四是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审计工作要有人情味,审计报告强调的是客观性,不能成为审计对象的负面清单。审计报告既要对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阐述清楚,也要重视全面记录审计对象做出的成绩和优秀的管理经验。要通过审计报告全面反映审计对象的工作面貌,在反映问题风险隐患的同时,对优秀工作经验给予弘扬传递。五是在审计报告处理上要掌握艺术性。审计报告对成绩和问题阐述的结构布局、文字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报告阅读者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叙述上要主次分明,基本情况简明扼要,反映的问题要具体;语言表达要直白,不能有夸张性词语运用;在处理问题和成绩的前后顺序时,要掌握好问题和成绩的抑扬顺序,尽量考虑审计对象的阅读心情。如适度的肯定其大体上很好,这样审计对象才能对美中不足之处更为重视,有利于审计结果的落实。随着内部审计工作报告逐渐成为单位管理者对各部门工作的重要考核信息来源,审计报告编写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一份精彩的审计报告不但饱含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更应使之成为单位各部门之间隐患防御的宣传工具。

  (五)后续审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基层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一种非常糟糕的现象:“年年审,问题年年犯”,其直接导致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能力的质询。故此就“内部审计工作究竟在做什么”这一疑问,最有力的回答是:改变形象,后续审计是关键。一是审计程序不能简化。每一次后续审计都要按照新项目的要求来做立项、编制方案、实施审核、出具报告。二是审计目标要明确。后续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整改到位。三是发挥后续审计的质量控制考核作用。后续审计的质量控制考核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单位被查层面的质量控制考核。对审计对象整改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事实披露,追究原因,责任到人。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推动问题整改的进度,保证问题整改的深度,扩大问题整改的辐射面,杜绝同类问题屡查不改。第二个层面是对审计项目本身质量的考核。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要通过整改的成效,客观分析已发表的审计建议的实用性、适度性。运用pdca、鱼骨图等管理方法和工具对以往审计项目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查找缺陷产生的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完善审计操作程序及项目管控流程;提高审计证据查找的准确性、全面性及审计依据查找的充分性、相关性;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在开展后续审计项目的现场审查中,对新发现的问题要重点分析,特别是对依照审计意见整改后所采取的新流程新举措,由审计对象提出的有异议性的反馈意见,要给予重点关注。应虚心接受来自审计对象的意见,重点测试问题点,若是由以往审计结论造成的,审计人员要及时纠正;若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审计人员要将其视为新的审计重点,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展开问题调查。基层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在单位的管理运营中逐步由幕后转到台前。在未来的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要强大,要在单位管理中发挥作用,在单位管理者心里占有一席之位,就要从自我建设入手。内部审计工作者要更多地接触管理方面的理论,借鉴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专业技术,突破自我、与时俱进,探索建立基层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管理办法,降低内部审计工作风险,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5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及办学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发展逐渐多样化,学校各项经营开支和基建投资成倍增长,筹资渠道逐步多元化,机遇增加的同时也面临日趋复杂的风险。内外环境的复杂化也赋予了内部审计更大的价值潜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显得越发重要,审计工作的领域也逐步扩宽。内审部门不仅承担着财务收支审计,还承担着基建工程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工作。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加快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高校发展服务。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概述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存在重大问题的经济活动或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或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经济活动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并因此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学校的内设监督机构,对学校各项活动行使监督职能。但由于部门设置的平行性、行政关系的密切性,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之间存在利益相关性。内部审计机构在对学校相关活动进行审计时,会受到部门利益以及学校领导的影响,严重影响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在这种多重关系的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时容易确实自主性,独立性,导致审计结果失真、失实,不能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职能,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 内部控制不健全。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我国已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基本都是适用于企业内部控制。对于高校内部控制,还尚未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因此,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完善就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无法对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指导。从学校的重视程度来看,作为高度重视教学和科研的单位,高校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而忽略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及执行,没有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只有简单的管理制度。而高校内部控制的相对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必将导致内部管理的漏洞和重大舞弊的产生,形成审计风险。

  3. 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作为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组成,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好坏。当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少,且大部分人员是从其他部门转化而来,缺乏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审计专业性。同时,审计人员年龄层偏高,知识更新缓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存在专业胜任能力不强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所得出的审计结果肯定是差强人意的,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 逐步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如今,高校的'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对审计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合格的、高素质的专业审计队伍。从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执业技能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以控制审计主体的不当行为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不断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注意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准确评估风险的大小及其存在的可能性,进而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审计人员应始终以严格的审计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执行监督职能。审计人员应掌握会计、管理、审计、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不断的学习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政策、业务水平,从而胜任审计岗位。

  2. 优化内部审计环境。合理配置人员,树立专家数据库; 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高校教职工对内审的认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成立校审计委员会,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实现内部审计机构的“形式上的独立”和内部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展审计软件和测试数据技术的培训,尝试构建“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联网审计实施系统”,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经常化和全面化。

  3.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加强内审规章制度建设。内部审计部门的规范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高校的审计部门要持续关注有关审计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内部规范体系,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目标和范围、职责和权限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审计工作深入和细致的开展。制订相应的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保持审计人员高度的职业谨慎,提高执业水平,降低审计风险。不断进行审计创新,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推进审计质量考核评价。一方面,根据内部审计的相关规范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管理。另一方面,对项目从审计业务安排到审计报告出具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在审计过程中有效的减少和消除人为误差,强化审计的质量控制,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6

  职业道德指的是个人在职业行为中应当遵守的,在特定规则当中应当做到的标准和规范。职业道德无论对于从业人员还是单位整体的领导都是十分重要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可以帮助不同职业之间调整关系,保证各行业职业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可以帮助整个社会建立一种良性的积极氛围,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内部审计人员是指从事会计、出纳等经济方面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执行,也可以影响到领导管理者的决策,甚至对整个行业与社会的道德产生影响,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与控制非常重要。

  一、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也可以作为内审人员的行为规范,还可以形成一套行业的行为准则,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可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所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应当大力加强。

  1、独立的职业道德法则

  首先,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一套能够符合单位内部的法则体系,运用该体系的约束作用来对内审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关于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的标准,这就需要各个单位内部积极结合自身的行业实际,吸收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但是不能够盲目复制,而应当建立在严谨全面的自身调查和取证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规范而科学的引导。这样可以保证其在工作中有据可循,将自身的行为准则进行及时参考以调整职业道德行为。

  2、完善的企业配套制度

  为了将内部的审计人员道德标准法则能够有效地执行下去,单位的领导人员需要充分地意识到良好地制度体系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执行的重要性,因此除了基本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法则之外,还需要一套匹配的法则制度,为其提供一个良性的背景环境,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与监督。建立好这样一个配套制度,一方面需要保证好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将其另辟蹊径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解决其关联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单位还需要将设好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的监督属于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因此为其提供必要的开展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单位还应当给内部审计人员赋予一定的权利,使其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依法行使自身的职责,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3、内部考核与激励

  从单位内部的角度来说,应当适当提高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在岗位培训过程中需要全面渗透职业道德的思想,为从业人员在入职前具备好自身道德标准的准备,并对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有全面的认识。后期在职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后期教育,不断提醒其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水准。此外,单位内部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不定期对其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关于职业道德内容的评估,通过评估对其职业道德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同时也可以适当加以激励措施,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有较高的热情保证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4、全面的监督与奖惩

  从内部审计人员的外部环境来讲,内审人员仍然需要外部人员进行工作上的适当监督,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建立起独立的监督部门,赋予其特定的职权,保证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在监督中发现了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惩罚,通过这样的措施来对其他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以后的工作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其他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在工作中约束好自身的行为。

  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控制

  在内部审计人员正常履行自身职责,并在特定的道德准则下进行工作时,仍然需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的存在,这就需要对内审人员的道德建设进行一定的控制,主要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单位需要建立先进的治理体系,如今我国众多的企业单位存在严格的上下阶层管理关系,各阶层之间往往存在各司其职,并且对下级存在绝对的统治关系,这就给内部审计带来了众多的障碍。因此,单位内部需要给不同的管理阶层赋予不同的权利范围,并且做到不同级别岗位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权利,这样才能为整个单位的审计工作带来公平化的背景。

  其次,单位内部需要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保证好被审计人员的信息透明,避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出现,并且在接受审计的过程中,避免被审计人员与审计人员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导致结果的偏差。内部审计人员在接受上级的审计时,两者的利益不存在冲突,因此结果很难出现偏差,但是在同级审计中,实际的委托者为管理人员,由于会引发部门利益的冲突,因此需要重构委托关系,让内审人员摆脱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范围。

  最后,从内部审计队伍的角度来说,单位应当聘用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准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在工作中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及时进行专业能力与道德的再培训,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职业道德水平。

  总结

  总的来说,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仅是单位审计部门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整个单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职业道德的建设与控制是一项延续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努力配合,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也应当引导所有人员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道德约束准则,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水平的双重实力,时时刻刻都不能够加以懈怠,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各个单位的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玲.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J].北京:中国市场,20xx(22):75-76.

  [2]孙海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石家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11):58-59.

  [3]梁本祥.浅谈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几条建议[J].北京:时代经贸(学术版),20xx,6(17):123.

  [4]陈雪梅.浅谈内部审计道德建设[J].成都:四川水利,20xx,32(1):68-72.

  [5]王玲.浅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J].哈尔滨:现代经济信息,20xx(17):300.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7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总体规模超过8000 万家,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好。中小企业在“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经济新常态下,在整体经济增速日趋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并能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社会和企业亟需探索的问题。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和不足。在这样的劣势下,为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要做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内部审计的质量。内部审计质量主要针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而言,也就是内部审计质量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益性。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能否发挥期望效果,能否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主要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质量的高低。为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转型难、融资难和用工难等风险也比较突出,为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继而探讨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外部环境

  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等均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政治环境是国家政治发展大背景,是内部审计质量的先决条件。法律环境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保证依据,也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出台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是对内部审计的各方面给出了法律层面的约束和规定,然而,针对中小企业这样特定对象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依然适应的评价标准及依据。

  2.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和程序

  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是为实现相关职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包含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和收集审计证据使用的方法。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环节,影响审计质量。技术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也意味着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内部审计程序是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也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基础。内部审计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可实现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进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同时,内部审计的计划、实施、报告和结论等环节对内部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不能想当然地简化或减少相应审计工作环节,否则将导致内部审计程序无法顺利实施。

  3. 内部审计组织和机构

  内部审计组织和机构是保障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常态化的基础。首先,内部审计岗位的特殊性,注定了该岗位不同于其他岗位。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监督活动,是对经济主体财务收支以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客观评价。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决定性条件,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是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4.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审计人员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操守和沟通能力的高低对内审计质量的优劣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的审计,还对企业管理和内部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审计。因此,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则更高。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运用专业知识对企业信息进行分析,不具备相关知识的储备,就无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将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 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明确

  现已发布实施的内部审计准则存在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且协会颁布的相关准则的法律约束力不清,进而使得内部审计缺少约束力。同时,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准则对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未有明确界定,致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难以评价和分析。

  另外,中小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因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也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统一审计目标。而且,从现实情况看,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制度建设大多是流于形式,可操作性较差。同时,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也缺少相应的考核和追责机制,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2. 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审计程序不科学

  当前,中小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审计。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技术和方法也正逐渐发生变革。然而,中小企业在审计技术及方法上的局限性,使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在技术和方法上无法实现现代化,这给中小企业审计效率和质量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理论上,内部审计过程中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时,只有选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才能保证审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小企业因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流程化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中小企业在内部审计程序中存在程序简化的乱象较多,进而导致中小内部审计质量的准确性不高、效果不理想和效率低下等后果和问题。

  3.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

  现实中,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较多误区,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有审计人员不足的现象。并且,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为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中小企业甚至不设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或者监督检查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则有的由管理者直接担任,或者有的由会计人员或其他管财产物资的人员兼任,在管理上财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也由同一个部门管理。有的中小企业即使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审计机构也大多受董事长或总经理的领导。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编制、审计证据搜集和审计意见发表等方面的独立性难以得到保障,进而使内部审计部门发表审计意见缺乏客观性。

  4. 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够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或其他非审计人员担任,且审计工作依然停留在财务收支、查错防弊等一些事后审计上,缺少企业质量和风险管理等事前审计。这些兼职人员或非审计人员在当前企业发展的环境下,难以承担起对企业内部审计,且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总之,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非专业性,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够主要体现在专业水平低、缺少职业道德和公正性。中小企业在内部审计人才方面面临较大危机,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审计和会计的专业知识; 缺少现代审计技术; 缺乏对企业相关业务的了解。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因专业水平低,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进而使审计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脱节。

  另外,中小企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与公正性也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大多中小企业有些内部审计人员道德缺失,或为了相关者利益而丧失职业操守和原则。凡此种种,将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进而会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决策。

  三、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1.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根本。现阶段,我国缺少针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可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企业的需求,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优化和完善,出台针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明确中小企业内审准则及审计质量评价标准。同时,要在法律层面明确内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规范相关内部审计工作。理论上,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不仅可加强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还可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形成“防范重于纠正、制度促进管理、服务重于监督”的观念,进而提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2. 加强审计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大多中小企业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为此,内部审计工作也应顺应趋势,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过程中。中小企业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利用企业现有信息化经营的成果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内部审计,不仅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使相关审计数据获得更加及时和准确,进而提高审计的可靠性和审计质量。中小企业在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需利用各种科学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3. 规范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中小企业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首先要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则不易受企业相关人员的影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权威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中小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内部审计机构尽量保持独立,让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经费和工作开展等方面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不受管理层、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干预和影响,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所谓规范化管理,就是内部审计机构本身要受到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就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从企业内部审计目标、职责和权限等方面制定适合本企业需求的内部审计规则制度。通过设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不仅规范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还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责任,从而使内部审计机构更加规范化。只有规范的审计机构和组织,才是提升审计质量的保障和途径。

  4.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审计质量保证起着关键性作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并精通企业经营管理规律及相关业务流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够将审计业务、财务知识、管理和经济法律等知识有机融合,并具备职业从业资格,这样才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所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要具备再学习的能力,掌握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创新内部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最终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加强了职业道德修养,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做到科学、客观、公正,进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5.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良好的企业管理水平,可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良好的企业环境才能有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和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结果。因为,企业管理水平越高,企业组织机构也就越规范,企业也更加地从根本上避免舞弊事件的发生,更好地使企业规避风险,进而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企业管理者注重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从而会注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管理者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规范性,从而客观上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8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概念与范围

  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以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基础,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及时性、经济性、有效性的过程。或者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在特定期限内,分析与判断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种缺陷并对这些缺陷进行评定,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合理化改进意见的过程。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与实践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学习。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包括: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非财务信息的全面审计。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错报发生的最有力工具。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增加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信心,而对企业做出投资决策。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分析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应的基础理论及规范呈现出混乱的局面,企业经营者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明显不足,审计方法相对比较落后,已经不能再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因此,审计弊端日渐凸显;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只对企业内部的经济问题进行检查,审计工作会影响内部的团结;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削弱了自身的权利,使企业失去了自主经营的权利,从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干扰,使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审计过程流于形式,丧失了其在企业运营过程监督与管理的权威性。

  与国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相比较,我国审计体系不够健全、起步时间也比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内部控制相对薄弱,有关挪用、侵占或诈骗企业财产的行为亦屡见不鲜,企业所有者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致使企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陷入经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不断,已经有许多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流程的不合理,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失控。许多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将内部审计机构控制在本职权利内,使其受自身控制,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不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人为控制、回避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明确,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导致企业内部监督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受到企业内部利益的限制,当企业出现违规行为时,内部控制审计就会失效,最终引起审计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化技能不足

  首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不到位,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局限于企业内部环境的'限制,缺乏审计部门的专业指导。其次,内部审计人员缺少专业技能,许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从专业角度来说,专业化技术不精,审计过程会习惯性的用会计眼光、思路审视问题,使审计工作效能低下、审计质量不高,查处力度不到位,影响审计工作的深度发展。最后,内部控制审计刚刚起步,许多内容都比较新颖,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明显不足,理论与实务的把握程度不够。因此,协调审计工作差异,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三)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度不高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审计工作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事,与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没有关系,也不需要配备专业的人员,因此,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自觉性不够,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企业管理者对于各种管理服务缺少必要的理解,并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巨大潜力,只是片面的认为审计是对自己的工作找毛病,从心理上就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排斥,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受到管理者权利的控制,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也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分析、评判问题,尤其是企业管理者进行违规操作时,内部控制审计更是无能为力,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使企业财务工作不能得到监控,为企业埋下经营隐患。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

  身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内部控制审计部门配置适宜的技术、资源及人力,努力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人员的地位,坚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框架,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审计机构,在审计部门与被审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力求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权限、责任,以书面形式形成规章,得到企业管理者及各部门的认可。审计部门需要及时汇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赢得管理者的信赖,确保审计权利可以有效执行。

  (二)提高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技能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应积极倡导学习理念,在审计部门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部门之间定期进行业务交流,探索不同业务的审计流程,鼓励审计人员从实践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深入思考面临的新问题、新环境、新形势,将每一个内部控制审计项目当成一门课题来研究与分析,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审计空间,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应以淡然平和心态尽其职能,不为利益所动。同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从交谈中找到审计线索,完成审计工作。

  (三)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度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更好的完成,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改变观念,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利用自我评价的方式,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建立,通过对经营、财务状况的了解,及早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整改。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审计部门。协调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审计形象,通过促进内部控制审计的快速发展,减少外部审计工作量及审计成本,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增强内部控制审计法规的执行力度

  由于受当前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相关法规不够完善,对于企业内部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不强,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到位,加大了企业违规操作的概率,给企业带来了各种风险。许多审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与企业管理者相互勾结、铤而走险,出具虚假审计信息,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所以,当前应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法规,严格控制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使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具有真实性、完整性与独立性。

  总之,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努力降低企业审计成本,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9

  近几年,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下行周期,正在从中高速扩张向质量和效益调整,步入增速调整、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今年乃至未来几年,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贬值等因素叠加引发的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将会层出不穷。面对实体经济整体下滑,行业经济效益疲软,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必将给银行业带来重重困难,特别是村镇银行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清贷难、收息难、压降难等的风险。信用风险不容忽视,在授信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方面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内控建设方面

  1。组织结构。村镇银行是否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是否明确决策层、监督层和高级管理层以及其他所有与风险和内部控制有关的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

  2。目标管理。村镇银行是否确定内部控制目标,以明确本行依据内部控制政策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内控政策目标是否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贯彻执行;是否保证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3。政策制度。村镇银行是否制定书面的内控政策,规定内部控制政策的方针和原则;内控政策是否与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相一致;是否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是否体现对不同地区、行业、产品的风险控制要求;是否传达到相关岗位的员工、指导员工实施风险控制;是否进行定期评审,确保其保持适当性和有效性。

  4。信用风险管理。村镇银行信用评级制度和方法以及信用额度的确定是否合理;对集团客户和关联贷款的管理方式是否科学;资产质量监测制度和报告体系以及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是否合理;资产质量认定程序和标准是否科学;资产质量基本情况和分类结果是否准确。

  5。内部控制措施。村镇银行是否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在一级法人内保持统一的标准;是否定期对政策、制度和程序进行评价和修订;是否适时地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与修订,内部控制政策与措施覆盖各主要风险点;是否建立相应的授权和审批制度,各级的管理责任明确;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督促职能部门整改;是否制定发生意外事件和紧急情况的预案,有关预案内容完整、措施切实可行;是否定期检查、维护应急的设施、设备和系统并进行必要的测试。

  二、信贷投向方面

  主要检查村镇银行信贷投向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否继续推进节能减排授信工作,严格把握行业准入、环境评价、能耗审查等政策界限;从严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贷款审计重点是否发放异地贷款,是否向小微企业、涉农产业倾斜等等。

  三、信贷资产质量方面

  1。村镇银行董事会、高管层是否建立明确机制进行安排与职责分工,确保各级分支机构和各管理部门形成清晰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否制定并及时修订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管理政策、操作实施细则、授权体系或业务操作流程;制定的`贷款分类制度,是否符合《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并与《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具有清晰、明确的对应和转换关系。

  2。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分类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分类知识和业务素质;岗位设置、人员安排是否满足分类工作的需要。

  3。村镇银行是否开发和运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操作实施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其运用结果是否准确。

  4。村镇银行对贷款进行分类的频率是否达到每季度至少一次的监管要求;对影响借款人财务状况或贷款偿还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的贷款是否及时对分类进行调整。

  四、关联交易方面

  1。村镇银行是否按照《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有关要求制订了银行的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是否报当地监管部门备案。

  2。村镇银行是否能够按照《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准确判断和正确处理与股东或银行内部人的关联交易,是否制订了关联交易管理制度。

  3。村镇银行与股东或内部人的关联交易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银行是否存在向关联方发放无担保贷款(信用贷款)、以本行股权质押发放贷款、为关联方融资行为提供担保等违规行为。

  4。村镇银行向关联方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是否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五、信贷合规性方面

  1。发放程序。村镇银行是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贷款发放程序,包括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款发放等全部环节;是否制定了关于借款人融资的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判断程序;贷款发放程序能否识别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和客户资信风险。

  2。贷前调查。村镇银行借款申请书是否完备;借款人是否符合条件;是否根据借款人的经营规模、业务特征、资金循环周期等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并合理确定贷款结构;是否对借款人信用进行评估以及评估方法和质量;是否核实保证人资信状况和抵押品状况;是否调查借款用途;调查人员是否对贷款的发放提出明确、客观的意见。

  3。贷款审查。村镇银行实行何种贷款审批制度;是否按权限审批贷款;是否批准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贷款是否优于其他借款人;审查人员和部门是否核实贷前调查资料;贷款审查、审批人是否签署了明确的审批意见;是否存在违反审批程序的授信项目。

  4。贷款发放。村镇银行是否设立了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的发放和支付审核;是否签订了完备的贷款合同、保证合同和抵押合同;这些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贷款利率的确定是否合规;是否按合同约定及时发放贷款;确定的贷款支付方式是否符合相关监管要求。

  5。贷后管理。村镇银行是否按规定定期开展贷后跟踪检查,检查内容是否全面详细;是否严格监控借款用途,特别是信贷资金有无直接或变相流入股市、有无投向“两高一资”企业;贷款展期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和标准;是否及时向借款人发出还本付息通知单或催收通知书;借款档案资料是否完整齐全,专人保管。

  六、监督与评价

  村镇银行是否制定书面的内部控制绩效监测程序,通过适当的监测活动,对内部控制绩效进行持续的监测;是否制定有效的违规、险情、事故处置和纠正管理制度;发现违规、险情、事故时,是否对有关责任人追究相应的责任;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制度,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评价,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董事会是否定期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审,确保内控体系得到持续有效地改进。

  七、信息交流与反馈

  村镇银行信息报告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明确财务、管理、业务、重大事件等信息的报告路径;是否适当的、定期的、公开的披露信息;是否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文件体系,明确内控体系的要素、目标、职责和权限等。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对文件进行控制,使文件及时传递、易于查询、适时修订或废止等。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0

  内部审计能够有效控制企业内部活动,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十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很多企业都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以应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虽然企业日益关注审计风险,但往往只是关注社会审计,对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视还是不够。随着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逐步增加,其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中小企业有必要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应的控制策略,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体制引发的审计风险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体制建立并不完善,而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监督机构,但因企业体制的缺陷,使得审计机构无法对企业进行监督。部分中小企业审计人员工作态度散漫,不能公平公正的开展工作,尤其是在资料搜集方面过于片面,从而导致内部审计报告准确性降低,为企业提供的材料并不符合自身事实,最终引发审计风险,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二)审计人员引发的审计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当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整体水平偏低,大都只是经过理论方面的培训,但对具体工作操作并不熟练,缺少足够的创新思维和对企业的整体分析能力,此外,由于企业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审计人员无法经受利益诱惑,这些都很容易造成企业审计风险。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得到有效规范,但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当前,应进一步加快制定和颁布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审计业务准则,确保内部审计的合法地位,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工作开展有章可循,从而统一企业内部审计的职业规范,最终降低审计风险。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将构建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规范体系。

  (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

  建立起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能够有效控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企业各内审机构在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业务规模和范围、成本、人员素质及构成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三)提高中小企业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中小企业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如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审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知识素养,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了保证审计人员具有业务能力,在审计工作中可以准确的对各项资料进行评估,并且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另一方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保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

  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更是进行风险控制最为有效的措施。中小企业要加强培训力度,培养能够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工作、廉洁奉公的审计人员,特别是要不断加强后续教育,为未来适应新形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工作计划要与企业目标相配合

  企业年度工作计划是内部审计开展工作最为重要的依据,是体现其工作重点最为重要的文件。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而言,工作计划的制订就变的尤为重要。经过十几年的告诉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内外部存在着大量的矛盾,成为了威胁企业生产的隐患。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从自身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危害企业发展和生存的重大问题。中小企业必须明确,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各业务不跟更高效、高质的完成企业目标,同时,控制危及企业生存的风险。

  (五)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作用

  内部审计除具有监督职能,还具有咨询功能。中小企业只有充分发挥这两项功能,才能确保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缺陷和风险,同时,针对缺陷给出解决的办法。简而言之,不发挥监督作用的内部审计,就无法得出咨询结果;而不以咨询为目的的内部审计,监督就无法发挥其价值。在我国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很容易被中小企业管理者接受,但过分单纯强调监督作用,就会导致内部审计和各部门同事关系恶化,最终造成内部审计所处生态日益变差。因此,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咨询作用,在与各部门树立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以学习的态度提出问题,从而确保业务的研究与讨论有了最基本的信任基础。有了信任的基础,企业业务人员才能够相信内部审计工作目标是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当各部门业务人员能够主动参与和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就很容易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总之,内部审计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最具效率的内部功能模块,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立足企业的现实,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来进行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中小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企业运行管理的监督,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1

  关注和支持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运行,既是内部审计的职责,也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抓住该契机,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提升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层次。要加快内部审计职能从传统的查错纠弊向促进改善管理转变,深入业务和管理过程,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及科学合理性进行调查、测试以及评价。

  1.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前期准备

  1.1理论学习是做好内部控制审计的前提:由于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较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前,应认真学习20xx年发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0xx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xx年4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指引》等文件,将其作为判断和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规范和有效的依据和标准。同时,通过阅读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成果或书籍,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

  1.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制度和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内容很广。要达到预期效果,企业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工作制度和操作手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规范的审计程序,明确审计内容和各业务循环需关注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控制环节,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企业除了制订《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外,还需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手册》、《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测试模板》。《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要明确内部控制审查和评价的范围、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所采取的措施及报告途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手册》需确定内部控制测试的技术和缺陷标准,包括测试计划、测试工作范围、测试方法、缺陷评价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编制方法等。《业务流程测试模板》需在对业务风险描述、现有控制描述的基础上制订需测试的步骤、应抽取的样本及样本量、测试记录、测试结果评价和缺陷的分类。《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手册》和《业务流程测试模板》三者结合,可使企业的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应遵循的原则

  2.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强调的是内部控制审计的涵盖范围应当全面,具体来说,是指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和事项。

  2.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强调内部控制评价应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着眼于风险,突出重点。因此在制订和实施审计方案、分配审计资源的的过程中,一要坚持风险导向的思路,着重关注那些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高风险领域和风险点:二要坚持重点突出的思路,着重关注那些重要的业务事项和关键的控制环节以及重要的业务单位。

  2.3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强调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只有在审计工作方案制订、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客观性,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在实务中,以下因素可能会影响会影响客观性原则:

  (1)内部控制设计部门与审计部门不独立;

  (2)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足,依靠印象等因素主观评价:

  (3)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强;

  (4)审计人员与内部控制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不能确定最佳的检查评价范围和重点,测试样本选择不合适,等等。

  3.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3.1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总体情况,制订审计实施方案。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主要业务模式、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下属企业或投资项目等情况。通过观察作业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了解内部控制的总体环境、各业务循环和管理环节所采取的控制程序与措施。在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制订或修改审计实施方案。

  3.2初步评价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功能性评价和健全性评价,如果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正常,可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检查的依据。

  3.3实施符合性测试。深入企业各业务环节,检查各项制度和流程的设计情况和执行效果。

  3.4评价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审计人员对检查到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总结,与国家和主管部门制订的评价标准、规范制度相对照,再结合自己的审计经验验,判断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3.5提交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包括审计评价、存在的缺陷及整改建议等。审计评价要全面、客观、公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执行有效的,应给予肯定:对存缺陷的,应与相关部门或人员沟通,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年末,审计部门根据控制缺陷及整改结果,编制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报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

  4.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方法

  4.1个别访谈法。个别访谈法主要用于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访谈前应根据审计需要形成访谈提纲,访访谈中应撰写访谈纪要,记录访谈的内容。对于同一问题,应注意不同人员的解释是否相同。

  4.2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应尽量扩大对象范围,包括企业各个层级的员工,题目尽量尽量简单易答,如答案尽量为“是”、“不是”,“有”、“没有”等。

  4.3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是指在内部控制流程中任意选取一笔交易作为样本,追踪该交易从最初起源直到最终在财务报表或其他其他经营管理报告中反映出来的过程,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以此了解控制程序设计的有效性,并识别出关键控制。

  4.4抽样法。抽样法分为随机抽样和其他抽样。随机抽样是指按随机原则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其他抽样是指人工任意选取或按某一特定标准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使用抽样法时,一要注意样本库要包含符合测试要求的所有样本,二要确定选取的样本应充分适当。

  4.5实地检查法。实地检查法是指使用统一的测试工作表,与实际的业务、财单证进行核对的方法,如实地盘点存货法。

  4.6专题讨论法。专题讨论法是指集合有关专业人员就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或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如对于涉及财务、业务、信息技术方面的控制缺陷,就需要召开专题讨论会议,综合各部门的意见,确定整改方案。

  4.7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数据分析,评价关注点的方法。可以将企业数据与历史数据、行业标准数据或行业最优数据等进行比较,从而识别异常的区间。

  此外,还可以使用观察、重新执行等方法,也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开发检查方法。

  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较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这并不代表内部控制审计不重要,相反,内部控制审计有助于企业自我完善内控体系,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内控审计制度,探索科学的内控审计方法,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2

  摘要: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如何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实施

  1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1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为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的评核工作,通过检查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为管理当局提供咨询、建议等服务。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的一个重要角色置于整个内控的较高层。

  (2)内部审计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又是全面审查、监督内控制度的专门组织,它立于会计控制之外,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另外根据国际惯例,内部审计通常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所以它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1。2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

  内部审计曾一度被定位于“监督者”的角色。英国著名的特恩布尔报告认为,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证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这一转变赋予了内部审计更多的.内涵,也将内部审计定位成增值性审计。目前,内部审计职能已逐渐发展为“保证和咨询服务”,内部审计正在充分发挥其评价职能的作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企业风险,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内部审计师也应该成为企业内部战略的计划者。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随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变化,由“控制”转向“风险”。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将大部分精力用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和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审计尚未得到广泛的开展。因此,笔者认为要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推动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从强调确认和测试控制完整性,逐步转向强调确认和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审计建议应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该是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在邯郸市农业银行5100万被盗案中千错万谬的根源在于,违背忽略一项审计人员耳熟能详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国家规定“金库不得直接对外办理现金收付业务,绝不允许管库员携带现金出入金库”。邯郸市农业银行在有关的内部制度中也有相关规定,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起到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将严格的制度真正执行到位,变事后“亡羊补牢”“防患于未然”,那么类似于邯郸市农业银行的事件也就不再会发生。

  (3)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国外把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公司若要上市的必备条件之一,以显示其内部治理结构的完整性。在COSO框架中更是将内部审计的作用作为要素之一进行了描述和要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明确了管理层必须对企业内控运行情况进行有效性评估,这一被称之为“管理层测试”的过程通常由内部审计部门代表管理层来进行,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日常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减少风险,保证财务信息数据的加工、传递和披露的可靠性。笔者认为,今后可以通过持续的内部控制测试将审计范围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例如常规财务审计、制度审计、合同审计等审计,并且其审计成果也可被其他专项审计所利用,从而将审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咨询和建议上来。

  (4)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其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内部审计应该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它代表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其他部门开展的业务活动及其成果、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在国外,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对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内审部门的许多人也最终进入了企业高级管理层。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内部审计独立性实际被大大削弱了,甚至有些企业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极大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笔者建议,上市公司在建立内控体系之时,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建立并发挥好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应当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应该设立如总审计师等职位专门负责本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及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和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实行双向负责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越过管理当局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样就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

  维护必要的内部审计权威,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5)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COSO框架中“监督”要素的要求,企业的监督可以分为持续性监督活动和内部审计定期的、相对独立的评估两部分。这样一来,可以将整个内控体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业务发生部门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设计的程序、相互牵制的制度开展业务活动,建立起第一道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严格按照控制步骤流程办理。第二个层次,经济业务最终的流向都是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去,因此财务部门就要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监控防线。要对原始的数据、凭证、票据进行日常性、规范化的检查稽核,要及时把监督的过程和信息反馈给财务负责人。第三个层次,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来发现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内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

  2 内部审计的实施方法研究

  内部审计有一套独特的程序和方法,这是执行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的基础业务技能。但在错综变化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总结、分析、挖掘,对内部审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比如,原来的内部审计多以事后审计为主,对其结果的合规性和效益进行审计,但是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内部审计必须及时扩展到事件发生前的决策、可行性论证和事件发展中的过程控制,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原来的内部审计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的合规性,随着经济发展,内部审计的领域涉及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等内容。内部审计的方式也由传统的严肃揭露式转为积极参与、合作的审计方式。在审计过程中,征求被审计部门或人员的意见,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被审计部门及时地沟通信息,从协作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切合实际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便于被审计单位理解、接受和积极主动的改进、完善。内部审计的任务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应在基础业务方法上重新调配。在日新月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内部审计人员面临极大的考验,许多新的业务没有既定的方法,只有适时调整和改变审计方法和策略,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第一步,了解基本情况。通过询问管理人员,查阅文件、会计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行业、历史沿革、组织结构、人员规模、岗位设置、单位资产规模、生产经营特点、主营业务、辅营业务与各业务量、财会机构及重要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

  第二步,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框架,按业务循环检查控制状况。了解内部控制体系,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主要针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等业务循环,检查控制点。

  第三步,实施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的重点是通过检查控制信息的载体,如凭证、报告、合同等,测定内部控制各组成部分是否按规定的控制步骤、方法运行,是否由规定职务的人执行(健全性、有效性测试),以及是如何一贯执行的(遵循性测试)等内容。对初评中内控无效或效果很好的,可不考虑符合性测试。对下列可进行符合性测试:大量发生的业务或控制点;业务不大量发生但金额很大;控制程序复杂的。通过符合性测试,再评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等,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步,根据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体系状况、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后的结果,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的管理疏漏,进一步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并撰写内部控制审计调查报告。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自身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更应该发挥好作用,认真总结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促使企业以合理成本促进有效控制,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xx,(2)。

  [2]@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xx,(5)。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3

  摘要:近年来,高效支出管理控制中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采购、报账,而支出管理是高校加强经济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不仅可以加大内部的管理力度,还可以使校内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故为提升高校支出管理的控制成效,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进行探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支出管理;控制成效;探究对策

  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以风险为主要基础,以提高实质价值、促进组织运营为主要目的,在管理过程中为支出提供具有客观性、准确性、预见性的认识,因此,内部审计属于一项客观、独立的评估活动。而高校内部审计便是通过各项审计活动的开展将其内部水平提高,为学校增值,实现目标。可以说,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的内部控制是具有一致的,可以促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完善。支出管理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一种,本文就如何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对提高支持管理的控制成效进行探究展开论述。

  一、高校内部审计促进支出管理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及成效探究

  高校主要有项目、日常两种关于经济方面的支出,如活动中的劳务费、印刷费以及日常中的办公费、会议费。当然,不同的费用支出其风险点也有所不同,风险管理的方法、评价、控制均不一致。完善支出管理制度,明确其开支范围、标准;严格设置等级岗位,明确审批权限;加强支出管理,确保内容真实合规;等等,均属于高校支出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通常会有支出控制审计专项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支出事项,若能够健全支出管理控制的制度、贯彻落实审计的执行以及在开展过程中及时发现控制的具体情况、查看关键风险点,提出改进措施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防范,便可将支出管理控制的成效提高。

  《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中的要求明确指出,各高校均应推进学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完善工作,依据高校业务的性质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内部审计提高支出控制建设的成效,加强支出管理的控制,维护高校经济利益。高校财务依照支出业务类型的关键风险点对其相应的制度进行完善,便可实现支出合规目标;但此种情况属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理想状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很难将制度、支出信息等均合规,部分支出项目便无法持续推进,严重影响到活动的效率,进而制约学校的管理。从此处可以发现,若高校内部审计未能将质量与效率一同兼顾,便无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而支出制度的过于冗余、流程图未能依据支出经费性质进行刻画、负责人未能明确支出审核的重点、财务人员工作量增加、效率低下等均会严重影响到高校支出管理的控制成效。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应以制度为基础,对支出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审查;还应兼顾效率,审查控制中讲究适当性。

  二、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给予高校支出管理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在各项活动开展中需以风险为导向,以提升高校支出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要求审计人员在依据制度进行审计的同时能灵活运用多种审计技术,创新、针对、高效,充分性、冗余性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明确支出制度制定的初衷在严格执行的同时也应进行实质风险的防控,不仅仅是注重经济事项的形式合规更应重视实质合规。此外,在财务支出制度中不仅仅是文字表述,还应对必要的刻画流程、关键风险点进行标识,以防止部分经费使用者无法明确支出的关键风险点,未能将制度贯彻落实或是递交的材料不足需反复补充,进而增加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管理效率,无法对支出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

  (2)支出审计开展时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总结,明确责任,理清审计中经费审批人以及经费使用人对支出制度不理解的地方,不仅仅是将制度在程序上发布还应对经费使用者进行专门的培训,联合财务部门开展讲座,使其学习每一条支出制度,确保其已掌握相关知识,如明确经济事项开展过程中将关键支出凭证及时收集,保证新制度的贯彻落实;与被审计人员沟通时应将制定的制度准确传达,在征求被审计人意见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沟通,将制度要求进行传达。

  (3)咨询职能是审计人员基本的职能之一,与财务人员交流时审计人员需普及其支出制度建设的初衷,使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进行衔接时能够明确经济事项活动开展所需的各方面材料凭证,报账软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工记账的风险降低,但随着业务的拓展,高校资金规模逐渐扩大,仅靠报账软件无法承担活动本身的风险,需要业务人员在明确支出制度的基础上在活动中严格执行;而财务人员不仅仅核实合同中的付款条款,还应对业务人员开展的活动实际情况进行核实,将两方面结合审核才能达到支出控制的目的。因此,支出管理控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财务、业务双方在信息化建设上进行高度的融合,提升其在衔接上的信息化程度,进而促使支出管理控制与业务融合形成一种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减少人工控制的风险,在提高支出管理效率的同时提升防范风险的水平。总而言之,支出管理要提高控制的成效应以风险为基础,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将高校内部审计的制度与实际活动双方面结合进行审计,加强审计人员工作各项工作职能,定期对经费使用者、财务人员、业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有效提高支出管理控制的成效。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4

  在计算机应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正在逐渐加大,在此背景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就成为了日益频繁的话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作用甚大,但我国企业目前在实行内部控制审计时还存在重视不足、缺乏独立性、员工专业素质低和控制范围过窄等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环境,企业应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企业控制活动、提高对内控审计的重视度、加强员工的专业能力以及建立良好内控审计的体制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冲击着无数的传统行业,使它们在企业运行和企业管理上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形式,它在便捷了传统金融交流的同时,也给企业安全带来了更大挑战。虽然企业在进行互联网金融活动时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但互联网金融已经显现出主导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苗头,如果一味排斥互联网金融,最终还是会被淘汰。所以,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做好内部控制及审计工作是企业的重点研究方向。

  一、互联网金融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和云计算上的优势是传统金融无法企及的,互联网金融是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有机结合后的产品。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服务、组织、产品以及监管体系,并且它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的模式。

  (二)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一个过程,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提升企业应对问题的能力,而内控审计就是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造成缺陷原因的客观依据。

  (三)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给企业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工具是计算机和网络,而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被讨论的最多的就是信息安全。在新形势下,企业实行内部控制与审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因信息泄露而造成的风险。另外,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时刻威胁着互联网金融的健康,为了避免企业在进行互联网交易、结算等活动时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各金融行业的企业都应该对内部控制以及内控审计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是因政府的强制要求才得以实施的,既不是企业的内在需求,也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政府要求企业施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企业的反感,企业并不认为自身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因此它们会忽视因被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而获得的利益,从而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没有必要。那些企业家不愿承认的是,正因为政府强制要求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它们才避免了很多问题和风险,所以企业对内部控制和内控审计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缺乏独立性

  为了避免偏见、舞弊、相互勾结等行为,在实施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时一定要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因此,企业内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也会大大降低。缺乏独立性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将难以发挥好它应尽的职责,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出现大量恶性造价事件。如果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具有足够的独立性,那么它一定能先于政府或传媒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审计人员在专业素质上是不足以适应企业内控审计需要的,他们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以及行业经验不足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内控审计的质量。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环境,企业必须加快运作的节奏,如果内部控制跟不上,企业就非常容易遭受损失且难以挽回。

  (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于企业本身的制度并不相适应,因我国的企业内控审计制度是在政府的干预下产生的,所以企业在施行内控和审计时并不会给予相关机构很多的活动空间和权力,因此企业内控审计的范围非常狭窄。而目前,互联网又想企业提出新的挑战,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比以前更加复杂,所以,相比之下,企业的内控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就比以前更小。

  三、如何加强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及审计

  (一)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

  控制环境使企业对控制的认知,企业在这个环境下进行经营活动并履行其职责。一般来说,控制环境包括了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和全责分配等方面,可能还会涉及到企业文化、人事策略等问题,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在逐步提高对内控和审计的重视程度,但它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依然薄弱。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企业在运行时会面临比以往更大的环境变化,包括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可能面临整合部门设置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良好的内控和审计环境,企业在进行部门整合时就会产生诸多问题,最终会对企业的改革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建立快速反应的风险评估机制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企业在金融交易方面不仅获得了更多的便利,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风险评估是辨识和评价企业风险的一种手段,它是企业在施行风险管理机制时所能提供的最可靠的依据。目前,市场的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更多不健康的企业应运而生,市场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稳定和可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正显著加剧。风险评估需要企业对内外的`影响作出适当的应对,可以采取风险识别或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方法。

  (三)加强企业的控制活动

  加强企业的控制活动能够有效应对企业可能会遭遇到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关键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庞大的数据量只能通过计算机才能计算,如果在录入数据时产生了任何一点人为的错误(故意或无意)都难以察觉,这就给某些企图损公利己的人提供了便利。如果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活动、不加强企业内控审计的活动,企业就有可能遭受损失,而且难以追查。

  (四)完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信息化程度成为决定企业发展与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互联网环境下,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因为互联网使得沟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方便。企业在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模式时一定要加强并完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与合作伙伴或客户沟通,而这也是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和审计时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五)提高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

  互联网金融时代,企业会面临比以前更多的问题和困扰,如果还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审计,势必会被时代抛弃。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做到重视企业内控和内控审计,然后才能自上而下的贯彻内控和审计的意识。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管理层首先要明白这样的挑战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多大的影响。在管理层贯彻了加强企业内控和审计的意识之后,就应迅速将这种意识传播到广大员工之中,通过宣导的方式将这种思想传递给每一位员工。

  (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加强企业内控和审计方面,强化内控和审计团队的建设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这方面,企业可以采取优化内控和审计人员结构、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以及培养优质工作人员三种方式加强内控和审计:在优化人员结构方面,企业应要求审计师具备财务、会计、统计、企业管理、概率、线性规划以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所以应严格要求所有的审计人员都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在借鉴优秀企业经验方面,可以参考成功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人员的选拔、考核制度,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在培养优质人才方面,企业应该加强对内控和审计人员的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企业在加强内控和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时应充分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重点培养他们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以便他们可以高效地完成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

  (七)建立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制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来看,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权力是平行的,没有高低之分,政府控制审计只是为了完善和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的冲击,企业应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使其充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也能很好地保障企业顺利平稳地运行和发展。

  四、结束语

  互联网的兴起给所有的企业都带去了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需求会越来越高,研究企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完善内部控制和审计不仅能让企业抓住更多机会,也有利于企业规避随之而来的更多的风险和困扰。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

  现在,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文章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基本内容,结合当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常见的问题,分别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管5个方面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措施。

  一、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招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办学经费已脱离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状况,步入了多渠道筹资的办学轨道。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就必须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监督制约。然而,我国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恶劣

  对于高校而言,内部控制环境包括高校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管理层次、操作水平、经营理念;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环境、高校制度环境、人员的职业道德环境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领导层内控意识薄弱,导致内控制度威慑力下降;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有效性难以保证;网络环境引发内部控制新难题,内控制度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2.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缺少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的计划经济烙印较深,风险意识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与风险预警机制。如对投资立项、评估、实施和决算等环节控制松弛,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筹资活动不规范,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结构、方式,只注重资金的多少,不讲资金成本高低。

  3.人员素质不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难以发挥

  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取决于人员的素质。但相当多的高校忽视员工的素质培养,特别是作为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执行者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错弊不断,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难以发挥。

  二、COSO报告

  COSO内部控制报告对会计诚信的要求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主要是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Reporting),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组织了专门研究后,提出的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也称为“COSO报告”。

  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其具体包括以下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其中,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等等。在控制环境这个要素当中,明确提出了对于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的要求,这就是“COSO报告”对于会计人员和会计诚信的基本要求。

  三、基于COSO报告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遵循相互牵制、协调配合程式定位和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按照COS0内控理论,结合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个方面入手,对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高校的控制环境

  要想真正做好内部控制,需要对领导者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学习培训,使得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认识,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同时,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对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以会计相关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为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财会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

  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

  高校内部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急体系。日常工作中实时监控单位中可能面临主要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应建立风险的应急机制,一旦无预计和无法控制的风险发生时,可以按照紧急预案,将风险程度控制到最低。

  3.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监察作用

  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重要的保证。因此,在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的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定期和不定期审查单位各部门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对症下药。通过内部审计,不仅保证了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还可以稽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是否有效率,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

  4.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

  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高校应该在内部建立信息传递通道,并为员工所熟知,让单位成员之间能不后顾之忧的使用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

  建立沟通交流平台,使上下级之间能进行平等的双向沟通,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交流途径,了解企业面临的内外的状况及员工的动态,同时各个部门及各个级别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有助于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相关文章: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1-29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3

(经典)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6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必备)05-31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合集】06-03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热门)06-05

【优选】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6-05

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11-24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精选】05-25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精华)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