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论文

时间:2025-01-19 11:01:26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内部审计论文15篇(实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部审计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内部审计论文15篇(实用)

内部审计论文1

  摘要:内部审计从传统合规性审计向现代管理审计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对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提出的转型目标与特点,分析当前制约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主要问题,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途径推进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意见。

  关键词内部审计;转型;策略

  内部审计(以下简称“内审”)转型是近几年内审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内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银行内审要保障央行职能的发挥和内审的发展,该如何进行转型,怎样实现发展,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内审转型的目标与特点

  所谓内审转型是指内审从财务审计转为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并重,把内审从传统财务审计转向现代管理审计。

  (一)内审转型的目标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提出内审转型的目标是要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在审计的理念上,由对内审本质的认识是检查系统向内审本质是控制机制的认识转变;由内审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二是在审计的职能上,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三是在审计的目标上,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四是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五是在审计的方式上,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六是在审计的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转变。

  (二)内审转型的特点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提出内审转型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内审工作要从“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向整体性、系统性的“集约式”规模审计转变;二是从审计部门、少数职能部门分散的、单打独斗式的审计和监督,向由审计部门牵头、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监督资源、发动全员参与监督转变;三是由靠法律赋予的权力实施监督为主转向靠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为主,由被动防御为主转向积极控制为主。

  以上两点,既是考量内审实现转型与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更是推进内审转型与发展的任务和方向。

  、人民银行内审转型面临的问题

  人民银行专门的内审部门设立于1998年,十余年来,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不断发展,逐步由传统合规性审计向现代管理审计转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要实现内审转型的目标与特点,目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理念的转变跟不上转型要求

  一是内审人员的审计理念更新不够,不少内审人员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查错纠弊为目标的合规性审计阶段,现代审计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难以胜任现代内审工作的要求。二是部分领导的内审理念转变不够,对内审本质的认识还停留在内审是检查系统阶段,对内审的本质是控制机制的认识仍有不足,因而使内审的控制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这一情况在基层行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部分内审人员对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认识不足,审计过程中只注重了内审的监督作用,而忽略了内审的服务职能,未能从服务的视角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加强综合管理。

  (二)内审工作机制尚难满足转型需求

  一是不少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未充分重视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风险评估,在与被审单位的交流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和详尽。二是在审计内容上,仍然比较容易满足于微观操作层面,而对被审计单位的宏观管理层面重视不够。三是在审计评价上,仍以合规性为主,对审计对象履行职责的效果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性与经济性监督评价不够。四是在审计建议上,仍以就事论事为主,审计建议的整体性、建设性不够。五是审计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三)内审工作信息化水平仍比较滞后

  近年来,人民银行业务操作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迅猛,但内审工作的信息化却远远跟不上业务操作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步伐。表现在:一是现场审计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还不够广泛。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非现场审计的`网络审计尚未真正开展起来。三是业务操作与管理系统的开发大多数未预留审计接口或开发审计子系统,从而使审计的数据采集与处理难以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四是内审干部中计算机专业人员和有计算机专长的人员仍比较缺乏。以上问题不仅影响内审工作的效率,而且影响审计的质量,成为制约当前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内审队伍素质不能适应转型需要

  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队伍充实了一批年轻人才,内审队伍素质得到一定提高,但整体来看队伍素质还不能适应转型需要,这一问题在基层行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内审队伍老化严重,内审干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能老化。二是内审队伍结构出现断层,承上启下、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不足。三是专业性、技术性人员不足,特别是计算机、法律、外汇管理等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人员比较缺乏。

  (五)内审机构设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能的发挥

  目前,人民银行内审机构实行分层设置,从总行到地市中心支行都设立了专门的内审机构,县级支行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内审员,这种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一是审计力量分散,内审人员从总量上看大头在下,分散到各级行又都捉襟见肘,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审工作服务于人民银行整体治理的目标实现和作用发挥。二是同级监督效果不佳,一方面内审人员有畏难情绪,难打破情面;另一方面被审计对象有不认同现象,认为内审是专挑毛病,小题大做。三是敏感性问题容易隐瞒不报,目前对基层行的项目审计多数是以同级审计的方式进行,然后向上级行报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敏感性的问题容易形成对上级行隐瞒不报的现象。

  三、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策略选择

  内审转型不是对原有工作格局的舍弃,而是在继续强化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提升。因此,要结合人民银行的实际,努力探索审计转型的方式和途径,以点带面,积累经验,稳妥推进。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审计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内审转型首先要实现思想转型和审计理念的更新。为此,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准确把握内审工作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定位,全面提升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价值,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内审的确认与咨询作用。二是要更新内审工作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内审是一个控制机制,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内部控制理念和效益的理念。三是要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要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寓监督于服务之中,要在加强监督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使内审的“确认与咨询”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大力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审计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审计,既是推进内审全面转型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内审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因此,要以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性审计评价为转型的切入点。一是要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专门的审计类型,广泛深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并通过审计实践,不断完善内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大力开展绩效审计,要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各项资源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3E”)进行审计评价。三是要继续加强合规性审计,传统合规性审计是审计的基础,转型后的现代管理审计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合规性审计,它是传统合规性审计的延伸、拓展和提升,因而它们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做不好合规性审计,不以合规性审计为基础,就无法实现内审转型。

  (三)不断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步伐

  内审信息化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是要认真抓好《人民银行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应用信息技术搞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综合管理,提高内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大力推行网络审计,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内联网资源,对被审计单位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基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网络操作的合规性、安全性进行实时、异地、远程的审计、分析和评价,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三是要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研制,提高审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信息化水平,积极研究开发能够提高现场审计工作效率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加快研究开发对有关业务系统的审计接口和配套处理软件。

  (四)努力提高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内审队伍是加快审计转型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加快人才培养,搞好培训工作。要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合理配备审计力量,发挥整体优势。各级行要重视内审队伍建设,调整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培养更多适合内审加快转型的职业化人才,增强内审人员创造性开展内审工作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内审人才库建设,一要将新入行的高学历内审人员纳入人才库培养,促进其尽快成才;二要增加内审人才库人员参加培训和参与上级行审计项目的机会,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并以此带动其他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三要保持内审人才库人员的相对稳定,下级行调动内审人才库人员时必须报经上级主管行同意。

  (五)改革内审的组织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设置是内审有效运转、发挥效能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实现内审转型,也应该相应推进内审组织机构转型和发展。内审组织机构转型的方式有二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实行内审机构在人民银行内部的相对独立。在人民银行总行设立审计局,各分支机构的内审部门在人员编制、业务经费、组织管理等方面实行垂直管理。二是实行内审职能的部分上收。维持目前内审机构从总行到地市中心支行的设置现状,将县级支行的审计职能上收到地市中心支行,现有的专兼职内审员的人员编制、管理考核、福利待遇等均同时上收到地市中心支行,由地市中心支行派驻其到各县市支行,并对地市中心支行负责。以上二种模式均能有效解决基层人民银行内审独立性不强、同级监督效果不佳等问题,有利于内审转型的推进。

  内审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推进内审全面转型,促进内审事业健康发展,既是保障人民银行有效履行央行职能的需要,又是内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历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道成. 推进内审全面转型与发展 确保我国内部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内部审计,20xx,(5)

  [2]张笠. 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分析. 中国内部审计,20xx,(1)

  [3]万文刚. 以内部审计转型为载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内部审计,20xx,(7)?

内部审计论文2

  摘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适应企业风险复杂化趋势而产生的内部审计形式,文章从梳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入手,结合当前内部审计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在内部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的实践意义和必要性,并从转变审计职能、审计方法和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一直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多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尤其是对于大型企业集团而言,风险规模已经远远超出管理层能够直接管控的范围。为此,企业开始日益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积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在此趋势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并较好的适应了管理层的风险管理需要。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念与基本特点

  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根据这一定义,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要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作为基本目标,以内部控制为审计基础,以公司治理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阶段,其本身具有区别于传统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风险评估和改善作为首要目标,并据此延伸其职能。具体来说,其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其在内部管理方面的专家地位和信息优势,根据企业目标评估、分析和管理风险,并将审计结果和管理建议向管理层报告。二是帮助管理层在制定重大决策事项时进行风险评估。三是为市场、采购、技术等其他专业领域的风险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总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再是消极的查错防弊,而应以组织的整体风险评估作为首要工作。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方法上更加注重风险评估、缺陷评估和管理建议。区别于传统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始终把风险管理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审计工作的事前风险评估和事后缺陷评估环节,并基于这些评估得到审计结论和给出风险管理建议。第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为基础。从理论上说,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监督环节,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环节的再控制。内部审计无论从事是对风险的评估和改善,还是参与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都需要依托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了解。第四,采用风险导向使内部审计工作融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同于外部审计师所实施的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护资产安全、防止舞弊的发生而进行的全方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以及管理层的风险治理活动都是以企业风险管理为目标。内部审计通过采用风险导向而参与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成为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在内部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的必要性与实践意义

  当前,内部审计需要应对的风险越来越复杂,对审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需要更为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传统内部审计虽然也针对企业风险进行监督,但从根本上说仍然缺乏完整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审计工作高度依赖审计人员水平,其风险覆盖的全面性、重要环节的审计充分性、以及审计质量的稳定性均难以保证。这不但无法满足企业风险管理需求,而且难以体现内部审计的管理价值,不利于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因此,在审计实践中采用风险导向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风险评估和改善为目标,可以更为系统的覆盖企业重要风险,保证内部审计的完整性传统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一般集中在已有流程和已识别的运营风险,而缺乏对风险识别全面性和风险变动的评估。但对个体企业而言,无论是外部环境、业务特点,还是内部管理和治理结构都十分复杂,且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COSO委员会在20xx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RM)中将企业全面风险要素概括为八个大类,而阿瑟.安德森公司的商务风险模型(BRM)则将企业风险概括为三大类75种,足见其范围之广。在此情况下,传统内部审计很难保证审计结果和管理建议不存在重大遗漏、误判或者与企业实际状况脱节的风险。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全面的掌握这些情况,帮助内部审计部门形成对被审企业的完整认识。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风险和缺陷的评估,能够更为科学的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深入进行研究分析,保证内部审计的充分性在目前的'内部审计实践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在标准化的审计程序上耗费大量审计资源,而缺乏对重要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性分析。具体来说,一方面,审计过于追求程序的标准化,审计意见包含大量详细的操作细节问题,但没有区分重要性水平。特别是对于风险较小的环节给予过多关注,造成控制冗余,不但影响审计效率,也可能对后续审计产生误导。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缺陷不能给出系统评估和全面的解决方案,例如评估缺陷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缺陷产生的系统性原因和个体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整改和需要投入的管理资源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重视事前的风险评估,可以有效解决审计侧重点问题,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可以结合企业目标,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重要风险,评估缺陷程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在次要风险上的审计资源投入,在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审计效果。

  三、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现途径与展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审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对内审部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大障碍。笔者认为,要想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至少需要在如下几个实现转变。

  1、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转变:由消极的查错防弊向主动的风险管理转变在所有阻碍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问题中,最根本的是内审部门自身定位的转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审部门的定位要从消极的查错防弊变为主动的风险管理,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乃至公司治理中发挥专业作用。这使内审工作从监督指导职能延伸到风险评估、缺陷分析和管理咨询,几乎颠覆了内审部门的旧有工作范围,无疑是对内审部门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挑战。尽管如此,这些转变又是不可回避的,因为能否转变思路并主动适应新的角色,是内部审计能否提升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风险管理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2、审计方法的转变:建立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和改善作为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在实践中也是能否真正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关键问题。因为企业的风险千差万别,风险评估也非常复杂繁琐,但作为整个审计体系的基石,所有后续审计工作均需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笔者认为,企业应通过建立成熟的风险识别模型和风险评估程序,通过流程化、标准化以节约审计资源。具体来说,一方面内审部门应结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企业风险模型(BRM)以及其他风险分析工具,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风险识别模型。然后根据企业目标,在模型框架内识别具有重大影响的风险项目,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中应建立风险评估报告制度,强制要求内审人员全面了解被审单位的风险状况,以保证所有后续审计工作按风险导向执行,最终帮助评价审计结果对企业整体风险的影响。

  3、风险管理架构的转变:整合内部控制资源,实施风险的全过程管理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部门,乃至于各专业部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其根本任务归根结底就是对风险进行管理。而受制于管理范围和资源限制,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具体来说,一是需要加强部门协调,与相关部门共享风险数据库,并在共同的风险识别框架下对风险形成共同认识,对控制措施和审计缺陷评估实施共同标准。二是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根据风险管理过程理论,风险管理是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监控三个环节构成的循环,内部审计对于风险的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整合相关资源对风险全流程进行管理,及时进行重新评估和应对。目前,外部审计机构正在大力开展管理咨询业务,凭借其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内部审计工作已呈现外包化趋势。内部审计如果仍在“查错防弊”阶段止步不前,将越来越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只有积极参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强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或许是内部审计的长远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伟,桂友泉.20xx: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1),P27-30.

  [2]费朵,邹家继.20xx:项目风险识别方法探讨[J].物流科技(8),P139-141.

  [3]刘洁.20xx:内部审计新模式——风险导向审计[J].财会月刊(3),P77-79.

  [4]路媛媛,袁洋.20xx:风险导向内部审计——ERM框架分析[J].财会通讯(2),P123-125

内部审计论文3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为了促进企业持续可靠的发展,各行业随着大环境的趋势下陆续改善了现有的管理体系,而在诸多企业当中,企业内部审计同样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推动改进。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防患于未然,改善审计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可靠的改进措施,切实推进施工企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施工企业;审计质量;改进

  内部审计是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核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审核工作计划、审核项目专项计划、审核工作计划、审核证据、审核记录、审核工作底稿、审核报告等。

  一、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质量是使用科学的组织方法根据某些规范来组织,指导,管理和检查审计项目的建立,运营和结果。自我管理行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对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非常重要。

  (一)提高内部审计师的效率和专业技能衡量内部审计师工作水平的标准是完成一项任务所消耗的资源量。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内审员应自始至终地不断提高工作的专业技能,通过改善质量管理标准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确保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满足客户需求量基于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检查相关过程的内部控制来识别问题并确定其属性。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协调审计人员与上级的关系,使其享有良好的声誉,逐步使内部审计享有声誉。

  (三)促进内部审计活动创造更多的效益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单位创造更多的利润,提高单位的速度。通过质量管理,可以避免错误,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明确每个人完成任务的责任。

  二、内部审计质量的要求与内容

  在施工企业,项目内部审核要求项目经批准并开工后,施工企业管理部门应书面通知审核部门对项目进行初步审核。项目才能实现。同时,项目相关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可以调动。在工程项目中,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变更审核:在项目施工阶段,如有工程变更,审核部门需对变更原因和变更实施过程进行审核和监督。要求变更内容必须办理工程合同变更审批手续,监督工程变更签字是否及时、合规、有效,了解图纸变更内容。

  (二)复查固定单价,在复查固定单价时,工作包括复查项目预结算书中列出的类型,规格和工程测量单位,并检查数据是否在区域单价评估中列出表。

  (三)复核工程造价率,检查工程造价率是否准确计算,核算独立成本是否合理,并根据不同施工企业的资历和等级,按照相应的工程造价率进行计算。确保不会混淆安装工程和建筑工程的收费。

  (四)审核建筑材料价格,检查项目建筑材料价格是否符合政府公布的信息价格,材料价格是否有上涨。

  三、内部审计质量的现状分析

  由于建设项目多、线路长、分散。导致监督工作难度较大。施工企业的产品是建筑工程,从结构、性能、生产工艺等方面来说都是建筑工程。根据其独特性,针对不同环境下的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

  (一)相关人员素质偏低职能部门人员素质是职能部门有效工作的内在条件和前提。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下,必然使内部审计工作枯燥笼统,极大影响工作效率。相关人员素质低的表现大可分为以下几点:一是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单一,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师多为会计师,知识相对简单。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作风不实。工程建设项目部也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主要目的是提取被审计部门的工作报告,汇总资料,列出审计报告。有些内审员在对项目部进行审核时,由于敷衍心理的作用,对待工作没有责任心。在工作中我们不担心出现问题,就怕逃避问题、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私自谋取利益。在工作中不称职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而相关人员试图找到一种关系来消除问题。从而达到大事化小的目的。有些内部审计师会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个人利益,从而降低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师的声望和形象。

  (二)落后的技术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还没有跳出排查整改的怪圈。对开展效率审计、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有效措施还不够,对业务再审计的理念和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指导还不够,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大多仍以手工操作会计账簿、表格、凭证为主,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国家审计机关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和监督不力,而行业主管部门与内部机构及其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之间的沟通渠道也不畅通,最终会阻碍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三)后续工作不完善目前,现有的企业内部审计系统大多还停留在传统思想的阶段。后续工作不能得到有效跟进。有关部门及其分支机构不能得到及时的监督整顿。如果不按规定进行整改,有关人员将无法及时调查。责任影响了审计结果的'执行和审计的权威。结果,已经检查的问题没有改变,并且没有防止发现的迹象。结果等于没有审核,这导致审核结果丢失。

  四、相关措施

  (一)完善内部组织体系我们需要结合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各种情况选择适合内部审计职能层次的模式。我们可以选择对审计工作设立相关监督部门,比如董事会或监事会对审计工作加以监督管理。由该部门指定审计负责人,确保独立性;公司核心分支机构可派出专职审计师或设立审计机构,加强日常审计监督。另一方面,为凸显审计部门的独特性可以参考由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直接领导审计部门;应当尽量避免与各级部门联合工作,同时独立设置审计机关。

  (二)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性提高审计人员入职申请门槛,同时加强对选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视,多方面吸纳各领域专业人才,最大限度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其次,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知识,积极参与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各项职业教育和跟踪。教育,特别是加强对施工企业经营过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风险管理的培训。三是培养审计人员的语言能力和写作知识,在工作中有效沟的通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建立奖惩制度、改善审计考核和评价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三)优化现有技术大力推广、学习、应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审计工作与时俱进与现代化信息建设靠拢,推广审计技术于计算机接轨。通过异地审计和云审计,建立在建项目审计数据库,对工作实行远程动态监管,努力提高能力和手段使用信息技术来验证问题。(四)提高重视程度建设单位要特别注意单位内部审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单位组织的内部审计组织制度。我们通过对《会计法》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建设单位需要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核委员会需要比其他职能组织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审核委员会需要负责董事会和监事会以指导其业务。这种双重责任的组织形式可以促进建设的改善。(见图1)

  (五)扩大范围优化审计职能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我们不单单针对企业经营决策、采购项目,还要对施工预算和资金使用的科学性进行管理和评价。内审员要深入施工现场,分析施工项目的进度特点,广泛收集风险信息,总结项目中常见的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缺陷的分析研究,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中国当前审计工作在管理体系、工作环境、人为因素、落后的理念等诸多问题下受到阻碍,影响了工作的发展。所以笔者通过分析审计工作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为实现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地位的重新确立,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黎明.浅析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xx(30):322-323.

  [2]黄康.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xx(6):174-176.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Z].20xx.

内部审计论文4

  直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要实现私营企业经济的新的突破,除了要发挥私营企业机制活、反应快的特点外,放大重点私营企业的作用,还必须在帮助私营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建立更加合理的内控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使私营企业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已有一种好势头,为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已不是国有企业的专利,受私营企业老板的青睐和重视,内部审计在私营企业中呼之欲出,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本文试就私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关于私营企业设立内审机构、开展内审工作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私营企业的规模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都在逐步扩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私营企业的发展趋势说明私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其组织结构的设置和管理模式也是很有可取之处的。从调查的常州市区私营企业的情况看,设立内审机构、开展内审工作已成为一种好的态势,令人欣喜。

  现有的私营企业大体有两大类:一是从成立企业起即新注册登记时为私营企业的,第二类是从原来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而成重新变更登记为私营企业的。相应地,内审机构也有成立企业时设立的内审机构,还有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保留原有的审计机构;也有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后增设的。

  据对常州市区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11家设立时即为私营企业的单位进行调查,已经设立内审机构的就有5家,配备内审人员16名。国有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后,内审职能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讲还占有一定的位置,表现在有的单位保留了原有的审计机构,有的单位把原本不是独立的内审机构设置为独立机构;有的单位配置了人员,还有的单位加强了内审力量还得到了加强。如,武进中天钢铁有限公司、武进阳湖棉纺集团、武进勤益染织有限公司等在改制为私营企业后,都保留了内审机构;侨裕集团有限公司于20xx年10月改制时,从财务部门单独分开设立了审计部,并配备了专职人员。江苏新城集团公司财务与审计合署办公,设有4名专职人员负责基建预、决算审计工作。

  分析目前已设立内审机构或已开展内审工作的私营企业现状,有这样几个特点:

  1、出于企业自身的需要。区别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要求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虽然国家和政府对私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没有法定的要求,但私营企业为管理需要自发设立内审机构或配备内审人员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

  2、这些私营企业大都是企业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良好、管理层次和幅度较复杂的企业,决策层对间接管理的下属控制线较长,需要通过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实施控制职能。

  3、内审工作与日常管理活动紧密联系,有的内审工作已经上升为企业的高层管理活动。与国家审计相比,企业内部审计除了监督控制外,还承担着日常的企业管理工作,如侨裕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加强对公司资金运作过程和状况的审计,通过审计,分析资金使用效益是否与计划相一致,根据资金运行动态判断资金的运行质量,协助领导进行科学的决策。江苏新城集团公司内审机构参与公司包括子公司经营目标、经济指标的制订,每季度对子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事中审计,并及时反映审计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协助领导加强内部管理,确保了经营的有效性,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二、关于私营企业开展内审工作的趋势分析

  目前在国外企业流行健康诊断。美国管理学家卡佩尔在他所着的《企业成长的哲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企业同一切有生命的机体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也就是说,企业在运营活动中面临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存在许多深层次的危机,如果不进行健康诊断,加以治疗预防,将陷入危险的境地。这就需要专业人员从调查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入手,发现并运用在运营中存在或蕴含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定量或确有依据的定性分析,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而指导方案实施的过程,被称之为企业诊断行为。这个诊断过程,可分成两块,一块由外部专业人员进行,另一块则由内部审计人员承担。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经济状况进行鉴证、评价和服务。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私营企业开展内审工作存在着这样的状况:

  (一)内审机构有扩张之趋势。

  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大多数私营企业普遍认识到,建立一个独立的通过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控制职能的监管机制来为企业决策者服务,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在改制过程中,有的企业内审职能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尽管这个面还不是很大,但已有不少单位保留了原有的审计机构,有的单位把原本不是独立的内审机构设置为独立机构;有的单位内审力量还得到了加强。如,武进区已有3家公司在改制为私营企业后,仍保留了内审机构;1家公司改制时,从财务部门单独分开设立了审计部,并配备了专职人员;还有1家公司采取了财务与审计合署办公的形式,配置4名专职人员负责基建预、决算审计工作。一些原来未设内审的企业也认识到了内审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向社会招聘审计专业人才来逐步开展内审工作,如常州长兴集团有限公司专门到省级报纸上发布招聘内审人员的信息,还有的私营企业则通过现有管理人员到审计机关学习或到其他企业取经的方法,逐步掌握内审的技术和方法,发挥内审的功能,来为企业服务。

  (二)内审领域有拓展之迹象。

  目前,私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知之不多到逐步进入角色的过程,审计的'领域已由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企业价格审计、基建项目审计,逐步向经济效益审计、内控制度审计拓展,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已经跳出了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和审查财务凭证帐本的传统审计模式,审计的范围更广阔,触角深入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如常州百老汇集团有限公司将内审的职能界定为对公司经营项目成本费用进行测算审核,这个职能几乎涉及到公司业务流转的全过程,从工程项目

  设计到物资采购、工程施工。江苏新城集团公司内审机构参与公司包括子公司经营目标、经济指标的制订,审计的范围扩展到实现业绩和指标兑现的考核方面。

  (三)内审工作有规范之要求。

  内审工作除了管理层交办任务外,需要有内部的规章制度来明确其职责范围,方便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从而保证企业内审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需要解决“审什么、如何审”的问题,希望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各种规范,特别是内审职能方面的规定。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制度,常州一家专门从事电器的企业新组建内审机构,还为具体开展工作,先制定企业的内部审计规章,而后再着手开展工作。武进中天钢铁有限公司下发了《关于完善比价采购管理办法的意见》,规定对公司所有采购物资都要进行价格审核。公司专门成立了招标采购工作小组,由公司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内审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操作程序。常州市侨裕集团公司内审部门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内审人员在一次材料采购价格审计中,发现该材料价格同比市场价格要高,他们还发现材料采购员在采购过程中拿了回扣,而该材料采购员却是公司老总的亲戚。内审人员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制度,如实向领导汇报了情况,公司老总对此很重视,并按制度办事,及时将此人调离了原岗位。

  三、私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存在问题

  私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星星之火,大有燎原的希望。但也受到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主要是私营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内审工作的开展,目前从私营企业领导层讲,重视程度还是参差不齐,有的已经意识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行动。有的还是不够重视,算经济账比较多,在开展内部审计方面并不积极主动。有的领导受自身的素质的影响,对内审工作不熟悉,怕找麻烦,就更谈不上建立制度等。由于受领导重视程度的影响,在工作开展方面也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状况。有的已经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比较正常在开展审计工作;有的设立由监事会的监事代理其职能;有的审计与财务部合署办公,兼理两种职能;当然还有不少企业尚未成立并开展工作。从工作开展方面看,显得很不平衡。有机构的好于没有建立机构的,有专职人员的工作要明显好于没有专职内审人员的。当然,也有的内审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障碍:

  一是认识障碍。随着公司的扩展,投资的多元化,管理层次的增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改变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主尚未意识到,对成立内审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清。要促使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求私营企业建立内审制度。

  二是管理障碍。目前中小私营企业以及一些规模较大的家族式集团企业,管理松散、没有章法,尤其是财务管理不健全,普遍存在三假(假凭证、假账册、假报表)等情况,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很低,离现行财务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距建立审计制度的规范要求更远,在此基础上建立内审、内控制度则还有漫长的道路。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面临许多新问题、高风险,如果有熟悉企业业务、具有经济、法律、审计等多种专业知识的内审人才为管理层提供了这样的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环节的评审、对经济合同的把关,减少了企业运转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降低了经济业务的风险,内审的存在和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三是素质障碍。一方面是领导者的素质参差不齐,起点不一样,私营企业的差异也很大。大部分企业主在市场上搏杀了几年,在一些方面有所提高,但文化、经营思想、管理水平、守法诚信等方面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来提高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内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审计知识和技能,难以胜任岗位工作。从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如果私营企业的内审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节约的费用)低于企业为内审所支付的成本,则企业很可能反对设置内审,企业高层管理对内审提出了目标和期望,如果内审难以完成目标,则内审的地位就要打折扣了。

  四是舆论障碍。表现在对内审作用的宣传不够。当前对内审成果的统计、汇总、总结工作很薄弱,统计数据没有真正反映内审的作用,社会上对内审作用的宣传还很不够。由于内审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查找漏洞提供改进建议来促进企业效益提高的,其创造的价值是隐性的,由于不重视内审成果的统计和总结,没有数据来反映内审的工作,长久下去,内审的作用很容易被淹没。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戴着有色眼睛看待私营企业,真正有才能的专业人员也不一定看好这个群体,如某私营企业主在招聘内审人员时就很难找到理想的对象。

  四、关于私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解决“有人管”的问题。私营企业的内审工作是个新生事物,决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必须有一个机构将他们管理起来。成立内审协会,实施内部审计行业管理,不失为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内审协会具体制定内审标准、规范,培训教育内审人员,组织内审人员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总结提高内审理论方法,对内部审计执业人员实施必要的指导和管理。

  其次是解决“审计机关能够管”的问题。政府转变职能后,对内审人员进行管理的职能不应属于政府机关,但从广大内审人员的愿望出发,还需要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管理。但目前审计机关没有法律依据对私营企业开展工作,这有待于上级部门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和规范,成为审计机关的工作依据。

  再次是解决内审工作的“定位”问题。内审工作是经济组织自我约束的手段,是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审查本组织中的财务成果是否真实、准确、合法、有效,通过对影响组织财务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评价和挖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潜力,从而有效地加强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私营企业的内审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增值方面。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利,不管是开展生产、销售和提供服务,还是设立各种机构、配备各种人员,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和方法,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获取利润的最大化,内部审计人员也要为这一目的而工作,通过促进有效地节约成本费用,来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目标。内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改良的建议,如果被采纳,改变了企业可能形成的损失,就是内审人员为企业增加的价值。

  第四是关于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的整体素质问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技术和管理方法相比,人是最主要的因素。首先要提高私营企业主的素质,使私营企业的老板们认识到内部审计的意义和作用,认清“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私营企业重视内审工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内审人员的素质要高。除了在选配内审人员时要具备一定的资格要求外,还必须对现在已经在岗人员加强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内部控制评审方法等内容的继续培训,提高该行业执业人员素质,使其不仅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具有较好的审计业务能力,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的企业的流转环节,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有效服务。

内部审计论文5

  1、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控制和管理中的地位

  1。1、独立性与权威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内部审计的意义所在,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最具权威性的有效保障。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审计部门则受到高层领导直接领导,内部审计也是由部分外委或者全部外委审计。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及工作人员作到客观、公正、深入、真实地展开工作过,其所作的审计处理决定也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显示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1。2、监督性和制约性地位

  为了企业各方的利益,应避免盲目与违法,需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而这种自我约束就需要内部审计制度的监督与制约。内部审计工作时对会计与管理控制的监督、控制,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有效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另外,内部审计在规范企业管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规范企业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及自我激励。通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其他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促进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持续、稳定发展。

  1。3、制度化与法律化地位

  从宏观来看,内部审计工作已逐步趋向制度化与法律化,开展工作时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企业可根据由国务院审计署的相关法律规定,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制度,若内部审计工作过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可以此为依据。有法可依,我国有关的审计工作的法律已近一步落实,比如《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给予监督与匡正。

  2、企业财务控制的目的

  一般来讲,在于确保企业的最终目标及为实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到充分实现。同时,企业在运行中的安全性也能得到保障。使会计信息可以在企业与外部之间与企业内部之间及时顺畅的流动,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有效的沟通可以会计信息及时传递到管理层,使得管理层可以及时掌握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督促财务控制系统的发展。

  3、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控制及管理中的作用

  3。1、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并提高财务控制系统的防范风险能力

  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过程中财务问题是核心之一。财务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财务核算是否符合标准、有无违反财务制度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行为等这些都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与检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可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并及时反映到总经理或董事会等直接负责部门便于公司领导及时了解情况科学决策。保证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必须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来看待内部审计工作促进科学的管理与决策加强风险意识、提高规避风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3。2、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合法性、合理性及真实性等进行的监督、审核与评价。为了避免企业仅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或者忽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短期行为或者避免由于企业决策偏离市场而造成微利或者无利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引导企业的经济效益及重大决策对企业的得失进行综合评定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可能产生的盈利能力作出科学的'建议与评价以确保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实行以减少损失、浪费为最终目的的效益审计,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增收效益为目标进行效益审计,根据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以建立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进行效益审计以此实现企业目标的最大化。

  3。3、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的控制。内部控制是公司在内部管理中的监控体系也是企业正确处理相关利益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日常内部审计工作通过测试及主观判断对企业中的人力、财力等与生产、经营、财务、人事及后勤等各个环节及各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对任何财务损失进行稽查,查明错误原因。从业务流程的内部管理及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出发对内部控制的强与弱进行评价以客观、独立的眼光验证内部系统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将发现的盲点、漏洞及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向企业高层及时反馈最终通过审计活动掌握的信息来协助企业直接管理者加强内部控制。

  3。4、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目标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通过审计工作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是通过评价与审查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来实现目标。内部审计所有的工作都是以企业的最终目标位出发点为企业管理层考虑长远利益提供更好的服务规范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运行实现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共赢。

内部审计论文6

  通过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分析阐述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四个方面主要趋势,并结合这些发展趋势对企业内部审计及其人员的要求,简述了应对措施。

  1983 年9 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审计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始和内部审计事业的开端。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无论是从法律地位、工作职责,还是从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转变。其法律地位由发展初期的“是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1985 年12 月5 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回归为是单位、部门的自律性组织;其工作内容也经历了由初期的以财务审计为主到以业务审计为主,再向管理审计发展。

  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法治化、经济的全球化和管理的信息化,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适应形势和内部审计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势在必行。为达到顺利转型目的,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也才能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增添一丝光彩。

  那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职能定位将趋于客观、全面

  作为企业内部审计,不管其在企业中的隶属关系如何(即不管其是直接隶属于董事会,还是隶属于监事会,或隶属于企业行政),终究改变不了是企业的一个部门或机构的属性。从根本上讲,企业内部审计是应企业完善自我管理的需要,而设立的内部自律性组织,其部门性质总体上讲属于企业的内部监督。但就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和企业发展需要来讲,内部审计也应该是适应时事变化、形势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职能已超越了设立初期的监督。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内部审计。从宏观方面去理解,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目的,监督的目的固然有防范、查错、纠偏的作用。但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是为了协助管理层掌控企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防范经营风险。基于此,必须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客观全面的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企业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履行好监督职能,为企业“看好家”、“护好院”;另一方面要做好服务工作,充当好企业的“ 望哨”、“预警员”。只有这样,定位才是客观的,才是与时俱进的,才是与其本身属性相符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为全面履行职责奠定好基础。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同样适用于内部审计。如中国石化的“四大审计理念”(“大审计”理念、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念、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理念、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理念),正是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全面转型需要,而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新定位,既把握了实质,体现了科学发展;又解放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

  二、工作面将会得到提升

  在现实中,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较多的还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绝大部分企业还未实现总部对财务等的集中管理,这就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所监督的对象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下属单位(即通常所说的上审下),尽管也有少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对象也有少数与之同级的企业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同级审),但这种同级的部门往往也只是经济业务部门(很少包含企业的财务部门,当然管理层要求进行审计的事项除外),且多数是对某一专项事务进行审计,如某集团公司的审计部门对该集团公司采购部门的某项或某类业务进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几乎没有开展过以本企业为对象的全面审计。如某集团公司的审计部门以该集团公司为对象开展财务收支等审计,其原因是由管理体制和现实因素决定的。一方面,企业的决策权在管理层,企业的财务、计划、投资等部门基本上由行政领导直接掌管,企业诸多事项的决策和财务处理是管理层决定的,或者是财务等部门基于管理层的某种考虑或意思而为的,尽管这种处理有时是违规的,如果同级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了、也查出违规问题了,但问题最终还是要反映到管理层那里的,当领导明知道有这么回事的时候,如果审计部门又向他指出这是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时,审计部门往往是吃力不讨好,有时可能问题未得到解决,而自身被“解决”了;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的审计工作计划要经管理层批准,内部审计部门也自然不会提出对涉及管理层决策、决定事项的全面审计了,这就形成了企业内部审计不以本企业整体为对象进行审计的`现实惯例。

  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管理路径会不断缩短,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使企业进行高度集中管理成为可能,网络资源计划(ERP)系统的普遍运用,实现了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企业的众多事务已能够实现远程、在线、实时控制,这种情况下,企业进行集约化管理将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基于信息化系统,企业总部进行集中管理将是必然,企业许多事务(如财务管理、物资的采购、调配等)的决策、处理职能将上移,企业的下属单位更多的将是按程序和总部预制好的模式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或数据的采集、录入,不久的将来,企业的分公司或许将成为“生产车间”,财务管理的职能将会逐步弱化,财务人员将会大量减少,财务岗位或许将成为录入员或POS 操作员,这就迫使企业内部审计在监督对象面上的提升,其工作重心将由现在的上审下为主转变为上、下并重,监督服务对象也将扩大到整个组织,管理层为降低企业高度集中管理条件下的经营管理风险,会更多的让内部审计参与决策和咨询服务。

  三、业务范围将深涉企业经营管理

  随着信息化带来的集中管理,财务收支审计以及以财务为主的审计将会减少,审计业务转型和拓展新的工作内容将成为必然,企业内部审计将更多的“走出财务,迈向业务”,更多的深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其发展趋势将会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为中心,开展管理和效益审计,包括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在建跟踪、效益评估、IT(信息)等审计;二是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为重点,开展节能、环保、安全、产品质量、税务等审计(需要说明的是,开展此类审计,不是由审计部门代替相关管理部门去做具体工作,而是审计部门在相关部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检查、评估);三是以强化对领导人员责任考核为重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并将逐步体现时效性和效果,更多的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四是以维护企业利益为目标,开展外部协作审计,包括合资、合作企业审计等。

  总之,企业内部审计,将以增加企业价值为重点,以帮助组织达到目标为目的,以控制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为导向,全面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其工作重心将由事后监督逐步向事前预警防范、事中过程控制转移。

  四、工作手段将会发生根本变革

  尽管以手工查证为主的传统审计方法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在今后的内部审计工作中也不会完全退出舞台,但是,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提高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这种审计方法、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未来的企业内部审计将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内部审计将由传统手段向网络信息化转变,“不懂计算机审计技术,终将会被淘汰”不是危言耸听,这将会是历史的必然。就现实来讲,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多数都在建立ERP系统(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有相当一部分非国有企业也在运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控制,再加上电子商务、数据仓库等业务的迅猛发展,客观地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掌握相应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不少企业也自行开发了基于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审计软件或系统;还有,信息化依赖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化控制基于计算机程序及参数的配置,如果系统后台参数配置出现错误,那将会产生系统性、全面性错误;再有,系统如果存在漏洞,或将危及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作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如果不掌握数据的调取与分析方法、参数的配置与检查方法、以及审计软件或审计系统的应用方法等,必将无从下手,而这一切,都要依赖于计算机审计技术。

  面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上述发展趋势,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如何才能做到应对自如、掌控有方呢?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企业内部审计要适应环境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就要从提高认识开始,解放思想,树立宏观和大局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从观念、理念上适应企业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

  二是努力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也必将是用信息化的技术,企业内部审计要努力进行审计技术、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全面升级,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中国石化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AIS),努力实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三是以重要性为标准,突出重点。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企业的许多业务已实现了格式化、模板化,因此,内部审计应将重点转移到高风险的领域和业务(如对外经济活动,IT 配置等),优化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四是着力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无疑提高了对审计人员能力的要求,有句俗语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如果我们审计人员不具备起码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能力,是不可能履行好监督和服务职责的。因此,作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做到“能制于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不但要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而且要学习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生产工艺,还要学习信息控制等,通过“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向自己学”,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内部审计论文7

  一、国有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起到规范企业财经支出和经济行为的作用,从而确保经济的合理合规性,对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发挥一定作用,进而有利于早日完成经济管理目标。国家为了规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先后出台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为了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加强了内部审计力度,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能够有助于避免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在对内部进行控制时,通过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企业内部予以严格监控。同时,由于国家作为出资人,为了对国有资本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并防范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等,国有企业必须在内部审计的作用下,保证国有资产增值,而且资产具有安全性。此外,国有企业的规模比较庞大,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经营环节多增加了各种风险,为了避免发生违法违纪的行为,减轻侵占资产等现象出现,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对经营的各个环节予以控制,提升国有企业全体成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审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水平还有待提升,内部审计主要停留在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审计等方面,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将履行评价职能作为主要目标,其他职能没有发挥一定的作用,因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没有在根本上满足经营管理的需求,从而加剧了风险的产生。

  (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从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情况来看,审计方法比较落后,主要以静态审计和事后审计等方式为主,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未能胜任其工作,主要与其不专业相关,是从财务等部门抽调而来的,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知识,所以导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偏低。

内部审计论文8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在现代企管中的作用已经引起越来越多者的关注。企要实现内部审计职能,通常有两种选择: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或称稽核部门);或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outsourcing,或译作外部化)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目前银行业务的外包是一种日益受到重视的商业战略,也就是银行把自身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业机构。银行业务外包的理论基础是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根本思想是彻底摈弃大工业时代的模式,将非企业的核心业务交由外部专业机构来完成,从而重新塑造与当今时代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企业模式。它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企业组织如何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包括把内部审计业务等一些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已成为种趋势。

  一、银行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的优缺点

  关于银行内部审计职能是否可以外包,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赞成外包的人认为银行内审交由外部的会计师务所(或咨询公司等)来操作,可以提供低成本并且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另有一些人则担心这样会影响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总体而言,赞同或反对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理由主要会议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审计成本

  赞成内部审计外包的认为:取消内部审计部门之后,银行不再需要承担内部审计人员的固定人工成本,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与银行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等)协商确定其可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的类型,从而提高了银行内部审计成本的弹性;国内银行的内部审计机构从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或区域内部审计中心,估计银行系统的内部审计人员超过3万人。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可以部分削减这方面的招聘、培训和福利支出,从而可大大降低银行相应的成本。反对内部审计外包的人则认为聘请知名的或规模较大的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并不一定可以降低审计成本。因此聘请事务所的费用以及与事务所协调沟通的成本有时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专业胜任能力

  赞同内部审计外包的人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为众多公司提供审计服务;作为银行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商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注册会计师是审计领域的专家。他们所掌握的审计手段、技术、方法和专业水准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专家来做能更好地完成审计目标。如果银行内部缺少某一特定内审项目所需的专业人才和知识的时候,内审外包可以更好的达到银行进行内部审计的目的。反对内部审计外包的人则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审计方面,而内部审计的内容则不仅涉及财务报表审计方面,还涵盖了银行的经营效率、效益、遵循的有关法规与合同的情况等诸多方面。由于侧重点的不同,银行管理者有理由对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产生疑虑。而且,为银行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对银行的了解程度不如内部审计人员,对银行的专业领域内的业务也可能不甚熟悉,这些都会影响其所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的质量。

  3、审计时间

  反对内部审计外包的人提出,内部审计人员作为银行的员工,为银行提供有是持续的服务,而且可以在银行急需的情况下及时为银行提供必要的审计服务;而外部审计人员则只能根据合同的约定提供定期的服务,而且在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还需要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淡季和忙季。在我国,由于大型的会计事务所主要收入来源于年度报表审计,导致事务所客观存在淡季和忙季之分,这样,银行如果在每年的1至4月份(即事务所的忙季)需要将内部审计外包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4、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物质基础。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体制虽然近年改革,但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而外包商不涉及银行的经营活动或选择或实施内部控制措施,也可以避免和被审计银行机构发生任何利益冲突。因此有可能提供比内部审计师更加准确的信息,从而促进银行的管理层次改进内部控制状况。反对内部审计外包的人认为,银行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可能无法从同时为银行提供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同一事务所审计人员那里了解到银行内部控制的真实信息,而且这种情形可能会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实质上的独立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职业行为第一则第101条中也明确指出:“审计师在向客户提供鉴证服务的同时,向客户提供内部审计方面的服务将有损独立性,除非企业内部的专门的人员负责内部审计,”以上这些关于是否应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以及外包的程度是全部外包还是部分外包。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内部审计服务外包为银行的管理当局提供了一种选择,同时为内部地部门创造了一个竞争对手,在内部审计部门效率低下,无法满足银行管理的需要时,管理者可以用外部的审计服务提供者取而代之,从而保证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影响内部审计外包因素的实证分析

  除了上面提到的影响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四个主要因素对管理层决策的影响程度,1997年,Simoetravick对918家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回收问卷232份。在这次的调查表中,Simoetravick列出了影响管理者决定是否将内部审计外包的因素,并要求管理者按照影响程度在0至100的区间内给出相应的分值,0代表不重要的因素,100代表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Simoetravick将所有问答问卷的管理者按照两组(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和求实施内部审计外包)分别计算了各因素的平均值,其结果如下表1,以上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管理者与求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管理者对各因素重要程度的评价的较大差异。这也从一个侧面进一步说明,内部审计职能是否外包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项因素综合考虑之后才能作出决策。

  三、巴塞尔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为加强对银行监管工作的指导力度,巴塞尔委员会于20__年8月发布了《银行内审及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Internalauditiankandtheupervisor elatiohiwithauditors)。该文件参考了巴塞尔委员会1998年发布的《银行内控体系框架》和1999年发布的《增强银行治理》的相关内容,对银行的内部审计(Internalaudit)的定义、目标、任务、原则、执行、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审计委员会,内审外包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

  1、定义。

  该文件将内审外包定义为将内审工作交由外部的审计人员来承担即称为外包。为内审外包一方面可谓银行主生较大的收益,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风险,如对外包机构的工作控制不利甚至失控,这些风险需要加以监控。

  2、外包事项。

  不论银行的内审工作是否外包,银行的董事会和最高的管理层应对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和内审工作的适当性和有效运行负最终的责任。虽然有些国家要求银行必须配置有足够能力检查银行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对于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不太精通的某些审计项目来说,银行的管理层可以考虑外包。在一些国家,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了全部的外包,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应该安排一名高级的资深人员作为其负责人,并安排一些本银行的职员参与其工作。外包机构协助内审人员确定需要关注的负险、执行的审计程序。但是对于大部分国家的国际性大银行来说,如果将内审工作全部或者是核心部分外包则是不太适合的。

  3、合同问题。

  银行与外包机构之间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高层的银行管理者应该考虑银行的特点,确保合同内外包机构拥有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合同应明确外包机构的任务和责任,银行高层的管理者和监管当局有权适用外包机构与任务相关的材料。内审外包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监管当局应要求银行在将内审外包时要分析外包对银行整个风险预测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影响,一旦合同突然中止,银行应采取应急的措施。

  四、实现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另一种选择—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在给银行带来上述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因此银行在实际操作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时,应当把握好风险评估、外包商选择、外包合同审查和事后监督控制等主要环节。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负责了解与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相关的风险,并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程序的充分到位。管理层就应当对内部审计外包商进行评估,以确定其运行情况和财务状况是否满足银行的需要。管理层应当将银行的需求、目标和必要的控制要求告诉潜在的内部审计外包商。管理层也应当对外包合同的有关规定进行讨论。外包合同应当考虑银行经营需求和在风险评估、选择外包商阶段被识别出重要风险因素。合同应当明确采用书面形式,内容应当具体详细,包括: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业绩标准、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审计条款、报告制度、争议解决等。

  由于内部审计外包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可以考虑将内部审计外包方案与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方案折衷,即推动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合作,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外理日常的审计业务,在企业遇到非常规的业务(如环境审计、内部控制审核)时,再从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聘请专业人士为企业服务。这样,既保证了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需求,又可以在必要时从银行外部获取所需的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

内部审计论文9

  摘要:内部审计是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集团公司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不仅对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还对各项管理活动作出有效评价,促使企业填补漏洞,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特点、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公司治理活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已成为企业生存、经营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帮助企业集团填补漏洞,完善经营管理,提升经济利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完善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制度、促进企业集团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创维集团自20xx年以来,其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运用有效的运作模式,为公司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查出集团公司员工违反公司章程等行为多达200余起,并将这些案例信息反馈给了集团法律部,最终移交国家司法机关处理10余人。在“世通”案件中,内部审计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特点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特点进行了分析。CynthiaHarrington(20xx)指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科学方法帮助企业实现增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能够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公司治理过程进行评价并敦促其加以完善和改进,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质是一种客观、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活动。Sherer,Michael和DavidKent(20xx)从公司治理角度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概括了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和特点,分析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受托管理责任的职能。并指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本质上就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进行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及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证实、评价与指引三项职能。陈艳利、刘英明(20xx)认为集团公司因具有多层次并存、多纽带联结、多元化经营等特点,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之一。综上所述,多名学者一致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具有重要性,并且由于集团公司具有由多个经营实体组成、多层次并存、多元化经营、地理分离等特点,导致其必然面对各个实体间的空间距离和多业经营等问题,同时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较一般企业方式更复杂、内容更繁杂、障碍更多。

  二、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对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分析,各位学者各抒己见。耿云江(20xx)认为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明确、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尚未职业化等方面。吕欣航(20xx)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缺乏实质性的保障,查账式的内部审计还未完全向管理审计转型,传统的内部审计还未完全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对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问题,各位学者众说纷纭。郑海航、戚幸东(20xx)指出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司领导内部审计意识不强、审计机构不健全、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人员少、职业素质不高;内部审计过分外部化、审计效果局限性大等。张玉(20xx)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审计目标单一、范围狭窄;审计的取证方式落后等。杨远(20xx)认为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有:内部审计职能在实际操作中模糊不清;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受到限制;集团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置单一;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若干误区等。由此可以,学者们分别从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及内部审计人员配置等方面对我国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制尚不完善,仍存在内部审计模式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完善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学术界提出很多完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Laughlin,R.(20xx)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应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通过审计评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剔除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帮助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为企业集团创造更多的价值。郑海航、戚幸东(20xx)认为可以从转变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完善内部审计程序、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等方面来完善我国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吕欣航(20xx)认为,改进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需要,推进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化;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及事前转移,防范风险;拓展内部审计范围,实现审计电算化;创新内部审计方法、手段;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改进是针对我国集团公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以国际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为主,并没有系统的针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研究,难以有效地发挥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综上所述,国内外的部分文献已经明确了集团公司及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问题;一些重点的权威文献分析了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尤其是郑海航、戚幸东(20xx)、吕欣航(20xx)和杨远(20xx)的论文在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的治理对策方面阐述得较为详细,值得借鉴。但是,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内部审计理论发展严重滞后于实践。大多数国外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国际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层面,并没有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开展系统研究,难以有效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基于管理学视觉的理论思考[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2]曹廷求.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的三大挑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2).

  [3]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xx(5).

  [4]耿云江.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J].审计监督,20xx(2).

  [5]吕欣航.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财经界,20xx(10).

  [6]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xx(4).

  [7]汪国银,林钟高.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xx(2).

  [8]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xx(2).

  [9]杨远.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1).

  [10]郑海航,戚幸东.集团公司的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5).

  [11]朱荣恩.内部控制理论概述[J].中国审计,20xx(8).

  [12]CynthiaHarrington.InternalAuditNewRole[J].JournalofAccountancy,20xx(9).

  [13]Laughlin,R.C.AModelofFinancialAccountabili-tyandtheChurchofEngland[J].FinancialAccountabilityandManagement,20xx(7).

  [14]Sherer,Michael,DavidKent.AuditingandAc-countability[J].EuropeanBusinessView,20xx(6).

内部审计论文10

  一、前言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进行自我约束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企业资产重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内部审计工作者一直以来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领导者关心的问题,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资产重组中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地位

  分析内部审计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地位,需要对企业资产重组的客观要求以及其本身的属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因为这些都是决定内审工作地位的重要因素。所谓的资产重组,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状态,对企业所有的资产实施综合性的经营,具体的工作包括企业运营部门对企业各个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调整企业的资产结构等等。可以说资产重组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对企业资产的综合经营上,基于这一点,可以认为企业的运营部门对资产重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资产重组中的核心部门。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内部行为,是内部约束机制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种重要体现。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于对企业经济进行相对独立的监督,并不直接参与到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企业也不会给内部审计部门下达直接的经济目标,同时也没有对企业资产进行调用的权限。基于对内部审计工作以及资产重组的客观要求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资产重组的总体进程以及方向并不是依靠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对企业的资产重组进行影响,进而对资产重组的目标造成影响。并且,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内部审计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作用

  (一)重组前

  在企业资产重组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而内部审计工作起到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作用。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资产重组前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审计调查,对企业的资产情况进行分析,掌握企业重组各方资产数目、负债情况、损益情况等,摸清各方面的实底,为资产重组的决策层提供有效的依据;第二,对资产重组方案进行有效的论证。首先,通过内部审计对重组各方的财产所有权、主体性进行审查;其次,审核重组方案中的各个参组企业是否具有优势互补性,能否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要避免出现相关部门为了重组而牺牲优势企业的`利益,同时也需要避免优势企业牺牲自己的优势,盲目的进行资产重组。最后,对选择的重组企业进行审查,判断其是否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以及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审查其产品是否是市场急需,材料资源是否丰富等等,不仅对企业产权变动现实经济利益进行考虑,同时也要分析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第三,内部审计部门并没有单独的企业资产评估资格,还需要与相关的机构相互配合,组织与引导相关部门熟悉各个企业的优势,参与到资产评估工作中。在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下,能够节约企业资产评估的时间与成本,同时提高资产评估的质量。

  (二)重组中

  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保障作用。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保证资产重组过程免受干扰,确保重组工作顺利实施。为了能够顺利的实施重组工作,企业必须具有完善的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在重组过程中能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具体的情况,规范重组行为;第二,促进作用。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推动资产重组,加快重组工作的完成。企业在资产重组过程中会制定相关的制度,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与具体的经济活动不吻合的情况,同时也会产生各种新情况,这还需要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各种情况,并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处理。而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全局性与普遍性的特点,能够深入分析各种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处理建议。

  (三)重组后

  企业资产重组后,内部审计工作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保证资产重组后各方面的账务处理的合法性。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审计工作,保证资产重组各项工作有理有据,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与增值性。并对各方资产亏损情况、隐藏利润进行分析,避免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第二,对企业资产重组前后企业的总收益进行对比,准确反映企业重组是否完成预期的目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积极的探索,研究资产重组后功效的发挥路径,为企业资产重组后的各方面业务提供必要的指导。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资产重组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缺少法律依据、受到各方制约而难以开展工作等等。由于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不能给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内部人员权利也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很难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另外,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足,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都对资产重组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能够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资产重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第一,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当地的特点,出台与其相适应的政策;第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培训,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培训工作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第三,加强在企业重组前、中、后的审计工作,实行全过程审计管理,及时的发现重组中的问题,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解决。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资产重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在企业资产重组的前中后期做好审计工作,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帮助企业资产重组工作顺利完成,发挥资产重组的经济效益,为企业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部审计论文11

  摘要:内部审计是会计工作的一个延续,是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与促进。本文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着手,对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使之更好的发挥作用,为企业经济业务合理合法化并提高经济益把好关。

  关键词:内部审计重要性问题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各项制度的建立也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做得好坏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内部审计实际上是会计工作的一个延续,它可以协助企业管理者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漏洞,检验各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使企业对自身的经营活动更加客观地进行评价并加以改进。

  一、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

  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各方面各部门,基建工程、采购、销售、投资、融资等,各项经济业务的开支是否合理、票据手续是否合法规范、预算是否超支等都需要内审部门的监督与控制,以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合理合法,防止浪费,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保护国家和单位利益。

  2、内部审计可对企业管理起到完善作用

  内部审计不同于政府审计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之处在于,它更加熟悉企业情况,容易发现企业管理中的漏洞及薄弱环节。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结果,内审人员可从企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建议。基于于对企业管理模式的了解,能够站在企业领导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落实意见及建议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保证并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降低风险,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

  二、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由于内部审计从属本单位领导的特殊工作性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有的单位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从而使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目前内部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机构设置,不利于内审工作的开展

  部分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或没有设置审计部门,没有严格的制度可依,甚至没有专门的内审人员。不难想象,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基本就是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与防控作用。究其原因,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内部审计限制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制约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

  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使审计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审计工作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职业素养。由于很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内审人员是由财务部门或别的部门人员兼职的,没有经过内审方面专业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及培训,缺少内审经验或技术方法,个别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偏低,缺少职业道德,个别人员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内审人员的职业品德及形象,利用手中权利去获得不正当利益,不仅会使审计工作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还会使国家利益受损。

  3、企业利益与内审人员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审计作用

  内审人员为本企业的工作人员,个人益与企业利益是高度关联的,当企业利益受到损失时,必然也会影响到个人利益。内审人员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往往对企业发生的一些不正当、不合法的经济行不予披露。如某些内审人员对企业没有严格按照会计法规所规定的收入确认原则少计收入偷税漏税,或企业通过变通给职工搞福利等作法不揭示、不处理,这些行为都会给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三、强化内部审计的措施

  1、提高企业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度,为内审创造和谐环境

  内审人员为企业的一分子,直接受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企业领导对内审的态度,直接影响内审工作的执行效果。转变对内审的一些错误观念,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内审的重视度,为内审工作创造和谐不受干扰的环境,才能使内审工作充分发挥效能,为企业的经济行为把好关。

  2、建立完善的内审机构及制度,使内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一个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完善的制度保障

  应建立由董事会或专门的审计部门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保证内审部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足够的权力,能够客观独立地进行内审工作。并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随着科技的发展,审计手段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的审计技术手段,更要学习现代计算机技术,使内审工作效率及效果最大化。

  3、建立上下结合,下审一级的内部审计体系

  由于内审机构属于企业内部部门,缺乏独立性,有时得不到领导者及级别相同管理层的支持配合,无法客观地进行审计,这是内审控制的一个薄弱环节。可以建立上下结合,下审一级的审计体系,即由上级内审部门负责对下级管理层的审计,多层次开展内审工作,有效的监督控制每一级管理层,避免漏洞,揭示出企业内部潜在的风险,及时改进。

  4、强化内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作为内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首先应选用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到内审岗位,并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培训工作,提高职业素质及修养,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跟得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更好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毋庸质疑,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将是所有内审工作人员的一个长期目标,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及经营水平的提高,将会更加凸显内审的重要性,使之在监督与防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及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姜玲.浅谈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11)

  [2]刘惠萍.论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J].宁夏社会科学.20xx(6)

内部审计论文12

  风险导向审计侧重对审计单位内外部风险进行预估分析,以此来确定出审计的对象、内容及计划,从而达到既优化审计成本及效率,又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目标。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带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时,应注重审计要点,提高应用的实效性。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风险导向审计带有一定的持续性和规范性,涉及到审计计划的编制、执行及审计报告的制定等环节,一般风险导向审计应遵循以下几个程序:

  1.评估内外因素,确定风险。公共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众多因素,既包含了单位内部因素,又涉及到外部因素,如法律、经济及政治环境等,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从对各类内外部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入手,对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风险要素加以筛选,最终形成风险清单。

  2.合理确定风险层次及等级。在对公共事业单位内外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出风险要素清单,并明确风险因素发生可能引发的损失后,风险导向审计应对公共事业单位各类风险要素加以划分,明确各自的风险层次及等级,以此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提前确定风险管控手段。公共事业单位在对内部审计风险要素进行层次及等级划分后,就要提前制定并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在这一流程,要侧重对风险系数较高的环节加以控制,采用重点审计方式,突出审计实效,保障内部审计质量。

  4.最终形成审计报告。完成前三个环节的工作后,根据前期的风险要素统计及控制措施的跟进,对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对象的管理加以总结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及缺陷,然后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最后形成审计报告,以便于为后期改进工作提供指导。

  二、内部审计参与到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及其优势

  在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有的公共事业单位在业务内容上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会公益属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职能,在这类公共事业单位业务运营及日常管理中应顺利时代发展需要,强化风险管理工作,而在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中,将内部审计充分融入,一方面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内部审计自身发展。

  1.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共事业单位业务经营中,内部审计不涉及相应的管理行为,不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及业务流程的操作,从而也不用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使其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性。在其独立性特点的作用下,内部审计可以摆脱责任的牵制而将其审查意见及风险隐患直接向单位管理层进行汇报,在具备权威性的基础上,又能够做到客观及时。

  2.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综合性。内部审计涉及面较广,内部审计部门所获取的信息也较为多样,而公共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运营时,又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因素,各类风险因素又能够互相影响。在此背景下,公共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中要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类,内部审计凭借其所掌握的信息的综合性及全面性,能够有效融入到风险管理中,从而能够对公共事业单位的业务风险及成本效益制约要素进行识别及定位。

  3.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连续性。内部审计在对公共事业单位各类风险要素的掌握及控制上经验较为丰富,风险管控效果较好,各类风险信息的跟踪及处理持续性较强,能够对公共事业单位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及成本预算给出专业性的建议,有助于公共事业单位优化运营成本支出,降低其运营风险。此外,由于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有着相似的目标,在利益上趋同,因此,内部审计能够与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有机结合。

  总之,基于内部审计的独特优势,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理应融入到内部审计的程序中,将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主导,对各类风险因素加以掌握,设计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及内部审计程序,实现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与风险管控的融合。

  三、内部审计在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

  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发挥的职责及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公共事业单位运行起到监督及评价作用。内部审计的基本功能是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及评价,对企业的各类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及归纳,在识别相关风险要素后,对其风险等级、制约因素、影响后果、风险几率等加以评价,从而为后续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其次,对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起到咨询及指导作用。有的公共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一部分的生产及经营职能,需要对风险加以辨别、控制、化解及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发挥相应的咨询及指导职能,为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及前瞻分析。

  内部审计基于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展开对风险要素的识别及评价,作出必要的风险预警;第二,识别评价出风险要素及等级后,为风险的处置提供参考建议;第三,凭借内部审计全面系统的信息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公共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机制。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风险导向审计在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问题主要是审计观念不全面,不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制不够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及审计人员素质能力不强等。为有效解决风险导向审计在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转变内部审计观念,提高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共事业单位领导层一方面应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地位及作用,转变内部审计观念,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要保障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对其加以过多干涉,为内部审计人员发挥其职能创造平台。

  其次,建立并完善公共事业单位风险评估体系。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评估,要有效地在公共事业单位运行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应结合单位具体业务情况,建立并完善公共事业单位风险评估体系。对公共事业单位运行及业务开展中各类风险要素加以综合评估,及时识别运行风险,对其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以便于辨别及控制新风险。

  第三,结合内部审计准则及单位内部审计实践,针对公共事业单位,规定相应的风险导向审计操作流程。在公共事业单位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流程上,要在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容、方法、程序及目标加以确定后,对风险评估的标准进行统一,然后围绕公共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开展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

  最后,提高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及审计人员素质能力。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以节省内部审计成本。公共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计风险要素汇总表及资料数据库,提高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电算化水平。在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强化上,一是要注重加强对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二是要将审计人员的考核管理与奖惩机制挂钩,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结语

  风险导向审计是公共事业单位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应普及推广的新型审计模式,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时,公共事业单位要在明确其优势的基础上,对其责任及作用加以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其流程步骤,发挥其功能作用,以此促进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内部审计论文13

  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结果的质量。客观、可靠、及时和专业性的审计工作成果能够为最高管理当局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并建立和保持它们对内部审计部门的信任。因此,每一个内部审计部门都应该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控制实际上与人事管理和培训管理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因此,从严格把关,招收合格的审计人员,直到有计划地对现有人员的各类培训,都成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有力措施。

  1、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内涵

  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560 节中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控制作出了下述规定:内部审计主任应建立和坚持一项保证质量的方案,以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这一方案的目的是合理地保证审计工作符合本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章程和其他适用的标准。质量保证方案应包括下列各项:监督;内部检查;外部检查。“监督”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应经常进行,以保证其符合内部审计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政策和审计方案。“内部检查”应由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执行,以评价执行审计工作的质量。检查的执行与任何其他内部审计相同;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外部检查”,以评价该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执行这种检查的人员应是独立于该单位之外的、无实际或明显的利害冲突的合格人员。这种检查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检查完毕后,应编送正式的、书面的报告。该报告对该审计部门是否遵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发表意见,有时还应包括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系统由分级质量监督制度、内部检查制度和外部检查制度组成。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质量控制,在实施控制过程中都涉及到一个控制依据问题,也就是在用以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问题。在谈到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时所涉及到的审计标准,是对审计主体的要求。审计标准从对审计机构条件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到审计程序中的一些技术性要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提供了准绳。内部审计师协会所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不仅仅提出了审计管理工作的各项标准,而且对审计计划的制定、信息的检查和评价、审计结果的提出和后续审查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成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2、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手段落后于会计核算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很多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查账,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审计手段的落后,不仅增加了审计难度,还降低了审计效率,无法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了审汁的发展。

  2.2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是内部审计主体作用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最新的技术方法。在西方国家,许多优秀的建筑企业已经开展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我国建筑企业内部审计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目前建筑企业内部审计采用的技术方法还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向制度导向审计的过渡时期。制度导向审计关注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其视野局限于管理活动。公司治理强调对风险进行及时、适当的战略反应,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导向审计都不太注重风险对食业的影响。因此,目前建筑企业内部审计采取的技术方法落后,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2.3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偏低

  从世界范围来看,内部审计普遍采取了通过职业组织进行管理的方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通过制定《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内部审计法》等来规范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我国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在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 学历偏低, 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跟不上其职业的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基本技能和知识更新不够,欠缺将计算机技术和法律知识应用到审计实务中的能力,因此在应对审计环境的急剧变化时缺乏应对能力。

  (2) 知识层面较为单一,不便于发散性思维,使得审计只能从凭证到账面查找问题,难以在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义或决策依据缺乏现实性。我国建筑企业许多内部审计人员来源于财会部门,对审计专业知识掌握较浅,难以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很可能导致审计失败,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3)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观念,审计作风差,执业时缺乏客观公正性,不能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这些都制约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例如,内部审计人员为了个人或其他利益,可能泄漏单位的机密资料,从事违法行为或接受来自对方的利益。

  3、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3.1 对审计依据实施质量管理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依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审计主体主要是审计人员思想与行为的要求,它是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依据的行为与职业道德标准。它一般包括审计独立性、专业熟练性、工作范围、审计工作的执行、内部审计人的管理、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审计标准”、“职业道德标准”以及审计法律法规。目前,除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职业道德规范》、部分国家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以外,许多国家的内部审计职业组织也制定了类似的审计标准和职业道德标准,一些大建筑企业还制定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标准。二是审计客体即有关管理当局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状况必须达到的标准。它又是审计人评价被审计管理当局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依据。它应当涵盖建筑企业内部所有的活动。除了法律法规、管理一般原则、国际组织或国家、行业组织颁布的经济与技术标准外,这类标准的其他内容主要是建筑企业自己制定的。一般由建筑企业董事会和最高层管理当局组织有关专家,分别研究制定衡量最高层管理当局和亚管理层管理当局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标准。其中有些标准的制定,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参加,个别标准还可以由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人牵头制定。由于各个建筑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这类标准的内容也千差万别。

  3.2 对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过程实施质量管理

  在审计计划阶段实施的质量管理。它是审计活动过程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应当科学地制定并督促有关人员严格执行审计计划质量标准。对年度计划来说,重点是科学地确定审计项目。审计项目的确定必须体现审计工作的重点,尤其是企业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最高层管理当局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对审计实施计划来说,重点是明确审计的具体目的、选准审计重点并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实施的质量管理。它是审计活动过程质量管理的关键与基础环节。应科学制定并督促审计组严格执行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标准,重点做到:第一,科学地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应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第二,根据审计证据质量标准对取得的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充分性进行检查,若发现负偏差,则立即采取措施纠正。第三,建立与完善审计工作底稿制度,尤其是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标准,并督促审计组予以认真执行。第四,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要求审计组长对审计实施过程负总责,切实把好审计事实关。在审计报告阶段实施的质量管理。它是保证审计结论与建议质量的重要环节。应科学地制定并督促审计组严格执行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标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制定统一的审计报告编制要求。其二,制定科学的审计报告编制程序。其三,严把审计结论与建议关。其四,建立并严格执行后续审计制度,重视复审要求。其五,建立、健全并督促有关人员严格执行审计档案立卷归档和保管制度。对建筑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结果实施质量管理第一,制定并实施内部检查和评价制度。所谓内部检查和评价,是由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人对自身的审计质量进行的自我检查和评价活动。它由建筑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当局组织实施。内部检查和评价是对审计组各项审计活动实施检查和评价,主要是对审计业务资料实施检查和评价。检查和评价审计业务资料时,应抓住如下几个重点。其一,审计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和审计报告的内容,与审计实施计划的符合性。如果出现不符合现象,应查明原因,看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有关审计质量标准。其二,各项记录的详细与准确性。其三,各项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充分性、有用性以及证明力的强弱。其四,审计评价的正确性和审计建议的正确性、可操作性以及与成本效益原则的符合性。其五,各项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档案质量标准的符合性。

  3.3 要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审人员的素质是内部审计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根本保证。作为能够增加建筑企业价值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忠诚于建筑企业的整体利益,必须具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和规则观念,必须能做到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必须精通会计、审计、管理、经济法规等知识,必须掌握内部控制规律,必须严格按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工作等等;作为能够增加建筑企业价值的内部审计机构,不但要有足够的财会、审计人员,而且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人员等。为此,建筑企业应充分利用内部审计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招聘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促进他们自觉提高素质;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考评和奖惩,保证和促进他们素质的提高;应合理配备、委派内部审计人员,保证从事每项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都有合格的素质。

  结论

  在国际范围内推行风险导向企业内部审计,就是要在传统内部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的层次,变革审计内容, 有效借鉴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思路,并严格将其与风险导向外部审计区别开来。与国际内部审计的实践相比,我国的内部审计实践尚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这表现在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内部审计涉足公司治理领域, 从而对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估与改善,而只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监督。因此,我国也应该逐步推行风险导向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在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可以考虑从控制领域开始,以识别和评估企业风险作为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目标,而把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只有这样,我国内部审计才能为建筑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从而提高在建筑企业中的地位,未雨绸缪,消除潜在的职业危机。

内部审计论文14

  摘要:本文选取深市上市公司的20xx-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了内部审计质量和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企业业绩呈正方向变动,内部审计的规模和企业业绩呈正方向变动,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否以及成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目的和企业业绩不存在明显的联系,这表明中国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得到真正落实。内部审计尽管能够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然而作用却不大。虽然部分上市企业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然而未能有效利用内部审计的功能。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 企业价值

  一、引言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充满挑战,公司治理的地位随之愈发重要,众多学者对也开始其进行深入分析。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来说,极为关键,所以应当做好此项工作。若因为持续变动的环境与形势推动了当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则持续变动的企业环境推动了内部审计功能的变化。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充满机会与挑战,企业愈发重视环境变动中潜在的风险,并且愈发渴望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特别是在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企业普遍开始重视风险防范,外部审计已然无法单独担当此重任,这个时候,就应当借助内部审计,所以,内部审计对企业来说,极为关键。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对风险的管控,能够有力的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从国外引入内部审计,尽管引入时间很短,然而发展十分迅猛。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参考欧美的好的做法,结合中国的实际,出台了相关的准则,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在20xx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与《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提升到了法律层面。20xx年,证监会发布通知,要求公司开展专项治理,强制规定上市企业必须成立内部审计机构,这凸显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在20xx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司、银监会等国家部委共同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两年后,共同出台了《配套指引》,这意味着我国建成了以规避风险与管控造价为核心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就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来说,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对风险进行确认,帮助企业做好风险管控工作,以此企业有必要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在确保内部审计原有地位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内部审计公正、客观,从而弥补内部控制的缺陷,确保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Gramling et al,(20xx)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以及经理层的特性能够对内部审计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应当充分重视这些因素。Felix(20xx)认为内部审计和审计费用呈反方向变动。这里面,在衡量内部审计的作用大小的时候,主要参考因为内部审计缩减的工作领域的比率。Wallace(20xx)研究表明,改进内部审计的质量能够减少外部审计的成本。Brownetal(20xx)研究发现,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约束盈余管理现象的发生。

  (二)国内研究

  薛梅(20xx)基于5个视角分析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当前状况,这5个视角包括控制的环境、主体、对象、方法、准则。以此为基础给出了改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举措,主要有: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强化内部审计规范,明确内部审计的准则。王守海、杨亚军(20xx)将审计成本作为解释变量,将内部审计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两个变量的存在的联系。有关内部审计质量的考察,主要侧重于3个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业务水平、内部审计机构的大小。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果内部审计质量为优,那么企业的审计成本就很小,如果高管拥有的股票比例过大,那么审计成本就会上涨。蔡春、蔡利等(20xx)研究表明,内部审计的质量优,盈余管理出现的概率就越小,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防范人为增加利润的行为的发生,这也意味着内部审计能够决定财务报告的质量。上述结论能够指引企业改善企业治理,并且有助于选择最佳的衡量指标。程新生、张宜(20xx)分析得出,大企业内部审计级别高,一般选取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总经理的领导方式,而小企业则大多选择财务主管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不同,企业的业绩自然就存在差异,然而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都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应当构建系统的内部审计制度,增加审计的范围,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从而有效的提升企业的业绩。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与否、内部审计师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内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帮助、内审制度建立与否、成立内审机构的目的。这里面,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职业道德的衡量主要是参考审计人员的工作年限和企业对内审人员的培训时间。按照审计法规的要求,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时候,需要确保其拥有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需要审计人员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审计。按照内部审计的含义,内部审计可以借助询问与确认来提升组织的价值,要但这必须建立在内部审计独立的基础之上。所以,内部审计独立性越强,就越能够增加公司的价值。独立性对审计而言极其重要,内审机构独立性越强,就越能够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降低虚假财务报表出现的概率。石恒贵、刘斌等(20xx)通过分析得出,由董事会与经理层管理的内部审计可以显着地增加企业业绩,并且由董事会管理的审计的企业业绩要比后者管理的审计的企业业绩好。对此,本文提出了假设1:

  假设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企业业绩呈正方向变动通常来说,内部审计规模大越大,其得到的经费就越多,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内部审计师来帮助制定财务报表,简化财报审计的步骤。因此能够用内审规模来帮助制定财务报表。此外,企业雇佣员工需要负担包括工资在内的各种支出,支出越多,意味着企业管理人员将内审部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相应的,内部审计的质量就越好。若内审部门财力雄厚,它就能够更有效地监督企业战略,防止出现战略误判,避免经理人员的投机行动,提升财务报表的质量。根据刘国常、郭慧(20xx)的观点,中国上市企业的高管在分配内部审计师的时候,主要考虑内部控制的要素。内审人员数目越大,意味着内部控制的不足越能够得到克服,从而内部审计的质量就越好。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内部审计规模和企业业绩呈正方向变动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步骤、方式和注意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确保了内审工作高效、合法的进行。内部审计属于内控机制的一种,能够推动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确保运营合法,维护财务报表真实性、达成企业目标。建立审计委员会、成立内审部门、形成内审机制能够完善财务控制,实现预期财务目标(程新生、孙利军等,20xx),推动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形成内部审计制度能够增加企业业绩到现在为止,中国上市企业成立内部审计部门绝大多数是出于自愿,仅有少数企业是因为证监会的要求才成立。若上市企业是出于自愿的话,意味着经理层非常看重内部审计,能够确保内部审计的质量,增加企业的价值。但是如果是后者的话,就无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所以,此文提出假设4:

  假设4:内部审计部门成立的目的会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资源成立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增加企业的价值,而迫于无奈才成立内部审计部门则会阻碍企业价值的增加。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因为沪深两市对企业上市的条件的规定有差异,深市主要板块与中小企业板块发布的信息也不一样,沪市上市企业和深市中小企业板块几乎没有披露内部审计信息,所以,此文选择20xx年至20xx年在深市上市的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和内部审计相关的资料主要是通过查阅年度财报以及内控的评估报告获得,剩余的资料主要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剔除了如下企业:金融保险业。因为金融保险业和别的行业的会计核算存在差异,无法进行比较,为了确保相同性,因此把它剔除;资料不完整的企业。因为资料不完整会对指标的样本数目产生影响,所以将它剔除;ST企业。ST企业由于损失惨重,无法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最终得到300个有效样本。此文采用SPSS18.0来对所有数据进行研究。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选取。

  衡量被解释变量企业业绩,主要使用如下指标: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托宾Q值,经济增加值EVA.因为世界各国监管部门都使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对上市企业进行评价,此数值容易被认为控制。最近几年,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资产重组与委托理财,致使净资产收益率无法代表企业的真正获利能力。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无法准确地得出市场价值,所以托宾Q值在我国并不适用于衡量企业业绩。而经济增加值,会促使管理人员出于私利,只追求短期的效益的增加,此外经济增加值是绝对数,无法在大小不一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所以也不采用。因此,本文选择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业绩,用ROA表示。

  (2)解释变量选取。

  笔者在此选择的解释变量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规模、内部审计制度形成与否、内部审计机构的目的。内部审计的对立性主要由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架构来代表。内部审计的方式主要由企业的治理结构所决定。企业治理不但能够推动内部审计,而且还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就中国而言,国有企业大多采用监事会与董事会共同领导的模式,一般进行内部审计需要告知监事会。此治理模式不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信度。此外,大型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监事会、董事会、总经理三重领导的模式,中小企业则倾向于采用财务主管或者财务机构领导的模式。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则大力推广总经理与董事会共同领导的模式,它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很好的可信度。内部审计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内审人员的数目。而成立内审机构需要考虑成立内审机构是否出于自愿。笔者在此假定20xx年4月以前拥有内审机构的企业都是自愿成立的。而在此以后的企业,则是迫于无奈才成立内审机构的。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部指标的概念如表1所示。

  (3)控制变量选取。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本文选取了6个控制变量,如下所述:企业规模,用企业期末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符号是Lnsize.大企业可以有效利用企业运营中产生的机遇,借助以往的业绩对优质项目进行投资,所以,此文估计企业业绩和企业规模呈呈正方向变动;资本构成,用资产负债率表示,符号是Lev.资产负债率过高会增加企业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业绩,就我国而言,负债筹资会对公司治理带来负面的效果,所以,此文认为资产负债率和企业业绩呈反方向变动;发展能力,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表示,符号是Growth.比率越大,意味着企业发展很好,所以,估计营业收入增长率和企业业绩呈正方向变动;上市年限,它指的是企业上市年份和样本资料年份的时间差,符号是Age.上市年限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企业当前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业绩的增加也不一样。所以,二者的联系难易估计;董事会的独立性,用独立董事比重表示,符号是Ind(%)。有关二者的联系,各个学者所持的看法不同。有学者认为,独立董事能够通过参与做出决策,提高公司绩效,但是如果独立董事数量过少就不会对公司业绩的增加起到推动作用。也有学者认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司业绩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所以,此文未能给出独立董事和公司业绩的联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兼职状况,符号是Dual,若两个职位由一个人担任,赋值1,若是由两个人担任,则赋值2.中国证监会规定,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有一人担任。若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总经理的权利就会很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将注意力放在关键地方。所以,此文认为二者由一人担任不利于增加企业业绩。

  (三)模型构建本

  文构建了如下所示的多元回归模型:

  ROA=β0+β1*IA-Model+β2*IA-Size+β3*Regulation+β4*Incentive+β5*Lnsize+β6*Lev+β7*Growth+β8*Age+β9*Ind(%)+β10*Dual+ε

  式中:β0为截距项,βi代表第i个变量的系数,ε是残差。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对深市主板上市企业20xx年至20xx年的数据加以分析之后,得出了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1)IA-Model的平均数是3.3770,位于经理层与董事会中间,这表明中国内审部门多数受总经理管理,董事会或者审计委员会也对其进行管理。这主要得益于企业治理的日益健全。(2)内部审计部门人员数目的平均数是5.0922,标准差是4.3112,最大值为30,意味着中国内审机构人员少,未能充分起到应有的作用。(3)建立审计制度的平均数是0. 8102, 表明有81. 02%的企业不但成立了内审机构,而且出台了《内部审计制度》与《内部审计工作准则》,上述规定能够确保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时候有规可依,确保审计的有效进行。(4)82.56%得企业愿意成立内审机构。表明中国上市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治理。

  (二)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IA-Model和ROA在5%的水平呈明显的正方向变动,表明内审部门的独立能够增加企业业绩,验证了假设1.变量IA_ Size和ROA在1%的水平上呈正方向变动,表明内审人员数目越多,内审质量就越好,进而就越有利于企业业绩的增加,验证了此文的假设2.内部审计制度和ROA呈反方向变动,然而在统计上却不显着,这和估计的不一致,表明建立内审制度无助于增加企业的业绩,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成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目的Incentive和ROA呈正方向变动,然而在统计上却不显着。控制变量Lev, Ln-size, Growth全都和因变量ROA呈显着地相关关系,表明上述变量都会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剩余的控制变量在统计上缺乏显着性,有待深入研究。内审规模IA_Size和企业大小Lnsize在1%的水平上呈显着的正方向变动,表明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内部审计师就越多。这和刘国常、郭慧(20xx)的内部审计师的数目和企业代销不存在显着相关性的观点相矛盾。上市年限和内审部门的成立目的在5%的水平上呈正方向变动,表明早起上市的企业成立内审机构的时间越早。剩余变量仍具有相关关系,例如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内审机构的成立目的、资产负债率、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兼职情况和企业大小、上市年限存在相关关系,然而都不显着,由此能够断定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上文检验的是单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要分析内审质量在企业业绩中的作用,需要对剩余变量的作用加以约束,所以,本文接下来继续多元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由表4能够得出:(1)此文在开展多元回归分析的时候,检验了多重共线性问题,结果显示,VIF<10.更加证明了变量间没有多重共线问题。(2)由方程拟合优度的检测结果可知,修正后的r‘值是0.>0,和估计的相符,表明出于自愿成立内审机构能够增加企业业绩,进而提升公司价值;企业大小、资产负债率、发展能力和企业业绩在1%的水平上显着相关,和估计的相符。独立董事比重和企业业绩在10%的水平上呈反方向变动,表明董事会的效率随着独立董事的比重的降低而增加,独立董事比重小能够增加企业价值。除此之外,企业业绩和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呈反方向变动,这和估计的相符,意味着一人兼任两职并不能有效改善企业治理。

  (四)稳健性检验

  此文还开展了稳健型检验,旨在强化结果的可信度。将每股收益做为因变量,在此对以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及内审机构人员数目和每股收益呈明显的正方向变动,这和前文的结果相符。相关结果如表5所示。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在深市上市的企业20xx-2013年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审部门大小、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与否、内审部门的成立目的作为解释变量,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内部审计质量和公司业绩的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企业业绩呈正方向变动。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越强,企业业绩增加就越多,进而就越有可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和企业业绩呈正方向变动。表明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越多,员工的业务水平越强,企业价值最大化就越有可能实现。(3)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与否和企业业绩不存在明显的关系。这意味着内部审计制度无法对审计人员产生有效的制约,如果过于依靠内部审计制度的话,将很难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4)内部审计部门成立的目的和企业业绩尽管呈正方向变动,然而却不明显。这以为则内部审计部门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方面的功能有限。尽管某些上市企业成立内部审计部门的时间很长,然而内部审计部门也还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成立内部审计部门,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都只是服务于内部管理,未能将内部审计真正用于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蔡春、蔡利、陈幸:《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xx年第6期。

  [2]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审计研究》20xx年第5期。

  [3]石恒贵、刘斌、杨卫:《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治理效果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xx年第5期。

  [4]Gramling, Maletta, Sehneider&Chureh.To What Extentdoes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Curb Earnings Surprise Games.Journal of Accountancy,20xx.

  [5]Felix.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l Audit as aDeterminant of External Audit Fe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Contribution. Journal of Accountancy,20xx.

  [6]Wallace.A hierarchical Approach to the ExternalAuditor's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l Auditing Function.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xx.

  [7]Brownetal.Internal Audit Quality and Earnings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20xx.

内部审计论文15

  一、烟草企业的行业特点分析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等相关法律规范显示,现阶段我们将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定义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企业内部的审计对象、法律环境、企业内部控制情况等因素的不可控制造成的客观风险;另一方面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发表的错误的审计结论造成的主观审计风险,对于烟草企业同样如此,由此可见,烟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结合烟草行业的特殊性就其审计风险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所谓规范就是规矩,规指“法则、章程、标准”,范指“限制、一定界限、榜样、范畴”,古语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严格规范是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体制、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规范了,烟草行业才能健康发展,企业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才能打造幸福员工,构建和谐烟草、和谐社会,而审计作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容忽视,这就要求烟草行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不断的优化和更新既有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方式,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其次,要适当的增加审计人员的职权,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此外,烟草行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善于结合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审计方案和方法要遵循我国相关的法律条例和企业内部的制度规范。

  二、现阶段烟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及产生风险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烟草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领导逐渐加大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而且对于内部审计结果的依赖程度也有所增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审计工作决定着烟草企业的未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从主观层面来看,烟草企业会由于审计方法的落实、审计重点不明确而造成的内部审计时间延长、审计成本增加,审计内容遗漏的风险;其次,会由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够明确、审计方法和程序不够严格、一味的压缩内部审计成本、压缩审计环节而出现的只注重企业效益,而降低了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风险;此外,由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够高,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不够充分而出现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烟草行业过于注重事后控制、对审计范围不够明确而出现的审计结果不正确、审计价值不够高的风险。

  另一方面从客观层面来看,烟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一,由于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而造成的审计机构的价值不能实现最大化的风险;第二,随着烟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审计业务也有所增加,使得烟草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逐渐由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扩展到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运营效益管理审计等,而一些烟草企业的审计方法不能做到及时的更新,进而带来了一定的审计风险;第三,内部审计取证来源有限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审计风险,部门烟草企业在收集审计资料时由于人事关系比较复杂,会出现舞弊和隐匿的现象,进而容易出现审计结果错误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掌握烟草企业内部审计的关键点。烟草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时,关键点的掌握是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运行的基础和关键,所以烟草企业首先需要掌握企业效益最大化、理念创新、协调推进、以人为本的审计原则,即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一定要符合烟草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发展目标;其次,要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的充分实现,确保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分离,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完成需要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的到位,在执行过程中要保证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相互合作,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错误;此外,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要以理念创新、目标创新、内容创新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切实增强内部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和更新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审计方法是提高烟草企业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减少内部审计风险的关键,所以烟草企业对于现有的方法和技术要做到及时的`更新和优化,以便及时、有效的增加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从以下点着手,第一,要加大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和推广的力度,加快信息传递的速率,提升审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第二,要改变传统的账项基础内部审计,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识别、判断、衡量、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合理选择风险规避、降低、分担或承受等审计策略,从而降低审计风险;第三,要加大学习的力度,善于向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学习和借鉴,学习前沿的审计技术,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3.完善企业既有的内部审计机制。烟草企业既有内部审计机制的完善是提高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的根本,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审计风险,这就要求烟草企业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责任机制,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科学分工、合理定责,避免审计越位、缺位形成的审计风险;其次,要严格和优化既有的审计流程,善于梳理企业内部审计的关键点,做到点面结合,相互配合,有的放矢;此外,要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建立审计项目组长负责制、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制、审计督查制,与此同时,要完善配套的考评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4.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烟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水平的有效提高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也是十分有效的,所以企业首先在审计人员选用上要严格相关的准人机制,坚持执证上岗,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道德品质过硬的人员吸收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其次,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其广泛学习知识的意识,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此外,要引导工作人员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审计方法,提高审计绩效,规避审计风险。

  四、结语

  总之,烟草行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会出现一定的审计风险,结合烟草行业的特点及时的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烟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烟草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促进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谭宁。《完善机构更新技术健全机制加强队伍--浅议烟草企业内邵审计风险防控》。[J].《湖南烟草》。20xx(01)。

  [2]卓莉萍。《浅析烟草行业内邵审计风险防控》。[J].《中国经贸》。20xx(03)。

  [3]张雪芹。浅谈内邵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化工贸易》。20xx(11)。

【内部审计论文】相关文章:

内部的审计的论文10-18

内部审计论文09-11

内部审计论文05-27

内部审计论文建筑单位内部审计思路研讨的论文06-05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关系论文10-26

内部审计论文提纲09-23

内部审计调查论文06-06

内部审计的特征论文10-08

内部审计论文(热门)05-30

(荐)内部审计论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