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风险

时间:2020-10-22 10:12:24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审计风险

论审计风险1

本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受到诉讼的威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审计已到了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风险基础审计的实施,关键在于对审计风险概念有一正确理解。本文拟就民间审计风险的涵义、特征、成因等方面的加以探讨。

论审计风险2

  一、审计风险的产生因素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所面临的审计环境、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的转变,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审计风险。

  1、审计主体方面 其一,审计人员因素。一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计的专业

  性很强,对人员的要求高。目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与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或内审机构中,一部分审计人员的学历较低,年龄、知识结构较不合理,对相关的审计法规知识学习较落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经验欠佳,对审计客观的把握能力就越低,揭示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虚假内容及提出相关问题的本领就越差,审计检查风险概率就越大。二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有限性。审计人员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能深入地、一丝不苟的调查取证;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如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或是受某些外在压力的影响,审计中不能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有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违反审计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原则,违反审计工作纪律规定,以审谋私,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三是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对审计结论相当重要。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扎实的审计知识与技能,而且更应富有责任心,在审计中采用恰当的方法,避免审计操作简化程序、凭经验办事等,由此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其二,审计组织内控制度的松驰性。一项审计工作的实施完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多人经手、多方协作,整个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审计组织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较好内控制度却未能严格执行,会导致审计组织在业务承接与约定、人员委派、审计方案编写的不当;造成审计取证、审计底稿编写、审计报告和复核等严重错误和遗漏,审计风险随之发生。

  其三,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随着会计电算化发展,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会计的“无纸化”操作,使审计证据“显而难见”。如果仍利用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在计算机系统环境下生成的会计账簿、报表进行审计,未对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文件进行审查,无疑会增加审计风险。当前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利用程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审计软件与被审单位数据库缺乏数据接口等,影响了审计质量和效率,一旦出现人为蓄意篡改计算机程序文件情况,将使审计所依据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必然会带来审计风险。另外,审计中广泛运用抽样方法,抽样结果带有一定误差。由于抽样水平受审计人员自身的能力、水平以及审计经验的限制,很容易判断失误,各种取证方法不同,加之样本与总体之间存在差异,使得主观判断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必然产生审计风险。

  其四,审计行为不规范。从审计立项到追踪落实审计结论与决定,要经过审计准备、实施、报告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环节,只要某个环节的审计行为不规范,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审计立项超出职责范围,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审计取证时主观随意性较大,所取证据说服力不强,审计工作记录不能如实反映所发现的全部问题,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缺乏客观性,审计问题定性不规范,法规运用不准确,审计处理宽严失度,甚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罚款等。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规范,自然会引发审计风险。

  2、审计客体方面

  其一,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力,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水平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真实性审计等审计项目,要求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内控制度较健全,执行较严格,就可以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有效降低控制风险。影响控制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企业经营状况越稳定,管理越健全,机构设置越透明,其经济活动就越规范,控制风险就相对较低,反之控制风险会较高。

  其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范围的渐大过程,是影响审计风险的现实因素。随着企业交易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显然,这些方面的发 展,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风险随着审计范围不断扩大而增加。 其三,管理层的诚信度较差。被审计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影响着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存心舞弊,即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遵循了有关审计程序,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审计判断,导致审计风险发生。

  譬如有些单位为了完成业绩考核指标,往往会出现少转成本、虚列收入等行为,从账面上做手脚来实现目标并取得奖励,这无疑加大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3、审计环境方面

  第一,经济环境的复杂性。经济环境对审计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组织形式,往往决定着其作假动机。譬如私营经济为了偷逃税款,偏向隐瞒收入、利润;股份制企业为了上市融资,粉饰会计报表。其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影响审计风险。当经济持续低迷,被审计单位容易经营失败,甚至破产,从而导致审计诉讼。随着审计业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复杂化,有的经济活动难以用法律界定,对此类经济活动往往双方意见不一致,审计定性界限难以把握,审计风险也随之而来。

  第二,审计法规体系的滞后性。审计监督工作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进行。目前,一些与审计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或是部分已出台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种状况的存在,会导致审计结论、审计处理处罚上有一定的随意性,也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审计风险。此外,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起草并经相关权威机构出台的法规存在一些不协调规定,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如应用不当,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强化审计风险控制

  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是做好审计工作、降低审计风险的前提。一是建立审计工作质量、审计项目责任考核制度,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控制和约束。二是建立风险控制措施,实行岗位分工和牵制,有效控制审计过程中易引发审计风险的环节。对一些经过审计而未被发现或由其他检查部门发现,或在以后工作中暴露出的重大问题,按规定追究审计者责任。三是建立审计质量跟踪制度。从审前、审中、审后进行质量跟踪,以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减少风险。四是建立多级审计制度,采用交互审计机制。保持审计的独立性,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降低审计风险。五是坚持审计承诺制。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对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在审计报告形成后,向被审计单位书面征求意见,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2、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实施规范化审计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审计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水准是审计工作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审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要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第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一是审计组织在配备审计人员时,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使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结构转换。二是注重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和法律法规等不断变更,有必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审计培训教育,使审计人员更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掌握国家和企业各项法规制度,不断丰富和积累审计工作才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第三,严格执行审计准则规定。在准备阶段,充分做好审前调查,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程序及方法,细化审计实施方案;在实施阶段,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案。取证时严把质量控制关,使证据符合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的要求,避免“滥取证”。

  3、努力创建良好的审计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国家应适时出台、修订完善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审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审计法律法规的完善,可有效规范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张楚堂。论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研究,20xx年第2期。

  [2]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谢荣。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模式演变和控制措施。审计研究,20xx年第4期。

论审计风险3

  1审计风险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对有重大财务问题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核实,最后认证推翻之前对其的判定,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结论导致发表的审计意见错误的风险。

  对于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为主,计算机为辅的审计工作中,计算机对工作人员输入的数据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的到了审计员的认可,以至于其发表了错误论断的风险。

  2导致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原因

  会计电算化的审计工作正常进行需要审计员与计算机共同完成,完全颠覆了传统审计工作的流程。不仅如此,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工作还减少了对其他非数据资料的审核,这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理由。

  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软件制造商将目光转向了工作软件的制造和研发。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总会有一些人员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弃个人的职业操守。在对软件编译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可以盗取数据信息的程序,然后盗取商业信息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也是一些商家,宁愿以高价工资聘请审计员,也不愿意使用高效便捷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原因。与纸作比较,会计电算化的磁盘存储更容易遭到破坏,潮湿的环境、带电的环境都会给储存磁盘带来一定的损害。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也会造成磁盘的损害。

  3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

  3.1报表上的财务数据风险

  所谓的财务数据风险指的是:磁盘储存的数据因为某些原因与实际数据存在着差异。传统的数据报表是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个一个收集记录的,人为更改在审查时是有迹可循的,而对于会计电算化下的数据直接通过计算机存到磁性存储器中,抹去了审计工作中的可见线索,加大了发现问题的难度,与此同时也会方便那些想要无声无息改动数据的非法人员。

  3.2职务监督的危险

  职务监督危险又称作内部控制危险,这一危险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以及职务独立。在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的形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方式,将原本外在可见的监督链条,转化成了内在的文件程序传输,这种模式就使得每个环节的数据对其他环节的管理人员是不可见的,这样使数据失真的几率就会增加,审计结果的错误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3.3软件系统错误

  现今软件市场,玲琅满目的商品,大多是有待完善的,这是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而且很多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的基础硬件设施的保养的观念不强,设备长期处于潮湿、高温、非法操作等,导致其内部软件自身受损。

  3.4操作风险

  会计电算化不是独立工作的个体,它需要计算机和操作人员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所以工作时,就会相对复杂,高技术要求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是信息相互交错,这就增加了操作人员对其使用的难度。即便是有较高资历的专业审计人员,如果对其使用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精通,不适应其工作的模式就会增加审计难度,导致更高的审计风险。

  4如何应对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

  4.1制定更完善的审计标准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与其相关的一切都要随之提高到一个符合新事物的高度,这样才能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所以面对审计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方法,其得出结论的标准一定要从其传统标准中摒弃与现今不符合的部分,添加能够让审计结果更加精确的规范。侧重于审计人员的相关证书的审批标准、计算机的系统内部控制的监管、规范其发展的方向,使之向国际水平靠拢,让审计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无限的接近零。

  4.2完善开发性能更高的审计软件

  审计软件是审计工作的检查官,它可以直接对计算机系统内的储存的多个数据报表进行同时审核,但是现在市场销售的审计软件有的是低效而技术成熟的,但是大部分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其内在的程序衔接不够紧密而且针对一些审计环节的程序没有添加进去,是软件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使用新技术为的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然而这些不够完美的软件是跟不上时代节奏的。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数据采集软件依附于审计软件的,这是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会收到其他程序的干扰只是数据采集错误,所以在软件开发的工作中要特别的将数据采集软件独立分离,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的基础。

  4.3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知识以及其应用技术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设备在不断升级更新,对操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对数据处理、系统管理、审计软件的应用技术等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果说,计算机和软件自身问题解决需要时间,那么对于应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不够纯熟而导致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结束语

  时代在进步,人们传统工作模式逐渐被现代化工具代替。会计电算化这项工作的措施,能够使用户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数据信息。不可避免的,也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避免严重的问题发生,必须做好审计风险的措施。要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增加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的认知度,发挥企业内部审核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加公司内部的监督力度,进而降低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社会在进步,各行各业也在使用浑身解数推进自身发展,所以企业要注重审计工作的发展以及复合型审计人员的培养。

论审计风险4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会计审计工作也應该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策略。目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多个领域发展前进的必要前提,并且现在已经成功应用到了很多个领域当中,体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但是当前企业的审计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可能会给注册会计师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这样看来,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正确面对会计审计环节中的一系列风险,并且提高其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信息化过程中关于审计方面的风险问题,之后说明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对策,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审计

  信息技术目前发展速度非常快,并且在很多个领域的应用中都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例如信息保存总量很大,同时处理信息的速度上也与过去的人工方式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将人力解放了出来。目前会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并且会计审计工作也是当前企业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如何改变会计审计工作的方式和理念、如何面对其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会计审计工作当中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对策,提高会计审计工作水平,这样才能让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给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一、在信息化过程中会计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风险

  1.误报现象

  虽然信息化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的会计审计工作变得更为快捷和便利,但是如果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化,最有可能导致的问题就是误报问题。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会计审计工作中,其工作流程是计算机直接计算然后生成一个报表,在整个计算和生成报表的流程中没有人力的参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错报误报现象就往往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举例来说,如果计算机在代码识别环节中出现了错误,信息混淆的状况将难以避免。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具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程序控制,还应该将人工控制的方式融入其中,让工作人员可以对其不断监视,一旦出现错误就要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提高信息的安全性,避免被篡改。信息化技术所用到的存储介质是磁盘和硬盘,但是一旦存储介质由于外界原因导致损坏,信息就会直接丢失,无法读取,给审计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来看,存放在磁盘上的数据想要修改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信息被认为修改的话,误报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2.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也是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工作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检查工作最大的作用就是直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针对先前的计算结果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审核工作的话,就直接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和相应的软件知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的素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失察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同时会计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虽然其功能上是越来越全面了,但是历史数据的调查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当前的会计审计工作是需要检测账户的,检测账户的方式往往就是直接调取过去的历史数据,但如果数据调取困难或者无法调取的话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会计审计的工作效率造成严重阻碍。并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进和发展,纸质数据已经逐渐被取代,这就给电子数据提出了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3.企业竞争

  随着会计审计行业的发展,其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但是相应的信息化审计政策却没有落实,从而带来了较大的隐患风险。企业发展的目的是壮大自我,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实行摆脱了人为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这种完全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的审计方式降低了不法会计行为发生的概率,净化了会计行业的风气,但是这种信息化的审计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部分企业为了谋取优势竞争位置,会人为去更改审计数据,从而增加了会计审计工作的风险。

  4.审计对象及内容的扩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内之间、国内外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在这种开放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的经济实务不断增加,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同时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也不断扩展,对审计工作的精细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开放经济环境下审计对象和内容扩展也是不良风险因素之一。

  二、如何提升会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

  1.立风险规避意识

  当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工作逐渐被开发完善之后,参与会计审计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原有的审计意识进行改变,将风险意识添加到自己的意识系统之中,在进行每一次审计工作之前,都先将审计方案制定好,并预先设想出各种意外的审计情况,并针对列举的几种设计情况来确定应对方式。由于现代审计工作在很多情况之下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审计人员还需要在网络环境之下解决审计难题,这种网络环境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审计信息安全性的风险,并且这一类风险元素还具有显著的隐蔽性特点,会计审计人员无法通过有效的控制方法来减轻其具有的侵害程度。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每一次的审计工作之前,都需要先对风险元素进行了解,并积极将其处理,借助信息化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审计任务时,审计人员可以对企业市场进行充分适应,在这种适应性的影响之下,一部分审计风险也可以被有效规避。

  2.革新现有的审计信息体系

  会计审计人员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原来的审计活动之中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革新,优化其具有的处理审计信息的功能,革新信息处理的原有流程,将一些防护性的技术添加到审计信息处理系统之中,以此来提升这个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在优化信息体系的同时,还需要以实现的会计工作开展情况为依据,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改进,加强其控制强度,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信息。

  3.增加初期采样审计工作的开展次数

  现代企业为了能够在当前紧张的市场竞争活动之中获得更多的向上发展的机会,会频繁地开展业务活动,而会计审计人员的原有工作量也被增加,由于其工作经历极为有限,因此不能对企业开设每一项经营业务进行精准审计,很多会计审计工作者会采取抽样统计的简便型审计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具有应用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其审计成果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甚至使審计工作存在相对比较大的误差,而在对审计误差进行处理的时候,审计人员又不得不耗费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因此在使用采样审计这种系统性的审计方法的时候,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增加审计次数来缩减审计误差,面对多种账目的审计需求的时候,审计人员也可以选取这种抽样审计的方法,将需要进行审计的账目信息添加到电脑之中,借助电脑之中的分析系统来辅助审计工作,精准的电脑系统也可以减少审计错误,会计审计工作者需要充分掌握电脑审计技术,以便于更好地对其加以应用。

  三、结束语

  本文根据对会计审计工作的了解,对其信息化转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当前的审计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借助信息化技术,审计工作变得更为便捷,审计工作的精准度也变得更高,但是收到审计环境以及其他的客观性因素的影响,会计审计人员不得不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面对过多的风险因素,而这一类的风险因素也会影响到审计效果,因此会计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提升自己的审计能力,更为充分地了解信息化技术来改进审计工作,降低风险影响,革新设计方式。

  参考文献:

  [1]孙莹.浅谈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现代国企研究, 20xx(2).

  [2]李宏伟.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方式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xx(3).

  [3]杜慧.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分析及信息化审计对策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xx(11).

  [4]吴秋生,鲍瑞雪.企业经营信息化和网络化对审计收费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xx(16):108-112.

  [5]王晓.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 强化水利项目审计监督[J].会计师,20xx(5):48-49.

  [6]杨瑗.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xx(6).

论审计风险5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在风险识别中参与风险管理;在风险评估中参与风险管理;在风险应对中参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人员参与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工期风险、收款风险、结算风险、成本风险、风险评估应由企业相应管理部门来执行,审计人员应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结合专业知识,做出各种风险可能性、严重性和经常性的判断、风险意识要提高、要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在日常工作当中时刻关注风险、在年度审计时时刻关注风险、建议大家学习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编写的《风险管理手册》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否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并在风险管理中注意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建筑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源,内部审计应从工程项目入手参与风险管理。

  关键词:建筑施工;内部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否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参与风险管理。大家都知道,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源,内部审计应从工程项目人手参与风险管理。

  一、在风险识别中参与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组织有哪些风险应当加以考虑或重点关注;二是引发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是描述这些风险产生的严重后果。经过识别,工程项目应考虑或重点关注的风险如下:

  1.工期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有:由于业主开工手续不全而影响工程项目正常开工;由于业主分包出去的基础挖土等工程迟迟不能完工,影响我方工程的正常进行;由于工程本身属于边设计边施工工程,且设计图纸不齐,造成我方施工总体组织设计无法及时全面地完成,也影响我方工程的正常进行;因业主原因工程延期施工,但业主故意刁难,不认可我方出具的延期报告,仍要以合同开工日期为实际开工日期。这些因素引发的风险主要是,如果确认为工期拖延,可能要按合同规定支付一定比例的违约金。有的合同规定,每拖延一天按合同造价的万分之三或万分之五承担违约金;有的合同规定了每拖延一天的处罚金额。如果一个工程造价为1000万元人民币,按拖延一天承担万分之三违约金来计算,每拖延一天将承担3000元人民币的违约金,更何况现在的工程项目一般都在1000万元以上,可见工期拖延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

  2.收款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有:有的业主虽然为政府部门,由财政拨款,但拨款手续复杂,需要逐级上报,一笔款往往一个月也到不了施工单位账上,工程竣工后往往形成长期拖欠,虽然形成呆坏账的可能性小,但企业需为此支付高额利息,减少了企业利润;有的业主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而为该项目所准备的资金不足,大部分要靠贷款来支付工程款,但贷款手续复杂,需要一个过程,一旦贷不到款,则形成长期拖欠,甚至成为呆坏账,造成企业损失;有的业主采取的是“钓鱼策略”,工程刚开始时工程款支付得很好,双方配合得也很好,待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就变脸了,提出各种理由,拒绝支付剩余的工程款,有的倒打一耙,将施工企业告上法庭,提出质量、工期等方面的各种子虚乌有的问题,有可能造成呆坏账。这些因素所引发的风险如下:一是长期拖欠,导致企业垫付高额利息,降低利润;二是故意拖欠,当企业倒闭或经法院判决后,工程款不能全部收回,造成呆坏账;三是用价高质次的物资来抵偿工程款,给企业造成损失。

  3.结算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有:有的业主在承担工程之初,便提出降低取费级别要求,比如从甲级降到乙级,甚至丙级,从而降低了结算价格;有的业主虽然答应按原级别取费,但在结算造价时提出让利要求,将总造价降低;有的业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拒绝承认相应的变更签证。这些因素引发的风险有:工程项目付出的成本不能在结算中得到补偿,降低了项目利润,甚至造成亏损。

  4.成本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从客观上看,物价上涨导致人工费、材料费价格上涨,高于合同价或投标价;从主观上看,一是在工程投标或签订合同时未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或低估了物价上涨因素,二是采购了质次价高的材料,需要工程返工。这些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为,实际成本高于预算成本,形成工程亏损。

  要在风险识别中参与风险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及时获取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投标报价书,施工合同及其补充协议,监理开具的开工令或我方提供的开工报告,月度工程量报告,付款申请报告,材料价格询价报告,我方出具的签证,是否已由监理、业主认可等所有与该项目有关的信息。二是研究上述各种信息,与项目部及时沟通,探讨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一要注意投标报价书上是否存在漏项或套错项,将预算价格与市场价格进行对比,如果存在潜亏因素,要及时探讨相应措施。二要探讨工期风险是否可以规避。三要注意收款策略,尽量多收取工程进度款。四要注意收集业主驻工地代表的职权范围、监理与业主的代理职权等书面文件。

  二、在风险评估中参与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应由企业相应管理部门来执行,审计人员应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其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应当采用的评估方法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目前应用较多的还是定性方法,今后应加强定量评估。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两个要素: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或是否经常发生。企业和项目部提供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如下: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参与风险管理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结合专业知识,做出各种风险可能性、严重性和经常性的判断;二是要及时提供对风险评估的再评估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在风险应对中参与风险管理

  针对上述风险,企业相应管理部门须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审计人员的职责是评价这些应对措施的适当性、有效性。应对措施主要包括4个方面:回避、接受、降低和分担。企业相应管理部门所做的工程项目风险及具体措施如下: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参与风险管理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根据所掌握的有关信息,对所提出的具体应对措施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评估,出具风险测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就如何有效克服工程项目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降低潜在损失、扩大项目收益提出建议,形成工程项目风险对策报告。

  四、内部审计人员参与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既有阶段性(与具体某个工程的工期有关),又有长期性(风险因素将长期存在),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风险意识要提高。风险意识是企业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对工程项目而言,更是如此。风险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应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审计人员的职责就是在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中提供服务。因此,审计人员要有风险意识,时刻关注风险因素,更要提高风险意识,即要在审计实务中提高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并能适时提出规避风险的相应措施。

  2.要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实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对项目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的再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消除风险点,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3.要在日常工作当中时刻关注风险。一是在获得工程项目各种资料后,要仔细阅读,倾听项目部有关人员的介绍,发现疑点绝不放过,及时发现风险因素。二是在进行项目兑现或返还项目部成员保证金审计时,对所审计的项目要增加风险分析,通过多方了解和自身判断、仔细阅读截至审计日的全部电子财务账簿和其他资料,对项目是否存在收款风险、成本风险等进行必要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4.要在项目过程审计中时刻关注风险。一是增设一个表格,即项目风险因素调查表,先由项目部成员自己来分析该项目所存在的风险,然后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项目是否存在收款风险、成本风险、结算风险等进行必要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二是多与项目经理、项目主任工程师、材料负责人等项目部成员研究,从中发现各种风险因素。三是过程审计时莫忘审阅电子账簿及其他项目管理资料,不能只听陪同审计人员的一面之词。重点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存在风险:劳力、设备和材料的取得;劳力和设备的生产率、不合格的材料、劳工纠纷、安全、物价上涨、项目部工作能力、工程变更情况及相关签证、工程质量、工期延误、分公司对项目的财务控制情况、工程结算情况等等。

  5.要在年度审计时时刻关注风险。一是在以前年度审计表格的基础上增加调查问卷,尤其关注各类风险——漏计成本、冒点收入、诉讼风险、采购风险等等。二是在撰写审计通知书时,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尽量想得全一些,以便在审计时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多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交谈,不能仅限于对财务账目的审计。

  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利用易通审计软件搞好审前预警。主要内容包括账簿平衡性预警、综合预警(检查资产负债总额、无发生额科目、不平衡凭证、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预警(利用报表结构分析结果寻找疑点)、资产负债表项目预警(分年初数=0而年末数<>0、年初数<>0而年初数=0、年初数为负而年末数为正、年初数为正而年末数为负4种情况)、权益类科目结构预警。目的是寻找疑点和审计线索。(2)询问被审计单位结转收入的流程,是否有相应的文件规定,然后再看其实际结转收入时具体做法是否与所说的、所规定的相符,从中发现疑点。目的是查看是否存在冒点收入。(3)通过往来科目寻找疑点,主要有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等。目的是查看是否漏计成本费用。(4)对应收账款从多方面人手,全面了解各类相关信息。包括结算情况、点交收入情况、二者差额是未点还是超点,已收款金额、本年是否收款、欠款账龄,是否对账、对账后金额是否相符、对账单上有否对方签字或盖章认可,三年以上未收款的采取了什么措施确保不超过诉讼时效、准备采取什么措施(诉讼、以物抵款等等)多收款。

  6.建议大家学习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编写的《风险管理手册》。此书虽然是写给工程咨询公司、设计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学习读本,但其中的方法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该书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规范建设行业管理、改善工程咨询设计公司经营、避免和减少风险,从业务开拓、合同谈判、与客户交流、避免和管理争端、技术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职业责任保险等各方面推荐了大量实用的措施和做法。对风险管理很有指导意义。

论审计风险6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个高风险、高社会责任的行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我国独立审计行业逐步感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与西方国家的会计职业界相似,中国的审计职业界也将面临“诉讼爆炸”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当务之急。此文就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两个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如国际审计准则界定为“实质上”,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界定为“重大”,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及原因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影响或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除了受审计外部环境及公司本身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内控薄弱等因素影响外,主要有:

  (一)未遵循审计准则。

  1、审计工作的不规范。在公司审计工作中,个别单位或个别审计项目取证不合法或不合规。

  2、审计内容忽视遗漏。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工作方案考虑不周,往往会使审计存在覆盖间隙、遗漏问题和其他问题;二是组织实施中分工衔接不好,一些审计事项应查未查。

  3、审计工作深度不够。如公司审计中对会计报表的异常项目未引起足够重视,往往忽视资产抵押、票据贴现等一些或有负债的审计,从而可能影响评价资产质量、运营状态的准确度。

  (二)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

  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审计事项全部查清。因此,在审计方法上一般采用抽样审计,这就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目前,审计一般都是判断抽样,受注册会计师经验水平限制,抽样时可能出现:一是对被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财务论文二是只求样本数量,不求质量,如存货审计,往往只对存货的品种数量进行抽样,而忽视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质量、现行价格、所有权等方面进行审核,因而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对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误判。

  (三)审计取证可靠性不强。

  证据的可靠性及证明力如何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目前的取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证据要素不全,过程不清,引用法规不当;二是重基本证据轻辅助证据;三是忽视签证前审计证据的内部审核和签证后对签证意见的分析,特别是签证意见,被审单位或明确地表示异议,或含糊其辞,如“基本符合”、“确有差错”等,注册会计师对此稍不留意,不及时改正即会造成风险;四是审计资源利用不恰当,如直接运用公司的自我陈述,未加以判断、分析、复核,而作为本次审计的证据。

  (四)被审单位不积极配合。

  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册会计师将无法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限制审计范围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审单位怕问题被揭露,而对审计施加限制,妨碍注册会计师进行正常的审计检查;另一方面,由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相关情况的不熟知,对方提供资料不全,有意隐匿其经济活动内容,而对方又未对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做出承诺,这都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计中风险的形成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因而,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积极努力,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可以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

  (一)严格遵循审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来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审计工作准备,实施中把握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工作各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合规、内容完整、方法恰当。如对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除对公司会计六要素财务上的正常审计外,还须考虑公司的核算体系、生产流程、销售、仓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以确保审计程序和内容上的完整性。作为审计组长或主审,对组员的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目标完成情况实施必要的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二)建立各级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建立配套的质量控制措施,实行工作职能分工和牵制,对审计项目质量实行三级负责制,即主审负责制、复核制、集体审理会议审定制,以有效控制审计过程中容易引起风险的环节。特别要把好审计证据质量关,突出证据的有效性。作为项目主审,须对助审人员的取证材料、底稿进行审核、确认,专职复审人员对审计报告初稿及审计资料进行复核,审理会议对重大审计事项集体“会诊”,确保证据充分有效,必要时可进行二次取证。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审计复核、集体审理在必要时可提前介入,进行跟踪检查;二是实行内部管理制。如建立对注册会计师质量考核制、审计目标责任考核制、注册会计师廉洁自律规定等,对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控制和约束。

  (三)选择正确恰当的审计方法。

  注册会计师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法,对一些公司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或所有权难以确定、公司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增加样本量,扩大审计覆盖面,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四)建立融洽协调的工作关系。

  实践经验说明,只有通过审计多次与被审单位接触,碰到问题要多协商,建立融洽的工作关系,才能得到被审单位的积极配合,才能了解到实际情况。在审计实施前,要对被审单位全面了解,平时注意收集被审单位经济动态等有关资料;审计中要多方面听取情况,详细询问,审计签证时,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公平对话;审计结束,及时反馈审计意见,与被审单位对问题进行协商和探讨,以征求意见的态度出现。因此,只有通过平时审计接触,才能及时沟通,取得被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双方对审计带来的顾虑和摩擦,以达成共识,更好地实施审计和及时纠错。

  (五)要区分会计与审计责任。

  在实施审计中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非常重要。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应有资料接收清单,并要求被审单位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承诺,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又如被审计单位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拒绝、妨碍检查,转移隐匿有关资料、资产,这是被审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审计部门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被审单位责任。对于上述情况,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法》等有关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或对报告反映内容进行限制,以避免被转嫁的审计风险。只有责任分清,才能避免审计中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六)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

  一是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审计技能和政策水平,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理论研讨;二是经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注册会计师的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达到遏制审计风险的目的;三是审计部门应培养注册会计师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繁杂的公司审计中灵活、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论审计风险7

  论审计风险毕业论文

  试析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转化

  摘要:会计以及审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对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的关系以及转化进行探讨,以此来更好地规避风险。

  关键词:会计风险,审计风险

  一、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1.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

  首先,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都存在着固有风险。财务会计被看作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是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必然导致会计风险的产生。审计固有风险可以理解为是会计核算工作本身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这些差错反映到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客体上(多数情况下是指财务报表),审计客体本身的局限性是审计人员无法克服的,因此审计风险必然产生。

  其次,工作性质也会带来一定的固有风险。由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和经济背景及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报表只是近似地反映企业财务状态和经营成果。而且,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追求上也存在着差异,使得他们对会计行为施加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偏离客观事实,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差错,进而存在会计风险。

  同样,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也是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审计工作离不开职业判断,而审计人员受工作经验、执业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使审计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对于同样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这就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具有潜在性。

  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隐藏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它们是否发生、发生风险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能否由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需要一定条件。如果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漏报的现象,但没有被发现,或虽被发现未被追究,则会计人员不会或不会全部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同样,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但没有使依赖审计报告做出决策的报告使用人遭受损失,即使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了审计准则的规定,也仅仅是潜在的风险。只有当审计委托人或依赖审计报告的社会公众要求追究这种责任,或要求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时,这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3.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具有可控性。

  现行会计准则中,对同一经济事项规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对于因这种原因产生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限制会计处理上选择的可能性来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而达到降低会计风险的目的。在影响审计风险的三因素中,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是一种反比的关系,评估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低,因此,人们就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评估,如评估影响固有风险的因素,通过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等有效地控制检查风险。

  二、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转化

  1.会计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

  目前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和缺陷,资本市场投资者高度分散且缺乏流动性以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之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等措施未能有效实施,会计人员意志薄弱,难以抵抗利益的诱惑等等,导致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可靠性。具体来说,在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的财务数据中,会计人员受以上客观因素以及主观利益驱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审计人员在对不真实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对象的客观不足必然导致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下降,审计风险加大。

  2.审计风险转化为会计风险。

  受自身知识的局限以及客观环境的不足,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的存在。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或是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并造成其直接经济损失,企业出于对自身股价、企业发展等因素的考虑,进而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的可能性加大,导致广义的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三、规避会计风险的几点建议

  1.提升会计文化观念,加快会计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能起到良好的凝聚、激励以及约束作用。我国目前针对会计行业文化建设的可提升空间很充分。首先,要秉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提高公民整体文化素养,从整体上为会计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其次,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的门槛,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从业人员混杂,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过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失误、错报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健全会计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一套执行性强的较为完整的会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内控制度的可执行性关系到内控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避免因“天高皇帝远”心理的存在而加大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最后,各级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和上级的有关规定,在充分考虑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对岗位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方的责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最大可能地完善业务操作规程。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普及法律知识。

  一是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完善《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技术规范,可操作性越强会计人员进行判断的依据就越充分,主观判断的任意性就越小。

  二是促进会计技术规范与《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的衔接,提高会计法规和制度的实用性与预见性,尽可能降低由于会计法规不配套形成的风险。

  三是通过完善会计法规体系,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把会计风险降到最低。四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单位以及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有章可循,尽量减少会计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的主观性,防止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陈东辉.会计风险初探[J].财会通讯,1998,8:3-7.

  [2]林俞.试论会计风险[J].会计研究,1999,11:33-37.

  [3]常华兵.会计风险层次论[J].商业时代,20xx,1:75-76.

  [4]张云,王艳.刍议会计风险之特性及其防范[J].现代财经,20xx,3:63-67.

  [5]谢志华.审计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6]阎金锷,刘力云.审计风险及其应用的探讨[J].财会通讯,1998,(9).

  [7]谢荣.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模式演变和控制措施[J].审计研究.20xx (4).

  [8]叶陈刚.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9]杜杰.创造价值的会计与财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10]王健,熊筱燕.会计管理与案例评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xx.

  [11]吴水澎,刘启亮.会计事项、准则公共领域与会计信息真实性[J].会计研究,20xx.6:47-48.

  [12]林俞.试论会计风险[J].会计研究,1999,11:33-37.

  [13]苏孜.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J].财会研究,20xx,2:46-50.

  [14]易仁萍.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J].中国内部审计,20xx,12:16-19.

【论审计风险】相关文章:

1.论审计风险的毕业论文

2.论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审计的影响论文

3.论审计风险的异议与协调论文

4.论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论文

5.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论文

6.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和防范论文

7.论煤炭企业风险导向审计会计毕业论文

8.审计风险知识详解

9.什么是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