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关联与旅游资料的英译论文

时间:2020-12-01 18:50:58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最佳关联与旅游资料的英译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指导,就旅游资料英译时如何实现最佳关联提出了一些看法,分别讨论了类比法、增译法和减译法这三种实现最佳关联的翻译方法。

最佳关联与旅游资料的英译论文

  论文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旅游资料的英译

  1.引言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中国加入了WTO并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在2010年即将举办世博会,这些都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外国游客而言,中国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景观无不散发着独特的东方魅力。因此,如何向海外游客宣传我们的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事业的繁荣,是旅游资料翻译工作者的要务。但是,我国旅游景区的英译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中式英语、用词不当、表达、累赘、文化误解等等。这些蹩脚的译文有可能让读者或听者产生疑惑、误解甚至反感情绪,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目标,还会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导致这些蹩脚翻译的原因是译者没有以关联理论为指导,以最佳关联原则为准绳,正确地估计国外游客的认知结构和语篇期待,最终导致国外游客认知失败甚至文化误解。

  2.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

  关联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哲学领域兴起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Sperber&Wilson,2001:32)。交际双方交际成功依靠的是关联。人们通过在语境和话语信息之间寻求最佳关联(即进行认知推理过程),取得语境效果,从而达到交际成功。

  2.1.明示推理模式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manifest)方式进行编码,表达意图;所谓“明示”,就是指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Sperber&Wilson,1986:49)。如果听话人能明白说话人所作的明示行为,那么我们就说这种明示行为在听话人那里得到“显映”。“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听话人凭说话人所提供的明示,再结合听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信息(新信息)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

  2.2语境效果

  语境效果,就是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对描述关联是至关重要的作用。话语是否具有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须条件和足够条件。在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建立并处理和话语相关的语境假设,形成一个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认知环境。如果听话人在一系列语境假设中寻找到话语的关联性,我们就说话语取得了语境效果。语境效果与话语的关联成正比关系。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Sperber&Wilson,2001:119)。

  2.3最佳关联

  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和语境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人们基于不同的语境假设进行推理,对话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取得语境效果,就必须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那么,什么才是最佳关联?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语境效果和话语的关联成正比。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但是,语境效果不是确定关联的唯一因素,因为语境效果由心理过程产生,心理过程包含听话人处理话语所作的努力---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何兆熊,2000:192)。

  由此可看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话语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话语的关联程度就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作的努力这两个因素。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又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和旅游翻译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成一种“三元关系,不仅仅是原作者和译者的关系,还包含了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活动”(何自然,1997:194)。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过程,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示意-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或行为。因此,在翻译中,使译文取得语境效果尤为重要。如果译文不能被译文读者所理解,译文就没有语境效果,话语也就没有关联性,更谈不上有最佳关联性。

  在翻译旅游资料时,译者要依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语码的取舍,使译文读者找到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也就是说,为了使译文有足够的语境效果,并尽可能地减少译文读者认知过程中的处理努力,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在译文中提供足够的明示,以利于译文读者的认知推理并寻找到最佳关联。

  4.旅游资料英译中实现“最佳关联”的翻译方法

  在英译旅游资料时,可采取类比、增译、减译和等翻译方法来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4.1.类比法

  类比法即选用国外读者自有的文化信息作为参照物,即把汉语中的信息与国外读者所熟知的文化信息相对照,求得信息认同。很多旅游资料都包含有风土人情,年代,历史事件,就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不是很了解,外国人就更摸不着头脑了。如果把这些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人物、事件、典故等如果直译成英语,外国人未必理解。但是,如果能在英美文化中找出类似的说法,则会显得通俗易懂,更能吸引游客。也就是说,类比法可以增强译文与读者认知环境的关联性。类比法能为外国读者理解译文提供更多的明示。根据这些明示,再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搜索相关的信息,外国读者能通过尽可能小的努力实现足够的语境效果,最终实现最佳关联。请看下面的例子:

  (1)“西施”译作“ChineseCleopatra”;

  (2)“苏州”译作“VeniceintheEast”;

  (3)“中国民间人物月下老人”译作“ChineseCupid”

  (4)“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作“RomeoandJulietinChina”;

  http://www.englishthesis.cn/articleview/2008-12-5/article_view_4356.htm

  译者在此也采用类比的翻译法,把西施比作埃及艳后,把苏州比作东方的威尼斯,把中国的月下老人比作丘比特,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文把中国事物同外国游客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国外读者心中便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联想,使外国读者对中国事物的了解更透彻更形象,易在心中产生共鸣。这样在译文文本中既实现了最佳语境效果,达到了最佳关联,又让外国游客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事物,满足了游客求异的好奇心,同时也达到吸引外国游客,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4.2增译法

  汉语旅游资料包含有大量的中国独特文化信息,如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国内读者认为理所当然,能够理解、把握,但相对其他文化的游客而言则是无法做到。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应对这类“文化缺损”进行适当的增补处理,扩展源语文本,提供相关的信息背景以达到最佳关联,力求达到国外读者获得等量的信息。增译的目的是使译文更适合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以实现目的语文本的最佳语用效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5)“西域”译为“Xiyu,theWesternRegion(aHanDynastytermfortheareawestofYumenguanPass,includingwhatisnow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andpartsofCentralAsia.)”

  http://www.yuloo.com/e/DoPrint/?classid=1411&id=71972

  (6)“秦始皇”译为:QinShihuang[(秦始皇)meansthefirstemperorbothinQindynastyandtheChinesehistorybythenameofYingzheng(嬴政)]

  http://www.yuloo.com/e/DoPrint/?classid=1411&id=71972

  (7)绍兴是越瓷的产地

  ShaoxingisthehomeofYuePorcelains.YueisastatenameusedtorefertotheShaoxingregioninancientChina

  http://www.englishthesis.cn/articleview/2008-12-5/article_view4356.htm

  出于表达和文化的需要,译文增补了一些关于“西域”,“秦始皇”,“越瓷”的信息。什么是“西域”,什么是“越瓷”,谁是“秦始皇”,一般的外国读者则并不一定熟悉,所以在翻译时要适当地增加解释,这样既可以减少读者在理解译文时所需付出的努力,达到较好的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又可以给给描述的对象添加一些神秘感,从而激发外国游客的旅游欲望。

  4.3.减译法

  由于语言、文化方面的不同,英、汉旅游文体特色及风格存在差异。在景物的描写上,我国的旅游资料一般讲究情景交融的景色刻画,习惯使用优美的文笔进行渲染,语言表达上常明晰不足而含蓄有余。行文用字讲究四言八句,平行对偶,言辞华美,且多引用诗词加以渲染,但词语有大量的重复和堆砌。英语表达呈现出客观、简约的风格。同义重复、用词累赘、语义罗嗦,是英语之大忌。如果按汉语思维行事,势必导致译文文字堆砌,语义失真,不符合引文读者的欣赏习惯,读者在理解此类译文时需付出大量的努力,有时在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之后却得不到足够的语境效果,最终导致译文与译文读者的语境假设之间没有最佳关联。因此,此类译文一般难以得到国外读者的心理认可,而且对旅游内容的对外宣传也无实际意义。于是,在翻译旅游资料这种宣传性体裁的语篇时,基于中英文宣传材料在题材规范上的差异,经常不得不遵照译入语的体裁规范,按照英语思维进行适当调整,适当加以删减,择其要者而翻译,务求保留潜在读者所需的实际信息,而这样并不会损害原文的思想内容。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8)阳春三月,罗平的20万亩油菜花竞相怒放,有的“成片成块”,有的“高低起伏”,有的“曲折迂回”,有的“螺旋盘落”,在流光溢彩间,铺就了一望无垠的金色花海。Inspring,inthethirdmonthoftheyear,vastswathesofrapecomeintobloominLuoping.Therearepatches,undulatingwaves,snakinglinesandcoilingsprialsoftheseflowers,togetherformingaboundlessseaoflustrousgold.

  (ScenicSplendorofChina,2006:139)

  (9)天下名山各有奇致,而丹霞,山遍山皆奇,古人有“山水有殊致,大块钟灵奇”之叹。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2005:126)

  DanxiaMountainisfullofscenicwonders.

  (ScenicSplendorofChina,2006:110)

  例(8)中汉语运用多个对偶结构对当地的油菜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语句优美、工整,使国内读者读后获得了美的享受,产生了“亲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出“前往一游”的冲动。例(9)则引用了古诗词来强调丹霞的美。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经据典,摘录名人名言或古诗加以验证,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而在外国旅游者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但是,无论是例(8)还是例(9),译者都没有采取直译的方法,而是抓住基本信息这条主线,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充分考虑了国内外读者在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为了避免读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译者在译文中取“义”舍“形”,将原文表达交际意图的主要信息予以明示,删去那些为烘托意境美的平行结构和优美诗词,以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对语篇的期待,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即使译文读者理解译文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5.结语

  在英译旅游资料时,译者应以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审美欣赏习惯和认知环境和语篇期待为准则,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比如类比法、增译法和减译法来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性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并尽可能地减少译文读者理解译文时所需付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Scenic Splendor of China. Beijing: New Star Press, 2006.

  2 Sperber, D. &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3 Sperber, D. & 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 2005(精装第三版).

  7 http://www.englishthesis.cn/articleview/2008-12-5/article_view_4356.htm

  8 http://www.yuloo.com/e/DoPrint/?classid=1411&id=71972

【最佳关联与旅游资料的英译论文】相关文章:

1.从关联理论简析旅游资料文化信息英译

2.旅游文本英译的美学探究论文

3.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论文

4.关联理论与英语广告翻译论文

5.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的关联与影响论文

6.电力消费与经济增关联解析论文

7.小升初关联词资料

8.国庆旅游的最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