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美学价值及其自然美与和谐美论文

时间:2022-04-26 14:16:08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甲骨文的美学价值及其自然美与和谐美论文

  甲骨文起源于图画,字形多采用象形法,个别拆开其字的结构来看,就像一幅幅图画展示,以下是由小编搜集的一篇探讨甲骨文美学价值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甲骨文的美学价值及其自然美与和谐美论文

  安阳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在动物龟甲骨上的卜辞或与占卜有关的文字,这些文字包罗万象,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具有很强的写意成分,字形像图画一样优美,它除了表达人的意志内容外,还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审美价值。本文从甲骨文的审美意义上展开,解析其美的内涵。

  1、 甲骨文的美学价值

  甲骨文起源于图画,字形多采用象形法,个别拆开其字的结构来看,就像一幅幅图画展示。从字体的结构去分析,可以说甲骨文已是自成一体比较严密系统的文字。甲骨文除史学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甲骨文有刀刻也有书写的特点,线条具有横平竖直,疏密均称等形式美,体现出当时社会追捧自然的风范。《中国大历史》中说“甲骨文字的大量出土,使当时事物逐渐可考,给后人看出此间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即将发展成为一套令人折服的文化。虽然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故谓之‘象形文字’。”象形字来源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古人依照简单的图画创造字体来表达出他们的想法,当图画不能完全表达人的意志后,其图形的性质便减弱,而象征事物本质的性质增强。古人们用利器刻在兽骨上,用简练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呈现出刀笔味浓重充满情趣的文字世界。

  甲骨文的美不仅在于其外表,而秀于其内涵。殷商时期作为主要的记载工具甲骨文,是一种权威、神圣的象征,它是用来人神沟通的工具。因而在选择甲骨时,那些质地上好的甲骨便作为宫廷文字载体的首选,卜辞语言更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要求文字和叙述应接近于与神交流的层面。故而,无论是兽骨还是字体,都达到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要求。董作斌在《殷墟出土一块“武丁逐豕”骨板的研究》中论述: “这虽然只是残余的牛肩胛骨的上半,但是骨质坚致作牙黄色,一部分接近铜器处浸染了碧玉,用干布略加擦摩,便觉光滑闪耀,晶莹如玉,古色古香。尤其重要的是在骨臼、骨面、骨背,三处都刻有文字,又是武丁盛世之物,契刻之后,涂以朱墨,色彩鲜明,实在可以作早期骨板上卜辞的代表。”武丁时期是商代鼎盛时期,从这块牛肩胛骨的选材用料和制作上可以看出当年的盛景,叙述的事和契刻的文字以及自然形态和内涵美都达到最高境界。

  甲骨文的构造大约保留了30%以上的直接象形文字,但又绝非原始图画,它不是简单地对事物描绘临摹,而是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具有语言符号的抽象表意功能,这与古人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形象直观,更富于描绘性,从而形成独特的“象形”美的特征。

  2、 甲骨文自然美的内涵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社会活动的缩影,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甲骨文,会发现其中深邃的内涵和对后代文字所产生的影响。

  朱光潜先生说过: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因为美的意象世界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它是人的主观和客观存在相结合,完整的和充满情趣的感知世界,也就是美学界常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甲骨文的美正是人们从发现到认识再到研究这一过程的提高,它所蕴涵的美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它的字形和意象,以及它所表达的丰富内容认知却是一致的。甲骨文的美不仅在意象,也美在形式,它的结构方式、视觉造型、章法排列都传达着美,对它的审美不仅仅是殷商时期的需求,也是我们现代人研究甲骨文的需要。

  甲骨文客观存在的美大约有以下几种。形式美: 甲骨文是以“象形”为基础构造的,这种构造包含着人文精神的意蕴,它的形式美是文字和载体甲骨相辅相成的,甲骨的形态呈现出自然美的'属性,文字有机的与它合为一体,形成有规律的组合,契合成外在的自然美。它包含了文字的对称、均衡、比例、尺度、明暗、虚实、主从等关系,从而构成了甲骨文独特的形式美。意趣美: 甲骨文的趣味意在传神灵妙,它表现的是宗教祭祀文化,形式多样的舞蹈和人们的自然需求,因而就极具生气。《礼记·郊特性》记有“殷人尚声”之说,不管是祭祀或是贵族飨食无不用乐,甲骨卜辞中再现的乐歌、舞蹈、乐器以及乐师都能引发强烈的趣味审美。自然雕饰美: 朴拙的雕饰反映出殷商人的审美观,雕饰平淡自然,言简意赅,方式上采取简朴去铺陈、花饰和雕琢,这种朴拙传达出中华民族含蓄的传统。殷商的朴拙意识是凭借禅宗自然玄远与古典艺术相接触,从而形成中国含蓄的传统,甲骨文的自然美就是那个时期人们思想的集中反映。

  3、 甲骨文情景交融的和谐美

  自然形态的甲骨文又称甲骨刻辞,是古人崇拜天地和神灵祖先,凡是自然气候变化,军事行动,田猎,耕种,生育等事务皆要问神灵、祖先释疑难,解吉凶。甲骨文的形成是用毛笔先书写到甲骨上而后用刀刻,或直接用刀刻之。表现出来的文字线条比较单一,多呈直线和折线状,常带有刀锋痕迹,故而给人一种视觉形象独特美的效果。甲骨文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自然事物是经过艺术化的处理的,情、景作为我国古典美学的独立范畴,被巧妙地运用到甲骨文的创造中。“情”是契刻者刻字时的情感塑造,以及几千年后甲骨文对后人的情感冲击,二者激起的情感共鸣。“景”是泛指一切社会和自然的客观存在物的图景或形象。当我们审视甲骨文字的情景融合时,便成了今人与甲骨文之间的交流关系,从审美的角度看,情、景还应包含文字意义内容与文字造型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现有的甲骨文研究中发现,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鲜明活泼,在构图中被组织成一幅幅情真意切的画面,这种独特的画面产生一种美像,给人以很大程度上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保留一定空白,使文字这一客观主体与人的情感有了更大的交流融合。

  甲骨文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让后人与他们产生共鸣,这不仅是它的造型美,更在于它的真实性。甲骨文无论是它的载体或是它的文字都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形态,它所表现的内容和细节也是淋漓尽致地使甲骨文的情景交融在一起,把一些极具趣味的情感传达出一种令人遐想的美。

  甲骨文情景美首先是文字排列上的主次关系,文字笔画的变化无穷,其丰富多层次的构图烘托了情景。其次是文字静中有动的结构,这样的场景主要表现在田猎、牧渔、劳动方面,不但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再次是文字的虚实结构,甲骨文的虚实关系处理的非常到位,文字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生成情景美的构图。虚实相结合符合审美要求,它时隐时现把情感隐蔽在每个字中,在客观事物和夸张中传达出契刻者的情感世界。

  甲骨文的审美不是仅以具象为美的,而是逐步离象而求,囊括万殊,是人类精神境界的宝贵财富。甲骨文之所以能穿越时空三千余年再现今日世界,就是因为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魅力所致。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的主要文字符号,殷商社会状况和审美风貌必然体现在其中,为我们研究殷商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参考文献:

  [1]裘锡圭. 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J]. 中国语文,1978(3) .

  [2]宋镇豪. 夏商社会生活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董作宾.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M].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拓展: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

  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昨天回答了古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我们的甲骨文跟楔形文字,包括后来的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都属于象形文字。也应该都是楔形文字的衍生和延续,是古人记录重大事件的符号。

  在甲骨文之前,我们的夏代应该也有自己的符号和文字,但是这些推断在考古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前,都需要一个个的证据链来证实。

  一、为什么说甲骨文是最美的文字?

  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划在龟甲和牛骨上面的文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符号,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的十二生肖写法

  甲骨文是中华八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是中华道统的文之一(岩壁图文、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甲骨文、铭文、金文、木椟竹简大篆文、木椟竹简隶书文、木椟竹简小篆文、石刻文、汉隶书文、魏晋楷书文等)。

  甲骨文的写作特点是具有对称、稳定的写作格局。是目前我们中原汉文化中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它符合汉字的“六书”原则,具备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中文的写作特点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中华传统的文字之一呢?因为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这与早期的符合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甲骨文已经系统的记载大事件和卜卦的过程,这是符号无法完成的,但是甲骨文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幼稚,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有着一种懵懂幼稚的写作线条,正因为如此,也才使得甲骨文具有另一种返璞归真的创造美感。“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的写法对称

  二、甲骨文的发现

  说起这个,还真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王懿荣,字正儒,一字廉生,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农历六月初八,酷爱研究金石文字学。祖父王兆琛,为经魁、二甲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山西巡抚。父亲王祖源,拔贡,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为著名金石学家和收藏家。发现甲骨文那年王懿荣55岁,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他已著有金石文字方面著作,如《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残稿》、《古泉精拓本》、《石渠瓦斋藏瓦》等共计30余种。并与翁同龢、盛昱、张之洞、孙毓文、刘鹗等人讨论金石文字之学通信达500余封。并此时,王懿荣已三任国子监祭酒,时称“太学师”。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家人从药店抓回的中药中有一味“龙骨”,上面带有刻划的符号和文字,引起了王懿荣的兴趣,有着金石学家的背景和太学师的身份,他立刻将这种兽骨与汉文化早期的文明状态进行了联想,认为这是先古时期的一种文字符号,将这一种“龙骨”按照2两银子一块的价格进行收购,收集了大约1500块带有文字的兽骨,王懿荣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最后,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期的、而且是早于篆籀的文字,即是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这一发现使王懿荣惊喜不已,一扫连日疾病的阴霾。经过溯源,证明这些大多数都是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后来取名“甲骨文”。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被临时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临危受命,他不得不放下正在研究的甲骨文,仰天长叹:“此天与我以死所也!”

  下午城破时,他又组织团勇“以巷为战,拒不投降”,无丝毫惧色,最后兵败。率夫人谢云鹤、儿媳张允淑投井壮烈殉国。

  三、甲骨文的传承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王懿荣殉国后,其收藏的甲骨也随之流散各地。

  其子为还旧债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的甲骨,于是在1902年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另外,刘鹗还从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那里购得3000余片甲骨,从友人方若那里获赠300余片,又派儿子去河南购得1000余片,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罗振玉的建议和帮助下,刘鹗于1903年11月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我今天也将自己收藏的这套六册《铁云藏龟》送到西泠印社参加拍卖,他们建议我无底价的形式,可见目前市场的冷淡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笔者自藏的《铁云藏龟》五月在西泠网拍无底价出售

  此书从刘鹗所藏的甲骨中采用1058片,由罗振玉亲自选拓,其中伪刻5片,自重3片,倒置12片,甲骨反面有字而未录的有40片,骨臼有字而未录的有4片,虽然如此,仍瑕不掩瑜。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其中以罗振玉年龄最长,接触甲骨文也最早,而位列“四堂”之首。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

  四、甲骨文的未来发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的美学价值及其自然美与和谐美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设计美学与美学的关系论文10-04

体育舞蹈的健身及美学价值论文08-02

法律与文学的意义及其理论价值的文化论文07-31

现代艺术体操美学价值分析论文09-18

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哲学论文08-08

论古希腊模仿论的美学价值哲学论文08-07

保险产品的价值与价值创造论文10-18

生活美学与文学寓托论文07-10

接受美学与音乐审美教育论文09-26

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研究分析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