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模式下的会计专业课程衔接探究分析论文

时间:2020-07-15 13:27:20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3+2模式下的会计专业课程衔接探究分析论文

  1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3+2模式下的会计专业课程衔接探究分析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形成彰显终身教育理念的中、高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7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把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并提出了中高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等十个方面的“衔接”。同时指出,十个衔接中,课程衔接是其核心内容与关键的一环。

  会计专业是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并且会计专业一直是中、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但是截止目前,尚无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系统递进与内涵衔接的统一标准。各院校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普遍存在着学科型体系设置课程、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技能训练重复等现象,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影响中职生源的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本文拟以山东外贸学院与青岛城阳职教中心3+2联合招生模式下的会计专业课程衔接探索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实现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递进与衔接。

  2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2011年9月开始,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与青岛城阳职教中心开始联合招收会计专业3+2学生,两个院校开始进行3+2模式下的会计专业课程衔接探索实践。

  城阳职教中心原三年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课程类别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实训课、实习课四类。专业课包括:经济法基础、统计基础、基础会计、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税收基础知识等;实训课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收银实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实习课是指最后一学期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课程。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原对口三年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课程类别包括综合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职业拓展课、实习课五类。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基础、税法与财经法规、会计信息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实践课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会计信息化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职业拓展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实习课是指最后一学期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课程。

  比较以上两个院校的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结构都属于学科型结构

  联合招生前两个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大致相同,课程类别都是以学科型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三段式结构为主,同时,各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受普教模式影响较深,未脱离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藩篱。

  2.2课程设置重复

  比较中职与高职开设的专业课程,课程重复开设较多,都开设了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信息化)这几门核心课程,进一步分析比较两个院校的这几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60%。

  2.3技能训练重复

  会计专业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但比较之前两个院校的中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部分技能课程的课程名称几乎一致,技能操作要求雷同,存在着技能训练重复乃至倒挂现象。

  3制定3+2模式下中高职对口一贯联合招生课程衔接的基本原则

  针对两个院校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3+2联合招生课程体系设置上确定了以下课程衔接设计的基本原则。

  3.1明晰目标定位原则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定位不够明晰,根据我国目前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中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教职成2009年2号文),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教高2006年16号力,具体到会计专业,该培养目标的表述就显得笼统而模糊,中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会计,高职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他们面对的职业是一样的,技能型与高素质技能型的区别在哪里?如果不能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系统的培养方案,推出有特色的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特色教材。

  3.2能力本位原则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科性教育,“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能力为目标”。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能力本位原则,指以会计职业岗位或相关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设置,设置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不是一味书面知识的讲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目前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在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将中职和高职作为一个整体,以专业就业岗位引领课程设置,构建岗位导向能力本位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3.3全面性原则

  中高职课程衔接不能仅仅考虑课程设置的衔接,还必须将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衔接沟通,才能提高教学效果,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3.4层次性原则

  会计职业岗位与技能有明显的层次性,存在一个由从简单到复杂,由职业入门、初级程度上升到中级、高级程度的过程,中高职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中高职能力培养的不同层级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制定适合中职基础教育和高职提升教育相一致的课程体系,科学划分中高职各自的教学范围,整体考虑中高职课程衔接。

  4贯彻上述原则进行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4.1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

  会计专业的就业企业,从规模性质来说主要分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中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出纳、会计核算(往来结算、财产物资、资金、成本、财务成果等)、税务处理(税费申报计算、纳税筹划)、财务分析(财务成果分析、理财规划等)、审计(审计、助理财务审计等),以及统计、金融保险等相关岗位。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探索过程中,首先根据社会需求及毕业生跟踪调研,确定两个院校在3+2联合招生的各自的培养目标定位。

  中职培养目标: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基本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能在大中型工商业企业及服务业企业的基层部门从事收银、统计、管理(领班、主管)等方面工作;能在小微企业的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培养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具备熟练的财务岗位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在青岛地区与环渤海城市圈的各类大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从事会计、财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财会岗位人才。主要就业岗位为这类企业的一线财会岗位,其中,初次就业岗位为出纳、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等会计核算岗位;升迁岗位为总账报表、财务分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岗位等。

  4.2基于能力本位,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的中高职衔接创新实践

  4.2.1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岗位导向的中高职衔接课程

  会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须摒弃传统的课程设置程式,按照社会对中职层次、高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职业岗位有机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岗位职业能力的导入与渐进式强化。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中职、高职都设置的会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传统《财务会计》课程,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以逻辑演绎方式构建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导致该课程的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率高达60%以上,同时,过于理论化的教学内容也不适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解决该问题,在3+2联合招生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尝试以职业活动为依据,按学生毕业后的专业就业岗位进行该课程的重构。

  根据我们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在会计核算方面,中职培养能在小微企业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能在各类大中小型企业从事会计、财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财会岗位人才。通常,小微型工商业企业涵盖的日常经济业务活动简单,会计岗位分工也通常最多包括出纳、会计核算、会计主管三个岗位;大中型企业涵盖的经济业务复杂,会计岗位分工也细化到包括诸如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财产物资岗位、资金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等诸多岗位。因此,我们在中职、高职分别设置《小微企业会计实务》与《会计核算岗位实务》(针对中型企业)两门课程,中职阶段设置的《小微企业会计实务》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熟悉会计岗位基础规范的要求与会计岗位工作程序,按出纳、会计核算、会计主管三个岗位模块,学习一个小微型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在高职阶段设置的《会计核算岗位实务》课程,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往来核算岗位、财产物资岗位、资金岗位、财务成果岗位、总账报表岗位五个核算岗位模块,以项目化任务驱动的模式,学习一个中型工业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即能在一个涵盖生产经营、对外融资、对外投资等各类复杂业务的中型企业的各个会计核算岗位上零距离顶岗。

  4.2.2构建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在教学中进行单项的知识灌输式教学必定是失败的,必须以能力本位为中心进行教学创新。在3+2联合培养确定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进行的教学创新实践,主要是基于岗位职业分析、具体职业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发涵盖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管理、经济业务核算的教学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以完成职业化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将会计学科知识内容有机的融入项目化的工作情境,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化教学或情景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具使用能力、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快速、高效的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有效的进行团队合作,获取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职业核心能力基础。其实施效果,从目前已经实施三年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看,学生总体上认为该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更适合其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其职业能力。

  4.2.3以能力为本位编写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教材

  传统的学科型会计教材,将会计业务割裂,其内容与形式亦缺乏生动性,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在3+2联合培养确立了能力本位岗位导向课程体系后,即从财会岗位需求出发,针对中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择业、就业、升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高职合作、校企合作共同编写中高职衔接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材。教材按照分层、分岗、按需的原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可以给学生呈现完整工作领域,兼顾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结构上体现项目化与任务驱动;在内容上融合多学科知识;在语言风格上集可读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教材建设目标是,形成一整套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分层次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型教材。目前,两校合作编写的《会计基础》、《小微企业会计实务》(中职层次)、《会计核算岗位实务》(针对中型企业,中职层脚、《财务管理岗位实务》等项目化的中高等职业教材已开始陆续公开出版发行。

【3+2模式下的会计专业课程衔接探究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究论文

2.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3.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4.电子商务模式下对会计理论进行创新的需求分析论文

5.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下财务合理化模式分析论文

6.企业资本运营模式探究分析

7.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衔接分析论文

8.初中化学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