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设施设计中包容性设计的运用论文

时间:2020-07-06 11:18:41 交通物流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城市交通设施设计中包容性设计的运用论文

  世界各国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催生了设计范式的转变,包容性设计(InclusiveDesign)也因此成为广受社会和产业界关注的一种设计理论方法。经历了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等理论的发展沿革,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包容性设计”理论被定义为“一个过程, 帮助设计师、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确保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最广泛的用户需要, 不受其年龄和能力的限制”[1].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方法,包容性设计旨在创造出兼容不同年龄和能力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它涵盖了产品设计到生产的全生命周期[2-3].面向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需要有效运用包容性设计理论与方法,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老年人群)的安全有效出行需求。针对类似北京的传统文化古城进行交通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兼顾城市公共空间的易用性、无障碍性、及文化的差异性。本文以鼓楼地安门外大街交通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为例,阐述包容性设计研究对于城市功能和文化脉络的包容性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城市交通设施设计中包容性设计的运用论文

  1 北京鼓楼地安门外大街历史沿革

  北京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以来,经历了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建设,拥有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京城市的中轴线清晰明确,建筑装饰细腻、精致,古代都城建筑中大量使用的琉璃瓦色彩明艳,与门窗城墙的朱砂红相呼应。本项目地处鼓楼地安门外大街,北起鼓楼西大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全长约800 米,形成北京中轴线的北段。作为北京“精华地段”的核心,该区域位于什刹海的东侧、锣鼓巷的西面、钟鼓楼以南、紫禁城以北,建筑景观形态多样,兼容了中式传统四合院和近代折中主义商业建筑,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商业价值显着,是历史和文化积淀与交融之处[4](见图 1)。

  为了贯彻“十二五”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目标,加强传统中轴线的保护、完善与提升区域职能,本项目在新的鼓楼地安门大街综合改造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该地段交通公共设施的文化传承研究与设计创新实践。交通公共设施设计代表了城市的空间形象,而中轴线上公共设施的面貌更是北京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与历史传承的重要介质。

  2 城市交通设施研究分析

  2.1 设计研究目标与街区景观设计现状

  新的鼓楼大街规划设计分为 3 个部分,分别是鼓楼前段的“鼓楼京韵”段,是传统老字号售卖的鼓楼京韵商业区,该地段原为达官贵人、商贾云集之地,建筑风格尊重该片区历史上的商业地位,恢复鼓楼前大街老字号传统商业建筑风貌,并与现代特色商业业态结合。海子边段的“万宁揽水”区,是历史文化体验交流的万宁揽水结合区,该地段原为漕运源头,文人雅士在此谈诗论画。历史上该片区就与水有不解之缘,依托万宁桥、都水监的历史记忆,建筑风格是在漕运的基础上,突出文化交流与士人汇聚的特点。后门外段的“地外怀古”区,是传统与特色餐饮的地外怀古文化区,原为百姓市民交易,买卖区域,建筑风格恢复老字号传统餐饮建筑风貌,并与现代餐厅业态结合,形成北中轴线风貌体验休闲节点。该区段的交通公共设施的设计将围绕新的区域规划思路展开,针对三段分区的不同建筑风格、用户行为、主题典故的差异和共性进行设计创新,设计研究重点关注地域文化传承、多元用户行为梳理、城市设施痛点分析等要素,进而提出系统化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解决方案。

  2.2 设计研究方法

  针对交通公共设施设计的复杂性特征,设计研究团队使用了深度观察、焦点小组、照片日记等质化研究方法[5],对项目地段的现有设施、景观建筑、人群行为、交通现状、街区形态等要素进行采样分析,希望梳理出该项目的关键编码,聚焦设计的触点,进而构建系统化的产品-设施-服务解决方案。设计研究团队先后十余次深入到项目地段进行采样和考察,获取了大量照片、视频、音频等数据,为设计需求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样本量,也为保障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地安门外大街的不同功能区域存在严重的交通秩序混乱问题,人流和车流交错无序,缺乏合理的设施设计,无法对差异化的交通行为进行规范。因此,该项目的重点是通过对公共空间中人群行为方式的研究,寻求公共设施的设计趋势定位,从用户价值与需求层面界定公共设施的设计目标体系。

  2.3 公交车站问题分析

  现有公交车站设施简陋,乘车高峰期等待人群多,乘客候车与上下车的行为无序,影响其他车辆通行。图 2 显示的是对地安门外大街公交车站的观察分析与人群行为编码系统。

  现有站台候车区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公交站台追求空间与材料的节省,造成站台外端水泥台面延伸不够,乘客在此候车比较危险,同时台阶跨度对不同年龄和残障人群缺乏考虑,不具备包容性和普适性。

  现有站台顶棚设计缺乏全天候思考。公交车站台顶棚设计虽然宽度足够,但由于高度偏高、斜度偏大,没有考虑到本地区气候风向等因素影响,往往顶棚无法有效遮阳挡雨,给乘客候车造成不便。站台对自然能源(太阳能)的利用不充分,不符合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思路。

  缺乏人性化候车休息设施。部分体弱和残障人群在候车过程中无处休息,候车人存在席地而坐、骑坐栏杆等行为,不仅危险,而且妨碍上下车的人流疏导。

  现有公交车站设计语言单一,与该区域的文脉脱节。粗暴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无法融入当地传统的人文景观,公共设施的文化属性缺失。

  站牌放置不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规范要求。站牌设置随意无序,乘客难以找到和识别相关设施和转乘信息。

  现有车站设施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没有考虑维护修缮的需求。在清洁维护和设施修缮过程中给候车人群带来不便,也是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原因之一。

  2.4 非机动车停放设施问题分析

  图 3 显示的是项目区域非机动车存放设施存在的问题。

  1)现有非机动车停放设施的种类单一,不能满足用户对不同种类非机动交通工具存放的需求。

  2)非机动车停放设施未经统一规划,占用人行道,妨碍人流疏导,影响城市的整体景观风貌。

  3)现有设施缺乏全天候的设计考量,四季不同气候对停放的非机动车辆及使用者具有直接的影响。

  4) 短途的点对点交通需求缺乏系统的服务化解决方案。项目区域内缺乏基于互联网租赁服务系统的自行车租赁设施。

  5)非机动车停放场所缺乏对自行车停放的固定设施,易造成多米诺骨牌式的倒车现象发生,堵塞通道,影响车辆行人的正常交通行为。

  6)非机动车停放设施的识别性不强,缺乏具有引导性的标识,直接导致了自行车乱停、乱放。

  2.5 交通照明设施问题分析

  项目区域交通照明设施存在的问题如下。

  1)现有路灯排布不合理。路灯安放位置与非机动车停放处重叠,在功能上互相干扰,视觉认知混乱。路灯、指路牌、红绿灯等公共设施的杆线林立,各自为政,建造在人行道两侧,人为造成道路行进中的安全隐患,对于盲人等残障人员的通行产生障碍,缺乏整合设计。

  2)照明设计重装饰、轻功能。路灯照明缺乏人行照明和车行照明的区分,应该对行人和司机的视觉和找路认知进行分析,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人行和车行照明设施。

  3)交通照明设施造型缺乏统一规划,与该区域的文脉脱节。路灯种类较多,对周边景观的破坏较大。华灯形态的路灯在长安街等地应用广泛,但没有充分考虑地安门外大街的人文及建筑特征。路灯基座缺乏与其他设施和功能的整合,成为垃圾堆放和自行车存放的功能死角。

  3 地安门外大街交通公共设施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3.1 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标准

  不同人群在使用公共设施过程中的身体和行为尺度成为本项目首要考虑的要素。在公交车站设计中,设计团队考虑到健康成年人、儿童、残障人群、轮椅使用者等基本身体尺度和行为空间维度对站台尺度设计的要求(见图 4)。站台和防雨棚的尺度确定主要取决于大尺寸男性的胸部厚度,前后空间能容纳两人延伸,长度为两个胸厚加心理修正量,再加功能修正量、衣厚等相关数据。图 4 左上示意图表示,成人胸厚的平均值 b=261 mm,残障人士(轮椅使用者)的占用面积长度 c=985 mm,儿童的胸厚平均值 d=161 mm,心理修正量取 300 mm,功能修正量取 8 mm.同时容纳三者共同使用候车时,防雨棚和站台计算长度应为 261+985+161=1407(mm),顶棚前伸长度 a 应该大于 1407 mm.图 4 右上示意图表示,99%站姿男该大于 1407 mm.图 4 右上示意图表示,99%站姿男性尺寸 A=1800 mm,如果心理修正量取 300 mm,鞋子修正量取 38 mm,那么公交车站高度最终尺寸计算为 181.4+30+3.8=2152(mm),公交车站的高度 B 不小于 2152 mm,公交车高度 C=3100 mm.

  公共交通设施系统设计的关键目标之一是如何帮助不同生理机能的人群,准确高效地获取交通相关的信息。因此,视觉认知方面的分析对于本项目的研究和设计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图 4 下显示,我国成年人立姿的平均眼高男性为 1634 mm、女性为 1522 mm,如果穿鞋修正量取 36 mm,立姿状态中人的正常视觉范围上限为视平线上 25°,下限为视平线下 25°,街道 使 用 人 群 与 公 共 信 息 界 面 的 平 均 距 离 应 为1 0 0 0 ~ 1 5 0 0 m m ,车上乘客的平均视平线高度为1750 mm,公共信息界面上沿的高度 X 约为 2300 mm.

  3.2 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分析,本项目明确了该区域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公交车站设计布局要与城市道路网线建设及发展规划相互匹配,在繁华的文化商业街区,需要整合和精简公交站台的数量,增大单个公交站台的候车区域。借助设计思维将材料和结构有机结合,设计牢固可靠的公交车站,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6].形态美学特征要与本案特定地域文脉相协调,融入改造后的建筑和街区环境。

  非机动车存放系统设计需要均匀分布,在办公、金融、文娱、餐饮中心等商业区的各主要出入口处设置基于互联网服务的自行车租赁存放设施,完善公共建筑与公交换乘站的点对点交通配套建设。有效利用地面空间,在非机动车停放的规划设计中结合周边环境,提高停放区域的容积率,采用双向并置的存放方式。增加停放设施的数量和布点区域面积。设置高识别度的.标识牌,提升停放设施的使用率。

  交通照明设施设计要遵循同一街道灯具风格、高度、照度、角度等指标要素一致的原则,确保道路交通照明的一致性、安全性、有效性。路灯设计间距由路灯的照明功率、路灯高度、马路宽度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地安门外大街因电力线杆和无轨电车架空电杆众多,灯具的纵向间距应为 40000~50000 mm.该地段灯杆在原有照明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支撑指示牌、无轨电车线路等诸多附属功能,设计中需要充分整合这些附加功能,将供电电杆与照明电杆合杆,节约投资,并考虑灯杆与绿化、交通监控、街区路牌、广告等其他设施整合在一起,节约空间资源。

  4 设计解决方案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设计团队明确了交通公共设施系统中各子要素现存的问题,并界定了设计目标:通过整合地域文脉、技术功能、人群行为,进而构建新的城市景观设施系统,加强地域街区出行交通秩序和包容性体验,体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积淀,为本区域的旅游、商业、餐饮等综合都市职能提供人性化配套设施,并最终构建了两套公共设施解决方案。

  4.1 设计方案一

  以“鼓楼月圆照昔帆”为主题的公共设施系统方案,由“漕运帆影”、“鼓吟赏月”、“后市观灯”3 种景观设施构成。该系列方案以本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鼓楼钟鼓”、“漕运船舟”、“后市商铺”为创新灵感,通过对历史文脉的传承、解构、创新,以本地区独特的装饰纹样和设计元素为载体,创造出与周边建筑环境和谐统一的历史人文景观设施。设计中充分运用人本设计哲学理念,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交通出行需求。

  以“漕运帆影”为主题的公交车站设计,意向取自鼓楼地区历史上的漕运码头文化,将古代漕运帆船的特点进行抽象提炼,使用现代材料工艺和节能科技,借鉴中国传统木结构搭建方式,结合现代悬索结构将公交车站顶部的太阳能板进行固定,构建出帆影林立的街道景观,将候车功能和地域文脉特点有机结合。公交车站整体尺度和细节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用户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包容了残疾人、儿童、老年人等不同用户的行为和认知需求。方便更换的站牌导示系统辅助以盲文设计,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站牌背面的诗词表现了该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站牌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用户视觉认知的需求,行人可以在远方清晰地看到站亭上面的车站信息,在该区域任何地方都容易定位到车站的位置(见图 5)。

  以“鼓吟赏月”为主题的公共饮水设施设计(见图6 右上),运用后现代设计手法将报时鼓、水波纹、漕舟帆等语言进行隐喻式整合,整体设计与街道周边建筑风格呼应。公共饮水机设计采用高低两部分结构,考虑到不同身高和生理需求的儿童、成人、残障人在饮水过程中的需求差异,实现了易用性、人性化、文脉性的景观设施设计目标。

  以“后市观灯”为主题的灯柱座椅设计(见图 6左上),将行人休息座椅和人行道照明灯柱相结合,不仅节省了公共空间,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城市街区人文景观,富有历史美学特征的灯柱在夜间更能够吸引游人在此驻足、休息、交流,恢复公共空间的原本职能。该设计整合了传统灯笼、钟鼓、建筑装饰等诸多文化元素,创造出人性化的都市文脉特征和公共休闲体验。

  以“鼓吟赏月”为主题的互联网自行车租赁与收纳设施设计(见图 6 下),运用暗喻手法,将鼓楼钟鼓和月圆景致两种文化符号有机结合。该设施将自行车存放和人车隔离功能进行整合,特有的排布方式设计有助于减少设施对人行道面积的占用。设施细节纹样处理源自烟袋斜街牌楼上的建筑装饰图案,与街道周边建筑风格相互呼应,对比中展现出和谐。

  4.2 设计方案二

  方案二以“钟鼓今鸣忆漕舟”为主题,具体设计分为“桥舟万宁”、“夕阳箫鼓”、“鼓楼韶光”3 大主题景观设施。该套方案关注于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旨在创造出与周边建筑环境和谐统一的现代人文景观设施。方案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交通设施功能。方案设计以汉字“今”字为主题展开,强调系统设计对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可持续性思考。

  以“桥舟万宁”为主题的公交车站设计(见图 7),意向取自古代万宁桥的形态和材料特征,整合了鼓楼飞檐和漕舟船身的语义,创造出当代与传统并置的候车厅设计风格,既体现了当代都市景观美学价值,又传达出本地区的历史文脉特征。座椅设计不仅为老人和儿童的需求提供方便,更是通过对材料的巧妙利用,设计出倚靠式座椅,节省了休息空间,增加了公交站的容积率。

  “鼓楼韶光”主题的路灯设计(见图 8),有机整合了机动车道路照明、人行道路照明、太阳能板、路牌、广告道旗、公共绿化等功能,从道路识别认知的角度,构建出新的城市街道设施景观类别。该主题下的公共饮水机设计采用两段式结构,考虑到成年人、儿童、残障人员饮水时的人机尺度,并有盲文设计作为辅助,实现公共设施设计的人文关怀(见图 9 下)。

  以“夕阳箫鼓”为主题的互联网自行车收纳与租赁装置设计(见图9上),从鼓楼的钟鼓形象获取灵感,将自行车存放和人行道隔离栏的功能有机结合。设计中运用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通过解构传统报时鼓的形态,设计出自行车存放和租赁设施。材料运用上,展现出现代技术美学与中国传统木质器物之间的对比和统一。

  5 结语

  在鼓楼地安门外大街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项目中,设计团队通过系统运用包容性设计理论,对不同人群的公共交通行为、历史文化遗址、街区建筑景观、现代商业服务模式等要素进行研究,提出了面向文化多样性的人性化公共设施解决方案。设计项目构建了五大设计原则,为中国历史文化都市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案例。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兼容不同能力使用者对于设施功能的使用需求,尤其是要关注老人、儿童、残障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其提供公平且灵活的使用可能性,降低使用和操作过程中的疲劳感、误操作、危险性几率。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考虑差异化用户在认知和经验方面的不同和共性,设计师需要对使用人群的直觉认知和使用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设施创新中的功能语义、信息界面等要素的认知学理论依据和经验使用的符号化传承,帮助不同年龄和残障人员更高效方便地借助其以往生活经验进行使用和操作。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在尺度和空间上的限定,满足不同年龄和残障程度使用者在身体尺度、姿态、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设施的细节设计、位置布局、使用方式等都要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关怀[3,6].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遵循可持续设计理念和生态化设计原则。系统中的不同设施在原材料选择、供应链管理、生产加工、运输装配、使用维护、回收再造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优化产品使用寿命及产品的报废系统。

  公共设施设计要体现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脉络,遵循设计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域化原则。城市公共空间中交通公共设施是城市风貌的集中展现,是城市街道人文景观的重要元素,需要和街区建筑形态、城市色彩、空间尺度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城市居民的有序化生活方式。地域文化与公共设施的渗透融合,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拓展都市文脉和公共空间的场所感,进而提升都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化形象和生活美学品质[7].

  参考文献:

  [1]CLARKSON J. Coleman, Inclusive Design: Design forthe Whole Population[M]. Vienna: Springer, 2003.

  [2]ZHAO C, POPOVIC V, FERREIRA L. Elderly Drivers'Need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the Educational Context[C]//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sig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New SouthWales, Sydney, 2007.

  [3]赵超。老龄化设计:包容性立场与批判性态度[J].装饰, 2012(9): 16-21.ZHAO Chao. Design for Aging: Inclusive Stance andCritical Attitude[J]. Zhuangshi, 2012(9): 16-21.

  [4]吴晨,郑天。续承皇城,再启闹市-北京传统北中轴线(景山至鼓楼段)解析与展望[J].北京规划建设,2012(2): 141-149.WU Chen, ZHENG Tian. Beijing Traditional North Axis(Jingshan Hill to the Drum Tower Section): Analysisand Prospect[J]. Beij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2012(2): 141-149.

  [5]PATTON M.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2.

  [6]高成。城市公共汽车站点规划研究[J].城市公共交通, 2003(3): 13-14.GAO Cheng. Urban Bus Station Planning Research[J].Urban Public Transport, 2003(3): 13-14.

  [7]盛晓元。城市家具设计的春天的到来--打造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城市家具设计第一品牌[OL].SHENG Xiao-yuan. The Arrival of the Spring of UrbanFurniture Design: Create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De-sign[OL].

【城市交通设施设计中包容性设计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1.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论文

2.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3.广告设计中设计方法的运用

4.计算机平面设计中设计软件的运用论文

5.艺术设计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6.现代艺术中城市园林设计运用论文

7.现代艺术中城市园林设计的运用论文

8.城市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的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