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以载道边塞诗为中国文人注入的精神

时间:2020-11-08 13:15:16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武以载道边塞诗为中国文人注入的精神

  唐代边塞诗人用边塞诗刻画出自己的尚武情怀、刻画出自己的尚武精神,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而盛唐边塞诗则是顶峰中的顶峰。盛唐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不朽之作。它不仅横空出世了中国诗坛的两位标志性巨星,还表现在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在众多流派中,边塞诗派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并将边塞诗创作推到了极致,成为盛唐之音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作为唐代诗歌的不朽之作,盛唐边塞诗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其体现出的尚武情怀、武以载道精神,更是盛唐诗人心灵的写照。边塞诗所独具的文化意义不仅为唐代诗歌及后世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也为中国文人注入了精神。

  “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等等都表现出了诗人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和追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是他们的誓言;“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是他们的执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他们的无畏。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不管他们是否能够在边塞中立功, 是否够能得遂初愿, 但是他们始终是那样热烈地向往着、追求着, 沉醉于一半为理想所浸透、一半为现实的雄奇豪壮情调所笼罩的边塞生活中,极为自然地留下了他们那些气势豪雄、情感昂扬的歌吟。”

  ①唐代边塞诗人用边塞诗刻画出自己的尚武情怀、刻画出自己的尚武精神。唐代边塞诗人是具有傲岸之气、豪迈之慨、坚强之质的。唐代边塞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从唐代边塞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武以载道的时代主题。武以载道即是执干戈以为社稷,也就是说武作为工具同样可以承载社会理想之“道”.唐代边塞诗的武以载道不是赤裸裸地夺取,也不是血淋淋地杀戮,而是一种执着地守护。武以载道的边塞诗对唐代和后代的诗歌及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武以载道的边塞诗为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注入的精神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者们认为边塞诗是“征战文学”,认为唐代边塞诗乃是“唐民族势力向外发展的结果。”②唐代对外用兵,其实都是可赞美的民族自卫战争,因此,“文学家心灵鼓荡于这荼火般胜利空气里, 则其产生大批壮快兴奋的战争歌颂是自然的事”.③三四十年代的学者们在性质上给边塞诗定了方向,从学者们的观点看出边塞诗的大体走向是积极向上的。边塞诗最主要的精神实质就是以武载道也就是执干戈以为社稷,说明了武作为工具 同 样 可 以 承 载 社 会 理 想 之“道”.这也是边塞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开拓出的一条新路,一条前代诗人不曾涉足的.新路。

  武以载道的边塞诗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内容,为唐代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武以载道的边塞诗实际上也是一种改革,是一种新变。边塞诗为后代诗歌的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边塞诗这种题材本身就是对中国古典诗歌题材的一种丰富。诗人们放眼边塞,诗歌的意象随之增多,特殊的意象也形成了特殊的意境,特殊的意境造就了特殊的风格。武以载道的边塞诗彰显出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唐代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出走后结出的硕果,唐代之后的诗歌也应该完成自己的“出走”.武以载道给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注入了尚武精神、爱国精神、人文关怀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了诗歌的主题。武以载道的边塞诗的精神为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所继承。后代诗歌不乏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不乏体现人文情怀、尚武情怀的诗歌。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正是爱国题材的表现,表现了诗人对没有看到国家统一的遗憾。“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一句话》)寥寥数语却铿锵有力,道出了文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最痛切地呐喊,表现出强烈地爱国热忱。

  二.武以载道为中国文人注入的精神

  对文人来说,“文以载道是说所谓最好的文学就是把你心里的话直接讲出来,不要修饰,不要有任何形式的思考。”

  ④唐朝则恰恰相反,它是通过武以载道来表达心声。武以载道也就是说边塞诗人通过入幕、出塞,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讲出自己的心声。即便是没有出塞,诗人也通过对边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边塞诗是文人的突破,他们不再固守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武以载道体现的是文人的豪情壮志、尚武情怀。从文学史上来说唐朝是一个罕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个人是可以解放的。他们不再是群体的角色,他们开始代表纯粹的个人。边塞诗就是把文人从自我的小空间解放出来寻找大我,探寻自我价值。在以往的任何时代,文人是作为群体存在的,而在边塞诗中,文人作为个体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有了自己的价值,有了自己的追求,有了自己的目标。农业伦理社会是保守的,武以载道给中国文人的是一种功名意识,打破了农业伦理社会无为而治的固定模式。武以载道诉说的是一种寻求自我、突破自我的精神。中国文人开始寻求自身的出路,开始发挥自己的能力,武以载道给中国文人注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文人不再只是会无病呻吟的诗人,他们有着自身的价值,他们有着强大的能量。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盛唐武功强大,边塞诗也特别流行,因为那时候出去打仗的人对国家有一种信心,相信一定会取得胜利,所以打起仗来有一种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

  ⑤武以载道的边塞诗给中国文人注入的正是这种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情怀是文人的坚强、不屈、乐观和无所畏惧地真实写照。在国家的任何时代,不论艰难险阻,文人为了国家都是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当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时,文人会竭尽全力,以自身的力量守护国家。纵观历史,无数文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当然这种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行为更是高度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即便是在最危难的时刻,边塞文人仍保持高度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这种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守的底线。任何时代都呼唤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正是这种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驱使无数文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中国文人理应秉承着这种精神,为祖国的建设添砖添瓦,为祖国的未来努力着、奋斗者。

  武以载道的精神还是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一种将个人与国家相统一的自觉意识。唐朝的边塞诗人体现的正是这种爱国情怀、这种个人与国家的统一的精神。“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高适《塞上》)是诗人实现自身价值和维护国家的统一的意志。扫大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武以载道是为了执干戈以为社稷,是将个人理想同国家紧紧维系在一起。在战场上,文人不仅完成了个人的志愿,也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然而,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荣耀,因为他们要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未知的突袭。

  同时身在异乡,还要忍受与家人长期分离。即便如此,文人仍秉承着武以载道的精神,奔赴边塞。可以说,武以载道还是一种个人的牺牲,牺牲小我来成全大我,以个人的牺牲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不得不说,他们是无私的、伟大的。

  武以载道也是一种以战止战、因战求和的精神,武以载道求的就是一份和平、一份安定。武以载道的精神给文人注入的是一种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与热烈追求。“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常建《塞下曲》)这便是文人的终极目标与追求。他们期望没有战争、没有厮杀,目光所及之处尽是祥和的盛景。边塞诗亦是文人的一种理性的反思,一种追求建功立武以载道传承给文人的也是一种爱好和平的意识,一种希冀国家繁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崇高意识。

  武以载道的精神是崇高的、是伟大的。这种精神不仅值得后世文人敬仰也值得后世文人学习。盛唐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中国的诗坛,并且永葆活力、长盛不衰。盛唐边塞诗不仅是诗人的呐喊,而且是时代的叫嚣。

  盛唐边塞诗的尚武情怀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并且为中国文人提供了新的精神导向。盛唐边塞诗是开在唐朝的一朵不败花,花开长久,精神永存。

  注 释

  ①罗宗强。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上海:中华书局,2003版,第75页

  ②苏雪林。唐诗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1947 年版,第55页

  ③苏雪林。唐诗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1947 年版,第55页

  ④蒋勋。蒋勋读唐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21页

  ⑤袁铁英。 浅谈盛唐诗人的文武选择道路[J].青春岁月,2013年第15期,第20页

【武以载道边塞诗为中国文人注入的精神】相关文章:

1.谈中国哲学的以自然为镜

2.中国哪些城市以酒为别名-中国四大以酒为别名的城市

3.中国文人画介绍

4.浅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5.「团队精神」致敬中国女排精神!

6.中国哲学精神探讨分析

7.PHP对象注入的实例分析

8.PHP防止SQL注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