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论文大全【1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险管理论文 篇1
现代社会是信用经济的时代,许多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扩大营业额,增加盈利,除了依靠广告、价格、产品质量等因素外,还在结算上采用了赊销的方式,即信用销售,由此就产生了应收账款。下面本人就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信用管理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
信用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为本企业的信用销售决策提供依据。在具体进行信用调查、搜集客户的信用资料时,可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
直接调查法
是指企业调查人员与被调查客户接触,通过当面采访、询问、观看、记录等方式获取信用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保证搜集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间接调查法
是指通过对被调查客户或其他有关单位的相关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信用资料的一种方法。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通过对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基本上可掌握其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信用评估机构。目前我国的信用评估机构有三种形式:一是独立的社会评估机构,他们只根据自身的业务吸收有关专家参加,不受行政干预和集团利益的牵制,独立地开展信用评估业务;二是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组织的评估机构,一般吸收专业银行和各部门的专家进行评估;三是由商业银行组织的评估机构,由专业银行组织专家对其客户进行评估。在评估等级方面,目前有两种:第一种是采用三类九级制,即把评估对象的信用情况分为AAA、AA、A、BBB、BB、B、CCC、CC、C九等。第二种是采用三级制,即分为AAA、AA、A.这些专门的信用评估结构,由于其评估方法先进,调查细致,程序合理,可信度较高,因而其评估结论值得有关企业信赖并采纳。银行。每个银行都设有信用部,都愿意为自己的客户提供与其存在信用往来关系的企业的商业信用资料。其他部门。如财税部门、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证券交易部门等,都可作为了解客户信用状况的渠道。
对影响信用销售决策的因素进行分析
企业在进行信用销售决策时,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信用销售对销售收入的影响
企业提供信用销售,会延长帐款的收回时间,但企业可能会要求客户以较高的价格购买,不会打折,同时信用销售也会刺激需求,增加销售量。因此,从长远看,企业的销售总额可能会增长。
信用销售对成本的影响
企业向客户提供信用,将使应收帐款增加,从而会增加应收帐款的管理费用和坏帐损失,扩大了企业的成本。
信用销售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企业短期融资成本是信用销售决策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企业如果提供信用,必须为客户垫付资本,这种垫付的资本成本并不一定就是应收帐款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只有当垫付的应收帐款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大于垫付资本的成本时,信用销售决策才是可行的。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并确定信用销售对象
在搜集好客户的信用资料后,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信用评估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5C”评估法
客户的信誉指债务到期前客户愿意履行其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信誉是评估客户的最主要因素。
客户的偿债能力主要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解,分析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产等偿债能力指标,以判断客户有无偿债能力。
客户的资本总额,盈利能力主要掌握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可用于偿债的资产价值多少。
客户的抵押品指客户为获得商业信用优惠提供的担保财产。企业对一些不很了解的客户,只要他们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品,是可以向他们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信用。
条件指企业所不能控制的各种影响客户偿债能力的社会经济形势及其他情况。如经济衰退、市场收缩及自然灾害等。
上述中的信誉、能力、资本、抵押品、条件的英文第一个字母为C,简称“5C”评估法。
企业只有将客户的以上情况了解清楚后再决定是否赊销。
信用评分法
信用评分法是先对一系列财务比率和信用情况指标进行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客户的综合信用分数,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和排序。客户的信用评分低于某一设定标准分值的,不应对其赊销,只有高于设定的基本分值的客户才可以纳入赊销备选名单之中。其计算公式是:
式中:S——某客户的信用分数;
ai——事先拟定的对第i种财务比率和信用品质进行加权的权数;
xi——第i种财务比率或信用品质评分。
例:某客户申请赊购,经过信用调查已经对有关指标逐一了解,并确定了它们各自的权数和分数。根据上式计算出其综合信用分数为77分。假定该企业确定的赊销最低信用分数标准为60分,则该客户显然是符合条件的,可以对其赊销。
确定信用销售额度
信用销售额度又称信用限额,也是企业信用销售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信用销售额度包括企业总体上的信用销售额度和对某一具体客户的信用销售额度两方面的内容。
确定总体信用额度
就企业总体来说,信用销售额度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的情况和外部环境而确定的可对外提供赊销的规模。具体来说,确定总体信用销售额度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企业的剩余生产能力如果企业有较大的剩余生产能力,那么,它因信用销售不足而放弃的潜在收益就很大,这时因适当增加信用销售额度。
企业可变成本的高低信用销售扩大的收益与企业可变成本的大小有关。如果生产产品中的可变成本较低,那么,增加信用销售所带来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就较大,从而收益也就较高;反之收益则较低。
企业增加信用销售对客户的吸引力如果企业扩大信用销售能够增加新的客户,或者使现有客户增加购买量,那么由此增加的收益就较高;如果扩大信用销售增加的销售量有限,由此增加的收益也有限。
确定各个客户信用额度
信用销售额度代表着企业对客户承担的可容忍的赊销和坏帐风险。额度过低将影响到企业的销售收入,额度过高将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根据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确定即根据某一客户预计的全年购买量测算全年在该客户处可获收益额,以该收益额作为每次该客户赊销的额度。
根据客户营运资金净额的一定比例确定由于营运资金可以看作是新兴债务的偿付资源,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营运资金规模的一定比例作为本企业为其设定的信用额度。
确定客户额度根据客户以前的信誉、偿债情况具体确定一个额度。
信用销售风险防范与控制
信用销售可以扩大销售额、增加利润,但也会增加信用成本,产生以下信用销售风险:一是由于客户的付款迟于规定的时间,企业可能会发生比预期更高的机会成本和收账成本,其结果使销售利润降低;二是由于有些客户赖账或至少不付清全部货款而导致现金流入数额的不确定性。
为了防范和控制信用销售风险,一般可采取下列方式: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在信用评估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客户建立一个信用档案,详细记录其有关资料。客户档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客户与本企业有关的往来情况;客户的基本情况;客户的资信情况。
修订信用政策
企业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修改和调整信用政策,尽量协调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1)把销售量提高到最大;(2)把应收账款投资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3)把坏账损失降到最小。如果改变信用政策后所增加的利润,足以补偿所包含的风险时,企业就应改变信用政策。
建立信用额度
企业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及有关资料,为每一客户设定一个信用额度。信用额度虽然不一定能提高客户付款的概率,但它可以限制不付款引起的坏帐损失。在实际操作中,信用控制单位必须从每日的发货中,审查是否超过信用额度,是否该客户有逾期账款未收,如果有,则应停止发货。
建立信用制度
企业应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信用报告会议,主要包括:由最高财务主管或管理当局参加的报告会议。主要讨论目前信用控制的运作情况、企业所遭遇的困难和信用风险预测、企业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改进措施。由信用控制单位和业务单位联席召开的信用控制会议,主要是对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目前危险客户进行分析和评价。由信用控制部门内部召开的会议,主要研究信用控制部门的运作是否正常、过去一、二周的工作绩效和未来一、二周的工作内容和规划等。
总之,企业向购买者提供销售,实际上是对购买者进行投资。因此,我们要对这种投资进行管理,分析提供信用销售所带来的利润以及增加的成本和风险,以便作出正确的信用销售政策,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风险管理论文 篇2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取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3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2组,其中A组(164例)男性112例,女性52例,年龄范围在3-89岁之间,平均年龄(42.6±7.4)岁,包括殴打伤56例,车祸伤49例,意外摔伤31例,其他28例;B组(164例)男性110例,女性54例,年龄范围在4-90岁之间,平均年龄(43.1±8.6)岁,包括殴打伤54例,车祸伤51例,意外摔伤29例,其他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水平、自身身体素质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A组在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进行风险护理管理干预护理,而B组接受单纯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1.2.1常规护理方法
主要包括心血管的监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调节维持,呼吸管道通路的建立,营养液的供给护理以及其他的一些常规护理内容。
1.2.2风险护理管理干预
①护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急诊科护士长要在获得护理部相关领导认可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具有针对性、全面性、服务性。通过规范护理制度,要求急诊护士提高急诊护士的风险意识,明确急诊护理的操作目标,掌握在接待急诊患者过程中与患者或家属之间关于风险、治疗等相关内容的沟通要求,对应性临床操作要做好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签署工作。同时,在制度内容中要设定关于突发状况和救治程序规定,建立应急组合方案,从而使急诊工作过程中的护理行为规范有序,降低不良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为保证护理工作安全有效的持续开展提供完善的规章制度。②急诊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提高。加强急诊相关护理培训,对护理人员在急救设备操作、急救药品使用以及针对性急救技能方面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并、讲座以及座谈会等。通过相关沟通和座谈,了解本院急诊科护理常见问题,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优化,建立具有急诊针对性的风险护理培训教案。③规范护理相关的病案文件管理。急诊护理相关病案文件主要是指急诊在接待患者及救治过程中,针对患者不同病情走向,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所采取的的相应急救措施记录及相关护患、医患沟通文书,也是重要的法律文件。护理相关的病案文件的建立要建立在准确、严格、可观、及时等原则基础上,医保证所有文件的真实有效。相关护理上级部门要定期对门诊病案及住院部所有患者的病案记录进行审查,针对相关问题采取及时纠正。④加强药品和设备管理。提高对仪器设备和药品的管理,针对急诊设备要安排专业的专门的人进行负责,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和保养,记录要准确明了,每天进行清点对异常现象一定要及时反映,以避免相关的手术器械滞留、操作缺失等现象的发生甚至处理延误。⑤提高护患沟通。通过普及急诊护理知识,强调人性化的护患沟通,加强急诊护士在处理护患关系方面的人性化服务,在忙乱的急诊救治分为中,急诊护士更应该承担起安抚病人和家属情绪,给予耐心、周到的关怀态度,加强沟通,尽量减少嘈杂的争论和冲突,同时提高对患者就医和病情的'保密工作,预防隐私外泄造成的事故发生。
1.3评价指标
①护理缺陷和抢救物品完好对比:对比两组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以及抢救物品的完好率;②护理合格情况的对比:对比两组无菌物品灭菌合格率、导管护理合格率、护理病案文件记录合格率、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合格率、护士专业操作合格率、护士医疗考试合格率等;③护理质量对比:主要对比护理基础水平、消毒隔离评分、护理病案文件书写、护士违规操作等。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数据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分析。设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合格情况、护理满意度、缺陷和物品的完好性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A组护理评价结果在护理缺陷发生率、抢救物品完好率、护理满意度、无菌物品灭菌合格率、导管护理合格率、护理人员的三基考试合格率、专业水平合格率以及医疗考试合格率等方面的评分结果均显著高于B组,两组结果的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差异。
2.2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A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结果在护理基础水平、消毒隔离、病案文件书写以及违规操作方面的评分结果均显著高于B组,两组结果组间差异P;0.05。
3讨论
3.1风险护理管理对急诊护理的护理服务效果改善
现在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在接受风险护理服务干预护理后,急诊护理的服务效果在各方面结果和评价均有显著改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下降,急诊抢救过程中避免了物品损坏的发生,而且避免了无菌物品消毒问题的存在。同时,通过风险护理管理干预护理,开展相关急诊风险护理培训,护士在专业技术,交流水平,医疗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水平也显著提高,在应用导管护理方面护理服务水平也有满意的改善。同时,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患者及家属在对就要要求及相关医疗服务方面的要求有了新的提高,而急症发作的突发性也造成患者的或家属的焦躁心里,因此,提高护患沟通,加强了医患了解和信任,使患者对急诊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3.2急诊科开展风险护理管理干预的重要性
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急诊工作以其专业性强、动态性等特点,面临并发症、急性发作、具体重症病发等实际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给医护人员造成了危险压力的负担。由于急诊科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始终是护士,因此他们面临的职业风险更高一些。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改善急诊护理服务质量,实施风险护理干预,不仅在护理质量上得到改善,对提高医疗机构的信誉水平,加强急诊建设意义重大。同时,通过开展风险护理管理干预,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得到系统化,避免了拥挤的急诊救治过程中糟乱以为风险的发生。另外,通过加强呼唤沟通,急诊医疗更加人性化,是患者或其家属对急诊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风险管理论文 篇3
金融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的核心,对国家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安全关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有效分析,创新金融管理体制来化解金融危机。 本文就当前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金融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目前金融风险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导致资本流动不断扩大,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到如今,融资规模比原来增长了近 107 倍。 这样高速的发展规模是资本全球化流动的结果,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形成的。
1.金融体系的稳健受到了巨大的考验。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与世界金融体系的不断接轨,封闭的经济格局被全球化紧密联系所打破,传统的金融体制逐渐退出经济舞台,新的金融机制由于出现在萌芽时期,并不成熟,由于国情不同和体制不同,有些并不适应于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 而我国的对外开放始于 1978 年,虽然到目前已有 37 年,但是体制相对薄弱,无法抵抗外部强有力的冲击,金融体系趋于不稳定状态, 金融体系的动荡给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金融体系的稳健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2.金融监管力度不能满足我国经济体系维护。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这就给金融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比较注重内部因素的调整,更多是在自身的问题上改变不足。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蔓延,资本全球化、流通全球化、商品全球化使世界联系成为了一个整体,伴随而来的市场全球化、金融犯罪全球化导致金融风险面临严峻考验,外资企业的不断渗透使我国的金融监管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问题,我国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给国家金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3.金融创新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下,金融创新管理能力表现极为脆弱,首先是我们自身缺乏对金融风险和创新的深刻了解。 其次是看待金融风险方面无法提出强而有力的意见,在问题的分析能力上存在着不足,对于我国的金融经济综合能力把握不够。 最后是金融资金不足,对于金融创新方面投资力度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金融创新管理缺陷,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1.从定义方面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 金融风险和金融管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是相互的,我们需要从它们的定义出发。从经济学角度定义来讲,我们知道金融风险是指在资金流通和货币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无法被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潜在风险问题,从而造成一定的收益支出问题,它随金融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并持续伴随。 金融创新管理是指金融企业在发展资本的过程, 内部存在的体制革新问题,通过创新体制有效促进金融资本的'稳定发展,优化升级金融体系内部制度问题,获得最大化效益。
2.从内部结构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循环模式。 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金融创新管理下,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在进行金融投资或资本运用上,一个部门出现问题,其他相关部门也会跟着受到牵连,出现连锁效应。 金融活动主体为了规避金融风险而进行金融创新,但是在金融创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这样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模式之中,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反作用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相转化,如此反复循环,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三、加强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管理的策略
1.加强政府支持 ,适当给予政策辅助 . 政府是金融经济良好运行的助手,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和帮助,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把握风险指标,在适当程度上给予放宽政策并且出台经济政策加以辅助,同时运用国家相关部门加以维护,审慎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妥善处理国家金融资本流通的关系,坚持金融市场风险承受能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稳步前进,加深金融开放程度,但是也不要过度。
2.提高市场内部自我协调的能力 . 市场经济条件下 ,内部自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市场内部才能不断优化升级,但这不是说可以放任不管,任其发展,企业要对自己的体系负责,合理分析内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部分,弥补自己的不足,对金融创新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内部,发挥市场经济中"无形的手"的作用,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不断完善,从而规避金融风险带来的潜在危机。
3.加强监管力度 ,用法律做维护 . 金融制度的创新其实就是金融机构内部的优化升级,从金融制度创新方面来说,就是监管制度和奖罚制度相结合,制度创新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企业内部之间的矛盾,促进企业发展模式向新的轨道行进,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金融权益问题。 在企业内部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行有力的奖罚制度,奖励拥有创新成果的先进部门,激发企业内部在创新体制问题上多提建议,多为金融管理体制出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行业的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是保证金融市场稳健的重要措施,加强金融创新管理体制也是促进金融业优化升级的可靠保证,只有做到两者有效结合,才能促进金融产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阳.浅谈金融风险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xx(04)
[2]冯永慧.金融风险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xx(06)
[3]卢亚娟,曹源芳,蒋丁胤.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效应和策略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xx(02)
[4]邓威基于渗流和选举随机金融系统模型的相关性统计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xx
风险管理论文 篇4
一、导言
企业并购可以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获得各种对自己发展有利的资源。但是并购本身面临着高风险。其中,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存在于并购获得的全过程之中,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企业市场制度不够健全,对并购的财务风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使并购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导致很多并购最终失败。在众多的企业并购活动失败的案例中,忽视并购财务风险的存在,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企业应该如何分析并购中出现的财务风险?又该如何合理控制财务风险呢?依据这些问题,对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融资风险分析
吉利以18亿美元全资收购了沃尔沃xx0%的股权。20xx年吉利共有13.68亿美元总资产,加上并购后的整合费用,还需要一大笔资金来维持吉利的正常运营。对于18亿美元的并购资金,吉利一部分是运用自有资金,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境内外政府、银行贷款等进行融资。20xx年9月23日,吉利通过高盛进行债务融资,发行可转换债券及认股权证,获得了3.3亿美元的融资。通过银行进行的长期贷款,日后将会面临本金和利息的偿债问题,如果投资收益小于融资成本,将会极大的增加吉利的融资风险。对于境外高盛集团的债务融资,属于高利息债券,吉利在日后的经营过程中将会面临沉重的财务负担,因而吉利的融资风险也不小。
(二)偿债风险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能否有足够的资产来偿还其债务的能力。根据表1可知,完成并购之后,20xx年至20xx年间,吉利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下降幅度较大,20xx年吉利并购沃尔沃进行举债,导致其资产负债率均高于国际标准,表明吉利并购事件对短期偿债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20xx年至20xx年,吉利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上升,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吉利正在向较好的经营方向发展。
(三)盈利风险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持续经营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在20xx年吉利完成并购之后,营业收同比增长42.86%,净利润同比增长了xx.64%,说明吉利在并购沃尔沃之后,实现了良好的增长。但是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后,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总资产报酬率在20xx年至20xx年之间呈现下降趋势,20xx年之后稍有增加,20xx年又出现大幅下降,至20xx年时,上升到5.34%的水平。总体来看,吉利并购沃尔沃并没有给吉利带来较大的利润,但是在日后的经营发展中,吉利将会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盈利风险较低。
(四)营运风险分析
营运能力反映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指标。20xx年吉利集团的存货周转率达到了21.97%的较高状态,但在20xx年完成并购之后,吉利的存货周转率持续下降,加大了吉利的财务风险。至20xx年时,吉利的存货周转率达到24.58%的水平,是并购前后存货周转速度最快的一年,极大的增加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吉利总资产周转率在并购完成以后上升到了0.84%,而后小幅下降到了0.76%。20xx年至20xx年,总资产周转率先下降后上升。在吉利之后的运营发展中,提高存货周转率,使吉利的运营能力逐渐增加,降低营运风险。
三、吉利在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对吉利并购融资风险的控制建议
吉利运用财务杠杆效应撬动了27亿美元的并购资金。在此次并购中,吉利首先运用了自有资金,然后进行债务融资,符合优序融资理论。同时在政府市场行为的引导下,吉利很容易地获得国有银行贷款,节约了很多融资的时间,并能够保证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并购企业可通过较好的融资方式来达到一定的资本结构,实现股权和债权的优化配置。虽然吉利采用了合理的融资方式,但是根据吉利的资产负债率可知,吉利的长期偿债能力并不是很乐观,因此在进行融资决策时需要非常谨慎。
(二)对吉利并购偿债风险的控制建议
吉利并购大部分采用债务融资,因此一定会涉及偿债问题。根据对吉利偿债风险的分析可知,吉利负债处于较高的水平,举债经营比较危险。要控制吉利并购的偿债风险,就要将企业的债务本息尽可能的.控制在偿债能力范围之内,这也就需要企业有一个最佳的资产负债水平。所以,对于控制吉利并购的偿债风险,需要一个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并将其控制在吉利日后偿还债务能力的水平之内。
(三)对吉利并购盈利风险的控制建议
通过对吉利并购盈利风险的分析可知,吉利并购的股东投资收益不是很明显,而且吉利总体的获益能力也不强。这就需要吉利在并购之后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整体经营战略,并且在确定整体经营战略以后,制定具体的营销策略、研发策略、市场开拓策略的未来投资计划。最后在经营过程中,将经营计划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及时分析差异原因,向企业反馈,调整经营方向,确保盈利水平维持稳定。
(四)对吉利并购营运风险的控制建议
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后,出现大量的库存积压,因而存货周转速度降低。企业应该建立新的财务管理体系规范内部运营,从政策上,制度上规范财务运营管理流程,并规范绩效考核,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建设。同时企业需要考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多增加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的举办,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来满足国际化集团的需要。
四、总结
作为企业的一种行为,并购能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获取各种对自己发展有利的资源,所以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往往选择并购活动。但是并购也会带给企业不利的风险,需要企业谨慎的考虑,及时做出防范风险的措施,来增加企业并购的成功率。
风险管理论文 篇5
在20xx 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 原铁道部党组做出了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部署,要求必须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和全新的管理思路,对确保铁路行车安全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深刻领会安全风险管理的内涵,把握安全规律,锁定风险苗头,研判风险隐患,才能不断地延长安全周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安全、保证安全。针对此,机车乘务员们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保障铁路行车安全,更好、更深入的推行安全风险管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从机务行车工作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历年来铁路机务行车安全事故案例及教训,不难发现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列车运行方面、设备质量安全、劳动安全等方面。
1.列车运行方面
列车运行方面,从乘务员工作角度来说,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包括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素质和能力因素。
1.1 人为因素
铁路机车乘务员是铁路运输生产的“ 主角”之一,人为因素是行车安全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在铁路行车事故中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必须要控制好机车乘务员的一切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从乘务员的安全风险管理入手。一是要从思想上进行深度教育,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自我警示,将“ 安全生产大如天”、“ 三个重中之重”、“ 三点共识”等安全理念植根于乘务员脑海深处,从候班-出勤-上车-运行-下车-退勤,整个流程都要进行风险研判,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二是要从日常发生的违章违纪方面问题着手,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影响安全的风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研判,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三是要切实抓好乘务员标准化作业。这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铁路“ 三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因此保证乘务员认真落实好标准化作业和执行好规章制度则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中之重。在实际的行车过程中,一些乘务员经常把自己工作中不好的习惯当成了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行管干部天天抓安全,天天有问题的原因,也是行车事故重复发生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中,应该不断要求乘务员学习标准化,作业过程标准化, 把乘务员日常的一些习惯性作业转变为标准化作业,有效杜绝惯性违章违纪。
1.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就是天气不良或行车线路状况因素。铁路行车过程全天候暴露于自然环境之下,暴风、雨、雪、霜冻、线路塌方、滑坡等风险因素, 随时都有可能对铁路行车安全造成危害或埋下安全隐患。因此,作为铁路机务部门,要建立机车乘务员出勤预想系统。一是出勤前要做好预想,开好小组会,预想包括当时当地的天气因素和具体线路状况因素,每一项都要认真分析其风险因素,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二是出勤调度员要及时传达天气不良情况下的安全行车措施和应急处置办法。这样乘务员在实际运行中,才能灵活自如的应对变化多端的环境因素,从而达到超前防范,确保行车安全。
1.3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主要是对规章制度执行和上级指示精神方面。首先,要从制度和管理上将安全风险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区分开,更快更好的去适应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值得机车乘务员积极思考和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未知的不安全因素提前进行预测和控制,强调问题的'超前防范。这就要求机车乘务员必须对执乘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通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找出风险点,进行研判,按照“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做到提早预防、提前防范。其次,要对管理者或上级安排和工作要求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不能“ 左耳进,右耳出”,事情发生了才知道“ 不听上级言,吃亏在眼前”,追悔莫及。
1.4 素质和能力因素
如何全面掌控和消除行车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对于机车乘务员来说,实际上就是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问题。为此,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充分掌握基础规章制度、安全卡控措施、LKJ 操作、非正常行车办法、机车故障处理等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消除工作过程中人员、设备、环境三大要素带来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在平时学习不能敷衍了事、参加培训不能走过场、班前休息不能“ 偷工减料”、执乘过程不能“ 开小差”,必须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运输生产,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
2.设备安全方面
设备安全是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物质基础, 质量良好的设备,既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又是行车的重要保障。风险重点包括机车走行部裂损脱落、制动系统故障、车顶高压电器设备失效、直供电装置故障、监控装置故障、其他电器线路及安全装备故障。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行车安全。因此,首先要从设备质量源头进行控制,规避设备安全风险,提升设备质量;其次,通过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完善对行车设备、列车运行、现场作业、外部环境等关键作业过程的动态实时检测,来确保行车安全。目前无论是电力还是内燃机车,都不同程度的安装了一些新技术设备,如机车防火视频、6A系统、CIR、LBJ、STP 装置等。对于机车乘务员保证设备安全来说,要做到在出库前确认安全装备和其他设备的状态良好,并且有检测部门出具的合格证后,方可出库。
3.劳动安全方面
劳动安全风险重点主要包括电击伤害、车辆伤害、机械伤害、高空坠落等。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和采取具体安全措施,来保证机车乘务员的劳动安全。一是要加强作业安全、劳动安全、人身安全培训教育,制定劳动安全各项措施,强化现场作业“ 自控、互控、他控”。二是要提高乘务员自身的劳动安全意识。翻阅近期各铁路局发生的劳动安全事故,不难看出这些事故大多因为乘务员违反劳动安全制度和规章造成的,他们在作业过程中盲目、随意简化程序,图省事,结果造成了人身伤害。
铁路全面实施安全风险管路,是在现有安全管理基础上对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工作思路的优化,有利于管理理性化、决策科学化、防范超前化。通过对列车运行、劳动安全、设备安全方面进行风险研判,找出风险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达到降低和或消除行车安全风险的目的,实现闭环管理,防止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魏玉光.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普及读本[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xx,6.
[2]宋守信.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1.
风险管理论文 篇6
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不仅是建筑企业自身工作需要,同时也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随后针对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作业;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指的是在施工活动中可能对施工目标(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等)实现造成影响的各种不利因素或者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采取科学对策来防范施工风险,降低其可能带来的损失。
1建筑工程施工风险因素分析
1.1准备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作业开展之前,应首先做好准备工作,这对整个工程施工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准备不足而造成存在安全隐患。在施工作业前,施工现场环境因素可能会对施工过程产生影响,此外供应商材料供应不足、材料质量问题等都会对建筑工程施工作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出现施工中断情况。
1.2工程变更
项目工程施工中工程设计可能会出现变更情况,业主原因、资金问题、建筑功能需求等因素都会导致出现工程涉及变成,这对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来说影响较大。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还会对整个施工过程中成本造价、经济效益等造成影响,可能会出现工程延期情况,给承包人造成利益损失[1]。
1.3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是影响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的重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施工技术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在进行实践施工过程中,实际操作可能会与最初设备的施工设计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工序衔接中发生较为普遍。由于发包人可能对一些特殊施工技术工艺存在知识盲区,不了解相关标准规范,导致在具体施工中难以对其进行协调统一管理,给最终验收环节和结算环节带来不便。
1.4自然因素
在施工中最难以控制的变式自然因素,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泥石流、地震、暴风雨等自然灾害,这些环境因素可能会给施工过程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且难以对其进行认为控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并做好自然灾害预防工作,及时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影响进行识别和预测,以降低恶劣环境及自然因素对整个施工进度的影响。
2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对策
2.1科学控制风险程度
一方面必须要充分了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是保证工程承包方和发包方双方合法权益得以有效保障的重要依据,也只有熟悉掌握工程项目施工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够确保施工作业过程中能够按章办事,确保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都能够主动树立法律意识,从而避免工程纠纷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必须要提前签订好施工合同。对工程项目施工流程进行全面分析,谨慎签订合同,针对合同中存在的条款规定不明确、独立负担较多风险的内容必须要提前问清,双方协商之后进行纠正或改进,对于施工活动中必然存在的风险因素,必须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具体需要承担的.责任,这也是施工前期必须要注意的。科学签订施工合同,对施工合同的具体条款进行修订与完善,可以确保双方之间的权责关系尽可能平衡,有效防止施工风险的产生。
2.2合理转移风险
要对风险进行合理转移,首先应当在施工合同中加入相关索赔的内容。由于无法提前预知的风险是始终存在的,风险产生后会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带来较大影响,合同双方都想要尽快转嫁风险。所以在合同履行时,提前约定好各种情况下的索赔规定,吸取借鉴国外工程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促进自身风险抵抗能力的提升。当建筑企业主动树立了风险转移意识后,建筑工程业务也需要重视对风险因素的转移与控制。其次能够选择向第三方转移风险的方式,例如说选择工程担保或施工保险,这两种办法的操作流程与规范要求在具体的施工活动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但很多施工单位为了降低保险成本的支出而失去了进行第三方风险转移的机会[2]。
2.3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现阶段国内依旧还有一部分施工单位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性,如何在工程施工管理活动中融入风险管理意识,必须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建立系统规范的工程施工风险管理体系,在施工管理活动中尽快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做好风险教育,促进施工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提升,提升单位风险管理水平,把风险管理工作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其次需要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法,组建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后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尽快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来做好数据采集,全面科学的分析风险发生规律并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评价,促进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是必然存在的,唯有借助于科学的风险管控策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展开深入全面的分析,才能够真正预防和及时处理风险,促进工程施工抗风险能力的提升,确保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傅强生.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对策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141+157.
[2]江静.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06):120.
风险管理论文 篇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涉税问题越来越多。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大多源于复杂的经营活动、不当的税收筹划、税收政策执行标准存在不一致以及税务的易变性程度较大,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还存在税务风险理念滞后、税务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等问题。基于此,优化我国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应从深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理念、成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以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体制的不断完善,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涉税问题越来越多。20xx年和20xx年,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下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xx〕90号)、《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国税发〔20xx〕71号)。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当前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违法法律法规规定而被税务机关稽查,引发税款补缴、缴纳罚款的税务风险。二是未正确理解税收政策,而承担过多的税收责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大企业通常具有集团化、国际化、经营活动复杂化的特点。虽然大企业的财务制度相对完善,但其涉及的税务风险却依然不容小觑。
1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的来源分析
1.1经营活动复杂
大企业相对中小企业而言,财务制度完善,低级会计错误所引发的税务风险较少,但大企业由于集团化、国际化等原因,其经营活动较为复杂,极易引发税务风险。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涉及企业变更、企业重组、重大并购以及国际交易等。这类经营活动往往涉及多个税种及多个子公司,税制和组织形式的复杂性增加了此类经营活动的税务风险。如在并购事项中,若企业未能考虑被并购公司的税收遵从情况,在调查不充分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承担兼并企业所导致的税务风险。又比如某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签订了含有“包税”条款的合同,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短短几年间就增加了几千万的税务成本。
1.2税收筹划不当
大企业税务风险的另一来源是税收筹划不合理。一方面,如果企业缺乏纳税的主观能动性,缺少对自身经营活动的整体税务筹划,那么企业会承担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税收筹划不当,打政策的“擦边球”,也极易引发税务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避税的打击力度,积极开展反避税行动,20xx年我国反避税对税收增收贡献580亿元。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把握和理解相关的税收政策,其税收筹划往往不合理,由此引发的.税务风险不容小觑。
1.3税收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
我国大企业对税收政策的关注度较高,但由于税收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标准不一致,使得大企业内部不同分支机构所遵从的税收政策标准不统一,增加了企业的税务成本。以EPC业务的增值税处理为例,各地口径不一,有些地方将EPC的设计采购施工全部看成是建筑服务,适用建筑服务的增值税政策,也有些地方将其看成相对独立的兼营事项,分别计价、分别核算。可以看出,各地的税收政策不一致,若大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忽略了地区间的政策差异,其会计处理与税额的计算必然存在问题,必将导致税收成本的增加。
1.4税法变动程度大
我国当前正处于税制改革之中,税法的变动较大,且变动的时间也不固定。20xx年5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面推行,原来征收营业税的行业将不再征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同时不动产的抵扣也纳入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我国税法的变动较大,由此引发的会计记账方式以及税费计算的差异也较大。财务人员需要不断接受新的税收政策,倘若企业没有跟上政策变动的步伐,很容易出现税务操作错误,加大税务风险。
2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税务风险理念滞后
一是大企业的领导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尽管很多大企业已经认识到税务风险对企业的重要影响,但其对税务风险管理的作用仅局限于涉税事项的“不违规”。企业领导层并未将税务风险管理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利润联系起来。二是大企业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企业仅认识到少缴税款引发的补缴税款、补缴滞纳金等风险,但未曾意识到多缴纳税款也将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税务风险。因此,许多大企业在事前缺少税收筹划,只能被动地多缴税款,接受损失。
2.2缺少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诸多涉税事项往往由企业的会计人员代为办理。而会计人员由于缺乏税法知识的系统培训,很难正确把握税收政策的精神,在涉税事项的处理上,也只设计申报纳税等基本实务,很难涉及税务风险管理。事实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涉及到的税务知识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办税人员从事税务风险管理。缺少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仅不利于企业涉税事项的处理,更阻碍了企业对涉及的税种进行整体把握和监控。缺少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企业所涉及的税种无法得到统一的核算和管理,阻碍了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交流,不利于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
2.3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企业有意控制税务风险,其制度缺陷也会影响税务风险控制结果,税务风险控制的理念很难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始终。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内部税务审计制度,无法针对企业经营特点以及税务机关的要求定期进行检查。企业对自身的税务风险也缺少有效评估。在税务审计上,很多企业缺少主动性,大多只是依照税务机关的硬性规定进行自查或直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这两种检查方式均具有局限性。若只依照税务机关的硬性规定进行自查,则容易忽视企业的经营特点,在自查过程中也容易顾此失彼。而中介机构很难真正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和涉税情况,因此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同样存在风险。
2.4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大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这包括企业内部沟通不足以及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企业内部沟通不足表现在税务部门尚未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在税务风险管理上,企业的税务部门处于被动位置,无法为企业的重大决策进行事前规划与风险监控。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缺少有效沟通,阻碍了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足,未及时将相关的税务信息传递给税务管理部门。因此税务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大多为事中或事后调控,较少能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大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表现为复杂涉税情况的处理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税务机关的回复以及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人员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意见时有不一。由于我国税法较为复杂、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大企业遇到复杂的涉税事项时,往往无法得到主管税务机关的及时解答。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依靠自身的税务团队处理涉税事项时,很容易存在企业与主管税务机关对政策的把握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3优化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3.1深化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理念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成果与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认识程度息息相关。这不仅需要企业的领导层进一步认识税务风险,也要求基层执行人员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领导层应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正确认识税务风险的管理作用,深化税务风险理念。大企业的领导层在制定企业发展方针、战略步骤的同时,应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制度变化,将企业的发展与税务风险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方案。不仅领导层需要继续深化税务风险理念,基层执行人员也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大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应大力宣传税务风险防范意识,达到税务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境界,并将这种意识落实于日常的工作中。
3.2成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
大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可设置在税务管理部门,也可设置于财务部门。税务风险管理机构的人员不仅需要处理纳税申报、发票管理、日常税务自查等,还需参与到企业的重大管理决策中,及时指导企业重大涉税事项的处理、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税收筹划方案、统一管理企业的涉税行为。税务风险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税务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不仅如此,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人员还需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建立良好的税企沟通关系。因此,在机构人员的配置上,要考虑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财务管理水平、沟通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日常的员工培训中,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税务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3.3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重在两方面,一是要加强大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与企业部门的沟通交流。我们知道,税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而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也不仅是税务部门的工作。因此,税务管理部门人员与其他部门沟通交流时,应树立防范税务风险人人有责的意识,加强各部门人员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同时,税务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改变事中或事后控制的被动情况,争取在重大涉税事项前做好规划。税务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部门的涉税事项,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有效降低税务风险。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对外沟通交流机制,尤其是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交流机制。税务管理部门要注意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税务风险。税务管理部门应多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交流,认真学习税务机关对税收政策的解释。同时,税务管理部门也应主动及时地向主管税务机关交流企业的生产流程,在涉税事项发现变化时,应积极主动地配合税务机关工作,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税务风险。在遇到模糊的涉税问题时,应主动咨询税务机关意见,避免双方因意见不统一而产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玉兰.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J].税务研究,20xx(04).
[2]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xx(06).
[3]邓茜.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xx.
[4]陈曦.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xx.
[5]大连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谷兆春,祝红.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原因及对策[J].涉外税务,20xx(06).
风险管理论文 篇8
摘要:20xx年1月1日执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旨在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其中,审计风险准则是整个审计准则体系的核心准则,重大错报风险是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重要构成要素,试分析销售与收款循环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关键词:销售与收款;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1、销售与收款循环常见的重大错报风险
(1)故意虚构销售业务,以虚增收入和利润。20xx年,银广夏就是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而为银广夏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深圳中天勤事务所被吊销职业资格,其签字注册会计师刘家荣、徐林文被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
(2)故意隐瞒销售收入,以少缴流转税和所得税。中电广通编制20xx年年报时,对其因20xx年确认收入而应收中国有线余款72,000,000元仍未入账,导致20xx年年报少计应收账款(中国有线)72,000,000元,少计其他应付款(中翔海河)72,000,000元。
(3)信用政策不合理,盲目赊销,导致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甚至呆账。一些企业对客户信用评估不重视,为了占领市场盲目扩大客户源,为日后销售收款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一些销售业务人员更是利用企业信用管理的漏洞,冒险向不该发货的“特殊客户”大量发货,导致企业出现巨额的坏账损失。
(4)长期不与客户核对应收账款,导致应收账款记录不准,甚至出现舞弊行为。一些企业对建立客户访问和应收账款对账制度并未引起关注,导致记账错误出现,甚至其中有弄虚作假或舞弊行为。
(5)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资金被长期占用,甚至导致了大量的呆账、坏账。商品、劳务的赊销在扩大产品销售、增加产品销售收入的同时又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不少企业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资金周转,甚至产生大量的呆坏账。红光公司20xx年销售额3亿多元,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在1.4亿元,已经核销的坏死账累计2200万元,账面还有呆账2100万元,2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占总应收账款的16%。
(6)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巨额亏损或是杜撰复杂交易确认非法收入。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有的上市公司则与其关联企业杜撰一些复杂交易,单从会计方法上看,其利润的确认过程完全合法,但它却永远不会实现。琼民源公司1996年度虚构了5.66亿元利润、虚编资本公积金6.57亿元就是通过关联交易取得的。
(7)销售业务截止期混乱,收入被人为推迟或提前确认。“东方锅炉”在上市之前,就通过调整财务报表而虚增净利润1.23亿元,上市后,又在“利润截期”问题上大做手脚,将1996年度的销售收入1.76亿元和销售利润3800万元,调整至1997年度。1997年度又以同样的方法,将该年度的销售收入2.26亿元和销售利润4700万元转移到1998年,从而创造连续3年稳定盈利,净资产利润率增长平衡的假象。
2、了解销售与收款循环重大错报风险的途径
2.1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销售与收款业务是否建立了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牵制,是否由销售部门主要负责处理订单、签订合同、执行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催收贷款;发货部门主要负责审核销售发货单据是否齐全并办理发货的具体事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销售款项的结算和记录、监督管理货款的回收;是否建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单位信用政策,监督各部门信用政策执行情况。对销售与收款业务是否建立了授权批转制度,明确规定审批人员对销售与收款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对于超过单位既定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规定范围的特殊销售业务,是否采用集体决策制度。同时要了解所有岗位是否都有明确的职责并且将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对各岗位人员的胜任能力是否进行定期考核,并对重要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2.2销售与发货控制
公司是否建立了客户信用管理,在选择客户时,是否充分了解和了解客户的信誉、财务状况等有关情况,以降低账款回收中的风险,对所有的赊销业务是否遵循规定的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对销售业务流程的管理,是否按照销售谈判、合同审批、合同订立、组织销售、组织发货的过程来进行管理,在销售合同订立之前,是否指定专人就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具体事项与客户进行谈判,并对销售谈判的`全过程做出完整的书面记录;是否授权有关人员与主要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对金额较大的销售合同的订立是否征询了法律顾问的意见,销售部门是否是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编制销售计划,想发货部门下达销售通知单,并将经批准的销售计划及时下达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向客户开具销售发票,发货部门是否对销售发货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销售通知单所列发货品种和规格、发货数量、发货时间、发货方式组织发货,并建立货物出库、发货等环节的岗位责任制,是否建立了销售退回管理制度,销售退回是否经过批准,退回的货物是否有验收部门验收和仓库部门清点后方可入库,财会部门是否对验收报告、退货接收报告一级退货方出具的退货凭证等进行审核后才办理相应的退款手续。
2.3销售收款控制
单位是否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规定,及时办理销售收款业务;是否建立应收帐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对催收无效的逾期应收账款是否予以解决;单位是否按客户设置应收账款台账,并及时登记每一客户应收账款余额增减变动情况和信用额度使用情况;单位是否对于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及时报告有关决策机构,由其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确认为坏账,并在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后作出会计处理;单位是否定期与往来客户通过函证等方式核对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往来款项,如有不符,是否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4会计记录控制
会计部门是否是将销售通知单、出库单、销售发票、应收凭单等核对无误后编制记账凭证;对销售成本的结转、销售费用的列支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对销项税的处理是否符合增值税法的规定。
2.5监督检查
单位是否建立了对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单位是否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
3、对销售与收款循环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整个审计程序简单可以概括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审计程序——实施审计程序——评价获得的审计证据——随时对最初的评估进行检验——实施更多的程序或者得出结论。从中可以看出,对会计报表层次以及各个账户、交易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具有重大影响。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它可能影响多项认定。重大错报风险难以被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认定,相反,此类风险会增大一个或多个不同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与由舞弊引起的风险特别相关。对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的了解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识别此类交易以及账户的重大错报风险,在上述二中已经列明了了解销售与收款循环重大错报风险的途径,通过这些方面的了解,可以初步评估销售与收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换句话说,如果上述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了解,可以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较好,会计记录和有关资料比较可信,可依赖的程度较高,那么,重大错报的风险评估的相应就越低。
参考文献
[1]朱锦余.审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2]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J].审计研究,20xx,(6).
风险管理论文 篇9
[1]王洋,李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
[2]马晓国,熊向阳.科技型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3]王影洁,程刚,李艳艳.企业项目知识风险管理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4]王鸾凤,周清波.我国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原因与对策[J].经营战略
[5]刘群林,宋振晖.平衡计分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方法研究[J].商业会计
[6]张勇著.现代企业生命力――现代企业生命周期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7]塔格日勒图.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浅析[J].科技资讯
[8]刘明.北京电网运行风险管理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
[9]汪际锋,陈贺,张勇,等.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J].南方电网技术
[10]周战.电网特殊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J].农村电气化
[11]王景全.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与发展建议[J].城乡建设
[12]李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
[13]陈文科,刘田喜,陈汉华,等.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与路径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14]丁聪,刘应宗.中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调控政策的'动态博弈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邵书峰.我国新农村住房建设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
[16] 唐阳玲 . 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刍议[J]. 财务与金融
[17] 康伟 . 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J]. 会计之友
[18]李红.探讨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
[19]崔佳,王晒生,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
[20]卫团胜.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的启示与对策[J].河北金融
[21]张世刚.浅析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管理创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风险管理论文 篇10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化,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对事业单位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有所变化,同样需要承担依法纳税的义务。但事业单位为有区别于社会企业的非营利性部门,在前期对税务风险管理及防范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更好的为事业单位现代化建设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发挥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事业单位目前税务风险的成因进行剖析,探讨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及防范。
关键词: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防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发展及法律体制的不断健全,事业单位所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对事业单位的要求和影响也不尽相同,事业单位的经营范围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使得事业单位在日常综合管理对税收风险管理和防范也十分重要。税务风险也成为了事业单位经营不可忽视的风险。税务风险是指所有在纳税职责范围内所涉及的风险,同时包含一些与受税务影响的相关业务风险。所以事业单位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避税务风险,提升管理水平,使事业单位税务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
事业单位的税务风险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有偷税、漏税等违反国家税收法律规定涉税行为;二是事业单位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造成不必要的税务负担;三是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产生税务风险。总体上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事业单位财税管理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科学、完善,合理直接影响着单位防范税收风险的程度。内控管理制度的不科学、不完善,不合理是发生税务风险的源头,在此制度下就不能更好的提高防范税务风险的效益。部分税务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产生的影响认识不够,对税法的认知不到位,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在制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时出现不科学、不完善,不合理。
(二)事业单位税务管理意识较弱
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在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发生变化时,缺乏对税务正确处理的能力,从而遭受处罚的风险。随着税法的日益健全及税收稽查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税务管理意识较弱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会让他们发生税收风险的概率越大。
(三)事业单位的税务规划不当
税务规划总体目标是在合法节税的`同时做到零风险,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税务实施过程中监控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并及时修正。但是有些事业单位内部税务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强,企图利用不法手段进行税务筹划从而达到逃税、漏税的目的,铤而走险,最终遭以处罚。
(四)税务执法时不规范导致事业单位产生税务风险
我国税务体系繁多,事业单位税务可能涉及到国税、地税、海关等税务体系,但不同的税务体系对同一种涉税行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税务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一定的解释权及自由裁量权,且税务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也加大了事业单位的税务风险。
二、提升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的管理能力及防范措施
(一)逐步提升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对税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是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有效规避税务风险问题的前提。在明确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危害,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税务风险规避意识的培养,使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能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管理和预防财务风险,从而达到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效果。提升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税务风险防范责任,促使税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务实,为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为有效地管理和预防税务风险,事业单位可依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税务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协调处理所有涉税项目,建立标准专业的涉税事项处理流程。配备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对相关税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确保事业单位税务管理部门内部及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防范。通过税务管理部门进行税务专业筹划,了解税务各种优惠政策,及时享受税务优惠政策,发挥税务管理部门在防范税务风险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三)逐步提升税务风险防范人员的综合素质
税务人员的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是事业单位有效规避税务风险的前提条件。事业单位想要保证税务风险防范工作有效进行,就须加强对人的重视,通过对税务人员的综合有效管理和培养,促使其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在管理发展中应加强税务风险防范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使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
(四)加强员工对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认知,减轻涉税风险
一般情况下,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法是有本质性区别的。以事业单位经营业务涉及的所得税为例,有些收入会计制度是不予确认的,但在税法上必须确认;而会计制度对有些财务支出会计制度是可以扣除的,但是税法却要求不能扣除,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在办理纳税时,对相应的项目就要做出相应调整。因此单位就要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税务相关人员对税法的认识,对一些项目做出相应的调整。总的来说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越完善,对税法的了解程度越深,掌握的越好,越有利于对纳税金额的计算,从而减少涉税风险。
(五)加强风险评估,加强税务风险控制
单位以主要负责业务流程为主线,仔细分析整个业务流程涉及的税务风险点及风险发生的概率,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税务风险全面系统的评估,从而有效的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与此同时,一切结合实际,将税务制度落实到到位,不断完善税务制度,责任到人,为可能出现的风险作出相应的对策,降低税务风险。
(六)强化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沟通能力
我国关于税务风险管理的条款办法已有不少,虽不同条款各有不同,但条款的目标是相同的。这些条款中特别强调事业单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事业单位应强化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沟通能力,特别要与税务部门建立一些沟通与协调机制,遇到模糊、较复杂、不明确的的税务问题,应及时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并征求税务部门的意见回复,不能在不明确的情况下处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税务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税务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者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认识到税务管理的重要性,将税务风险管理及预防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进行,才能够有效规避税务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名誉损失。因此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对税务风险管理有正确认识,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管理措施,改善当前管理问题,才能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冬梅.浅析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及防范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xx,(05):267-269.
[2]韩光.关于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实务的思考[J].知识经济,20xx,(13):33.
[3]高黎珠.中小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实务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18):151-152.
[4]王金一.税务执法风险防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xx.
[5]罗佳.中国大型中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20xx(24):349-350.
[6]蒋欣.浅谈行政事业单位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xx,(10).
风险管理论文 篇11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信贷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等。信贷文化是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贷轻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贷后管理薄弱。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客户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客户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泛滥。通常,商业银行偏重对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对于按照信贷流程发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本末倒置。三是风险意识淡薄,或仅停留在发放前进行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难以贯穿贷款的整个过程。信贷从业人员往往只注重当期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二)信贷管理体制转型缓慢,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落后。长期粗放经营的习惯使得精细化管理难以到位。具体表现在:
1.风险定价随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步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但商业银行普遍没有跟上这一节奏。基本没有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很强的贷款定价模型和贷款定价策略。即使有,也经常出现定价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而异的情况,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2.期限管理不到位。在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就是“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正确。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偶尔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其它借款,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二还款来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仍得不偿失。这种论点的危害性在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因客户能还利息而做出客户经营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展期,对贷款的期限管理不加研究,忽视了客户在贷款到期后挪用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3.担保抵押教条主义,为办理担保手续而办理,不注重担保抵押的有效性和实际补偿能力,抗风险能力差。审批阶段常见的思维方式是片面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关系,使之成为贷款的充分条件则难免矫枉过正,导致不良后果。事实上,将抵押担保作为银行贷款充分条件的习惯思维正成为当前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原因。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4.内部控制建设薄弱。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因此,作为信贷管理方面的内控建设必须围绕信贷资产保值增值、信贷各环节资料的真实可靠、贷款发放的效率等方面进行。而实际运转中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门、岗位制约力度有限。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传统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统揽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风险审查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信贷政策的制定、实施、检查仍然集中在一个部门。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二是审计的后续监督专业性不够,对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欠缺,难以抓住主要问题。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一般负责全行整个经营业务的审计监督工作。信贷业务与会计、安全防范等其它业务不同,后者政策、制度较为稳定,受外部影响不大,而信贷政策、制度根据国家行业、产业政策及其它外部因素变化,自身调整也较快,专业性较强。常规审计由于部门差别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检查中通常只能发现一些规范性操作问题,解决一些操作风险。对贷款形成不良的真正原因,确实很难发现和分析。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当前,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态度可以决定一切。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主观上可以指引信贷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二是要解决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防范操作性风险。三是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创新贷后管理手段,加强电子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实施。启动信贷风险问责机制,对形成贷款风险的,无论是否有违规情节,是否存在客观原因,一律要追究相关人员失职、失察的责任。
(二)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总的来说,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
1.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保证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库中客户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能真实、全面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尽快完善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对客户的类型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客户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一是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二是明确各类贷款的“硬条款”,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定,增强分类的客观性;三是理顺分类工作程序,试行专门机构进行分类审查,分类审查人员不应当是贷款质量指标的被考核者,同时对分类人员要加强监督考核,实施分类责任制,尽力避免道德因素造成的分类不准确。
(三)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预期的贷款损失是办理贷款业务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有预期内风险和预期外风险两种,因此银行的贷款损失也由这两部分构成。预期内风险是根据资料统计的某一特定风险等级的资产在既定期限内的平均违约概率;预期外风险是在预期内风险之外的违约概率。对于预期内损失,银行根据风险成本计算法,对不同风险等级规定不同的风险调节率,从而通过在贷款定价时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对于预期外损失,由于其波动性和难以预料性,银行是通过自有资本金予以补偿的。银行信贷对象的风险等级越高导致预期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为了减少预期外损失,国外已有许多学者并提出了违约和企业破产失败预测的定量模型。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成分用来分析。通过科学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对贷款的损失准备进行预测,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对于预期外的损失,还可以通过担保抵押进行补偿。即对难以预测的风险通过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补偿。对补偿后还有损失可能性,再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调节。在对担保抵押进行分析时,应彻底改变教条主义,以实际变现价值考虑风险补偿。
(四)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各商业银行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二是严格期限管理。规范客户授信制度,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对于合理制订的贷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户到期归还,避免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定期对其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等一系列信贷活动的总称。四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在确保现场检查认真严格的同时,加强信贷系统电子化建设,通过采取实时有效的在线监测手段,完善非现场检查制度。先进的非现场检查制度将象一把隐形的利剑一样,悬在各类违规行为的头上,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部分违规动机。对于非现场检查不能确认的线索,可通过现场检查进一步核实。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扩大检查范围,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五)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可参照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进一步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双人或多人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提高审批决策的科学性,真正实行审批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行专职审批人审批和专家审批,科学遴选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参与贷款决策,同时进一步完善集体审批制,试行少数人会签制、小额贷款专人审批制等,使审批责任落到人。同时,加强对审批人的考核管理,综合评价审批人的决策质量,制定对审批人的奖惩细则,对因审批不当造成不良贷款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同时要坚决执行专职审批人任期制等,定期轮换。
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增加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只停留在对已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而应参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从发放前的预防控制到最后的风险认定和处罚。一是将原信贷部门制定政策与制度的职能转由风险管理部门履行,统一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行的信贷政策与制度,信贷前、后台按照要求进行业务操作。将“立法”权与“司法”权严格分开,避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二是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信贷前后台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专业审计监督。对产生的信贷风险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风险管理论文 篇12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背后,企业的数量以及企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张。但是,我国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及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其中企业内部的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环境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风险因素逐渐复杂化。为保证企业能够得以继续生存并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企业需要对自身运营成本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并做好企业风险控制。本文则主要针对当前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的控制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企业运营 成本管理 风险控制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大中小企业相互之间以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时代,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则需要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管理,并在各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尤其是对自身运营成本的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就企业的运营成本以及风险而言,其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果企业不能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因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风险也会增加,并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由此可见,企业做好运营成本的管理与风险控制非常重要。
一、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
在企业运营成本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企业经营项目所要之处的费用如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一些往来款项等。成本运营管理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且繁琐的过程,而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运营成本管理的复杂性也会增大,做好运营成本的管理需要企业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在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控制时,风险控制人员首先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其次再是评估和控制,而控制企业风险风险的前提是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有所了解,进而制定出正确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企业运营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企业在运营的过程当中,制定的相关发展战略必须要涉及到企业的运营成本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做好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有利于控制风险的发生和扩展,而企业风险的控制首先要对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下则是企业运营中风险因素的具体分析。
1.运营认知不足造成的运营风险
企业的运营风险要从内部和外部进行分析,而企业运营风险的产生与存在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的有效性,企业可能存在运营失败或者达不到运营的预期目标的现象。在运营风险当中,包括了非常多的风险,如内部的管理风险、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风险等。
2.筹资因素造成的运营风险。
企业运营中的风险因素也存在筹资风险,在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中筹资风险是较为常见的风险之一。中小型企业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发展规模,往往需要注入更多的资金,但是由于自身企业在资金积累上比较有限,因此往往会面临着筹资的风险。例如,中小型企业向银行贷款,但是贷款的时间与企业的发展项目有冲突,或者企业达不到贷款的要求时,企业就出现了筹资风险。此外,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企业也会出现筹资风险,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如果企业经营者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企业便会陷入发展的困境。
三、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原则
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管理以及在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时,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从而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导方向,使得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1.坚持时效性原则.
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时,注重并坚持时效性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及时处理控制风险,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在企业当中建立结合完善相应的风控体系,在根源上做好企业成本与风险的控制管理。
2.坚持持续性原则.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有自身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但是,要做好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并不是当问题比较突出的时候才采取行动,而是在体系之下长期持续地实现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针对企业发展经营的每个环节实现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需要一定的体系支撑,同时也该体系也要与企业的发展特点相符合。此外,企业的管理人员运用相应的手段进行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以下则是以我国的矿产企业为例,从当前我国矿产行业所处的形势分析,并从矿产企业的运营成本与风险管理入手,提出相应的措施,就矿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矿产企业的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矿产行业处于发展的低谷期,处于低谷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其中产能过剩是造成矿产资源价格低迷的重要原因,矿产行业想要在这个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生存下来必须要从企业自身找原因。筹资这一因素在矿产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矿产行业目前虽然获得国内与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投资,但是中国矿产行业自身的资金仍然存在不足的现象,并且获得国外投资的矿产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少。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矿产企业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此外,由于许多矿产的业务还处于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地带、矿产企业对矿产资源的勘察和开发力度不足以及政府管理对矿产企业管理不足等原因,导致矿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而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又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得矿产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2.矿产行业企业的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措施。
2.1完善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评估体系。矿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评估体系,不仅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与风险控制的基础,也能为企业降低潜在风险的发生几率,从而推动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评估体系之下,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依据运营成本与风险的因素指标进行有效管控。企业要量化规则,并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控制目标,对于运营风险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控制图法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
2.2建立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符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手段。针对矿产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控制,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在企业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采取与自身企业特色相符的手段和方法,在体系之下创新管理控制的理念和手段,从而达到高效控制风险与成本管理。例如,矿产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时,采用合理的市场风险防范对策。矿产企业依据矿产品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因素,对未来矿产品价格做出科学的预测,进而规避风险,也可以适当地采取金融工具来降低市场价格风险,从而做到成本控制与风险控制。
五、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成本管理及风险控制是其重要部分,并且左右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当前企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当注重对自身企业运营成本与风险的控制,并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使用与企业发展相符的手段,降低企业风险和损失,从而使企业在众多企业中生存和长远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霞.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对比与风险控制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04:101-102.
[2]孙琰镔.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运营成本控制[J].经营管理者,20xx,11:198.
[3]李萍.浅谈运营成本管理办法[J].科技资讯,20xx,07:185-186.
[4]沈锋.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xx,14:56-57.
[5]魏文帅.试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J].科技与企业,20xx,05:16.
[6]李剑鸣.试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J].商,20xx,18:17.
[7]朱英晓.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应用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xx,24:122.
风险管理论文 篇13
【摘要】长久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都是经营管理者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收益和风险形影相随,收益以风险为代价,风险用收益来补偿。商业银行经营目的是为了得到收益。与此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风险,在金融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在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基础上的收益最大化依然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建立风险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收益
一、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构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积淀过程。目前应将观念变革作为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先导,大力倡导和宣传价值最大化、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平衡、内控优先等先进理念,营造风险管理文化的良好氛围,每个岗位、每个人做每项业务都要考虑风险因素,坚持风险防范从我做起、风险管理从每项业务抓起,风险控制从每个环节做起。将风险管理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成为每个员工的基本信条和共识;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将风险管理的规范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形成前中后台风险管理、协调一致的良好运作机制。
(二)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1.设立垂直管理的专职风险管理部门,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2.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风险管理平台,建立明确的风险映射关系。
3.统一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构建经济分析、数理统计和金融工程等方面的模型与方法,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多维度对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全面、动态、标准化评级和预警,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要尽快在全行系统树立如下风险观念:一是树立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的观念,要真正认识到风险防范不仅是管理层和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每个部门、每个分支机构、每个员工共同的责任,并将这种风险意识自觉地落实到各自的操作规范和行为方式中。二是树立风险调整收益的观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调整收益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将前台与后台、下级行与上级行统一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上来,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依靠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来争取优质客户,有意识地避免银行间不惜一切代价的无原则的恶性竞争。四是树立银行不是“当铺”的观念,不过分强调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着重分析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考察项目本身是否有可靠的还款来源。
二、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股份制改革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不仅要接受国际标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外监管部门的检验,要承受更大的信息充分披露的压力,还要面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文化落后、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的压力。在面临压力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认识到,股份制改革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信贷资产已按国际惯例重新分类、计算风险损失,风险管理的重点将发生重大转变,正是夯实基础、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极好时机。
(一)对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资产计量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按新巴塞尔协议中资产分类的标准及风险等级级数的要求,分别制定适合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金融机构业务、项目融资业务等业务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办法,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采用模型评价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评定信用风险等级,建立基本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资产计量模型。
(二)深入研究国外商业银行资本分配方法,尽快提出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现阶段的资本分配方法,并在内部评级工程完成后,采用统一的风险资产计量模型,提高资本分配的科学性。
(三)从以存贷比约束信贷规模向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余额的方式转变,迫使分支机构要么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要么通过增加收益转增“虚拟”资本。
(四)考虑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发生变化这一事实,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
三、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认识到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互为表里。风险控制寓于发展之中。根据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将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上获得优惠待遇,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资本覆盖要求减低,这样银行就有更多的资本进行业务拓展;反之,若风险管理能力达不到监管要求,则必须缩减业务范围或规模,以增强经营风险的资本保障能力。因此,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营效益的保证。所以,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着手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统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统筹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统筹资本、规模和结构的关系,调整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创新金融手段和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继续发展目前仍能带来较好收益的对公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预期收益好的个人高端客户,以及经营风险相对较小的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信用卡等业务,确保收益目标的终级实现,构建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现代股份制银行。
(二)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关系是:收益与风险相对应。也就是说,风险较大的业务,其要求的收益率相对较高;反之,收益率较低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绝不能因为风险与收益有着这样的基本关系,就盲目地认为风险越大,收益就一定越高。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原理只是揭示风险与收益的这种内在本质关系:风险与收益共生共存。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收益的获取以适当的风险为代价,风险的暴露必须以相应的收益作补偿,两者互为因果,共生共存。收益的增长总是伴随着风险的产生和加大,风险的加大总是阻碍着收益的提高,它们是对应的,但又是不对称的。
主要表现在:第一,风险总是随着收益的增长悄然产生,并不是在确定收益目标时就表现出来,而是在收益获取的过程中逐渐显露。有时风险是已知的、可察觉的、可控的,有时是未知的、突然的、不可控的。第二,收益的确定是主观的绝对的,而风险的产生是客观的相对的。总是风险的变化决定收益的高低,而不是收益决定风险的大小。第三,风险是外在的环境和影响因素,而收益则是既定的目标和结果。
四、科学的把握财务杠杆,实现风险可控下的利益最大化
(一)要以业务增长与风险相适应为原则把握财务杠杆尺度
结合实践,加强风险计量参数的研究,优化风险预警系统,细化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从而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方法,完善以资本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为尽力提高财务杠杆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要在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基础上维持较高的财务杠杆系数
股本净回报率公式告诉我们,资产净回报率较高,财务杠杆系数的杠杆作用较大;反之,若资产净回报率远低于1%,财务杠杆系数的杠杆作用就很低。因此,有必要研究财务杠杆系数如何与资产净回报率相匹配的问题,从而针对各个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以促进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的匹配,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保障经营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财务杠杆的统计分析研究
在传统的财务分析基础上,将财务杠杆情况作为财务报告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进行系统内、同业内的对比分析,以便客观揭示财务和风险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2]金梅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01.
[3]曾康霖,高宇辉.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
风险管理论文 篇14
近几十年来,各院校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不断飙升,一方面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也间接影响了学校形象,甚至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害。在此环境下,笔者认为,应当将风险管理意识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实现学生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风险管理在学生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校园学生工作风险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校园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与危机处置和突发事件处置的方式不同,校园风险管理旨在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校园风险管理并不能够完全消除风险,其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消除风险,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利用最有效和最明智的方式将风险处理掉,使教职员工和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教学工作和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1]
二、学生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常见类型
根据校园学生工作风险发生后产生的结果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校园风险划分为若干个类型,其中包括人身伤亡和事务损失等等。当然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也可以将校园学生管理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等方面。具体来说,学生工作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1)突发事件引发的.风险。突发事件引发的风险主要是指那些不可预见的风险,类似于自然灾害中的地震、台风以及洪水等的。类似于食品安全和食品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校园事故灾难等也属于突发事件引发的风险。
(2)人为行为引发的风险。人为行为引发的风险是指人在处置不当的情况下导致的风险事故发生。这里所说的处置不当主要包括经验的不足和技巧的缺乏而出现的风险。人为行为引发的技术性风险包括事件回应时间不合适,言辞不恰当等等。[2]例如,在学校的学生出现人身伤亡的时候,社会上会出现各种言论,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危机公关,就有可能导致谣言的进一步扩大,其后果往往难以想象。
(3)教学设施引发的风险。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以及实验楼等校园基础设施由于存在潜在的安全漏洞和保障导致风险的发生。常见的教学设施引发的风险,包括教学楼和宿舍楼地面湿滑,门窗防盗性不强等等。上述风险都是学生工作中容易引发风险的原因,需要我们对此予以了关注。
三、学生工作中风险的规避
(1)进一步完善决策机构。笔者认为,各院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学生工作风险管理小组,并采用书记和院长以及分管副书记等主要领导负责制,对学生工作实现风险管理,并对重大事项作出最终决策。学生工作风险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风险处理中心,办公室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发应急预案,将责任落实到人,风险处理中心的主要工作则是在风险发生后,快速对风险作出评估,并采取应急方案,紧急调动各方资源,解决事故。
(2)调动师生的风险规避行为的参与性。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必须充分调动他们参与风险预防和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为了预防风险,学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实现安全宣传,这里的安全宣传包括开展各类讲座和明确各类救助渠道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校园风险进行排查和事前监控,将潜在的各种隐患排除掉。
(3)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应对学生工作风险过程中,还应当建立学校和政府以及家长的共同参与体系。一方面,学校应当与公安、消防等机构进行深入的联系,彻底消除校园周边的安全隐患,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一旦风险和危机发生,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也显得非常重要,学校要同家长进行联系,并保持密切的接触,建立良好的信任,这样才能够在风险发生时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4)切实提高学校的媒体意识。媒体意识的提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各院校应当加强公关传播,与媒体打好交道,一旦风险发生,可以积极引导舆论动向,把握事态控制的主动权。其次,还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公开机制。在危机发生后,学校的新闻发言人要及时在相关论坛上发布官方消息,避免谣言的产生以及不实信息的传播,给学生和家长带来恐慌。最后,还要加强网络公关,积极主动地在校园网站和QQ群等网络平台上发布已收集到的信息,切实消除不利于自己的言论。
(5)运用保险转移风险。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通过这种方式转移风险。一旦发生事故,保险公司会依据相关条例赔偿参保学生,这样一方面为学校分忧解难,另一方面也有效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通常情况下校方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时,保险公司会明确在发生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故意伤害时,保险公司不予赔偿,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与建筑单位签订合同的方式,将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转嫁给对方,例如,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建筑物不具备抗灾能力,那么这些风险就应当由建筑公司承担。
四、结语
总而言之,风险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要求我们了解学生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学校的形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坤.风险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与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12):53~57.
[2]鲁训法.Copula方法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风险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风险管理对护理管理的作用论文09-26
风险管理论文06-22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论文08-31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论文05-30
风险管理的论文参考文献06-14
护理风险管理学论文08-30
英语论文参考:风险管理10-08
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探讨的论文08-21
内控机制是风险管理的前提的论文07-06
海运风险管理论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