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论文

时间:2024-08-15 15:41:04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精选]风险管理论文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风险管理论文15篇

风险管理论文1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浅析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对政治和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比如为了协调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支持或限制一些产业发展,就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最终蔓延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金融机构,从而构成风险因素。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未能履行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这种风险的产生可能由于主观上不愿意还款,也可能是由于客观上企业确实没有还款能力,从而构成金融风险。

  3.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等导致金融机构在决策上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在规模日益扩大、结构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中,极有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判别和准确、及时提取有用信息,从而导致风险产生。

  4.市场风险

  这种基于供应链上关系密切的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方案,可以极大地控制和转移银行的信用风险,但由于是一项新兴业务,相应风险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风险控制问题,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提高业务效率。

  二、对策及措施研究

  在现阶段,大企业向银行融资的谈判能力不断提高,银行为大企业提供融资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银行势必需要开拓新的获利渠道。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的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1.立足于中小企业的角度

  作为整条供应链的辅助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的信用额度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授信支持。所以要想获得发展生产所必需的可靠稳定的资金来源,中小企业必须提升自身在整条产品供应链中的信用水平,与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建立密切的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①建立良好的信息体系。中小企业想要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得融资,必须要有即时畅通的信息渠道,完善信息体系。对于自身的原材料短缺量和需求时间要有准确的数值指标。对于产品销量和产品存货也要有明确即时的数值信息。这是满足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条件的必要前提。处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建立起自身良好的信息体系,有助于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为其提供贷款的热情。②进一步提高信用度。中小企业为了确保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信用水平。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大家庭中的小成员,只有保证自身商业信誉,才会获得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也才能依此为条件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进而保证自身业务的顺利运转。如此循环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

  2.立足于商业银行的角度

  ①适当放宽授信条件。由于商业银行在考察该供应链上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的信用指标和还款能力时更倾向于综合考察该供应链上与待融资中小企业有紧密协作关系的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运营状况以及担保还款能力等,所以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放贷时,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待融资中小企业自身授信条件的要求,降低中小企业融资准入门槛。

  ②健全精细化风险管理机制。鉴于目前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灵活多样,商业信誉总体水平不高,经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的特性。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用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实行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一体化、整个监管过程精细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对参与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所有企业,包括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提供监管服务的第三方仓储物流企业等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监察,以确保各个环节安全无误。

  ③开发新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目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最明显的成效的就是为产品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在对以往供应链金融成功业务模式进一步优化改革的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对供应链运作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努力开发更多的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现阶段,我国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企业加快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金融市场融资供需两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企业将不断深化融入供应链金融的进程,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将保持长久平稳的发展。

  三、结语

  对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组织结构单一,信用体系有待完善的现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势必重视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适当放宽授信条件,健全精细化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开发新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而中小企业也必须不断地苦练内功,提高自身信用水平,从各个方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成功实现融资,与商业银行建立战略合作的投融资关系,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业务市场和利润回报,进而有效实现银企共赢。

风险管理论文2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投资决策失误

  在中小企业经营活动运行中,投资是比较重要的工作之一,投资的成功与失败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中小企业为了提高公司的利润将备用资金用于各种投资活动,没有仔细考察和认真规划,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投资决策失误是致命的,即使硬件、管理、经营都很先进,但只要投资决策失误,亏损在所难免,加上自身能力较弱,不具备抵抗高风险的能力,造成了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甚至走向破产。

  2、内部关系复杂

  中小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内部关系复杂。同事之间关系的不和谐问题、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管理人员之间的权责问题、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相处问题等,都是企业内部关系紧张的体现。这些问题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工作效率低、资金使用不合理、投资决策失误、资金结构不合理等,这样企业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3、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出现的一个问题,负债经营就是资本结构不合理中最突出的体现。负债经营通过向外借款来进行对外投资,以较低的投资成本取得利润,但债务数量较大会给企业增加风险,因此合理的债务安排会有利于企业降低投资成本,获得收益。反之,一旦企业债务安排不合理,投资资金不能得到回收,又无力偿还借款,会让企业背负沉重的在债务压力,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4、资金回收缺乏控制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以生产为主,销售商品成为主要经济来源,但大部分中小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量,为了在同行市场占据有利位置,往往采取赊销的销售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销售数量,但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往往在赊销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客户的信用状况而盲目赊销,到赊销日子到期时,资金久久得不到回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财务风险的产生。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措施

  1、加强员工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有财务风险的存在,任何环节的工作都不能马虎,一旦失误都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加强员工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必不可少。企业应定期安排课程,让员工接触到财务方面的知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并培养出财务风险意识。从而避免应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差,在进行各项投资时,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必须采用科学化的决策。在进行某项重大投资时,应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充分考虑一旦做出决策而带来的后果,从中选择最优方案。中小企业应选择中短期进行投资,其投资资金较少、收回资本时间较短,大大降低了财务风险。

  3、调解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合理的财务协调,可以避免因内部关系不和谐而带来的内耗;可以避免企业各部门盲目的扩张;可以避免外部人员对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的干预,从而提高工作工作效率。合理适度的财务协调可以强化财务监督,提高财务的透明度,兼顾企业各部门利益,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财务风险的产生。

  4、完善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随着现代化制度的改革,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已成为管理者治理公司的一项强有力的措施。它能够合理设置审计机构、健全内部控制程序、完善管理者治理机构、加强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完善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对提高企业经济,降低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5、完善资金回收制度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资金难以回收,而造成企业的正常经营。因此,加强资金回收对于中小企业至关重要。第一,在中小企业赊销过程中,应对每个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了解,给与不同的信用期间,制定合理的信用制度;第二,在对客户进行赊销时,应保持一个尺度,应把赊销数额控制到自身能承担的范围之内,避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第三,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出不同的收账制度,在收账过程中注意谈吐,避免在资金有效回收的同时伤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渐进入了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管理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个中小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采取有利于自己企业的措施做好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最终让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提高管理质量、实现收益和价值的最大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风险管理论文3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财务管理的作用就会越来越重要,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也朝着白热化的方向发展,建筑行业在经营中面临相当繁重的任务,要想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就需要规避风险,确保运营安全。建筑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只有通过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文章主要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仅供同行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施工;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部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解决,形成良性发展,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影响,建筑企业在众多行业中,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给能力提升,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前提,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效益,就要不断探索财务管理内容,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应用,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行中所承担的风险,确保财务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1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1.1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1.1.1财务预算管理。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预算内容包括收入预算、成本预算、费用预算、盈利目标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等,通过各类预算编制,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科学系统。要想充分做好财务预算工作,首要的就是要做好财务预算编制,良好的编制能够确保财务功能的发挥,使企业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1.1.2资金管理。企业资金是保证企业运行的关键,只有做好资金管理,才能保证企业投资行为的成功率。资金管理包括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情况,通过进出时间的调整,使建筑企业资金分配更加合理有效,维持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最佳配比,全面提升企业现存资金流动效率,使资金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把优质资金放在需要的环节,保证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1.3财产管理。企业财产是企业的生命,是一个企业整体形象的展示,只有建立良好的财产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综合效益的实现。财产管理包括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明确内部行为,特别是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一定要规范流程,做到科学规范,对生产流程中的漏洞做好堵截,使生产安全、稳定,维护企业利益。财产管理要有清晰的记录,形成具有一定内部牵制力的制度流程,做好盘点与清算,强化监督在财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1.2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特点

  建筑企业作为重要的行业,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对这样的企业进行财务控制管理,要针对其自身特征进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具有超前的特性,这主要是由自身效益决定的,通过良好的财务管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首要任务,更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动态管理。能够保证企业资金链不断裂,确保各环节生产顺利进行;财务人员不仅要完成自身工作,更要全面掌握工程进度与工期,在一定时间内做好资金控制与分配,依靠多个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全面完成企业财务管理作业,保证企业最后的效益。

  2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前提的财务管理

  建筑企业需要根据发展实际,合理把握预算管理过程,要在整体与系统上做好编制预算,形成系统性的全面预算管理,这就需要了解工程的不同过程,要在过程中做好控制与管理,一般情况下,按施工顺序可以形成施工组织预算、成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多个环节的精细预算,确保各个环节管理细化。财务预算作为至关重要的一环,需要借助全面预算管理,确保各级预算分管部门和预算责任单位履行责任,使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明确反映出预算期内的投入和产出,要做好监督与考核,把实际效果与业绩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考评,确保企业年度经营目标能够实现。

  2.2以项目为基础的财务管理

  项目是企业的一部分,更是施工单位推行的流程,在项目运行中,要做好控制,就需要进行财务预算,强化各环节,规避财务风险。作为企业运行和发展中最基本的单位,项目管理内容繁多。只有通过财务控制与管理,把财务内容贯穿在项目运行整个过程中,才能保证项目运行发展,从整体上保证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3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

  只有使企业有了风险概念,才能增强危机意识,使广大员工共同努力,为实现目标发挥作用。建筑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要想保证财务观念的深入落实,就需要在现金流观念、利润最大化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贯穿到发展中,使财务管理发挥核心作用,防范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2.4以合同管理为源头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资金,更重要的内容还有合同,合同管理是管理内容的重要一环,合同是企业行为的保障,按合同办事,按合同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对项目的合同管理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确保在合同要求下,企业资金供应充足,最终实现企业最佳效益。

  2.5实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科技发展,网络健全,企业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有通过实施信息化,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可以说,整个建筑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快慢,已经影响到了竞争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实施并强化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等管理功能,确保精准度与可靠性。通过信息化建设,做好日常的财务分析活动,使财务活动按计划不断推进,挖掘企业潜力、改善经营层次。

  3施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要点

  3.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揭示财务风险

  我国建筑市场管理并不规范,在工程招、投标管理中还没有形成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当中还存在着较恶劣的'不当竞争。在招投标中,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费用的问题不断出现,通过不良手段使项目工程降低档次与标准,使项目施工风险加大。在项目运行中,一些政策、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也给项目运行增加了风险,不可预见的风险使企业管理难度加大,经济压力不断增加。只能通过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才能全面把握市场导向,形成强有力的财务管理保障,全面规避防范风险。

  3.2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

  资金只有集中管理起来,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做好提前筹集和分配,进一步降低资金投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按企业能流动使用的资金比例,做好各项目的分配与协调,平衡资金使用效果,既能盘活闲置资金,又能形成高效的指挥调度,从根本上防止因项目人员违反资金管理制度而造成的运行风险。尽可能对财务人员进行委派,会计人员切身利益与所服务的单位脱钩,形成独立地位,能更好地履行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职责。

  3.3加强税收管理,防范税务风险

  建筑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分支机构多、项目多、异地施工、工程转包、分包复杂的特点,要想科学管理,就必须加强税收管理,从主观上重视税收工作,减少因税收违规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4加强财务检查,执行财务信息报告制度

  财务检查是企业活动的一部分,只有按制度进行约束,才能保证财经纪律、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运行,要求下属单位执行财务信息报告,确保运行中的财务风险可控。

  4结束语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风险明显增强,建筑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做好风险防范,确保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浅析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xx(15).

  [2]吴英.施工企业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企业,20xx(3).

风险管理论文4

  1资料与方法

  1.1干预方法

  事中控制:

  ①需要外出检查时,护士应与电梯房和检查科室提前联系,预约检查时间,尽量缩短外出时间,降低风险发生系数;

  ②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避免患者紧张等不良情绪;

  ③护送途中尽量减少颠簸,上下坡时注意体位的要求,搬动时注意管道的固定、输液的通畅等,动作应轻柔,避免强烈的震动,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适和其他情况的发生;

  ④随行的护送人员应陪伴在患者头部左右,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皮肤颜色、血氧饱和度、引流管、监护仪等情变化,做到应对有数,一旦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直到风险解除,方可进行检查;

  ⑤保证仪器、设备安全,携带的简易呼吸囊、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心电监测仪的设备应保持与床单位行动一致,以免发生牵拉,造成风险,保证各仪器设备运转正常;⑥患者返回病房后安置舒适体位,观察神志、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及时记录,妥善固定各引流管,松开夹毕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血管钳,检查各管道是否通畅,检查输液是否通畅,患者检查过程中的药物输入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各仪器、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后,放归原位。事后的评价:科室风险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监察护理风险,定时召开风险管理会,讨论风险的危害因素及动态,提出整改措施,当月召开安全工作会议,通报检查情况及进一步防范措施,做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1.2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纠纷发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及综合满意度。综合满意度的评定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研究期间内,对胸外科需外出检查患者发放问卷,120份问卷全部收回。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4.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和意外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和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综合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观察组64例,综合满意度98.4%;对照组56例,综合满意度80.4%。

  3讨论

  胸外科患者病情较重,变化快,患者身上管路较多,因此当患者需要进行外送检查时,发生意外事件的几率相对较高,且现在医疗环境复杂,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极易有护理纠纷发生,通过事先评价、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风险管理方式对需要进行外送检查的胸外科患者实施风险管理,能够减少护理纠纷发生,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而规范护理行为,有效提高护理水平。

风险管理论文5

  一、引言

  20xx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的部分企业也未能幸免于难。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而盲目进行投资、融资和生产,由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缺乏风险管理经验与意识,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或者投资受损,严重的还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要求集团公司必须对每一个变化都要做出迅速的反应,特别是对于那些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的变化,集团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集团公司的优劣势,并最终做出科学的决策。但是,由于个别集团公司自身的管理特点、组建原则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集团公司的管理层不能及时获得真实的、科学的财务数据资料。因此,有效地防范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将企业发生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是目前各企业必须正视与深思的问题。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未能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有的企业集团在进行投资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对风险管理采取的是分散的状态;由于有的集团并未能制定明确的、统一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于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的差异、集团下属公司所处的地区差异等缺乏客观的认识,因此导致集团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在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评估的情况下,看到什么行业挣钱、效益好就跟风进行投资。这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投资最终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不断更替,例如某集团,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扩大市场经营规模,将自己的业务触角探到众多的行业领域,如汽车工业、纺织业、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等领域,投资成本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集团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不断下降,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有的传统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规模上涨快、发展势头好,企业比较顺利,因此也就缺乏风险意识。例如,某集团在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在境外拥有2家上市公司、30多家子公司、3万多名员工的大型集团公司。这么大的企业集团公司,不论是人事部门、技术部门、企业文化的建设等都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但是由于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多联系只能通过统一的制度来维系,集团的管理者认为子公司应无条件的服从集团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由于缺乏对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制衡,使得集团内部管理风险增加,一旦出现内部问题必将给集团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缺乏对资金的优化配置。

  企业集团中多元化的经营理念使得很多集团的资金处于分散状态中,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率下降。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理念,集团中效益较好的子公司会自由支配销售资金,不将资金上交到集团进行统一调配;相反,在一些效益不太好的子公司中,由于缺乏筹集资金的能力,只能向集团申请资金,无形中增加了集团的贷款金额和筹资成本,从而导致了资金管理的失控,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另外,有的集团的.对外投资量不断增加,有的投资已经占到企业所得收入的30%以上,而一旦投资市场出现问题,集团的资金问题将十分严重,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四)信息系统发展滞后。

  很多集团的业务比较复杂,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业务往来也较多,而在业务往来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汇总,必将使集团管理层不能及时掌握集团的经营与发展现状。例如,有的小公司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故意向集团隐瞒各种财务信息,使得集团的信息汇总缺乏完善性、科学性、准确性,从而为集团的统一管理带来了影响,同时更加大了集团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有效防范集团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将财务风险管理融入集团战略管理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投资的冲动、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是很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通病。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政府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很多企业集团将制定出跨越式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企业集团的战略性风险。这样的集团战略是缺少对财务风险战略管理的一种不全面的极值分析,因此集团必须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中。例如,集团公司可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导向,制定出财务风险管理的战略。

  (二)采取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集团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还应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产品特点、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因此,集团应遵循尊重现状、立足长远发展的实际情况。

风险管理论文6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法律经济与契约经济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市场经济体系,合同成为该体系的重要发展产物,成为企业开展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表现。石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重要支柱,随着油田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石油产品在市场中的交易量日益增加,做好合同风险管理工作对石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石油企业;合同风险;法律保证

  在法制社会建设的背景下,落实合同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推却的作用。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下的重要分支,在整个市场运营中受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需要石油企业提高对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视,将合同风险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一、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

  (一)系统风险因素

  系统风险因素是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风险类型,主要是受市场生产活动中所存在的一切不可控的风险,例如市场风险、市场石油价格变化等,除此之外,系统风险因素还涉及石油企业盈利能力变化、高级管理层发生变化等,这些因素均增加合同管理的难度,进而提升合同管理的风险性。

  (二)监督风险因素

  监督风险因素对石油企业合同管理的影响最大,主要发生在石油企业同其他企业签订合同之后。石油企业在签订合同后未及时对合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导致实施成果与合同签订内容有所出入,进而为石油企业带来经济风险与管理风险。除此之外,监督风险因素还涉及石油企业未充分认识到科学履行合同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管控机制,且对合同的管控工作为全面落实到位,进而为石油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风险。

  (三)法律风险因素

  法律风险因素主要是指合同中与法律体系有关的风险,例如石油企业所签订的合同与国家所制定的法律体系相违背,此时石油企业所签订的合同将被视为无效;石油企业和金融机构针对资金融资所签订的借贷合同,若合同内容设立不全将被视为无效;签订存在法律问题的合同,必将为石油企业及其合作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威胁。

  二、石油企业合同风险管理办法

  (一)系统风险的.控制管理办法

  石油企业对系统风险因素进行控制与管理时,需要将控制系统风险作为合同风险管理的基础,将市场经济环境中现有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石油企业对合同运行的整个过程同风险管理工作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实现石油企业运行效益的最大化以及运行目标的最大化,并对合同整个运行环节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考察、系统评估,为石油企业积极应对合同风险、落实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利的管理依据;石油企业与合作企业签订合同时,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当下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例如企业对市场的需求量、石油价格波动情况等,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对石油企业运行有力的合同。

  (二)监督风险的控制管理办法

  监督是保证合同能够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对石油企业合同风险控制工作具间接影响。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条约具体实施情况、违约管理情况、变更管理情况等,因整个合同履行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人员提高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视,由基层单位负责合同条约的执行工作,由机关监管部门对合同实施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由审计监察部门对合同实施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由石油企业分公司定期对合同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各部门及时针对合同履行情况以书面形式做好报告,为监督部门的审查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法律风险的控制管理办法

  法律为石油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石油企业提高法律意识,坚持依法管理,严格遵循国家的各项法律规章,将法律规章作为合同签订的基本标准,确保合同的签订过程与实施过程不会受到任何风险因素的干扰,严格遵循法律规章对合同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审查,并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措施与控制办法,石油企业的主管负责人应对合同中的各项内容了然于心,实现对合同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四)机制风险的控制管理办法

  合同风险管理机制为石油企业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能够使系统风险、监督风险、法律风险能够严格按照机制风险的各项要求,对合同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与整合。为此,石油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实现合同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法律化,用制度为合同规范化签订与有序运营提供有力保障。石油企业制定合同风险管理办法,需要保证管理机制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为石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总结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合同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需要石油企业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不断对合同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有效规避合同签订中与签订后所存在的系统风险、监督风险与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秀雅.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的基础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xx(32):182.

  [2]王维宇.非洲地区石油EPC工程合同风险分析及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xx.

  [3]李玉芝.石油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xx(01):87.

风险管理论文7

  一、企业管理风险的对策

  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控制

  内部审计工作要保持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业务起着掌控所有经营管理的主脉,企业开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的同时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在会议上担当监督或者评价的职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高效率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会计领域的工作流程变化也是非常大的,现在的电算化操作取代了以往的人工入账,所以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经常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能够对新技术有详细的认知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胜任这份工作。

  2.加强法律风险的控制工作

  每一个企业都要有其强硬的法律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的管理风险,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经济问题的发生。企业不仅仅要加强本国法律方面的学习,更要参考外国的法律战略,毕竟企业经济在逐渐的走向国际化发展。企业如果在法律管理方面不严谨,会给投资和经营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减少投资成本和风险,法律是具有非常强的领域性特征,企业要时常了解新的法律,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在进行更新的,企业只有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更好的控制本企业的管理风险。

  3.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

  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是掌控整个经营业绩、财务资金的.关键,首先要设定正确的会计管理目标,会计管理目标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要随时掌握会计信息资源的更新。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要把会计管理人员的职责分明,确立一个完整的监督体质,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及时完成自己的那部分业务,因为会计管理工作是具有连续性的,每项业务都要保证资产的安全,企业还要有正确的财务规划,节省不必要的支出成本,加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信息要遵循保密的原则,但是个别企业业绩和资金流动信息需要披露给外界的除外。企业要不断的加强资金流动效率,顺利完成资金周转工作。

  4.制定解决纠纷的对策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发生了纠纷事件一定要运用合法的处理对策去解决,不可回避也不能用非法手段解决。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处理纠纷案件的相关管理制度,企业需要设定专门的处理纠纷的部门,还要制定合理、详细的处理流程和法律制度,并且要确定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让整个案件处理过程中都要做到合理化、规范化。其次要保证案件处理的质量,在每一次上诉前一定要准备好相关的证据和法律知识,凡是涉及到法律问题的,一定要严谨对待,在法庭时一定要最大程度保证企业权益不受到侵害。企业要善于总结以往案件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及时预防纠纷。运营过程中的纠纷事件企业一定要重视起来,这关系着企业的长久发展,要加大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力度,保证企业的权益不受到侵犯。

  二、总结

  企业管理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提前预防,降低企业受损的程度,企业管理风险包括很多方面,包括人事管理风险、会计管理风向、成本管理风险、法律风险等等,应对这些管理风险,一定要严谨对待,提前做好防范的准备,在发生管理风险时要以合法的方法去处理,最大限度的维护企业的权益不受到侵害,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风险管理论文8

  摘要:公司的财务活动是贯穿于公司生产运营的整个进程,财务危险是一种信号,通过它可以悉数归纳的反映公司的运营状况,因而请求公司运营者要树立危险意识,树立有用的危险防范处理机制。这篇文章剖析中国公司的财务危险现状及构成公司财务危险的成因,并提出了合理实践的防范办法。

  关键词:财务现状;财务危险;危险操控

  在中国商场经济发展还处于不行老练的期间,并跟着商场竞争的加重,公司所面对的社会经济环境日益杂乱,致使公司的各项财务活动不可防止的会遇到财务危险。因而关于公司而言一个杰出的财务危险管理有利于公司创造一个相对安稳的生产经济环境,有利于安稳公司的财务活动,加快公司的资金的周转,完成公司资金的完整性,安全性。咱们需要对财务危险和危险危机有清醒的知道,还要了解公司财务危险的特性,剖析发作公司财务危险的要素,这么才干适时运用各种手法和办法,对其加以管理和操控来防止危险,涣散危险和削减危险,使公司的财务丢失削减到最低程度,这么咱们才可以确保公司的财务状况处于稳健状况,立于不败之地,顺利完成公司的财务方针。

  一、中国公司财务危险的现状

  筹资危险。指的是因为资金供需商场、微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公司筹集资金给财务效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危险首要包含利率危险、再融资危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危险、购买才能危险等。利率危险是指因为金融商场金融资产的动摇而致使筹资本钱的改变;再融资危险是指因为金融商场上金融东西种类、融资方法的改变,致使公司再次融资发作不确定性,或公司自身筹资构造的不合理致使再融资发作艰难;财务杠杆效应是指因为公司运用杠杆融资给利益有关者的利益带来不确定性;汇率危险是指因为汇率改变致使的公司外汇业务效果的不确定性;购买才能危险是指因为币值的改变给筹资带来的影响。

  出资危险。是指公司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商场需要改变而影响终究收益与预期收益违背的危险。公司对外出资首要有直接出资和证券出资两种方式。在中国,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具有公司股权的25%以上应当视为直接出资。证券出资首要有股票出资和债券出资两种方式。股票出资是危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出资方式;债券出资与被出资公司的财务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仅仅定时收取固定的利息,所面对的是被出资者无力归还债款的危险。出资危险首要包含利率危险、再出资危险、汇率危险、通货膨胀危险、金融衍生东西危险、道德危险、违约危险等。

  现金流量危险。是指公司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刻上不一致所构成的危险。当公司的现金净流量出现疑问,无法满意日常生产运营、出资活动的需要,或无法及时归还到期的债款时,也许致使公司生产运营堕入窘境,收益降低,也也许给公司带来信誉危机,使公司的形象和名誉遭受严峻危害,终究堕入财务窘境,乃至致使破产。

  二、财务危险管理存在的疑问

  (一)杂乱多变的环境

  公司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杂乱多变,财务管理体系不能适应杂乱多变的微观环境。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杂乱多变是发作财务危险的外部要素。尽人皆知,继续的通货膨胀,将使公司资金供给继续发作短缺,钱银性资金继续价值降低,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资金本钱继续增加。例如,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致使成品油价格上涨,使公司增加了运营本钱,削减了赢利,无法完成预期的收益。而利率的改变必定会发作利率危险,包含付出的利息过多的危险、发作利息的出资发作亏本的危险和不能履行偿债责任的危险。商场危险要素也会对财务危险有很大的影响。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杂乱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改变也许为公司带来某种时机,也也许使公司面对某种要挟。财务管理体系假如不能适应杂乱多变的外部环境,必定会给公司带来艰难。具体表如今公司不能对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科学的预见,反映滞后,办法不力,由此发作财务危险。

  (二)管理人员的意识淡漠

  财务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只需有财务活动,就必定存在他们的理财观着财务危险。任何体系的运转,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更是公司稀少难得财富。就如今的状况来看,中国的公司的管理人员遭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约束,其归纳才能和业务素质都有待进步,财务管理人员缺少危险意识,认为只需管理好、用好资金,就不会发作财务危险。危险意识的缺少是财务危险发作的重要要素之一。

  (三)财务决议计划的失误

  财务决议计划缺少科学性致使决议计划失误。财务决议计划失误是发作财务危险的又一重要要素。防止财务决议计划失误的条件是财务决议计划的`科学化。如今,中国公司的财务决议计划遍及存在着经历决议计划和片面决议计划景象,由此致使决议计划失误经常发作,然后发作财务危险。例如,在固定资产出资决议计划进程中,因为对出资项目的可行性缺少周密体系的剖析和研究,加之决议计划所根据的经济信息不悉数、不真实,以及决议计划者决议计划才能低劣等要素,致使出资决议计划失误频频的发作。决议计划失误使出资项目不能取得预期的收益,出资无法按期回收,给公司带来无穷的财务危险。公司对外出资,包含有价证券出资、联营出资等。有价证券出资危险包含体系危险和非体系性危险,因为出资决议计划者对出资危险的知道缺乏,决议计划失误及盲目出资致使一些公司发作巨额出资丢失,也必定影响公司的出资效益,影响了公司的长时间偿债才能,然后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危险。

  (四)公司内部联系的影响

  公司内部财务联系紊乱是中国公司发作财务危险的又一重要要素,公司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公司与上级公司之间,在资金管理及运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紊乱的景象,构成资金运用功率低下,资金丢失严峻,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例如,公司资金构造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级。在中国,资金构造首要是指公司悉数资金来源于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联系。因为筹资决议计划失误等要素,公司资金构造不合理的景象遍及存在。具体表如今负债在资金构造中比例过高,许多公司资产负债率到达30%以上,致使公司的财务担负沉重,偿付才能缺乏,由此发作了财务危险。此外,公司库存周转率不高,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许多表现为超储积压无法完成出售,或者资料物质蜕变,也就表现为存货变现艰难。而存货流动性差,公司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付出很多的保管费用,致使公司费用上升,赢利降低,构成资金无效占用,加重财务担负。长时间库存存货,公司还要承当市价下跌所发作的存货贬价丢失及保管不慎构成的丢失。

风险管理论文9

  摘要:

  新常态区别于“旧”的发展状态,使经济参与各方达到相互支撑、相对平衡的状态。“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融资租赁这一金融工具也得到了充分应用,但和整个市场经济不对称的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租赁双方如何精准识别风险、社会各方如何形成合力有效化解风险,日渐成为经济学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新常态;融资租赁;风险管理;对策

  1融资租赁的定义

  融资租赁又称设备租赁或现代租赁,是指承租方享有所租赁物的是指性所有权、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

  2融资租赁风险的产生原因

  从我国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看,行业的内在的业务特征和外部综合运行环境是导致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首要前提。

  2.1内在特有业务特征导致的风险融资租赁业内在业务流程与特征是导致金融风险的内在因素。例如出租人对出租物所有权、处置权的把控能力以及合同上规定的日常租金的收入保障程度,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租人所在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水平(也称公司财务支付能力)。

  2.2外部综合运营环境诱发的风险首先,经营运行机制上的不合理会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总体效益偏低,突出表现在受历史因素影响的国有企业,这是融资租赁业务风险产生的最根本外部因素。

  3融资租赁风险构成因素分析

  “投资大、周期长、资金流动性弱”是融资租赁内在业务的'三个显著特征。总的来说融资租赁业风险,主要是在承租方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违约风险”给出租方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租赁三方当事人不能按时履行合同导致利益受损的风险。出租方表现在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供货商交货推迟,耽误承租人正常经营,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在承租方表现为承租人拒付租金、经营不善无力支付租金或不正当理由要求退货、非正常条件的解约等危险,给出租人造成了经济损失。

  3.2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因国内信贷利率和国际结算汇率波动导致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出租方收取的租金是按照现行利率或汇率标准制定的,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承租方经营过程中资金成本增加,对应的业务收益就要下降,从而造成付款能力受损。汇率风险,也成对外经营风险,是指与外汇收付相关的融资租赁业务,由于国际汇率的不定性波动变动,使承租方外汇资金偿付成本提高,存在无力支付租金或拒绝履行合同而形成的风险。

  3.3税务风险

  国家税务总局对纳税条款和相关行业税率所做的调整,对出租、承租双方利用带来损失的风险。出租人签订合同时确定的租金额是在本企业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下确定的,如果在租赁期间自身所享受优惠条件不存在或税率提高,出租人的利益间接受到损失。同时,承租人的经营效益和财务支付能力同样也会受税率调整或优惠政策变更的影响。

  3.4自然灾害风险

  是由于不确定的洪水、火灾、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对租赁物的运输、安装、使用以及承租人的正常生产经营等方面造成难以预测的损失,从而造成出租人、承租人难以正常履行合同义务,给双方利益带来影响。

  4融资租赁风险的应对

  结合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因素分析的结果,在探索如何有效控制和化解融资租赁风险上提出以下建议:

  4.1增强租赁意识,树立服务社会理念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将追求利润作为首要目标,但在创造自身效益的同时,要履行社会人的职责,承担起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比如租赁双方建立起诚信、长效合作机制,出租方在推销自身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要增强租赁服务意识,多角度帮助承租方解决信用贷款、减少管理成本、减轻资金压力等问题,使承租企业乐于接受出租方提供的服务,并能在新的领域进行探索尝试,真正实现双赢。

  4.2探索组合优惠政策,健全运行法律法规环境

  国家税收征管部门要对融资租赁业企业纳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产品抵减税款等多方面进行“打包”优惠,为租赁供需双方市场繁荣提供政策支持。同时,结合我国租赁市场存在的问题,参照法治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做法,尽快制定符合国情的《租赁法》,突出融资租赁这一金融工具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融资租赁行业缺乏法律依据方面进行充分解释,有效减少三方当事人利益纠纷,理顺各方权责关系。

  4.3营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租赁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融资租赁涉及的行业很多,由于视角原因,仅靠租赁公司自身去精准识别、有效化解各项风险是不可能的,稍有不慎会给租赁双方带来损失。

  4.4全力推行国企体制改革,确保租赁行业安全稳定

  国有企业作为承租方,经营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出租方所承受风险的大小。如何做到加强经营管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保障资金财务安全成为减小风险的重要环节。正对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制定过程中,要率先对国企的产权制度深化改革创新,在保证合理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优化调整,着力增强国企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也应当清晰认识自身不足,着力提高资金运用率、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等,有效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完善各项风险防范措施,使融资租赁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贤.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2]张志文,张志远.金融租赁学[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

  [3]李箐.金融租赁有了发展根基[M].北京:中华工商时报,2007.

  [4]孔祥俊.合同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5]邬名扬.政治经济学新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风险管理论文10

  一、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薪酬风险管理包含更深更广的涵义

  薪酬是企业基于员工为企业所提供的贡献所支付的相应回报。薪酬概念与传统的工资已经有本质差别,薪酬不仅仅是基本工资、岗位绩效等经济收入,还涵盖了福利保障、企业文化、个人晋升、、培训机会等更多非经济报酬。薪酬风险是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以薪酬形式投资用于人力后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的偏离影响。薪酬作为企业最为有效激励员工的手段之一,薪酬概念的延展必然使得薪酬管理风险已不仅是简单的概念和表面操作的风险,因此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理解新时期下薪酬风险管理更广泛和更深远的涵义。其一,更新薪酬和薪酬风险观念并真正意识薪酬风险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因具有从事货币经营的职业特性,可能更多的会是关注经营和经营风险,对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意识普遍不高,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以往更多的认识是管好人员总量和配置就可以了,说到薪酬,更多关注的也仅是工资的分配和增减。其实,在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肩负着用工管理、人才储备、薪酬福利、职业培训、企业文化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工作重任。对人力资源风险尤其薪酬风险意识的不明确,导致关于薪酬风险控制的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到位。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薪酬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所有环节的落脚点,所有关系人员利益的政策或多或少均会以薪酬方式体现,薪酬制度设立的是否科学有效,大到关乎整个企业发展利益,小到影响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可以说只要有人员就会有薪酬,伴随人员的发展和变化,薪酬风险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真正认识到薪酬和薪酬风险,厘清薪酬风险环节,树立薪酬风险不预防时刻都有可能成为危险的警醒意识,薪酬被赋予的延展概念和薪酬风险的有效管理才会在企业管理中起到正向作用。其二,新时期下的薪酬风险管理必须与健全的管理机制并驾齐驱。商业银行面对国际经济增速下降、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经营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持续加强等一系列压力。从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看,自陆续成功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业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对业务的推陈出新,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措施制度等也必须及时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矩不正,不可谓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故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从风险制度层面落实具体标准,从风险管理机制上不断健全和完善,才能控制人力薪酬风险,实现人力资源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薪酬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薪酬管理风险已刻不容缓,要求我们必须从上至下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疏到密不断求索,针对商业银行特性尤其是面临新形势新业务,勇于探索规范运行机制、操作流程等各个层面的风险管理思路,建立高精度、高密度的管理方式,才能构筑出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

  二、目前商业银行薪酬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薪酬的内容涵盖越广,薪酬风险受到影响的原因也越多,既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就商业银行具体情况看,归纳后一般有三大类:制度风险、操作风险、导向风向。制度风险:是薪酬风险中最基本的风险,也是内在的风险。薪酬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关键所在,因为薪酬是企业用好人留住人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是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降低人才流失率的重要途径。由此一个企业基本的薪酬制度是企业领导人或管理者必须及时积极地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基本制度,符合企业自身情况可操作的薪酬制度不仅可以有效防范薪酬管理风险,还可以保障实现薪酬风险管理预期目标。当前商业银行薪酬制度风险主要有:第一,薪酬制度不能与商业银行战略规划紧密结合,薪酬投资收益率降低①。现行的薪酬制度大多采用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保险福利的既定模式。其中以即期现金形式表现的绩效工资在分配中存在不能依据商业银行的关键业务(KPI)指标,分别再明确各层级的绩效指标,然后分解到各个部门再具体到个人,从而制定合理的薪酬体制及考核指标并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难以确保考核的权威性。这样使薪酬中最能起到直接激励作用的绩效工资不能发挥薪酬作用,导致薪酬投资收益率降低。第二:商业银行未清楚意识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及时完善原已建立的薪酬制度。因为所有的管理都是动态的,只有不断健全、完善出有创新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人需求。操作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末端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面对涉及面广(具体到每个人每一项费用)、资金量大(包括所有人力成本费用)、延续时间长(按月、季、年多次重复发生)、数据量繁杂(尤其人员较多的企业)等情况,薪酬操作风险渗透在经办业务的方方面面,主要有第一,在处理薪酬数据时因设备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数据丢失等系统风险;第二,薪酬管理岗位人员思想变化等主观原因导致挪用费用、信息泄露等道德风险;第三,由于薪酬岗位人员自身原因如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导致错误执行政策或发生计算差错等人员风险。导向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内,薪酬体系中各项内容构成的比重和分配机制的倾向性引发的或激励或打击作用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薪酬本身兼具的延续性和不确定性特性,使得薪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既要保持相对固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又需要随着经营状况、环境变化等原因实行动态管理。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人群的薪酬政策势必起到完全不同的导向作用。商业银行面对的导向风险主要是:第一,难以建立起真正反映以业绩为确定最终报酬待遇的薪酬机制。第二,薪酬导向预期不确定。一个新的薪酬政策的出台,主观愿望肯定是希望正向激励,但是也存在因事前考虑不周或突发情况的出现,结果是负激励甚至是打击作用。第三则是可能会普遍存在的,就是考虑长期激励不足,只解决短期暂时的激励问题。

  三、解决商业银行薪酬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分析薪酬体系细化构成,建立市场化以业绩为中心的动态薪酬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薪酬风险的有效控制源头是薪酬机制的设立,其中分20xx年第05期中旬刊(总第660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05,20xx(CumulativetyNO.660)配机制又是源中之重,关键是建立以岗位定薪酬、以任务定薪酬、以业绩定薪酬的分配制度。薪酬体系的建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必须兼顾遵循按劳分配公平原则和企业可承受能力。薪酬管理机制重在紧紧围绕提高薪酬投资收益率为目的,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价机制。以岗位定薪酬:对商业银行各业务岗位进行分类和分析,具体到每一个岗位的'任务和标准,建立岗位说明书,明确匹配各岗位薪酬目标标准。岗位薪酬一般是基本保障性质,大多以职务、工龄等硬性指标结合考虑,明确统一的岗位薪酬是体现薪酬公平性原则的最基本内容,起到薪酬的平衡作用。比如:同等情况的柜员在不同营业网点只要从事的岗位是一样的,其岗位薪酬应保证一致。以业绩定薪酬:商业银行一般在年初都有较为明确的经营目标和工作任务,有利于按照事前下达的业绩目标和约定的考核办法,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公平科学的评价,进行绩效分配,让员工得到与贡献相匹配的报酬。绩效薪酬是薪酬体系中最具有激励作用的,绩效薪酬分配的合理既保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也是提高薪酬投资收益率有力途径。主要通过建立反映业绩确定劳动报酬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同一规则下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评决定员工的最终收入,体现薪酬激励性原则。合理的绩效工资可增强薪酬工资激励行为导向,通过常规绩效工资、特别贡献奖励、重点业务奖励等激励体系设计,使工作业绩优秀的员工拿到“优秀”的薪酬,工作业绩一般的员工拿到“一般”的薪酬,既做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又可提高薪酬投资收益率。以任务定薪酬:建立以团队任务和考核机制为辅助形式的分配办法。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更新与精细化,各个部门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各种类型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更加多元,目标任务的完成不再局限于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岗位,需要以团队形式共同协作完成。恰当的按照任务确定薪酬,可以有效规避因注重个人利益分配而忽略企业效益的薪酬导向。薪酬管理体制建立后还应不断纠正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偏差,修订完善相关办法,缩小员工实际投入与薪酬结果不对等的差距。比如在国有商业银行刚刚大力发展业务初期,大量上网点需要人员,这个阶段就应建立以市场化为主导的薪酬体系;当今的商业银行已不再靠人员数量取胜,必须建立以业绩为中心的薪酬机制,必须建立崇尚人才、崇尚创造的公平考核体系,必须建立体现效率优先、反映复杂程度、注重专业技术的薪酬机制,必须建立体现商业银行的整体和局部的可持续发展的薪酬体系。

  (二)抓基础促管理求精细,规范薪酬管理运行机制和操作流程

  一是要从管理和经办层面双管齐下,强调和灌输合规理念。结合近年商业银行发生的案件及违规事项,加强风险警示教育,一方面使各级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合规观念,进一步认识到在业务和产品更新日渐加速的今天,薪酬工作的合规管理和风险防范也需与时俱进,对于薪酬所有业务环节和流程中覆盖的风险点,要时刻保持警醒的头脑,针对新业务的推出,要及时研究风险点,严格内部控制,强化岗位制衡和内部监督,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使管理不留死角。引以为戒,防微杜渐,坚决杜绝业务办理“一手清”的现象,避免任何个人独立完成某一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情况的发生,严格执行业务的授权、分权管理,堵塞流程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让不断自我重审、自我完善成为杜绝风险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使薪酬岗位人员认识到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危害,树立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思想观念和敬业、专业、审慎、严谨的工作作风,应自觉遵循规章制度,实现对违规行为的早期预警,主动回避,积极防范。同时还应重视薪酬岗位人员素质能力培训,保证该岗位人员熟知政策法规,避免非主观风险失误。二是要依托系统,查缺补漏。薪酬业务涉及信息广,数据处理量大,要求精度高,应开发薪酬管理专用系统,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工薪酬信息、记录薪酬支付明细等,利用系统功能检查信息数据,通过系统控制操作流程,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等产生的风险行为。三是跟进管理流程各环节,力求全员参与,对防范薪酬风险起到事后监督作用。通过与财务部门的紧密联系比如采取费用进度查询、账务核对等措施,控制费用使用风险;鼓励员工参与比如采取与员工本人进行个人支付结果核对,结合员工反映的情况,及时查找风险隐患和流程不畅之处,认真分析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业务操作的要求和标准,力求规章制度清晰、易懂、易于操作,让监督成为完善并强化薪酬风险管理进而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保障。

  (三)根据商业银行的自身状况,建立灵活有效的多样化薪酬福利制度

  根据赫兹博格的双因素理论,基本薪酬和保障福利只能成为保障因素,并不能发挥激励作用。针对当前商业银行福利体系的构成,可以考虑在社会保障体系外,自建企业福利体系。福利作为薪酬体系的构成内容,激励作用可能没有绩效薪酬显而易见,但是福利费用的分配不当也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不论是一味淡化福利或是纯平均主义福利,都不能成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薪酬投资收益率。就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福利体系构成看,在基本社会保险以外企业可自建的福利体系内容一般有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商业保险。应仔细分析自建福利制度是否符合员工的需求,是否符合企业利益,制定有特色的形式多样化组合福利体系等,方可进一步促进发挥薪酬正激励导向作用。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也可称作企业年金,是企业和职工在政策的指导和鼓励下,企业自愿为职工建立的、以弥补基本养老金不足、提高职工退休生活保障水平为目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员工个人缴费、单位缴费和基金投资收益。个人缴费比例、企业年金计提总额等受政策约束,其中单位缴费可分配到个人年金账户的部分可由单位制定分配办法。由于用于再分配的总量有限,具体操作时容易分配结果较为平均,难以有效体现企业年金的激励功能。建议可采取建立企业年金加速积累计划的方法,是对于为本企业服务年限较长的员工、对企业贡献度大的核心人才倾斜分配,达到鼓励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同时减少培训成本)以及吸引人才留住(可以创造更多收益)的目的,发挥福利分配的长期激励作用,提高薪酬投资收益率。补充商业保险:是在政策范围允许内,近年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探索和尝试的一种福利制度。为员工购买补充商业保险,包括员工医疗险、意外险、定期体检、家属医疗险等,使员工在享受基本社会保险政策的基础上,还有补充商业保险对员工及员工家属医疗费用等方面额外的补助,以达到提高员工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员工后顾之忧的目的。补充商业保险模式是福利体系中可利用并能不断创新和再设计的,比如可不断增加保障项目,可调整受益群体,可为员工提供菜单式的补充商业保险服务,可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可为员工提供健康讲座等等,开拓思路,想员工所想,取员工所需,在具备能力的情况下,为不同情况的员工量身打造符合自身需求的补充商业保险服务,不仅提高了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也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激励员工的工具之一。随着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目标的调整,薪酬风险的有效防治是激励企业利润的主要创造者、是促进人才辈出计划顺利实施、是维持员工稳定性的有力手段。商业银行的薪酬风险管理是双面的,薪酬体系和分配制度不可能制定的完美无缺,必须不断的随着企业经营变化以及外在形式,不断查找薪酬风险进行薪酬政策的调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防范风险,进一步发挥薪酬的正向作用,保障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风险管理论文11

  题目: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国外金融机构纷纷入驻我国市场,对国内金融机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其对策是:加强政府部门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加强金融企业内部的自我控制;强化国际间金融合作;控制好金融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企业管理

  随着金融企业创新的不断深入,其产品在创新、其经营工具在创新、其管理在创新、其制度在创新。金融行业正生机勃勃的活跃在市场经济中,与此同时,金融企业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做好在创新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是企业改革的重点话题。

  一、金融创新的活动特征

  金融创新作为各种金融因素的整合,它是在金融市场的环境下,金融主体对有可能约束金融业发展的改革。通过创立新的管理制度,对各个金融因素进行整合,它的目标是追求更多的经济利润。从金融创新的范畴来看:小到融资工具、方法、业务,大到金融管理方式、制度与市场,只要是业务开展中出现阻碍因素,就会对环节进行变革,实现对阻碍因素的消除和规避。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开放,在金融创新日渐活跃的环境下,各种业务推出,同时也丰富了金融市场,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与趋势。

  (一)理财业务得到创新

  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明增加的同时,居民理财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拘泥于储蓄这种单一的方式上,日渐往收益更多的理财转变。这让商业银行推出了大量理财业务,还带动了市场竞争。外受各种外资银行的影响,理财变得更加热闹,在这期间出现了各种理财产品。

  (二)金融机构同质

  从当前的金融机构来看,存在着各种金融机构,并且这些机构间都有着清晰的界限,负责各自领域。在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各种金融产品衍生,让原本清晰的界限日渐模糊,所以在各种业务机构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各种业务逐渐向综合化发展。

  (三)金融创新必须控制同质化

  从金融业发展状况来看:虽然金融创新很活跃,但是在创新深度、广度上依然存在问题,在各个部门相互复制的情况下,对实际金融创新数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存在很多同质化产品。

  二、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关系

  所谓金融风险是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首先,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存在着正向博弈的关系,金融创新的发展是需要风险管理促进的,相反金融创新管理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金融创新是基于市场背景和企业条件进行的创新,是基于原有政策进行的,其本质是在进行逃避监管。进行风险控制是在约束金融活动,金融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对风险控制起推动作用。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管理的相互促进下,使金融企业的水准进一步提升。其次,金融创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一切活动均是存在着风险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将风险降到最低。金融的创新过程是对未来发展形势的看好,是将风险有效转移,是对收益与损失的宏观调整,因此金融创新并未影响其风险的总量,只是将风险的存在方式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为金融企业带来了新形势的风险。

  三、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一)资产证券化加大金融风险

  在银行证券中,一旦掺入不良资产,就会影响银行信誉和发展。在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对货币来说,也会伴随很多负面影响,银行证券化本身带有很大的流动性,在大多数场合能够施展货币功能,同时这也让当时发行的货币遭到影响。另外,证券化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力,从而对宏观调控带来不利影响。

  (二)投机市场增加了风险破坏力

  从金融业发展来看,虽然创新很大程度上对减小风险给予了工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创新的同时,还有很多风险偏好者投机,即使金融创新将风险暂时转移到风险偏好者上,风险总数还是没有降低。如果很多风险偏好者的投机遭到失败,就无法将风险转移,甚至对整个金融业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金融创新加大了经营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金融单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也带动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趋势。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拓展市场占有率,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很多金融机构加大了创新进程,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入产品,同时这些产品也会涉及其他行业,在整个金融行业重合、交叉的环境下,同质化开始出现。在各个单位竞争力度加强的环境下,金融单位的风险进入下一轮创新,从而影响金融单位的信用值,让规避风险的能力减小。

  四、积极应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部门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加强政府部门对金融体系的监管是金融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国家相关部门的参与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在管理理念上是对创新和稳定的协调。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促进金融创新发展,国家对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国家与企业联手进行金融监管手段的完善,打击违规违法行为。金融监控的过程中要秉着维护金融稳定和鼓励金融创新并重的原则,对监管尺度进行良好把握,实现创新与监管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金融企业内部的自我控制

  企业应从自身着手,加强金融创新的主体内部控制,将自我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金融创新是对金融产品未来市场的信心,因此,企业应对金融创新的利弊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对其市场影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经济准备。在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金融企业要确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形成良好的风险预测体系,本着为企业负责、为国家负责、为人民负责的态度进行金融活动。金融企业要具有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结合外部环境与自身情况,建立一套适用的风险预测评估系统,对风险进行科学的度量。

  (三)强化国际间金融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我国金融行业面临着国外金融机构的冲击。但是我们应该认清经济形势,当代的经济是在全球合作基础上,共同发展的。各国对自身经济的负责是对全球经济稳定的最大保障,因此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金融风险方面的国际合作也是势在必行的。例如,可以通过政府之间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对有关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进行国际合作。此外,企业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会了解学习到先进的管理方法。强化国际间的金融合作是双赢乃至多赢的金融风险应对措施,是需要国家和企业认真面对的。

  (四)控制好金融创新的途径

  控制好金融创新的途径是企业进行谨慎经营的战略手段,首先金融机构应该在金融产品上给予重视。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不适用于我国市场,过于复杂的金融技术不适用于我国金融机构。其次,金融机构的创新方面,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风险是企业应该关注的,企业应该突出主业优势来适应市场竞争。再次,金融制度创新上,政府应该给予充分的帮助,企业自身应该有效地落实自身的管理制度。

  五、结语

  金融行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融行业在创新条件下的风险控制是保障其发展的重要工作。鉴于此,国家和企业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相应协调,国家政策上应给予充分的保障,企业改革上应付出更大的精力。金融制度的创新,重要的是监管制度和创新约束制度的协调运作。基于我国国情,金融企业应该控制其市场流动性,在流动性金融工具上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梁武宁.浅议内部控制与我国金融企业风险管理[J].中国商贸,20xx(6).

  [2]张宏丽.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的分析[J].时代金融:中旬,20xx(1).

  [3]沈蕾.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xx.

  [4]楼文龙.金融创新的背景与主要趋势[J].中国金融,20xx(1).

  [5]张晓琴,冯莉.论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xx(2).

  [6]徐小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xx.

  [7]王春蕊.基于金融创新条件下的次贷危机与金融风险[J].东方企业文化,20xx(13).

风险管理论文12

  摘要:随着经济金融发展的全球化以及经营发展环境的复杂化,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和结构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和隐蔽化,不尽快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在日益开放、日益市场化情况下的竞争能力,因此,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防范各类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驱动因素多种多样且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但由于业务产品、组织体系处于不断的创新发展过程之中,而防控风险的体系和具体措施没有能够及时得以创新发展,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打折扣。为改变这种局面,商业银行要通过创新的途径来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使其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以适应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控工作的要求,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创新的原则、总体思路及内容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

  1、全面风险管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自1955年沃顿商学院的施耐德教授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以来,风险管理的发展已经历了传统风险管理、现代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等三个阶段。目前,主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主要有美国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国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澳新标准等。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全范围”、“全流程”和“全员参与”等三个方面。所谓“全范围”指的是风险管理应该涵盖所有的业务,覆盖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或已经发生的各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所谓“全过程”指的是对各种业务从发起到终结实现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监控。所谓“全员参与”指的是要求企业共同承担整体风险管理目标,上自董事会、下至每一名员工都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责。

  2、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目前已成为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各级机构和全体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或者说,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从董事会、管理层到全体员工参与,在战略制定和日常运营过程中识别潜在风险、预测风险的影响程度,并在风险偏好范围内有效管理各环节风险的持续过程,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防控风险的发生,所有人员、流程和方法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和执行。

  (二)商业银行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阻碍因素分析。

  1、观念固有的惯性。商业银行的主体构成是员工,员工的观念影响着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主导着员工的行为。旧有的组织机构及旧有思想的存在制约了创新,创新观念的缺乏也制约着创新,由于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新事物、新观点接受的程度不同,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一般会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对风险认识的不客观,就可能使不同阶层的管理者或员工在心理上不能承受创新,这些成为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新的最大障碍。

  2、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管理思想、领导风格、企业家精神等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变革密切相关,也是推动创新的直接动力。但由于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对风险的认识及其防控工作在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越大,对创新的阻力就越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如果没有进行先期的高素质的人才储备,没有各种数据的支撑,就无法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即使进行创新也可能造成风险管理体制的扭曲。

  3、文化因素。文化的影响来自商业银行内部的企业文化和外部的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就内部的企业文化而言,原有的、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规章制度等都影响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新的开展。就外部的社会文化而言,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传统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新的全过程。

  4、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脱节。从总体上看,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金融创新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新兴业务开拓的同时,也与相应的管理存在着“时差性”脱节。因为在进行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时,忽略了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与市场、组织内部文化以及战略的相互适应性,因此,商业银行僵硬的组织结构,使得风险管理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差,无法充分运用系统的协同能力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造成组织结构之间职能边界划分不清,业务流程不畅,部门间缺乏系统协调。

  5、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前瞻性研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要实现有效运行,就必须有大量的内外部有效的信息来保障,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商业银行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并没有及时有效的收集并研究可供依赖使用的信息,也未对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等进行有效的`评估,因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导向不明。

  (三)商业银行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是以识别、分析、评价风险为手段,以防范、控制、化解风险为目标,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整体稳健经营、有效规避风险的机制。

  在此笔者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创新的总体思路是:在风险发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层面上,履行风险预测职能、风险识别职能、风险预警职能、风险评价职能、风险监测职能、风险转化职能、风险处置职能和风险补偿职能等“八大职能”,同时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扁平化、层级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格局。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扁平化和层级化是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自上而下分为三个管理层:第一层即决策层,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确定风险管理的宏观制度和综合决策,确定风险承受水平和风险管理工作目标,并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第二层即执行层。根据风险发生的先后顺序,发挥不同部门的职能作用,对风险实施全程管理。第三层即监督层。由监督部门负责监督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情况,对各类风险事故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

  全面风险管理的网络化是指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联系,交织成一张风险防范的网络,使每一个部门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不可缺少。

  (四)商业银行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解决的问题及处理的关系

  1、商业银行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创新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系统理论创始人冯·贝塔朗菲认为,一个企业组织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开放式系统。商业银行运用系统理论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创新时,必须将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系统创新的目标、工作标准与内外部经营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二是尽量减少中间层。管理学家德拉克认为,“组织不良常见的病症,也就是最严重的病症,便是管理层次太多。组织结构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尽量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层级越少,就越可以使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失真也将最少,决策将更为快捷,从而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强调灵活指挥。统一指挥是管理学上的一条重要原则,为了便于指挥,商业银行要采取像矩阵组织、混合型组织、虚拟组织等方法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使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更加灵活,以有效的促进业务健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处理的几个关系。一是通过创新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要把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根植到每个管理者、员工的思想上,落实到每项业务操作中,杜绝完成考核指标不讲制度现象的发生,切实有效地发挥风险管理对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通过创新处理好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的关系。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形式,另一种是间接形式,相对应的就有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不能只看到直接风险而忽视间接风险,这样只能掩盖风险发生的实质。三是通过创新处理好风险损失结果与操作过程发生风险的关系。当前,对风险的处理过多的是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这势必会滋长违规者的侥幸心理,弱化制度执行的约束效力。为此,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从结果到过程的转变,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四是通过创新处理好风险监测指标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与适应变化而不断修订的关系。从全面风险管理监测指标的设定情况看,评估、监测、控制以及评价和纠正机制,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由于其内容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因而监测指标也应随之创新变化。

  (五)商业银行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树立的意识和遵循的原则

  1、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树立的几种意识。一是危机意识。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要有忧患意识。二是革新意识。实践没有止境,变革也没有止境。三是长远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四是全局意识。

  2、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商业银行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二是一致性原则。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银行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三是系统性原则。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银行风险管理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风险管理体系本身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运作。四是权威性原则。所谓权威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五是不断优化原则。商业银行应不断地检查和评估内外部经营管理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所产生的实质影响,及时调整和优化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六是因地制宜原则。

  (六)商业银行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创新。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讲,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转是否有效的其中一项工作就在于是否适时进行了管控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要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控制好风险的观念,通过积极的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创新,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为此,要按照“抓核心、简于形、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树立“管理有标准、部门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事后有考核、责任有追究”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创新来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以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来保障各项业务的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2、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新的重点,风险管理的创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灵活高效、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没有这样一种机制,再多的资源、再好的条件也不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风险管控方法。因此,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能力,必须从创新体制入手,真正建立适应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新机制的风险管理体制。

  3、环境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新环境的好坏与管控效果成正比,良好的风险管理创新环境是增强风险管控能力的重要条件。风险管理的环境创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是否适合或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创新,如政策、法规、制度等是否真正形成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因为这些环境因素会对风险管理的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从外部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创新。二是商业银行内部成员的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对风险管理的关切程度,这些因素主要从内部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创新。以上两个层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创新环境,可以使风险管理的创新孕育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体现在员工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的丰富与提高上。

  4、内容创新。风险管理创新的内容丰富多样,最根本的是必须立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创造出适合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创新不能脱离现实的环境和长期养成的成熟的优良的传统,为此,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控内容创新时,一是要与继承传统相结合。

  创新只能是对过去工作经验积累的提高和升华,任何割裂传统经验、突发奇想的创新,都很难经受得起现实的考验。因此,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从实际出发探索新经验、寻求新发展,将风险管控内容的创新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于现实需求等方面。二是创新必须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创新过程中,要积极适应新的形势,注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增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集思广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技术创新。目前,国际银行业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已达到可以主动控制风险的水平。而目前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缩小管理技术上的较大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商业银行要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此,必须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风险管控内容的动态调整。要利用信息技术集中分析引发风险的各种驱动因素,加强对敏感岗位、敏感环节、敏感时点和敏感人员风险防控预案的制定,做好风险损失事件的报告和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风险评估、风险的测试和审查以及风险报告等工作。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要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预测、评估、判断以及对风险过程的监控来进行预警,做到未雨绸缪,推动风险防范工作的有效开展。

  6、风险管控文化创新。风险管控文化是一种融合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风险管控文化进行创新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使风险管理行为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对风险管控文化进—7—行创新,一是要稳健。强调防范和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只有不断降低风险,才能生存和发展。二是要严格按程序办事,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政策办理业务,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业务流程,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

  二、商业银行创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工作措施

  随着商业银行自身规模的不断壮大,各项业务的不断拓展,业务产品的不断创新,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势在必行。要实现上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新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和内容,就必须根据当前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环境等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制定措施,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工作取得成效。

  (一)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新的科学论证与系统设计。

  商业银行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新时,要在银行内部发动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与设计。一是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工作实施动态设计。

  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动态设计主要是对银行内部已经存在的风险管理结构进行不断有效的调整,实施动态设计必须采用科学规范合理的方法,如对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应从定性与定量角度进行论证。定性论证必须遵循部门专业化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在满足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再确定量化标准,并将这些标准分解,对照银行目前已有的部门设置情况进行调整。通过运用逐步调整的方法,根据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因素不断修正银行现有的、不适合发展要求的风险管理体系。二是不能简单地模仿或照搬。企业组织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组织结构都不是完美的,世界上没有适合任何企业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由于商业银行特殊的经营性质,其风险管理体系在创新时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类同的组织结构在不同银行中的运行效率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创新时,应优先考虑适用性,不能简单地模仿或照搬。

  (二)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共享。

  巴塞尔委员会特别强调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而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等。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银行内部定期和不定期的信息交流系统。为此,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系统,为上下级机构之间、分支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建立沟通渠道;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风险信息沟通渠道,特别是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信息汇报渠道,实现风险信息的上传下达并得以有效的利用。二是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库,为全面风险管理量化技术的运用奠定基础。要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银行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情况。对收集的初始信息要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和分类,以便通过数据的对比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各类风险评估情况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比较,实现对各机构、各专业、各产品及各时间段的立体化、多维度的风险综合评价和防控,使之成为风险管理动态评估的非现场工具及风险管理应用的综合化信息工具。三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规划与整合,实现信息系统对风险的精细化、自动化管理。

  要通过健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加强对风险的系统硬控制,把加强系统硬控制作为提升银行风险管控水平的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

  (三)建立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以及快速反应机制。

  银行风险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因此超前的、系统性的风险预警机制是管控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及时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并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为此,要加强对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以有效的组织、科学的管理流程、完备的信息系统保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四)定期对全面风险管理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是手段,改进是目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如何,必须对其有一个及时的、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为了做好评估工作,商业银行一是要制定出统一的评估标准,根据统一的评估标准,检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否实现,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根据这些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并不断跟踪,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二是进行实时评估。实时评估是指识别与评价风险必须是持续的、无限的过程,要根据风险管控的重要部位、重要环节和重要风险点,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定期进行评估,确定发现的问题是否准确;要对风险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评估来判定问题整改建议和管控措施是否可行,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达到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开展的具体工作加以改进,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经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商业银行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五)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

  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内部环境建设,建设商业银行和谐发展的内部环境必须以员工为中心,把对规章制度执行的理性管理和员工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等非理性管理融为一体,营造商业银行所特有的群体意识和文化气氛,让商业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能充分释放自己潜在的能量与创造性,推进商业银行不断发展。所谓商业银行内部环境是指其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商业银行的各种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也称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内部条件,它从本质上反映了商业银行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与外部环境一样,商业银行的内部环境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商业银行内部环境建设也必须动态地进行,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营造和谐发展环境。要紧密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思想,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员工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形成“和谐融洽、蓬勃向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氛围。二是各级管理者要正确处理与员工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个性中求同存异,形成“心齐、风正、气顺、劲足”的良好发展局面。三是以共同的文化认同推进良好的内部环境建设。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包括风险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可以从深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调动不是依靠单纯的物质激励完成的,而是在对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双重满足的情况下完成的。要以共同的文化认同,重视员工的观念、精神、心理因素等,从而增强集体凝聚力,最终促进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目标与银行目标的统一。

  (六)以过程控制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

  过程控制好似一个美丽的花朵,任何一个花瓣代表整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过程控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花瓣)对全过程而言都是不完整的,因为整个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因此,商业银行基于过程控制模式来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时,要突出“过程”的思想,既要重视风险控制的结果,更要重视风险控制的过程。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蕴含于基础、质量与阶段具体操作的“过程”之中,过程控制是风险控制的核心与主体,要通过对商业银行每一笔业务经营、每一项监督管理的运行轨迹进行跟踪、衡量、对比和评价,有针对性地采取纠偏措施,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最终实现控制风险的目标。

  (七)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一是进一步加强业务规章制度的梳理整合工作。要从制度建设的基础工作入手,在充分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的基础上,优化各类业务操作流程;密切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的变化,严格按照现行法律与监管政策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合规。二是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落实,要根据有关制度和规定,制定关于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界定对执行不力和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将如何追究的制度。对不遵守规章制度或不自觉接受监督检查的,要根据情节轻重进行责任追究。

  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员工的执行力、执行结果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监测、考核和评价,提高执行效率。要坚持从严治行,确保政令畅通,对执行不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坚决查处,以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八)培育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因此,一是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的管理队伍。要适应综合经营和金融创新对风险管理人才的需要,大力实施风险管理人才高地战略,注重风险管理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培育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二是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确保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必须加强对现有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和队伍的总体素质,更好的发挥风险管理工作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风险管理论文13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9。例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风险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风险管理与控制效果。结果观察组综合满意率和护理质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5),风险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效降低了普外科病房中的安全隐患,对治疗与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普外科病房;临床应用

  普外科所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且复杂,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存在诸多安全风险,对于普外科病房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强化风险意识和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质量,成为目前普外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点,能够消除安全隐患,为患者的治疗与恢复提供安全保障2[]。选取我院20xx年2月一20xx年10月收治的.19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有效开展护理风险管理,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xx年2月一20xx年10月收治的19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观察组男性56例,女性39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36月士5.8)岁。观察组男性51例,女性44例,年龄21一69岁,平均年龄(34.7士5.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l)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和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措施。做好巡视记录,加强对医疗器械、药品的检查,检修轮椅、床铺等设施,避免发生跌倒或坠床事故。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消除患者的不良清绪,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2)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护理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护理操作,避免出现护理操作上的失误。加强管路的护理,向患者讲解翻身等活动的注意事项,悬挂警示标识,保证引流通杨,防止管路的脱落。(3)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制定规范、合理的探视制度,保证患者的休息质量,病房内进行消毒,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3[]。(4)提升急诊应对能力,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应急预案,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病房巡查频率和质量,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办法,按照医院规定对患者进行护理,定时巡视,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4[]。

  1.3观察指标

  (l)对比两组患者的综合满意率,评价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综合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x100%。(2)护理质控评分。(3)两组患者的感染、跌倒和坠床事故发生例数,对比风险事故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1S8刀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综合满意率为95.8%、护理质控评分为(88.95士1.56)分,风险事故发生率为2.1%,对照组综合满意率为85.3%、护理质控评分为(76.21士1.12)分,风险事故发生率为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普外科病房护理当中的安全风险,会影响普外科疾病的临床护理质量,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与康复。针对普外科病房护理当中的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控制卜6]。进行实时监测和巡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提升急诊应对能力,有效降低安全风险,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质量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综合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风险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风险管理与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对普外科病房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保障普外科患者的安全,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和护理服务,赢得患者的信赖和满意。

风险管理论文14

  前 言

  本文简要介绍了工程项目总承包方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建筑工程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1 风险管理的内涵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工程项目中可能涉及到的风险提前识别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可以用最少的花费来减少风险所造成的影响,继而顺利的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

  2 管理风险的因素

  2.1 工期因素

  工期风险管理是指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对工期进行的风险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依据的技术经济分析,是建立在分析人员对未来事件所作的预测与判断基础之上的。建筑工程项目工期中各项活动的估算与预测结果不可避免地会有误差。建筑工程项目合同中作为可以顺延工期的理由的不确定性因素,恰好是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工期最好的着眼点。

  2.2 质量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主要有“人、材料、方法和设备”四大因素,因此,对这四方面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工程项目管理应该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质量、安全、成本,文明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人力资源的管理等方面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2.3 安全因素

  安全事故主要集中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人和触电。造成建筑业事故的原因,除了与建筑业是高空、露天、劳动密集型作业有关,还与近年来市场的扩大,法制不健全,安全意识差,安全教育滞后,人员素质低,安全投入少有关。

  3 管理风险的控制

  3.1 工期风险管理的对策

  (1)尽量使项目在操作过程中、在组织结构上达到很高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要在软件建设上满足要求。

  (2)实施人才战略,进行学习,向员工灌输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建造师知识、风险管理知识、合同管理知识、经济知识、金融知识、保险与担保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使企业具备大量有技术、懂法律、懂战略、会经营、通外语、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3)积极采取技术性对策,回避、减轻、预防、分散和自留项目的风险。

  3.2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3.2.1 施工人员的组织和培训教育

  在工程项目实施中,施工人员由项目部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组成。

  项目部管理人员,是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是执行质量计划实行全过程控制的骨干力量。项目经理确定以后,企业领导要支持、协助项目经理进行技术、质量、材料、计划、成本、安全等方面的人员配备。

  现场作业的操作人员,目前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工,他们的特点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总体素质不高。所以我们在工程实践中要重视民工队伍的建设问题,并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①选好民工队伍;②实行岗前培训;③加强管理,实行多劳多得,协调好内部矛盾,防止出现消极怠工现象;④切实关心农民工的利益,做到三个确保:要确保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确保工作环境安全、环保,确保生活条件卫生、健康,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民工队伍。

  3.2.2 材料采购的质量

  在加强材料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材料供应:项目部材料采购人员要高度树立质量意识,掌握材料性能,优选供货厂商,按质、按量、如期地满足施工需要,科学合理地组织材料的采购、运输和验收。

  (2)材料进场,主要做好以下检查验收:

  ①书面资料验收: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各种设备、构配件,必须具有厂家批号和出厂合格证明。

  ②外观检验:对采购供应的`材料从品种、规格、标志、外形尺寸等进行直观检查,看其有无质量问题。

  ③抽样检验:对所采购的材料进行抽样复核认证,并报相关单位共同检验,材料质量抽样和检验的方法,应符合工程建设法规强制性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要求。

  (3)材料储存:进入仓库保存时应合理划分库储布置,保持通风和干燥,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对易燃易爆、防火防潮物品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加强管理。

  (4)材料使用:使用前,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和技术交底,防止错用和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3.2.3 机械设备的质量管理

  工程机械管理上存在主要问题为:①某些工程机械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或数量不足导致人员、材料待机的情况时有发生;②因保养维修不及时或因设备使用的技术不到位造成机械设备特别是小型机具有使用时容易损坏。

  4 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

  4.1 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

  施工方建立健全项目安全组织机构,确定安全生产目标,明确参与各方对安全管理的具体分工,安全岗位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不同,采用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4.2 加强安全教育

  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实现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做到:①施工现场人员都必须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学习,并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场;②对特种岗位作业人员一律凭操作岗位证书上岗;③定期进行体检;4.3 加强现场安全监督安全人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的检查,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设备对人员的伤害,加大对安全工作的投入,完善各种安全设施。

  5 结束语

  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的管理,才能用最少的花费来减少风险所造成的影响,继而顺利的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阎炯智,陈江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研究。建筑经济,20xx.

  [2]郑艳平。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方法研究。山西建筑,20xx.

风险管理论文15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是我国毁灭性的森林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病原生物,已有40多个国家将其列为检疫对象[1],2003年该病被我国列入“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2]。我国于1982年在南京紫金山首次发现松材线虫以来,该病给我国林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2008年全国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6。428万hm2,病死松树106。17万株,到2009年松材线虫病已蔓延扩散到皖、浙、粤、赣、鄂等15个省(市)的193个县(区),目前,还在持续扩散[3]。松材线虫的传播扩散已对江西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本文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RiskAnalysis,简称PRA)原理为依据,对松材线虫病给江西林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风险评估,供有关林业部门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决策参考。

  1风险评估

  1。1松材线虫在江西的地理分布管理评估

  江西历史上无松材线虫分布记载。2003年江西在赣州市章贡区首次发现松材线虫危害,到2011年全省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县(市、区)已达17个,江西共有99个县(市、区),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县(市、区)仅占17。17%。虽然松材线虫在江西分布不广,但在松材线虫疫情发生区已经造成大量松树的死亡,对江西林业造成严重的威胁,引起了各级林业部门的高度关注并积极治理。按照《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vention)确定的地理分布标准,检疫性有害生物属于“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且尚未在该地区存在,或虽已存在但分布不广并正在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在江西的分布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理分布管理标准。

  1。2松材线虫病在江西境内扩散的风险评估

  按照PRA原理,从寄主植物、传播媒介、气候条件、天敌、扩散途径等方面对松材线虫病在江西境内扩散的风险进行评估。

  1。2。1寄主植物松材线虫寄主植物范围十分广泛。国外有松属、冷杉属、云杉属、雪松属、落叶松属,国内有松属、冷杉属、雪松属、落叶松属为其寄主,共有70多种针叶树种,其中松属针叶树57种,非松属针叶树13种。国内则有包括日本黑松、马尾松、赤松、黄松、海岸松、火炬松、湿地松在内的40多种松属为其寄主[4]。马尾松为江西的乡土树种,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和适生性强等特点,是江西省重要的用材林和生态林造林先锋树种。马尾松在江西的分布面积达239。4万hm2,占江西有林地面积的26。06%,松林面积的78。36%,分布范围涉及江西全省的11个设区市,不仅森林面积大、分布范围广、而且集中连片。湿地松是我国从美国引种的一种用材林和采脂速生树种,江西省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大规模引种造林。据统计,江西省现有国外松造林面积66。10万hm2,主要为湿地松。除马尾松和湿地松外,其它感病树种火炬松、黄山松、黑松等也是大量存在的。这为松材线虫病在江西全省范围内的蔓延扩散提供了基本的寄主条件。

  1。2。2传播媒介据研究报导,至少有45种昆虫可携带松材线虫,分别属于天牛科Cerambycidae,吉丁科Buprestidae,象虫科Curculionidae,小蠹科Scolytidae和白蚁科Termitidae,但在45种可携带松材线虫的昆虫中公认能够作为传播媒介的昆虫只有13种[5]。在日本,松材线虫携带率高、数量大,并被证实可传病的为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和云杉花墨天牛(M。saltuarius)[6—7]。在美国有卡罗莱纳墨天牛(M。carolinensis)和Anmiscussexguttatus等,以卡罗莱纳墨天牛为主[8]。韩国能传病的仅松墨天牛,但在树干下部寄生密度高的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griseus)和在树皮下以成虫越冬的皮花天牛(Rhagiumrugipenne)也可能是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9]。在我国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昆虫主要有4种,即松褐天牛、云杉花墨天牛、褐梗天牛(Arhopalusrusticus)和椎天牛(Spondylisbuprestoides),以松褐天牛的传播效率最高[10]。在江西,松墨天牛是最主要的传病媒介昆虫,其余三种天牛仅在武夷山或井冈山有分布记载[11]。根据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提供的2005年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报告,松墨天牛分布于江西省的赣州、吉安、宜春、景德镇、上饶、抚州、萍乡、南昌、九江等9设区市,发生面积3。84万hm2。目前,松墨天牛在江西呈现进一步蔓延扩散的趋势。传病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在江西的广泛存在,增加了松材线虫在江西境内扩散的可能。

  1。2。3气候条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气温是直接影响松材线虫生长发育及病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2],Mamiya报道松材线虫低于10℃不能发育,在28℃以上增殖会受到抑制,在33℃以上不能繁殖,并认为一个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可作为该地区松材线虫病发生的重要指标[13],根据宋玉双的研究,松材线虫生长繁殖最适宜温度为25℃,在年平均气温高于14℃的.地区普遍发生,年平均气温在10~12℃地区能够侵染寄主但不造成危害,夏季的高温和生长季节的干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据此,将我国年平均气温10℃以南地区划为松材线虫病的适生区,年平均气温14℃以南地区划为松材线虫病的易发生区[13]。江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8℃上下,且夏季高温持续天数长,可归属于松材线虫病的易发生区。因此,松材线虫病不仅在江西适生,而且可流行暴发。

  1。2。4天敌因素在北美,松材线虫及墨天牛属媒介昆虫普遍分布,但松材线虫病却十分少见。寄主植物、传播媒介和自然天敌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不引起严重危害[14]。而在日本,上世纪初传入松材线虫后,由于缺乏天敌的制约,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5]。我国的状况与日本相似,1982年首次发现松材线虫以来,松材线虫病流行猖獗。目前,我国有关松材线虫天敌的报道较为少见,江西则未见有关松材线虫天敌的报道。虽然在江西局部地区可能有松材线虫的天敌存在,但不足以控制松材线虫病在江西的蔓延扩散。

  1。2。5松材线虫的传播扩散途径松材线虫的传播扩散途径有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两种方式。松材线虫在江西的自然传播最主要是通过媒介昆虫松墨天牛传病的,而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在松林的自然扩散能力不强。在自然条件下,松墨天牛成虫羽化后为寻找取食和产卵场所借助自身的飞翔能力向分布区以外地区扩散,这种扩散方式由于松墨天牛的飞翔能力有限而受到限制。一般来说,松墨天牛自然传播距离不超过200m,自然传播最远扩散距离为3。3㎞[16],自然扩散距离有限。松材线虫的远距离扩散靠人为传播。在松类植物的苗木、盆景、松树、松木及其包装材料、家具、电缆盘等的运输过程中,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可通过运输工具的运载实现跨地区间的远距离扩散,这种扩散方式突破了自然屏障的限制,人为加快了松材线虫和松墨天牛的扩散速度。目前江西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扩散主要是通过松类植物的病材及其制品的运输造成的。松材线虫病的这种人为传播增加了以检疫手段来控制其扩散蔓延的重要性。

  1。3经济和环境风险评估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国际公认的林业上特大的毁灭性病害。在国外,日本是受松材线虫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日本每年用于该病的防治费用占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的93。6%,占林业总投资的20%,但每年因该病损失木材仍然达100万m3[17]。我国自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至2010年底松材线虫病累计致死松树5亿多株,毁灭松林33。3万hm2,造成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严格的封锁、扑灭,仅2009年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经费投入达2。2亿元以上。但从全国情况看,目前,松材线虫病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灾情仍然十分严峻。江西是一林业大省,林业在江西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江西林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取得显着成效。据江西省“十一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3。1%,针叶林和混交林面积达679。8万m3,蓄积32607。1万m3。一旦松材线虫病在江西各地蔓延扩散,将严重威胁江西的林业生产安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江西境内有庐山、井冈山、三青山等众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旦松材线虫病侵入,对我省旅游业所造成的影响将难以估量。

  2风险管理措施

  鉴于松材线虫病在江西存在蔓延扩散的重大经济和环境风险,对松材线虫病进行风险管理势在必行。一是要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植物检疫,二是对江西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松材线虫病进行综合除治,力求使松材线虫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1松材线虫病的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在松材线虫病风险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江西林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活动的日益增加,松材线虫病从国外、省外传入江西的事件不断增多。从江西目前检疫形势来看,情况十分严峻。松材线虫病已经侵入周边的浙江、安徽、广东、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对江西形成包围之势。因此,加大森林植物检疫力度,已刻不容缓。

  2。1。1检疫御灾体系建设从目前森林植物检疫现状来看,江西尚未构建起完整的检疫御灾体系,植物检疫还存在一些盲点和漏洞,无法将所有随人为活动传播的危险性有害生物拒之于江西大门之外,或扼制于局部的范围。因此,做好松材线虫病的检疫首先要规划好江西检疫御灾体系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有害生物检疫机构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检疫信息网络系统,构建全省林业有害生物远程诊断体系,提高对松材线虫病的鉴定、风险评估、疫情的封锁和扑灭能力。

  2。1。2松材线虫病检疫措施森林植物检疫的关键是调运检疫。江西现有省、市、县三级森林植物检疫站107个,其中45个边境检疫检查站,要以此为依托,作好松材线虫病检疫工作。凡从外省调入,或从江西调出林木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特别是从国内外疫区调入的松类植物及其产品必须依照《植物检疫条例》,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对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36种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应进行针对性检疫,禁止以任何形式传入或传出。一是对经过审批并经当地检疫机构进行了检疫,有相关检疫证明的调入植物及产品,当怀疑其可能带有松材线虫时,有必要对这部分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复检。二是对非法调入或调出的植物及其产品,包括既没有经过调入地检疫机构的审批,也没有经调出地检疫机构检疫的调入或调出植物及其产品;或者虽经审批,但没有取得合格检疫证的调入或调出植物及其产品;或有调出地检疫证明,但未经检疫审批的调入或调出植物及其产品必须按检疫法规和我省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查处。三是对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在我省的再加工全过程必须实施检疫监管。严防加工成包装材料等后,松材线虫随货物传播扩散到其它地方。同时,要加强产地检疫和无检疫对象种苗基地建设,确保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林产品的流通。

  2。2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除治策略

  根据传染病发生的规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须具备三个条件:松材线虫、媒介昆虫和寄主植物。若缺少其中任一条件,将使松材线虫病发生的链条中断。鉴于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已有松材线虫病害发生,可考虑从三个条件综合应用植物检疫、林业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着手开展松材线虫病的除治工作。在防治目标上则应针对不同地区松材线虫病发生的特点、危害程度、潜在的危险性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短、中、长期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后,分类确定。

  2。2。1彻底清除

  对于我省未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县(市、区),一旦发现松材线虫病传人,必须采取彻底清除的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孤立和面积较小的松材线虫病新发生地、风景名胜区内的松林和有景观价值的松林发生松材线虫病,也应采取彻底清除的策略,消灭病原体和媒介昆虫,以阻止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和扩散。

  2。2。2综合控制

  对于我省已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多年的县(市、区),应在严格检疫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各种有效措施,将松材线虫病减少或控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对发病较轻,疫情较为稳定的松林可先清除感病木,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发展,严防松材线虫病给松林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使松材线虫种群在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内尽可能维持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允许的水平之下。对松材线虫病发生严重,且具一定规模的松林应采取彻底清除和综合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松材线虫病。

  3小结

  通过对松材线虫在江西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传播媒介、气候条件和天敌、以及松材线虫传播扩散途径的风险评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松材线虫在江西的分布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理分布管理标准;江西属于松材线虫病的易发生区,普遍具备松材线虫病发生和蔓延扩散的适生条件;存在松材线虫和主要传播媒介松墨天牛随松类植物及产品的调运从江西境外传入或从境内一地传入另一地的现实可能性;松材线虫传入后具有蔓延扩散并暴发成灾的潜在风险,对江西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及风景名胜区构成严重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检疫御灾体系建设,加强松材线虫病植物检疫,降低松材线虫病发生风险的具体措施,以及综合除治松材线虫病的策略,供江西有关林业部门参考

【风险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论文11-23

风险管理论文06-22

英语论文参考:风险管理10-05

浅谈信用风险管理的论文10-08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02-20

探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思考论文01-01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论文11-14

集团企业资金管理风险与管理建议论文02-25

风险管理论文优选【15篇】06-23

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的运用价值论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