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效益为主的指导思想论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者;以效益为主;管理指导思想
[摘要]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的发展,是时代的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等学校自身需要改革决定了高等学校管理者只有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才能引领高等学校不断前进,适应形势和需求。高等学校管理者可通过更新观念、追求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建立科学易行的指标评估体系、实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扩大规模来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人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的指导思想,为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回顾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事业建设的极度膨胀与资金供给的严重不足的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投入,高等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愿望仍相去甚远。
一方面,国家的大量资金投向了少数重点高校,大多数地方院校仅能勉强维持;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等学校融资功能有限,而仅有的少量经费又浪费严重。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的发展,使人才培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是时代的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高等学校管理者自身的要求任何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消耗,都是一个投入产出即效益问题,不讲效益的管理活动是没有价值的。高等学校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其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学校职能的发挥和办学目标的实现。高等学校管理者只有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才能引领高等学校不断前进,适应这一形势和需求。
一、效益的内涵
“效益”由“效”和“益”两字组成,“效”指效果、功用,“益”指利益、收益。“效果”,《辞海》的解释是“由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功用”指事物的有效性,“利益”或“收益”指对人的益处。因而,效益可理解为效果与利益。经济生活中的效益可简单理解为产出与投入、成果与消耗、所得与所费的比较。实际上高等学校办学过程也可看成是一个生产过程,一个特殊的人才培养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其它生产过程一样,有投入,也有产出。从管理学的角度,效益是指管理活动的社会效果与价值,是管理质的表现。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以效益为主,就是指学校管理要把学校活动结果对社会的作用,作为衡量学校管理好坏的最终标准和追求目标。高等学校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成为其追求的目标。高等学校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即办学的社会效益和学校品牌的价值;
第二是资源利用的效率,即投入产出的比例;
第三是学校发展后劲,即资金积累水平,它是学校扩大再生产、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学校效益好,就会积累更多的资本,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等学校管理者为什么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
(一)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其性质决定了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政治属性要求高等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经济属性要求高等学校既要通过培养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要运用教职工队伍、信息资料、实验与科研手段、社会服务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提高办学效益,扩大自身积累,加快自身发展。
(二)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决定了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高等学校培养的各类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是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是商品,大学生要成为高级专门人才既要支付获得资源——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费用,又要支付自身智力、体力的消耗、保持、发展的费用。大学生通过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就业后获得的物质利益来补偿,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高等学校只有通过消耗后的盈余来保证“人才产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因而必须以效益为主。
(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教育浓烈而鲜明的产业色彩。计划经济模式下,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如今正在被行政之外的另一只大手——市场主宰着命运。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任何经济投入都追求最大产出。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作为家庭的最大投资,同样期望有较大的回报——子女将来有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等等。学校的效益越好,回报率就越高,家庭投资的积极性也就越大。沿袭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高等学校将遭到市场无情的淘汰,而那些渗透市场理念,引入市场运作模式,确立市场竞争机制的高等学校则充满着活力和生机。高等学校以效益为主,已经是必然的选择。
(四)高等学校自身存在很多弊端需要改革,要求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对提高效益重视不够,对教育消费市场研究不够,教育资源浪费严重,专业和学科设置重复,导致高等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有些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受利益驱动,人员、设备等资源不能共享,形成隐性浪费。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注重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将是每一所高等学校共同的课题,高等学校的管理必须进行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改革。
(五)高等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求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树立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高等学校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就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效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其内部活力,还要形成和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没有效益,没有资金,高等学校不可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三、高等学校管理者怎样才能实现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指导思想
(一)更新观念,讲求效益,在效益中求生存和发展。更新观念,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终生教育、开放教育和通才教育的新观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高质量的人才。为了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增加投入是必要的,但一定时期内,国家用于高等教育的支出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高等学校要完成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提高办学效益则是高校走出生存困境的根本措施。为了生存,高等学校必须在降低用于每一个学生的正常开支的同时,寻求提高办学效益的各种措施,以维持与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既要考虑教育投资与培养合格人才数量之比的内部效益,也要考虑教育投资与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之比的外部效益;既要有经济效益,更要有社会效益。高等学校要改变只讲投资,不讲效益的思想,树立高效益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确立高等学校的效益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在效益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办学效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树立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观念。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市场经济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高等学校管理要实现以效益为主,就必须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确立教育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地位,追求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对高校而言,只讲效益不顾质量,人才“产品”就是伪劣假冒;只求质量不讲效益,必然产生教育浪费,必将导致人才质量的削弱。放松质量标准,忽视质量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走以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应作为高校的第一追求目标。从学校内部来看,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教师素质、生源质量、教育设施和课程结构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责任感、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高等学校管理者要引领教师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三)建立科学易行的指标评估体系。将评估机制引入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监督检验的过程中来,采取量化的办法,对人力、物力、财力“三大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如投入指标中生均占有教师、教工、校舍、设备、图书等等;产出指标中年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获学位人数、毕业生中专、本、硕人数之比等等。结合各年度学校经费投入及专业布点数、各专业招生数、专、本、硕专业比例数及专任教师利用率等,进行全面、科学的测算,确立合理的发展结构,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及时调整,为科学地进行办学预测和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
(四)以效益为目标,实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高等学校对人、财、物的管理,其实质是解决现有各资源的有限性与寻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改进管理是提高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人、财、物的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高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改进学校管理,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员的合理需要和心理期待,从而调动全员积极性。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改革高校内部用人制度,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打破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从而改变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在财和物的使用上,要合理地确定各项经费开支比重,分清轻重缓急,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要发挥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的整体使用效益。
(五)通过宏观调控,优化专业结构,提高规模效益。
合理的办学规模是构成学校人、财、物合理比例关系,充分发挥教育投资效益的重要前提。学校规模越小,生均成本越高,资源浪费越大。只有学校达到了一定规模,才能有效地使用资金、降低成本,才能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因此,适当扩大学校规模,使之达到一定程度,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校舍、图书资料及各种仪器设备利用率。学校专业结构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设立不同专业。“小而全,大而全”的高校,往往办学条件悬殊,专业设置很难合理,不利于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造成师资、设备和资金的分散,从而使投资效益低下。
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新世纪,国家综合国力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高等学校管理者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牢牢树立以效益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处理好数量、质量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处理好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对矛盾,狠抓教育质量,保证办学的适度规模,努力优化教育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以质量求生存,用效益求发展,实现高等学校的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
【高等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效益为主的指导思想论文】相关文章:
文化旅游资源社会效益浅析论文04-13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论文09-02
毕业论文答辩要准备什么04-26
提高酒店经济效益研究06-11
浅谈会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论文(精选10篇)10-11
档案利用数据统计与实际效益05-12
对金属企业经营效益的评价08-26
浅谈切实提高计算机教育效益06-14
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08-15
探讨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途径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