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1-04-15 10:42:04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教学管理论文

  一、工学结合引发高职教育管理变革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教学管理论文

  结构方面:一是结构要素的变化。即由原来的学校(教师)、学生两大要素,转变为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三大要素。二是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过去,学校中的关系主要是教师、学生之间的二元关系,学校主要关注学生,很少直接关注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企业也甚少关心学校培养的人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与学校、学生、教师是一种间接关系,而非直接关系。现在变成了三元关系,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关系日益直接,更加复杂。学校是“主办方”、组织者,有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并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为学生安排教学、实习实训单位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责任;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雇员”,有参与学校和企业安排的学习和实习实训的责任;行业企业是学生的未来雇主,有必要参与学校的教学,提出他们的人才需要,并提供可能的教育教学条件,安排工作岗位供学生实训实习,甚至直接就业,同时与学校合作共同管理学生。

  内容方面: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引发了职业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如,它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过程要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任务相结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市场化、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要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形成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办学机制、育人平台与合作路径。工学结合对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结构的深刻影响,必然颠覆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将对传统的高职教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二、工学结合对高职教学管理提出挑战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更多是传统的教学管理,承袭的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有教学管理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

  (一)管理观念不开放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它更强调学校与社会、产业、岗位之间的联系,更加强调面向社会、企业和岗位办学。这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如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教学空间的多域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师队伍的多源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尽管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性办学思想时间不短了,对高职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真正落实到高职院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习惯上把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看成是学校内部的“生产过程”,是一种封闭的过程,其主体还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行业、企业还没有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工作世界”也没有成为学生必须学习和适应的目标与对象。很多高职院校把开展工学结合教育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将其视为职业教育的主导培养模式来建构教育行为,没有真正接受工学结合教育思想。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还比较封闭,没有真正树立面向产业、市场办学的意识,专业设置比较随意,不能紧跟市场人才需求;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学科体系为导向,而不是面向岗位;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职业技能培养,办学基本还停留在“闭门造车”阶段,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组织结构不健全

  工学结合是工学交替进行,意味着人才培养不再是学校一家的事,而是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才能完成,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工学结合。在现有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中,工学结合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大同小异,大多是移植普通高校的组织结构形式,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分为行政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承担相应的管理业务。很多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缺乏一个负责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的机构,很多院校都是由教务处来负责,而在教务处内部,也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来负责,一般是由实践教学管理科室负责。这导致很多学校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基本上处于教学单位单打独斗、各行其是的情况。

  尽管有的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但受制于整个大环境的制约,大多数机构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同样,很多企业也没有意识到与学校合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对校企合作没有积极性,企业内部关于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几乎没有。校企合作的不足导致了工学结合缺乏坚实的基础,“工”无法落实,工学结合就无从谈起。

  (三)教学运行机制不灵活

  工学结合由于有行业企业的参与,教学过程安排除了要考虑知识的学科体系、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外,还需要考虑企业的生产规律和过程安排,从而改变了传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过程管理。不同专业的企业生产规律和过程安排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专业与不同的企业合作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都会有差异,教学时空组合呈现多种样式,教学组织形式也各有特色。各专业可以根据行业企业的不同需求,适时调整“工”“学”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地点。因此,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各专业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进行安排,做到工学过程安排科学、衔接合理,而不应该为了管理的方便片面追求全校性的统一,其教学运行管理应该更具有弹性。

  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主导性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一种由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模式。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政令通畅,教学管理网络具有严密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不足之处是开放性、整合性和自主性不够。这种模式下,管理比较高效,教学运行以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以“周”为单位,编制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管理,全校教学工作步骤比较统一,地点、课程、任课教师一目了然,教学的计划性较强,教学进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运行稳定有序,管理便利。但是,它不能及时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灵活调整教学安排,不能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能很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

  (四)师资管理机制落后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具有丰富知识,在课堂上能说会道,又会实务操作,熟悉一线的生产实践。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常常理论教学教师较多、懂技能的实训教师不足,这使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遇到不少困难。由于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进行,高职教师往往需要下企业、进车间挂职锻炼、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践。但很多教师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仍然停留在高校教师就是在“书斋”做学问、课堂授课的传统观念中,认为下企业、进车间不仅耗费时间,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且降低了教师的身份,不仅没有积极性,反而存在抵触情绪。并且教师挂职锻炼、下企业指导学生的业绩考核、工作量计算等都属于新问题,还处于探索之中。种种这些问题都对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薪酬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和教师管理的难度。

  另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需要一大批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熟悉生产流程、技术,技能娴熟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一些实务课程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可以弥补学校专任教师的不足。但是,这些兼职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职业培训,不熟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不娴熟,教学能力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些兼职教师还隶属于原单位,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学校很难像专任教师一样对他们进行管理,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五)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对于工学结合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新要求,现有的质量监控体系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一是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盲区,表现为教学质量监控主要集中于校内、课堂,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监控较为薄弱,对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几乎是空白,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是监控运行机制有待优化,特别是工学结合过程中没有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的监控运行机制。对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校内的督导、监控还处于没有意识或想监控却又无法监控的状态。而企业对在校学生实习实训不能像管理企业员工一样管理,也不像学校管理学生一样进行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和质量监控比较宽松。同时,企业对经常性参与校内质量监控缺乏意愿和动力。

  三是质量评价价值取向有偏差。目前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有学生评价、同行互评以及督导评价,主要是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较少。这种评价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重视学生知识的考核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素质的评价。

  (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制度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工学结合教育思想要想真正落实,相应的管理机制要想真正建立,都需要制度加以规范,予以保障。应该说,多数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要真正落实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度也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完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保险、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教师挂职锻炼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完全建立,落后于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束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总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现有的教学管理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工学结合教育发展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只有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推进高职教育的健康科学发展。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教学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实训教学改革探析论文07-18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11-15

关于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论文08-06

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实训教学改革探析论文07-18

工学结合模式下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论文08-04

工学结合的高职工商管理探讨论文06-30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教育论文08-04

有关工学结合的高职工商管理探讨论文07-01

浅谈高职护理临床课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