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

时间:2022-04-01 19:20:16 地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

  峨眉山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在古生物与地层学、构造学等地学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1

  1、引言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遗留下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在1996年被列入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它保存着超过4亿年的沉积记录,记录超过8亿年的地质历史,又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因此不仅有震旦—寒武系界限国际层型参考剖面等典型的地质剖面景观,又有峨眉断块山、五显岗、河流深切峡谷等多样的现代地貌景观。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完成的1∶20万填图初步揭示了峨眉山地区的地层及构造特征,这期间对峨眉山及邻区典型地层剖面进行详细的古生物、古环境方面的研究。在峨眉山自然(地质)遗产方面,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化发展等方面,这些研究一方面未对峨眉山地质遗迹资源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另一方面并没有有机地将地质遗迹与峨眉山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整体研究分析,探讨地质遗迹研究的科学意义。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考察,分析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整体评价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并简要分析地质遗迹研究在地学方面的科学意义。

  2、峨眉山区域地质背景

  峨眉山地处扬子板块西缘,按大地构造属性划分,归属为上扬子陆块川中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断块山。以北东走向的峨眉山断层、北西走向的丰都庙断层为界,将峨眉山地区分为3个一级断块,西侧为峨眉山断块,南东侧为二峨山断块,东侧为峨眉平原断块。峨眉山断块整体是一个大背斜———峨眉山背斜,轴向走向近南北,核部在张沟—洪椿坪一带,出露震旦系地层及晋宁期花岗岩。峨眉山背斜受到后期的改造,形成三侧由断层围限的钝锥形断块山,北侧以左旋走滑断层麻坝子—万年寺—大峨山断层为界,南侧以右旋走滑—峨眉山断层为界,东侧以报国寺—伏虎寺逆冲断层系列为界。

  从断层与地层的穿切关系来看,这一系列断层均切割白垩系属于新生代活动断层。震旦纪以来,峨眉山地区除了缺失中、晚奥陶世、志留纪、石炭纪沉积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峨眉山地区基底底部是一套酸性的侵入岩,基底之上为峨边群一套浅变质岩和砂岩组合,其中含少量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震旦系开始至中三叠世,经历了在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洋、特提斯洋中由南向北旋转性漂移过程中与相邻陆块(华夏陆块、华北陆块、印支陆块等)在不同时期差异性作用的发展演化史,沉积建造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三叠世开始,受印支运动影响,海水退出中上扬子,处于区域挤压环境,盆地性质与演化发生了强烈变化,发生华北、羌塘、松潘—甘孜及兰坪—思茅等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碰撞沉积建造也由开阔海碳酸盐岩台地、半局限台地、半封闭海湾膏盐湖相到陆相碎屑岩含煤岩系变化过渡。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开始中、上扬子地区受太平洋板块和印支板块向中国板块斜向俯冲的影响,进入内陆湖盆沉积阶段,并在侏罗纪时形成内陆大型坳陷湖盆,而在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构造作用加强,发育压陷盆地。这一时期主要为一套陆缘碎屑岩沉积。自古近纪以来,受青藏高原与欧亚大陆碰撞,地壳向东挤出的影响,研究区发生大规模的隆升,地层遭受剥蚀改造,仅在平原地区沉积砂砾岩。

  3、峨眉山地质构造

  大峨山断块整个为一个大背斜———峨眉山背斜,背斜核部在张沟、洪椿坪一带,出露晋宁期花岗岩。背斜轴面走向南北,西翼为震旦系—二叠系一套地层,地层产状稳定,断裂不发育,平均产状为270°∠10°左右,越远离核部,其倾角越趋于平缓。背斜东翼地层相对比较完整,震旦系—白垩系地层除了晚奥陶和志留系—石炭系之外均有出露。

  但是其地层产状随着远离背斜核部的距离不同差异较大,在靠近洪椿坪—麦地坪一带出露的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产状相对比较稳定,和西侧翼呈对称分布,平均产状在80°∠15°左右。但是在五显岗—大峨山—新开寺一带,北侧地层受到万年寺向斜的影响,在峨眉山背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二叠统须家河组为核部的对称地层,地层产状平缓,平均倾角不到10°,在南部万年寺向斜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后期断裂带穿切破坏了向斜的对称结构。

  再往东侧翼东部会发现中生代地层近垂直分布,并且在钝锥形断块上前端,地层发生了倒转。这种地层的缩短和变形在距背斜核部同样距离的南北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大峨寺的走滑逆断层以北地区,地层变形相对较弱,三叠系和中生代地层近直立,倾向向东,地层并没有发生倒转,中生代地层出露宽度也达到5km左右。

  而在大峨寺走滑逆断层附近,或者是穿过大峨寺断层的地层,地层变形相对强一些,地层也近直立,但是倾向向西,地层发生了倒转,中生代地层发生了明显的缩短,出露宽度在2.5km左右。到了大峨寺断层以南地区,新开寺—报国寺一带,地层倾角为60°左右,倾向向西,地层倒转,地层变形强度最大,甚至影响到了二叠系地层,使其在这一带剥蚀殆尽。

  从峨眉山地质结构来看,自新生代以来,峨眉山主要经历了2期构造挤压变形。第一期变形主要形成了峨眉山背斜和峨眉山走滑断层这2个控制峨眉山的构造体系。在这期变形中,来自西部的挤压力使得峨眉山断层以北的地区发生弯曲,形成峨眉山背斜,在东西向变形近均匀,而在峨眉山断层以南地区,地层几乎不发生变形,两侧地层的变形差异使得峨眉山走滑断层形成,并以左旋走滑为特征。在第一期变形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受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峨眉山背斜核部遭受风化剥蚀,并使老的地层出露地表。

  第二期变形发育在第一期基础上,其应力主要集中在钝锥状断块山的顶部,在这一期变形中形成了大峨寺断层、万年寺断层等一系列左旋走滑断层,在断层一线以南,地层主要发育报国寺断层、伏虎寺断层、牛背山断层等一系列走向南北的逆冲断层而发生地壳缩短。并且在断层一线以北,地层发生了褶皱作用,相比之下,大峨寺断层以北地层变形相对较弱。

  4、峨眉山地质遗迹资源体系

  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四川峨眉山内形成了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特色鲜明的地质遗迹景观,其中,麦地坪震旦—寒武系国际层型参考剖面、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峨眉山断块山等现代地貌以及峨眉山玄武岩和峨眉山花岗岩是峨眉山知名度最高的地质遗迹景观。

  在构建地质遗迹资源体系的过程中,作者对峨眉山及邻区地质遗迹进行了详细的基础调查,并通过定性、定量评价,除了选取峨眉山风景区内重要地质遗迹作为构造单元内地质遗迹代表外,将构造单元内有代表性但位于风景区外的地质遗迹也列入该地质遗迹资源体系,以期该地质遗迹体系在构造单元尺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参考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自然遗产标准、国际地科联(IUGS)地质遗迹标准、《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和目前专家的意见,峨眉山风景区内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可分为地质(体、层)剖面、古生物活动遗迹、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环境地质遗迹等5大类、18个亚类共60余处地质遗迹点。具体地质遗迹景观的分类、名称如表1所示。

  5、峨眉山地质遗迹的地学意义

  峨眉山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在古生物与地层学、深度地球动力学、沉积学、构造学等地学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1)古生物与地层学方面:峨眉山保存着超过4亿年的沉积记录,记录超过8亿年的地质历史,而且新生代的构造抬升使峨眉山成为为四川盆地内最高峰(最高海拔3079m),沉积地层得到最大程度的出露,可以作为上扬子地区地层序列的典型代表。

  其中尤以麦地坪震旦纪—寒武纪剖面和龙门洞三叠系剖面出露序列完整,古生物化石丰富。麦地坪剖面作为国际震旦—寒武系层型参考剖面,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展开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总体上此剖面具有几个特点:

  ①层序清楚;

  ②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界线在沉积上是单相连续的;

  ③化石丰富,分布清楚,特别是富含软舌螺和似软舌螺类、原球壳类等小壳化石;

  ④交通方便,可以长期保存。龙门洞剖面三叠系剖面沿公路及龙门河畔连续出露,并且其地层近似直立,部分略有倒转。剖面层序完整、沉积相标志丰富,并且周边交通方便,是研究三叠系地层的理想剖面之一。

  (2)地球动力学方面:峨眉山玄武岩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研究最详细的地幔柱成因玄武岩。

  一般认为峨眉山玄武岩起因于地幔柱,是由于核幔边界(CMB)热交换变化引起的,所以峨眉山玄武岩首先在地幔地球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时间对应Kiaman负极性超静磁期的结束,对峨眉山玄武岩的地磁学研究在研究地磁场起源和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峨眉山玄武岩的主相喷发时间约为260MaBP,与二叠纪晚期生物灭绝事件时间相当,它的研究在探讨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及相应的地球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除峨眉山玄武岩之外,峨眉山风景区内出露的峨眉山花岗岩,形成于8亿年前,作为扬子板块的基底,对其研究可以为扬子板块的早期演化提供有力证据。

  (3)沉积学方面:峨眉山丰富的古沉积构造可以作为古沉积环境恢复的典型实例,如龙门洞三叠系剖面由于其完整的层序出露是研究滨岸沉积岩的理想剖面,另外由于峨眉山持续的抬升运动,河流持续下切,形成普贤石船、双桥清音等典型的河流侵蚀遗迹也是研究河流侵蚀作用的理想场所。

  (4)构造学方面: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峨眉山断层等地壳构造变形,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过程中,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壳向东挤出而导致的峨眉山断裂和褶皱系统的发育,因而对峨眉山地区的构造解析对该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提供有力证据。

  结论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遗迹资源可以分为地质剖面、古生物活动遗迹、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环境地质遗迹5个大类,18个亚类,共60余处。峨眉山沉积的完整地层序列为风景区各类地质遗迹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而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为地质遗迹的发育与分布提供了外动力条件。峨眉山的.地质遗迹研究在古生物与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动力学、构造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2

  1、峨眉山大庙飞来殿的旅游价值

  1)古建筑博物馆。大庙飞来殿建筑群占地总面积19432.18m2,木构建筑群2119.6m2,由山门、观音殿、九蟒殿、香殿、飞来殿、灵宵殿等组成,由低到高,依山而建。集中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物,体现了各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特色,被称为是“古建筑博物馆”。它对于建筑学家来说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对于普通游客来讲也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欣赏价值。

  a.飞来殿蟠龙柱。飞来殿明间左右两柱上塑金身泥胎蟠龙各一条,凡是见到该龙柱的人无不为其造型和神态所惊叹。龙柱上的龙有飞舞离柱而去之态,为宋元风格,其造型奇特,工艺精湛。金龙的身上各站立着身体微微向前倾的金童和玉女,金童双手合十念阿弥陀佛,玉女手握药勺施药拯救天下众生。

  b.屋脊装饰。中国古建筑屋脊通常会有装饰。鸱吻是屋顶正脊两端的构件,既起到固定作用,也具有装饰和象征意义。大庙飞来殿各建筑建于不同年代,鸱吻造型也各不相同。山门为鱼形,鱼头鱼身;九蟒殿为鱼身龙首形;香殿、飞来殿为龙形,形态张牙舞爪,香殿鸱吻背部有剑把和背兽,身上有鱼鳞纹,飞来殿鸱吻有背兽无剑把,身上有波浪纹;灵宵殿鸱吻为龙形,线条简练。山门正脊中央佛手和寿字,寓意幸福和健康长寿,是历来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和追求的目标。香殿和飞来殿戗脊有仙人引兽装饰,香殿仙人引兽有三个兽相:龙、凤、狮子;飞来殿仙人引兽装饰有五个兽相:龙、凤、狮子、天马、海马。香殿和飞来殿仙人引兽造型和神态各不相同,飞来殿造型手法细腻,形态逼真;香殿造型更具有民间色彩,惹人喜爱。无论造型如何,它们都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其中仙人骑凤,表示腾空飞翔,吉祥如意;兽像是驱逐魔邪、逢凶化吉、防灾灭火的象征物。除以上两点以外,大庙飞来殿的斗拱、木构架、细部装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2)佛道共存。杂神群祀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在峨眉山的各大庙宇也是独有,但在大庙却一直保持着佛道和睦共处。大庙飞来殿建筑群中飞来殿原是道教场所,供奉东岳大帝,即泰山神;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峨眉山天台和尚借居此处,始供佛像,取名飞来寺;从此这里佛道共处,杂神群祀。目前观音殿供奉属于佛教,灵宵殿供奉玉皇大帝属于道教,仍然保持了佛道共处。大庙的九蟒殿、香殿、飞来殿内佛像已毁成为空庙,香殿两边有“非道却传千年香火,无神无像且看万人来朝”的楹联,既是目前大庙现状的一种体现,也道出了道家大道无为的思想。观音殿对联“妙哉异哉奇哉漫道天外飞来,神矣仙矣佛矣皆由人心所造”,则道出了为什么佛道能长期共处的原因,无论是佛是道都寄托了人们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期盼。

  3)风水宝地。古建筑选址一定要对建筑地点的气候、地质、地貌、生态和景观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查看和评判,选择“阴阳之交”“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淮南子天文训》说:“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意思是说天地由太始元气生成,轻的气上升为天,重的气下降成为地,这轻的气和重的气就是阴阳二气。《管子枢言》认为气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由此类推世间万物都是气的生化结果,因而聚气成为风水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清范宜宾“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所以风水学家概括出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风水宝地”环境模式。大庙飞来殿的文物建筑价值不只是飞来殿本身,还有整个建筑的选址环境是一处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该殿坐西朝东,背倚峨眉仙山群峰,左右有赖子河、初石河环抱,东面旷野平川,长年东风与西流相撞,造成阴阳互补的气脉环流,仿若太极。据当地人介绍:在雨后初晴的清晨,太阳升起之时,曾看到东方太阳照射下的暖气流,与山间溪流中产生的冷气流相撞,在飞来殿上方形成太极图案,由此现象也看得出飞来殿确实是一处“阴阳之交”“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4)美丽的传说。据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碑文记载:“庙之经始,莫能究,淳化、崇年断碣略云,庙址神所自择,当一夕有风雷之变,迟明小殿巍然,自是民无蒺藜,年谷丰登。”意思说庙址是神所选择,殿为飞来之物,所以叫飞来殿。该传说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明崇祯八年,嘉州太守郭卫宸为大殿题写匾额“飞来殿”,悬挂于大殿门上,增加了大殿的文化气息,大殿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5)庙会习俗。大庙独特的佛道教文化,也在当地人心中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人们来大庙既可以拜佛也可以问道。尤其是每年正月初八是峨眉山民间习来已久形成的朝大庙的日子(该民间习俗从清初开始,至今已有300多年了),这一天是阎罗王生辰,百姓们都要去大庙朝拜。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正月初八这天大庙云集了近3万人来朝拜,可以说是盛况空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庙飞来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与峨眉山其他景点进行比较,我们对大庙飞来殿的旅游开发优势进行了总结。

  2、大庙飞来殿的旅游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大庙古建筑的审美和科学价值、佛道共存的独特文化价值、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等都是大庙飞来殿作为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在峨眉山乃至四川来说都是少见的。就峨眉山来说,古建筑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等,但一座寺庙集中了宋、元、明、清四个时期的古建筑只有大庙;峨眉山曾经也有佛道共存的寺庙,如报国寺原名“会宗堂”,就是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意思,但目前报国寺只保留了佛教。因此大庙作为古建筑博物馆、佛道文化融合和藏风聚气的宝地,与峨眉山其他资源具有互补性,而无冲突或雷同。

  2)地理优势。大庙飞来殿位于峨眉山市西北角,距离市区2km,大约10min的车程。地理的优势是大庙进行旅游开发的一个必要前提,目前大庙已被纳入峨眉山市10min城市旅游休闲圈旅游项目建设中。

  3)环境优势。大庙周边保持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但在这里的环境优势指的是峨眉山旅游业发展的环境优势。峨眉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佛教文化,对海内外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2003年起,峨眉山打造“中国第一山”,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游客数量呈现迅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发展形势令人鼓舞。大庙的旅游开发可以借助峨眉山景区旅游发展的东风,逐渐树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形象,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

  3、大庙飞来殿旅游开发建议

  大庙的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才能够在旅游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古建筑博物馆和佛道共存是大庙的资源特色,与峨眉山其他资源具有互补性,同时对游客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围绕这一点,可以以拜佛问道、古建筑观光为主题,开发旅游产品。

  1)树立旅游形象。大庙的旅游以观光为主,没有对外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通过旅游开发,应该首先明确主题,树立形象。建议以拜佛问道、古建筑观光为主题,进行标识和口号设计。

  2)加大宣传力度。大庙的客源除当地民众外,主要由导游将部分来峨眉山旅游的游客带过去,导游的讲解和沟通是我们提高大庙知名度的一种途径;但在峨眉山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应该通过政府的引导,拓宽宣传渠道,增加宣传力度,使大庙真正融入到峨眉山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中,成为峨眉山旅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改善旅游设施。大庙周边的旅游设施还不够完善,虽然离市区较近,但并没有开通到大庙的班车,坐出租车去花费又较高,成为制约人们去大庙旅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另外大庙的休闲、娱乐、餐饮和购物等设施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4)保护生态环境。大庙周边被村落和农田所围护,在旅游开发和旅游设施改善时,应该保留其原有的田园风光,避免生硬地植树造景,避免修建与大庙古建筑群不协调的现代化建筑设施。大庙作为古建筑群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大庙佛道共存的文化特色,是峨眉山景区其他景点所不具备的,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旅游开发前景广阔。通过合理的旅游策划和开发,大庙门庭冷落的现状才能改变,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才能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才能实现对大庙的进一步保护;同时对古建筑文化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相关文章:

街舞的特征及其运动价值11-11

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理工论文07-22

易老和谐思想的基本构造及其现实价值试论09-23

信用保险及其特征11-09

构造地质学社会实践报告07-21

试论诚信及其价值10-14

街舞的价值及其推广11-07

人力资本及其价值提升08-17

浅谈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11-14

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