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

时间:2020-08-31 12:01:18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

  当下的“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是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对其的分析、研究,对往后我国流行歌曲的民族化大题意义非凡。但是,目前,无论是音乐专业人士还是非音乐专业人士,对其民族化特点的论述,几乎全部集中在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角度,如《中州学刊》2008 年3月的载文《论周杰伦“中国风”歌曲的怀旧情结》、《甲壳虫》、2007年2月的载文《“中国风”往哪一个方向吹》等;而所谓涉及到音乐学的,如《观察与思考》2008年9月的载文《经典邂逅,一场中国风音乐》、《艺术教育》2008年第12期的载文《“中国风”流行歌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等文章,都未能进行深入的分析,故很难对中国流行歌曲未来的发展产生直接与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音乐学角度为切入点, 对“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从题材、歌词、调式、旋律、配器、演唱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对往后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发展有益的启示。

“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

  一、题材选择与歌词写作的民族化在题材选择方面

  “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多以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或者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事物为主要题材。比如《Susan说》以我国传统京剧名段《苏三起解》为蓝本,对其进行提炼、加工而作;《三国恋》是以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争战故事为题材,如歌中唱到“将军北方粮草占据,六马十二兵等待你光临,胡琴诉说英雄事迹,败军向南远北方离”; 《又见花木兰》则以中国脍炙人口的女子英雄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为题材和基点,来赞美当今女性的果敢和洒脱。这些传统的题材,突破了以往流行歌曲大多在现代都市情爱中不能自拔的套路,由“小我”走向了“大我”,由“卿卿我我”走向了“崇高”,让人耳目一新。流行歌曲题材选择的这一转变,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国大众对中国流行歌曲惯用的爱情题材尤其都市情爱题材已经腻了,厌倦了,需要换换口味了;二是由于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从业者急于开拓海外市场,需要文化身份标识, 所以选用了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题材。在歌词写作上,“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有很多特点,民族化的程度很高,总体来说其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选用了大量的已经被中国普通民众广泛认可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词语,作为歌名,或充盈歌词。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本草纲目》、《霍元甲》、《乱舞春秋》,陶喆的《孙子兵法》、《唐宋元明清》,林俊杰的《曹操》、《江南》,吴克群的《将军令》,胡彦斌的《葬英雄》、《皇帝》,后弦的《西厢》, SHE的《十面埋伏》、《中国话》、《金钟罩铁布衫》等歌曲,听众一听到这些歌名就马上能感知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另外,在歌词方面,比如《七里香》中的“窗外的麻雀”、“鲜艳草莓”、“窗台蝴蝶”、“院子落叶”、“饱满的稻穗”、“熟透的番茄”,《发如雪》中的“东流水”、“锁眉”、“红颜”、“扎马尾”,《千里之外》中的“屋檐”、“风铃”、“燕”、“浓雾”,《菊花台》中的“月弯弯”、“夜”、“霜”、“北风”等。歌曲创作者选用这些词语来丰富歌词,使得作品很容易获得广大中国百姓的亲近感。

  (二)其歌词的最大特点是文、白夹杂,走向了含蓄。这主要由于在歌词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修辞,如比喻、拟人、用典等。最常见的是比喻,如《七里香》一歌中,“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一句,惟妙惟肖;《千里之外》中“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让人称奇;《龙拳》中,“这民族的海岸线像一支弓,那长城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更是让人叫绝。这种把“具体实物与美好的感觉相联系,使整首词流动着空灵而生动的.韵致,……或者将具体事物虚化,有助于欣赏者对歌词的理解和接受,也避免了作品呆板平淡的弊病。”[1]而且,这种“古色古香的歌词最易点燃国人心中的文化乡愁,人们不再担心这些歌不是中国的,聆听者的民族认同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而且,这种民族化的话语实践,不但有助于中国流行歌曲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消解文化殖民的危机感,也顺应了中国特定文化语境的要求”,[2]这正是“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歌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调式选用与旋律写作的民族化

  (一)在调式的选用上,“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大多采用了五声调式。比如《东风破》是G清乐宫调式、《菊花台》是F清乐宫调式、《susan说》是A清乐宫调式、《千里之外》是D清乐宫调式、《花田错》是A宫调式;另外,也有采用羽调式、徵调式的, 比如《离歌》是E清乐羽调式、《曹操》是D清乐徵调式。我们知道,五声调式是中国音乐尤其民间音乐历来常用的最主要的调式,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五声性作品很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也很适合中国大众跟唱。这使得“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与生就有了与民众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另外,中国大多数民族乐器最适合演奏五声性作品,这使得“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中的民乐伴奏与作品很协调,强化了中国特色。

  (二)在旋律写作方面,“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旋律写作在向中国传统音乐艺术靠拢。 1.旋律写作简单,很类似中国传统民歌。 “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创作者抛弃了之前的流行歌曲创作者一味追求歌曲旋律中音符堆积、音程大跳频繁、变化音层出不穷的喜好,歌曲的旋律简单明朗、节奏清晰、音程少了大跳而多以二度和三度为主,使得音乐形象清晰明了。而旋律简单、音符分散,使得歌词中大多数字词所占的时值延长, 而且“音符变化幅度比较小,歌手和欣赏者可以在变化不大的空间内,清晰地唱出每一个音符自身的华美,用各种音色和情感来宣泄音符和歌曲的魅力”。[3] 2.旋律走向以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叹声”为主。大多数“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声乐艺术作品的旋律整体下行或者平行的走向,即“叹声”走向。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的歌曲,几乎每首歌的旋律都是“叹声”走向,尤其如《东风破》中的“一盏离愁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还没有走,就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几句,每句都是下行。这使得“中国风”流行歌曲很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心理和听赏习惯,使其很快在大众中流行起来。

  三、配器上的民族化在“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配器中,选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乐器编配其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民乐编配始终以主旋律为中心,为主旋律服务,使歌曲伴奏的主部感增强。最具代表性的像信乐团的《离歌》贯穿始终的二胡,袁耀发的《花落随》中大段使用的古筝、二胡、琵琶交替或交叉演奏,后弦的《西厢》中也采用的二胡、琵琶还有竹笛演奏,这些民族乐器演奏的乐句都和整首歌的歌唱旋律或伴奏主体部分 (大多以电声乐器演奏为主)相近或者相似,极大地强化了主部旋律。另外,像《清明雨上》等歌曲的几处间奏都是用中国民族乐器———古筝、二胡、琵琶等变化重复前一乐句。这很类似于中国传统器乐合奏如《慢六板》、《中花六板》、《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乐曲中各声部与主旋律若即若离,从而使整首作品的主调感极为明显的特点。“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中, 民族乐器始终为主旋律服务的程式,不仅使得自己和以往那些编配其中的民族乐器很有“炫技”、和“喧宾夺主”嫌疑的流行歌曲区别开来了,而且也使得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很注重发挥民族乐器音色的最佳表现力,并且始终为歌曲的主题情绪服务。在“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中,选用最多的就是二胡和琵琶。如《东风破》中二胡演奏的过门透露出难以掩饰的忧伤, 映衬了此歌中“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还没有走,旧地如重游月圆人更寂寞”等语句营造的哀伤之情; 《岁堤春晓》中琵琶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映衬了此歌凄凉的氛围,而尾声处加进的二胡演奏更是强化了此歌“我煮酒浇愁夜未眠,逝水成往昔流年”的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无奈之情; 《离歌》中前奏、间奏、尾声处如泣如诉的二胡演奏十分到位地照应了此歌所言“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的落寞之情。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由于制造材质的不同,很多乐器的音色相差很大,而又由于历来使用群体的不同,更使得每种乐器最适合的情绪表现类型几乎都只有一种,如古琴由于历来大多为文人所用,所以其最适合表现深沉的意境,二胡、琵琶由于长久以来大多为盲人、歌妓所用,所以其最适合营造悲凉的氛围。“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创作者们,根据歌曲的具体内容而选用音色最适合的乐器为之伴奏,更是强化了歌曲的中国特色。

  (三)注重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的横向连接以及纵向交织,使得前者“中国化”、后者更加“民族化”。在横向连接方面,如《菊花台》中的伴奏,几乎每个乐句都是吉他演奏前半句,古筝演奏后半句,使得吉他音色的轻盈和古筝音色的厚实巧妙的连接在了一起,就像钢琴的高、低音过度一样自然。纵向方面,主要是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共同形成“紧打慢唱”的中国特色效果。如《半面妆》和《少年中国》的间奏,都是吉他慢奏、琵琶快速的碎音演奏,这让听者很容易想到中国京剧中最重要的特点———“紧打慢唱”。这使得伴奏不仅与音乐作品整体协调,又起到了为作品锦上添花的作用。

【“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相关文章:

1.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审美特征研究

2.“中国风”流行歌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

3.网络歌曲流行因素研究艺术论文

4.青春流行励志歌曲

5.最新好听流行的励志歌曲

6.励志的流行歌曲

7.动画电影创作中的民族化语言艺术研究论文

8.励志流行正能量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