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资对我国电信产业的冲击及对策

时间:2023-02-27 13:22:2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外资对我国电信产业的冲击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外资 中国 电信产业 寡头垄断 进入壁垒
  论文摘要: 近几年,电信产业虽然增长迅猛,但由于人为的进入壁垒造成长期垄断,致使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我国已经加入WTO,外资必定会大举进入我国电信服务市场,给我国电信产业带来巨大冲击。要想减轻外资的冲击,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建立完善电信保障体系,加强电信立法,扩大电信准入和有效竞争,制造对电信产品的需求等。 
  入世后,我国承诺加入《基础电信协议》,开放基础电信市场和增值电信市场。目前已有十多家跨国公司拿到我国电信市场的准入证。一旦我国电信市场正式开放,外国公司将凭借雄厚的资金、领先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同我国电信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我国电信公司面临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我国电信产业现状分析 
  1.电信业务量及电信业务结构 
  截止到2001年底,电信业务量以200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已达到3612亿元,同比增长了25%。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接近2亿门,全年累计增加2091.4万门。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达到2.2亿门,累计增加9063.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1.8亿户,累计增加5954.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5亿户,累计增加5954.6万户。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大国。 
  2001年,我国电信业务结构持续变化,移动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固定电话业务受到了强烈的异质竞争。全年移动电话的发展速度超过固定电话,其新增规模是固定电话的1.7倍,同时也大量分流了无线寻呼业务,使无线寻呼用户数不断下滑。在长途业务方面,IP电话已大量分流传统的国际、国内以及港澳台长途电话,分别达到47%、24%和35%。而无线市话则通过低廉的收费赢得大量用户,分流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原有用户,并对移动电话消费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带来恶性价格战。 
  2.电信服务市场格局 
  电信服务业包括基础电信服务和增值电信服务。基础业务是电信网提供的普通业务。增值业务主体是指借助因特网向广大用户提供接入内容和技术等信息服务的企业。基础业务中主要包括国际长途电话、国内长途电话、地方电话和蜂窝式移动电话。 
  (1)国际长途电话。中国联通公司已获信息产业部的批准组建国际长途网,但还处于建设过程中,因此目前仍由新电信和新网通垄断。 
   (2)国内长途电话业务。2001年10月12日,电信横切方案通过:以长江为界,将中国电信切分为南北两部分。中国电信将由南方公司继承,覆盖两广、浙江等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的21个省市。北方公司将与中国网通合并,继续使用中国网通的名称,业务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10个省市。拆分后,新的中国电信拥有固定电话用户约1亿户,北方电信拥有固定电话用户约6000万户。两强实力相差不大,形式上是双寡头垄断竞争局面。但是目前,中国电信是横切为南北两块,在固定电话方面,新网通和新电信依然会在各自的领域独家垄断,实际上形成双寡头垄断的局面很难,只不过是使固定电话收入进行了一次再分配,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铁通虽然也有自己的固化网,但只限于铁路沿线,短期内不可能和新电信、新网通竞争。要想解决重组后新电信、新网通在各自范围内对固定电话的垄断局面,可以保留新网通和新电信的全国骨干网,让两家寡头能利用现有网络把业务延伸到对方的势力范围,展开竞争。 
  (3)市话业务具有“最后一公里”的天然垄断性,一家用户不可能同时接两根电话线,新竞争者进入该领域必然处于劣势,难以给在位者造成压力。所以在市话方面仍然是新电信和新网通的天下。虽然联通公司也在国内开办了市话点,但其规模太小,目前仅限于天津市、重庆市、四川省三地,还不具备与新电信、新网通竞争的实力。 
   (4)移动电话市场目前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因此,从现有格局来看,属于双寡头垄断局面。在中国电信分拆以前,因为中国电信占据了骨于网,实力强大,为保护新兴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一直没有拿到移动牌照,无法进入市场,只能以小灵通进行抗争。此次分拆重组后,新电信、新网通得到移动牌照就顺理成章了。他们拿到移动通信牌照之后,每一地区的移动通信领域就会至少有三个以上运营商,竞争将会大大超过以往。 

【浅谈外资对我国电信产业的冲击及对策】相关文章:

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探讨06-03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4-22

浅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05-30

浅谈加快环保产业发展05-11

浅谈网络金融发展的发展及对策06-06

浅谈我国的医学教育状况论文04-22

分析我国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08-27

甘肃省发展储能产业对策思考05-31

浅谈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申诉06-02

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对策探析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