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2-09-28 19:11:04 初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著名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一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这一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著名建筑”一目时,由于初中阶段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著名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通过探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辩证关系的认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3、过程与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师教授古代文明的发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学习,启迪学生向他学习优秀品质;通过对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认识科学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情绪渲染法: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激情地讲述《伊里亚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希腊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人类与自然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一起怀着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体朗读教材引用《伊利亚特》中的一段诗歌,体验英雄史诗的雄壮美。

  析图法:通过读教材中大量有价值的图片,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隐含信息。如通过观察中外古建筑图片,认识这些建筑的特点并挖掘东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

  中外联系法和列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中外古建筑图片,列表比较古代东西方建筑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同探究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教师:有人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是谁如此大胆,出此狂言?

  学生回答:阿基米德。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首先,(板书)杰出的科学家:古希腊阿基米德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贡献?他的哪些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内容,提取有关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信息:发现浮力定律、杠杆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等。并通过故事认识他的贡献与他善于观察思考,热爱科学和忠于祖国的品质密切相关,通过他的事迹,促进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并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动脑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你如何理解他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句话体现了科学家什么样的情怀?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 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贞观之治"(重点)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联系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此后,教师可以以史为鉴,联系时政(点到为止)继这个环节结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课课精练》(练习册)和近些年的中考习题中的一些对应题目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放映《大明宫词》有武则天登基场面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学生让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而后教师进一步引用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句话的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来论证。

  (2)同步巩固:当场完成《课课精练》中的适应题和摘录的中考相关考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引用范文澜先生的话"唐朝只有两个半明君"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半明君是谁,并说出理由。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 用歌谣进行总结: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 轻徭簿赋重生产, 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 晚年称帝国号周, 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 引出"盛世"到开元。

  四、课外作业: 设计一张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布置下一课的预习提纲。

  ▲说板书设计:

  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4

  一、说重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史、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本课的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难点。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学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统;其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直观,通俗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变”,内容比较坚深、抽象,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尽可能通俗的讲解。指导学生读课后“自由阅读卡”,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价值。

  3、“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目的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远古祖先观察、记录日、月等天文现象的内容,将大小字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用事先剪裁好的圆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现象,学生直观了解天文现象。

  在学习历法时,拿出农历本,让全班学生观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阴阳合历。让学生写出24个节气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师用事先写好的24个节气的全称由学生朗读一遍。

  在学习医学时,在学生理解了我国古代医生诊断病情是用“望、闻、问、切”的含义后,由师生扮演医生和病人,对四种诊断进行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四种病情诊断的含义。

  4、“屈原和钟古之乐”。一、粗略介绍一下屈原生平;二、师生共同归纳出《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说学法

  1、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应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习本课后,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造方法,探索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课。

  2、对“文字的演变”,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来,学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写成现代字。

  3、“动脑筋”: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

  4、“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用象形、直观的模型,二十四节气和师生编演历史小剧,使学生了解这些成就。

  5、“屈原和钟鼓之乐”一目,介绍屈原生平和《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对编钟作简要介绍。

  6、完成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们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们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们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们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们,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们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们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们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们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们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们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们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们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们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们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们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们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们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们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们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们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们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们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们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们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们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们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们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们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 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 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失败,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依据: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纲领性文件,也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指针,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义。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评价拿破仑 的重要载体,正确把握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将“《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拿破仑主要活动及评价。

  依据: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拿破仑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拿破仑的活动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

  因此将此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38分钟)

  导入

  我抓住学生兴趣点,播放电影《博物馆奇妙夜Ⅱ》中关于拿破仑和三大恶魔的搞笑对话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历史上的拿破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法国大革命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我就是学生参观的导游。

  第一展厅:攻占巴士底狱

  ——情境再现,夯实基础(6分钟)

  首先进入在第一展厅里。通过观看视频,我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排山倒海的冲击。并在播放结束后回答问题,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再针对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 是“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比较得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 识。

  二 是“攻占巴士底狱”。我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设问:“巴黎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狱的原因是:巴 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说明人民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 唯物史观。

  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展厅,亲身体验更加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展厅:《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点。(12分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因此,这一展厅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史学家”和“图说历史”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影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第 一板块:“我是小小史学家”。我精选《人权宣言》中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学生结合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再进行合 作探究,并开展“比比看,谁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史学家”。掌握《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它所 倡导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 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 二板块:“图说历史”。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 特色——插图和辅栏,设计“图说历史”环节。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共和国诞生等基础知识,理解法国革命在不断深入发展,得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 产阶级革命。

  最后,教师设问:“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国形势急剧动荡,历史将给谁机会?”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三展厅,体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三展厅: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2分钟)

  “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改变了法国历史,震荡了欧洲,引 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针对这个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三步曲”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互帮互学为 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 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具体展开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识,把握基础,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知识马赛克”的图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填充内容,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具体内容,为第二、三步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识,分组探究,分析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让学生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作用作出正确的分析,我提供了三个中心议题,学生用不同方式展开分析研究:

  雾月政变: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揭示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

  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合作探究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的作用,展开讨论,我深入两个组适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并最终推选发言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阐述小组观点,老师根据发言情况做及时补充。从而明确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都具有两面性。

  第三步,高潮: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 过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学生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有了正确的认识,突破“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个难点就水到渠成了。我针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提示学生评 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评价。教师总结提炼,强调拿破仑 战争的两个阶段和后期侵略战争与第一帝国灭亡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如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对拿破仑个人评价的辩 论,我将及时引导学生课后在更详实的资料搜集基础上将辩论热情释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题活动”课中去。

  留言厅——畅所欲言,心得疑问

  “ 心得与疑问”是课标川教版教材极富特色栏目,它有利于学生及时抒发自己学习感想,记录自己学习的疑问,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 及时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心得与疑问”设计为“留言厅”,让学生在《英雄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先写下自己的学习本课的心得和还存在的疑惑,然后让学 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和评价,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三)作业布置:(2分钟)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学习测评”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课堂完成时间不够,留到课后合作完成。

  四、板书设计

  本课我通过PPT设计提纲式板书,利用黑板书写副板书,伴随教学进度呈现。这样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以 上就是我对《法国大革命》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川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然,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7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突出地讲了“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与“商鞅变法”两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以及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置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断、推理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树立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重点、难点:

  本课有两个重点: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及意义;二是商鞅变法。

  本课的难点是“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即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与各国变法之间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或“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因为本课内容难度较大,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所有教学内容均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关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广”这一目的可以分为“铁农具”和“牛耕”两个部分来讨论。

  1、“铁农具”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其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原因是什么?(多媒体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然后组织讨论)。

  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铁器分布非常广泛,说明铁农具不仅开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广。

  2、“牛耕的使用推广”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②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3、“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这一小目下可设置问题: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组织学生拓深、拓宽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补充)

  二、关于“商鞅变法”可设置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信变法?(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

  2、你知道“商鞅舌战”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吗?请讲给同学们听听。(对商鞅变法主要的经过补充一些故事,这样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中哪条措施最重要 ?为什么?

  4、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将内容与作用结合起来,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挥,教师随机演示)

  内 容 作 用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废除了旧制度 增强了国力

  奖励耕战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建立县制 增强了秦军战斗力

  总结:

  1、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2、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拓展延伸

  1、设置材料问答题:

  (多媒体)有一次,前总理朱镕基在北京观看话剧《商鞅》。当该剧最后演到商鞅因变法被旧贵族们处以极刑车裂而死时,朱总理潸然泪下,感慨地说道:“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①设问:旧贵族为何这样仇视商鞅?商鞅遇害后,他的变法事业失败了没有?为什么?朱总理的话表达了他一个怎样的信念?

  ②问答题:

  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说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最后一课。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之中。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因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才能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本身的内涵并为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做准备。只有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才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理解我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的原因和意义,才能使学生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使发达国家成为最大获利者,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凸显了它给世界发展带来的弊端。

  由于目前对全球化的态度,世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要求初三年级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师生共同通过对已有材料进行挖掘和广泛地收集资料进行必要的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和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还要让学生能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利弊的分析,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通过学习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中国的对策,让学生理解中国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3、过程与方法

  材料解析法:通过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得出正确的认识。

  合作探究学习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还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已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自主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感受经济全球化。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参与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课堂辩论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生辩论后指导学生得出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评价标准:①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标准;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标准。

  中外联系法:引导学生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对策,理解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992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致辞时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教师提问:加利的话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学生回答:经济全球化趋势

  教师设问,导入新课: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如何到来的?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课学习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感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课堂抢答:当经济全球化浪潮袭来,我们身边的哪些事例能证明我们在不断采撷经济全球化的浪花?

  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海马汽车、奔驰轿车、家乐福、耐克、海尔集团、波音飞机……

  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就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师提问: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1)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环境;(2)各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师提问:可见,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它有哪些具体表现?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

  A、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有关要求

  B、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较快发展的史实。

  (3)知道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内乱不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我历史上罕见的,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布局日趋合理,也开始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习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4)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西部开发应注意什么?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你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以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除战乱因素外,还因为北方长期以来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人们向往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因此进行知识迁移时,要让学生具备“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环境意识。

  3、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4、本课难点:阐明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

  5、关键点: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教材处理

  1、学情、知识点的心理因素分析: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跨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既需要及时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而且学习习惯处于转型时期,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经过半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及简单的评价。就本课而言,理解西晋的兴亡和淝水之战并不困难,难就难在理解西晋灭亡的后果和淝水之战的影响成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因此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顺序,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并连续设问,这样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之后,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到现实中来,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如何开发西部、建设家乡?”这样学习历史的目的就达到了。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既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1、采用问题教学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问题,以图说文,联系现实,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3、自学讨论,师生合作教学法

  提倡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是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5、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实现知识迁移,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顺应教改趋势。如淝水之战前后蕴含三个成语故事,引导学生讲出来,就是语文知识的渗透,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就要启发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10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中历史说课稿川教版,希望能帮到你!

  大一统的汉朝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与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与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与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说课稿11-02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10-28

初中历史经典说课稿优秀06-05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优选)09-19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04-27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20篇)03-25

初中历史说课稿(15篇)11-02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15篇)09-23

初中历史单元说课稿(精选13篇)08-26

初中历史说课稿(合集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