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29 14:34:37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通用6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通用6篇)

  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 篇1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与求的矛盾

  供:一方面,国家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实行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应地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有些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

  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很多农民放弃农田进城打工;

  三是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

  四是“海归”人数增加。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有些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或专业设置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3、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就业能力偏低,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但高等教育的改革却滞后于社会的需要。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由于没有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机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必然降低,就业成功率自然不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变化迅速,而高等教育本身却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难以吻合,这些都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4、大学生职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大学教育是脱离了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所认可的培养较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在享受这个层次的教育时,学生个人必须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其高等教育费用成绝对正比或是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这样两种心态的交合就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

  1、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毕业生应该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认识,大学生毕业就业时要客观地分析、评估自身综合条件,应该遵循人才市场规律,人才要同人才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寻求一个适合的职业,在就业之后再选择职业,现在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毕业生不应一味地对职业挑剔,而应更加务实。薪资的高低是由市场和竞争力决定的,所以毕业生对市场的职业发展情景应该实时分析,对当今的市场需求准确把握的同时,也要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自身情况为依据将全新的职业竞争力积累起来,只有自己站在主动地位,才能够应对突发情况,发现新的职业增长点,保证自身价值的持久性、增长性。

  2、高校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就业岗位出现脱节,专业趋同,而且严重的供过于求。在教学方式上,没有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设备,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求职人员时,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事实上许多应届毕业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动手能力也不强。所以就业难,不仅仅是就业环境和经济形势的问题,我们的大学生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及时以改正和完善自我。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探索,中国最近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准就业”方案。该方案将改变传统的大学生等待就业岗位的模式,把大学生集中起来,以高校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进行实践培训,通过国家标准让大学生在“准就业”岗位有一个过渡期,然后走向就业岗位或创业,从而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是我们国家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中做出的新尝试。

  3、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建立系统性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大学是一个由校园走向工作,走向社会的地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应具备全面适应工作的各种能力。就业指导的缺陷严重减弱了其应发挥的作用。建立系统性就业指导,首先,在现有就业指导体系基础上加强对就业理论的研究,可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素质模型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并根据高校专业自身具体情况分析,设计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机制等;其次,就业指导中包括有机结合的多个方面,如就业观、职业与性格匹配分析、相关信息的搜集和筛选、简历制作、应聘技巧等;第三,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还应是全程性的,从入学到毕业,从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定位到就业技能的系统性综合引导和指导,应杜绝就业指导的盲目市场化倾向,努力从基础着手,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端正求职意愿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的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学校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时,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参观现代化的工业,企事业单位,尽量争取一些实习机会,让学生们通过切身体会和实际操作来锻炼、提高自己。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校园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信息、科技小组活动比赛等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并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

  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 篇2

  积极人格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积极人格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对积极人格的涵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比如Illson(2000)严格的解释了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积极人格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正性的利己和积极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正性的利己行为是人类所接受的,是个体为了达到既定的生活目标二不断做出努力的一种积极因素,利用积极的人际关系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而采取的一种积极措施。

  Peterson(2000)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其中包括感恩、意志力、宽容理解、智慧聪明、能力等。这种积极人格是根据人格的特质理论来划分标准的。积极人格个体通常对事物和环境抱有积极的态度,从失败中乐于吸取经验和教训,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现在和未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一种优良品质。

  2大学生积极人格与缓解就业压力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积极的人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获得,且积极心理学家也认为,积极人格存在于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只有当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下把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得以激发和强化,进而产生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那么也就培养了积极人格。徐红红[3]研究显示积极人格特质一方面能够直接防止心理症状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在应激与身心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成为应激事件的“缓冲垫”。Garmezy,Rutter(1985)的研究也表明,培养并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够帮助个体缓解压力,更好地面对逆境。因此,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促使他们应对压力有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有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尝试。

  3积极人格对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

  赛里格曼(1985)认为积极心理学就是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类本质、内在、美好、善良的一面,不断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和积极品质,帮助人们挖掘自己的潜在力量来获得好生活。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很大程度上那个取决于人格因素,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是一个人在不断成长中最重要的内在资源。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刻不容缓。

  构建大学生的积极人格还必须从他们自身出发,不断培养和训练他们在困境中的技巧和方法,以便高效的应对压力,避免不良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培训获得的,在应对压力情景时带着积极的观念去迎接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大学生的自身资源促使大学生积极应对压力的策略形成,给他们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困境时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柱。

  4培养积极人格的策略

  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是一种现实,在这个残酷的事实面前要不仅需要人的积极心态,而且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人格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有效地培养和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来乐观地看待就业压力,产生积极的应对压力的情绪,高效快乐的状态来应对就业压力,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要给出正确的认知策略以及积极的情绪体验,用实际行动来锻炼他们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4.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认为个体对外界事物困境和压力的认知归结为是个体对他们的一种解释风格,对压力积极的认知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意义。消极的评估和自我暗示会挫败人的积极性,去除个体挖掘自我潜力的能力。认知评估是对应激源的认知解释和评估的过程,是压力的调节变量。由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大众化的阶段,严峻就业形势已经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这一形势也不会有好转。

  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有必要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就业发展趋势,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和择业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失败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认知观,在面临强大就业压力时不要惧怕,克服畏难情绪,形成好的良好的就业观。在面试中要有自信心,即便失败也只是暂时的,正确看待失败的问题,学会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有效地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积极地迎接新一轮挑战,做到在失败中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以便不断调整好自己的就业策略和技巧。学会吃苦耐劳,抛弃低付出高回报的不良想法。

  4.2创设交流活动增强积极体验

  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幽默感。幽默能减少紧张、缓解压力、增加积极情绪,还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有效的就业压力应对。积极体验是指个体对过去发生的成功事件给予积极的肯定,回味这一成功的喜悦激起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勇于挑战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一过程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自信满满的。有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成功地抵制压力,维护心理和身体健康。

  当前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形成势在必行,促进学生应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乐观地面对就业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弹性,形成高效的积极防御积极防御机制,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作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学校教育要创设一定交流情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加强学生的积极内在动机建设,提供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同时,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一特殊群体,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实践,感受生活和学习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让积极体验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强有力的内在机制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4.3锻炼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行为模式

  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在其行为上的调节是有必要的。首先,积极地应对压力主要体现在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策略。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要进行积极地规划,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其次,开阔视野,了解当前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疏导,提供就业心理的个性化服务,排除心理压力给大学生择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最后,营造和谐而积极的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在这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形成内在的积极人格。通过与人交流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宣泄不良情绪,正确地认知压力水平,改善焦虑状态,激发积极的心理品质来积极地应对就业压力,使学生能够在就业面试中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学。

  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 篇3

  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便是就业压力。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复杂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解决就业问题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主张使普通人获得更好的发展,生活得更加幸福,使具有天赋的人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这就需要人们用一种更开放的、更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发展。如今积极心理学已在很多领域得到实践的检验。心理资本是个体认为自身能够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它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满意感,是对生活的目的感和意义感的体验,它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心理资本包括影响个体成就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把心理资本引入到心理学领域的是塞利格曼,而在此后进行的研究中,费雷德·卢森斯(2004) 等人在结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属于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心理资本”这一概念。至2005 年,卢森斯等人第一次对心理资本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即心理资本是人类个体所具备的一般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要素,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是其心理状态的具体表现,这样看来,心理资本可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与开发活动来取得竞争优势,且其超出了人力和社会资本。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卢森斯等人(2007)对心理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界定,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 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 自我效能) 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 乐观);对目标锲而不舍,为获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 希望);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 韧性),以取得成功。

  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开发干预来提升改变的。比如可以通过熟练掌握社会说服、生理和心理觉醒、成功体验、替代学习与模仿等方式方法来开发自我效能;通过设置目标、参与、制定替代性的权变计划,将开发希望用最终实现目标来实现;通过用包容过去、珍惜现在、寻找未来的发展机会来开发乐观;通过关注韧性资产、危害因素以及过程的策略等锤炼韧性。

  一 提高自信,树立积极的就业意识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主观感知方式,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和相信。自信具有五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

  第一,自信与具体领域有关,具体来讲,在某一领域具备信心,并不代表在其他领域同样具备信心,自信是与被分析的领域联系在一起的,并不能直接迁移到其他领域;

  第二,自信是建立在练习或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一般来讲,最有信心的工作大多是已经反复练习并掌握的工作;

  第三,自信总有提升的空间,即使是在非常有信心的领域,仍然会有一些工作任务会让人倍感吃力;

  第四,自信受他人影响,其他人对个体的看法,会对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产生影响,例如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五,自信是变化的,受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自信的提高需要个体积极地自我认知和获得他人的认同感。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形式,在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在团体辅导中可以为成员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属于某个团体的这种需求可以部分地得到满足,成员经常彼此认同,然后感到自己是整体的一部分。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员通过讨论、游戏、体验等一系列互动取得良好的疗效,当团体内成员感到自己与别人的相似之处并且与人分享自己最深层的忧虑时,伴随而来的宣泄以及来自他人的完全接纳,都使成员获益颇多。将积极心理学与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绪、发展积极的行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自信心。

  二 建立希望,对未来进行正确的认识

  在心理资本四维度中,希望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意志力和理想途径。通过里克·斯奈德的研究可以看出,希望是对未来的一种有利倾向的认知思考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中,可以通过设定实际而且有意义的目标,通过自我不懈怠地努力,全身心的投入所有的自我力量来实现事先设定的目标。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对信息的掌握是成功的前提。为了让大学生拥有一种对未来有利倾向的认知思考状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式、就业政策,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掌握应有的择业技巧,建立良好的心理建设等。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帮助毕业生顺利完成这个社会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可通过开展就业知识讲座、就业指导课、请政府劳动人事部门领导给学生做形势报告、请优秀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等形式,让大学生熟悉了解行业的形势和发展状态,掌握职业角色应承担责任、权利和义务,使其更好更快的融入职业,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缩短职业适应期。

  三 加强韧性,勇敢面对挫折

  我国心理学及教育工作者在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心理、学习动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重要的方面之一便是心理韧性,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保护机制、发掘心理潜能,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并帮助学生建立摆脱压力、挫折或创伤等消极事件的能力。安·马斯腾和里德等积极心理学家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认识到,韧性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内在心理机制,可以通过这种机制作用来适应当前的困境,激发前进动力。通常意义上来讲,韧性是一种坚韧不拔,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品质,是保证人们不断前行的力量。而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韧性不只是我们日常描述出来的品质,其实它也是一种动态的、有延展性的、可开发的心理能力或心理优势。研究表明心理韧性越强,个体感受的压力越低,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提高大学生韧性应该从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开始,可以从大学生一入学就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积极地全面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了解家庭、融入家庭、知晓社会、认识大环境下的就业趋势,正确处理个体与家庭、社会、就业等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抗压能力。

  四 结语

  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需要高校及高校教师的重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开展与就业相关的教学工作和活动,这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优化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提高就业挫折承受力。

  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 篇4

  摘要:目的:以河北大学中医学院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为高校采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大学中医学院部分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业压力高于城镇的学生,大一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月平均花费越低就业压力越大(P<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院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走出传统的就业领域,缓解中医药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因素

  中医药大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关系到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医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瑰宝的传承[1]。因此,关注中医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开展中医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北大学中医学院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为高校采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5年11月下旬,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年级分层,在河北大学中医学院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班级,对抽取的整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191人。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51人,女生140人;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分别为49人、98人、44人。

  1.2调查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中医药大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考试相关的态度和其他相关方面的状况等。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191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调查数据,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比较就业压力的不同影响因素。

  2.结果

  如表1所示,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业压力高于城镇的学生,大一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月平均花费越低就业压力越大(P<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调查结果中,中医药专业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可能是由于受到社会就业歧视的影响,她们更易认为女生在就业时较之男生存在弱势,从而导致她们感受到自身的就业压力较大。另外,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业压力高于城镇的学生,有学者研究认为:如今我国许多地区农村与城镇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较之城镇家庭往往会有着更低的经济条件,同时从农村来到城市读书,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感及各方面的差异会使一些农村学生自卑心理更强,因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感受到的压力都会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要大[2]。一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大一的学生刚刚入学一个学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还不是十分了解,对未来的就业前景还很茫然,这有可能是他们就业压力高于高年级学生的主要原因。月平均花费越低的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大,可能与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存在关联。月平均花费越低,意味着其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学生就会存在寻找一个好工作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心理,从而导致他们的就业压力较大。结合以上分析结果,中医药院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走出传统的就业领域,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面向整个社会生活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中医药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作者:刘爽 王娅婷 马思佳 赵欣 单位:河北大学中医系 河北大学医学院 河北大学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

  参考文献:

  [1]莫莉丽.中医药大学生医德教育探究—以广西中医学院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1

  [2]普照民.云南省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复原力的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3]赵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63-69

  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 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得深化,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西方社会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对大学生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因为大学生处于学业结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特殊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学习和生活,更有社会、情感、家庭的压力。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进行深入的探讨,从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引导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从而提高就业率与质量。

  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探讨

  1.1焦虑心理的普遍性

  大学是采用半开放的教育方式,大学并不像义务教育那样的封闭,大学是属于开放的教学,而且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也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正是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被很多社会的不良思想所影响,比如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等,这些歪曲的观念严重妨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这些观念让大学生普遍产生一种焦虑心理,急功近利是这种焦虑心理最直接的表现。大学生焦虑心理在就业方面的体现就是没有长远的规划,大学生都普遍渴望一蹴而就,对自己的发展没有长远的打算。2013年有人对毕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0%的毕业大学生都存在心理焦虑的情况,甚至有10%的毕业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非常焦虑的状态了,但是与此同时也有15%的毕业大学生心理状态显示为非常不焦虑。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两种极端心理状态都与社会中不正常的价值观念有直接的关系,表现为非常不焦虑状态的大学生,虽然已经处于毕业季,但是仍然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没有明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相比较急于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那些还没有就业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严重,这种心理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萎靡不振、慵懒、经常翘课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毕业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1.2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高校毕业生不能在就业的时候盲目的就业,在就业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两个认知,首先是对自我的认知,其次是对行业的认知,基于这两个认知的基础上再去选择工作。但是从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认知尤其是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从自我能力认知的方面分析,大多数毕业生都存在自我评价过低或者过高的情况,这样的偏差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进行职业定位的时候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无形之中给自己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就业的地理方向上分析,东部沿海地区的较发达城市成为了毕业大学生们争相选择的就业方向,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城市少有毕业生愿意去,因而就形成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毕业大学生扎堆的现象,这给本来就业竞争压力就大的大城市更是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很多毕业大学生因为对自己的认知不足,一味的想去大城市的高薪岗位,而现实的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应聘失败,多次应聘失败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不足,会导致在面临应聘失败时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当面临多次失败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负担和退缩感,认为自己无能,不能在社会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加上与毕业去向好的同学的比较,很多毕业大学生多会走向极端,一蹶不振。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一种“人际关系找工作”的错误思想引导,认为自己没有人际关系怎样努力都是没有用的,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一种消极心理,慢慢抹杀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自己增加就业的心理压力。

  1.3嫉妒心理的弊端

  在学生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因为就业机会和个人能力的不同,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到的工作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能够很快就找到非常好的工作,而有的同学却迟迟不能找到工作,这些找不到工作的同学开始会对找到工作的同学产生羡慕的心理,转而痛苦,最后就形成了嫉妒、愤恨的心理。嫉妒从心理学上来分析就是对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由羡慕转而形成的敌视心理。在嫉妒心理的长时间影响下,会慢慢觉得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会成为自己的威胁,心理产生强烈的不平衡,从而借助责问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报复,来找到自我的平衡。毕业大学生从同学找到好的工作的行为上产生嫉妒心理就容易采取一定的行动,这种行动有可能是言语上挖苦,还有可能是行动上破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恶化。

  2价值取向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适的举措

  2.1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对自身的兴趣与能力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对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进而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看是否适合这个职业。因而,就业辅导工作需要帮助大学生对自我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性格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对岗位要求进行分析,从而使自己对就业有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位,将那些不切合实际、虚无缥缈的幻想减少,使人员与职位完美配对,避免高才低就这样的遗憾出现,使自身的理想就业目标得以实现。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这方面就业辅导工作也需要加强,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雄心壮志、报效祖国的坚定理想信念,将毕业生到艰苦地方、基层的那种主动性与责任感提升起来。

  转化学生的就业观也应该包括在提升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与能力之中,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尝试不同的岗位,给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这样的理念。尤其是到了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现实的需要不一定完全匹配,但是假如要太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又太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专业对口这个问题并不特别苛求,应聘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更被用人单位所看重。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应该看重行业发展的远景,对自己的择业方向进行及时的调整,勇敢的投身到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或者是相近的行业当中去。想要在新的领域闯荡出一片新天地,优良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提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和分析就业方向,多种途径地进行尝试,对毕业生顺利达成就业目标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有效的缓解就业压力。

  2.2消除嫉妒

  在求职的这一过程当中必然会受到来自于环境、机遇以及其它很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求职者的资历都是一样的,但是求职的结果也不见得会一样,求职者心里容易产生落差,往往一定的嫉妒心理就会反映出来。不管是从现在学习还是将来工作角度来讲这样的心理都是需要我们去战胜克服的,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在别人有难处的时候给予帮助,有成就的时候给予祝福,有痛苦的时候给予安慰,真心诚意、正大光明、胸襟坦荡的对待他人,洒脱的生活,潇洒的工作,不必因为内心存在不良意识而忐忑不安。另外,消除嫉妒心理、诚实做人对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利的,对事业的成功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需要对这些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各种各样的内心的纷争与烦恼及时的排解掉,积极自信的面对生活。

  2.3将学习重点置于专业知识与技能上

  如果大学生不重视或者是放弃专业学习,那他们所秉持的就业价值将很难实現,有些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在感受大学环境,将学习置于次要地位甚至是根本不关心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观点是绝对不能被赞同的,并且由于整日无所事事从而很容易就会失去生活的目标,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自我堕落的现象,行为上的表现就是常常逃课、沉溺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判若两人等,心理上的'表现就是特别困倦懒散、没精打采,不管在做什么事情都表现的无精打采,以至于心理疾病的产生甚至轻生的可能性都会随之增大。所以说学习和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应该是大学生进入高校最主要的目的,发奋成为一个拥有专业特长的专业型人才,一方面不会辜负高考报名时的所选专业;另一方面,将自己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日后以便于能在就业市场这样一个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工作中才能够得心应手,借助心情舒畅的工作为以后实现个人价值梦想埋下奠基石,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4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

  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和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起合作关系,在平时,就业指导老师应该和学生多进行接触,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发现,反馈给心理咨询中心,让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是极其有利的。高校为学生排忧解难可以通过开通心理、面对面交谈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或者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训练,针对那些有一样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统一的指导,例如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绝大多数都会产生择业焦虑症,可以对这类学生群体进行团体心理指导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要给予毕业生高度的重视,避免消极的判定,给予积极的示意,与此同时鼓舞学生把情绪宣泄出来,指引学生将一些不愉快的情绪排解到有益的活动上去,参加体育运动或者是唱歌等。我们在心理干预当中仍旧应该将预防放在主要位置,将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作为目标。

  3结语

  每一位毕业生都需要面临的重要人生选择就是就业,心理状态的掌控在就业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是每个面临择业的毕业生多多少少都会遇到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很重要,学生的顺利就业积极乐观的心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 篇6

  1.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20世纪上叶,世界接连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长期而严酷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幸福生活。面对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对各种问题的修复和解决便显得日益重要。而对于心理学而言,其主要任务也就随之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秘密,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虽然心理学家们也从未放弃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虽然对积极心理学也产生了影响,但很可惜的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使积极心理学始终处于消极心理学的阴影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M.E.)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积极心理学开始重新回到心理学家和公众的眼前。

  2.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它是对病态心理学的"扬弃"与价值转向,它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指出心理学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问题消除并不等于获得健康,人不是为了没有问题而存在,人是为了生活幸福而活着。因此它主张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与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它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主观层次的积极体验的研究;

  二是个人层次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

  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2]

  3.我国大学生在就业上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主客上来分析。客观上主要体现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有脱节,学科知识的滞后性,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性,以及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性,这些都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从而造成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期望值过高,即大学生自己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之间出现不一致,导致他们的心理上严重失衡,从而产生了压力;

  二、是功利化倾向,过于强调工作给予自己的回报;很多毕业生对于工作的要求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而更多的是要求当前的工资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三、社会实践能力弱,现在很多单位的负责人都反应现在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太差,就容易让大学生到单位后无所适从,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也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压力。

  4.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很多现象,来解释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4.1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具备了走入工作岗位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学校所学的知识根本与社会不能接轨,没必要那么认真"。其实不然。首先,一个人不管他所掌握的知识还是技能是否是很尖端,但至少这些知识会让他信心十足,他会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所长的人;其次,所有的知识都是一脉相承的,任何一门知识或是学问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就拿学心理学的学生为例,毕业后他可能做的是销售的工作,按大家的理解这是与他的专业也是相去甚远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经验的人说,做销售你要学会察言观色,要抓住对方的心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他以前所学的心理学的知识就能对他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中,没有一个是永久不衰的,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有不同的要求的产生,所以我们要坚定一种信念:那就是我所学的专业就是最好的,我一定要把它钻透。

  4.2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普遍反应现在的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太差,嘴上说的头头是道,但却不能用于实际,不能用这些知识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能在就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要具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实践能力。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处理事情的应对能力,以及与同事伙伴的团结协作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锻炼一个人勇气与胆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其实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点。现在也有一些大学生,面对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没有勇气去敲门,那这样就只会与机会擦肩而过,空留遗憾了;有些同学是好不容易进去了,却始终不知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出创新点。

  4.3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哪跌倒再从哪爬起来,但实际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寥寥无几。现实的情况是,一次的挫折就有可能让一个大学生从此消沉,这也可能是与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关,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在家都是家里的中心,从来也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自负,因此一次的挫折就可能打跨他们。因此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正确看待每一次的挫折,一次挫折一个经验,用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挫折就不算什么了,而且还会让他们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变得成熟稳重,懂得思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挫折是一笔财富,只是需要我们用心体会,认真对待,变压力为动力,那么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用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想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你就一定能收获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况志华,任峻.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02)

  [2]张惠霞.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的启示.科教文汇.2008(01)

【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分析论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女性就业压力分析04-04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03-29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论文03-29

浅谈美国留学最好就业的专业分析03-26

浅谈电子商务就业前景分析03-28

会计就业形势分析论文03-25

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论文04-04

2017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03-29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建议分析论文04-04

关于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通用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