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发布时间:2017-07-24 编辑:bin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8年成立,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环境监测大专班、环境科学研究所和环境材料开发研究所,是福建省最早开展环境保护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单位之一。学院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包括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硕士学位)和环境工程(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职工近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2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闽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 人。

  学院现已逐步形成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本科自考、本科函授生、全日制本科和硕士生等较为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培养输送环境保护人才近千人。

  一、学科形成(一)是福建省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单位之一(1)1984年成立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2)1985年获得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成为我省第一批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五家单位之一;

  (3)1999年获得环境工程治理证书。

  (二)形成较为完整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1)1984年原化学系开始招收第一批环境监测大专生(后转到福清分校办学,现已停办)。1999年开始主考环境工程管理自考大专专业,2005年获得自考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专升本函授专业;

  (2)2000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本科生,2004年通过学士学位评估,现已毕业八届。2009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开始招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3)2002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硕士生。2004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硕士生。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4)2010年获批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点,2011年开始招生;

  (5)2006年环境科学获得校级重点学科;

  (6)与化学和材料学院共同申报获批了化学一级博士点,本学科有三位教授成为该点的博士生导师;(7)本学科“生态功能材料”方向与地理学院的四个方向整合,共同申报并获批了“生态学”一级博士点。

  (三)挂牌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1984年成立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挂靠在福建师大实验中心;

  (2)1999年成立福建师大环境材料开发研究所;

  (3)1999年成立福建师大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4)2000年在原化学系成立环境科学教研室;

  (5)福建师大实验中心、福建师大环境科学研究所于2002年并入新成立的化学与材料学院;

  (6)2002年化学与材料学院下设环境科学系,2008年改设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7)2008年在化学与材料学院基础上挂牌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发展现状(一)学科建设本学科研究团队是在优化整合传统学科(化学、数学、生物、地理等)和环境领域新兴学科(环境监测、环境材料、环境经济、生态学、环境工程等)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环境科学已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建设了较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政策,构建了有利于学科内涵式增长的良性运行机制。发展近二十年来,结合团队人才专业特点和资源基础,立足于海西环境与生态问题热点及难点问题,开展了基础理论→实践应用→成果产业化全方位探索,进行了“源头控制→过程评价→末端治理→环境修复”全过程和多角度的研究,长期以来凝练出五个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为海西经济区的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环境生态建设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人才培养秉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育人宗旨,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注意素质的全面发展,强化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全方位多角度培育复合应用研究型人才,重点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污染治理与控制的环保人才,已培养和输送了环境科学专业8届近400人本科毕业生,100多位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现有在校本科生319人(环境科学4届、环境工程3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1届),硕士研究生55人左右(环境科学3届,环境工程3届;环境工程专业型1届)。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考取研究生;进入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公司等;投身于基础教育;自主创业或其他行业等。

  (三)科学研究近五年,在承担科研课题方面:完成并通过验收科技项目的总经费近2000万元,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部委以及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50项。

  近五年,在高级别论文发表方面:已在“Water Research”(JCR1区)、“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CR1区)、“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JCR1区)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CR2区)、“ES&T”(JCR1区)、“中国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生态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近100篇(其中:JCR1-2区的论文20余篇)。

  近五年,在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或对原有的方法进行完善,或对原有的工艺进行绿色化处理,或对原有的产业技术进行改进,获得了以下十四项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高岭土微生物除铁增白技术,微生物固定化处理染料废水、含油废水技术,城市污泥中重金属淋滤技术,改性絮凝剂污水处理技术,移动式油田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双极膜有机电合成技术,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技术,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工业水污染生态补偿估算方法,污泥产氢与蛋白回收技术,基于三种生产和四种关系框架的政策和制度分析技术,可环境消纳塑料制备技术,轻稀土膨胀型阻燃剂制备技术,稀土“壳一核”无机粉体改性技术。

  近五年,已实现产业化或中试应用方面:高岭土微生物除铁增白技术在龙岩高岭土有限公司应用,移动式油田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在中石油川东北油气田开采废水处理中得以推广应用,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已在福州生态县生态建设规划、工业开发区规划环评中获得成功应用,可环境消纳塑料制备技术已在金冠(漳州)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获得成功应用,稀土“壳一核”无机粉体改性技术已在福建省万旗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获得成功应用。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