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招聘准备--基于胜任能力的任职资格

发布时间:2017-08-29 编辑:晓玲

  引导语:我们可以通过工作分析,即 “事”的层面的分析,了解拟招岗位的工作任务,而基于这些任务目标的达成,需要找什么样的人来匹配岗位?毕竟要正确完成一件件事和把事情做好的关键是人,即这个人应具备怎样的胜任能力?HR同仁们又该怎样就这些胜任能力建立起任职资格要求呢?

  HR招聘准备--基于胜任能力的任职资格

  一、胜任能力分类

  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哪些是必备(硬件)条件?哪些是岗位需要的潜在素质?这些要素要怎么界定与识别?

  通过互联网搜索一下关于能力的解释与范围会有很多的答案,有说是完成工作目标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也有说是知识、经验的组合等等…..但它确有一个通识的特征,即是能将工作岗位中表现优异与表现一般者明确区分的个体潜在、持续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层面可以是认知的、意志的、态度/动机的或某种倾向性的。各种“冰山模型”也将人的能力识别分成了5个层级,分别是行为、知识、技能、态度或动机、倾向与禀赋,并认为4/5的“水下冰山”是不可触及和可显见的,唯有行为层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大部分企业也将能力的识别定义到学历、经验、职称等硬性要素。

  1、案例启示:

  但是以成败论英雄,以过往业绩定能力的绩效导向的能力识别,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会有较大偏差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某企业销售部门于年初设立了业绩晋升机制是这样的:

HR招聘准备--基于胜任能力的任职资格

  该方案一出,一季度为该行业传统销售旺季,于是70%人员得到不同程度的晋级,其中有20%业绩表现突出的员工向上一个职务等级晋升为办事处主任,开门飘红,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可半年度一到,晋级的有一半被业绩追责回到原点,究其因,季节性利势与晋级的直接诱导,销售员工们拼尽全力向市场压货,二季度还在消化一季度的积压,公司为消化这些积压另外又追加了一笔促销费用;而晋职的员工,由于在不同的岗位层面,只有业绩拓展经验,没有团队整体提升能力,团队业绩表现不好,信心受挫,也不愿意接受降低职务的现实,于是有人选择离开,原本有着拔尖的业务开拓人才宁可去找下一个可以重塑信心的起点,也不愿意回到原点,忙活了大半年,在走步,没进步,公司还流失了一个个业务能手。

  为什么唯业绩、唯KPI考核会出现如此惨痛双输的例子?是因为过于结果导向,并以结果导向等同于能力的表现,而忽略了管理基础:基于岗位“事”的层面与基于“个人”能力的结合,即人与岗位的匹配。该案例中,一个销售员工能把自己的业绩做到优秀是对个人负责,而向上一个层级(办事处主任),是需要对一个区域负责,他需要如何去带领他人,影响他人,而不仅仅是自己做好,如何面对区域指标任务的完成,这种上传下达的能力,该员工都还没有做好准备。

  2、胜任能力分类获取

  不同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有着共性的一面,它属于企业核心素质要求,由企业文化决定,渗透在整个组织,于信仰或价值观中反映出来,是全体员工都应具备的素质或认同的规则,如企业对诚信的要求。然而,基于职位不同工作特性,对人的胜任要素还会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这些要求是具差异化的。既然跟岗位职责相关,那么这些差异化素质即可通过岗位职责来提炼,其方法路径如下:

  举例,上一章节中,关于办公室主任的岗位概要是这样描述的:围绕公司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事件提供决策依据和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规划、指导、协调公司行政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组织管理分支机构完成对接工作,建立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推进和制度建设职能,为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大局服务。

  第一步,提炼岗位胜任能力:基于以上岗位职责,该岗位应具备素质有:团队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第二步,解析能力框架下的维度:其中领导能力又包含:战略思维、领导变革,领导他人、授权他人。

  第三步,针对以上能力分类,进行定义,如战略思维定义:能从大量彼此矛盾的信息中提取要点和知识,并通过分析事件的原因,在关键问题和机会点中找到快速而明确的工作路径并开展工作。

  第四步,对定义的内容进行分级描述。如对“战略思维”分级

  1级:利用简单的规则、常识和以往经验来发现问题 ;在审查信息时能发现信息的模式、趋势或缺失部分;了解短期的业务基础、关键的成功动因,并综合他们进行有效的判断 ;根据商业目标及外部既定目标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并采取行动 。

  2级:分析问题或形势之间的关键联系,进行简单的因果分析或决策,或者安排任务的先后次序;能分析和理解其他人制定的组织目标、战略、规则和规定;参与或制定支持成功动因的商业战略 。

  3级:制定并审查商业问题的备选方案,深入研究关键问题,保证把时间用在对成功完成项目或任务最重要的方面;制定长期目标和战略,发现并解决长期问题或利用长期机会;重新设计结构来符合长期目标;制定实现长期目标或愿景的行动路线。

  第五步,根据岗位要求,对标落实素质座标要求,如办公室主任需要具备的战略思维为2级。

  通过以上步骤,完善其他维度的能力定义分级与定级的过程,形成围绕该岗位所需能力的组合即为岗位能力模型。再根据所在企业行业特征,将岗位分类,形成整体的素质资源库。

  如某某企业素质定义资源库:

HR招聘准备--基于胜任能力的任职资格

  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形成企业内部人才素质矩阵:

HR招聘准备--基于胜任能力的任职资格

  至此,明白了胜任能力是可以通过定义描述来定级、分级和评价的,那是不是具备了胜任能力就解决了岗位需要人的因素的全部了呢?实际上,胜任能力还只是任职资格的其中一项,当然也是关键的一项。

  二、任职资格条件

  全面评估一个人能否胜任该岗位,即岗位任职资格应包括:基础条件、知识条件、经验条件、技能条件及核心胜任能力组成。

  1、岗位所应当具备的基础任职条件包括学历、执业资格/证、身体/生理条件。学历不再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已是业界的共识,当该条件不能具备时,需再往后看其他条件,而不是一刀切了。有些特殊岗位需要执业资格,如医生、律师、司机、电工等其他特殊工种,没有执业资格或证照则不能从事该职业,是这些特殊岗位的一“证”否决条件,没有该执业资格证,其他条件就不用看了。身体/生理条件中健康要求是基础,更因工作性质不同还会有诸如:身高要求、性别要求、形象要求等匹配要求,如具一定的体能消耗,工作作业位置有一定身高要求的,就该有性别、身高的要求作为基础条件。

  2、任职资格中的知识条件,指为满足岗位要求所应当具备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与学历并无直接关联,只要能够满足为达成该岗位最起码的工作输出结果而应掌握的知识。 比如,一位人力资源招聘专员,除了掌握一系列招聘工具、技巧,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里的心理学知识即为知识要素的一种;一个出色的理发师,除了掌握精湛的手上功夫、剪子等工具的应用,更要对造型、审美、视觉艺术、流行元素等知识有较深的研究。这些造型、审美、视觉艺术、流行元素等知识是保障精湛技术发挥的基础,而恰恰是诸如此类的知识要素,比较容易疏漏。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如忽略了该要素,其入职后的工作表现可能不会另人满意甚至会让人大失所望。因此,知识要素内容不能简而化之,应以标杆员工作为参照,通过访谈法,挖掘其所掌握的知识类别,系统分类与定级,精确定义描术,以便于识别和管理。

  3、岗位经验条件,指为满足岗位要求应具备的相同或相似岗位的从业经验,这里的岗位经验相同与相似不是指岗位名称的相同/相似,而是指实质性工作内容,了解岗位经验前先对标识别其工作内容是否相符或接近,更别将通识的工作经验混为一谈。岗位经验越丰富往往意味着越熟悉该岗位的工作特点与工作技巧,经历的同岗教训也就越多,其犯错的概率要明显小于岗位经验不足的员工;但变化中的工作环境下具创新要求的岗位,经验可能犹如船尾的灯,它仅能照亮过去的航程,取其错误防止经验。岗位经验的需求因岗而异,分跨单元的广度要求,也有单一深度要求。例如,一个人在一个公司多个单元的发展为广度的从业经验,在一个公司多个层面的发展则为深度的经验,这两种情况都是具备横向或纵向突破的能量,都是渐变性或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因岗位需要而取;但如果在多家公司一个层面的经历只能是视作是单一经验,且稳定不足或为无效经验,尽量不取。

  4、技能条件,指为满足岗位的要求所应当掌握的专项技能。这里的专项技能特指那些不用经书面认证,却影响到岗位工作输出的实用技能。比如,企业内部讲师,除了在所其所擅长领域的专业功底,还要掌握课件制作、授课技巧与临场互动等技能。专业技能的界定容易与知识条件混淆,知识条件相对隐性,描述的是“知道什么”,即应知部分;而技能条件相对显性,强调的是“能做什么”,即应会部分。企业在实际运用中,也有将知识与技能合并要求为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技能可根据掌握程度进行量化或分级描述。

  5、胜任能力要素,在任职资格所有要素中属于最为核心的要素(具体细分如上一节描述),它源自于人的隐性倾向与禀赋,正如人们常说的一个人个性或自我认知,在成年之前即已定型,后天无重大变故,几乎不会再改变,它不是象知识技能一样可以靠学习和培训来获得,因此,人力资源在识别这些胜任要素进行岗位配置要考虑这个特性,扬长避短而不要试图去补短。我们知道,知识、技能要素决定着应知、应会的内容或程度,行动才决定结果,而一个人的性格特质又决定其行为,但要单纯透过行为,尤其是短期行为来看本质,很难有效识别内在的禀赋或素养,这就会造成有些其他条件较好的候选人,其工作表现却不如人意,所以需要借助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来实现。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