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无为而治的5个表现

企业文化无为而治的5个表现

发布时间:2017-04-11编辑:唐萍

  作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就是无所不为之后,经过百年磨难,千锤百炼,前赴后继传承优秀之后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下面是yjbys小编为您整理的企业文化无为而治的5个表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企业文化无为而治的5个表现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 “文化”雷同;把社会的公德、人的行为规范当成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把企业文化理解为简单的文体活动,为某些人作秀的舞台,只鼓动了员工积极参与,没有理解员工和企业的真正追求。企业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管理模式,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状况、企业的特点经过很多年才建立起来的,既体现自己的个性,又不违背社会公德和公民行为规范准则的共性,更能为企业的成长壮大服务的精髓,是企业的灵魂;是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显化于物的综合反映;就像一个人的素质不是靠梳妆打扮能反映出来的一样。

  2.将企业文化片面的理解为口号、标语、规章制度等。

  企业领导人没有意到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根源,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力量;更没有领悟到文化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就像我们的电脑软件一样,一开机就能自我运转。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标语、口号,而没有将这些硬件建设与员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相结合,没有与社会和人类的持续发展相结合。

  3.中国现代的企业文化很多流于形式,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严重地违背了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立世之本。

  由于企业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发展观;导致企业管理者鼠目寸光;做事从实用主义出发,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因此,社会道德沦丧,如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导致一个久负盛名牛奶王国一夜之间分飞湮灭。

  4.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 “面具”。

  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流于形式,拉大旗当虎皮,成了唬人花拳绣腿。企业 “文化”形式化、活动化、文体化、复制化、形而上学化非常普遍。甚至有的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本身就没有一个准确定位和理解,以为照搬西方企业一些管理规章制度就是掌握了企业文化的全部方略;以为搞几个特色活动就代表了企业有了文化;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到最后还是裸体。

  中国企业文化的无为而治

  作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就是无所不为之后,经过百年磨难,千锤百炼,前赴后继传承优秀之后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首先,必须从企业文化落地开始,就像人的成长,必须从婴幼儿教育开始进行一样。企业文化落地有三部曲,战略执行,全员认同,全员参与。离开哪一点都不行,因为文化是一个企业所有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文化,而是全员的问题。

  因此,必须对进入企业的每名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只有使每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都有一个正确理解,才能做到员工价值观高度统一。

  文化理念落地的具体方法有:讲故事、抓案例、树典型、做目视、造氛围、植人心。这些在打造执行力的同时也根植到员工的内心里,激励是树立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干好了就表扬,表扬就激励,激励就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物质激励做保障,精神激励创文化。具体表现就是:

  1.外化于行――自我经营,言行一致,制定企业VI手册。

  企业的价值观确定以后,员工就要按照企业倡导的方向去做,待人接物行事方式必须符合企业文化要求,如海尔通过砸毁76台问题冰箱事件,牢固地在员工心理树立了“海尔真诚到永远”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