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HR工具 > 创新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管理机制

创新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管理机制

发布时间:2017-01-29编辑:weian

  尽管使用用工符合企业集约化管理的要求,但在上仍存在诸多问题,给企业经营管理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施行,对于“三性”岗位的界定更加清晰,同工同酬的要求更加明确,使管理难度持续加大。如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的使用、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用工人数较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管理半径逐步增大,服务范围持续扩大,需要使用劳务派遣用工进行补员,使得劳务派遣用工人总数较多。

  2.人员素质偏低。劳务派遣用工队伍呈现年龄偏大、学历和技能偏低的特点,不能适应安全生产等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多数人员在通用、辅助岗位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不利于促进企业整体服务效能的提高。

  3.薪酬水平不高。劳务派遣用工整体薪酬水平不高,薪酬分配未能体现差异化,造成高素质的劳务派遣用工引进困难、流动频繁、离职较多,而素质偏低人员不愿退出,劳务派遣用工队伍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4.培训工作不系统。劳务派遣用工培训缺乏专项计划,也无专项经费,培训时间和频次均不固定。培训形式以讲课为主,内容侧重于岗位适应性培训,基本未开展技能提升及资格取证等方面培训,制约了劳务派遣用工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原因分析

  1.标准不具体,管理制度落后。一是用工范围不够明确,混岗风险时有发生。二是定员标准不够健全,合理配置有待评估。三是用工条件比较宽泛,没有细化具体岗位。

  2.分配不合理,激励效果欠佳。一是工资标准相对偏低,没有社会竞争优势。二是考核挂钩力度不够,工作绩效有待提高。三是工资制度不够合理,薪酬体系需要完善。

  3.配套不健全,凝聚作用甚微。一方面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培训管理未成体系。另一方面监督考核手段单一,政策执行参差不齐。

  三、措施与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适应企业用工需要

  (1)严格界定劳务派遣用工使用范围,规避混岗风险。对非核心业务,按照“常规业务尽量外包、辅助业务必须外包”的思路,选取业务成熟、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公司予以外包;对暂无法外包的业务,分类分层制定劳务派遣用工岗位目录,细化岗位职责,体现差别,避免混岗。

  (2)研究制定劳务派遣用工定员标准,压缩用工总量。在企业现有定员标准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尝试研究制定劳务派遣用工定员标准,合理评估用工规模,促进科学生产,减少用工总量。重点研究岗位减员增效的措施与方法,减轻企业负担。

  (3)分层细化劳务派遣用工任职条件,提升用工质量。根据岗位工作要求,结合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将劳务派遣用工岗位区分为高端、一般、低端三个层次,细化各岗位的年龄、学历、技能等任职条件;实行新聘人员试用期考核制度,对于不合格人员解除用工关系,同时限定劳务派遣用工退出年龄,从进出两端限制学历低、年龄大、技能低人员的比例,提升用工质量。

  (4)健全完善劳务派遣用工退出机制,保持流动更新。实行上岗协议管理,劳务派遣用工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动合同后,与用工单位签订上岗协议,明确岗位名称、职责、上岗期限等内容,重点约定任职年龄、技能要求以及违反企业管理制度、损害企业形象、工作绩效差等退出条款。深化定期检查制度,增加年度政审,开展健康检查,保证身体和政治素质均合格。加强绩效考核与淘汰退出关联机制,每年淘汰一部分绩效排名靠后的劳务派遣用工,保持用工合理流动更新。

  2.优化分配体系,加强考核激励力度

  (1)适当提高工资标准,保持社会平均水平。在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基础上,分析劳务派遣用工各个岗位与社会的薪酬差距,适当提高部分薪酬明显偏低岗位的工资标准;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正常工资增长关联机制,保持劳务派遣用工整体薪酬增长水平与社会相对一致。

  (2)完善工资分配制度,优化薪酬分配体系。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工资分配制度,按照企业特点设计几类不同的工资分配模板,统一发放项目,指导发放标准,形成相对规范的工资分配模式;健全津补贴种类,对部分劳动强度大、服务要求高的岗位增设岗位补贴,对具备相应学历、技能或专业技术等级的人员增设技能补贴,根据服务年限长短设置服务津贴,体现企业对忠诚度高的员工的认同。

  (3)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提高整体工作绩效。提高考核薪酬在总薪酬中的比例,除保证劳务派遣用工基本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外,其余部分可全部纳入考核,鼓励实行二次考核分配,适当拉开考核差距,体现多劳多得;调整绩效升薪模式,扩大年度绩效A档评定比例,提高奖励幅度;指导各用工单位针对不同岗位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以定性考核为主,加大定量考核的力度研究,通过分解工作目标,合理制定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工作绩效,提高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公信度。

  3.加强培训力度,有效提升人员素质

  (1)丰富培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培训经费管理制度,由劳务派遣机构每年提取培训经费,设置专用账户,用于组织劳务派遣用工的培训活动。利用企业现有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开展劳务派遣用工培训工作。充分借助网络培训资源,定期组织学习相关课件。

  (2)加强培训管理,增强主动培训意识。建立常态培训考试机制,每年组织劳务派遣用工参加岗位适应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岗位技能、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方面知识技能,考试不合格者与绩效考核及淘汰退出挂钩。实行培训积分管理,规定劳务派遣用工年度培训积分标准,与单位年度业绩指标和个人年度绩效评定、工资升薪等挂钩,提高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用工的培训意识。

  (3)加强人才培养,做好人才储备工作。鼓励劳务派遣用工参加社会组织的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支付相应费用,并提高薪酬待遇,同时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服务期,加强人员管理,防止人员流失。研究劳务派遣用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拓宽岗位和技能晋升通道,加大骨干的培养力度,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4.强化监督考核,做到过程目标双控

  (1)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日常业务管控。完善并推广劳务派遣用工管理系统,优化各项业务流程,加强监控和预警功能,将各用工单位劳务派遣用工招聘辞退、薪酬发放等工作纳入重点监控,随时掌控用工管理动态,确保企业用工政策的严格落实和正确执行。增强系统智能化分析功能,完善劳务派遣用工报表体系,全面掌握用工数量、基本信息、变化调整、岗位分布等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劳务派遣用工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2)修订绩效考核文件,加大工作考核力度。根据企业绩效考核文件相关规定,结合各用工单位劳务派遣用工管理情况,修订绩效考核指标库,细化有关用工管理考核条款。每季度严格考核各用工单位用工管理工作并及时兑现。督促其切实加强用工管理。

  继续完善指标管理,下达年度薪酬总额。结合年度劳务派遣用工指标测算及下达工作,综合考虑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效益、用工指标等因素,下达各用工单位劳务派遣用工薪酬总额,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用工总量,实现劳务派遣用工定员指标和薪酬总额双管控。

  总之,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提高认识、转变思路,以建立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管理体系为目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薪酬分配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开发,健全相关组织机构,以适当的待遇和适度的竞争锻造人才,以光辉的事业和深厚的文化留住人才,不断提高用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与劳务派遣用工的和谐共融,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