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25 13:24:1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通用11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通用11篇)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

  心理学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摘要:

  在新的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心理学有关原理的运用和创新。这是当前学生思想实际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客观要求,同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也迫切需要高校引进心理学有关原理进行创新。在实际运用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理论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个体差异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原理均以人及人的内心活动为研究对象,二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将二者结合为有机的整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内容、新手段、新形式,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优势,是高校在创新与完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需要认真加以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系统教育。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人的思想观念作为研究和工作对象,并紧紧围绕人的思想观念具体开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揭示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体系。心理学原理基本研究对象是人及其人的心理活动、是从人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去探寻人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大多表现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更多的是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已经表现出来的思想言行进行教化、引导、帮助的实际行为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始终坚持从理想、信念层面入手实施教育活动,必须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避免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的现象,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心理学原理则更多地侧重于对受教育者尚未完全表露出来、处于内隐状态的内心世界进行预测、梳理、推导的具体分析过程,这有助于教育者探寻、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等内心世界。由此可见,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可以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二者有机融合可以较好地取得相得益彰的整体综合成效。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公民责任感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的甚至把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误认为是思想政治问题,用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因此,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学生思想实际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经常感到迷茫,加之他们本身又正值心理波动极大的青春期,因此使得高校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事实上,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心理问题。有调查表明,我国高校约20%以上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心理上的困惑也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客观要求。当代高校学生,政治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成长成才愿望也很迫切,但在一些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政治态度端正,但认识上难免存在偏差;理想信念明确,但价值观明显趋于多元;道德观念向善,但道德素质有待提升;个性特点鲜明,但集体意识淡薄,等等。针对这些特点,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展开,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的认可并最终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第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也迫切需要高校引进心理学有关原理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必须注意到,进入新时期,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长期以来教育者往往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忽略了教育对象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理论说教和灌输,而忽略了具体指导和教育对象的自身感受。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如果不加以适时创新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改进不足,而要深入扎实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探索新的方法,这自然需要将心理学原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切实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三、运用心理学原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运用心理学理论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

  一般来说,心理和思想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力不同,心理对行为的支配范围较窄,作用时间也较短,而思想对行为的影响则较为深刻持久,作用范围较大。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同时,有的思想问题,仅靠心理咨询是无法解决的,还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来实现,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等。心理问题处理不好与及时可演变为思想问题,而思想问题又可能加重心理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并理解两者的关系、找准它们的结合点,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与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二,运用心理学原理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新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都大大增强。如何避免大学生对抗心理,而将思想意识传递给学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要相信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觉悟。要实事求是地将大学生看成是一个不断追求成长与进步并能不断克服失误而又不断完美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个体。相信我们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不要把一些个别的事情整体化。其次是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心理咨询理念的应用)。要改变以前思想政治工作盛气凌人的毛病。要明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体现在大学生能产生归属感、认同感。所以我们的正面灌输要允许大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教育者要学会运用生活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不能理解的思想理论、意识浅显化,达到相互认识的统一。不能给提不同意见的学生上纲上线,这样又会回到与学生对立的境地。

  第三,运用个体差异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的先天素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个体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有些还相当悬殊。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做到因人而异,使教育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个体差异理论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即使是同一个学生,能力不同的方面、不同时间的体现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问题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注意扬长避短,把处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积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探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策略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将心理学有效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增强思想教育的科学性、预见性以及针对性。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特征、重要意义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积极探究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有效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主要研究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心理学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一门新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心理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等诸多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1、心理学不断地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心理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才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2、心理学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目的性,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就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就要运用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这样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思想发展状况,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测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因材施教,合理有效运用心理学,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

  3、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现教师的有效管理

  心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是以人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为重要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依据人的思想活动与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心理学自身的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措施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在思想上产生明显的效果。因此,借助于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管理。

  三、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的应用范围狭小,缺乏针对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许多高校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少高校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即使有些高校在积极探索心理学理论知识,只不过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并不真正懂得如何运用心理学。

  2、缺乏心理学专业人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心理专业人员缺失现象。当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数量不足,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大都是没接受过系统训练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员,心理学水平较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3、心理学课程建设滞后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心理学教学与指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没有达成共识,这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难以熟练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规律。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仍处于初级水平,心理学课程建设滞后,实用性不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有效发挥。

  4、缺乏关注学生的心理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教育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和重思想教育轻心理教育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缺乏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难以针对性及时进行解决,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由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已经趋于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心理学的优势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教育的对象大都是“80后”和“90后”,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心理因素,诸如不善交往,独立意识差,心理脆弱,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作为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努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积极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有效落实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2、心理学自身的优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仅仅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于心理学具有预测功能的优势,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科学合理地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采用合适的方式,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前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针对性、科学性、预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遵循这些特点,就必须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思想、爱好,才能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制定措施,解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学生的性格、思想、爱好等特征往往表现在学生的情绪和言行举止上,因此,可以借助于心理学理论知识及时掌控好学生的情绪、言语和行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性。

  五、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有效结合的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向于科学化和合理化,更具有目的性。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有效结合。

  1、积极转变思想,对心理学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传统教育观念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心理学教育,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这种情况已引起了许多高校的重视,把心理学教育看成高校德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积极运用心理学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心理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对转变观念,对心理学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2、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心理学专业教师的事情,而需要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力度,让每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参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的进行。

  3、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高校学生常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长时间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因此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对于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邀请一些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心理咨询,能够把心理健康辅导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育人工作。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取多种有效心理策略,逐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学俊.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04(3):25-27

  [2]王齐.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3):5-7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摘 要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和幸福。积极心理学中那些体现人文关怀和代表时代精神的概念和理念对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积极心理学,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念和实践中,加入更多有关希望、快乐和幸福的要素。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积极心理学告诉人们幸福是有规律可寻的。积极、希望、快乐、幸福这些美好概念的出现,鲜明地反映了这门学科的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和幸福。笔者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出发,提出积极心理学融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一些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基本思想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背景。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心理学中的较为完善和有效的测量手段和实验方法,来着重关注正常的人性、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在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的首页上,明确的将积极心理学解释为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积极情绪的体验,主要是探讨人类的满足感、快乐感和幸福感,以构建对于未来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例如工作的能力、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爱的能力、宽容和智慧灵性、审美体验等等。三是积極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则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系统,从而使人的积极方面的潜力得到更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幸福,捕捉住个人幸福的青鸟,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离开了个人的希望、快乐、幸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能不说是一种奢谈。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发展了心理学理论,而且也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更加关注,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学中那些体现人文关怀和代表时代精神的概念和理念很有必要走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走向成熟。

  (一)思想政治教育期待点燃希望。

  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于思想层面,关键在于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而现行的高校思想教育则还是相当传统的模式,即一味的给学生“灌输”思想。思想要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方能进步,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正是缺乏这种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考核也仅仅只是传统的理论考核模式,这就让大学生们错误的认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只是流于表面,而并未真正深入思想,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期待点燃希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该充满快乐。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二十岁左右的他们大多数从小就生活在温室里,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所缺乏的正是实践能力。而正是缺乏,他们对于社会实践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很多的大学生都喜欢放假的时候到学校外面去找兼职,这不仅仅是缓解经济压力,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向往。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结合社会实践,在教学的同时,能够让他们感觉到社会实践的快乐,我想这样的教学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作用于他们的表面,更是深深的进入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体会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快乐。

  (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追求幸福。

  点燃希望是前提,充满快乐是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追求幸福。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天之骄子,在常人眼中的幸福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稀松平常,生活的优越让他们的思想也渐行渐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他们明白社会的现实一面,让他们理解幸福的含义,在离开家庭所给的关怀,自己要如何努力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三、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践

  (一)注意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应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通过满足了人的这种需求而达到思想的形成的过程。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应该要人解放,让人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提出自己的诉求,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必须要转变原有的观点,用平等的、明主的思维来与大学生交流和沟通,用真正的自己的思想去引导他们,感化他们,从而达到影响他们思想的目的。

  (二)善于挖掘大学生身上积极的个体性质。

  古代先贤在《三字经》开篇语中就写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体现出了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个体的人生下来都是具有善良的品质的,后天的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性格和品质。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九零后,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基本上没有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污染。据最近的大学生名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还是健康、向上、积极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是并没有被发掘和诱导,而是被打压着。久而久之,负面的消极情绪就会占到主导地位,于是大学生就彻底沦为了大学制度下的奴役。所以我们要以挖掘和引导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品质为主要工作。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如果积极心理学能在大学时期把大学生们培养成诚实、守信、仁爱的人,那他日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三)重视营造大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氛围。

  环境造就一个人的品质,中国有句古话“贼的儿子永远是贼”,虽不敢苟同,但是也确实道出了生活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影响。好的环境能够让人乐观向上,坏的环境却让人自甘堕落。因此,大学校园里必须要重视营造大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2]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心理学探新,2003.3:6-10

  [3] 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5)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4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着其立论的现实需要和理论基础。它一方面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地借鉴和吸收着心理学的一些方法,以充实和完善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学界的研究有所深化和发展,并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但不成熟之处尚存,有争议的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一、已取得的成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规律入手,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此种研究方法既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是其“科学化”的现实需要。总的来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等。”^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形成了共识。以其研究对象为例,学界看法大体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胡凯、荣复康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0。姜相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H郭崇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门科学。”4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原则上大体没有分歧。那么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问题上,学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次,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可以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的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也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能否取得一定的实效。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践行者,其教育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界关于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中指出:其一,需要定位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角色,提法有“政治的引路人’“精神的指导者’“心理的咨询师’“人格的示范者”等。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提法对教育者有了不同的定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二,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如智力方面的良好认知能力、敏锐观察能力、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表达、决策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三,指出了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途径,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自我修养。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个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个体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以及个体差异心理研究等方面。群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

  再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研究手段,有利于加强、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咨询法、心理刺激法、心理诱导法等都对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所帮助。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因为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同时,也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而只有引入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其心理规律的方法,才会取得教育的效果。而心理学的一些方法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这种现实的需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借鉴和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是有所批判和保留的引入,缘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如果毫无保留地、不加批判地全盘引入心理学的方法,那么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时,需事先把握好—个度,即引入的前提与目的是‘‘为我所用’以便‘‘充实和完善自我”。

  最后,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一方面离不开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学者指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小环境,同时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社会大环境。自然环境有地理条件、气候、季节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入手,了解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而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进步。因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关,而研究外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进一步研究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环境,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面临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自成立以来,其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难题,等待研究者进一步进行研究。

  难题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学界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构建心理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以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主张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影响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因素,以杨芷英、王希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为代表。第一种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种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相比来说,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值得借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不能将其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否则将使这门学科失去其特有的属性。但是,可以借鉴吸收心理学研究中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难题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确定。这个争论主要是为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同时,另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四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S可以看出,这种主张,从方方面面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除了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外,还涉及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但是,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应该太宽泛,而是要深入研究,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学科地位。无论哪种主张,都有其可借鉴之处,但是需要学者进一步进行研究讨论,以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对于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大有裨益。

  难题三: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究竟这些理论成果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只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得知其是否为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例外,须由实践来证明和验证。那么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是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际操作。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使得学科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导致专业化从业人员比较缺乏,从而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鉴于此,在未来研究中,大力推动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

  三、未来的发展构想

  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构想,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作为一门成立不久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方面不成熟、理论准备不充分、理论整合不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与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更多的是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免不了注重实际操作的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理论体系科学化。一个理论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全仰仗于该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果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正确的,那么理论才是可以被采纳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实践的可操作化。

  第三,学校、政府与社会的‘‘三方‘‘推动。一方面,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为思想教育的服务机构,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看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数量的“多”并不能代表质量的“精”。因为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不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长期以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并在社会上受到了负面的评价,受教育者的抵触、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因此,学校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作用的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改善这种状况。另一方面,政府与社会是后备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物力和财力上的扶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更是需要政府财力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有效扶持。因为只有思想战线这块抓好了,解决了影响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的负面思想问题,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有可能。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中,逐步克服其所面临的难题,同时加强实证研究,并在学校、政府与社会的“三方”推动下,逐步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这个目标不会太遥远。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5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为主要的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对象的部分根本规律和共性与特性。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两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根本规律的功能,且较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实证的方法运用少,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比较的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状态,提出的对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创建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对象。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研究对象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对象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对象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育对象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2)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系,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

  (1)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

  (2)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

  (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

  (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

  (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范式。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范式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本教育范式,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

  (2)在研究范式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络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范式是经典教育学范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

  (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系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

  (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

  (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最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

  (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范式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范式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对象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数据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2)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军队、企业、社区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展新的载体和方法。

  (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宏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

  (1)从长远来看,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针对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能够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

  (2)从短期来看,在教育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优化现有的人才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行专、兼、聘相结合的模式,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在加大信息交流、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6

  时代在进步,但育人成才的教育主旨是不变的。学校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也要紧随时代主旋律,全心全意地为教育大局服务,同时练好本领,夯就能力,发挥其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一、助手作用

  1.传答指令的助手

  校长对学生的号召和指令,一般是直接和间接通过班主任传达于学生。没有班主任,“上情”便会失去“下达”的渠道。

  2.落实工作的助手

  班主任是校长得力的助手,是执行学校计划,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学校教育活动的领先力量。班主任积极性、热情的调动,对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班主任要与校长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听从指挥,在班级管理中,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发挥校长助手作用。

  3.信息反馈的助手。

  一是向校长提供在落实执行学校工作计划的情况,班集体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二是班主任向校长提供集体典型的人和事,使校长占有具体资料,有的放矢进行工作。

  二、骨干作用

  1.政治思想工作骨干

  学校政治思想工作要靠班主任在班级里贯彻执行;开展的各项政治思想教育活动,要靠班主任在班级里落实和给予保证;制定的政治思想工作要靠班主任在班级里督促、执行。

  2.树立良好校风骨干

  首先就必须从树立班风抓起,从端正学风入手,整顿教学秩序,优化学习环境,克服消极散漫的不良风气。优良的班风,会使同学间团结友爱,彼此帮助,奋发学习,积极向上,能自觉地维护班集体的利益和荣誉。优良班风一旦形成、巩固和持久,就能促进校风风貌的根本改变。可见,班主任是树立良好校风的骨干。

  三、纽带作用

  1.教与学的纽带

  学校统筹安排,由任课教师轮流交替上课。班主任要负责掌握班级的情况,平衡各任课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量,统一安排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在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正确地解决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

  2.教与导的纽带

  班主任必须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与课任教师协调一致,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班主任或召开科任教师会议,互通情报;或跟班听课,分析学生课堂情况;或与科任教师协商,调整学生作业负担量;或邀请科任教师参加家长会,互相沟通思想。总之,要紧密联系科任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师生的纽带。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有时难免产生误会,看法不同,发生意见分歧,甚至酿成对立情绪,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不要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应该调查研究,摸清矛盾产生的原因,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使矛盾得到及时解决。

  四、导向作用

  1.政治导向

  青少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立志报效国家,为中华崛起刻苦读书,这是时代主流。但也有少数人,面对西方“自由”、“民主”、“人权”、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两种社会制度、人生观的选择而迷失方向,班主任要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诱导,多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与学生多聊天,勤作家访,使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成长。

  2.信仰导向

  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价值体现信仰观念,这是每个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每位班主任信仰的坚定,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班主任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具有为国家富强和实现四化大业而奋斗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懂得完美的一生应是个人价值最大限度体现的一生。

  3.纪律导向

  全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来,青少年的思想面貌、道德情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班主任教育学生过程中,要不断地扬善抑恶,防微杜渐,并经常注意发挥典型的教育作用。班主任要配合社会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纪律教育、拒腐蚀教育,提高他们的观察意识、自省意识、进取意识。

  五、桥梁作用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家长会议、家庭访问、接待家长来访等形式,密切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在学校和家长之间,互通情报,及时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的具体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生在校的具体表现,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意图,主动配合,做到要求统一,步调一致。同时,班主任也要了解家长所处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及至对学生教育的具体方法。一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便于主动配合,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学校了解家长情况的得力参谋,便于校领导做出治校的决策。

  六、媒介作用

  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生的需要,经常不断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向社会实践学习,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协调公安部门、街道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甚至与少年宫、业余体校、科技辅导站的关系,形成校内校外,齐抓共管,综合教育的网络。要有计划地邀请老干部、老红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各行各业的学者专家来校讲演报告,或兼任校外辅导员,使学生直接受到英雄人物、前沿思想的正面教育和思想感情的陶冶。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7

  一、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情感感受和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提出,自我决定性、乐观、主观满意程度等积极的人格都能够借助积极的感受而持续地累积获得,在个体经受了社会生活中非常多的积极感受后,就会自动地提升积极感受的基准线指标,就会自觉地提出越来越高的需要,进而推动形成积极的人格。积极的情感感受能够更加深入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推动大学生可以有效地借助自身资源使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一方面,应当启发学生树立积极的认知态度,加深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会。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感教育属于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技能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前提,也是激发大学生追求价值目标与增强生活信心的基础保障。心理学的分析证实,决定个体情感情绪等感受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时间的态度与认知,应当启发学生通过积极的思想正视问题、困难,有效地化解情感情绪问题,提高积极感知幸福的意识。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掌握积极地调控情感情绪的方式,像是放松的方法、转移的方法、宣泄的方法等等,增强学生自身的调控能力。应当启发大学生懂得积极地应对以往的得失,增强以往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应对现实且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提高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期望,敢于挑战一切事物。积极心理学提出,所有的个体都具备潜力与优势,只有培育与增强个体本来具备的积极能力,才可以消除个体的消极思想。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通过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懂得激发学生的潜能,且进行激励与引导,如此才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体现积极向上的能力。应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自己,发现自我的积极潜能与品质,懂得自我控制与调节,确保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泛化,进而可以在大学生生身上加以固定。积极心理学注重所有人的自我发展要求,且以此当作实施教育的基础,在营造情境、提供基础、创设机会的前提条件下,让人塑造良好的品质、思想,最终推动人的健康发展。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激发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服务、管理、教育的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积极品质。

  二、懂得给大学生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提倡在社会环境中融入个体的积极品质以及感受且进行考察,明确积极的社会文化、国家制度、学校与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这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社会和个人互相影响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出,环境跟人都具备能动与受动的方面,从本质上讲,它们是相互创造的。换言之,环境创造了,同样的,人也创造了环境。为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给学生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体而言,高校需要积极地建设学校文化,创设健康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并且大学生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品质以及情绪情感感受也跟学校的环境密切相关。高校需要借助积极的学校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学校内部环境的创设,以使修德、好学、和谐的学校文化形成。可以组织班风大赛,以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组织宿舍文化节,以创设和谐的宿舍文化;还可以组织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以创设多样性的社团文化。并且,高校还需要体现舆论宣传的功能,懂得通过一系列的传媒在学校宣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在积极的学校文化中感受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有效地统一社会环境和自身学校环境的创设,进而给大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战场。高校能够联合家庭、企业、社区等,建设积极的实习环境,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积极感受,并且强化认知主流意识形态,像是借助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等。

  三、结语

  总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系统是开放性的,为了跟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应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思想,这是一种客观的需要。作为一项全新教学思想的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处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情况,从而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8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及其搭档契克岑特米哈依于1997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正式提出。作为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提倡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前提下,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在积极因素,努力拓宽积极因素形成途径,引导学生积极预防和自我预防,在重视个性教育的同时重视共性教育,倡导“赏识教育”和“全员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中,对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才更容易获得情绪和生理的健康,更富有耐心,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的成功。

  (二)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征

  积极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独立、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挖掘人类的潜能,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在方法论上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通过“积极体验”来发掘和塑造人类自身的积极潜力。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在引导手段上,不过多地揭示心理问题,而是更多地倾向于一种鼓励或者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大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形成自身有效的应对生活压力的技巧和策略,激发出自身的创造潜能,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更幸福健康地生活。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实贱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在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的同时还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为本,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符合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成才需要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育德,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以提高人的心理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觉与新的研究取向,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从积极层面去帮助大学生挖掘潜力,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9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高校应当要进行思想政治改革工作。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当前高校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这一点要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积极心理学是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引言

  高校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摇篮,高校想要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完善就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高校的学生们成为契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适应现今高校学生们的心理了。因此,进行教学课程改革工作是相当的有必要的,现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要意识到这一点,积极的寻求改革的契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现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认识这一点,投入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习相比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于人的美德、潜能和优势品格,这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式方向和研究内容有下面三个。

  1.积极情绪

  积极的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是研究人当下的幸福、曾经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1]。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这三种幸福是展现出不同的情绪的,对于曾经的幸福,现今的人们往往是怀念和满足的,对于未来的幸福现今人们是表现出乐观的态度的,对于现在的幸福人们是保险处珍惜和愉快的心情的。从生活的角度上来看,积极的情绪对于当下的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是有着影响的。从学习的角度上来看,积极的情绪也会让人们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的。

  2.积极的人格

  积极的人格是现今积极心理学中另外一个研究方向,现今人们所展现出的积极的人格包括正直、热情、谦虚、宽容等等,这些人格特质可以被分为对内特质和对外特质,所谓对内特质的积极人格指的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其作用是调节自身,让自身的品质变得更加的完善。对外特质的积极人格指的是与他们交往过程中所展现的人格,这些人格是可以让人们成为社会所依赖的人才的。

  二、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分析

  1.研究对象和教育原则一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现今高校学生们是拥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因此他们的人格特质和人生经历都是不同的,这些学生们是当前时代最为代表性的“人”。因此,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积极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相一致的[2]。研究积极心理学习的原则是通过研究让现今人们的美的得到培育,让他们拥有更为美好的未来。这是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原则相一致的,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相当的有必要的。

  2.教育目标相同

  积极心理学研究工作是为例让研究的对象“人”不断的完善自身,让人能够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让自身成为时代需求人才,从而拥有美好的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现今高校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使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成为契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和高校思想正政治工作是拥有着相同的目标的,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是相当的有必要的[3]。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式分析

  1.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转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想要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充分的落实,现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应当要先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将积极心理学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当要树立积极性的学生观,要关注学生们内心世界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要引入积极心理学教学观念,要将学生们树立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主体。除此之外,也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变化要给学生们灌输正能量的内容,使他们拥有积极的学习心理。

  2.融合积极心理学内容,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完善的基础。因此,在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应当要注重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工作,要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4]。在实际的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高校的管理部门可以进行问卷调查工作去了解现今高校学生们的爱好,针对他们的爱好去设立契合他们的心理学习教学内容,让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使教学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工作落实完善,进而培养出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校大学生人才。

  3.纳入积极心理学方法,使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

  现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工作的时候,要将积极心理学方法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方式升级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管理部门可以纳入积极心理学方法建立新的思维教学模式和新的积极的组织系统,让高校的学生们在积极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促进高校学生们形成乐观的心理,从而使他们成为契合时代发展的高校大学生人才[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应当要进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大学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要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高校应当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要融合积极心理学内容,要纳入积极心理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承林.非正式学习与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2]仇英,庞京城.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研究[J].海南广播電视大学学报.

  [3]刘杰,廖卫华.基于rough集的微信移动学习要素重要度调查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4]李宁,戴艳军.从异化到回归——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价值[J].学术论坛.2016(09)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0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工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开始转变,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心理学也开始备受重视并渗透到各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内心世界的学科体系,主要研究我们人类、动物等对象的内心活动、心理现象等内容。与此同时,心理学知识还涉及到了人们的情绪、知觉、性格等方面。心理学的发展和壮大,注定了它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并与我们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在我国心理学不但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同时,还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很多中小学已经开始逐步引入心理学教育,让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逐步结合起来,了解每一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好的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亮点,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发散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开始引入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用标准的道德规范和正确的思想观念等,对其所要教育的对象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教育说服,它更是一个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的科学,并从思想上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对学生进行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学生采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扶正学生的思想和成长道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以及中小学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始融入多方元素,让这项工作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和理想。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结合心理学,使其在心理和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感知未来,发展正确的心理理念,培养正确的动机,使学生朝向正确的方向成长。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心理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也就是说心理学知识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首先,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心理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准确的认知和了解,这样才能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心理学知识是教育工作者认知学生心理的重要依据,心理学知识中已经涉及到了人们的心理、行为和认知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者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正确选择,更是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的科学方法。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心理学发展的平台

  心理学的发展不是独立的,是需要其他学科的促进和互补的,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心理学知识发展壮大的催化剂。第一,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为心理学知识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广泛的平台,更可以为心理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作,心理学知识在其中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知识体系的特点,还能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第二,心理学知识能够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二者有一定的共鸣,所以随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就要求心理学知识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在进步,教育事业也在呈迅猛之势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已经是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主流和重要方向。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会促进心理学知识的逐渐多元化,新时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会促使心理学知识体系中不断的加入新的元素,以此来促进二者共同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学知识的不断完善也可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多便利的条件和可靠的依据,心理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可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想和新的思路。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学知识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大潮流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一)挖掘个性,培养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所谓的个性是指在个体的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活跃因素,它包括了人们的体能、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结合心理学中关于个性分析的专业知识,还要将其作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认真了解每一个个体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挖掘他们潜在的个性,使他们充分的成长和发展[1]。在挖掘学生的个性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们正确的行为动机,从人们的主观上讲,正确的动机才能引导学生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另一个方面,结合我们了解到的材料,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的动机进行科学的培养和发展,遏制住不良的动机,通过激发和探索,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的创新和探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自觉性,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二)锻炼意志,树立理想

  意志是帮助我们人类努力克服难题的坚强毅力。在心理学知识体系中,人们的意志和行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意志对行动的成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够,导致他们在职场的面试和竞争中一败涂地。可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注重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多结合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锻炼学生主动克服困难的意志。另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并得到真正实践,让学生们明白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在锻炼学生们意志力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从心理学角度讲,理想是人们心理活动的总指挥,没有理想,人们就会没有奋斗的目标。同样,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没有自己的理想,也只会盲目的接受各类学科知识,使教学工作的意义无法实现。因此,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多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三)提升能力,健全人格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积极性。因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如:可以在校园内积极开展促进学生创新实践的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励志片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识是否渊博,知识是否扎实,在这个科技、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可塑性极强的人格越来越重要。人们在整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历着由少儿———青年———成年的蜕变,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人格发展都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在健全人格方面,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调动学生主动和老师交流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要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尊重、理解、包容等品德的含义。第二,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和社会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顽强的心理素质。第三,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认知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此外,结合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消除逆反,正确引导

  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仔细研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还要注重观察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阶段学生们出现的逆反心理。尤其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会出现顶撞家长、老师的问题、在课堂上躁动不安等现象,然而由于现阶段的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的一代,个性极强的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不但不成熟[2],还会非常容易被失败和挫折打败。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心理学知识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晓之以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想法,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以及自我塑造的心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中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学生的心理变化,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时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学校要聘用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倡导学生敢于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发展方向[3]。

  三、结语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发展各个方面和各个时期,工作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在教育事业发展到当今的时代,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适当运用心理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学知识的关系,进而更深层次地研究如何让心理学知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各方面的健康成长的目的。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1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政治功能,重视灌输式的说教与高压式的管教,忽视了学生健康人格和积极品质的塑造,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缺乏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目的,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教育效果不佳的困境。积极心理学主张以发展为导向,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思想美德等积极方面,关注人的正面力量,它的兴起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对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第一,从主观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指人类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即能幸福满意地回忆过去、快乐而充盈地感受现在以及积极乐观地憧憬未来,主要研究人的幸福感、满意感以及快乐感,引导个体建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从个体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存在两个独立纬度:正性的利己主义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主要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造精神和能力、与他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审美体验,以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世界等等,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个体能够有效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第三,从群体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公众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成长及其经验的获得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基础上,积极的环境,是构成积极品质的重要的支持力量,这就要求人类个体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以及积极的公众品质,主要研究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一)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过于突出政治性,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忽略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个性需求,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容易引导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价值、人生意义、自我实现,关注人的自身潜能的挖掘,重视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从而使人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理念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往往能更加深刻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鸣,使其乐于接受并践行道德规范,这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提高。

  (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决定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和死板,过于重视管理轻视育人,注重结果忽略过程,重修补学生存在的问题,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这种“修补-改错”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因而往往收效甚微。积极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内在的积极品质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在预防工作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提升大多源于引导个体自身去塑造各项能力,还不是直接修正个体的各项缺陷”。因此,在这种理念取向下,教师要转化教育理念,从肯定学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预防学生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符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将教育与学生的幸福、尊重、自由、价值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注重学生自身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并引导使之内化成各项能力,这种价值理念取向符合当代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的本来功能和使命,因而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方法,巧妙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在学习中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增强幸福感和满意度。对此,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和经验的获得都是通过一定的环境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注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一,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装饰校容,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主要包括学校的总体结构和布局规划、校园建筑和校园绿化、课堂设施、办公设备以及后勤保障设施。因此,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为广大师生创造整洁、安静、优美、积极的校园物质环境,促使师生工作学习身心愉悦。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师生规范师生自身行为、道德修养,爱护校园一草一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保师生工作、学生、生活秩序的稳定,增添师生的幸福指数。

  第二,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化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是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主阵地,主要指校风、教风、班风等方面。首先,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内形成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严格制定一套积极的班级规章制度,并加以认真落实,以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构建文明健康的寝室文化。寝室是学生集生活、娱乐于一体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寝室、品质生活”的寝室文化理念,明确“扬德尚美,育己善行”的寝室文化宗旨,积极倡导良好的寝室文化习惯,提升寝室文化的质量和品位。最后,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教师要借助具有教育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校园网络,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主、自强、自信、自主,树立文明意识、政治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讲究熟练运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在工作方法上强调个体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以及情感需要的重要性,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时,教师要注意将政治性与情感性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情感激励法,即通过激励激发学生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积极心理学认为,巧妙地运用情感激励法,有助于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好品德。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适当地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首先,要注重以情育情,情理结合。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因素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情理结合,以理服人,以情育情,以情感人,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心灵之门,鼓舞和启迪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注重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座谈会,或电子邮件、QQ、微信、短信、电话等平台与学生进行探讨人生、规划未来等话题,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其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朝着正面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最后,注重榜样激励,塑造自我。教师可以借助先进人物榜样的人格力量,震撼、感染、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敬佩、信赖之情,优化学生心理,强化学生行为。

  第二,借助情景感悟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景感悟法,即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获得感悟和启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要创设教育情境,触情生悟。教师可以紧扣教学内容,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音乐渲染、典型事例分析等手段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触情生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驱动积极情绪,以情化人。创设情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情景交融,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进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如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歌曲,渲染情境,营造情景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最后,要诱发积极情感,形成积极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会、角色扮演、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主组织、策划、编排、表演,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在自主参与、实践体验过程中,感受学习乐趣,积极乐观地面对困境,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总之,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以发展为导向,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思想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开放、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优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浅谈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论文06-29

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论文06-28

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论文06-29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论文06-2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途径论文07-28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论文06-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06-17

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6-22

孔子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论文12-11

高校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