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7)

时间:2018-01-03 我要投稿

[11] 思想家盧騷(Rousseau)、畫家哥雅(Goya)、文學家拜倫(Byron)、雪萊(Shelley)、音樂家貝多芬(Beethoven)都長期苦於情緒上的不安。

[12] 例如以口語取代舊社會文人典雅的語言、大膽描繪以往被認為低俗甚至不的生活內容、以時空交錯的方式展現意識的內在風景、在文學中加入哲理的思索等等。

[13] 以最重視生活藝術、美感、愛情與個人風格的法國為例,擁有穩定男女關係的人,大約不到成年四分之一。

[14]當代的文學藝術研究強調形式方面的安排與創造,才是文藝創造的本質。同樣的內容,經過不同方式的呈現,將有全然不同的結果。參見: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1983), 1-17, 95-97, 134-141; M. H. Abrams,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3), 120-121, 246-248, 273-275, 284-286.

[15] 《》,第12章。

[16]以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eski)有名的藍、白、紅三色系列與「雙面維若妮卡」為例。三色系列表現出作者對於不同風格的人生情境與美感的追求,都相當動人,而「雙面維若妮卡」尤其揉合了如夢似幻各種聲音、形象與色彩,鋪敘種種隱微而深切的感受。然而這些電影,卻終流洩著哀傷的情調。

[17] 梵谷、畢卡索、利都是典型的例子。喜歡逛紐約、巴黎與歐、美、東亞各大都會畫廊,以及熟悉現當代文藝創作者生活的人,對於本段所言,更當有親切的體會。

[18]中國大陸約14億(官方統計數字為13億,然而各地頗多黑人黑)、台灣0.23億、香港0.07億、新加坡0.03億、韓國0.7億、日本1.3億、越南0.8億,全球華僑與華人0.36億(根據僑委會統計資料),共計約17.49億。

[19] 傳統上認為主要是指一種學派,出於諸子百家,而為後世所尊崇。本文則認為儒家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種源於古典傳統,而為孔孟荀等人所發揚並重新規範了的生活方式與人生觀。凡是在核心意義上接受了這套生活方式與人生觀的人,均可稱之為儒家。儒學則是對於這套生活方式與人生觀的學習與反思。儒家的生活方式與人生觀,當然與傳統的政經社會狀況有密切的關係。然而其核心信念與價值,又深植於人性,可以超越不同的政經社會狀況,而首先為孔孟荀等人所發現提出。儒家非宗教,其核心信念與價值主要有賴學習與反省,而非信仰,來維繫。其生活方式與人生觀,亦有待儒學來發揚及調整。所以孔孟荀以降儒家與儒學的關係密不可分,本文亦時而混用。

[20]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論語‧陽貨》);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論語‧衛靈公》);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下》)

[21]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又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禮記‧樂記》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22] 《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3] 《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鄭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偶同於耦,並耕也。《說文》:「仁,親也,從人二」。段注引上文鄭注並曰:「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

[24] 參見: S. Freud, General Psych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Collier Books, 1963); S. Freud, On Dreams; Tr. by James Strachey, (New York: Norton, 1952); H. S. Sullivan,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1953)。按:不安的原因不一定都來自父母,然而與父母的關係常為關鍵因素。

[25] S. Freud, Character and Culture (New York: Collier Books, 1963)。 許多音樂家、文學家與學者,其背後的創造或研究動力,源自個人生命中一種本質性的不安。很多企業家與政客之動力,則來自對於財富、成就或權力的不滿足感,而其根源也往往是一種焦慮與不安全感。

[26] 《論語‧陽貨》

[27] 朱子曰:「禮者,天理之節文。」(《朱子語類‧卷六》)

[28] 《論語•學而》:「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9]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30] 上述各種主義思想,都曾極為出身於儒學傳統的現代中國人所擁護,亦可為此言做一旁證。其他非西方文明,對於西學的排斥性,均遠較中國人為高。然而早期的國人,往往只知崇拜西學所具的優點,並據此批評中學與其相異之處。殊不知許多互相違異之處只是表面或次要層次,儒學的核心價值與西學並無根本性或不可解的衝突。

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7)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