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5)

时间:2018-01-03 我要投稿
來剖析:第一,儒學所能貢獻於現代社會的所謂核心價值為何?第二,這些核心價值是否能與現代的、經濟、社會架構配合,乃至改善甚或重塑現有的架構?

儒學在中國雖然已經搖搖欲墜,然而它仍然具有許多顛撲不破、歷久彌新的核心價值。欲瞭解其意義,首先應當考察儒學興起的歷史背景。儒學是在周代的制度與各方面都發生危機時,賢者深刻反省人性與文化傳統之後的產物。發現文、武、周公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經過長期的演變,在各方面皆已頹廢,因而流弊叢生。於是他深刻反省周代乃至歷代制度與文化的精義,以謀求救世濟人的根本道理。當時的制度以禮為中心,此禮指導了古代政治、社會與文化運作之全體,也規範了合理的人生態度,以及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係。孔子發現禮的根本是仁,而以其為人生價值的核心。仁字所講的就是我們的一顆心,是人與人乃至人與萬物相接觸時,自然發生的溫情厚意。[20]人不能離開他人與萬物獨存,所以這番溫情厚意,是使生命有意義有光彩的根本。仁者敬天愛人惜物,不仁者怨天尤人害物,所開啟的生命境界,可謂天壤之別。

[TW1] 孔子認識到現有的制度發生了危機,所以要超越現有制度,而找出理想制度的人性基礎與人類文化的真正意義。其理想的制度,即古代所謂的「禮」,則應因時制宜,來體現仁的精神,使人性得到完成。孔子所教以仁與禮為中心,仁就內心言,禮則就合宜的待人接物之方式與合理的倫理與制度言。為人若能實踐仁與禮則心中悅樂,此悅樂之感動不能自已,所以發而為音樂為藝術。儒學傳統認為,音樂與藝術代表美好動人的人生境界,人心有得於此境界,中心感動發而為文藝。傳統藝術觀主張美與真、善合一,藝術應是生命中真摯與良善感受的體現,而不以突顯個人特異癖性為目標。[21]這樣的藝術追求理想的人生、發乎真情、兼顧人我,而使個人與社會都日臻美善。

現代社會變化甚鉅,這些傳統思想至今是否仍有意義呢?許多人或許認為,現代社會的種種制度使價值觀必然走向商品化、消費化、庸俗化、異化,疏離化,而其報償便是自由、富足、享受與無限的可能性。我們應擁抱新時代自由享樂、不斷嘗試與創新的人生觀,而不必再受傳統的拘限。然而,一切制度與文化的終極意義,必需是使人生與人心獲得平安,變得更美好。如果現代的制度與文化遠離了這個目標,當然值得檢討。制度與文化本為人而存在,人如果普遍感到失落,無論有再多的自由與享受,也不能掩飾其困境。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瞭解人性的核心需要到底為何。

儒學最重大的成就,就在於深刻地認識到人性核心的需要,並揭示出制度與文化雖應與時俱變,但本於人性的基本道理終究不可廢。孔子指出禮有因革,亦即制度和文化將因時代而變遷,[22]現代人必須有現代的制度和文化,然而人性基本上卻不會改變。現代人的遺傳基因與數萬年前的人類並無甚差異,人類的基本生理與需求也無甚改變。儒學之所以能夠成為傳統中國思想體系的中心,關鍵在於堅持人性的核心需要與價值是「仁」。人對萬物有一番溫情厚意時,是人心最感平安、喜悅、光明與充實的狀態。仁字從人從二,原為兩人合作、親愛無間之意。[23]兩個人相處是人與人基本的關係,人如果對於他人有一番溫情厚意,不僅自己心中平安喜悅,對方的心靈也將受其感染,而感到溫暖與喜悅。儒學以此為起點,成己又成物。一方面自己的心靈得平安,一方面也使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之間關係和諧。人生因此而充實美好,生命也發出了光輝。

這個道理傳述了幾千年,孔子的話在今天看起來或許了無新意,然而重點卻是,現代人的心靈境界相較之下又如何呢?經常為虛無、荒謬與各種煩惱所苦的現代人,實在應該認真思考這番老生常譚中是否具有不變的真理。舉例言之,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類的人格在早年就已大體定型,而心理上一些最難以解決的糾結衝突,幾乎都源自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人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他與這個世界的基本關係,而人與父母相處的模式,亦通常決定了他與這世界相處的基本模式。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孩童無法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的關愛,終其一生都難免有一種不安害怕之感,總覺得生命與心靈難以安頓。這種不安將以各種的方式呈現,成為干擾乃至推動其人生的基本力量。[24]無論一個人擁有多少知識、財富與能力,多高的學位或事業成就,若不能直接面對其心靈深處的問題,終究無法克服自己在人格形成之初便已埋下的不安元素。[25]各種精神疾病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相當嚴重的問題。在西方國家,憂鬱症已名列前五大死因。人們拼命向外追求物質、知識或樂,卻未能掌握真正能安頓人心的核心要素。這個要素其實非常簡單明白:人生如果沒有仁與愛,將是一片荒蕪。即使擁有再多其他的事物,都無法代替感情上的需要。而仁愛起於家庭生活,因此中國古人在「五倫」裡特別重視父子、夫婦與兄弟,這三項正是屬於家庭中的關係,其用意即是要讓人在一種充滿情意與溫暖的環境中成長。而仁愛之心固不宜只限於小我的家庭之中,所以又標舉君臣、朋友二倫,乃至民胞物與的胸懷,使個人能對天地萬物都產生深厚的情感。這便是儒學所主張的核心價值。

儒學重情感,然而「性相近也,習相遠也。」[26],人心複雜多變,人與人其實很難真正相處得好。所以除了仁之外,還提倡「禮」。禮便是合理的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合宜的關係。[27]中國古代以禮義之邦聞名於世,社會有序,人心安和。而今日的中國卻是禮義掃地,為粗魯野蠻之邦。社會人倫失序,個人的義務與權利不明,人與人之間衝突不斷,加以世界性的顛覆與解放的風氣,社會與家庭倫理正快速地解體。人倫之變日漸普遍,而人倫之變又將造成各式各樣的社會與心理問題。成長中的兒童,在人格與心靈上所受的傷害尤其嚴重,而其影響往往會延伸至少三代。無論台灣、大陸、香港與美國,可怕的社會事件經常發生。因為當整個社會的家庭結構開始崩壞時,個人生存的處境將變得非常惡劣。最親密、最核心的關係都受到強烈的打擊,人要不失常也難。家庭破碎,人生將遭受最嚴重的傷害,而產生種種難以控制的結果。儒學首重家庭,在家裡透過父子、夫婦、兄弟的親情,讓人有一個比較健康而符合人性的生長環境。這種傳統的家庭制度相當穩定,在前工業化的時代行之數千年,而使人生在其中得到很大的安頓。

然而,傳統的家庭倫理常未必適用於今日。現代中國人不斷地批判傳統家庭倫理,並非無的放矢。一個制度發展了數千年,不免產生許多僵化與不合理之處。更何況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已大不同於傳統社會,許多舊的觀念與作法都必須修正。然而現代社會的家庭,卻又實在是弊病叢生。以台灣為例,早期所遭遇的困難是新舊觀念的衝突。社會解嚴開放之後,短短十幾年間,情欲濫、人心貪婪不滿成為新的大問題。目前台灣的離婚率高居全亞洲第一,接近百分之二十五,在這種情況下,子女如何能有適當的成長環境?儒學除了重視個人修養之外,在制度層面上首重家庭。企圖透過人最核心、最親密的情感的經營,讓人生得到安頓。這種態度非常重要。現代人應該繼承儒學重視家庭的傳統,而經營出新時代的家庭倫理。

儒家重孝悌之道,因為人生在世,首先面臨的人便是父母與兄弟姊妹,而成長時期所養成的人生態度,將決定其一生。[28]一個人若懷有孝悌之心,對於整個世界便較能抱持一種感恩與謙讓的心。這與現代人重視享樂、佔有,而以各種方式追求個人欲望的心態大不相同。欲求少而感恩之心深重,則人生自然較容易安足。人心非常微妙,只有當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感到一種溫暖、親和與感恩之心時,

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5)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