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精选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 篇1
一、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漏报是可以接受的。
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借以保证审计质量。就第一种情形来看,审计人员之所以要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其目的就是要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因为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重要性是一种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因此,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小,就要求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大,则可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
例如,为合理保证应收账款账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l万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账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万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由此可见,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见,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所审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审计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比如,一般来说4万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万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万元,则意味着低于4万元的错报与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仅仅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高于4万元的错报或漏报。
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则意味着金额在2万元到4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仍然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4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且还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2万元至4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可见,重要性水平是4万元的审计风险比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的审计风险低。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ll条就指出了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虑“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如果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所以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对其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确定,进而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如前例,如果原本是4万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评估为2万元,显然,重要性水平偏低,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高,为了降低较高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降低了审计效率。相反,如果原本2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而审计人员却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4万元,重要性水平偏高,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低,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必然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其结果是审计人员承受的审计风险增加。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这种关系对审计人员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有着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三、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由上所述,由于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成反向关系,所以可以推定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审计风险越高,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也就越多。根据这一关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来确定审计证据的需要数量,以达到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初步估计的审计风险水平较高,说明审计对象较为复杂,审计的内容也较为广泛,审计人员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难度就大,失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时审计人员就要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之,如果评估的审计风险水平较低,则审计人员只需要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例如,被审计单位业务复杂,内部控制差,管理当局品行存在问题,财务状况恶化,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等等,均可认为面临着很高的审计风险,或者将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审计人员都应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5号一一—审计证据》第7条指出,审计人员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当考虑的因素第一个就是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制约或影响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一个或两个因素必然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必须要把这三个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虑,同时兼顾,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 篇2
摘要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师进行鉴证服务的灵魂,是审计的本质特征。然而随着 社会经济 的 发展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对非审计服务的需求日渐兴起。非审计服务收入 目前 在 会计 事务所收入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 影响 不容忽视,应进一步加强对非审计服务项目的管理,以减少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关键词审计;非审计业务;独立性
一、关于审计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独立性,审计就会因不能获得公众信任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审计独立性表现为: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又称为“精神”独立性、“内在”独立性或“事实”独立性,即认为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以及在判断时不依赖和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必须与委托人 企业 和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委托人企业股权或担任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否则,就会影响审计人员公正地执行业务。形式上的独立性又进一步分为组织上的独立性、经济上的独立性与人员上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形式上独立是实质上独立的重要保证。形式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一定能保持实质的独立,而后者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根据国内外现有 研究 成果,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客户经济上的依赖,与客户之间的诉讼关系,逾期审计公费;审计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业内竞争,审计师道德认知的发展程度,开展非审计服务等。在此笔者仅就非审计服务进行论述。
二、非审计服务及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随着信息 时代 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崛起,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它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由市场本身需求所推动的,也是市场机制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同时也是会计服务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在 中国 ,目前非审计服务收入在去计师事务所总收入中占的比重并不大,但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却不可忽视。独立性是审计服务的本质要求,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对非审计服务是否影响审计独立性的争论始终存在着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非审计服务不会损害审计独立性。该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不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任何实质影响,其理由是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两种服务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提高审计效率,即两种服务之间存在一种协同效应。首先,根据“知识溢出效应” 理论 ,提供非审计服务所获得的知识,可能向审计服务产品“溢出”,从而降低审计服务的成本,提高审计服务产品的效率,使审计成本得以降低。也就是说,当注册会计师通过提供非审计服务,能够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客户的经济情况、商业计划和管理运作,实质上会大大加强审计的有效性,这种正面的效应远远高于形式上独立性的影响。
其次,广泛的服务范围和领域,能使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坚实和更广阔的财务基础。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更加多元化,其财务上更加安全,就更有能力承受失去某个客户造成的损失,因此能够加强注册会计师独立判断。其三,非审计服务有助于事务所在审计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审计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存在着竞争,而审计服务模式的特殊性质又使得事务所在同行竞争面前显得特别脆弱。事务所接受公司所有者的聘请,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提供审计报告,公司所有者根据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判断公司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这种模式下,支付审计费的客户只关注审计结果,而不在乎事务所发表适当审计意见的能力,因此其更换事务所的成本非常之低。面对客户的这种“威胁”,事务所经常要在失去审计费收入与违背职业道德甚至冒遭到诉讼风险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同时提供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的事务所,一方面拓展了收入的来源,增强了对失去客户的抵抗力,更重要的是,非审计服务具有更大的附加值,客户对事务所的依赖性较强,事务所在冲突中就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第二种观点认为非审计服务有损审计独立性。该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可能淡化会计师应有的职业谨慎,从而使会计师偏离超然独立的立场,甚至因此导致失败。虽然审计师同时提供两种服务可以获得“知识溢出效应”,但是如果因提高效率而节省的成本归事务所所有而不是转移给客户,那么,同时提供两种服务就可以为事务所带来超额利润或者经济租金。这种超额利润有可能使审计师丧失独立的立场,因为审计师可能担心坚持原则会失去这些购买非审计服务的客户,从而失去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莫茨和夏拉夫在《审计理论结构》中认为,审计师在为其客户提供管理咨询等非审计业务时,不可避免地会与对方发生经济牵连,并会从对方内部职员的角度去为公司考虑 问题 ,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另外,非审计业务的发展导致审计关系模糊。基于受托责任而形成的审计,存在着委托人、被委托人与审计三者的特殊关系。委托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被审计人是受托管理财产的代理人,二者与审计人共同构成审计关系的三个主体。审计独立性的保障是以审计人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为前提,审计人独立于被审计人(即客户)则尤为重要。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鉴证业务时,是受托于委托人,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客户进行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客户提供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时,则直接受托于客户。“三位一体”的审计关系即被打破,尤其是在同一事务所的会计师在两种业务之间发生“角色互换”的情况下,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已变得模糊不清,审计独立性赖以生存的基础被动摇。
三、建议与启示
总结 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出,非审计服务只是 影响 审计独立性的一个可能因素。非审计服务虽对审计独立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审计业务的开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因为其存在某些弊端而禁止,当然也不能任其无限 发展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鼓励和引导 会计 师事务所发展非审计服务。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审计业务而不管市场变化、客户需求,则必然会被发展的市场所淘汰。 目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审计服务,此种服务结构不仅没有带来审计的高独立性,而且也不利于事务所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如果补充审计全面铺开,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最大冲击将不是审计业务市场,而应是非审计业务市场。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相比,国内事务所在咨询等方面的非审计业务比审计业务的差距更为巨大。因此,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扩大业务范围,以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竞争能力。
2.对非审计服务的有关情况进行充分披露。当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时,被审计 企业 应该在其财务报告中披露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的类型、程度,尤其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应该公开披露支付给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费用的数据。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披露因提供非审计服务而增加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投资者判断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一揽子审计、非审计服务是否恰当,是否还能够保持其应有的职业谨慎和独立性。只有要求充分披露与审计、非审计服务有关的信息,才能确保注册会计师不提供某些有疑问性的、会引起 社会 公众怀疑其独立性的非审计服务项目。
3.加强非审计服务监督。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监督审计的独立性,对违反独立性原则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有权进行处罚。目前,美国拟成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Oversight Board)就是一个拥有调查权和处罚权的监督机构,它负责监管公众会计公司的业务,检查、调查和处罚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应的注册会计师。
在中国 ,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民间审计,会计师事务所都缺少完整的独立性。事务所在脱钩改制后对上级部门仍有依赖,结果政府就顺势对事务所实施干预,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其独立展开工作。事务所的独立性本应由行业协会自律监管,因为协会代表的是行业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然而中国的现状是证监会、审计署、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都来管。所以建议国家明确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由其负责监督管理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监督审计的独立性,并有权对违反独立性原则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
4.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注册会计师在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时,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会计师事务所考虑到非审计服务的收费可能,因而在审计服务时出现某些偏向成为自身利益而不容易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因此,专门监督机构在进行监督时,一旦发现此种情况,应严厉进行处罚,其处罚的力度要远远大于其得到的好处,使注册会计师不愿因小失大而得不偿失,这样才能促使其尽量保持其独立性。然而,目前我国相关 法律 中追究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相关条款还太笼统,不具备可操作性,迫切需要完善。
5.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行业自律,保证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守独立性原则。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核心所在,会计师职业因其诚信和客观性而树立信誉。各国审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都认为独立、客观、公正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要求。只有真正充分认识到独立性对于注册会计师个人和整个行业在 经济 生活中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看待它、维护它。可以说,没有独立性就没有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只有加强行业自律、严格遵守独立性原则,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得到公众的认可。
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起步较晚,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审计业务,非审计服务大多只是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收费占事务所收入的比例也较小,因而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还较小。但会计师从事务所的发展前途来看开展非审计服务可以推进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打破审计领域的局限,可以创造与客户良好的关系。因此,目前还应鼓励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各项非审计服务,但应对提供非审计服务的项目有所限制,尽量减小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这是至关重要的。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 篇3
摘要: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其中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同施工效益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造价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工作经验,主要阐述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重要性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审计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有关部门对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增加。这使得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审核要求不断增加,而对应的建筑工程施工成本也在逐渐降低,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其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非常多,加上工期较长,往往会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对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当前我国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进行研究可以得知,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于大部分的建筑工程施工,其全部采用的是投招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而在招标文件中,其对工程的施工成本等都进行了大致的计算。但其中的工程变更费用却没有按照双方签订合同时的比例进行下浮,甚至一些工程项目在竣工后,其合同同招标文件中的工程款结算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对于这些情况,其都严重限制者我国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工程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②我国当前的很多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现场签证工作,但由于双方就签证问题没有达成一致,导致签证存在着不合理等现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签证内容中的一些预算定额在签证过程中存在着手续不全,而有关的工作人员却对其没有进行正常监督;此外,还有的施工单位在进行签证时,对于工程的工程量进行了签证,而对于其价格却没有进行签证,这使得签证的法律效率丢失等;
③一些施工单位为能提高自身的收益,在进行招投标时的价格过高,这使得工程造价与实际投入成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影响业主的经济效益[1];
④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对工程的施工图纸和竣工图纸不了解,导致将这两种图弄混淆,影响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
2、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来说,其是我国审计部门负责的一项固定资产投资审查工作,是我国固定资产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对建筑工程施工的一种法律保护和监督。通过该工作能够保证投资方对工程项目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还能够对工程项目的编制方法等进行法律确认,保证施工符合有关法律法规。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其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像工程计划、投资预算和竣工结算等,这些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个别人的影响,对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以及业主和施工方的经济效益等造成影响。对于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其贯穿了整个工程施工过程,能够对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成本等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还会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高效发展。
3、加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措施研究
3.1抽查方式对施工单位进行审计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其采用总价审计工作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受到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但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施工项目,其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大的工作量,相关的审计部门无法承担如此量大的审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展开需要同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工程项目的大致施工情况[2],同时要求有关部门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防止片面审计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工程项目中的样本进行审计,主要是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环节。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对监理工程师的签证变更工作进行重点关注,根据工程项目的建设重点选择合适的审计内容,同时保证所有的签证手续完整。通过这种审计模式,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得到了有效的减少,还能够增加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3.2制定合理的工程造价审计约束机制
对于我国的审计部门,其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需要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造价审计约束机制,保证审计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另外,在进行审计之前还需要确定审计工作相关的制度,这样能够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一个依据,工作人员根据审计标准开展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具体想投标经济责任制和项目建设资本责任制等。在这些制度制定完成之后才能够进行造价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保证所有制定的制度能够有效完成。审计人员发现施工单位存在弄虚作假等现象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阻止,情节严重的可对其进行处罚,保证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3.3全程跟踪项目施工进度
对于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其无法直接参与到施工单位的正常施工中,大部分是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材料消耗等数据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工作,这是一种间接性的监督工作。对于一些自觉性不足的施工单位,其对造价审计工作具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因此在进行数据和资料提供时,往往只提供对自身有利的数据,这使得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较大的影响,且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为此,审计工作人员需指派专人对整个工程进行全程监督,及时获取最准确的施工数据。然后造价审计人员将收集到的数据同施工单位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工程施工数据的提供[3]。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工程造价也在逐渐增高,而投资单位的成本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开展科学高效的造价审计工作刻不容缓,通过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能够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降低投资方的资金投入。此外,造价审计工作还能够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科学高效的审计方法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防止施工单位从中获取非法效益,这对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尤建萍.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5,(9):74-75+78.
[2]王立.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6,(3):124.
[3]郁春燕.建筑施工中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性及相关问题阐述[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66.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 篇4
摘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中的内部审计关系到审计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管理成败,影响企业的战略性发展。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要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巨大作用,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发挥好内部审计职能,更好地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提供服务。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审计;措施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完善制衡机制,促进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发展。在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受到经济体制改革影响较大,产权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对于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企业要想实现战略性发展,完善管理体系,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准确进行内部审计定位,提高审计独立性,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为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1、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构建的服务于企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独立职能部门,负责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进行独立评价与审查,评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既定标准、企业方针政策、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处理程序以及是否有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达成,在此基础之上为企业管理提供建议咨询与评价。企业内部审计的任务有着多样化的特征,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严格依照企业的审计标准,有效评估和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落实情况以及制度实施是否有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达成;评价企业各项管理计划和经营任务的完成状况,明确各项经营活动是否与预期效果相符;检查企业财会工作是否满足内控制度要求,是否严格依照相关程序和规章制度进行了经济业务的有效处理;审查企业当中的各种资源,是否满足有效性和经济性的特征,能否为企业成本效益管理目标的达成提供重要依据,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与方法。
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企业的内部审计就需要承担监督检查、评估、控制以及服务等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突出价值,可以归纳为自我监控以及自我促进。所谓自我监控就是借助内部审计实践活动有效揭露以及约束企业不规范和不合理的行为,以免为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危害,保证企业的安全与完整。而自我促进则是通过对被审查活动进行评估检查,针对企业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效意见与方案,有效保障企业各项管理目标的达成,实现自我完善、发展、协调和进步。
2、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2.1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伴随着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企业现代化改革的成效已经凸显出来,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可以更加严格、全面地对企业各项财务报表信息进行审查研究,保障各项财务信息的质量与安全,提高信息透明度,保障财务信息可信度。安全可靠以及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状况直观展现出来,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壮大中得到更多投资者的认可,在壮大规模时得到更多发展资金的支持。同时,投资者可以把企业内部审计的各项评估结果作为分析企业运营成效的有力依据;政府可以借助内部审计来强有力地监控市场资金,提高宏观调控的成效;企业能够有效减少成本支出,增强企业发展潜能,保障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如:J公司的内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下属A公司因资金紧张,与银行商谈后,开展了提供100%保证金的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但因A公司的商业承兑汇票不是开给公司的外部供应商,而全是开具给其下属公司,用于支付A公司实行统购统销业务应付下属公司的销货款,下属公司拿到承兑汇票后直接到银行进行贴现,从而导致A公司整体多承担利息费用的情况(公司支付的贴现息及相关手续费高于将相同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存款利息),内审部门发现此情况后及时指出了A公司存在的问题,要求该公司立即进行整改,通过对此类业务存在问题的纠正处理,使公司的财务费用节约100余万元。
2.2增强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关系到企业管理质量和成效,同时也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内部审计直接受企业高层领导的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经济活动也必须要经过良好的内部审计来保证实施质量。有了内部审计的支持后,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能够有效避免触碰法律的问题,还可以让企业领导的管理决策制定拥有确切和科学的依据。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企业内控体系是当前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满足企业创新发展和拓宽市场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强大动力,通过做好企业各项重点工作,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以及事后审计可以更好地保障企业资金安全,降低经营风险,强化内控体系。
如:J公司的内审部门在对下属M公司一项对外合作项目开展事中审计时发现,M公司履行合作协议时并未严格按J公司会议研究确定的程序执行(必须办理相关的抵质押手续才能开展合作),内审部门及时指出并督促M公司完善了相关手续,在后续合作过程中,M公司的合作对象因未能按期归还债务,面临被债权人申请以资产抵偿债务的风险,但因M公司按内审部门建议完善了相关的抵质押手续,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了M公司的合作资金安全。
2.3健全优化企业管理
市场经济正处在深入推进实施的阶段,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企业业务范畴,促进企业规模的壮大,而企业优化管理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企业管理关系到企业能否拥有稳定持续的发展动力,关系到企业能否通过战略化管理措施的实施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效适应市场经济为企业带来的挑战。为了优化企业管理,企业必须将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化和完善作为重点,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效监督,保障管理措施贯彻落实,同时还能够对管理措施实施当中的突出问题给予处置建议和方案。企业也能够从内部审计当中发现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起到对企业管理的预警,为企业管理的健全、优化提供强有力支持。
3、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问题
在企业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中,企业开始逐步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注重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巨大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体现出当前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保障企业科学化管理的实现。
第一,企业领导以及员工缺乏对内部审计的正确认识,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到了各项内部审计措施的贯彻执行。第二,没有真正确立起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影响到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难以体现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当中的突出地位与位置,从而导致企业无法在经营管理当中及时发现漏洞,影响到企业的连续性发展。第三,没有保持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当中的独立性,从而导致大量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对于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消除企业管理当中的缺陷和不足是极其不利的。第四,企业内部审计没有做到重点突出,特别是没有注意到当前企业管理当中的突出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过于随意,缺乏针对性和综合性,难以切实解决企业的重点管理问题。第五,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以有效适应当前企业内部审计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4、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策略
4.1加强认识
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改革当中,内部审计的实施质量会受到企业管理者认识的直接影响。对此,企业领导必须深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深入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与职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直接相关,而且内部审计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分化的一个直接体现,在当前复杂的经营环境之下,企业管理难度大大增强,所以必须要通过强化内部审计的方式来确保企业掌控全局,全方位地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保障内部管理职能的执行效果。
企业领导的深化认识是推动审计工作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内部审计的宣传教育,使得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的广大员工都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价值,转变工作认知和态度,有效辅助各项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另外,根据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加大了企业管理的挑战,同时也为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机遇。因此,企业领导还需要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内部审计创新当中的价值,积极推进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审计效率。
4.2确立地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企业都没有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当中的位置进行明确的定位,没有确立其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地位,从而影响到了内部审计职能与作用的发挥。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之下,企业需要重新定位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当中的位置,真正确立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第一,内部审计是独立机构。企业管理当中的内部审计可以有效服务于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并根据评测结果来发现企业管理的缺陷与不足,为针对性管理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只有确保内部审计部门是独立性的机构,可以独立开展各项工作,才可以成为企业管理的助手,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的推动力。第二,内部审计是权威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直接接受企业最高层领导的管理,是企业当中的权威机构,肩负多种职能,除了监督企业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之外,还监控企业自身履行内部规章制度的情况,其权威性的地位不容置疑和动摇。第三,内部审计是重要机构。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机构,在对其进行职能定位时不能够简单地称之为监督指导,正确的做法是站在企业战略发展和管理结构优化的角度进行慎重分析,明确企业管理对于内部审计的必然需求,恰当处理企业在市场经济当中遇到的多种纠纷与矛盾。
4.3保障独立
保持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管理当中的独立性对于客观分析和突出解决企业在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意义重大,因此必须严格避免领导和其他管理者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干预。要想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确保形式上的独立。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自我审计的重要工具,但是审计部门在进行集团公司领导和部门审计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独立性的发挥。
对此,可以在企业内部审计当中有效引进上级主管部门的外部审计以及社会审计,同时在体制方面可以由企业监事会负责审计部门的管理,这样在组织结构以及形式上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第二,确保精神上的独立。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审计工作当中要保证精神独立,保持正直的道德,对于各项事项的审计判断都要避免屈服于他人意志,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和遵守职业道德。
4.4突出重点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丰富多样,而在处理各项审计任务时必须要做到重点突出,保障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审计依据。第一,企业必须明确内部审计的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当前企业需要将内部审计程序的制定和完善作为工作重点,这是因为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事务繁多,只有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规范进行正确处理,才能够达到审计标准,更好地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二,企业要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并将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就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而言,企业尚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制度依据。对此,企业要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对审计计划、档案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给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打造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确保内部审计工作高效完成。第三,企业要逐步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在实践当中总结经验,同时也要善于从国内外成功管理经验当中获得借鉴,提高审计工作方法的适应性。
4.5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建设当中的永恒主题,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内部审计都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持。为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保障各项内部审计工作的长效发展,企业必须将审计人员素质建设纳入到企业战略性发展的规划当中。
第一,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都能够恪守公正,有效秉持保密胜任等原则,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通过发挥自我价值和承担好岗位职能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第二,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使得他们能够不断更新审计知识,完善审计技术方法,从整体上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适应内部审计工作要求的能力。第三,积极推动内部审计师协会建设,保障协会可以在信息交流、人才教育培训、经验沟通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全面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防范企业风险。
5、结语
内部审计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管理和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大事,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当前企业战略发展当中必须重点把控的一个工作环节。为了推动企业的长效发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必须深化对内部审计的正确认识,确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把控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审计依据。
参考文献
[1]廖小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与解决途径[J].河北企业,2015(7).
[2]高纯蓉.现代企业如何更好发挥内审作用[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5(5).
[3]李淼.试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5).
[4]陈培刚,崔山国.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财经界,2017(7).
[5]姚青云.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趋势[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6]蒋和娟.浅谈如何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17(7).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 篇5
一、审计重要性概念及其意义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界定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就可认为重要,否则就不重要。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意义
设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的一个创新。审计实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大帮助作用。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审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定、重要性的判断有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二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审计抽样愈加普遍,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在审计抽样确定样本规模及评价抽样结果时显得异常重要。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三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由于审计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面的考虑,审计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测试范围,使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那些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一)从数量上考虑重要性水平
从量上考虑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计划中重要环节,一般可以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表认定层次两个方面展开。(1)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准则明确规定,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在计划阶段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执业人员应先选择一个适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和营业收入等。”并结合实务给出了一些相应百分比的参考数值。《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2007年修订)则又新增了两个基准,即费用总额和毛利,同时对相关基准参考数据予以修订,具体如下:
综上准则变化和相关要求,新准则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依然仅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为注册会计师在实务中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虽然重要性的数量门槛一直受到争议,但注册会计师必须将重要性标准进行量化并运用到审计实务中,因此,制定重要性量化标准对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在事务所实务工作经验以及笔者对部分上市公司近年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基准及比例可在实务中予以参考: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对上述百分比进行适当调整,一般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这个百分比可能要求越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因为同样的百分比,被审计单位规模不同,相应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差异可能会很大。
此外,对于重要性水平计算基准的确定,实务中也可以同时区分以下情况予以考虑:
其一,根据公司性质考虑。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确定的基准应具有关联性、稳定性与预计性特征,由于总收入、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税前利润(净利润)对上市公司来说具有关联性,且基本能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及经营规模,因此用这几个指标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对审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有较强的指导性,一般将这三者作为重要性判断的基准。由于上市公司风险较高,依据相关指标计算重要性水平时应遵循谨慎性原则,适当从严确定。
其二,几个特殊行业的考虑。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我们在确定其重要性水平计算基准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其他一些指标。大多数商品流通业的公司,资产总额较小但营业收入很大,而且审计的重点是利润表,因此不宜用资产总额为基准从而确定过低的重要性水平。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其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税前利润不能较好的体现其经营状况,因此不宜用税前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对于软件开发公司而言,其生产经营亦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一般资产规模较小,研发周期较长且费用支出较大,因此资产总额和税前利润(净利润)不能客观及时的体现其经营状况,不宜将其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对于酒店行业,大多资产总额及营业收入较大,而税前利润偏低,因此不宜采用税前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对于金融行业,一般资产总额较大,资产负债率较高(其中银行类基本在90%以上;证券公司70%左右)而总资产周转率低(其中银行类基本在3%左右;证券公司10%左右),因此不宜采用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其三,几种特殊情况的考虑。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一般资产总额偏低,不宜将其作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基准。利润波动幅度较大的企业,当期的税前利润(净利润)并不能完全体现其经营状况,可采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净利润)来确定重要性水平。亏损或微利企业,用税前利润(净利润)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往往偏低,一般也不宜采用。经营不稳定企业,由于其生产经营不稳定,导致其营业收入、利润及资产总额等均波动较大,因此这些指标均不宜作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基准,而净资产相对稳定,可予考虑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
其四,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一并报出合并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当注册会计师对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一并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对其所有合并主体的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分别确定重要性水平。在确定非全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不应受被审计单位所持股权比例的影响。在实务中,某些被审计单位(如较多的民营企业)可能没有编制审计前合并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先明确合并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在业务完成阶段,根据审计后的合并财务报表确定重要性水平。:
(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主要运用于在细节测试中采用审计抽样时确定样本规模,对审计据数量有直接的影响。实务中,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以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同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以及其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一般而言,对于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分配的方法。其一,采用分配的方法。采用分配的方法时,分配的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项目,并且交易或账户余额重要性水平之和应等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故一般按项目本身在报表中所占的金额比重分配,比重越大,相对来说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予以适当调整分配。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内部的重要性水平是不同的,账户余额在具体的环境中,即便同一个账户出错的可能性也会不同,比如某企业固定资产较大,前一年度可能因为企业大量购建会导致其错报风险较大,而今年固定资产和去年相比没有变化,这样的话今年出错的可能性就会下降,而且即使出错也很容易检查出来。但其比重依然很大,采用分配的方法时分配的较高的重要性水平会显得不合理。其二,不分配的方法。不分配的方法,即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不分至各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而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配。如根据出现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大小,按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一定百分比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如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100万,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确定为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30%~40%即30万~40万,审计过程中,只要发现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超过这一水平,就建议被审计单位予以调整。而其他低于这一水平的错报,在考虑其性质及连同其他错报后的累计错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笔者认为,此方法在实务中可能更合理及更具操作性。此外,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那些金额本身就低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特定项目作额外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运用职业判断,考虑是否能够合理地预计这些项目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二)从性质上考虑重要性水平明确重要性的数量标准便于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具体操作,但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对重要性的判断一旦沦为数量化的门槛,就容易被误用或滥用,成为不正当会计处理并且推诿责任的护身符。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性质上考虑重要性。某些情况下,金额不重要的错报从性质上看有可能是重要的,例如:错报对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债务契约或其他合同要求的影响程度;错报掩盖收益或其他趋势变化的程度;错报对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的有关比率的影响程度:错报对增加管理层报酬的影响程度;错报是否与涉及特定方(如关联方)的项目相关;错报对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的影响程度,该影响程度能被合理预期将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产生影响等等,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判断,但不能以存在这些因素为由而必然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中,对错报和漏报的性质判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更多地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意图,如果管理层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则即使金额微不足道,也应该作为重大差错对待。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2007年修订)。
[2]段兴民、张连起、陈晓明:《审计重要性水平》,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刘怀德:《现代审计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10-15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研究论文08-24
施工企业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08-06
内部审计中的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论文08-19
论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审计的影响论文07-14
主营营业收入审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不足及审计方法论文07-11
内部审计人员处理审计证据的要求201711-02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11-18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论文03-21
审计风险的论文范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