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时间:2022-05-09 12:31:08 征文 我要投稿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精选21篇)

  征文一般是某个活动、作文比赛等需要,作者将稿件递给征文活动主办者后,作者的作品就可以参与比赛,但是著作权的一部分也相应给了征文活动主办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精选21篇)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

  典,意味着规范,系统。法典,是对法律的提炼与整合。萨维尼说:“法典是对全部现有法律系统性的整理与编纂,并且具有由国家赋予的排他性的唯一的法律效力。”培根说:“应当制定一部法典的时代,必当在智慧上超越此前的一切时代,因此一个必然的结论是,其立法能力必定为其他时代所不及。”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首部民法典的问世,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

  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得以实现。例如,民法典规范了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的到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让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一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民法典的实施,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先后经过4次修改,历时五年,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他的出台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它标志着我国私权治理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我们相信,作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民法典必将成为新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应顺应时代潮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2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各级部门机关、基层组织在工作开展中,要加大对民法典的学习力度,切实提高民法典的相关知识,用心用情的帮助需要的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不受损害。大家切实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抓落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民法典编纂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立法过程都充分体现了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就是一大亮点。

  二是符合国情和实际。明确规定有关基本经济制度,物权编、合同编草案修改完善担保物权、担保有关规定,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典,增加家庭家风建设内容,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四是贯穿儿童优先原则,保护婚姻家庭关系和妇女合法权益。

  作为基层干部,农村群众是我们的服务对象,面对着广大的基层群众,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民法典的获取途径和获取能力稍弱,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熟知、掌握,更好的保护自己的自身权力不受侵害。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3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更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划时代”法典。而在此时,如何实施好“民法典”,切实发挥其效用,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的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带头示范,深刻理解法典条文,将其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当好民法典使用的“领头雁”。要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将其不断配套、补充、细化,把“民法典”放在发展的滚滚车轮上。也要用好监督手段,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以此为基抓好法治型政府建设。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理解”是衡量“民法典”效用的标尺。知行合一,亦要先知而后行,是王阳明先生在认识事物时所推崇的思维模式,正如认识“民法典”时,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在“理解”上下功夫,从而带头发挥出其优势。其一,要聚焦理解“民法典”条款。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其专业术语众多,更是要选取与工作相关的进行专业解读,加快民法典融入政府工作的脚步。其二,要深度理解“民法典”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坚持将“人民至上”理念融入民法典的推广与实施工作,大力开展普法工作,引导群众形成自觉守法习惯,鼓励群众靠法的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让百姓主动拿起法治武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意”是推动“民法典”发展的动力。“法与时转则治。”亦指法律应与时代需求相切合,民法典的发展思路也是如此。当前,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民法典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时代难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去解决,才能让民法典久久留下为民服务的身影。而“解铃还须系铃人”,促使民法典完善更新的正是民情民意。故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听群众呼声,找准民法典在解民忧方面存在的不足,归纳整理,及时上报。要拓宽与民交流渠道,多使用调研、走访等方式寻找民法典使用、推广的难点、堵点,联合地方专业法律机构力量,共同分析研讨,争取早日补足存在短板。要重视地区案例,及时吸纳其他地区群众意见与相关案例处理经验,举一反三,帮助“民法典”发展稳定,从而顺利使其融入群众,服务群众。

  “十目所视,十指所指”,“监督”是维护“民法典”宗旨的武器。民法典的出台无疑是为法治型政府建设安装了“强引擎”,也为维护人民利益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证。加强对民法典实施工作的监督力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民法典”公信力已成为实施“民法典”中的关键。因此,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要从自我监督做起,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等日常工作的准绳,不得作出危害公民权益的任何决定。要从日常监督中加大规范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活动,并依法严肃处理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和人员,提高群众公信力。要引入群众监督机制,促使各级司法机关及时修改完善相关民事司法解释,统一民事法律适用标准,帮助民法典顺利落地生根。

  “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法典的实施意义做了精准概括。用好民法典,抚平百姓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民法典出台之含义,在民法典的实施中掺入浓浓为民情,在维护人民权益与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上贡献光和热!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4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体育领域来说,“民法典时代”的到来意义重大,将为中国体育行业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全民健身如火如荼,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的边界随着互联网时代各产业融合程度的加深而越来越复杂,体育行业也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产生了大量的新课题,民法典的颁布,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堪称一场“及时雨”。

  对于体育活动中的人格权保护,民法典为体育领域中经常出现的肖像权纠纷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法律武器。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广度和强度都被放大,运动员等人群也在市场化大潮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维护人格权的需求,这也成了体育行业的一个严峻课题。民法典对于人格权的相关规定,回应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人格权保护的新诉求,在保障相关群体利益的同时,也为媒体报道、舆论监督规范了尺度。

  民法典中的自甘风险条款,对于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进行了规定,有利于解除文体活动组织者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更有信心、有动力组织文体活动,最终将有利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关赛事活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对于体育产业,民法典通过对市场交易规则的梳理,将为体育产业相关各方提供稳定的行为预期。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也将推动中国体育产业朝着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民法典,体育情。民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上是民生问题。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对于体育活动的保障,体现了体育在人民群众追求更美好生活道路上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改革不断深入,在这条道路上,法制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体育与教育、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文化等等关系,都必将更多地需要民事法律的支持,而民法典也必将为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5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不由让人畅想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有多么大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块坚稳的“基石”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明确回应,如:民法典中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的特色规定有“自助行为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继承人宽恕制度”,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因此,民法典将在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规范民事法典,明确法律界限,方能构建稳中有进的社会秩序,有效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即将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6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极大的推进了“四个全面”的进程,更是夯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依法治国更是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民法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民事生活的基本法,事关人民群众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姓名权、文化教育权、选举与被选举权等这些以自然人为民事主体的权利的享有和实现,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民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事生活、经济生活和部分社会生活都需要民法的调整和规范。编纂好民法典,并使它得到真正的实施,才能更好地维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让人们真正感受天赋人权的优越感,感受个人权力得到充分保障的安全感,用法治在人民心中构筑稳稳的幸福感。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坚强保障。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无论在基本原则还是具体制度上都有极大的创新,很好地完成了从基本权利到民事权利的过渡,内容更加体系化,更加完整,更加有利于司法实践,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义务。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里程碑。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民法典,它是几代民法工作者的梦想,编纂民法典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只有国家整体法律制度、司法建设、法学理论研究发展到一定高的水平时,才能编纂出适应时代发展和当代人们要求的民法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有这个时代的社会基础、理论基础和法治建设进程水平才是编纂民法典最成熟的时机。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7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世界宣告着“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中国人民饱受疫情的困扰,在这个万众一心度过疫情的时刻,民法典的出台可谓是为人民打上一针“强心剂”。这是中国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回应了民生的关键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和国家先后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但因多种原因一直没能形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法典。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民法典确定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经过多年努力,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表决通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不仅仅是达成几代法律人的夙愿,更是对人民的殷切期盼提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此次民法典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与此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人格权的独立成编是此次编篡的亮点,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早在1986年,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就明确规定了“人格权”。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格权的定义不断丰富,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成了一把双刃剑,个人隐私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诈骗,利用互联网侵犯公民名誉权等现象层出不穷。法律从诞生那天起就具有滞后性,当现行法律还不能有效应对,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人格权保护需要。此次人格权编对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主体享有的各项人格权进行了明确规范,这意味着民法典的横空出世对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抵挡伤害的盔甲,更是奋起反抗的武器。让以人为本真真切切的落实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次民法典除了人格权独立成编之外还回应了一系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说,这是一部“社会活动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当然民法典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字的魅力和缺陷总是形影不离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哈姆雷特》,当民法典制定好后,司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对其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出台相应的解释、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就显得额外的重要,但这只是后话,就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我们一起去见证。

  这一部盛世之典不仅仅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写满了14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8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大到开公司、签合同,小到物业费、民事纠纷,人一生中的每一个民事行为,都与之息息相关。如今,这部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即将问世,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那么民法典跟我们每个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说它是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呢?

  每个人的每项权利,在每时每刻都受到民法的保护,出台民法典,标志着我国依法保护民事权利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新编纂的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创下新中国立法史的新纪录。而这次编纂中,人格权是否有必要独立成编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人格权编:完善隐私权对信息“裸奔”说不

  现在,我们用“隐私”一词进行网络搜索,跳入眼帘的是这样一些信息:高密市住建局廉租房申请公示泄露公民隐私,回应称“理应被公开”;一男子售卖“千里眼”软件偷窥他人家中隐私,被法院判刑……信息时代,如何杜绝个人信息裸奔呢?

  物权编新增居住权保障居住权利

  民法典作为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是公民私权保护的基本依据,而公民私权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物权。此次,民法典(草案)物权编中出现了一个新面孔——居住权。它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所需要的居住权。

  现代社会当中,老年人再婚问题也成为了大家的聚焦点之一。不少老人再婚,都或多或少受到子女反对,矛盾点集中在了财产继承,特别是不动产房子上。

  那么如何更好的保障再婚老年人的居住权利呢?

  公共维修基金“睡大觉”民法典来支招

  现实生活中,小区的公共维修基金提取难、使用难的现象不断发生,影响了公共维修基金的有效使用。而《民法典》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也做了两方面修改。

  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实行开门立法,过去五年间,前后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有425600多人参与提供意见,总数达102万条。正所谓,民之所呼,法之所向。我们相信,民意和民智在立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发挥,一定会促进民法典赢得民心,赢得时代。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9

  “我微信里的三千多元钱怎么没有了?这可是我辛辛苦苦卖水果的钱呀!呜!呜!呜!”

  当我还沉浸在美丽的梦乡中时,被一阵呵斥声和哭声惊醒了。走出房门,原来是我的妈妈——她拿着手机焦急地、痛苦地、不停地翻着微信转账记录仔细地查看,她知道这些转账记录是我弟弟玩游戏时转出去的。看着手机屏幕上的零钱跃然着“10.17”这几个数字时,性格一向坚定的妈妈又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流下了眼泪……弟弟也被妈妈狠狠地揍了一顿,本来安静的家里充满了哭声、呵斥声、求饶声。

  我知道这三千多元在我家意味着什么: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为了多攒点钱每天都省吃俭用。妈妈为了照顾我和年幼的弟弟留在家里,为了减轻生活的负担除了农忙外,她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起了水果,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炎热难耐从不休息。我明显看得出来风在妈妈的眼角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太阳在妈妈的脸上、胳膊上留下了黑印。此刻,我多想成为一位优秀的“魔法师”只要略施魔法就能把妈妈的钱变回来呀。

  “孩子给游戏大额充值——可退款。”老师在班会上说过,我们还出了一期有关的黑板报。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经过多次申请这消失的三千多元钱真得“变”回来了,妈妈的脸上露出了美丽的笑容。

  是《民法典》实现了我的“魔法”梦!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0

  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中强调,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要有效推动民法典这部人民群众生活的“百科全书”更好实施,发挥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作用,就要广泛开展民法典的普法工作,在宣传教育上冒热气、接地气、添生气,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火速行动“冒热气”,烙上时代印记。“民之所安,法之所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推进脱贫攻坚、进行社会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无不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方方面面,环境污染、校园贷、疫情防控等相关条款在民法典中也有体现,民法典中的法律条文无不篆刻着着深深的时代印记。作为时代的产物,要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迎着民法典通过这股“热气”,及时、迅速、广泛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要用好宣传教育这股“热劲”,摒弃等一等、缓一缓的思想,立即行动起来开展宣传教育。党员干部要走在前、作表率,及时主动学、深学细悟;法律工作者还要带头讲,以讲促学。不仅要在广大干部中宣讲,更要走到人民群众中进行普法。在宣传教育中要把好要把好关注的“热点”,将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与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的内容进行重点宣讲。

  要因地制宜“接地气”,传递人心所向。“民之所盼,法之所向”,作为我国的第一部“法典”,民法典包含了大到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小到霸座、高空抛物诸多具体权益的保护,包罗万象。作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要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在宣传上“接地气”。要加强对专业术语的解读,用人民群众易接受、能吸收,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宣传。要以需求为导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宣传什么,干部缺什么就学什么、讲什么。要以效果为导向,做到生动活泼、形象,要摈弃发传单、念法条的生硬宣传方式,多举群众身边鲜活事例,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要将宣传教育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来,融入到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中来,坚决杜绝“走过场”。

  要精准滴灌“添生气”,讲述生动实践。“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从胎盘到坟墓”,民法典与每个人的一生息息相关,法条的制定、修改、完善无不反映着民生,无不是为了解决我们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民法典的内容本就来源于实践,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广泛开展的宣传教育时,绝不能搞大水漫灌,而要精准滴灌,要做到面对不同的受众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尤其是面对群众,要用朴实的语言,多举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杜绝浮光掠影,要往深里走,将一个问题讲透,多些“真知灼见”的传递和久久为功的执着,少些“花里胡哨”的作秀。要抓好重点,要做好宣传前的调研,不仅要了解人民群众想听什么还要考虑党员干部需要什么,做到“看菜下单”,才能科学、高效、精准地进行宣传。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好的法令要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具体的实施和推行。加强民法典的普法工作,能让这部人民的法典更好地走到人民群众身边、走进人民群众心间,使全社会成员更自觉地养成守法的意识、用法的习惯,护佑着每个人的未来,也推动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颁发实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八部门的联合通知要求,公务员在学践民法典中要当好“三者”,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自觉提升法治观念,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带头学好民法典,要当好“宣传者”

  民法典是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公务员作为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和推进者,带头学好民法典,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治理精细化进程中,公务员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单纯懂得行政规章是无法真正化解好群众的矛盾纠纷,民法典就是公务员处理群众矛盾的法律利器。公务员要坚持把学民法典作为自身能力素质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深学悟透、精准运用,不断提升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努力把法典的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带头开展民法典的学习宣传和普法教育,当好民法典的宣传者,推动民法典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把民法典宣传融入各类法治宣传阵地,推动民法典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严格守好民法典,要当好“示范者”

  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发展的新起点,公务员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贯彻落实、守好民法典的思想自觉,如果公务员不能成为践行民法典的示范者,树牢法治理念,在执行公务活动中难免会发生常识性的法律错误。公务员必须依照民法典行使权力和权利、履行职责和义务,自觉把遵纪守法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行动自觉,在履行职责中坚持以民法典为准绳,时刻检视自己是否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及时纠正,避免影响正常的民事活动。要坚持带头守好民法典,尊重民法典、敬畏民法典,自觉将民法典作为一面镜子,烛照自己规范行权。执行公务活动要严格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决不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民事权利,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真正成为人民群众遵行敬畏的宝典。

  规范用好民法典,要当好“实践者”

  民法典实施得好坏,是衡量各级公务规范用法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尺度。要规范用好民法典,关键要守法、用法,做尊崇民法典、运用民法典的实践者,要让民法典上的权利义务规范变成现实中的行为规则、成为保护人民权益的源头活水,转化成为社会治理效能。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要准确把握民法典的内容,以创新性思维,完善依法、执法和法律服务方式方法,要持续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提升民法典实施效果,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权益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社会更加和谐,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民法典携时代之手、与时代同行,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2

  《墨子·法仪》有言:“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实现了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颁布与实施与我们每个人的生产和生活都息息相关。

  民法典的条例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实践,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然而,阳光普照下也难免会有阴影。

  有一天,我正在街面上行走着,突然,高空落下一袋垃圾,砸在我的面前,我当时被吓了一大跳。脑海中立马闪现出各种被高空抛物砸死砸伤的新闻与画面,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纠纷与诉讼。现在,民法典对“高空抛物”作出了非常严厉的规定,我相信,随着民法典的颁布,这类事件将大幅度减少以致最终消失,到那时,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在街面上行走,再也不用担心被这些“天外来客”特别“眷顾”了!

  所以,看似距离我们很遥远的民法典,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我们。

  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本书,一些案例,但足以溅起我心灵的涟漪,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一个美好、安定的社会,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总是需要良好的规则来维护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应运而生了。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名中学生在路上看见一位老人摔倒在地,好心的将他扶起并送进医院救治,却被老人冤枉是撞人者。不仅好心得不到好报,反而要承担经济赔偿。真是咄咄怪事!见义勇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就是对见义勇为的最生动的诠释。然而,近年来,“扶不扶”、“扶不起”,却成了社会的痛点,不少人对见义勇为畏首畏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遇险时的第一反应。为了消除这种道德迷失的现象,为了不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新颁布的民法典当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特别的条款,那就是“好人法条款”。有了《民法典》这把“尚方宝剑”,以后,就再也不用纠结“扶不扶”了!再也不用担心“扶不起”了!民法典为一切善良的、正义的行为保驾护航!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社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张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着人们的民事权利,它将伴随着你、我、他,每个人的一生!

  让我们与《民法典》一路同行,让我们在《民法典》的护佑下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于2020年5月8日,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立法先河,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民法典》为人民服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我们一生。

  在这里,我们以小明的一生为例,贴切地展现《民法典》与我们如何相伴一生。“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分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那一年,小明还未出生,还是个胎儿的他,也有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那一年,小明七岁,他用妈妈的手机偷偷给一款游戏充了大量的钱,经过交涉,小明妈妈追回了这笔钱。“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行为等方式对他人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那一年,小明二十岁,小明的同事向他诉苦,说自己持续收到上司发来的“露骨”短信,得知此事,小明鼓励同事搜集证据,进行维权,最后,无良上司受到惩罚。“租赁物在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占有期限内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那一年,小明二十六岁,他正处于租住状态,而房子的房东要把房子转卖给他人,通知小明立即搬走,小明依法拒绝。“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或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那一年,小明三十二岁,他的女儿刚刚出生,他就接到不少“早教机构”发来的“贺喜”短信。后经查实,原来是医院泄露了小明和妻女的信息,最终,医院承担侵权责任。“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欠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那一年,小明五十岁,妹妹小花的丈夫背着家人在外赌博欠下巨额赌债,小花向小明哭诉,小明告诉妹妹这笔债务她不必偿还。“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那一年,小明八十岁,身体日渐不好,他决定立下遗嘱。打印遗嘱时,他请了一位朋友来做见证人,但被提醒,还要再多找一个人在场见证,最终,小明的遗嘱顺利完成。

  从小明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法典》与一个人的一生息息相关,而小明就是你我他。《民法典》,一生相伴,一生一世。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4

  正确适用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民法典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行政机关在法律执行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在贯彻落实民法典的过程中,行政机关要注重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通过正确适用、严格遵守民法典,规范各类行政活动,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以实施民法典为契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各类权益纠纷通过司法审判实现定分止争,在审判中正确解释和适用民法典,是将民法典落到实处的关键。司法机关应秉持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理念正确适用法律、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应加强对民法典适用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办案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维护民法典权威。

  推动全面守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民法典第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民法典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鼓励民事主体通过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形成相应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对自己的民事行为负责。民法典既保障人们自由地追求权利、实现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求人们正确行使权利,遵守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公平公正等原则,防止权利滥用;强调人们在行使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合法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在民法典实施过程中,应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提升公众法治素养,弘扬法治精神,引导人们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规范。通过民法典的宣传和实施,培养具有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的守法公民,积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强大内生力量。

  适应时代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民法典的编纂立足解决时代问题,积极回应信息技术、生命技术等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例如,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明确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第一千零三十四条到一千零三十九条,用6个条款的规定编织起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网。在民法典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将民法典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落到实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民法典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5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是王安石恤民情,得民心的良法;“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这是张居正的利民、惠民之法。从古至今,多少文人政客,挥毫笔墨,宵衣旰食,为立法呕心沥血。

  2020年5月28日,我们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那就是民法典的通过。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彰显着这个民族鲜明的精神特质,它既是生活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

  著名的法学家孟德斯鸠讲过:“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典不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星星,而是触手可及的空气,从摇篮到坟墓,民法典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的人生保驾护航。民法典也与我们青少年息息相关,它不仅为我们撑起绿色的保护伞,还以法律的形式为我们营造优良家风。

  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而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一个社会和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家风至关重要。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虽然闻名天下,但对儿女的教育可毫不放松。他认为,家风是至为重要的,于是,写下了那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奢侈浪费、纸醉金迷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子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于对家风的重视,司马光的后代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勤俭节约,世人纷纷赞叹:“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而我的家,也应有相应的家训,我的爸爸妈妈一直教育我,一定要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滴水。小的时候我常常为此感到疑惑,现在的生活每一个人都能吃饱饭,为什么还要做这些徒劳的事情呢?于是我经常剩饭,经常把水龙头开着,让水肆意的流光。直到有一天妈妈忍无可忍,抚摸着我的肩膀,耐心的说"媛媛,你别看现在浪费的只是一滴水,但是一滴滴水积合起来就是一片海洋啊!虽然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但是要知道,这些幸福都是靠祖先的汗水一点一点巩筑出来的,我们不能这样浪费他们的努力,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啊!"

  以民为本,循法而治,民法典如一把利剑为年少的我们保驾护航;似一盏明灯照彻我们前行的道路;若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以民法典为标杆,共同仰望星空。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6

  上星期周末,我和妈妈、外婆准备出去,刚走到下楼,突然一个空的矿泉水瓶从楼上被丢了下来,刚好掉落在我们的前面,还好没有砸到我们。我们被吓了一跳,我们赶快看向楼上方向,然而没有发现是谁扔下来的。外婆慢慢走到前面,捡起矿泉水瓶子丢到垃圾桶里。我听见外婆对妈妈说:“还好是一个轻轻的矿泉水瓶,还好没有砸到我们!“。妈妈拉着我边走边说:“有时候很轻的东西从高楼扔下来也可以导致生命危险,看过一个科学测验,一枚重量三十克的鸡蛋从四楼抛下,会把人头顶砸出一个肿包;从十八楼抛下能砸破人的骨头;而从三十楼抛下,冲击力足以致人死亡。”我十分不解,问妈妈为什么,妈妈告诉我,受地球引力和惯性的影响,高空抛物就算再小的一个东西瞬间它的重量就会增加几百上千倍。

  那天晚上回家后,妈妈在电脑上给我看了关于《民法典》相关的知识,我才知道《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我终于明白高空抛物的危险性,也明白民法典确实是与我们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习民法典,创造美好生活。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7

  当我第一次听到“密码”这个词时,我感到庄重、严肃甚至冷漠。在我们老百姓心中,“密码”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词。然而,现在我发现《民法典》中包含了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这些法律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记得我刚搬进社区时,我们走廊的墙壁是“美妙的”。我家住在五楼,即使每天回家都很累,也可以免费享受“视觉盛宴”!你看,附近超市的促销、培训中心的招聘广告、家具店的庆典活动。在这条走廊里,您不仅可以“购买”各种生活用品,还可以享受“上门”服务!看来跑腿服务获得了有利的地位。一个巨大的广告页面牢牢占据了楼下铁门的C位置。用我母亲的话说,“衣食住行都不缺。这个楼梯口是个小市场。

  但有一天,楼下C悄悄变成了一个楼盘的告示。通知向居民解释了广告的缺点。最重要的是,人们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了社区的美丽,而且严重违反了法律。看来协议已经达成了。家家户户都拿出工具,清理五颜六色的广告,重新粉刷楼盘墙壁。这时,走廊又恢复了“单调”和“宁静”。那么,《民法典》难道不能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环境吗?不仅如此,《民法典》还为人们提供了安全保障。在现代社会,每个家庭都有一辆汽车,因此交通安全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我们大多数人都见过这样的场景:汽车在红绿灯前争分夺秒地行驶,老司机边开车边打电话,夜晚汽车睁大明亮的眼睛。这一幕看似问题不大,但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夜晚,电动车在“大眼睛”的注视下战栗,更别提那些在人行道上等着要过马路的行人了。他们环顾四周,渴望尝试,但从来不敢迈出第一步。然而,随着法律的完善,这样的危险场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红绿灯前秩序井然的汽车,人行道上背着书包过马路的小学生,向耐心等待的司机鞠躬致谢。此时,民法典具有保护人民生命。

  的重要功能,事实上,民法典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默默地守护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角落。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8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基本法律,其内容丰富,体量庞大,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离我们并不遥远,反而是事关你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人民最大的诉求,而《民法典》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民法典》以人为本,以民为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当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已得到提高,对民主法治,个人权利,个人尊严,公平正义等有了更多的需求。

  《民法典》就是一部完全来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实践,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全方位保护人民的权利,每条法律条款都与人民生活相关联。无论是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还是消费中的校园贷、套路贷,无论是游戏中的Q币,还是家庭中的债务关系,无论是小区公共车位,还是邻里纠纷,物业纠纷,个人信息泄露,受到他人骚扰等等,《民法典》都给出了答案,都能从中找到依据,丰富展现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到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大到人生、家庭大事,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贱都能做到全方位、零距离的保护;有时温柔的守护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和日常出行,有时在一切不公平面前方显“霸道”。《民法典》已浸润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关系到你我他,能很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烦心事,闹心事。

  《民法典》的颁布有利于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增进民生福祉,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19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不由让人畅想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

  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齐头并进,让生活更美好。脱贫攻坚是我们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最后一战,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是拼搏之气,也是顺畅之气。有时候,在拼搏中虽然有了成果,但可能仍感觉“不开心”。因为除了有成果的收获,更在乎被周围环境所“尊重”。比如工作了一天回到屋里,忽然接到房东电话让明天搬走,一看租期还有半年才到期,那心里的憋屈怎么办?看到小区电梯里打的五花八门的广告,回想到这笔收益去哪里了?越想越生气。好不容易刚处了个对象,在路上散步,突然一条狗扑了上来,狗主人却没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是挥拳相向还是保持绅士风度?让人着实为难。十几岁的孩子偷偷拿着父母的积蓄在网上打了“赏”,父母该怎么办?不用怕,在《民法典》里都能找到答案。有时候,苦一点累一点倒不怕,怕的是被人、被周遭所“忽视”。虽然要想有“存在感”,就要不断去拼搏,但大环境的塑造也很重要。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让群众在关注小康社会“物”的同时,更有“神”,更有“感”,就如同“骨骼”和“血肉”,“有力”而“优美”。

  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藏“富”于民,“富”中更“安”,奋斗起来更带劲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把这两“富”深深地藏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让这“富”与时代同进。“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乡”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要守护好。有法可依,并不断完善,就是最好的“守护”。当我们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再“手握”《民法典》,无论在哪里,心底都会有着落。“底盘”更稳才敢开得更快。《民法典》无论是大到物权、合同,还是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纷争,都能在其中找到依据和答案,可以说是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无时无刻、无所不在。情况明了,底气足了,就如解“后顾之忧”。俗话说,心稳了,手就稳了,在接续奋斗的路上就会更加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喷薄出那为事业热火朝天的干劲儿。“底盘”更稳才能开得更快。民心安,则天下和。“和”就是心齐,心齐则事成。《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这块“基石”在,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要不忘学习《民法典》。让《民法典》的为民思想和情怀,更加激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让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成为《民法典》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20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凝聚14亿人民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在一次演讲中,曾这样形容过私权保障对民众的重要性和神圣性——“风能进,雨能进,国王能进”: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间门槛已经破损了的破房子。皮特作为政治家对穷苦人财产权的格外尊重表明他认识到了财产权对穷苦人的极端重要性。穷人虽穷,但他头上的片瓦与脚下的立锥之地却是堂堂国王也不能任意剥夺的。“有恒产者有恒心”,民法典使私权得以良好保障,黎民百姓方可安居,做长远打算,投资兴业。

  拿破仑在征战欧洲时,军队打到哪里,就把《法国民法典》带到哪里,他深信:“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那就是刀剑和思想。从长远看,刀剑最终要被思想所征服。”

  拿破仑晚年流放圣赫勒拿岛,由贝特郎、蒙托隆、拉斯加斯和古尔戈等人陪伴,这些忠诚部属害怕拿破仑落寂和孤独,总是不断赞誉拿破仑是伟大的军事天才,堪比亚历山大和恺撒,必将流芳百世。面对部下的美誉,拿破仑保持头脑清醒,并没有飘飘然,他说:“我的光荣不是在打过四千次胜仗,因为滑铁卢一败便可使这一切完全被人忘记,但不会被人忘记、而且永垂不朽的,却是我的《民法典》。”

  1840年司汤达给巴尔扎克的信中说:“我在写作《巴马修道院》时,每天早上都要读几页《民法典》,以便‘把音调准’。”

  市民社会关乎生活,小则油盐酱醋,中则衣食住行,大则人之生死,民法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关注关心关怀每一个人的生活——从娘胎到黄泉,民法用法律语言表达了社会生活基本条件。公权对社会领域挤压,是从挤压人的生活领域开始,生活没了,社会几近萎缩。《锅边市井》一文中曾写道:“人要得其实不多,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锅边就好,就是靠这样的热度社会才可以生生不息,其实,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吃喝,维系了社会的最根本,留住了生命的精彩,这是社会守住自己最后底线。”民法典首要任务是守护社会,免遭公权挤压。

  唐代诗人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期待民法典在润物细无声中,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不断推动社会走向文明,促进治理现代化。十九世纪是法国民法典时代,二十世纪是德国民法典时代,二十一世纪当属中国民法典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为世界贡献自己的精彩。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 篇21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堪称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诞生注定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历程中的里程碑被载入史册。新中国第一部法典的桂冠给了民法彰显着民法的重要性。它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我们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推进普法教育,责任重大。在一个法治国家里,如果宪法是限制公权力的铁锁链,民法就是保护私权利的金钟罩。人首先要活着,之后才是发展教育等权利。而民法典就是保障公民活着的最基本的法律。所以在法治国家里,民法典的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民法典》还未出台之前,我们通过各行各业相关的法律去了解作为公民的权利。而《民法典》的出台意味着后续我们所有的公民权利,都将集中到《民法典》中,这对于普法教育非常有推进作用。

  推进依法治国,责无旁贷。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事关人民福祉,意义深远。民法典的颁布则标志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里程碑事件。民法典颁布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民事权利的一个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部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立法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治建设更加深入人心,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彰显出丰富的时代精神,我们共同期待民法典的正式施行。

【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征文(精选21篇)】相关文章:

以预防溺水为主题的征文(精选20篇)04-28

以新时代新青年为主题的征文(精选8篇)04-30

以清明节为主题的征文800字(精选20篇)04-02

以清明节为主题的征文400字(精选22篇)04-01

以成功源于勤奋为话题征文600字(精选8篇)04-07

以青春为主题高中征文(通用10篇)04-08

以劳动节为主题的征文(通用10篇)04-06

以五一劳动节为主题的征文(精选10篇)04-07

以中国清明节为主题的征文200字(精选10篇)04-01

以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为主题的征文(精选7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