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

时间:2020-11-15 16:31:20 征文 我要投稿

2017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

  “我心中的新华” 主题征文启事

  1937年4月,新华书店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明年将迎来80周年华诞。近80年来,一代代新华儿女忠实地履行职责,为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真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了纪念新华书店成立80周年,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精彩纷呈、有声有色的纪念活动,特此邀请江西省报纸副刊研究会、江西日报副刊部联合开展“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活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诚挚回馈社会,真情回报读者。

2017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

  一、征文内容

  “毛体”书写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铸就了闪闪发光的“新华”品牌。曾经遍布城市每个繁华角落的新华书店,承载了几代人的读书回忆,一本《新华字典》、一部小说,甚至新华书店发行的课本……满满的都是回忆。

  如今,新华书店走过80年,你和新华书店有故事吗?请写下来发给我们。如果有老物件、买书发票、老照片等,也可以“晒”出来。

  二、征文时间

  2016年11月25日至2017年4月21日

  三、征文要求

  1.紧扣主题,以第一人称抒发作者与新华书店、与图书的真情实感,释放书店情结,传递崇尚读书、热爱阅读的正能量。

  2.主题突出、感情真挚、层次清晰、文字通达,避免内容空泛。作品须为原创,严禁抄袭。

  3.体裁不限,字数在1500字内。稿件发送电子邮件至组委会邮箱:jbxinhua@163.com。

  4.征文结束后,组织专家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稿件给予奖励,并颁发获奖证书。

  江西省报纸副刊研究会

  江西日报副刊部

  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

  2017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一

  我度过少年时代的那座江南小城,盛夏过后,便满街小巷充斥着荷藕和米酒的气息,进入微凉的九月,伴随着郊外大片一望无垠的芦苇荡开始变得枯燥暗黄,便是孩童准备奔赴学堂的时节。而在这座城里,除了学校以外,可以读书的地方只有三处:一座年久失修的文化馆、一家国营的新华书店和一个私营的小书坊。文化馆像极了《似水年华》中的模样,只是没有蓝花布的映衬,少了些许浪漫,通往文化馆的青石板路古朴而陈旧,而里头的书籍也大都迂腐老道,只有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戴了老花镜在馆里读报品茗,显然不符合少年人的读书品味。

  唯一的一家国营新华书店却与我有些渊源,外公是国营改制后的第一任书店经理,而母亲则是那里的图书采购员。于是,无形之中,这家在当时规模面积尚且算得高档的书店,俨然成为我私人的第二个书房。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卧,一头扎到孔子司马迁白居易曹雪芹金庸的世界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从小说到诗歌。在我14岁离开那座小城以前,在这个平凡无奇的书店里,我已读完了谢晋导演的剧本《红色娘子军》、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末代皇帝的前半生,蒋氏家族的兴衰,汪真祺和席慕容的全套诗集,中国古典名著一本没有落下,甚至连当时最流行的娱乐杂志《大众电影》都一期没有错过,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从书店的巨大落地窗望出去,是一条繁忙的街道,越过一个个匆忙的人影,听着隐约的市井叫卖和自行车摩托车的嘈杂声,我却从玻璃这一面的阅读中,知道有部充满艺术性和诡异气氛的次文化电影叫做《蓝丝绒》,它的导演是一个叫做大卫.林奇的家伙,他住在法兰西,离我所在的这家书店还真不近。

  离国营新华书店挺近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经营的小型书店,这位先生姓戴,小书店的旁边就是小城里最大的电影院。有一年热映周润发张国荣钟丽缇联袂主演的《纵横四海》,放映结束后大批的人群涌出电影院,紧挨在旁边的这家小书店却惨淡伫立,目睹大量影迷从它的眼前滑过,甚至没有人朝它瞥去一眼。在那个七月骄阳的傍晚,我几乎是带着怜悯的心态,走进了那家不足20平米的小书店。戴先生为人和善,只看不买也不为难。斑驳的玻璃柜上有一只半旧的收录机,时常播放些英文歌曲和英文名著片段,因为经常光顾,终于知道那首最爱的英文歌叫做“超级明星(superstar)”,也正是在这里,我开始伴随收录机里的音频,读到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英文作品《简爱》,感受英国约克郡萧瑟肃杀的深冬气氛和简与罗彻斯特先生的美好爱情。戴先生的儿子生得瘦弱单薄,性格内向,彼时正在念高三,痛恨数理却单爱艺术,每每去到书店,都见他在小角落里临摹美术出版社那为数不多的几本素描作品,却也像模像样。听戴先生与过客闲聊,语气很是无奈,大致意思是若犬子名落孙山,也只得勉强读个美专,好毕业出来找份营生养家糊口。

  很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想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论题:打个比方,其实吃饭是很私人的事情,属于个人或者家庭,不管梅菜扣肉青菜香菇抑或番茄蛋汤意大利面;但是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在某个晚饭时间到中环鸿霖吃自助,尽管他们彼此并不相识,但除了享受食物本身带给他们味莓上的感受以外,很多食客也附带着,并愿意感受这共同进餐的愉悦。同理,新片上映的德基影城人头攒动,无数观众在黑暗中为别人的故事共同伤心,共同感动,哪怕这个故事只是络腮胡子编剧在半夜三更无法入眠时消耗四盒万宝路香烟后的成果。其实,书店就是这样一个相似的地方,若干年代、若干背景的人们走在一起,共同体会智慧的火花。就如作家余杰说的那样:跟凝固的图书馆相比,书店更具有流动性,也就更具有生命力。

  到南京读书以后,我一再强调我热爱南京城的豁达气质与民国风范,但同时也时常抱怨南京城现代文化传承的单薄。离开我所生活的宁海路校区以及南大周边,要买一份《南方周末》需要跑三个街区,而要读到《上海一周》连岳或项思微的专栏却已是很奢侈的想法了。但是,钱晓华先生的先锋书店,却建立起南京时尚而知性的文化尊严,多少弥补了这方面的一些缺憾。作家苏童评论店主说,“开书店在他不是一件简单的谋生糊口的事,钱晓华似乎是在书店里完善他的理想。”先锋书店设在五台山宽敞的地下空间,原先是一个闲置的地下工事,忧郁而高贵。大幅的黑白人物像悬挂在读者所看到的任意角度,胡桃木色的十字架悬挂在十几米高的断面上,不得不使读者想到虔诚的基督精神和欧洲传教士的奉献品质。先锋书店的阅读空间设计可谓巧妙,咖啡馆、百米画廊、乐队、电影、主题沙龙,这里已成为南京读书人聚会的中心,甚至已经成为南大、南师大学生的第二自习教室。在南师大读书的年代里,心情愉悦的时节,坐在先锋书店软软的黑色沙发上读《后窗看电影》,悲伤的时节则翻看侯孝贤和朱天文,知道大陆那头还有更悲情的城市。在那些寂寞、彷徨、苦闷的年代,至少还有这样一个僻静的温柔港,让我知道美丽忧伤的《京华烟云》与睿智灵敏的龙应台,让我可以与成都作家洁尘对话,并且知道世界上存在毛尖这样人如其名细腻尖锐的女子。关于先锋书店的记忆,可以让我体验到与心灵相通的作者一起吃饭看电影以及交换心灵的畅快感受。

  我在北京的好友段康康有一日在闲聊中提起,说是让我去北京的时候一定要去“光合作用”,这名字听起来像一家咖啡店,也像一家园艺坊,更像是拍写真的摄影棚。可是当我乘地铁从当时还巍峨耸立的中央电视台旧大楼门前出发,经过公主坟、军事博物馆、天安门广场到达建国门,曲曲折折找到这家店时,才终于被那样的创意所折服,书架上排满了来自各地的中外图书杂志以及电影、哲学、文学、广告等书籍,甚至还有近百套的连环画,夜幕降临却是刚刚开始高峰营业的时间。与其说那是书店不如说是一家小型咖啡沙龙,华灯初上,寒冬夜晚,在热腾腾的蒸汽中品味契诃夫的《樱桃园》,是很温暖又很落寞的感觉。记忆中什刹海、798的一些小型书店也各有特色,但终究比不上北京的另一家书店:雕刻时光。2007年在北京的最后一个夜晚,我的好友云霞在西单新天地请我吃了一顿特美味的四川豆花鱼,接着在先锋小剧场看了一场实验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最后一群朋友咧着嘴巴齐声叫“茄子”在雕刻时光前留了一张影。关于这个传奇式书店的传奇性诞生,从网上搜到的相关资料如下:老板来自台湾,被《黄土地》和《红高粱》浓烈张扬的原始味道,粗糙自由、汪洋恣肆的快感所征服,成为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一位来自台湾的学生,在去新疆旅游的路上,认识了当时为服装学院大二的女生,后来二人发生了一段美妙的爱情,再后来两人结婚了并开了这家店。

  其实,除了钱晓华先生虔诚的学者风范造就先锋书店,小两口的甜蜜开创雕刻时光以外,有些书店的起源还与文化名人扯上了联系。有好几年夏天一直住在上海静安寺附近的江苏路,出了门穿过两个街道就到了常德路上,无数次从张爱玲女士的故居常德公寓前走过,都会留意看看楼上胡兰成当年凭栏的阳台。后来公寓的底楼开了一家书坊名唤“千彩”,有一次推门进去,厚厚的木地板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张爱玲的著作摆在显要位置,门外的梧桐树被热浪炙烤,室内却凉爽异常,橘黄色的窗帘下亮着淡淡的柠檬灯光。照理说,把书坊开在张的楼下,应该也不会违背作家的意愿吧,网上照常有人跳将出来,声称炒作倾向,又或文化侵略。但是就我个人而言,那里头的奶茶挺好喝,那里头的.书有点嚼头,那里头的风格依旧是独一无二的民国时代临水照花人,做到这一点已经不简单,倘若住个寻常人家,晒上被褥床单,总归比不得“千彩书坊”的韵味。在上海住着,另一个好去处是福州路,古籍书店、音乐书店、外文书店。。。。。。大大小小的经营商贩挤满了这一条旧租界最早开辟的马路。外文书店是光顾最多的店家,店铺分为四层,主营原版图书和外文期刊,有的时候逛累了就往北走,到人民广场第一食品百货买吃食,或者索性往东走,在外滩边上看风景。我想,在国内任何一个大城市,把书店位置放得如此喧嚣华丽,却内敛海派的,只有上海的福州路做到这般腔调。

  另有一年冬天,我去到台北,忠孝东路走了十遍,逛了士林夜市,尝了豪大鸡排,除此之外没忘特意挤出时间前往位于敦化南路上的诚品书店,作为东南亚几乎最知名的书店,它无疑拥有多年的文化沉淀。全店地板一律用实木铺成,任意席地而坐,且24小时营业。和香港一样,台北也无疑是血统多样化的移民都市,于是在那样一个精彩的夜晚,在普通话、台南话、泰国话、葡萄牙语、英语、日语的通天塔里,我仿佛接受洗礼一般,真正体会到先锋书店的传教士精神,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宗旨:文化在一个小小的书店里,都已彰显了跨越国界的优越性能。

  其实,读者可以把眼界放宽一些,英国《卫报》记者肖恩.多德森撰写了《顶级书架》一文,盘点了他心目中的全球10佳书店。例如排名榜首的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书店本身就是一座有800年历史的大教堂,而处在最末位的英国伦敦哈查兹书店,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累里、诗人乔治.戈登.拜伦、文豪奥斯卡.王尔德都曾是此地常客。关于书店的话题谈到这里,已经不能算作“记忆”,只能定义为“憧憬”,或是“2011年世界书店旅游指南”,因此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最后要说一件貌似与书店关联不大的事情。

  今年年初有一日在家中翻看旧杂志,上头刊登着2009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的展品名录,目光随意掠过,却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让我突然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他是一名画家。他的个人油画展览一直在欧洲巡回展出,他参加拍卖的这幅作品叫做《记忆中的山》,81*130cm,成交价为8,7040港币,成交地点:上海延安西路1116号蓝帆酒店。后来到网络上去搜索他的资料,有人评论这位画家说,他的画里总有一种逼人心脾的沧桑和令人莫名感动的情愫。

  这位画家,就是当年在电影院旁边那家小书店里临摹素描的戴先生的儿子,那个瘦瘦弱弱的高中生。当年的那座小城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没有大山,因此我猜想,他必然是走了很多地方,见识了许多记忆中的山峦。他人评价他的那种沧桑与感动,究其根源,必然是在他走过很多城市与村庄,见识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贫穷与富贵之后,由心底发出的力量。这些与我所谈到的关于书店的记忆确实扯不上太大联系,但是唯一一条不可忽视且无比重要的纽带是,在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书店里,几本薄薄的素描话本,却为他打开了一条通往艺术之都的大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历史上第一家书店的诞生真的是这个地球上了不起的发明。

  2017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二

  突然想起好多年前,大概是7年级或者更小一点的时候,初秋的午后,我背着个小书包到新华书店看书的感觉。站在书店的大窗户边,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安详而宁静,不受任何人打扰,连心也是静的,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初秋的阳光有些刺眼,但是却很灿烂,一如当时我的心情,干净而清朗。无忧无虑地自由翻看书籍,任阳光顽皮地顺着书页爬上头顶,爬在我挡着眼睛的手上,舒服极了!浑身都暖暖的!

  我告诉自己,那种感觉还会有的,但实际上不会再有了。我真的很感谢那时的秋天和那里的新华书店给我留下了那样明媚的回忆,每当想起那种感觉,心都会跟着亮了。

  对于新华书店,我有许多记忆,都是美好的。

  记得有一次,在新华书店和爸爸一起等妈妈下班,当时已是深冬,4点钟天便全黑了,妈妈要5:30才下班,我已经忘了要爸爸和妈妈一起去做什么,因为这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事了,只是记得在书店等妈妈的时候爸爸给我拿了一本书让我看来消磨时间,我就那样坐在摆书的台子上面的空缺处,虽然违规,但是心里充满快乐,书店外面寒风凛冽,里面却温暖舒适。我坐在台子上专心地读着那本书。我至今还记得那本书的名字——《汤姆索耶历险记》,后来我为了纪念那段回忆,也为了把那本书读完,特地拉着爸爸去新华书店买回了它。那是我在新华书店买过的唯一一本精装书,我一直认为买精装书很浪费,简装就好了,但是那次很值!

  我有许许多多关于新华书店的回忆,这只是其中的两个,也许某一天,我还会想起,或者这两个,或者别的回忆,那时,我仍然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们写下来。

  2017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三

  国庆后,广州新华书店弄了份《手绘网点地图》,用漫画勾勒出已有和筹备中的24家新华书店店面形象和位置,试图重新唤起广州人的历史回忆。据了解,2008年至今,广州有7家新华书店关停。而问卷调查显示,近四成读者几乎不去新华书店。

  多年前,笔者在广州念大学时,周末最爱逛的地方就是北京路,那里书肆云集,新华书店、古籍书店、教育书店、儿童书店、外文书店……一逛就是一整天,哪怕不买书,回校也是满心欢喜。今时今日,盛景不再,令人唏嘘。

  国营书店一般没有房租压力,有政策性贷款和返税,有腾出物业的可以出租,有各类出版机构谈判优势,还有教材教辅类图书这一盈利点,但即使如此,实体书店仍有关停之虞,足见实体书店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有人数年前曾预言:“传统书店将会从都市中消失。”随着城市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消息传出,尤其是一些著名品牌的倒下,加深了人们对实体书店消亡的焦虑。

  著名作家张抗抗说过,“书店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标记之一。一个城市,如果书店一家家倒闭,那么这个城市一定是没有生机的,肯定是缺了一些东西,所以保护实体书店显得尤为重要。”保护是必需的,但是,要像不可移动文物一样,只有投入不计产出的保护并不现实。政府层面的保护可以运用工具不多,也许只有税收杠杆,对实体书店进行税收减免优惠。作为实体书店,还是多想办法,多条腿走路,学会自救。

  在香港和台湾逛书店,发现一个现象:书店往往设在二楼,一楼用来卖衣服、电器、药品等大众商品,细问之下得知,因为一楼铺租贵,二楼相对便宜,图书利润不足以支撑一楼铺租。这对我们的实体书店也有借鉴意义,别说是租赁,可以省下一笔钱,哪怕是自有物业,一楼也可以考虑用来出租,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用租金补贴图书经营亏损,这是其一。传统书店就是图书超市,普遍存在书架紧凑、空间逼仄、空气混浊现象,人们或站或蹲着看书。国内外已有一些书店开始转型,开设“书吧”,提供阅读之外的休闲、聚会、交流等服务,这有助于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顾客群和圈子文化。“书吧”提供多元化服务,增加盈利点,从而改变依靠纸质图书销售的传统盈利模式,此为其二。

  传统实体书店最大挑战来自网络书店,其实,有着深厚背景的传统书店也可以试水线上业务。如整合了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7家网上书店资源的北发图书网,堪称国有图书发行领域的网上巨无霸。广州在这方面仍有努力空间,此为其三。

  为城市存一家书店,为读书人留一寸净士,是城市的责任,也是读者的期盼。

  2017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四

  1.

  没有人一开始就喜欢读书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也是一肚子的不情愿,每每去上幼儿园,都是妈妈拉着,一边噘着嘴巴,一路踢着小石子去的。当然,上学与读课外书是两个概念。

  第一次自己想到去买课外书看,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的情形我依然记得,我开口向奶奶要五块钱,说是要去镇上买书看。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五块钱的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50块,当时5块钱能买两本书,如今50块钱最多也只能买两本书。上小学后,父母外出,我就跟爷爷奶奶住一起,奶奶把五块钱交给我,又不放心,怕我弄丢了,于是叫上表哥,让他用自行车载着我去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书。

  当时买了2本书,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教科书以外的书。其中一本我记得很清楚,是小学生作文范文集,那是第一本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以至于躺着看、边吃饭边看。另一本是什么书,我却记不真切了。

  2.

  后来为了不再向奶奶要钱买书,就自己攒零花钱,一分一分地积攒。等差不多攒够了5块钱,满满的罐子里都是一分一毛钱的硬币。捧着储蓄罐,我又想到镇上买书了。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自己去书店买书,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下过雨的下午,我和几个堂弟一起踩着泥泞的道路,步行20多分钟,才到达心目中的圣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现如今可称为“绘本书”的彩色图画书,是本童话故事合集,我当时就被那精美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本书后来在我的几个小伙伴之间轮流传阅,小孩子又不懂爱惜书籍,当它再回到我手中的时候,已然破旧不堪了。

  3.

  小学毕业即将上初中那年的暑假,我偶然在奶奶的一个古旧箱子中发现了一本非常厚的书,书页发黄,没有封皮,前面几页也脱落不知去处,但细看之后就发现,原来每页的左上方都印着书名——《三国演义》,右上方都印着回目。这本书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每个地名、人名的下方,必然都画有一根横线。奶奶后来告诉我,这是我二叔上高中时买的,想来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的出版物了。

  当时苦于长假没有课外书可看的我,如获至宝,立即捧着这本厚厚的书读了起来,马上就被其中的故事情节给深深吸引住了。小时候的我非常爱看武打剧,更曾摆“石头阵”、“啤酒盖阵”(这是我儿时独爱的一种游戏,常撒阵成兵,领兵开战,自言自语,玩得不可开交),看了《三国演义》后,顿时不可自拔,甚至还自己动笔写起了类似的古代战争小说。我记得很清楚,自己的小说是写在方格子的作业本上,人物名字都是自己起的(那时我就非常喜欢给自己想象的“石头兵”起名字),而且还写了至少两三回,后来当然没能继续写下去,而我的这个未完之作如今也不知所终了。

  那是我第一次萌生了写小说的欲望(全拜《三国演义》给我的刺激),但也是唯一的一次。

  4.

  上初中时,发现镇上有一个书摊,书籍可租阅,一次一角钱,可带回家看上两三天。当时没什么零花钱,一顿的伙食就要两三角,为了能租书看,伙食就只好省点了。我发现租书比买书划算多了,后来我就成为这家小书摊的常客,常租回家看的就是《故事大王》《故事会》还有就是一些连环画之类的,那个小书摊也就只有这类书。可我那时最喜欢看的还就是《故事大王》。记得当时为了赶在还书之限前把书看完,我还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上初中后我的视力就急剧下降,恐怕与此大有干系。

  有个伙伴去县城读的初中,他有次回来跟我说,县城里的中学有图书馆,里面有非常多的书,而且只要办张证,就可以免费借书看。我听后眼红得不得了,觉得我那伙伴仿佛身在天国。

  5.

  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从一个同学处借来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红楼梦》,似懂非懂地读完《红楼梦》,暑假也过去了,要去县城上高中了。《红楼梦》仿佛没啥情节,倒是其中的古诗词令我印象深刻,此外,我觉得自己喜欢薛宝钗更甚林黛玉。那时我看林黛玉,仿佛只见矫情,而薛宝钗则是落落大方、清新自然的。对了,还有史湘云,亦是我喜欢的。

  终于到县城读高中了,而且读的正是我那伙伴之前读初中时所在的那所中学。到了学校图书馆之后才发现,里面的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可以说少得可怜,比一个小书店还要少,而且书籍老旧,图书馆开放日期还有限制,一周只几个下午开放。与街上大大小小的书店相比,学校图书馆在我心中的魅力大打折扣,我宁愿选择到书店站着看书。

  高中时读的课外书,仿佛都是老师开列的书目,最负盛名的当然是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今这本书的许多情节都已忘记,但我还记得保尔与冬妮娅那曾经多么纯真的恋爱,他们后来因为革命分开了,多年之后,他们好像在火车站相遇,彼此相望,却没有说一句话……《钢铁》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革命,不是勇气,而是爱情。此时的我,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

  那时我曾暗恋的人,如今她又在哪里呢?

  6.

  到了大学,我才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第一次进入图书馆,才确切感受到何为“置身书海”。而每次进入书库,在浩淼书海之间,我都犯头晕,内心惶惑多于惊喜:这么多的书如何读得完?我又该从何读起?

  中学时,教室墙上挂有“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字幅,中学时信以为真,只会勤学苦读,但到了大学,发现自己在获取知识时遇到了危机:太多的书想看,却又不知路在何方。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我就是找不到那根可以“一以贯之”的线,等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终于找到这根线时,大一、大二就那么匆匆流逝了。

  所以,大一、大二的时候,每次到图书馆借书,都有种“书海压迫症”,每次都是胡乱借几本书回去读。因此,书太多,你又不知作何选择,此时书多就是一种灾难了,文人所谓“书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置身于一座藏书无数的图书馆,你未必感到幸福,更多的恐怕是焦虑。

  大学虽有图书馆,但手头稍显宽裕,也开始大批买书了。大学校园常有书市,一有书市,我必去光顾,一去光顾,必买回几本。“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买书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读书的速度,这一“恶习”,也是在大学时就养成的。

  大学时读书太杂了,其实很多书是浪费时间去读,大浪淘沙,我觉得这些人的著作给我印象最深,他们是:

  哲学:弗洛姆、叔本华、尼采、李泽厚(尤难忘他的《美学三书》)、周国平;诗歌:李商隐、苏轼、顾城、海子、戈麦;小说:卡尔维诺、黑塞、毛姆、林语堂、王小波、余华、苏童。

  7.

  工作后,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钱,买起数来更是不计成本。因为我觉得,买书是最值得的消费。前几年四处买书,未作统计,近两年开始在网上买书,稍作统计,已花了两千多元。

  由于买书日多,而阅读时间日少,因此家中书架之上未曾读完的书也愈来愈多,因此每次见有快递送书上门,家人免不了唠叨几句:买这么多书,又不看,放在那里都成垃圾了。其实他们说的有点道理,书买而不看确实对不起书,但是,买书真是一种难以戒掉的瘾。

  见有好书而不买,就犹如看见一个心仪的女子你不去追,错过就错过了,但心中的遗憾却与日倍增。所以,每每看见自己想买的书,必先买而后快,至于阅读,现在不读,并不等于以后不读——我不读,并不等于我儿子不读,哈哈,书籍亦是传家宝嘛。

  8.

  买书的过程就像追求一个女子,有时想想这种愉悦真的有如恋爱,充满了追寻或者邂逅而终于获得的那种快乐;而买到书后,读书的过程犹如和一个女子过日子,读书可以慢慢读,你可以选择今天读这本书,明天读那本书,你可以选择把书带到床上,也可以选择把它带到沙发上,甚至可以带到马桶上……爱书之人检视书架上的书籍,亦有一种巡视后宫万千佳丽的满足感,我看此言非虚。龚自珍说:拥书百城南面王,你看,家藏万书的他,飘飘然已有帝王君临天下之感了。读书之后,如能写点读后感,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那就犹如而有高潮,大事完美矣!

  9.

  读书最重要的是能够读通,所谓融会贯通,这样才不致于成为只会埋头啃书的书虫。所谓读通的一个表现就是,你知道自己哪些书该读,哪些书根本不值一阅。所以,书是越读越少的,就是说,你会发现,形成自己精神谱系,融入自己血液中的书籍,其实就那么几本。

  诗人海子在毅然赴死之时,随身携带四本书:《圣经》《瓦尔登湖》《康拉德小说选》以及《孤筏重洋》。这是他诀别之际的内心选择。书海浩淼,但只有少数的几本书,是你的精神源头,是你百读不厌的经典。在需要作出最后抉择的时候,你才清醒地认识到,哪些书才是你的最后之书。

  10.

  如果有朝一日,只能留下几本书,会是哪几本呢?我也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结果,发现自己的选择也只有四本书,它们是《老子》、《唐诗三百首》、《世说新语》和《顾城的诗》。

  中国有真正形而上的哲学吗?如果说有,那是因为有《老子》。连海德格尔也深深服膺于《老子》,其晚年思想受《老子》影响尤甚。如果是老子,而非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图腾,我想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必然大有改观,必不至于陷入千年专制轮回的历史困境。很简单的道理,具备怀疑论和形而上学品质的《老子》,不会成为统治阶级用来巩固统治、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而孔子的学说,恰恰沦为统治工具。至于版本,我会选三国王弼注本。

  《唐诗三百首》,其实我真正想带的是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那本《唐诗一百首宋诗一百首》,是历代草书集字丛帖的第一辑,每首诗都是集历代书法家草书而成,在读诗的同时欣赏书法,一举两得。

  《世说新语》,我恐不会带余嘉锡的三卷注疏版,而是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绘画世说新语》,此书精选百则,配以陈力农颇具魏晋风骨的绘画,可谓传神矣!

  《顾城的诗》,不必多说。我精神上的导师。中国现代诗坛人才辈出,但天才只是少数,而顾城正是少数天才之中的佼佼者。他的诗有着童话般的意境,有着大理石般光润的质地,有着洞若观火的智慧,他的诗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说四本太少,还可以再选几本的话,那么我自己倒可再罗列几本,不过以上四本是必选书,而如下几本则是可带可不带之书了。它们是:

  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朱良志的《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热爱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读此两本书,足矣。

  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客观了解民族品性,不褒不贬。

  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一个人的冒险与勇气,一个人的世界与征途。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7“我心中的新华” 主题征文1500字

  2.2017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

  3.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

  4.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800字

  5.“我心中的新华” 主题征文启事公布

  6.2017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3篇

  7.2016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

  8.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优秀篇】

  9.“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1000字范文4篇

  10.“我心中的新华” 主题征文范文

  11.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6篇

【2017我心中的新华主题征文范文】相关文章:

我心中的英雄主题征文02-27

我心中的英雄主题征文(6篇)02-27

我心中的英雄主题征文6篇02-27

我心中的英雄征文(11篇)02-09

我心中的英雄征文11篇02-09

2017年暑假安全在我心中征文08-22

我心中的冬奥会吉祥物主题征文(通用13篇)01-15

我心中的冬奥征文(精选17篇)01-20

我心中的英雄学习强国征文精选01-15

2017年小学暑假安全在我心中征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