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记》有感

时间:2024-03-25 09:39:58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学记》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学记》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学记》有感1

  《学记》的精髓是对教育原理、原则、方法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只有既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原因的人才能做老师。善教的老师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施加压力;为学生带给解决问题的空间但不代其做出结论。引导而不逼迫、多鼓励不讽刺打击,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了;启发而不祥解,学生就会用心去思考。这不就是所谓的循循善诱吗?这些不就是新课改的理念吗?我们的祖先多么有远见、多么伟大呀!“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是呀,作为教师,务必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是贪多嚼不烂还是不肯多读?是见异思迁还是浅尝辄止?教师只有究其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优势,纠正其学习中的过失,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潜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同时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学记》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大都贴合此刻的教学规律,它所坚持的教育的全面性、连贯性,注重培养人的自主发展潜力,对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着用心地、现实地好处。《学记》为我们教师的教与学带给了宝贵的经验,是教师教学的法宝。 《学记》读后感范文篇五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自己有些资料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此刻有很多争议。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

  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带给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带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应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读《学记》有感2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文献。”这是我第一次从老师口中得知《学记》这本书,心中满是好奇。这大概是我看到过的最精简的书,全文仅一千两百余字,说它是一篇文章我觉得也挺恰当。

  大学期间初读《学记》,第一感觉是费力,全篇文言文,读了个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似是而非。再次遇到《学记》是在微信读书,凑巧看到《〈学记〉管锥一得》一书,这本书整理了众多名师阅读《学记》的心得感悟,我的好奇心再次被吊起。整个过程撇开内容不谈,感触最深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便是“温故知新”。此处的“故”应有两种角度的解读:一是自身学过的知识,二是自身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经过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经典。

  假期之中被问到有没有好书推荐,考虑到对方阅读习惯,20xx年读过的《肆无忌惮》这本书立马涌上心头,这本书给我的情绪体验相当之深,但想推荐语时我却犯了难。脑海里只记得一些文字给自己很大触动,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惊。但到底是哪些文字?它又妙在何处?却再也记不大清,更说不出口。整本书只剩下“肆无忌惮”这四个大字在脑海中游荡,肆无忌惮地嘲笑着我。

  猛然大惊,“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句话说的'虽然有点粗俗,但可能是事实。不得不承认,只顾埋头读书而不回头温习,到头来很有可能是读了个寂寞,当时荡胸生层云的豪情已然飘散没有了影踪。

  作为教师,见惯了学生合书无言,提笔忘字。就自身而言,现在我们每天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取大量的信息,仿佛也储备了海量的知识。但是蜻蜓点水般地划过手机屏幕的同时,曾经获取过的知识也正从我们的指间溜走。

  从另一角度来看,经典的学习是有必要的,毕竟谁又能说得清楚自己的文字能否历经千年而仍然存在呢?时间本身就是无情的筛子,筛去水分,留下本真,它已然替我们做好了初步的筛选。我们现在见到的诸如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分层教学等现代教育理念其实早在两千年多年前的《学记》中就已经得到了体现,这也是“故”的第二个层含义所在。

  好茶须细品,好书配慢读,更难得的是反复研读。相同的书,相同的文字,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去阅读,感受可能会迥然不同。好比是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人出游,即使是重游故地,又有何不可呢?

读《学记》有感3

  从《闹学记》中,似乎可以窥见一个生性开朗活泼、为人亲切大方的三毛,她的个性让她的生活充满了乐趣,斑斓如七彩云霞。这一次,三毛来到西雅图,在一个简单的国际语言班里学习。做学生是最辛苦的,却也是最单纯的,单纯地汲取知识,单纯地结交朋友,没有那层利益的冷色,到处洋溢着温暖。正如三毛在过境时,海关关员问她:“你为什么要来到美国?”三毛说:“我来等待华盛顿的冬天。”多么诗意的心思呀。

  读着三毛的《闹学记》就会想起自己已经走过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求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那时年少,有时间僵持,没时间原谅。”一直好喜欢这句话。很真实的反应了我们在学生时期的性格特点。那时年少,还记得在课间使,我们为一道数学题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吗?还记得我们因为彼此的误会而伤心落泪吗?还记得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语言而笑的没心没肺吗?还记得······多么幼稚却又美好的`日子,现在时常会回想起那段日子,虽然有时过的磕磕碰碰,倒也是最真、最纯的一段日子。时常在想如果每天都能像初三那年一样美好就好了,但是时间过了就过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振作起来,向前迈进吧,加油。

  “那时年少,有时间僵持,没时间原谅。”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在当时就不僵持,就原谅彼此,珍惜彼此。为什么有些事有些人非要等到失去以后才会懂得珍惜,为什么当时我们不可以后退一步去原谅、去珍惜。因为年少时的倔强,我们不肯低头,我们不愿原谅,可是最后还是会后悔。多少美丽的错过是因为年少时的倔强,虽然回忆美丽,却让人心酸心碎心疼。所以,年少时,少一点倔强,多一份宽容;少一段僵持,多一些原谅,也许,凄美的故事就会少一些,圆满的结局就会多一些。这样的回忆不是更美好吗?

  那时年少,有时间僵持 ,没时间原谅。珍惜每件事,珍惜每个人,认真过好每一天,这,就够了。

【读《学记》有感】相关文章:

读学记心得体会04-04

学霸的周记02-24

《学记》读书笔记12-21

学记读书笔记03-30

我学骑车周记12-19

学煎鸡蛋周记05-31

读《窃读记》有感11-25

学炒菜周记(精选42篇)03-19

读《昆虫记》有感06-26